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年鉴2014

马钢年鉴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钢年鉴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马钢
  • 年鉴
  • 2014
  • 地方志
  • 统计
  • 安徽
  • 马钢市
  • 经济
  • 社会
  • 数据
  • 参考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
ISBN:9787514413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646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钢年鉴2014》由《马钢年鉴》编委会编

目录

特载

领导考察、调研

安徽省省长王学军到马钢考察

安徽省委副书记李锦斌到马钢考察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长记赵世洪一行到马钢调研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到马钢调研

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炯到马钢调研

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一行到马钢调研

安徽省副省长杨振超一行到马钢调研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童怀伟到马钢慰问职工

纪念毛泽东视察马钢55周年、马钢高炉出铁60周年

举行纪念毛泽东视察马钢55周年暨马钢高炉出铁60周年座谈会

举行升旗仪式

举行书法美术摄影纪念图片展

要事记述

马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河工史话:黄河治理的百年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中国黄河治理历史的通俗读物,重点梳理了自清末至新世纪初,近一百年来黄河治理理念、技术与实践的演进历程。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大量生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力求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与水共舞”的画卷。 第一部分:近代开端与“水患之殇”(清末至民国初年)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在西方思潮涌入和国内政治动荡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黄河治理体系的瓦解与近代治理思想的萌芽。 传统体系的困境: 分析清代黄河“百代皆由河工定”的固守模式在面对气候变化和工程技术瓶颈时的力不从心。重点描述光绪年间几次重大决口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科学救河的呼唤: 探讨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来的河海大学前身)为代表的近代水利人才的培养,以及早年留洋归来的工程师们如何尝试将西方水文、泥沙理论引入黄河治理的初步尝试。 民国时期的尝试与挫折: 考察民国政府在资源匮乏和军阀割据下,对黄河治理所做的零星努力。重点剖析“治黄委员会”的组建与解散,以及在河南、山东两岸地方士绅与技术官员之间围绕“束水攻沙”与“加高堤防”的路线之争。本章将通过对1938年花园口分洪事件前后各方决策过程的细致梳理,揭示战争阴影下水利工程复杂的人文与政治纠葛。 第二部分:新中国治黄的奠基与实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本部分将详述中央政府如何整合资源,建立起统一的指挥体系,并推行一系列基础性工程。 “万里黄河,根治黄河”的宏伟蓝图: 介绍毛泽东主席对黄河治理的指示精神,以及由此催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大型水利枢纽规划。 从“跑、冒、滴、漏”到系统控制: 重点阐述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历程。这不是简单的工程介绍,而是着重分析其在当时中国技术能力范围内的设计考量、建设中的巨大争议(如库区淤积问题),以及它对后续治理理念产生的深远影响。 流域管理的制度化: 探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重建与职能的强化,以及“蓄清排浑”理念在实践中的初步探索。描绘出在那个全民动员的年代,广大水利工作者与民工队伍在艰苦条件下修建的引黄灌溉工程和防洪堤坝,它们是如何初步形成流域控制体系的。 第三部分:技术革命与生态视野的引入(1979-2000) 改革开放为黄河治理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本部分聚焦于泥沙治理的突破和水资源约束下的精细化管理。 泥沙的攻坚战: 深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加大,以及针对中游高含沙水流的监测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探讨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成,如何通过“调水调沙”这一革命性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动态调节,这是人类历史上对自然河流进行的一次大胆的、技术密集型的干预。 水的稀缺性觉醒: 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水量问题日益凸显。本部分详细记录了1990年代后期黄河多次出现的下游断流事件,这些事件如何迫使决策层从“重防洪、轻用水”转向“水资源刚性约束”的管理模式。介绍流域水量分配制度的建立过程,以及对沿岸农业灌溉结构的调整压力。 工程建设的区域协同: 考察在这一时期,上游、中游、下游各省在水资源和防洪责任上的协调机制如何逐步完善,地域利益冲突如何通过更科学的调度体系得到缓解。 第四部分:迈向可持续的未来(新世纪初至今的理念转型)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21世纪初,探讨黄河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生态黄河”的构建: 分析将“人水和谐”作为核心目标,治理重心从单纯的“防洪治沙”转向涵养水源、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转变。探讨生态补水工程在恢复下游河道健康中的作用。 数字化与智慧水利: 简述遥感、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如何被应用于水情监测和灾害预警,使黄河管理进入更为精细化和预见性的阶段。 历史的回响与前瞻: 总结百年来黄河治理的经验教训,强调任何伟大的水利工程都离不开对地域文化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展望未来,在气候变化加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黄河治理仍将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与智慧的长期工程。 本书特色: 本书避免了枯燥的工程数据罗列,而是通过对历史档案、人物访谈的挖掘,将水利史融入社会史、政治史之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抗争、适应与共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坚韧、智慧与牺牲精神。它不仅是水利工作者的参考书,更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独特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年鉴式的书籍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会过于枯燥,充斥着冷冰冰的数字和官方腔调。然而,《马钢年鉴2014》在“社会责任与环境治理”这一章节的处理上,却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意外的真诚与深度。我尤其留意了关于环保投入的部分,书中不仅列出了当年用于脱硫脱硝设施升级的资金总额,还详细记录了废气排放量的同比变化。更难得的是,它没有回避当年在某些环保指标上遇到的挑战,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原因,并给出了后续的改进计划。这让我感到,出版方在力求客观公正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触摸到企业在快速发展与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艰难过程。这种对企业运营“痛点”的直面,让这本年鉴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年度报告,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重工业在转型期如何应对社会期望的独特窗口,对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层面的落地非常有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马钢年鉴2014》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钢铁行业发展脉络的专业人士来说,它简直就是一份宝藏。我记得当时翻阅它的时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当年马钢在技术革新方面的详尽记录。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了他们当年引进的几项关键冶金技术,从原材料的预处理到最终成品的质量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罗列得非常清晰。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高强度钢材研发的部分,那里的图表和曲线分析得丝丝入扣,让我看到了这家老牌钢铁巨头在面对新市场需求时,如何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来保持竞争力的决心。其中有一张关于能耗优化的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实施新工艺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下降了多少个百分点,这种实打实的量化成果,比任何空泛的宣传都来得有力。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想深入了解2014年前后中国特大型钢铁企业在技术转型期的真实运营状况,这本书提供的细节信息是其他任何行业报告都难以比拟的,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份内部的、未经美化的技术工作总结,非常值得收藏和细读。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在我看来,是其最值得称道之处之一。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经济背景分析与微观的生产一线数据相结合。比如,在描述2014年全球钢铁市场波动时,作者先用几页篇幅引用了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描绘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紧接着就立刻切换到马钢内部各子公司的具体生产指标,这种“由大到小”的叙事逻辑,使得读者能立刻理解外部压力是如何转化为内部运营挑战的。特别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那部分,它不仅统计了员工数量和培训时长,还深入探讨了特定技术岗位人才的流失率变化,并试图探究背后的原因,这显示出编撰者拥有很强的分析洞察力,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信息获取的效率,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顺畅地把握住企业运营的全貌。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马钢年鉴2014》的整体感受,那就是“资料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并非仅仅来自它物理上的分量,更来源于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密度。我尤其欣赏它在历史沿革对比上的细致工作。书中穿插了对2014年某些关键生产线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对比分析,这种跨越时空的视角,让读者得以清晰地追踪到企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做的战略取舍及其带来的长期影响。例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时期对某种特定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变化,并将其与外部资源市场价格波动关联起来进行论证。这种深度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运营的紧密结合,使得这本书成为了研究中国特定区域重工业基地演变轨迹的极佳案例。它不仅仅记录了2014年发生的事,更像是为理解这家企业“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提供了一把详细的钥匙,对于历史研究者或宏观经济分析师来说,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

我拿到《马钢年鉴2014》时,最先被吸引住的是关于企业文化和职工生活的记录。作为长期关注企业管理哲学的研究者,我深知,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往往比它的财务报表更能说明其长期潜力。这本书里收录了不少当年企业内部举办的重大文体活动的报道、优秀员工的事迹特写,甚至还有几篇职工创作的诗歌和散文。这些内容看似“软性”,却极大地丰富了对马钢这个整体的理解。我看到他们如何通过组织“技能比武大赛”来激励一线工人的创新热情,也看到了企业工会为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所做的具体努力,比如对老旧生活区的改造计划。这些鲜活的片段,让“马钢”这个名称不再只是冰冷的高炉和钢材,而是一个由无数鲜活个体组成的、有温度的社会单元。它为我们理解大型工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维系其复杂的内部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充满人情味的旁证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