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鑒賞辭典(新一版 套裝共2冊)

唐宋詞鑒賞辭典(新一版 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上海辭書齣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 著
圖書標籤:
  • 唐宋詞
  • 詞學鑒賞
  • 文學史
  • 古典詩詞
  • 宋詞
  • 唐詞
  • 文化藝術
  • 辭典
  • 工具書
  • 新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455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4663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 2896
套裝數量:2
字數:3133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詩詞愛好者 文學愛好者 文史研究者
  《唐宋詞鑒賞辭典》是上海辭書齣版社中國文學鑒賞辭典大係之一。該書初版於1988年,審訂者為陳振鵬、李廷先、鍾振振。第二版於2011年修訂,審訂者鍾振振(負責全書鑒賞文章的審訂)、王兆鵬(負責詞學書目的修訂)、劉尊明(負責詞人小傳的考訂)。在選目與賞文撰寫方麵,邀請瞭當時國內眾多著名的詞學專傢共同參與,本著普及與提高並重的宗旨遴選篇目,撰寫賞文,編訂附錄,充分反映瞭當時詞學研究的豐碩成果與高水平。全書共收錄唐、五代、兩宋、遼、金300餘位詞人的詞作1500餘篇。
  《唐宋詞鑒賞辭典》(新一版)擬以第二版為基礎,增刪、改正若乾舛訛,並對附錄作增補,新增製作詞人年錶,使唐宋詞鑒賞辭典質量更臻精審完善。依照新一版版式對全書進行重新設計,使版麵更加賞心悅目,全麵提升本書的檔次和品位,以滿足不同文化消費層次的讀者需要。

內容簡介

  《唐宋詞鑒賞辭典》是我社中國文學鑒賞辭典大係之一。該書初版於1988年,審訂者為陳振鵬、李廷先、鍾振振。第二版於2011年修訂,審訂者鍾振振、王兆鵬)、劉尊明。在選目與賞文撰寫方麵,邀請瞭當時國內眾多著名的詞學專傢共同參與,本著普及與提高並重的宗旨遴選篇目,撰寫賞文,編訂附錄,充分反映瞭當時詞學研究的豐碩成果與**水平。全書共收錄唐、五代、兩宋、遼、金三百餘位詞人的詞作一韆五百餘篇。《唐宋詞鑒賞辭典》(新一版)擬以第二版為基礎,增刪、改正若乾舛訛,並對附錄作增補,新增製作詞人年錶,使本書質量更臻精審完善。並依照新一版版式對全書進行重新設計,使版麵更加賞心悅目,全麵提升本書的檔次和品位,以滿足不同文化消費層次的讀者需要。

作者簡介

  上海辭書齣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專業的文學鑒賞辭典編纂機構,曾策劃編纂瞭上海辭書齣版社“古文觀止與詩歌三百首鑒賞”係列以及“中國文學名傢鑒賞”係列等精品圖書。
  本書作者集閤瞭中國現當代兩百多位古典文學界著名的專傢學者,有唐圭璋、周汝昌、俞平伯、施蟄存、夏承燾、繆鉞、吳調公、瀋祖棻、葉嘉瑩、王運熙、苑敏灝、袁行霈、鍾振振等。

目錄

唐·五代·北宋
李 白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3
憶秦娥(簫聲咽)………………… 5
韓 翃 柳 氏
章颱柳(章颱柳)………………… 8
楊柳枝(楊柳枝)………………… 8
張誌和
漁父(西塞山前白鷺飛)………… 10
戴叔倫
轉應麯(邊草)…………………… 12
韋應物
調笑令(鬍馬)…………………… 14
王 建
宮中三颱(魚藻池邊射鴨)……… 15
(池北池南草綠)……… 15
宮中調笑(團扇)………………… 16
(楊柳)………………… 18
釋德誠
撥棹歌(韆尺絲綸直下垂)……… 19
劉禹锡
憶江南(春去也)………………… 21
瀟湘神(斑竹枝)………………… 22
白居易
憶江南(江南好)………………… 24
(江南憶)………………… 24
(江南憶)………………… 24
長相思(汴水流)………………… 28
(深畫眉)………………… 29
劉長卿
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31
竇弘餘
廣謫仙怨(鬍塵犯闕衝關)……… 33
杜 牧
八六子(洞房深)………………… 35
皇甫鬆
天仙子(晴野鷺鷥飛一隻)……… 37
浪淘沙(灘頭細草接疏林)……… 38
夢江南(蘭燼落)………………… 39
(樓上寢)………………… 40
采蓮子(菡萏香連十頃陂)……… 41
(船動湖光灧灧鞦)……… 41
溫庭筠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43
(水精簾裏頗黎枕)……… 45
(蕊黃無限當山額)……… 47
(翠翹金縷雙■■)……… 48
(杏花含露團香雪)……… 50
(玉樓明月長相憶)……… 51
(寶函鈿雀金■■)……… 53
(南園滿地堆輕絮)……… 54
(夜來皓月纔當午)……… 56
更漏子(柳絲長)………………… 58
(星鬥稀)………………… 59
(玉爐香)………………… 60
酒泉子(楚女不歸)……………… 62
(羅帶惹香)……………… 62
楊柳枝(館娃宮外鄴城西)……… 63
(織錦機邊鶯語頻)……… 64
南歌子(手裏金鸚鵡)…………… 65
(懶拂鴛鴦枕)…………… 67
夢江南(韆萬恨)………………… 68
望江南(梳洗罷)………………… 70
河傳(湖上)……………………… 70
蕃女怨(萬枝香雪開已遍)……… 72
(磧南沙上驚雁起)……… 72
韋 莊
浣溪沙(惆悵夢餘山月斜)……… 73
(夜夜相思更漏殘)……… 75
(清曉妝成寒食天)……… 76
菩薩蠻(紅樓彆夜堪惆悵)……… 78
(人人盡說江南好)……… 79
(如今卻憶江南樂)……… 81
(勸君今夜須沉醉)……… 82
(洛陽城裏春光好)……… 84
歸國遙(金翡翠)………………… 86
(春欲暮)………………… 88
應天長(綠槐陰裏黃鶯語)……… 89
(彆來半歲音書絕)……… 90
荷葉杯(記得那年花下)………… 92
清平樂(野花芳草)……………… 93
(鶯啼殘月)……………… 94
(春愁南陌)……………… 95
謁金門(春雨足)………………… 97
(空相憶)………………… 98
天仙子(夢覺雲屏依舊空)…… 100
(蟾彩霜華夜不分)…… 102
思帝鄉(春日遊)……………… 103
女冠子(四月十七)…………… 104
(昨夜夜半)…………… 106
更漏子(鍾鼓寒)……………… 108
木蘭花(獨上小樓春欲暮)…… 109
江城子(髻鬟狼藉黛眉長)…… 111
河傳(何處)…………………… 112
司空圖
酒泉子(買得杏花)………… 113
韓 偓
生查子(侍女動妝奩)………… 115
李 曄
菩薩蠻(登樓遙望秦宮殿)…… 116
巫山一段雲(蝶舞梨園雪)…… 118
張 曙
浣溪沙(枕障薰爐隔綉帷)…… 120
李存勖
一葉落(一葉落)……………… 121
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122
歐陽炯
三字令(春欲盡)……………… 123
南鄉子(岸遠沙平)…………… 124
(路入南中)…………… 125
(畫舸停橈)…………… 126
獻衷心(見好花顔色)………… 127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128
春光好(天初暖)……………… 130
清平樂(春來階砌)…………… 131
定風波(暖日閑窗映碧紗)…… 132
女冠子(薄妝桃臉)…………… 133
孫光憲
浣溪沙(蓼岸風多橘柚香)…… 135
(半踏長裾宛約行)…… 136
風流子(茅捨槿籬溪麯)……… 137
竹枝(門前春水)……………… 138
思帝鄉(如何)………………… 140
上行杯(離棹逡巡欲動)……… 140
謁金門(留不得)……………… 142
漁歌子(泛流螢)……………… 143
清平樂(愁腸欲斷)…………… 144
思越人(古颱平)……………… 146
和 凝
天仙子(洞口春紅飛簌簌)…… 148
春光好(■葉軟)……………… 150
江城子(初夜含嬌入洞房)…… 151
(竹裏風生月上門)…… 152
(鬥轉星移玉漏頻)…… 152
(帳裏鴛鴦交頸情)…… 154
薄命女(天欲曉)……………… 154
馮延巳
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 156
(梅落繁枝韆萬片)…… 159
(煩惱韶光能幾許)…… 162
(幾度鳳樓同飲宴)…… 163
(幾日行雲何處去)…… 164
(六麯闌乾偎碧樹)…… 166
(花外寒雞天欲曙)…… 167
采桑子(小堂深靜無人到)…… 168
(花前失卻遊春侶)…… 170
酒泉子(芳草長川)…………… 171
臨江仙(秣陵江上多離彆)…… 172
清平樂(雨晴煙晚)…………… 173
醉花間(晴雪小園春未到)…… 175
謁金門(楊柳陌)……………… 176
(風乍起)……………… 177
虞美人(玉鈎鸞柱調鸚鵡)…… 179
(春風拂拂橫鞦水)…… 180
歸自謠(春艷艷)……………… 182
(寒水碧)……………… 183
南鄉子(細雨濕流光)………… 184
長命女(春日宴)……………… 185
拋球樂(酒罷歌餘興未闌)…… 187
(逐勝歸來雨未晴)…… 188
菩薩蠻(嬌鬟堆枕釵橫鳳) …… 190
三颱令(春色)………………… 191
(明月)………………… 191
(南浦)………………… 191
長相思(紅滿枝)……………… 194
李 璟
應天長(一鈎初月臨妝鏡) …… 195
望遠行(玉砌花光錦綉明) …… 197
攤破浣溪沙(手捲真珠上
玉鈎)………………………… 199
山花子(菡萏香銷翠葉殘) …… 201
魏承班
訴衷情(銀漢雲晴玉漏長) …… 204
生查子(煙雨晚晴天) ………… 205
李 煜
虞美人(春花鞦月何時瞭) …… 206
(風迴小院庭蕪綠) …… 208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 209
相見歡(林花謝瞭春紅) ……… 210
(無言獨上西樓) ……… 211
一斛珠(曉妝初過) …………… 213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 215
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 …… 216
望江南(多少恨) ……………… 217
(閑夢遠) ……………… 218
清平樂(彆來春半) …………… 220
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 222
喜遷鶯(曉月墜) ……………… 223
長相思(雲一■) ……………… 224
搗練子令(深院靜) …………… 225
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 …… 226
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 228
(銅簧韻脆鏘寒竹) …… 229
浪淘沙(往事隻堪哀) ………… 230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 232
玉樓春(晚妝初瞭明肌雪) …… 233
謝新恩(秦樓不見吹簫女) …… 236
破陣子(四十年來傢國) ……… 237
耿玉真
菩薩蠻(玉京人去鞦蕭索) …… 239
徐昌圖
臨江仙(飲散離亭西去) ……… 241
薛昭蘊
浣溪沙(紅蓼渡頭鞦正雨) …… 242
(傾國傾城恨有餘) …… 243
謁金門(春滿院) ……………… 244
牛 嶠
柳枝(吳王宮裏色偏深) ……… 247
更漏子(星漸稀) ……………… 247
望江怨(東風急) ……………… 249
菩薩蠻(舞裙香暖金泥鳳) …… 250
(玉爐冰簟鴛鴦錦) …… 251
定西番(紫塞月明韆裏) ……… 253
江城子(??飛起郡城東) …… 253
張 泌
浣溪沙(馬上凝情憶舊遊) …… 255
(晚逐香車入鳳城) …… 256
臨江仙(煙收湘渚鞦江靜) …… 257
柳枝(膩粉瓊妝透碧紗) ……… 259
江城子(碧欄乾外小中庭) …… 260
(浣花溪上見卿卿) …… 260
河瀆神(古樹噪寒鴉) ………… 261
蝴蝶兒(蝴蝶兒) ……………… 262
酒泉子(春雨打窗) …………… 263
南歌子(柳色遮樓暗) ………… 264
牛希濟
臨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 265
生查子(春山煙欲收) ………… 267
(新月麯如眉) ………… 268
尹 鶚
臨江仙(深鞦寒夜銀河靜) …… 270
菩薩蠻(隴雲暗閤鞦天白) …… 271
李 珣
浣溪沙(訪舊傷離欲斷魂) …… 273
(紅藕花香到檻頻) …… 273
巫山一段雲(有客經巫峽) …… 274
(古廟依青嶂) …… 275
南鄉子(煙漠漠) ……………… 276
(乘彩舫) ……………… 277
(漁市散) ……………… 278
(相見處) ……………… 279
(雲帶雨) ……………… 280
菩薩蠻(迴塘風起波紋細) …… 281
河傳(去去) …………………… 283
定風波(誌在煙霞慕隱淪) …… 284
(雁過鞦空夜未央) …… 285
臨江仙(鶯報簾前暖日紅) …… 286
毛文锡
更漏子(春夜闌) ……………… 288
甘州遍(鞦風緊) ……………… 289
醉花間(休相問) ……………… 290
應天長(平江波暖鴛鴦語) …… 291
臨江仙(暮蟬聲盡落斜陽) …… 292
顧 夐
虞美人(深閨春色勞思想) …… 294
楊柳枝(鞦夜香閨思寂寥) …… 295
訴衷情(永夜拋人何處去) …… 296
河傳(棹舉) …………………… 297
鹿虔扆
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 …… 299
閻 選
浣溪沙(寂寞流蘇冷綉茵) …… 301
八拍蠻(愁鎖黛眉煙易慘) …… 302
毛熙震
臨江仙(幽閨欲曙聞鶯囀) …… 303
清平樂(春光欲暮) …………… 304
菩薩蠻(梨花滿院飄香雪) …… 305
敦煌麯子詞
鳳歸雲(徵夫數載) …………… 306
天仙子(燕語鶯啼三月半) …… 307
拋球樂(珠淚紛紛濕綺羅) …… 308
魚美人(東風吹綻海棠開) …… 309
(金釵釵上綴芳菲) …… 311
菩薩蠻(霏霏點點迴塘雨) …… 312
(清明節近韆山綠) …… 314
(香銷羅幌堪魂斷) …… 314
(枕前發盡韆般願) …… 315
(敦煌古往齣神將) …… 317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 …… 318
望江南(莫攀我) ……………… 319
(天上月) ……………… 320
定風波(攻書學劍能幾何) …… 321
(徵戰僂■未足多) …… 321
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 …… 323
南歌子(斜倚硃簾立) ………… 325
(自從君去後) ………… 326
無名氏
醉公子(門外■兒吠) ………… 328
菩薩蠻(牡丹含露真珠顆) …… 328
後庭宴(韆裏故鄉) …………… 330
呂 岩
梧桐影(明月斜) ……………… 331
王禹偁
點絳唇(雨恨雲愁) …………… 332
寇 準
踏莎行(春色將闌) …………… 334
江南春(波渺渺) ……………… 335
陳堯佐
踏莎行(二社良辰) …………… 337
潘 閬
酒泉子(長憶西湖) …………… 339
(長憶西山) …………… 340
(長憶觀潮) …………… 341
林 逋
長相思(吳山青) ……………… 343
點絳唇(金榖年年) …………… 344
楊 億
少年遊(江南節物) …………… 345
錢惟演
玉樓春(城上風光鶯語亂) …… 347
陳 亞
生查子(相思意已深) ………… 349
夏 竦
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 …… 351
範仲淹
蘇幕遮(碧雲天) ……………… 352
漁傢傲(塞下鞦來風景異) …… 354
禦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 …… 357
剔銀燈(昨夜因看蜀誌) ……… 359
柳 永
甘草子(鞦暮) ………………… 361
晝夜樂(洞房記得初相遇) …… 362
麯玉管(隴首雲飛) …………… 363
雨霖鈴(寒蟬淒切) …………… 365
迷仙引(纔過笄年) …………… 368
歸朝歡(彆岸扁舟三兩隻) …… 370
婆羅門令(昨宵裏恁和衣
睡)…………………………… 372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 373
蔔算子慢(江楓漸老) ………… 375
浪淘沙慢(夢覺) ……………… 377
破陣樂(露花倒影) …………… 378
二郎神(炎光謝) ……………… 380
錦堂春(墜髻慵梳) …………… 383
定風波(自春來) ……………… 385
訴衷情近(雨晴氣爽) ………… 388
集賢賓(小樓深巷狂遊遍) …… 389
少年遊(長安古道馬遲遲) …… 391
(參差煙樹霸陵橋) …… 394
駐馬聽(鳳枕鸞帷) …………… 395
戚氏(晚鞦天) ………………… 397
夜半樂(凍雲黯淡天氣) ……… 398
望海潮(東南形勝) …………… 401
玉蝴蝶(望處雨收雲斷) ……… 403
滿江紅(暮雨初收) …………… 405
引駕行(紅塵紫陌) …………… 407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
天)…………………………… 408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 ………… 411
迷神引(一葉扁舟輕帆捲) …… 413
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 414
憶帝京(薄衾小枕涼天氣) …… 416
安公子(遠岸收殘雨) ………… 418
傾杯(鶩落霜洲) ……………… 419
鶴衝天(黃金榜上) …………… 420
張 先
醉垂鞭(雙蝶綉羅裙) ………… 422
菩薩蠻(憶郎還上層樓麯) …… 424
謝池春慢(繚牆重院) ………… 426
惜雙雙(城上層樓天邊路) …… 427
江南柳(隋堤遠) ……………… 428
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
窮)…………………………… 429
相思令(■滿溪) ……………… 431
更漏子(錦筵紅) ……………… 433
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後院) …… 434
訴衷情(花前月下暫相逢) …… 435
減字木蘭花(垂螺近額) ……… 437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
聽)…………………………… 438
韆鞦歲(數聲■■) …………… 441
漁傢傲(巴子城頭青草暮) …… 442
木蘭花(龍頭舴艋吳兒競) …… 443
剪牡丹(野綠連空) …………… 445
畫堂春(外湖蓮子長參差) …… 448
浣溪沙(樓倚春江百尺高) …… 449
惜瓊花(汀■白) ……………… 450
青門引(乍暖還輕冷) ………… 451
滿江紅(飄盡寒梅) …………… 453
晏 殊
浣溪沙(一麯新詞酒一杯) …… 454
(小閣重簾有燕過) …… 457
(一嚮年光有限身) …… 458
(玉碗冰寒滴露華) …… 460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 461
清平樂(金風細細) …………… 462
(紅箋小字) …………… 464
采桑子(時光隻解催人老) …… 465
喜遷鶯(花不盡) ……………… 466
撼庭鞦(彆來音信韆裏) ……… 467
少年遊(重陽過後) …………… 468
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 …… 469
(池塘水綠風微暖) …… 471
(玉樓硃閣橫金鎖) …… 472
訴衷情(青梅煮酒鬥時新) …… 474
(東風楊柳欲青青) …… 475
(芙蓉金菊鬥馨香) …… 476
踏莎行(細草愁煙) …………… 477
(祖席離歌) …………… 480
(碧海無波) …………… 481
(小徑紅稀) …………… 482
山亭柳(傢住西秦) …………… 483
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 ……… 487
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 …… 488
張 昪
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 ……… 490
石延年
燕歸梁(芳草年年惹恨幽) …… 492
李 冠
蝶戀花(遙夜亭皋閑信步) …… 493
六州歌頭(秦亡草昧) ………… 494
......

精彩書摘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齣生於安西大都護府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剋馬剋附近)。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離蜀,漫遊各地。天寶初供奉翰林,不久即遭讒去職。安史亂中,曾為永王李璘的幕僚,璘敗,李白被流放夜郎(今屬貴州),中途遇赦,往依當塗令李陽冰。卒於當塗(今屬安徽)。是唐代著名詩人,有《李太白集》。又,《尊前集》於李白名下錄詞十二首,其中《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簫聲咽)兩首,宋人黃昇譽為“百代詞麯之祖”(見《唐宋諸賢絕妙詞》),但後人疑非李白之作。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季節和時序對敏感的人常是觸發感興的媒介。黃昏,是動感情的時刻。風燭殘年的老人惆悵地倚閭盼望浪子歸傢;懷春少女,望著湖中的鴛鴦,陷入瞭纏綿悱惻的相思之中;而那遠離鄉井的旅人,也不禁在異地的暮色中勾起濃重的鄉思,如果他湊巧是詩人,便會像孟浩然那樣地吟齣“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那愁思,正像薄暮的煙靄那樣侵入人的心頭,愈來愈濃鬱,愈來愈
  沉重,終於像昏暝的夜幕似的壓得人難以喘息。難怪詩人總愛融情入景地選擇“煙”來渲染惹愁的暮色,而不用華燈和暮歸者的喧笑。瞧,這首《菩薩蠻》正是用畫筆在廣漠的平林上抹齣牽動愁思的如織暮煙。畫麵的靜景帶有動勢,它暗藏著時間在瞬息之間的冉冉推移。當遠眺著暮靄籠罩的平林的第一眼,望中還呈現著寒碧的山光,該是太陽垂沒未久吧!隻是詞人避免瞭諸如落日餘暉這樣的明調子,以免損害蒼涼味的基調的統一罷瞭。但一
  轉眼,暝色已悄悄地降臨瞭。這和英國詩人雪萊的名作《雲》描寫暮夜遞嬗一樣:
  當落日從明亮的海發齣
  愛情與安息的情熱,
  而黃昏的堇色的帷幕也從天宇的深處降落……
  但是,我們的詞人更著意在“暝色”之下用瞭一個神來之筆的“入”字,把暝色人格化,比作一個帶來瞭離愁的闖入者,比“夜幕”這一類平泛的靜物更能使景色活躍在讀者的心頭眼底。於是,高樓上孤單的愁人,就益發和冉冉而入的暝色融閤在一起瞭。
  這樓頭的遠眺者是因何而發愁呢?我們不禁要想起“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這兩句漢代古詩。她是在懷念、期待遠人。從下片,可以想象,那徵人是已經有瞭行將歸來的消息瞭吧。但此刻,他在何處,在做什麼?是日暮投宿的時候瞭,他正在走入一傢村捨嗎?還是早已打尖,此刻正和旅伴在酒肆中暢飲,乃至在和當壚的酒傢女調笑?或者,由於什麼事情的牽扯,至今還未踏上歸程?嚮心頭襲來的各種怪異的聯想,不斷增添這女子的愁思。這裏麵當然也纏夾著往昔的甜美迴憶,遐想著久彆重逢的情景。這時令,正如李商隱所說的“心事如波
  濤”,這樣那樣都會增添她期待的激情的濃度。
  這惆悵、哀怨而又纏綿的期待,自然會使樓頭人産生有如王維詩“心怯空房不忍歸”的心情。這驅使她佇立於玉階,癡癡地、徒勞地茫然望著暮色中匆遽歸飛的宿鳥。鳥歸人不歸,觸景生情,這歸鳥又惹起無限愁思。那阻擋在她和徵人之間的遙遠的歸程啊,這一路上不知有多少長亭、短亭!
  眼前所見的日暮景色,這平林籠煙,寒山凝碧,暝色入樓,宿鳥歸林;心頭所想的那遠人,那長亭、短亭,以及橫隔在他們之間的迢遞的路程……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瞭得”!
  曆來解說這首詞,雖然有不少論者認為它是眺遠懷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卻說它是羈旅行役者的思歸之辭。後一種理解,大概是受瞭宋代文瑩《湘山野錄》所雲“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一語的影響吧。以為既然題於驛樓,自然是旅人在抒思歸之情。其實,古代的驛站郵亭等公共場所以及廟宇名勝的牆壁上,有些詩詞不一定要即景題詠,也不一定是寫者自己的作品。細玩這首詞,也不是第一人稱,而是第三人稱。有如電影,從“平林”、“寒山”的遠鏡頭,拉到瞭“高樓”的近景,復以“暝色”作特寫鏡頭造成氣氛,最終突齣“有人樓上愁”的半身鏡頭。分明是第三者所控製、所描摹的場景變換。下片的歇拍兩句,纔以代言的方法,模擬齣畫中人的心境。而且,詞中的“高樓”、“玉階”,也不是驛捨應有之景。驛捨郵亭,是不大會有高樓的;它的階除也決不會“雕欄玉砌”,正如村捨茅店不能以“畫棟雕梁”形容一樣。同時,長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蒼茫中視野所能及。何況“長亭更短亭”,不知凡幾,當然隻能意想於心頭,不能呈現於樓頭人的眼底。
  李白究竟是不是這首詞的作者,也是曆來聚訟不決的問題。光以《菩薩蠻》這一詞調是否在李白時已有這一點,就是議論紛紜的。前人不談,現代的研究者如浦江清說其無,楊憲益、任二北等信其有;而它的前身究係西域的佛麯抑係古緬甸樂,也難以遽斷。有人從詞的發展來考察,認為中唐以前,詞尚在草創期,這樣成熟的錶現形式,這樣玲瓏圓熟的詞風,不可能是盛唐詩人李白的手筆。但這
  也未必可援為的據。敦煌捲子中《春鞦後語》紙背寫有唐人詞三首,其一即《菩薩蠻》,亦頗成熟,雖無證據斷為中唐以前人所作,亦難以斷為必非中唐以前人所作,而且,在文學現象中,得風氣之先的早熟的果子是會結齣來的。十三世紀的詩人但丁,幾乎就已經唱齣瞭文藝復興的聲調,這是文學史傢所公認的。六朝時期的不少吳聲歌麯,已近似唐人纔開始有的、被稱為近體詩的五言絕句。以文人詩來說,隋代王績的《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鞦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如果把它混在唐人的律詩裏,不論以格律或以風味言,都很難辨彆。這不過是信手拈來的例子。李白
  同時人、玄宗時代的韋應物既然能寫齣像《調笑令》(“鬍馬,鬍馬”)那樣的小詞,
  為什麼李白偏偏就辦不到呢?
  總之,迄今為止,雖然沒有確切不移的證據,斷定這首詞必屬李白之作,但也沒有無法還價的證據,斷定確非李白所作。因此,曆來的詞評傢都不敢輕率地剝奪李白的創作權,從宋代黃昇《花庵詞選》起到近人王國維,詞學大傢都尊之為“百代詞麯之祖”。(何滿子)
  ……

前言/序言

  宛敏灝序
  詞,原是配閤隋唐以來燕樂而創作的歌辭,後來逐漸脫離音樂,成為一種以長短句為主的詩體,以格律詩的麵貌流傳至今。宋詞嚮來與唐詩並舉,可見它已成為這個曆史時期文學上最有成就的代錶。現略述詞在唐五代和兩宋的發展過程及其流派。
  一
  詞的最初全稱是“麯子詞”。“詞麯本不相離,惟詞以文言,麯以聲言耳”(清劉熙載《藝概》)。所以,“麯子”或“詞”都是它的簡稱。後來“詞”終於占瞭優勢,成為通用名稱。麯子詞包括民間麯子詞和後蜀歐陽炯所稱詩客麯子詞。前者可以晚清在敦煌發現的《雲謠集雜麯子》及其他麯子的殘捲為代錶;後者可以《花間集》為代錶。
  試將二者加以比較,便可明瞭詞的産生及其初期發展情況。
  (1)敦煌麯子詞絕大部分是無主名的作品;而《花間集》裏的作品皆有主名,其作者除少數外,皆有行實可考。
  (2)《花間集》中較長的詞,如薛昭蘊的《離彆難》(87字),歐陽炯的《鳳樓春》
  (77字),毛熙震的《何滿子》(74字),都是引近而非慢詞。但敦煌麯子裏已有《傾杯樂》《內傢嬌》等百字以上的長調。
  (3)在形式上,二者同調名作品的格式並不完全一樣。又,在敦煌麯子詞裏,同調名作品的句法也有齣入,《花間集》裏這種情況就比較少。試就韻、字數、單雙疊等方麵比較即知。
  (4)從內容上看,《花間集》裏的作品絕大多數是描寫男女間的悲歡離閤。像鹿虔扆的《臨江仙》寫亡國之痛,孫光憲的《後庭花》賦陳後主故事,這類詞就很少。至於敦煌麯子詞,所寫的內容就廣泛得多。王重民在其《敦煌麯子詞集敘錄》裏說:“有邊客遊子之呻吟,忠臣義士之壯語,隱君子之怡情悅誌,少年學子之熱望與失望,以及佛子之贊頌,醫生之歌訣,莫不入調。其言閨情與花柳者,尚不及半。”又指齣:如“生死大唐好”、“早晚滅狼蕃”等句,則是異族統治下敦煌人民之壯烈歌聲,絕非溫飛卿、韋端己輩文人學士所能道齣。
  (5)就語言方麵比較,花間作品重詞藻典雅,而敦煌麯子詞則用樸素語言。溫庭筠詞固好用金玉錦綉等字雕琢;就是色彩較為平淡的韋莊詞也和敦煌詞有所不同。以韋詞《思帝鄉》兩首和敦煌麯子詞《菩薩蠻》一首為例:同樣描寫戀人的山盟海誓,韋詞是“說盡人間天上,兩心知”,敦煌麯子乾脆一句話:“枕前發盡韆般願。”同樣作堅決之辭,韋詞說:“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敦煌麯子卻說:“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麵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鬥迴南麵,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根據上麵的比較,有些問題我們獲得一個初步印象,如:令詞和慢詞是同時興起的。所謂南唐以來但有小令,慢詞蓋起自宋仁宗朝的說法,並不正確。詞在民間創始時,內容原很豐富。說什麼詞為艷科,以婉約為正宗也不符閤事實。更重要的是敦煌麯子詞還保存瞭原始詞的本來麵貌,而《花間集》存詞則顯示所謂“詩客”們接受這一新的形式而加以發展。大體上是沿著如下方嚮進行的:
  (1)排斥俚言俗語,讓它典雅化起來。煉字琢句,逐漸由淺顯走嚮渾成,但尚無晚宋詞晦澀之弊。
  (2)詞在民間初創階段,體式尚不怎樣嚴格。到瞭詩人手裏,便從章句、聲韻上去考究,使得形式漸漸固定下來。
  (3)民間詞的內容是多方麵的,但那些寄情聲色的詩客,供奉內廷的詞臣,為瞭自己或統治者消遣的需要,寫瞭大量艷詞。
  經過這樣一個階段,固然使得詞漸失其民間文學本色,但由於體製和作法更加成熟,奠定瞭後來在兩宋大發展的基礎。
  二
  由於詩客麯子詞大盛於兩宋而民間麯子詞今存資料絕少,故論述詞的發展隻得取材於文人的創作而研討其流變。
  既然詞是樂章,因而在其發展進程中,視其與音樂關係如何,形成瞭不同的兩條道路;貫串著宋代三百多年曆史,成為影響詞風的因素之一。
  這兩條道路是:(一)創製新調,要求歌辭與音樂密切配閤。(二)恢張詞體,革新歌辭抒寫的內容。
  《花間集》共收七十七調。見於唐崔令欽《教坊記》所載的調名如《麯玉管》《夜半樂》《傾杯樂》《蘭陵王》等,不見於晚唐五代詞而見於宋詞,可見宋人采用舊調的範圍較廣。但唐宋樂麯不一定完全相同。如白居易的《楊柳枝》不同於硃敦儒的;韋應物的《三颱》不同於萬俟雅言的;張祜的《雨霖鈴》不同於柳永的。大緻唐詩人習慣為五、六、七言絕句,如何使聲拍相閤是樂工的事。宋詞人則每用舊調衍其聲,並配以參差長短的句子。這說明自唐迄宋麯與辭的配閤逐漸講究起來。
  北宋柳永、周邦彥等通曉音律,既本古樂以翻新調,又善於創作諧閤音譜的歌辭。但張炎還嫌周邦彥沒有作到盡善盡美。在其所著《詞源》裏說:“……崇寜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討論古音,審定古調。……而美成諸人又復增演慢麯、引、近,或移宮換羽為三犯四犯之麯。按月律為之,其麯遂繁。美成負一代詞名,所作之詞渾厚和雅,善於融化詩句,而於音譜且間有未諧。”按方韆裏等和周詞簡直四聲不敢稍異,張炎還指摘他“間有未諧”,可見此派對於閤樂要求之高。就今日存詞來看,溫庭筠但分平仄,晏殊已注意到去聲,柳永更重視分去上。
  此後周邦彥、薑夔、張炎等對字聲的要求一個比一個嚴格。薑夔在過巢湖時作瞭一首平韻《滿江紅》,序裏指齣《滿江紅》舊調用仄韻多不協律,如末句用“無心撲”三字(按此為周邦彥詞句),歌者將心字融入去聲方諧音律。並說明他這首詞“末句雲‘聞珮環’,則協律矣”。因知薑夔是反對讓歌者融聲以諧律的。張炎在《詞源》裏記載他的父親張樞“每作一詞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協隨即改正”。並舉《瑞鶴仙》“粉蝶兒撲定花心不去”句改“撲”為“守”乃協,說明“雅詞協音雖一字亦不放過”。又舉《惜花春起早》“瑣窗深”句改“深”為“幽”仍不協,改為“明”字歌之始協,說明雖同為平聲,亦“有輕清重濁之分”。“深、幽”與“明”詞義正相反,是重視協律已不惜改動歌辭的句意。
  與此相反的一條道路就是黃庭堅所謂“寓以詩人之句法”(《小山詞序》),要求“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同上),而把協律放在第二位。黃庭堅詞,晁補之曾譏誚他是“著腔子唱好詩”。蘇軾“以詩為詞”更為明顯,他簡直在詞的發展中劃下一條分界綫。當時因襲唐五代詞風的作傢,如晏幾道自述其作詞動機是“病世之歌詞不足以析酲解慍”(《小山詞自序》),因彆製新詞由傢伎“品清謳娛客”(同上)。還是以能應歌為主。秦觀所作也是“語工而入律”(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蘇軾卻於此時給詞另闢一條新的途徑。王灼說:“東坡先生以文章餘事作詩,溢而作詞麯,高處齣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不顧儕輩。或曰:‘長短句中詩也。’為此論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詩與樂府同齣,豈當分異?”(《碧雞漫誌》二)可見當時有人反對走這條路,王灼為之辯護。
  前人對蘇詞的評價大都很高,看法也大體相近。晁補之說:“蘇東坡詞,人謂多不協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齣,自是麯子中縛不住者”(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十六)。鬍寅說:“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柳氏為輿颱矣。”(《嚮子諲酒邊詞序》)劉辰翁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辛稼軒詞序》)從上麵這些話看,蘇軾詞的特點是於音律漸疏,而內容更為豐富,作者的性情抱負更能錶現於字裏行間,因而詞境擴大,詞體始尊。
  他的影響如何呢?王灼說:“東坡先生非醉心音律者,偶爾作歌,指齣嚮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碧雞漫誌》二)有哪些人繼承這條嚮上的路呢?元好問說:“坡以來,山榖、晁無咎、陳去非、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勝。吟詠性情,留連光景,清壯頓挫,能啓人妙思。亦有語意拙直,不自緣飾,因病成妍者。皆自坡發之。”(《遺山文集·新軒樂府序》)按其他學東坡者如葉夢得、嚮子諲輩尚多,不一一列舉。
  詞到蘇軾,確是一大轉變。於是詞遂成為“句讀不葺之詩”(李清照評蘇詞語),一種以長短句抒寫廣泛內容的新體詩。到後來麯譜散佚,那些嚴於聲律而忽視文辭的作品,聲價自減,日即湮沒。惟有不完全依賴麯譜以存的歌辭,仍為愛好文學者所傳誦。因此,蘇軾及其同派詞人的貢獻是擴大詞的歌詠範圍,不僅延長瞭詞的生命,並使其獲得新的發展。他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使之留下瞭更為豐富多彩的詞篇。
  上述兩條道路雖各有所偏,但在創作實踐中名傢仍力求兼顧。如蘇軾的詞並非不能歌唱,不過要關西大漢執鐵闆唱“大江東去”(宋俞文豹《吹劍錄》述幕士答東坡語)。晁以道嘗見其酒酣自歌《陽關麯》,陸遊也說“試取東坡諸詞歌之,麯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以上見陸氏《老學庵筆記》)。至精於音律的詞傢如周邦彥、薑夔、張炎等,也是詞章能手,寫瞭很多傳誦至今的詞作。
  這兩條道路一直貫串在詞的發展史中並明顯影響詞的風格。大體說來,重視音樂關係者詞多婉約,不受束縛者詞多豪放。自明張綖謂“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詩餘圖譜》),論詞者好就詞的風格分為如此兩派,但這僅僅是粗綫條的區分。張綖又說:“婉約者欲其詞調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人,不能脫離其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因而當時政治經濟的影響無往而不錶現在其作品中。我們試從這個角度進一步略述唐宋詞的流變及其重要作傢。
  三
  明清以來之論詞者,嘗有擬詞於詩而評其盛衰。如清尤侗謂:“唐詩有初、盛、中、晚,宋詞亦有之。”(《詞苑叢談》序)清劉體仁則閤五代及宋去看,他說:“詞亦有初、盛、中、晚,不以代也。”(《詞繹》)意見各殊,由來已久。明俞彥早就反對說:“唐詩三變愈下,宋詞殊不然……南渡以後矯矯陡健,即不得稱中宋也。”(《爰園詞話》)詩詞各有其發展經過,無互相比照必要。為瞭說明方便,似可將詞在唐宋的發展曆程分為四期:(一)唐五代和北宋初年;(二)北宋中葉到南渡;(三)南宋前期的壯懷高唱;(四)晚宋的哀感低吟。從唐五代到北宋初葉,跨越的時間很久,可以說是令詞發展極盛時期。劉子庚《詞史》有《論隋唐人詞以溫庭筠為宗》《論五代人詞以西蜀南唐為盛》兩個章目,這一說法是符閤實際的。溫庭筠以前詩人存詞甚少,相傳為李白作的有《菩薩蠻》《憶秦娥》。劉禹锡的“和樂天春詞”還自注“依《憶江南》麯拍為句”,可見文人接受民間詞的形式,“依聲填詞”還不甚習慣。到溫庭筠纔“能逐管弦之音為側艷之詞”(《舊唐書》本傳)。據說唐“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令狐相國(綯)假其新撰密進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於人,由是疏之”(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庭筠宦途失意,卻在詞的創作方麵頗有成就,藝術造詣很高,甚至掩其詩名,後為西蜀所重視,趙崇祚輯《花間集》,以溫詞壓捲,選錄達六十六首之多。此集凡錄作者十
  八人,就中與溫並稱的有韋莊。其他皇甫鬆屬晚唐,和凝屬後晉,孫光憲屬荊南,餘皆蜀人。他們詞的風格都與溫庭筠近似。按唐末五代之亂,北方都市多被破壞,惟西蜀、南唐尚能保持安定,社會經濟有些發展,都市齣現一定繁榮。更加之統治者的享樂需要,於是適閤宴會演唱的令詞便興盛起來。
  南唐詞傢以後主李煜及馮延巳為最著。李煜早年寫過一些如“花明月暗籠輕霧”(《菩薩蠻》)等綺靡無聊作品,及至國破傢亡,纔意識到“無限江山,彆時容易見時難”(《浪淘沙》),而發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相見歡》)的哀嘆,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馮延巳在五代詞人中是位重要作傢。陸遊《南唐書》記載“玄宗(李璟)嘗……從容謂曰:‘吹皺一池春水(馮氏《謁金門》詞句),何乾卿事?’延巳對曰:‘安得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之句!”陸遊斥其“稽首稱臣於敵……而君臣相語乃如此”,其實這種政治影響在李璟和馮延巳的詞裏已隱約有所反映。到李煜明說“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虞美人》),則與《花間集》裏鹿虔扆的“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臨江仙》)同一傷感。就其大者言之,西蜀、南唐的詞風可以說同屬於花間一派。餘風及於北宋初期,雖經改朝換代,也沒有多大改變。
  宋初令詞作傢,嚮來推重晏殊、晏幾道父子及歐陽修。宋劉攽說:“晏元獻(殊)尤喜江南馮延巳歌詞,其所自作亦不減延巳。”(《中山詩話》)。清劉熙載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藝概》)幾道為殊幼子,行輩較晚,但所作仍繼承花間詞風,成為此派最後一位重要作傢。陳振孫說“叔原在諸名勝集中獨近逼花間,高處或過之”(《直齋書錄解題》),黃庭堅說:“獨嬉弄於樂府之餘……士大夫傳之,以為有臨淄公(晏殊)之風耳,罕能味其言也。”(《小山詞序》)北宋真、仁兩朝是專製政權鞏固,都市商業經濟繁榮的盛世。神宗以後的社會,則是農村經濟漸瀕崩潰。由於晏氏父子所處時代背景不同,反映於其詞作也就有閑雅和婉及感傷艷麗之彆。花間派的令詞發展到一定階段,已不能滿足各方麵的需要。於是革新派詞人先後興起。從北宋中葉直到南渡,最著名的詞傢柳永、蘇軾、周邦彥都曾緻力於此。柳永創作慢詞,蘇軾變詞風為豪放,都是針對花間派令詞而進行的改革。
  到周邦彥又把花間、革新兩派之長融閤為一,被譽為“集大成”(清周濟《宋四傢詞選目錄序論》)的詞傢。他們對於詞的革新都是有很大貢獻的。關於柳永,清宋翔鳳說:“耆卿失意無聊,流連坊麯,遂盡收俚俗語言編入詞中,以便伎人傳習。一時動聽,傳播四方。其後東坡、少遊、山榖輩相繼有作,慢詞遂盛。”(《樂府餘論》)柳詞善於鋪敘,唯有慢詞纔能大開大闔;東坡恢張詞境,也需要餘地供其馳騁。周邦彥提舉大晟府,在慢麯創調填詞方麵貢獻更多。這對於後來詞的發展影響很大。自東坡以灑脫曠達之氣入詞,詞體已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為內容的革新。周邦彥無“大江東去”之詞,然如其兩首《西河》“金陵”及“長安道”之清勁,亦庶幾風格近似。這一時期其他著名詞人,尚有張先、賀鑄及蘇門四學士中的秦觀、黃庭堅、晁補之等。張先、賀鑄也曾為詞體革新努力。張先《安陸集》中已多慢詞;賀鑄的《六州歌頭》“少年俠氣”與蘇軾的《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同樣是抒寫豪情壯誌之作。秦七、黃九並稱,而晁補之認為“黃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傢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近世以來,作者皆不及秦少遊”(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李清照卻說“秦即專主情緻而少故實……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宋鬍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陸遊《老學庵筆記》謂易安“譏彈前輩,概中其病”。這位傑齣的女詞人於汴京破後南渡,流離轉徙,詞情為之一變。她說:“傷心枕上三更雨……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醜奴兒》)“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齣去……”(《永遇樂》),
  具見政治大變動對於作傢的影響。
  南宋百五十年,幾與內憂外患相終始。早在北宋範仲淹防守西夏時,就寫過邊塞詞,對當時的詞風未見影響,歐陽修還取笑他是窮塞主。及至金、濛貴族統治者相繼入犯,國內主戰主和勢力互為消長。這種關係國傢興亡的政治社會影響反映於詞中者特彆顯著,其前期激於愛國熱情,錶現為壯懷高唱;及末期大勢已去或為亡國遺民,但有哀感低吟而已。因此整個南宋詞壇,約可分慷慨憤世和感喟哀時兩派。時間略有先後,然亦互相交錯。慷慨憤世的詞傢當以辛棄疾為代錶。嚮來蘇、辛並稱,蘇也曾寫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同為革新派的賀鑄也寫過“不請長纓,係取天驕種,劍吼西風”(《六州歌頭》)。這究竟是少量的。稼軒則抑鬱不平之氣皆寄之於詞。同一詞風的作者除嶽飛、李綱、趙鼎諸將相外,稍前則有請斬秦檜之鬍銓。其詞說:“欲駕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好事近》)因送鬍銓而獲罪的張元幹有詞說:“夢繞神州路,悵鞦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賀新郎》)以《六州歌頭》使張浚罷席的張孝祥,在聞采石戰勝時寫詞說:“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水調歌頭》)並世的有大詩人陸遊,前人評其詞“縴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明楊慎語);“超爽處似稼軒”(明毛晉語)。《謝池春》雲:“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訴衷情》雲:“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這些與辛棄疾的《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傢種樹書”很相似。其他如“元知造物心腸彆,老卻英雄似等閑”(《鷓鴣天》);“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夜遊宮·記夢》);“雲外華山韆仞,依舊無人問”(《桃源憶故人》),也都是憤慨語。陳亮、劉過皆嘗與稼軒交遊,其詞不僅風格相同,甚至體製、句法亦甚近似。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使虜雲:“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劉過《賀新郎》“彈鋏西來路”雲:“男兒事業無憑據,記當年擊築悲歌,酒酣箕踞。”劉剋莊晚齣,追蹤稼軒。其《賀新郎·送陳子華赴真州》雲:“兩淮蕭索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後,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算事業須由人做。”陳人傑《沁園春·丁酉感事》也說:“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氈未還……渠自無謀,事猶可做!”更晚的吳潛,其詞如“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滿江紅·送李琪》);“抖擻一春塵土債,悲涼萬古英雄跡”(《滿江紅·金陵烏衣園》),依然辛派詞風。這時禍國殃民的是賈似道,外患已換瞭濛古。此派到文及翁和文天祥還有風格豪邁的詞,其後便告結束。感喟哀時的詞人,舉其著者則前有薑夔,後有張炎。其間史達祖、吳文英等亦有對故國河山之慟的錶現。到周密、王沂孫等親見亡國慘變,則深感黍離之悲。薑夔比辛棄疾晚十餘年。周濟說:“白石脫胎稼軒,變雄健為清剛,變馳驟為疏宕。”(《宋四傢詞選目錄序論》)按辛、薑為南宋並時二大詞宗,發越、含蓄,作風迥然不同。白石重音律,尚典雅,自是遠紹清真。宋翔鳳謂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國,皆藉托比興,於長短句中寄之”(《樂府餘論》)。今檢《白石道人歌麯》,殊多感慨亂離、俯仰身世之作:“自鬍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揚州慢》);“綠楊巷陌,西風起、邊城一片離索”(《淒涼犯》);“最可惜一片江山,總付與啼鴂”(《八歸》);“南去北來何事?蕩湘雲楚月,目極傷心”(《一萼紅》);“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點絳唇》)。感時傷事,一以清空含蓄之筆齣之。沉鬱悲涼,迴腸蕩氣。史達祖詞以《綺羅香·春雨》及《雙雙燕·春燕》最為後世傳誦。然其身世潦倒之感,故國河山之思,時亦見於詞中,如“思往事,嗟兒劇;憐牛後,懷雞肋。……三徑就荒鞦自好,一錢不值貧相逼”(《滿江紅·書懷》);“天相漢,民懷國……老子豈無經世術,詩人不預平戎策”(《滿江紅·齣京懷古》);“楚江南,每為神州未復,闌乾靜,慵登眺”(《龍吟麯》)。吳文英詞或病其晦澀,或稱其幽邃。無論為“晦”為“邃”,要皆難於索解。故集中雖有感慨之作,不必強為附會。其較為明顯者,如《賀新郎·陪履齋先生滄浪亭看梅》雲:“喬木生雲氣。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戰艦東風慳藉便,夢斷神州故裏。”南宋時滄浪亭為韓世忠所有,此為懷韓之作。
  濛古鐵騎南下,宋王朝疆域日漸迫促,終於覆滅。周密、王沂孫、張炎等皆痛遭神州陸沉,身受壓迫。斜陽衰柳,但餘蟬曳殘聲瞭。周密早歲效吳文英之工麗,晚作則似張炎之淒清。其《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雲“好江山何事此時遊”,具見其感喟之深。王沂孫詞如“病葉難留,縴柯易老,空憶斜陽身世”(《齊天樂·蟬》);“韆古盈虧休問,嘆漫磨玉斧,難補金鏡……看雲外山河,還老桂花舊影”(《眉嫵·新月》),無論抒情詠物,皆情調淒咽,亦可窺見其亡國落拓的悲傷。張炎是及見臨安全盛的貴公子,而晚年不免於賣蔔寄食,宜其不勝盛衰興亡之感。《高陽颱·西湖春感》雲:“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八聲甘州·餞彆瀋鞦江》雲:“短夢依然江錶,老淚灑西州。
  一字無題處,落葉都愁。……空懷感,有斜陽處,最怕登樓。”淒咽蒼涼,無限感慨。其他如劉辰翁的《蘭陵王·丙子送春》《永遇樂·上元》《寶鼎現·春月》諸詞,都是辭情悲苦。蔣捷的《賀新郎·兵後寓吳》《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汪元量的《六州歌頭·江都》《鶯啼序·重過金陵》等,亦皆懷念故國,感慨平生。
  總之,自詩客接受民間麯子詞的形式從事創作,又經沿著兩條道路進行革新發展,到北宋晚年的詞壇,一般已奉周邦彥為典範。及汴都失陷,詩人乃一變浮靡作風為嚴肅態度,或悲歌慷慨,或感喟情深。辛、薑同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傢,影響及於宋末。
  唐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光輝遺産,至今猶為人們所喜愛。這裏,略述其發展過程及主要流派,聊備本書讀者參考。錯誤之處,尚希指正!

穿越韆載,韻味綿長:一場關於宋詞的盛宴 韆百年來,中華文明如璀璨星河,其中,宋詞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一顆巨星。它以婉轉的筆觸,細膩的情感,描繪齣那個時代的風貌,觸動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若你想深入瞭解這片文學的沃土,感受詞章中的悲歡離閤、傢國情懷、自然風光,那麼,一場關於宋詞的盛宴,正等待著你的參與。 這並非一次簡單的翻閱,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你將跟隨詞人的腳步,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或慷慨激慨,或纏綿悱惻的情感。從婉約柔情的李清照,到豪放不羈的蘇軾,從寄情山水的柳永,到憂國憂民的辛棄疾,每一位詞人都以其獨特的風格,為我們展現瞭宋代文人的精神風貌。 一、 宋詞的輝煌時代:曆史的脈絡與審美的蛻變 宋代,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時代。這種時代的特質,深刻地影響瞭文學的發展。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在唐代已有萌芽,至宋代則達到瞭鼎盛,成為宋代文學最鮮明的標誌。 (一) 時代背景下的孕育與發展: 經濟的富庶與都市的繁榮: 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催生瞭城市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歌樓酒肆、瓦肆勾欄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也為詞的傳播和發展提供瞭廣闊的空間。許多詞作便是為瞭在宴飲歌唱中烘托氣氛而創作,因此,其內容常與宴飲、離彆、相思等主題相關,也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 文化的開放與市民文化的興起: 宋代文化呈現齣開放包容的特點,官方與民間文化界限模糊,文人雅士與市井百姓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這種文化氛圍有利於新文學形式的産生和發展。詞作為一種源於民間、又被文人不斷加工提升的文學形式,恰恰體現瞭宋代市民文化的特點,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貼近生活的題材,使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理學思潮的影響: 宋代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時期,理學思想占據主導地位。雖然理學強調剋製與秩序,但在某些方麵也促使文人更加關注內在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養。這使得一部分宋詞在抒發情感的同時,也流露齣深刻的哲理思考,增添瞭作品的厚重感。 (二) 詞體特徵的演進與成熟: 從“長短句”到“集句”: 宋詞在形式上保留瞭唐五代詞的“長短句”特點,句式參差錯落,富有音樂性。但宋詞在麯調的運用上更為精熟,詞牌更加豐富,同時,詞的創作也逐漸擺脫瞭單純的填詞模式,齣現瞭更多意境高遠、內容深刻的原創作品。 “協律”與“填詞”的結閤: 宋詞創作始終與音樂緊密相連。“協律”是創作的先決條件,即詞要符閤特定麯調的平仄、聲韻要求。而“填詞”則是在固定麯調的框架下,注入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這種音樂性與文學性的結閤,賦予瞭宋詞獨特的韻味。 題材的拓展與深化: 相較於唐五代詞多集中於男女情愛、離愁彆緒,宋詞在題材上有瞭極大的拓展。除瞭傳統的男女情愛,詞人還將筆觸伸嚮瞭傢國情懷、政治抱負、人生感慨、自然風光、曆史詠嘆等更廣闊的領域。這使得宋詞的麵貌更加豐富多元。 二、 群星璀璨:宋代詞壇的巨匠與流派 宋代詞壇湧現齣無數纔華橫溢的詞人,他們風格各異,各領風騷,共同構築瞭宋詞的輝煌。 (一) 婉約派的代錶:溫柔鄉裏的細膩情感 婉約詞以其委婉含蓄、情感細膩、語言清麗的特點,成為宋詞的一大主流。 李清照:韆古第一纔女的悲情絕唱 李清照的詞,以其真摯的情感、精巧的比喻、煉字的高超,達到瞭婉約詞的巔峰。她的早期作品,如《如夢令·常記溪亭》,“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展現瞭少女的活潑爛漫;《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鞦》,更是將相思之苦錶現得淋灕盡緻,“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國破傢亡後,她的詞風轉嚮淒涼悲苦,《聲聲慢·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成為韆古絕唱,字字泣血,句句含淚。 柳永:市民詞的開拓者,鋪敘的大傢 柳永是北宋婉約詞的代錶人物,也是一位極其高産的詞人。他的詞作以“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而聞名。他大量描寫都市生活、離愁彆緒、羈旅之苦,語言通俗生動,描繪細緻入微,善於鋪敘,將一些生活化的場景寫得如詩如畫。其《雨霖鈴·寒蟬淒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成為描寫離彆景緻的經典之作。 (二) 豪放派的崛起:大氣磅礴的時代強音 與婉約詞相對,豪放詞以其氣勢恢宏、情感奔放、意境壯闊的特點,展現瞭宋代文人的另一種精神風貌。 蘇軾:曠世奇纔,胸懷天下 蘇軾是宋代豪放詞的集大成者,他的詞,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雄渾氣概,又有“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豁達情懷。他將詞的題材拓展至議論、說理,將詞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瞭革命性的變革。他的詞作,充滿瞭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深刻思考,讀來令人蕩氣迴腸,迴味無窮。 辛棄疾:愛國詞的典範,壯誌未酬的呐喊 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的代錶,他的詞,充滿瞭報國無門的悲憤和金戈鐵馬的豪情。他的詞作,內容上多反映南宋的偏安現狀,抒發收復失地的壯誌,如“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勾勒齣一幅壯闊的戰爭圖景。盡管壯誌難酬,他的詞作依然充滿瞭積極進取的精神,成為激勵後人的力量。 (三) 其他重要詞人與流派:百花齊放的詞壇 除瞭以上幾位大傢,宋代詞壇還有眾多傑齣的詞人,他們或繼承前人,或另闢蹊徑,共同豐富瞭宋詞的內涵。 晏殊與歐陽修: 他們是宋初詞壇的代錶,詞風典雅,情感含蓄,為宋詞的婉約風格奠定瞭基礎。 周邦彥: 詞學大傢,以其精研樂律、工於煉字的特點,被譽為“集大成者”,其詞作典雅精工。 秦觀: 詞風清麗,情感細膩,代錶作《鵲橋仙·縴雲弄巧》,“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成為韆古名句。 薑夔: 尤擅寫景,詞風清雅,其《白石道人詩說》對詞學理論貢獻巨大。 三、 鑒賞宋詞:開啓詩意的心靈之旅 鑒賞宋詞,並非枯燥的理論研究,而是一場詩意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洗禮。通過細緻的品味,我們可以領略宋詞的獨特魅力,從中獲得情感的共鳴,思想的啓迪。 (一) 理解詞的情感世界: 宋詞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在於它真實而細膩地描繪瞭人類共通的情感。無論是春日賞花的欣喜,離彆時的傷感,思念故人的愁緒,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都能在詞中找到共鳴。學會理解詞人筆下的情感,便能走進他們的內心,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二) 賞析詞的藝術手法: 宋詞的藝術手法極為豐富多樣。 意境的營造: 詞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烘托人物的情感,創造齣優美的意境。例如,李煜的“春花鞦月何時瞭?往事知多少”,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渲染齣亡國之君的無窮悲痛。 比興的運用: 詞人善於運用比喻、象徵等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蘇軾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用自然景物的美好,反襯齣內心的寜靜與平和。 煉字的功力: 宋詞的語言精煉準確,每一個字都經過精心推敲。例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七組疊字,層層遞進,將內心的淒涼錶現得淋灕盡緻。 音樂性的體現: 宋詞與音樂的緊密結閤,使其具有獨特的音韻美。通過朗讀,體會詞的平仄、押韻,感受其抑揚頓挫的節奏和悅耳動聽的韻律。 (三) 感受宋詞的文化底蘊: 宋詞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宋代社會文化、曆史風貌的生動反映。通過品讀宋詞,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曆史事件,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追求。 結語: 宋詞,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産,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跨越時空的界限,連接著古往今來無數的心靈。踏入這片文學的殿堂,你將收獲的不僅是優美的文字,更是對人生、對情感、對時代的深刻體悟。讓宋詞的韻味,在你的心中流淌,豐富你的精神世界,照亮你的生命旅程。這場關於宋詞的盛宴,等你來品鑒。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文學都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尤其偏愛那些流傳韆古的詩詞歌賦。而在我看來,唐宋詞可以說是中華古典詩詞的巔峰之作,它們所蘊含的深厚情感、細膩筆觸以及宏大意境,至今仍然能夠打動無數人的心。然而,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麵對那些優美的文字,我時常會因為對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詞語典故的不瞭解而感到睏惑,無法真正體會到詞作的精妙之處。正因如此,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跨越時空隔閡,深入理解唐宋詞的權威性鑒賞書籍。當我在書店看到這套《唐宋詞鑒賞辭典(新一版 套裝共2冊)》時,我便被它所吸引。從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麵設計,我便能感受到它蘊含的豐富內容和嚴謹態度。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唐宋盛世的窗戶,讓我在這浩瀚的詞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共鳴。

評分

這次終於把心心念念的《唐宋詞鑒賞辭典》抱迴傢瞭!拿到手的時候,厚實的紙質和精美的裝幀就讓我眼前一亮,心裏就暗暗覺得這絕對是一筆值得的投資。我平時對古典文學就很有興趣,尤其是唐宋詞,總覺得那是一種非常能夠觸動人心靈的文體,無論是婉約的纏綿還是豪放的慷慨,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共鳴。但是,很多時候讀到一些詞,雖然意境很美,卻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好像隔著一層紗,無法完全領會其中的深意。尤其是那些典故、用詞,很多時候都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纔能明白,這無疑大大影響瞭閱讀的流暢性和沉浸感。所以,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深入理解唐宋詞的工具書,而這套《唐宋詞鑒賞辭典》無疑滿足瞭我所有的期待。光是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詞牌名,還有作者的名字,就已經足夠讓人興奮。我知道,接下來的日子,我將沉浸在那些絕美的詩句和動人的故事中瞭。

評分

我一直對古典詩詞情有獨鍾,尤其是在閑暇之餘,沉浸在那些優美的文字中,總能獲得一種心靈的慰藉。唐宋詞,更是我心中的瑰寶,它們或婉約纏綿,或豪邁激越,字字珠璣,句句動人。然而,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我常常會因為對詞語典故、時代背景的不熟悉,而無法完全領會其中的精妙之處。這時候,一本好的鑒賞辭典就顯得尤為重要瞭。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既權威又不失可讀性的工具書,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每一首詞背後的故事和情感。當我看到這套《唐宋詞鑒賞辭典(新一版 套裝共2冊)》時,我就知道,我終於找到瞭我一直想要的那本書。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探索唐宋詞的魅力,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說實話,我對古典詩詞的瞭解,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課本上的片段,對於那些真正能夠觸動靈魂的佳作,總覺得隔著一層薄霧。特彆是唐宋詞,雖然知道它們很厲害,但真正靜下心來讀,總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字,或者不理解的典故,讀起來就有些費力,興緻也跟著減弱瞭不少。這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瞭這套《唐宋詞鑒賞辭典(新一版 套裝共2冊)》。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的厚重感和裝幀吸引瞭,感覺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書。我個人比較喜歡那種能夠把深奧的東西講明白的書,而不是一味地堆砌術語。所以我對這套書的期待,就是希望它能夠用一種比較易懂的方式,來解讀那些經典的唐宋詞,讓我能夠真正地走進詞人的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領略那些跨越韆年的情感。

評分

在浩瀚的中國古典文學星空中,唐宋詞無疑是璀璨奪目的星辰,它們以其獨特的韻律、深邃的情感和精妙的構思,韆百年來一直觸動著無數人的心靈。然而,對於像我這樣並非專業齣身的愛好者而言,要真正領略這些詞作的精髓,往往需要藉助一些權威的工具。我一直渴望擁有一套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唐宋詞,並且提供深度鑒賞的讀物。當我在網上看到這套《唐宋詞鑒賞辭典(新一版 套裝共2冊)》時,我便被它的名聲和口碑所吸引。我深知,一套好的鑒賞辭典,不僅能夠解讀字麵意思,更能揭示詞作背後的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創作心境,以及其藝術上的獨特之處。我期待這套書能夠幫助我撥開迷霧,讓我更清晰地看到唐宋詞那穿越時空的魅力,並且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藝術享受。

評分

58.00 元

評分

第二:全。辭典辭典,既然都是辭典那肯定得全嘛。

評分

偶爾的一次放縱,使我先入瞭睏境!

評分

上海辭書齣版社

評分

便收件的時候,也安排時間另行配送。同時京

評分

上辭圖書,經典讀物,精裝圖書,易於保存,字體適中,排版閤理,閱讀不纍,印刷清晰,紙質很好,大傢鑒賞,質量上乘,值得閱讀,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閱讀好書,陶冶情操,豈不快哉!

評分

收錄瞭先秦到清的268位作傢568篇文章.包括古文、注釋、賞析.印刷效果還行。

評分

配圖沒有想像中多,實際是很少,我原以為是每詩一圖。隨手找瞭兩幅圖,並沒有專門對應某詩。紙箱包裝不錯,但空隙處沒有填充緩衝物。

評分

經濟實惠,正版書,一直喜歡這個版本的《元麯》,元麯,作為元代文學的代錶,在我過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學時學到的唐詩,宋詞很多,對元麯知道的少,這迴可以學學瞭。在京東買瞭好多書,特彆是自營的圖書,價格閤理而且還是正版書。京東的圖書比在書店買的便宜,京東的服務態度好,買著放心。京東的快遞員服務態度好,熱情周到,會繼續關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