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之国1911-1930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套装共2册) [Warlords of China 1911-1930]

军阀之国1911-1930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套装共2册) [Warlords of China 1911-19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骆艺,黄柳青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军阀混战
  • 民国历史
  • 影像史学
  • 历史照片
  • 晚清历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历史文化
  • 图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348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14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史系列
外文名称:Warlords of China 1911-193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国时期,乱世制崩,枭雄林立,官兵如匪,民不聊生。本书以近千张历史图片,以“纪录片”式的创作方式对这段历史进行回顾,以“视觉书”的形式在国内首次将这些照片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划分与考证,从而也解答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疑问。另外,除照片外,本书还收录了31幅来自美、日、英、意、法等国的战时海报,32张士兵制服图绘,11幅飞机彩绘,12张厘清错综复杂关系的编制序列表。全书行文精简流畅,一气呵成,脉络清晰,思维凝练,本着客观、准确、洗练、严谨的态度,叙述历史,并提供大量富有洞察力的图注。这些图注尤其关注照片中人物的制服、武器和装备,整体军事色彩浓厚,以助读者充分了解当时的军需补给情况。

海报: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一部展现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历史的视觉之书,结合中外史料,收集近千张历史图片,以时间为脉络,用视觉语言讲述北洋军阀从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到建立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这段时期的各地军阀及其武装势力,向读者展示那一段充满了战乱的黑暗,但其中又孕育着冲破黑暗的光明的历史。

作者简介

  骆艺,1982年生于广西柳州,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热爱历史,痴迷军事,曾从事中学历史学科教辅编写工作。自2013年开始从事各种历史时期的战争史题材的编写工作,参与制作过多部作品。

  黄柳青,英语专业毕业,长年从事世界军事历史题材翻译与创作,参与过多部世界军事历史书籍的制作。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目录】
前 言
序 章
主要军阀派系或地方势力(1911-1928年)
大事年表(1894-1930年)
武器装备(1911-1928年)
乱世雄杰
晚清新军与辛亥革命
晚清新军(1901-1911年)
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北洋政府的成立和北洋军阀势力的扩张(1912-1916年)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张勋复辟
1916-1920年的军阀统治
1920-1924年的军阀及军阀混战
直皖战争(1920年)
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
江浙战争(1924年)
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
附录:军阀时代的轻武器
参考资料
【下册目录】
前 言
1925-1926年的军阀及军阀混战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北方军阀的混战(1925年)
郭松龄反奉和国奉战争(1926年)
北伐烽烟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安国军与1927年的战事
“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和北洋政府的垮台
东北易帜和新旧军阀的变迁
北洋政府空军
画中北洋
制服、徽标与装备
晚清新军陆军制服(1906-1911年)
辛亥革命前后的军服
北洋政府陆军服制和装具(1912-1928年)
国民革命军早期军服(1924-1928年)
西方人画下的军阀武装
勋章和奖章
勋位章和大勋章
白鹰勋章和文虎勋章
嘉禾勋章和宝光嘉禾章
陆海军奖章
奖章、纪念章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自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张作霖在东北卧薪尝胆,秣马厉兵,编练军队,准备卷土重来。经过两年的整顿和训练,奉军一改原来的绿林土匪、乌合之众的面貌,转变为一支有文化素养、懂近代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的科学化程度较高的军阀武装力量。至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奉军总兵力达到3个师、27个混成旅、5个骑兵旅共25万余人。政治上,张作霖与广东孙中山、皖系首脑段祺瑞及浙江督军卢永祥结成粤皖奉反直三角联盟,并在直系内部秘密拉拢冯玉祥,以分化直系势力。对日方面,张作霖给日本在东北“合办”投资的便利,以换取日本的更大支持。
  另一方面,自直系掌控中央政权以来,国事糜烂,曹锟贿选总统,饱受抨击。吴佩孚对内飞扬跋扈,直系内部各怀异心;对外,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向川、湘、闽、苏、浙、粤各省发动一系列战事,直军疲惫不堪,军费匮乏,各地兵灾不断。反直浪潮时起彼伏。至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张作霖认为开战时机已经成熟,遂于9月4日以反直三角联盟的名义,通电讨直。15日,张作霖将奉军改名为“镇威军”,自任总司令,杨宇霆为总参谋长,率部6个军(共17万人)和海军、空军各一部,向山海关、热河方向出动,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
  奉军的部署为:第1、第3军作为主力,担负山海关、九门口一线的作战,该处战场将决定战争的胜负;第2军在热河南路,向朝阳、凌源、冷口一线进军;第4军作为全军总预备队驻屯锦州;第5、第6军主要为骑兵,担负热河北路的战斗。
  另一方面,作为直系军阀集团的“常胜将军”,吴佩孚看到直系内部已四分五裂,旧将不可再用,新兵新将还未练成,吴对接下来的战争并无完全把握。但是,在形势下,吴佩孚只能选择迎战,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以王承斌为副总司令,着手准备战争。9月14日,吴佩孚北上督师,曹锟正式任命其为“讨逆军”总司令,将总司令部设在中南海四照堂。
  吴佩孚的25万“讨逆军”,分为前敌4个军和后援10个军。前敌4军分别由彭寿莘、王怀庆、冯玉祥、曹锳(曹锳同时兼任后援第1军司令)任总司令,后援10个军以张福来为总司令,张敬尧、李厚基为副总司令。全军由曹锟四弟曹锐为军需总监,李彦青为副监兼兵站总监。
  直军兵分三路,其部署为:彭寿莘率第1军经略东路,沿京奉铁路前进,出山海关进攻辽沈;王怀庆第2军负责中路,从喜峰口出关进攻热河朝阳;冯玉祥第3军在西路,出古北口攻热河开鲁。此外,海军方面,吴佩孚任命杜锡珪为总司令,温树德、杨树庄为副司令,以大沽口为基地,秦皇岛为战区,巡弋海面,护送士兵。同时,另设海疆防御总司令,由山东督军郑士琦充任,以防御港口。空军方面,设置航空司令部,下设4队共70余架飞机,分驻北戴河、朝阳、滦县和航空处,负责战时侦察情报,轰炸敌军。
  第二次直奉战争,是北洋军阀集团内部一场空前的战争,双方投入陆海空总兵力超过42万人,在山海关、热河两大战场鏖战两个多月,战线从热河朝阳直至冀东,血流成河。
  9月13日,京奉铁路全线断绝;15日,奉军李景林、张宗昌第2军在义州、九官、台门等地与直军接火,战争全面打响。
  战争首先在热河战场取得突破。热河战场由张作霖亲自指挥,奉军兵分南、北两路,南路以第2军为主攻,计划从北镇,经朝阳、辽源,进入喜峰口。北路以吴俊陞第5军为主,计划从通辽至开鲁,再南下承德,向喜峰口以西各关口发起进攻。面对奉军精锐兵力的压境,热河战场的直军却多为地方部队,驻防分散,装备陈旧。
  热河南路,奉军进占义州后,于16日攻克重镇阜新,23日占领要地朝阳县城。
  热河北路,在南路奉军攻克朝阳之后,直奉两军在建平、凌源、赤峰激战,建平和凌源先后被奉军攻克。9月30日和10月1日,直军第2军王怀庆和第1军第3路司令董政国分率援军赶到凌源西南的茶棚,在茶棚以北设置防线。10月4日,两军展开新一轮激战,奉军第2军张宗昌部和直军董政国部在玉麟山血战七八日,最后张宗昌通过缴获的直军军事地图,避实击虚,击败了董政国。与此同时,奉军许兰洲、吴光新第6军与第2军李景林部在赤峰与直军展开争夺战。10月8日,在飞机的轰炸支援下,奉军攻占赤峰。随着热河各处要地的逐一失守,直军在热河的失败已成大局。热河战局稳定后,奉军在牵制热河直军的同时,一部分军队秘密调往山海关,支援该处的决战。
  另一方面,作为京师屏障的山海关主战场,关系到整场战争的胜败,直奉两军都在此投入了主力。按吴佩孚的既定战略,是将重兵集中于山海关战场,吸引奉军主力与之激战;同时,冯玉祥部出兵热河,威胁奉军后方的战略要地锦州;再由海军运载精锐部队从奉军后方的葫芦岛登陆,前后夹击歼灭山海关战场上的奉军。直军将第1军彭寿莘部放在此处,其麾下精锐的第15师在山海关外的威远城抢占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修建防御阵地。但是,吴佩孚没料到的是,冯玉祥已与奉系暗通曲款,直军热河战场失利的一个原因便是冯玉祥部10月1日至古北口后便按兵不动,未按既定计划增援。冯部在等待一个给直系反戈一击的时机。
  奉军方面,则以第1、第3军为主力,联合攻打山海关阵地。其中,正面攻打山海关的是第3军副军长郭松龄(军长张学良)指挥的6个团,第1军军长姜登选、副军长韩麟春率第4、第16旅从九门口以北进行侧面攻击。
  9月17日,两军在山海关进行了多次小规模冲突,两军的海、空军也相继投入战场,以争取战场主动权。9月29、30日,奉军在空军的轰炸支援下,相继攻占万家屯、龙王庙、姚家庄等地。两军主力逐渐短兵相接。10月7日,张作霖下达了总攻击令,奉军第1、第3军向直军阵地发起进攻,山海关战场上的大规模战事由此开始。
  经过一日激战,奉军在直军坚固的阵地工事面前伤亡惨重,不得不停止攻势,将主要进攻方向转至山海关西北10余公里处的要隘九门口。10月8日,奉军第19旅攻占九门口,打开了直军的长城防线。奉军遂一部沿九门口南侧山地向西南推进,包抄山海关的直军;另一部则从九门口北侧山地西进,企图攻占石门寨,威胁直军后方的秦皇岛,切断直军退路。
  为保后路,彭寿莘立即组织兵力增援石门寨。10月11日,吴佩孚亲赴前线督师,再度派兵增援山海关战场。次日,吴佩孚亲率第3师一部,由玉泉山进攻沙河寨,企图夺取沙河寨,以此为支撑点,正面阻击从九门口西进的奉军,并侧击、牵制山海关奉军。但是,这场攻势被奉军强大的炮火击退。14日,直军再次发起大反攻,志在夺回九门口,两军伤亡惨重,在沙河寨、赵家峪、黄土营一线对峙。16日,奉军经过全线攻击,进入石门寨,直抵柳江。17日,直军第3师第6旅来援,方缓解了直军的危急形势。
  从16日起,奉军为攻克威远城,曾三次突破直军第15师防线,但都在直军的强大火力下功败垂成,郭松龄甚至组织起3000人的敢死队与直军展开肉搏战,亦未能突破直军阵地。奉军遂将进攻方向转移至沿海一带。山海关正面阵地前,双方遗尸万余。
  与此同时,为配合山海关正面防线,两军在其附近的三道关、角山寺、二郎庙也激战不休,阵地反复易手。17日,奉军第3军1.3万余人经过血战,攻克三道关,迫使直军后撤至石嘴子,打开了通往二郎庙并包抄山海关的一个通道。同日,奉军在海军舰炮的火力支援下,一举攻占角山寺、二郎庙阵地,这里是山海关通往秦皇岛的要道,事关退路,19日,吴佩孚亲率5个师、8个旅,分兵三路向角山寺、二郎庙进攻,企图夺回两处阵地。两军反复拉锯激战数日,至22日,直军疲惫撤走。在这里,直军伤亡3000余人,奉军也有近千人伤亡。
  在九门口、石门寨方向,10月19日,直军1.5万人也对石门寨的奉军发起突袭,双方激战至20日,奉军逐渐不支。同时,张作霖得到日本情报,直军已征集13艘轮船,企图从大沽口运载3-4个师兵力,由海路侵入奉天境内,直插奉军腹地。为尽快解决战斗,张作霖遂秘密从山海关正面抽调8个团和2个炮兵旅大部,由郭松龄率领,加强石门寨的兵力。奉军援军的抵达,直军在石门寨的战斗逐渐无力,被迫后撤。
  就在山海关战场上,直军陷入被动之时,10月19日,对直系心怀不满久矣的冯玉祥在滦平发动了倒戈命令,联合直军后援军第2路司令、陕军第1师师长胡景翼,以及北京警备副司令孙岳,倒戈回京。23日,冯玉祥部进入北京,占领全城,囚禁曹锟,并强迫其下达停战命令,其部亦改称为“国民军”。这便是著名的“北京政变”。
  24日,“北京政变”的消息传到前线,直军大乱,奉军趁势发起猛烈攻势。吴佩孚一面急电萧耀南、孙传芳、齐燮元、李济臣等直军将领率湖北、江浙、河南直军北上讨伐冯玉祥,一面亲率直军第3师和第6师于26日退返天津。
  此时的直系已是“墙倒众人推”,众叛亲离,沉寂已久的晋系阎锡山加入讨直阵营,鄂豫陕的援军在石家庄被晋军缴械;江浙直军则因山东督军郑士琦的武装中立而无法北上。吴佩孚的援军就此泡汤。10月31日,奉军在京奉铁路沿线大举进攻直军,大部直军缴械投降。11月3日,冯玉祥部攻占天津,奉军进占军粮城。吴佩孚走投无路,率其嫡系第3师残部2000余人从塘沽乘船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的垮台落下帷幕。
  从1920年直皖战争后,至1924年战败,在直系军阀统治期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大小数百次军阀混战,其中较大的有:1921年7月的陕直战争和湘鄂战争,8至9月的湘直战争,9至10月的川直战争;1922年4月的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7月至1924年9月的川军内战,1924年9至10月的江浙战争和9至11月的第二次直奉战争。连年战乱给百姓带来无尽灾难。然而,直系倒台后,也不过是另一个军阀集团控制中央政府而已。
  ……

前言/序言

  说起北洋军阀,中国人的脑海中多能蹦出几个“如雷贯耳”的大名: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这些代表人物及他们身后庞大的北洋军阀集团,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在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段黑暗的历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个具有“近代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之称的政权,从建立初始,便被北洋军阀所篡取。1912年至1928年间,中国都处于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统治之下,军阀政治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中央政权操纵于大军阀手中,地方势力为当地督军所掌控,这些“大帅”们活跃在社会政治生活各领域,一方面以武力维护、扩张自身地盘,另一方面操纵中央或地方政权养军扩军。而这一时期,更为典型的特征是军阀之间的混战,“大帅”之间的战事贯穿了整个北洋政府始终。以1916年袁世凯身死、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界限,从1916年开始,军阀间的混战规模从小到大。据统计,1917年讨伐张勋复辟,交战双方投入兵力为5。5万人,战事波及一省;1918年第二次南北之战,交战双方总兵力为10万人,战事波及五省;1920年直皖战争,参战人数达到12万,波及三省,另有三省受影响;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22。5万人参战,四省被战火波及,另有六省受战事影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45万人在五个省区之间厮杀,同时另有九个省区受影响;1926年国奉战争,国民军、奉军、直军、直鲁联军、晋军在八个省区交战,五个省区被影响;1926-1928年的北伐战争,大半个中国卷入其中,战火绵延至十二个省区,另有八个被影响。初期的军阀混战,一次战争伤亡数百人,到了北洋政府统治后期,“大帅”们的战争,一次战役便有数千士兵殒命沙场。更不用说受战火波及的无辜百姓。虽然在当时西方众多媒体中,中国“大帅”们的名字和各种生活、战斗习惯充满了异国情调,这些素材常常充斥于各种媒体的头条。但是,在彼岸的中国,这些掌握着地盘上的百姓的生死大权的军阀们,给民众带来的是缴不完的税、服不完的兵役和劳役。“大帅”们顶着“讨逆”、“共和”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地盘、政治权力,甚至是鸦片而开战时,战火波及的地区带来的却是民生凋敝,百姓无辜惨死、流离失所。
  本书结合中外资料,收集近千张历史图片,以时间为脉络,通过对北洋军阀从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到建立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这段时期的各地军阀及其武装势力的展现,旨在向读者展示那一段充满了战乱、但其中又孕育着冲破黑暗的光明的历史。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且才疏学浅,难免有所遗漏和失误,还请读者朋友和专家不吝批评指正。
  骆艺
  2015年7月于广西柳州
  黄锴

《军阀之国1911-1930: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套装共2册)》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1911年至1930年间中国军阀时代的影像集,旨在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档案资料与个人影像,构建一幅生动而复杂的时代画卷。这不是一部传统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著作,而是侧重于通过视觉材料,展现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特定历史时期。 核心内容与视角 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着“军阀”这一群体展开,但其视角远超对传统军事冲突的简单记录。它深入探究了军阀割据的社会基础、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以及他们与时代脉搏的复杂互动。 第一部分:权力更迭与军阀的兴起(1911-1916) 本部分聚焦于辛亥革命后,旧有统治秩序崩溃,新式军人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 革命余烬与新军的崛起: 详细收录了辛亥革命期间各省新军将领的形象,以及他们如何从革命力量迅速转变为地方军事强人。照片中可见早期新军制服的特点,以及他们参与光复行动时的场景。 袁世凯的北洋系: 重点展示了北洋集团的内部结构,包括段祺瑞、冯国璋等关键人物的早期肖像与合影。影像资料揭示了北洋集团如何整合旧有官僚、新式陆军和新式海军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 “二次革命”的阴影: 通过对比照片,呈现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中央政府之间的紧张对峙。影像资料捕捉了早期内战的痕迹,以及地方实力派在这一时期的立场摇摆。 黎元洪与“府院之争”: 描述了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通过照片展示了不同政治派系之间的关系和形象构建,为理解军阀政治的内在冲突提供了视觉线索。 第二部分:洪宪帝制的幻灭与地方势力的坐大(1916-1920) 洪宪帝制失败后,中央权力真空加速了地方军阀的全面膨胀。 直系、皖系与奉系的形成: 本书详尽记录了三大主要军阀集团的早期面貌。通过对不同派系领袖(如曹锟、徐世昌、张作霖)的影像分析,辨析了各派系在地域来源、军事基础和政治理念上的差异。 “府院之争”的升级: 聚焦于段祺瑞与黎元洪(后为曹锟)围绕“谁是合法中央”的权力斗争。照片中可见当时北洋政府的官方仪式,以及幕后政治人物的活动剪影。 “张勋复辟”的闹剧: 通过影像材料,重现了张勋复辟的短暂过程,及其迅速被段祺瑞“讨逆”平息的戏剧性结局。这反映了在革命思潮下,传统帝制已无力回天。 地方割据的现实: 刊载了大量非中央政府控制区域的军事部署照片,如四川、云南、山东等地的地方武装力量的早期面貌,体现了中央权威的衰落。 第三部分:直皖战争与奉系崛起(1920-1924) 随着直系与皖系矛盾的白热化,中国的军事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直皖战争的实况记录: 提供了直皖战争中双方的军事调动、战地场景和伤亡情况的罕见照片。特别关注了“正义军”的形成过程,以及直系如何依靠段祺瑞的政治失误和皖系内部的分裂取得胜利。 奉系军阀的“入关”: 详细记录了张作霖领导的奉系军队在直皖战争后,从东北向关内扩张的初期阶段。照片对比了东北军的“边防”形象与关内各派系的风格差异。 “府院时代”的终结: 记录了曹锟贿选总统、黎元洪被迫流亡等关键事件的侧面影像,揭示了北洋政府如何沦为赤裸裸的军阀工具。 第四部分:第一次直奉战争与吴佩孚的巅峰(1924-1926) 直系在短暂的辉煌后,与奉系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了第二次大规模冲突。 直奉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详细展示了直系与奉系在华北战场上的军事部署、新式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以及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 “和平之光”与吴佩孚的形象塑造: 收入了大量吴佩孚以“和平使者”形象出现的照片,这些影像资料展现了军阀如何利用媒体和公共关系来粉饰其军事扩张的本质。 段祺瑞的“临时执政”: 记录了段祺瑞在奉系支持下重新上台的场景,以及他试图重建中央权威的努力,但其权力基础的脆弱性在照片中可见一斑。 第五部分:北伐的序幕与军阀的衰落(1926-1930) 本书最后一部分过渡到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代,记录了军阀统治的最后挣扎与瓦解。 国民革命军的形象: 收录了北伐军早期整编、宣教以及与各路军阀进行战斗的影像。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式革命军队与旧式军阀军队在士气、组织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反奉战争”与张作霖的覆灭: 记录了国民革命军与奉系军阀在长江流域和华北的对抗。重点展示了张作霖晚年的形象,以及“皇姑屯事件”后东北局势的变动。 东北易帜与军阀时代的终结(形式上): 最后的影像集锦聚焦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的历史性时刻,标志着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结束。照片捕捉了这一政治决定的庄重与复杂性。 影像集的特点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影像资料的稀有性和广度: 1. 全景式覆盖: 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和次要军阀集团的领袖、高级将领及其部队的影像,包括肖像照、合影、阅兵式、战地场景以及日常生活片段。 2. 双重叙事: 照片不仅展示了军阀的威严和军事力量,也捕捉了他们作为个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脆弱、野心与时代局限性。 3. 图注与背景分析: 每张图片都附有详尽的背景介绍和考证说明,结合历史档案,为读者提供了深入解读视觉信息的工具。 本书致力于通过“看”而非“读”的方式,让读者直观感受1911至1930年间,中国社会如何在军事强人手中分裂、挣扎、重塑的复杂历程。它是一部献给历史爱好者的视觉档案,展现了那个“军阀之国”真实而震撼的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对辛亥革命后,不同军阀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他们与列强之间微妙关系的研究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特别想了解,在1920年代初期,这些地方强人是如何平衡国内各方势力,同时又向外界展示他们“主权独立”的姿态的。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手腕和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静态的影像展示,还能通过合理的编排,暗示出一条动态的时间线索,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某个特定事件或某个特定人物的权力轨迹是如何演变的。如果能巧妙地将不同军阀的肖像并置,并辅以他们当时颁布的重要法令或电报片段,那将会非常有启发性,能让人直观感受到那个“群雄逐鹿”的紧张氛围。

评分

作为一名对摄影艺术也有所涉猎的人,我对影像集的呈现方式非常挑剔。我非常看重影印的清晰度和排版的艺术感。历史影像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视觉质量。如果照片颗粒感过重,或者色彩(如果是彩照的话)失真严重,都会极大地削弱观者的代入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体现那个时代“写真术”风格的书籍,那些早期摄影师如何运用布景、光线来捕捉人物瞬间的心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我尤其关注那些罕见的、未曾公开发表过的私家照片,它们往往能揭示出那些“官方”历史叙事中被刻意忽略的侧面。如果这套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份值得收藏的视觉档案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是去“感受”它,而不是仅仅去“知道”它。对于1911到1930这段时期,那种从旧秩序崩塌到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真空地带,充满了某种野性和未经雕琢的生命力。我希望这套书能捕捉到这种“野性”——无论是军阀们在简陋的战地指挥部里的疲惫,还是他们在城市里享受着新式生活的那种略带浮夸的得意。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丰富社会细节的画面,比如新式军服与旧式长袍并存的街景,或者受西方影响的教育机构与传统祠堂相邻的景象。这些矛盾的交织,才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是构建我心中“民国初期社会图景”不可或缺的碎片。

评分

说实话,我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军阀割据这段时期,一直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从帝制走向共和的阵痛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破灭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我一直在研究那个时期的地方势力是如何一步步坐大,最终形成盘踞一方的“土皇帝”的。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到各个派系崛起的地理背景和经济基础,那就太有价值了。我期待看到关于不同军阀——比如控制了富庶江南的,和盘踞在西北苦寒之地的——他们统治风格和地方政策的对比分析。历史研究的深度,往往体现在对“为什么”的解释上,而不仅仅是“是什么”。我希望这套书能提供足够的深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人物的罗列和事件的记录上,那样的话,它的学术价值就会大打折扣。那种混乱中蕴含的结构性问题,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这部影像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的窗户。我尤其被那些照片的质感所吸引,泛黄的纸张、模糊的边缘,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虽然我手头没有这本具体的书,但仅仅是想象那个时期的军阀们——那些留着辫子或西装革履的枭雄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那种张力就足以让人屏息。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直观展现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材料,毕竟教科书上的文字描述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我深信,任何好的影像资料,都能让冰冷的年代数据变得鲜活起来,让人感受到那个社会在剧烈变革中的挣扎与希望。我希望这套书中的选图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不仅是那些高层人物的肖像,更希望能捕捉到普通民众在军阀混战阴影下的日常生活切片,那才是历史的“微观”真实。如果能配上详实的图注和背景介绍,那就更完美了,毕竟没有上下文的图像,其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评分

详细介绍了军阀的各个方面 起源 发展 是本好书

评分

圖文並茂,紙張質量很好!

评分

军阀之国1911-1930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套装共2册)

评分

印刷精美,以图片为主的历史叙述,比单纯文字更直观。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宝贝不错的,快递不错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本来对这个题材不感兴趣,为了凑数买的,结果就是这本反响最好,那买对了。

评分

评价说物有所值,感觉还是说得不错,图片清晰,很有分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