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浪漫派

政治的浪漫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卡尔·施米特 著,刘小枫 编,冯克利,刘锋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浪漫主义
  • 政治思想
  • 历史
  • 文化
  • 西方政治思想
  • 现代性
  • 意识形态
  • 社会理论
  • 德国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5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8296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米特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16
字数:147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
  ★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具争议政治思想家、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成名之作
  ★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

内容简介

  一切浪漫现象都是受非浪漫力量的控制。
  昂*超然于各种限制与决断之上的人,变成了异己势力和异己决断的臣仆。
  ——卡尔·施米特
  浪漫主义是19世纪西方的主导精神,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政治的浪漫派问题不可小视。《政治的浪漫派》是施米特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19年,1925年再版并增加长篇序言,关注的是作为政治哲学的浪漫主义,看似思想史论著,其实针对的是现实政治问题,其用意在于表明浪漫派的“永恒交谈”与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公开辩论基于相同的形而上学真理论。本书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晚期的浪漫主义哲学研究(如伯林)尚不及其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施米特从德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出发,讨论浪漫派在思想史上的位置,阐明了浪漫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并表明了它的本质是一种关于政治的趣味。本书着力在思想史的脉络里整理弥漫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史力作。

作者简介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
  20世纪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
  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
  施米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威斯特伐里亚的一个小镇普勒腾贝格的天主教家庭,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曾就读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1910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罪责与罪责模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施米特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论瓦格纳的华彩文章。1916年以《国家的价值与个人的意义》(一文取得教授资格,并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的长诗《北*光》的专著,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思想生涯。同年,与塞尔维亚女子帕芙拉·多萝蒂克结婚。
  1933年,施米特担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出于诸多策略性的考量,加入纳粹党。“二战”后,施米特曾被冠以“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称号。1933—1936年,施米特担任普鲁士政府成员,享有众多学术职位,包括 的《德意志法学家报》主编。1936年后,施米特因其在纳粹执政前后态度之转变,及其入党甚晚的事实而渐受部份党政高层质疑,且受到党卫军机关报《黑衣军团》的攻击。战后被盟军逮捕并移送至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应讯,却未被起诉而获开释。施米特后因拒绝与西德政府“去纳粹化”政策妥协而被剥夺正式任教之权利。纵然如此,施米特仍持续著书立说,对西德公众舆论以及欧洲左、右翼知识精英发挥其影响力。施米特以96岁高龄逝世于慕尼黑,葬于故乡普勒腾贝格,墓碑上铭刻着施米特对自己的盖棺论定:“他通晓律法。”
  施米特与马克斯·韦伯曾有所来往,且深受其影响,部分地继承了韦伯对现代性批判的论题,其中一个明确的倾向就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称施米特为“反自由主义者”,则失之草率,有学者认为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部的批判。

  冯克利,1955年生,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内公认一流水准的翻译家,自1990年代以来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思想史。著有《尤利西斯的自缚:政治思想笔记》;译著包括勒旁《乌合之众》,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经济、科学与政治》《自由主义》《科学的反革命》《哈耶克文选》,考德威尔《哈耶克评传》,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伯林《反潮流》,霍布斯《论公民》,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德沃金《至上的美德》,牛津大学《英美哲学概论》,布坎南《立宪经济学》,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等。

  刘 锋,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并担任《国外文学》编辑工作。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思想文化的研究。著有《<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等,并曾发表文学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十几篇,学术译著包括《基础神学》《宪法学说》等多部。

精彩书评

  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列奥·施特劳斯

  施米特是“韦伯传统下伟大的社会哲学家”。
  ——雷蒙·阿隆

  施米特是“韦伯合法的儿子”。
  ——哈贝马斯

  施米特蒙受的是数世纪以来不为人们所承认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命运。
  ——赫尔穆特·舍尔斯基

  施米特“如今甚至开始盖过韦伯的光芒”。
  ——《法兰克福汇报》

  罗马失火时,弹琴固然要不得;然而,这个时候研究水力学理论却完*正当。施米特属于那种“研究水力学理论”的人,他是具有罕见信念的思想家……
  ——雨果·巴尔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所作出的前沿性和总体性的攻击,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知识上的影响。由此带来的知识和理论上的碎片,不断地为欧洲以及欧洲以外的知识群体中的政治思想者所捡拾。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尚没有哪个思想家像施米特一样有如此多的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群。
  ——扬–维尔纳·米勒

  施米特的价值不在于他的答案,而在于他的问题,没有人能绕过去。左翼和右翼、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独裁者和“游击队员”,所有与他争辩的人都成了向他学习的弟子,无法绕过他那巨大的、悖论性的、危险的存在。在这张名单上,仅我们熟知的就有罗尔斯、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德沃金,一直到齐泽克、阿甘本和哈特及内格利。
  ——严搏非

目录

编者说明(刘小枫)
第三版说明

1. 政治神话论[1923]
2. 现代民主制概念及其与国家概念的关系[1924]
3. 作为国际政治客体的莱因兰[1925]
4. 现状与和平[1925]
5. 日内瓦国际联盟的两张面孔[1926]
6. 评梅内克的《国家理由观念》[1926]
7. 议会制与现代大众民主的对立[1926]
8. 政治的概念[1927]
9. 1849 年柯特在柏林[1927]
10. 民主与财政[1927]
11. 国际联盟与欧洲[1928]
12. 莱因地区的国际法问题[1928]
13. 法西斯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形成[1929]
14. 无名的柯特[1929]
15. 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1929]
16. 国家伦理与多元主义国家[1930]
17. 转向整体国家[1931]
18. 国家内政中立概念之不同涵义和功能概观[1931]
19. 现代帝国主义的国际法形式[1932]
20. 在莱比锡宪法法院审理普鲁士邦起诉民国政府案时的最后陈辞[1932]
21. 整体国家在德国的进一步发展[1933 年1 月]
22. 帝国、国家、联邦[1933]
23. 领袖守护法律[1934]
24. 论普遍互助公约的内在逻辑[1935]
25. 国际联盟的第七次变化──阿比西尼亚灭亡的国际法后果[1936]
26. 关于立法授权问题最新发展的比较性概观[1936]
27. 论宪法史的新课题[1936]
28. 整体敌人,整体战争,整体国家[1937]
29. 海盗行为的概念[1937]
30. 论战争概念与敌人概念的关系[1938]
31. 新的“哀哉,中立者”[1938]
32. 国际法上的中立与民族的整体[1938]
33. 论当今法律体制的两个大的“二元对立”[1939]
34. 中立与中立化──评施泰丁的《帝国与欧洲文化之病》[1939]
35. 以大空间对抗普世主义──论围绕门罗主义的国际法斗争[1939]
36. 国际法中的帝国概念[1939]
人名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列奥·施特劳斯

  施米特是“韦伯传统下伟大的社会哲学家”。
  ——雷蒙·阿隆

  施米特是“韦伯合法的儿子”。
  ——哈贝马斯

  施米特蒙受的是数世纪以来不为人们所承认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命运。
  ——赫尔穆特·舍尔斯基

  施米特“如今甚至开始盖过韦伯的光芒”。
  ——《法兰克福汇报》

  罗马失火时,弹琴固然要不得;然而,这个时候研究水力学理论却完全正当。施米特属于那种“研究水力学理论”的人,他是具有罕见信念的思想家……
  ——雨果·巴尔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所作出的前沿性和总体性的攻击,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知识上的影响。由此带来的知识和理论上的碎片,不断地为欧洲以及欧洲以外的知识群体中的政治思想者所捡拾。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尚没有哪个思想家像施米特一样有如此多的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群。
  ——扬–维尔纳·米勒

  施米特的价值不在于他的答案,而在于他的问题,没有人能绕过去。左翼和右翼、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独裁者和“游击队员”,所有与他争辩的人都成了向他学习的弟子,无法绕过他那巨大的、悖论性的、危险的存在。在这张名单上,仅我们熟知的就有罗尔斯、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德沃金,一直到齐泽克、阿甘本和哈特及内格利。
  ——严搏非

前言/序言


《时代的回声:个体与宏大叙事的交响》 在滚滚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孕育着独特的精神气质,每一个宏大的叙事背后,都跳动着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 《时代的回声》正是这样一本关于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史诗画卷,它不拘泥于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或激昂或沉寂的身影,以及他们与时代共同谱写的跌宕起伏的乐章。 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历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次深邃的心灵对话,一次对人类情感与理性搏斗的细致剖析。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古希腊城邦的公民理想,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觉醒;从启蒙运动的光辉,到工业革命的变革;从民族国家的崛起,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再到后现代社会的思潮涌动。每一个章节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挖掘其核心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脉络。 然而, 《时代的回声》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从未将这些宏大叙事视为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还原到鲜活的个体生命之中。 作者选取了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信仰的人物作为切入点,通过他们的视角去感受时代的脉搏。 在古希腊篇章,我们跟随苏格拉底的足迹,聆听他与年轻人关于真理、正义和德行的辩论,感受雅典民主的荣光与局限,体味个体在城邦集体意识中的挣扎与融合。在罗马帝国时期,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位退役老兵,在帝国扩张的盛世中,怀揣着对共和国昔日荣光的追忆,感受着个人身份在强大帝国机器中的渺小与骄傲。 文艺复兴的扉页,翻开的是波提切利的画室,感受他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彼特拉克笔下对古典文化的深深迷恋,这既是个体创造力的喷发,也是整个时代对人类潜能的全新发现。在中世纪的幽暗角落,也许会是一位修士,在虔诚的信仰中探寻生命的意义,他个人的祈祷与国家的宗教诉求,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底色。 启蒙运动的曙光,不仅仅是伏尔泰的犀利讽刺,卢梭的深情呼唤,更是无数普通知识分子和市民,在咖啡馆里,在沙龙里,为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激昂辩论的场景。他们或许并非名垂青史的伟人,但他们的思想火花,汇聚成了照亮黑暗的熊熊烈火。 工业革命的轰鸣,不仅仅是蒸汽机的发明,更是工厂里辛勤劳作的工人,他们承受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但也在新旧秩序的碰撞中,孕育着新的社会诉求。城市的扩张,乡村的凋敝,家庭结构的变迁,这一切都在个体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二十世纪的动荡,是本书浓墨重彩的篇章。作者会带领我们走进战壕,感受士兵们在生死边缘的恐惧与勇气;走进集中营,直面人类最黑暗的残暴,以及在绝境中闪烁的人性光辉;走进反抗的街头,聆听女性争取投票权时的坚定呼喊,感受少数族裔对平等权利的执着追求。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在无数个体的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也塑造了他们对世界全新的认知。 进入后现代社会,个体与宏大叙事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作者会探讨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何影响着个体的身份认同,全球化如何模糊了国界与文化界限,数字时代的碎片化信息如何重塑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观念多元的时代,个体如何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理解并参与到那些看似遥远却又息息相关的宏大议题中? 《时代的回声》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 相反,它鼓励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它提出的问题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创造者? 宏大的历史叙事,又将如何影响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又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汇入时代的大潮?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自然流畅,避免学术的僵硬和枯燥。 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原历史场景的氛围。 无论是对某个历史人物的内心独白,还是对某个社会事件的细致刻画,都力求真实感和感染力。 语言的运用也注重诗意与哲思的结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获得思想上的启发。 《时代的回声》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读物,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的处境,也为我们理解未来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宏大叙事如何演进,最终构成这一切的,是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是他们对意义的追寻,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真善美的永恒探索。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倾听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声音穿越时空而来,与我们进行跨越世纪的对话。他们或许也曾有过迷茫,有过困惑,有过挣扎,但他们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前行。他们的经历,他们的选择,都化作了时代的回声,在历史的长廊中久久回荡,等待着被我们所倾听,所理解,所铭记。 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历史、对社会、对个体命运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种视角,一种思考的方式。 愿这本书能成为您探索时代奥秘,理解个体价值的忠实伙伴。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些属于我们,也属于所有时代的,最真实而动人的回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尽管我无法言明它的具体内容,但它在我心中塑造了一种名为“政治的浪漫派”的独特形象。它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回忆录,它更像是一次关于理想与现实、激情与理性的深刻对话。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看到一群人,他们或许并非完美的典范,但他们身上闪耀着一种非凡的光芒——那是对某种崇高目标的执着追求,是对不公的勇敢反抗,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们的行动,他们的思想,都充满了“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并非轻佻,而是源于一种深沉的信念和对人类尊严的捍卫。书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它能唤醒你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能让你对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们产生深深的共鸣。它让我不再仅仅从功利的角度看待政治,而是看到它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让人心潮澎湃的书,虽然我无法准确描述它的具体内容,但它无疑点燃了我对某种“政治的浪漫派”的想象。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也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它更像是一幅宏大的画卷,用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着某种理想主义的冲动,那种渴望超越现实藩篱、追求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我仿佛能看到一群人,他们怀揣着炽热的理想,不畏艰险,在历史的洪流中劈波斩浪。他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为了心中的正义与光荣可以付出一切的勇气,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深沉的忧思,也孕育着蓬勃的希望。它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驱使人们去挑战既定的秩序,去为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奋斗?它也让我反思,在我们这个被理性与现实束缚的时代,是否还有空间容纳这份纯粹的浪漫,这份对伟大变革的渴望?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精神洗礼,对“政治”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在理性与激情之间游走的奇妙体验。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叙事,让我自己去感受、去思考。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某种“政治的浪漫派”的理解,那是一种超越了狭隘利益和短期得失的宏大叙事。它仿佛在讲述一群人,他们或许在历史的角落里默默耕耘,或许在风暴的中心奋力搏斗,但他们共同的特质是,心中有着一个闪闪发光的理想,并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画面:有人在深夜里苦苦思索,有人在人群中振臂高呼,有人在绝望中仍然坚守信念。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政治并非总是冷冰冰的权谋和算计,它也可以是充满人性光辉、甚至带有一丝悲壮色彩的追求。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精神的感召,一种对人类社会终极价值的探索。我从中获得的,是一种对“可能性”的重新认知,是对那些不被现实所压垮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由衷敬佩。

评分

我读到一本让我产生许多联想的书,它围绕着一个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概念:“政治的浪漫派”。它不是一本浅显易懂的故事书,也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扇通往复杂世界观的窗户。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思想空间,在那里,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碰撞,激昂的呼唤与冷静的分析交织。书中可能描绘了一些人物,他们怀揣着不切实际的愿望,却以一种近乎固执的决心去实现它们。他们或许是历史上的革命者,或许是默默无闻的改革者,但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特质——一种对更美好社会的朴素渴望,一种不愿被现实束缚的自由精神。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在我们这个被效率和实用主义主宰的世界里,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浪漫情怀,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驱动力,抑或是阻碍进步的绊脚石?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一种对人类选择与命运的深邃洞察。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复杂情感与深刻思考的迷宫。虽然我无法具体描述书中的情节,但我能强烈地感受到其中弥漫的一种“政治的浪漫派”的氛围。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味。我仿佛能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人,他们不甘于平庸,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心中燃烧着火焰,渴望着某种颠覆性的变革。他们或许在某些人眼中是激进的、不切实际的,但正是他们的这份“浪漫”,才推动了历史前进的齿轮。书中充满了对理想的执着、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智慧。它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高度理性化的进程中,那些曾经鼓舞人心的浪漫情怀是否已经消逝?又或者,它们只是以另一种更隐晦的方式存在着?我在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某个“主义”的理解,更是对人类精神深处那种永恒的追求与抗争的感悟。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物美价廉,送货迅速,不用去超市买了,省事省心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差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韦伯的继承者,浪漫派的代表

评分

名家名作值得一读

评分

不知道施派究竟如何

评分

非常不错喔,可以放心卖喔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优质商品,价格便宜,包装完好,物流快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