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科学”丛书是针对青少年编著的一套大型科普图书,含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医学、农学、计算机科学等9个分册,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地叙说人类历史上20 000年来重大的科学发现。本丛书为上海市“十二五”重点图书。
丛书各分册均按照时间顺序来回顾、概括人类的科学活动,以科学发现的历史为主,兼及科学机构的兴衰、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社团的变迁等。丛书通俗易懂,对于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乃至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在一提起苹果,很多人想到的不是一种水果,而是iPhone、iPad等操作方便的电子产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IBM、Intel、微软等软硬件厂商的名字也早已家喻户晓。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包括各种与计算和信息处理相关的主题,从抽象的算法分析,到我们熟悉的操作系统、浏览器、鼠标、声卡等软硬件设备。
打开《计算机科学的足迹》,你会知道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有好几个版本;开发C语言的初衷居然是为了玩游戏;把光盘的直径定为120毫米是为了容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Macintosh的名称来源于一个苹果品种;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将一家诞生于旅馆的小公司打造成软件帝国;还有“深蓝”计算机如何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艾伦?凯有一句名言:“预测未来的**方法是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循着前人的足迹,走出自己的未来!
王元,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年4月生于浙江兰溪,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自1956年起,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成果卓著,1982年与陈景润、潘承洞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1958年起,与华罗庚合作研究数论方法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现称“华—王方法”),成果获1990年陈嘉庚物质科学奖。此外还获得何梁何利奖(1994)、华罗庚数学奖(1999)等重大科技奖励。
王元院士对数学科普倾注了大量心血,1994年出版科普代表作《华罗庚》,此书2002年获得首届“吴大猷科普著作金签奖”。王元院士非常关心科学发展的历程,是《科学编年史》(席泽宗主编)一书的副主编。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相当老道,它懂得在关键的转折点上设置悬念和高潮,让你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面向对象编程(OOP)范式兴起时的处理手法。书中没有直接批判早期过程式编程的局限性,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关于软件复杂度失控的案例,巧妙地引出了封装、继承和多态的必要性。这种“用问题驱动概念”的写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哲学的门槛。我记得有一章专门描述了LISP语言和函数式编程思想的早期发展,作者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术语辩论,而是聚焦于“纯粹性”和“不变性”这两个核心思想如何挑战了当时的计算主流,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的诸多领域,比如大数据处理和并发计算中重新焕发生机。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数十年的学术辩论,每一次技术路线的选择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考量。这本书让你明白,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是对既有思维定式的强力冲击和超越。
评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科学的浪漫”与“工程的严谨”完美融合在一起。它并非只是一本纯粹的技术发展史,其中也穿插着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反思。例如,在探讨人机交互界面(HCI)的发展历程时,作者对比了早期的命令行模式和图形用户界面的巨大理念差异。书中细致分析了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那些天才们的构想,是如何从“让机器适应人”这一朴素愿望出发,最终创造出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桌面环境的。这种描述让我感受到了早期计算机科学家们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是想造出更快的机器,更渴望通过技术来增强人类的能力。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更迭充满了温度,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我们到底在追求一个什么样的计算未来。
评分与市面上那些热衷于追逐最新的AI模型或量子计算前沿的畅销书不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沉淀感。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梳理早期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演进过程,但其笔触极其细腻,充满了对“材料科学如何反哺计算机科学”的洞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摩尔定律的章节,作者不仅阐述了定律的数学形式,更着重描绘了英特尔、仙童等公司内部工程师们为实现甚至超越这一预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不是冷冰冰的工程记录,而是充满了人性色彩的奋斗史。书中对于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那些精妙的物理现象的描述,虽然涉及专业知识,但作者总能用清晰的比喻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具象化,使得一个文科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到微观世界中每一次成功的“雕刻”是多么来之不易。这让我意识到,计算机的“速度”提升,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对物理极限的不断试探与驯服。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市面上许多关于科技发展史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我正在读的这本一样,将那些高深的理论和具体的技术演进脉络梳理得如此清晰且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一个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变革背后的思维方式和数学基础。比如,书中对图灵机概念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但同时又穿插了图灵本人在二战期间的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让人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智慧在困境中迸发出的火花。特别是对早期冯·诺依曼架构的描述,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硬件的堆砌上,而是着重探讨了“存储程序”这个思想如何彻底颠覆了早期的计算模式,为后来的软件工程奠定了基石。读到这些部分时,我常常会放下书本,陷入沉思,想象那个时代的研究者们是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凭借纯粹的逻辑推理构建出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数字世界的雏形。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是阅读其他泛泛而谈的科技史读物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计算机科学”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绝非仅仅是关于电脑硬件或编程语言,而是一种全新的、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范式。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通过几个核心的“概念模块”来组织材料,这使得不同时期的技术思想能够进行有趣的对话。例如,它会在讨论现代并行计算的挑战时,回溯到早期控制论和信息论中的一些基础假设,然后再跳跃到最新的多核处理器设计理念。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性。特别是关于网络和分布式系统的章节,作者没有止步于TCP/IP协议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ARPANET最初设计时的去中心化哲学,并将其与当代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中的信任机制进行类比。这种跨越时空的比较分析,让我对信息传输和信任构建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幅精密的思维导图,将看似分散的技术碎片,重新组织成了一个宏大且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可以,好。
评分不错的 价格优惠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质量非常好,内容丰富多彩好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质量非常好,内容丰富多彩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的 价格优惠
评分345678
评分很不错,还可以,有机会再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