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编年文事

“学衡派”编年文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卫威 著
图书标签:
  • 学衡派
  • 现代思想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史
  • 知识分子
  • 学术史
  • 思想史
  • 新文化运动
  • 陈西禾
  • 梁实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61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815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2
字数: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衡派”编年文事》以学衡派的成员的人生经历叙事和学衡派活动的记事为线索,以年表形式,线性叙述了学衡派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活动内容,尤其《“学衡派”编年文事》在时间下还列入了学衡派的成果著作以及一些珍稀史料,尤为难得。《“学衡派”编年文事》作者长期从事“学衡派”研究,积累整理了大量有关的基本史料。《“学衡派”编年文事》稿就是在期研究基础上,按照编年体的形式,分三卷,将有关“学衡派”立言的报刊文本、成员的日记书信等史料细致地展现给读者,直面史实,重识历史。《“学衡派”编年文事》稿对“学衡派”研究乃至民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沈卫威,1962年2月生,河南省内乡县人,文学博士,1991-2001年任教于河南大学,2002年始为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胡适、高行健、“学衡派”、“民国大学”的研究和传记写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旨趣
上卷
1902年
1903年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中卷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下卷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征引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学衡派”编年文事:文献钩沉与思想流变 本书旨在梳理并呈现“学衡派”自诞生至活跃时期,其间围绕学术、文化、社会思潮展开的一系列编年式文献事件。我们并非要对“学衡派”进行宏大叙事式的全方位解读,也无意于简单罗列其成员的学术贡献。相反,本书聚焦于那些能够反映“学衡派”思想萌芽、发展、碰撞、乃至演变过程的关键性文献与事件,如同剥茧抽丝般,层层揭示其学术立场、理论建构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印记。 “学衡派”作为一个由一群在特定时期汇聚的学者所形成的学术群体,其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变迁的土壤。辛亥革命的炮声远去,但其所带来的冲击与震荡,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思潮,共同构成了“学衡派”诞生的历史背景。在这样一个“旧”与“新”激烈交织、传统与现代剧烈碰撞的时代,学界呈现出多元乃至对立的思想图景。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学衡派”以其特有的姿态,对当时的学术风气、价值取向以及文化走向,提出了鲜明的反思与回应。 本书的编年体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索,以便更好地理解“学衡派”思想的生成与演进。每一条“文事”的选取,都经过审慎考量,力求展现其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些“文事”可能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一次引发广泛讨论的演讲,一封往来通信中的关键论述,抑或是某个重要的学术组织成立或解散的记录。它们共同串联起“学衡派”的发展轨迹,犹如星辰在夜空中划过的轨迹,勾勒出其学术思想的壮丽图景。 首先,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学衡派”的早期酝酿阶段。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西方思想的涌入与本土文化的反思并行不悖。一部分学者在接受西方学术训练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开始审视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的口号,对全盘西化论调保持警惕,并试图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一条稳健的道路。“学衡派”的出现,正是这一时期学界反思与探索的一个重要缩影。本卷中的早期文献,将力图呈现这种思想的萌芽,例如,某些学者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关于文化传承、国学价值的零散文章,尽管这些文章可能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但已显露出日后“学衡派”核心思想的端倪。这些文献的出现,标志着一批学者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开始凝聚共识,形成一种初步的学术倾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衡派”逐渐形成其相对明确的学术阵营。以《学衡》杂志的创办为标志,其思想开始得到集中、系统的表达。“《学衡》杂志”不仅仅是“学衡派”成员的论战平台,更是其学术主张的有力载体。本书将详细梳理《学衡》杂志创刊初期乃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章、讨论与辩驳。我们会关注那些针对当时主流思潮(如科学万能论、激进的社会革命观等)所提出的“学衡派”的独特观点。例如,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并非仅仅指自然科学,而是包含了对人文、道德、哲学的深层关怀;他们对“传统”的态度,也并非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强调其生命力与现代转化的可能性。这些文献中的论述,将清晰地展现“学衡派”在认识论、价值论以及方法论上的主张。 “学衡派”的学术思想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与侧重。本书在编年梳理的过程中,也会注意展现这种内部的张力与思想的演变。例如,不同成员在对待某些具体文化问题,如文学革命、教育改革等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相互的讨论与批评,来深化或修正自己的观点,都将是本书关注的焦点。这些“文事”的呈现,将打破“学衡派”作为一个单一、同质化群体的刻板印象,展现其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不断自我对话的学术共同体的真实面貌。 当然,“学衡派”的活动必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深刻的互动。他们的学术主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也试图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本书在梳理编年文献的同时,也将力图勾勒出这种互动关系。例如,当某些社会事件或学术争论发生时,“学衡派”成员是如何发表看法,他们的观点又引发了怎样的反响。这些“文事”的呈现,将有助于读者理解“学衡派”的学术思想并非脱离现实的纯粹理论,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关怀。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将关注“学衡派”在学术史上的历史地位与思想遗产。我们并非要进行价值评判,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编年文献的细致考察,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学衡派”的思想价值。“学衡派”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的重新发现与论证,对过度激进思潮的审慎反思,对人文精神的独特强调,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的每一个“编年文事”,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困惑,也蕴含着他们对于如何建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的探索。 本书的编年体例,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相反,它是一种“点”与“面”结合的梳理方式。“点”是指每一个被选取的具体文献或事件,它们是构成“学衡派”思想肌体的基本细胞;“面”则是指这些“点”所串联起来的时间脉络与思想流变,它们共同勾勒出“学衡派”的学术发展全景。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学衡派”的思想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发展、壮大,并最终留下其独特的印记。 在内容的呈现上,本书力求严谨与客观。我们不会随意拔高或贬低“学衡派”的学术地位,而是通过翔实的文献证据,让事实说话。每一条“文事”的选取,都将附带必要的背景介绍与文献出处,以供读者进一步查阅与研究。我们相信,只有将“学衡派”的思想放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并以其自身的文献为依据进行考察,才能对其进行更为深刻与准确的理解。 因此,“学衡派”编年文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学衡派”的文献汇编,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次细致入微的探访。它邀请读者跟随我们,一同走进那个充满思想激荡的年代,一同审视“学衡派”的学术追求与思想遗产。本书所呈现的,是“学衡派”思想在时间维度上的生动流变,是他们与时代对话的真实轨迹,是他们在学术探索道路上留下的珍贵足迹。通过这些编年式的文献钩沉,我们希望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学衡派”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贡献的独特思想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学衡派编年文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的演变有了更宏观和细腻的认识。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厚重感,预示着它将是一次对特定学术流派在时间长河中的溯源与梳理。读罢全书,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亲历了学衡派从萌芽、发展到影响力的全过程。作者在考证史料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那些珍贵的文献、书信、日记,经过细致的辨析和解读,共同织就了一幅学衡派知识分子群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之间复杂关系的处理,他们既是学术上的同道,也是人生中的挚友或对手,这种人际互动深刻地影响了学衡派的学术旨趣和发展方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学衡派割裂开来单独讨论,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考察其对新思潮的回应,以及其自身思想对时代的影响。那些关于国故整理、东西方文化对话、新文化运动的批判等篇章,都充满了深刻的洞见。虽然我并非学界中人,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让我感到异常亲切,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学术议题,也能够被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生动的人物史和思想史的交织篇章。

评分

《学衡派编年文事》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学衡派学术成就的罗列,更是一次对其思想渊源、发展轨迹以及时代意义的深度挖掘。作者以“编年”为线索,将零散的史料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动态而立体的学衡派形象。我特别被书中对学衡派成员之间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关于“国粹”、“通才”、“专才”的讨论,关于中西文化优劣的辩驳,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其中的火药味,同时也看到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政治、文化紧密相连。学衡派的出现,正是在回应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诉求,他们在维护传统价值的同时,也并未放弃对新知的不懈追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也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学衡派编年文事》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历史脉络清晰呈现的满足感,以及对那些曾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行者们的敬意。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典范,以时间为序,将学衡派的兴衰历程娓娓道来,每一个节点都扣人心弦,每一个事件都引人深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学衡派核心刊物《学衡》的深入解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杂志,更是那个时代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书中对《学衡》上刊载文章的分析,揭示了学衡派在不同议题上的主张和论战。作者对学衡派内部不同声音的处理也十分到位,没有将他们描绘成铁板一块,而是展现了内部存在的观点差异和学术争论,这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真实可信。读到书中关于学衡派晚期面临的困境和最终影响力的讨论时,我深感历史的复杂性和学术发展的曲折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梳理了学衡派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学术传统和思想遗产的深刻反思。

评分

翻开《学衡派编年文事》,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亲眼目睹那些智慧的火花是如何碰撞和闪耀的。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是其严谨的史料运用和精妙的结构安排。作者对于学衡派的“编年”梳理,使得整个学派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每一个重要的事件、每一篇代表性的文章,都被恰如其分地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个连贯而有力的叙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学衡派核心人物思想的深入剖析,他们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在“守旧”与“革新”之间寻求平衡,这些都通过详实的论证和生动的例证得以展现。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学衡派的学术成就,更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坚持独立思考、捍卫学术尊严的精神。在那个呼唤思想解放的年代,学衡派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他们的声音,无论是否被所有人认同,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作者的笔调客观而富有洞察力,既有对学衡派成就的肯定,也对其局限性进行了审慎的探讨,这种平衡的态度让本书更具学术分量。

评分

读完《学衡派编年文事》,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探险。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处理得跌宕起伏,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学衡派成员个体生命历程的关注,他们如何从个人的学术追求走向集体的影响力,他们的生活经历如何与他们的学术思想相互印证,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整个学派的形象更加鲜活。书中的许多篇章都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对学衡派与当时其他思想流派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取向。我也看到了学衡派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学术阵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关于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复杂社会环境中进行学术探索和思想实践的生动案例。它所传递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对于当下的我们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