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仇勇 著
图书标签:
  • 新媒体
  • 媒体革命
  • 传播学
  • 公关
  • 在线时代
  • 数字媒体
  • 社交媒体
  • 媒介发展
  • 信息传播
  • 媒体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91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13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25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新媒体从业者 电子商务观察者

  一本关于新媒体的唤醒之作,它不提供良方,不关乎实战,不解决问题,只希望能刺激你进行思考。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媒体、公关、传播的困境和出路;重新思考信任的重要性及如何获取信任。

海报:


内容简介

  这既是传统媒体的大裂变年代,也是在线媒体开启的新闻业的黄金时代。
  信息流动的新法则不仅改变了媒体业,也在重塑公关、传播和商业的面貌。总之,这个世界的连接方式不仅不再相同,而且这一改变不可逆转。在这个全新重启的在线时代里,无论是信息的获取还是商业本身,信任都变得比以往更重要。
  从告别传统媒体的那一刻起,我就有着两个小小的“野心”:一是探寻适合在线时代的媒体生产方式;二是让优质内容有权获得合理的市场定价。很希望能看到真正的新媒体涌现,并实现它。
  撰写本书的原因,一方面是想与诸位探讨媒体、公关、传播的困境和出路,另一方面则是对信任的重要性及如何获取信任进行重新思考。这是一本唤醒之作,它不提供良方,不关乎实战,不解决问题,只希望能刺激你进行思考。
  本书不求“点赞”、只求“骂评”。新媒体趋势和市场瞬息万变,本书注定永远只是Beta版,希望你我一起让它不断迭代更新。

作者简介

  仇勇,传统媒体老兵,新媒体新人。
  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16年传统媒体工作经历。
  曾任《商务周刊》高级编辑、《环球企业家》杂志执行副主编、中信出版集团新媒体总执行人。
  信奉不虚美、不隐恶、不瞎争论。

精彩书评

  吴晓波、胡泳、牛文文、邱兵、魏武挥 认真推荐

  “话语即权力”,这是米歇尔?福柯对这个世界的定义,所以在人类历史上,*深刻的变革往往与信息、内容媒介的演进有关。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媒体革命,从来都是如此。而在我们双目能及的未来,我们所正在经历的新媒体变革会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加重要和意义非凡。

  ——吴晓波(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吴晓波频道创始人)

  互联网从诞生的最初时刻起,就一直与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图景与修辞纠缠不休。社会性与地域性的鸿沟不仅始终没有因互联网而消除,而且似乎还诞生了新的形式。新的媒体革命能否改变旧制度?答案恐怕需要一代人去寻找。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当媒体人开始勇敢地面对变革挑战,会发生什么?仇勇的观察,在这个大时代给这群媒体人留了一个侧影。

  ——牛文文(创业黑马董事长、黑马学院院长)

  传媒业变革之年代,没有先知,只有诤言,推荐仇勇新书《新媒体革命》。

  ——邱兵(澎湃新闻CEO、《东方早报》社长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冲击*大的就是媒体业,这个行业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仇勇雄心勃勃地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个变化背后的逻辑,并基于此,展示了他眼中的媒体未来。

  ——魏武挥(新媒体研究者、天奇阿米巴投资合伙人)

目录

第一章 别了,古典媒体 001
古典媒体之所以不能继续扮演让你免除信息未知恐惧的资讯管家, 是因为它们不再提供受信任的没有错过任何事物的保证。事实上, 以前它们也没有做到。只不过,它们一直让你误以为通过订阅、观 看和收听它们,你就与这个世界同步了。
在线时代,新闻的新定义 /002
信息爆炸焦虑 /011
过滤失败与信息前置 /014
受众自己会进行媒介组合 /017

第二章 重塑内容 021
古典媒体长期以来提供的大部分内容,对受众而言都是无用之用。 有用之用的信息,能够免除受众对某一类未知信息的恐慌,更像是 情报。“无用之用”的信息则是非必需品,由精英制造,更有知识的 味道。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当下更好的各种人生选择,是区分“有 用之用”和“无用之用”信息的主要判断标准。
无用之用与有用之用 /022
受众:站在数字世界的地图中央 /025
讲什么新故事? /032
颠簸反应 /035

第三章 你好,自媒体 041
我们还远远没有进入人人自媒体的时代,还有许多的暗黑区域等 待信息之光去照亮,去连接。真正值得自戒的是,在初尝到文章 自我撰写、自我发布和一大堆点赞评论的快感后,许多自媒体人 不免沉溺于拥有意见领袖的权力和光环的骄傲之中。对于想过主 编瘾的人来说,这可能是让人上瘾的毒品。
你们全家都是自媒体 /042
意见领袖幻象 /045
游击队对正规 /049
李普曼和杜威的争论 /052
由信任到权威的新链条 /056

第四章 真正的新媒体 061
如果生产方式和定价机制不创新,所谓新媒体只是披着互联网的 皇帝新衣。区分媒体新与旧的三个判断标准是:是否存在主编意 志;是否在意版权问题;是否依赖广告模式。
内容与载体的可分离/062
一云多媒/064
杀死版权/068
生产方式和定价机制/071

第五章(传统)公关之死 077
传统企业面临的品牌传播问题在我看来就是越来越与消费者没关 系了。因为你的品牌不能够说明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是 什么样的人。甚至于,消费者羞于向他人提起,原来他是你的产 品或服务的购买者。
上帝和仆人都没有了/078
危机公关与网络暴力/083
体验,还是体验/088
个性标签时代与“神呼应”/092
数字化测量与数字资产/101

第六章 社交传播 105
当知识变得网络化,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再是站在最前面对我们 说教的那个人,也不是房间内所有人的整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 的人是房间本身:把房间里的人和想法连接起来,并将之与房间 外产生连接的网络。
从粉丝经济到社群关系/106
在信任经济的市场里建立信任/110
要让传播失控/113
共同成长/121

第七章 媒体的未来价值 125
身怀鉴赏力的我们不会成为这个世界的零余者。我们会回来的。只 不过,我们会以另一种身份和方式回来:找到媒体适用于在线时代 的生产方式,让优质内容有权获得合理的市场定价。
购买体验,而不仅是内容/126
细分社区与想象的共同体/129
过滤罩与小时代/132
媒体不能放弃的是自己风格化的品牌/136
鉴赏力永在/142

附录
[牛文文对谈录 1]传统媒体是华丽的无用 /147
[牛文文对谈录 2]媒体在垂直细分社区时代的机会和新定位 /161
[邱兵对谈录]澎湃新闻:对一个传统新媒体样本的解构 /177
[吴晓波对谈录]自媒体的套利模式 /192
[李岷对谈录]虎嗅:平台和协作 /200
[王壮对谈录]+媒体,而不是媒体+ /207
[林军对谈录]新媒体想要什么:立言、立德、立功? /220
[王伟兴对谈录]爱范儿:连接热爱的数字世界的导游 /228
[骆轶航对谈录]PingWest:创造连接的价值 /238
[申音演讲录]手艺人的崛起和自由联合 /249
[马一木对谈录]内容、品牌与受众的“神呼应” /260
[魏寒枫对谈录]传统媒体需要分子化 /269
[李波对谈录]开干能干掉传统公关公司吗? /279

参考资料 /302
致谢 /304

前言/序言

  引子
  85年前,也就是193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在其重要的著作《时代的精神状况》中写道:
  每一个新的一代都是如此。他们面对毁灭的前景战栗不已,同时却把较早的时期看作黄金时代。但属于那个时期的人也受到同样阴郁的预言的困扰。
  他毫无违和感地像是在描述当下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我们总是在反复缅怀曾经的80年代、90年代在精神上的洁净、理想和秩序,将之想象为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而不断追忆。但同样地,那个年代的人们也在回想过去;我们的下一代也可能会把今天当作新媒体的黄金年代的启幕时刻。
  时代在呯呯作响,犹如香槟酒在不断开启。
  看起来真像是这样。传统媒体在经历几如断崖式的滑跌,那毁灭的前景令人战栗不已;新媒体则纷纷拱土而出——在中国,一面是新兴科技媒体六大门派的开山立户:36氪(36kr.com,2010年年底上线)、虎嗅网(huxiu.com,2012年5月)、品玩网(PingWest.com,2012年10月)、钛媒体(tmtpost.com,2012年12月)、雷锋网 (leiphone.com,2011年4月)、爱范儿(ifanr.com,2008年10月);一面是媒体机构诞下新的巨婴:澎湃新闻(2014年7月)、界面新闻(2014年10月)、无界新闻(2015年9月)……还有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式聚合类新闻客户端耀放光芒,无数栖身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个人自媒体浪奔浪流。大洋彼岸的美国,更是丛生出赫芬顿邮报、Business Insider、Buzzfeed、Medium、Summly等鲜嫩枝叶。其盛大,其混乱,颇有革故鼎新的革命之势。
  是的,我们已经快步进入了新闻业的人人时代。大众创新,参与内容制作、传播和发布,造就了互联网上的狂欢和繁荣,更促使社会整体发生深刻且深远的变革。与我们由此取得的进步成果相比,传统媒体所遭遇的痛苦、羞辱和代价又算得了什么?2003年,在《我们即媒体:受众如何塑造未来的新闻与信息》一文中,谢恩·鲍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利斯(Chris Willis)两位作者指出:“可敬的新闻业发现自己处在历史上的一个罕见关头,破天荒地,它的新闻守门人角色不仅被新技术和竞争力量所威胁,而且可能被它所服务的受众所动摇。”
  鲍曼和威利斯认为,新闻业的转折在于“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的出现。如果大众还不觉得自己的一篇博客、一条微博、一条微信也可以是新闻的话,一批新兴的科技网站、新闻类APP和自媒体群体出现,则生动地说明了星星之火已经在原野上冒出。
  正如《赫芬顿邮报》创始人、总编辑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所说的那样:“这是媒体的一大转变,从单纯展示变成参与式内容提供。新闻媒体如同奥林匹斯山中高高在上的神一般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对说教已经厌倦了,他们希望的是交谈。当前的网络世界是个全球性的谈话会,每天都会有千百万的人们拉把椅子到桌前参与其中——事实上就是如此,到2020年将有30亿人加入网络的社区之中。”
  信息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正在合二为一,并以新的方式过滤资讯,它改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事物的结构,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比如对内容版权的重新审视,隐私保护的安全风险,以及“过滤罩”与“小时代”的问题。我们毫无顾忌地通过网络“直播”我们的生活,整个互联网成了一个巨大的记忆体,个人历史都上载到了云端,使得搜索、监视和攻击变得更可怕,一如美剧《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所虚构的那样:有一台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会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任何一个人。
  不过,我相信,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会在过程中找到方法来适应这些不适应。我们享受信息开放的好处,远远超过我们为此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人们焦虑于所谓信息爆炸带来的眩晕感,争执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是否在摧毁阅读的优雅。但不管是长篇文字报道、电视新闻节目还是图书,人们花在其上的时间已经无可争议地下降,这已经严重伤害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的运作模式和赢利模式。一些从业者和评论者将之归咎于互联网的巧取豪夺,并坚持认为深度内容不可就此丢弃,呼唤受众回到旧日的沙发时光中。
  面对异端新事物的出现,本能地出现抗拒、收缩乃至打压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无助于我们回到根本问题上。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固执地认为,所谓长篇内容就是万字以上的文字报道或时长30分钟的电视新闻调查、访谈。想想看,即使在这个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为什么我们还会长久地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电影电视剧或者戏剧演出?它们也是内容产品。
  就像20世纪20年代(有段时间),有文化评论者担心美国人会失去“吞下”一部思虑缜密的长篇小说或一篇内容详尽的杂志文章的能力,而罪恶的源头就是一本叫《读者文摘》(Reader’ s Digest)的杂志。
  但其实,内容长短与否从来不是受众选择的第一标准。一位撰述《读者文摘》历史的作者指出:“最重要的是这本杂志强调积极乐观的取向,将负面内容缩减至最少,并且尽可能地点燃希望。”人们不是为了阅读简短故事而购买它,而是因为它符合当时美国人的心态、情绪和精神需要。如果只是垃圾信息,140个字的一条微博都会让人感到冗长,但人们读罢何伟、欧逸文撰写的《纽约客》上的中国故事却又嫌短,长达3个小时的电影《阿凡达》更是让观众惊呼全程无“尿点”。
  在我看来,这只是说明了内容产业需要螺旋式上升和进化。在碎片化的信息世界,并不是所有新闻都只能够“微博化”,我也毫不担心受众会失去“吞下”一个长篇内容的能力,而是,内容需要新的制作、包装和呈现形式。它需要制造完美的体验。
  而传播模型则更需要全新建构。从广播型媒体到社交型媒体,再到按需型媒体,直至万物型媒体阶段。在过去,传统媒体都是广播型,精英制作内容,通过一对多的方式单向推送;而今,媒体更重视双向互动,其内容分发也变为网状化,而社交类应用本身就成为媒体的一种;接下来,我们很可能看到按需型媒体的出现,如今日头条一般的个性化推荐引擎只是初级形态,更可想象的是受众只凭搜索和朋友圈推荐来获取资讯;未来在IOT(万物互联)时代,一切皆成媒体,信息将在所有联网、在线状态中的所有物体上呈现、流动,人和信息的连接将无处不在,无时无刻。
  每一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
  这既是古典媒体的大裂变年代,也是在线媒体开启的新闻业的黄金时代。
  2013年2月17日,也是春节过后,我将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写就了一篇文章:《传统媒体在洗牌中》(Traditional media Under New Management),并发布在了微博上。此文引发的热议是我所始料未及的——它可能在那个时间点上正好触发了大家关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公关和传播的迷惘与思考,吵醒了“铁屋子”里的人。
  纸上谈兵,不如起而行之。两周后,我也正式告别了我工作了14年的传统媒体行业,希望有机会做一个新媒体的试验。对于我这一代的媒体人来说,从来没有感受过新闻业的黄金时代,也错过了2000年左右的第一波互联网浪潮,我想,再不投身于移动互联网的这一波洪流,这一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交待了。
  在传统媒体每天所面临的撕裂状态和挥之不去的家园情结,我和所有同行一样感同身受。但面对一个巨变的在线信息时代,却有深深的无力感。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的把关人,我们成了过滤失败的象征;作为权威的优质内容的提供商,我们与读者的信任代理关系正在被解约;作为抵达目标受众的有效传播渠道,我们让广告商青睐的垄断地位正在被蚕食;作为曾经的无冕之王,我们都快变成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局外人了。
  甚至,关于什么是新闻都需要重新定义,更别提旧式的内容生产流水线和定价机制了。而目力所见,一时兴焉的众多所谓新媒体、自媒体,在我看来,都不过是披上了互联网外衣的另一种古典媒体而已。就像一场农民起义,试图推翻一个旧王朝,重新登基罢了。
  信息流动的新法则不仅改变了媒体业,也在重塑公关、传播和商业的面貌。总之,这个世界的连接方式不一样了,而且,这一改变是不可逆转的。
  我相信,在这个全新重启的在线时代里,无论是信息的获取还是商业本身,信任都变得比以往更重要。写作本书的原因,一方面,是想与诸位探讨媒体、公关、传播的困境和出路,另一方面,则是关于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获取信任的思考。剧情概要如下:
  我们对信息爆炸的焦虑,源于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信息未知的恐惧之中。焦虑的原因是过滤失败,解决之道是信息前置。
  受众需要的是有用之用的信息,古典媒体提供的大多是无用之用。
  媒体机构只有分子化、平台化,才能拥抱自媒体浪潮。
  由权威产生信任的链条已出现破损,由信任到权威的新链条正在形成。
  在信息获取的新连接中,推荐变得无比重要。
  盗版也是转发。对版权的在意,是因为媒体还在想着做流量生意。
  用户正依兴趣和个性标签形成一个个重度垂直的社群。消费者需要通过对风格化强烈的品牌的消费来彰显个性标签。
  传统企业面临的品牌传播问题是:越来越与消费者没关系了。品牌要与消费者的个性标签产生“神呼应”。
  一切在互联网上的公关传播和营销行为,最终都将积累为品牌的数字资产。有时增值,有时减值。
  发展神与信徒般的粉丝经济,不如建立平等的社群关系。品牌将与社群共同成长,共同进化。
  未来将有基于信任经济基础上的新商业形态诞生。熟人关系比生人关系会更有商业价值。
  用户会为卓越的体验付费,而不仅是购买内容。用户有付费意愿。
  媒体不能放弃的是自己风格化的品牌。
  媒体人最宝贵的能力就是鉴赏力,因为它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一种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有关互联网、信息和传播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也得益于与当下许多媒体同行和新媒体弄潮儿的交谈,参考资料及致谢名单附后。
  从告别传统媒体的那一刻起,我就有着两个小小的野心:找到媒体适用于在线时代的生产方式;让优质内容有权获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 一、 内容概述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是一部深度剖析数字时代媒体格局、公关策略以及传播范式转变的权威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新媒体技术或平台,而是着眼于其对信息生产、传播、接收以及价值链的根本性重塑。作者以史为鉴,追溯媒体演进的脉络,进而系统阐述了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社交网络等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如何颠覆传统媒体的生态,催生出前所未有的传播模式和受众互动方式。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新媒体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信息的载体和渠道,更重塑了信息生产者的身份、受众的参与度、以及品牌与公众的沟通逻辑。从信息爆炸的挑战到“注意力经济”的兴起,从内容民主化的机遇到虚假信息泛滥的危机,本书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复杂现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具体而言,《新媒体革命》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媒体的范式转移: 深度探讨了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如何在新媒体冲击下转型求生,以及网络原生媒体、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生成内容(UGC)等新兴力量如何崛起并重塑信息生态。本书将分析不同媒体形态的优势、劣势,以及它们在新传播链条中的角色定位。 公关的策略革新: 详尽分析了传统公关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将阐述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构建品牌声誉、管理危机、进行舆论引导,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和社群运营来提升公关效能。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从精英传播到大众参与,本书揭示了公关的底层逻辑如何随技术发展而演变。 传播的底层逻辑重塑: 深入剖析了信息传播的本质在数字时代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本书将探讨算法推荐、信息茧房、病毒式传播、意见领袖(KOL)效应等现象,并分析其对信息扩散速度、深度和广度的影响。同时,也会关注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传播伦理和法律问题。 受众的赋权与分化: 详细阐述了新媒体如何赋予受众前所未有的参与权和创造力,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注意力稀释以及社群极化等问题。本书将分析用户行为模式的改变,如碎片化阅读、社交化分享、个性化定制等,以及这对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的直接影响。 商业模式的探索与重构: 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和公关行业的商业模式如何从依赖广告、发行转向多元化发展,例如付费订阅、内容电商、社群经济、数据服务等。本书将审视数字广告的演变、内容付费的可行性,以及数据资产在新经济中的价值。 伦理与治理的挑战: 聚焦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真实性、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网络暴力等棘手问题,并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和伦理规范。本书将反思技术进步背后的人文关怀,以及如何在追求效率和创新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与个体权利。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力求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这场深刻变革的动因、过程和影响。本书融合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行业实践的洞察力,对从业者、研究者以及任何关心信息时代未来走向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核心理论与分析框架 本书的分析框架建立在对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的融汇贯通之上。作者并非孤立地看待新媒体技术,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变迁和人类认知模式演进的语境中进行考察。 “媒介即信息”的再解读: 借用麦克卢汉的经典论断,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新媒体技术(如智能手机、短视频平台、增强现实AR/VR等)在形态上的差异,如何不仅改变了信息的“内容”,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感知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互动。例如,算法推荐机制如何通过个性化推送,不仅传递了信息,更塑造了受众对世界的认知,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 “注意力经济”的驱动力: 在信息爆炸、内容极大丰富的数字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本书将系统性分析“注意力经济”的运行机制,即内容生产者如何争夺用户的有限注意力,以及平台方如何通过产品设计、算法优化等方式留住用户,并将其注意力转化为商业价值。这涉及到信息的情感化、趣味化、碎片化处理,以及对用户心理需求的精准把握。 “参与式文化”的崛起: 新媒体显著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使得普通用户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分享和评论中。本书将探讨“参与式文化”的特征,即用户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传播者。这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守门人”角色,并催生出“用户生成内容”(UGC)、“众包”等新模式。 “社群化”传播的逻辑: 社交媒体的兴起加速了社会关系的重组和传播的社群化。本书将分析社群如何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及基于兴趣、身份、价值观等形成的虚拟社群,如何影响信息的接收、解读和扩散。这包括意见领袖(KOL)在社群中的影响力,以及社群内部的信任机制和口碑传播。 “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 数字技术产生了海量用户行为数据。本书将强调数据分析在新媒体传播和公关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用户行为、内容传播效果、舆论倾向等数据的分析,媒体机构和公关从业者能够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优化传播策略、评估传播效果,甚至预测舆情走向。 “去中心化”与“重中心化”的张力: 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中心化垄断,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去中心化。然而,大型平台(如社交媒体巨头、搜索引擎)又可能形成新的“数字寡头”,形成新的中心化力量。本书将分析这种去中心化与重中心化之间的复杂博弈,以及它对信息传播的公平性、多样性和可控性的影响。 三、 创新视角与研究方法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并非简单的文献综述,而是力求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方法,为读者带来崭新的认知。 跨学科整合: 本书打破学科壁垒,深度整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尤其是在算法和数据方面)等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框架。 案例驱动分析: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本书将大量引用国内外真实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事件、品牌公关案例、社交媒体现象等,通过具体案例来印证和阐释抽象的理论观点,使内容更具可读性和启发性。 趋势前瞻性: 在分析现有格局的同时,本书也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人工智能在媒体与公关领域的应用、元宇宙对传播的影响、新的内容创作与分发模式等前沿议题进行了探讨,为读者提供对未来传播生态的洞察。 反思与批判性视角: 在肯定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变革的同时,本书也毫不回避地审视其带来的挑战和负面影响,例如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算法偏见等。通过批判性视角,引导读者更理性地看待新媒体,并思考如何应对挑战。 方法论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不仅依赖传统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还可能借鉴了大数据分析、案例研究、访谈等多种研究手段,力求结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四、 适用读者群体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适合以下广泛的读者群体: 媒体从业者: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机构的记者、编辑、策划、管理人员,以及网络媒体、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创作者、运营者、产品经理等。本书能帮助他们理解行业变革的底层逻辑,调整战略,创新内容与商业模式。 公关与市场营销专业人士: 企业公关部门、广告公司、营销策划公司、品牌经理、传播专家等。本书将提供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品牌建设、危机管理、舆论引导、用户互动等方面的系统性指导和前沿方法。 高校师生与研究者: 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本书将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视角和案例素材。 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 任何关注企业品牌形象、市场沟通、消费者洞察以及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管理者。本书将帮助他们理解新媒体对商业环境的深远影响,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对信息时代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任何对当前信息传播方式、社交媒体现象、网络文化以及数字时代社会变革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数字信息环境。 五、 总结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兼具深度与广度的著作。它不仅是对当前新媒体格局的全面梳理,更是对未来媒体、公关与传播趋势的深刻洞察。本书将引领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新媒体表象,抵达信息时代变革的本质,为应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也是一次认知的重塑。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新媒体革命》可能触及了数字时代最核心的社会变迁之一:即“注意力经济”的崛起。作者很可能深入分析了,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其内容的深度或准确性,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吸引和留住用户的注意力。这种转变,迫使传统媒体和公关公司不得不调整策略,从追求深度报道转向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内容形式。书中可能还会探讨,这种对注意力的极致追求,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模式,甚至改变我们思考和学习的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举例说明,一些成功的品牌或个人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构建起强大的粉丝社群,或者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网络空间中,赢得宝贵的“注意力份额”。这本书的存在,对于我理解当下社会营销和舆论引导的底层逻辑,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评分

这本书《新媒体革命》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它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席卷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新媒体对社会结构、人际交往乃至个人身份认同带来的深层影响。在过去,信息传播的渠道相对有限,而现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构成的庞大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既紧密又脆弱。公关和传播的职能,在这种环境下,是否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演变成了情感连接、社群构建乃至价值共创的复杂过程?我尤其希望能从书中读到,如何在这样一个人人皆是“意见领袖”的时代,有效管理和引导舆论,维护品牌形象,以及建立起可持续的、基于信任的传播关系。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这场“新媒体革命”的绝佳视角。

评分

翻开《新媒体革命》,我立刻被作者对技术发展与媒介演进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所吸引。书中似乎不仅仅是罗列新媒体平台的功能,而是着重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方式。从早期互联网的文字信息,到如今的短视频、直播和沉浸式体验,每一步革新都伴随着传播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和受众参与度的空前高涨。我特别关注的是,这种技术驱动的变革,是如何重塑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定位。如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广播,而是多方互动的复杂网络。公关行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从单纯的信息发布者,转变为更注重社群互动、情感连接和危机管理的策略家。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分析这种从“一对多”到“多对多”传播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它对我们理解社会舆论、塑造品牌形象以及维护企业声誉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信息时代的冲击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与醒目的橘色字体形成鲜明对比,仿佛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新媒体革命》这个书名本身就激起了我对当前媒体格局的好奇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洪流裹挟,从社交媒体到各种在线平台,媒体的形态和传播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塑。我一直对这种转变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对社会、文化和我们个体生活带来的影响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于理解这一复杂现象的渴望。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新媒体的诞生和演进,探讨它们如何挑战传统媒体的权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公关和传播策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观察和分析的视角,帮助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数字世界中,更好地理解信息是如何产生的、传播的,以及我们该如何辨别和应对。这本书无疑是我了解未来趋势的一个重要窗口。

评分

《新媒体革命》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为我解析了当下信息传播的“游戏规则”。在过去,媒体传播往往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而现在,门槛的降低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去中心化。书中应该详细阐述了这种去中心化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它赋予了公众更强的发声权和参与感,促进了社会议题的多元讨论;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信息碎片化、低俗化甚至虚假信息的泛滥。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公关和传播从业者如何应对信息茧房、算法推荐以及网络暴力等挑战。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希望从书中获得启示的方面。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在这个混乱而充满机遇的信息时代,找到清晰方向的指南。

评分

……………………………

评分

老板推荐的图书

评分

还好,还没看,感觉一般吧

评分

不错,值得入手。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还没看呢哇啊啊啊啊

评分

书很好,包装有塑封。很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内容,

评分

不错,值得入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