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纪录片系列:寻常

纸上纪录片系列:寻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泞 著
图书标签:
  • 纪录片
  • 文化
  • 社会
  • 生活
  • 观察
  • 散文
  • 随笔
  • 纪实
  • 中国
  • 民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ISBN:97878068580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77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纸上记录片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常生活”一直是中国当代文艺包括当代摄影的重要主题之一,然而事实是,没有多少个摄影家找到了真正的日常生活,他们仍被激情所支配,在拍摄中最终表达的是关于日常生活的某种本质性图景。而路泞所走的是另一条最简单、质朴的路,就是真正地走向事物本身。在一种精确的尺度感指引下,从不让镜头溢出事物之外。他觉得,要寻求价值和意义,不必到物外,只需看着眼前,万事万物都有灵性,它一直在向我们日日叩问,只是我们很少听见。而路泞却用影像告诉我们,生活从不在别处,当时只道是“寻常”。 作者以平实的方式记录了数年间家庭生活的日常纪录,并定名为《寻常》,这些作品在艺术上隐隐然 “无所作为”,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从容。在中国数额巨大的摄影实践和阅读中,路泞的照片保持着一种感受的真切,因真切而骄傲,在狭窄的经验尺度内以丰盈的细节建构饱满的心灵空间,对人和生活作了忠实而诗意的表达。

作者简介

路泞,1974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从事摄影十年,现居北京。现为杂志图片编辑,《中国摄影报》专栏作者。拍摄的主要专题有:《水泥厂》、《寻常》、《谁是中国明天的比尔·盖茨?》、《大荔的细狗撵兔》、《乡村医生陈林》等。作品发表于《南方周末》、《中国国家地理》、《艺术世界》、《中国摄影》、《生活》、《大美术》、《华夏人文地理》、“南方航空》、美国《财富》、《新闻周刊》、《商业周刊》、香港《中国旅游》等媒体。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博学会士、高级摄影师。曾获得一品国际摄影基金、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最高奖——金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举办的“人类贡献奖”。参加展览: 中国人本,中国、德国,2003年。第一届武夷山国际摄影节,中国,2004年。艺术和行动,中国、美国、法国等20站,2005年。双重视野——第一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中国,2005年。寻常——个人作品展,中国,2006年。天地间——现实主义的记忆,中国,2006年。作品收藏: 美国亚洲学会、广东美术馆、imogen cunningham基金会。
div>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纸上纪录片系列:寻常 一个关于日常的史诗,一次关于平淡的探索,一曲关于平凡的赞歌。 《寻常》并非一本描绘惊心动魄的冒险,也非一部探讨深奥哲理的著作。它是一系列细腻入微的观察,一次对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场景、人物与事件的深度凝视。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于追逐那些宏大叙事,那些改变世界的壮举,那些轰轰烈烈的变革。然而,生活最真实、最恒久的底色,往往就隐藏在那看似不引人注目的“寻常”之中。《寻常》系列,正是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温柔,将我们拉回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邀请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风景。 一、 触及生活脉搏的观察者 《寻常》系列的核心,在于它那精准而富有洞察力的观察。作者并非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深入生活肌理的参与者。他/她没有试图去“揭露”什么,而是以一种“看见”的方式,将那些模糊的、被淹没的细节重新清晰化。 想象一下,清晨街角那家还在营业的早餐店,老板娘熟练地烙着饼,空气中弥漫着面粉和油的香气。她脸上岁月的痕迹,她手中动作的韵律,她与顾客之间简单的寒暄——这些细节,在《寻常》的笔下,不再是背景噪音,而是构成生活最生动、最温暖的画卷。作者不会去评判这个场景是否“有意义”,他/她只是细致地记录,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那种踏实、安定的生活气息。 再比如,一个普通的社区公园,午后阳光洒下,老人们围坐在棋盘旁,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嬉戏。那些不经意的笑容,那些偶尔的争执,那些互相扶持的动作,都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生命力。他/她捕捉到的,不仅仅是画面,更是那些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情感流淌,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纯粹的连接。 《寻常》的“寻常”体现在方方面面。它可以是关于一座老宅的改造,从最初的破败不堪到最终的焕然一新,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变化,更是几代人记忆的传承,是社区环境的点滴进步。它也可以是一次关于市井小贩的访谈,一个坚持了数十年的手艺人,他/她对工作的专注,对生活的朴素理解,都构成了一部无声的“人生纪录片”。 二、 人性的微妙之处,情感的细水长流 《寻常》系列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对人性的捕捉。它不挖掘人性的黑暗面,也不歌颂英雄主义,而是聚焦于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的人性特质:善良、耐心、坚韧、无奈、喜悦、失落……这些情感,往往在最不经意间流露,却最能触动人心。 书中可能有一章,讲述一位退休教师,她每天坚持为小区里的流浪猫狗准备食物。她的行动或许微不足道,甚至不被很多人注意到,但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内心的柔软与责任感。这不仅仅是一个喂养动物的行为,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一种无声的关怀。 又或者,可能有一段文字,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在面对生活琐事时的互动。可能是一次关于晚餐的争执,一个孩子对父母的不理解,一个家庭成员的默默付出。作者不会去放大矛盾,而是用一种平和的视角,呈现出家庭成员之间复杂而又真实的情感纠葛,以及最终回归于温暖和包容的过程。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最真实的写照。 《寻常》系列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平淡的日子里,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层次。那些不善言辞的表达,那些默默的支持,那些不易察觉的牺牲,都构成了我们情感世界中最宝贵的部分。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提琴家,用最简单的音符,奏响了最动人的旋律。 三、 时间的印记,记忆的留存 “寻常”之中,往往承载着时间的印记。《寻常》系列善于捕捉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显现出的变化,以及那些不变的坚持。 它可能记录的是一家老店的变迁。从早年的门庭若市,到如今的门可罗雀,这背后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店主的坚持,顾客的回忆,都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与时光。作者通过讲述这家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时代的洪流如何在个体生命中留下痕迹。 也可能是对一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的记录。一位老师傅,他的双手粗糙有力,却能灵巧地制作出精美的物件。他的技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但在这个工业化时代,却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作者用文字挽留住这份即将消逝的文化印记,让我们在惊叹于技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份淡淡的忧伤与珍视。 《寻常》系列,如同一个私人博物馆,收集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那些最真实、最具有时代气息的“展品”。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日常,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也值得被记录,被铭记。这些“寻常”的片段,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回溯过往,审视当下,并对未来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四、 发现平凡之美,重塑生活视角 《寻常》系列并非在贩卖“怀旧”情绪,也不是在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我们曾经忽略的美好。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下的,令人惊叹的细节。 当你读完《寻常》,你会发现,你走过的街角,你遇见的陌生人,你每天重复的劳动,都可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你会开始留意那些微小的变化,你会更加珍视那些看似平凡的相遇。它不是要改变你的生活,而是要改变你看待生活的方式。 例如,一章关于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描述,可能看似枯燥乏味。但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居委会工作人员如何默默地处理邻里纠纷,如何组织社区活动,如何关心独居老人……这些平凡的付出,正是构成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基石。读完这样的章节,你会对身边的社区工作者多一份理解与尊重。 又或者,关于一次普通家庭旅行的记录。没有惊险刺激的活动,没有奢华的享受,只是全家人在山间徒步,在海边拾贝,分享着旅途中的点滴趣事。然而,正是这些最朴素的快乐,构成了家庭成员之间最美好的回忆。 《寻常》系列,是对我们生活方式的一次温柔的“纠正”。它提醒我们,生活的意义并非总是与“宏大”挂钩,而是存在于每一个日常的瞬间,存在于每一次真诚的付出,存在于每一次温暖的互动之中。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可以拥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一种静水流深的智慧。 《寻常》系列,是一次关于“看见”的艺术。它让我们看见被忽略的,看见平凡的,看见那些构成我们生命最真实底色的“寻常”。它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重新认识自己,并在这份“寻常”中,发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独特而珍贵的美。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因为它总能在你回首之时,为你展现出新的风景,新的感悟。这是一次对“日常”的致敬,一次对“生活”的深情告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深入皮肤以下的皮肤触感体验,而不是单纯的认知输入。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度贴近身体感官的方式来叙事。我不是在“看”故事,我是在“感受”光线落在皮肤上的温度,感受鞋底接触地面时的震动,感受饥饿感在胃里缓慢聚集的过程。它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完全避开了那些大开大合的内心独白,而是通过他们习惯性的肢体语言——比如紧张时会不自觉地捋头发的动作,或者在思考时盯着桌面某个特定污渍的习惯——来不动声色地揭示其内在的波澜。这让角色鲜活得如同我身边的某个邻居。它成功地将“观看”提升为一种“在场”,你不仅仅是观察者,你几乎是那个正在经历这一切的当事人。这种强烈的沉浸感,让我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寻常”,一旦被如此精心地拆解和重构,也能迸发出令人敬畏的生命力。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寻常”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祛魅的意味。然而,读进去之后,我立刻被那种近乎冷峻的真实感所吸引。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忽快忽慢,仿佛在模拟人类记忆的随机性。有些段落短促得像快闪镜头,只留下一个强烈的意象;而另一些则绵长而琐碎,充满了冗余的信息,但正是这些“冗余”,构建了真实感。我尤其欣赏它对“环境音”的捕捉能力,比如清晨第一辆垃圾车的轰鸣,邻居家孩子练习小提琴的走音片段,甚至是冰箱启动时那声低沉的嗡鸣,都被文字化了,并且带着一种奇特的共鸣感。这让人联想到某种实验电影的剪辑手法,它挑战了传统文学对“重要事件”的定义,坚称这些微小的声响和场景,才是构成我们世界底层结构的基石。读罢合卷,耳边仿佛还残留着那些未被记录下来的,属于我自己的那些日常声响。

评分

这部作品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内敛的方式,将镜头聚焦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日常瞬间。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像是一次耐心的、近乎冥想式的观察。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透明的笔触,让你感觉自己并非在阅读一个被精心构建的故事,而是无意中闯入了一场正在发生的、未被修饰的生活切片。比如,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关于“等待”的描绘。那种在某个平凡的下午,对着窗外光影变幻的无聊时光,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次呼吸的停顿,都被细腻地捕捉下来,仿佛通过慢镜头放映,让你不得不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去咀嚼那些平日里一闪而过的情绪。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度过那些所谓的“空白时间”的,它提醒了我,真正的生活往往就栖息在这些不被重视的缝隙之中。这种体验是安静的,但其带来的反思却是深远的,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涟漪久久不散。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这种过于“意识流”或者说是“去中心化”的叙事,总觉得缺乏一个锚点。但这部作品在结构上却展现出一种惊人的韧性。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个单独的片段看起来都很随机,但当你阅读到后半部分时,你会突然意识到,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场景,其实是通过某种无形的、基于情感共振的频率连接起来的。比如,某处描写的清晨雾气,与另一处人物对逝去亲人的回忆,在某个细微的感官体验上达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连接是潜意识的,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解码。它要求你像一个侦探那样,在文字的迷宫中寻找那些微妙的线索。这种体验是智力上的挑战,同时也是情感上的慰藉,因为它证明了即使是最平淡的生活,也蕴含着严谨的、内在的秩序。阅读的过程,就是重建秩序的过程,让人感到踏实而又充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面被精心打磨过的老镜子,它反射出的世界是清晰的,但又带着一种岁月沉淀后的暖色调。它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去粉饰“寻常”,反而用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客观性,去描摹那些再普通不过的场景,比如排队买菜、修理漏水的水龙头、或者与一个老友在咖啡馆里进行了一场不知所以云的对话。但正是这种冷静的记录,反而激发出我内心深处强烈的共情。我仿佛能闻到旧书页上散发出的,那种混合着灰尘和阳光的特殊气味。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从这些琐碎的事件中,提炼出一种普世的孤独感和连接感,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如同复杂的电线。看完之后,我没有得到任何明确的答案或结论,但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对当下生活的重新校准,让我学会了在奔波中停下来,去欣赏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摆在那里的美。

评分

好棒棒哒哒哒哒哒哒哒!

评分

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

评分

好评东西正宗以后还会光顾

评分

好棒棒哒哒哒哒哒哒哒!

评分

赚钱的烂书,都记录些什么玩意儿

评分

书排版不是很好,外表脏了,背后有手印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就是回来后感觉脏脏的。懒得退货

评分

一个温情的看者 相信你看完后肯定会对路泞作出这样的评价。全部都是寻常的瞬间,但全部都给你不寻常的感受。

评分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