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史 [The History of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史 [The History of Indonesi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拉克雷 著,郭子林 译
图书标签:
  • 印度尼西亚
  • 历史
  • 东南亚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殖民主义
  • 独立
  • 群岛
  • 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88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451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历史文库
外文名称:The History of Indonesi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印度尼西亚史》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好是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具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目录

关于词语拼写形式的说明/1
引言/1
人口与地理/1
政治与经济/4
大事年表/7
第一章 伊斯兰教到来之前的早期历史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1600年)/1
定居与社会发展/1
农业与早期国家的出现/4
贸易与早期国家的出现/10
印度对印度尼西亚国家和社会的影响/13
伊斯兰教的到来/18

第二章 殖民时代的印度尼西亚
(1600年至1940年)/23
香料战争/23
公司时代/26
从公司到殖民主义/34
荷兰殖民国家的扩张/38
耕作制度/41
现代私人资本主义的兴起/44
伦理时代/47
殖民统治的影响/48

第三章 独立战争(1900年至1949年)/51
有关新世界的新观念/51
早期民族主义组织/56
民族主义运动内部的分化/58
印度尼西亚思想/63
殖民政府对民族主义运动的反应/65
日本占领印度尼西亚/69
宣布独立/73
争取独立的外交和军事斗争/76

第四章 苏加诺时代(1945年至1967年)/82
革命期间的政府/82
革命时期的革命运动/84
政党与议会民主制/89
1955年选举/94
地区叛乱和议会民主制的崩溃/96
指导民主制/101
政变、屠杀和苏加诺的倒台/106

第五章 苏哈抑寸代(1966年至1998年)/113
苏哈托巩固权力/113
新秩序的构建/116
新秩序时期的经济与社会/121
对苏哈托政府的抵抗/128
新秩序时期的分离主义运动/133
苏哈托的倒台/135

第六章 苏哈托之后的印度尼西亚(1998年之后)/141
哈比比总统任期/142
1999年选举/147
瓦希德总统任期/151
梅加瓦蒂总统任期/157
经济与社会/162
后苏哈托时代的分离主义运动/168
2004年选举及其后果/170
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176
词汇解释/181
参考书评论/184
索引/190
译名对照表/201

精彩书摘

公元5世纪之前,印度尼西亚的产品已经被运往很远的地方。马鲁古群岛的丁香和帝汶岛的檀香至少自公元初年开始便一直被运往罗马。但是,公元4世纪中期的某个时候,当既定的贸易路线发生转移时,印度尼西亚产品贸易的汹涌巨浪似乎被激发起来了。到那时为止,在中国和印度之间进行海上贸易的商人把货物卸在狭长的克拉地峡(在今天的泰国南部),他们的货物在这里被运往地峡的另一面,然后被装载在其他船上继续航行。到公元5世纪初,更多人选择了马六甲海峡的海路。这条线路无疑更经济,但线路的变化也反映了在区域贸易中印度尼西亚海员和商人数量的增加,他们了解这个区域的水域和风。线路的变化也反映了对印度尼西亚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加,使得这种改道具有吸引力。丁香、肉豆蔻和豆蔻香料(都来自马鲁古群岛)、胡椒(来自苏门答腊岛和西爪哇岛)和犀牛角(来自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以及乌龟壳(来自巴厘岛和其他地区)都是中国人非常需要的。在中国,某些雨林产品,尤其是香木和诸如樟脑以及安息香这样的树脂制品(主要产自苏门答腊岛),也可以卖到与非常昂贵的乳香和没药这些物品一样的高价。公元439年,中国南方与北方的敌对使中国的陆路被阻断,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南部与印度尼西亚的海路贸易。

前言/序言

在全球化时代,关注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的源流、现实和未来,不仅仅是新世纪人文学科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许多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兴趣所在。甚至,关注别国热点,不亚于关注自身状况,也已经成为心态开放、视野开阔的许许多多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国尚未出版过一套相对完备的世界国别史及地区史丛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虽然陆续推出过一些国别史、地区史,但既无规划,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国,覆盖面过于狭小,更遑论完备与权威了。为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通过深入调研,邀约史学界专家进行多方论证,精心策划组织出版这套《世界历史文库》。
《世界历史文库》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具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希腊文明与哲学的图书简介,专注于从城邦兴起到希腊化时代的思想演变,内容详实,旨在深入探讨塑造西方文明根基的关键历史进程与思想浪潮。 --- 光辉的城邦与理性的曙光:古希腊文明的兴衰与思想的奠基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东南亚的岛屿历史,而是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沉浸于爱琴海畔那片孕育了西方文明的土地——古希腊。《光辉的城邦与理性的曙光:古希腊文明的兴衰与思想的奠基》 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通史著作,旨在全面梳理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间,古希腊世界从城邦(Polis)的萌芽、鼎盛,直至被马其顿和罗马征服的整个历史脉络,并深入剖析支撑这一文明体系运行的社会结构、政治实验、军事革命以及不朽的哲学思想。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四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古希腊文明的复杂性与持久影响力。 --- 第一部分:爱琴海的黎明与城邦的诞生(约公元前800年—前600年) 本部分聚焦于希腊“黑暗时代”的结束与“古风时代”的开启。我们首先审视了迈锡尼文明崩溃后的社会重塑,探讨了荷马史诗作为文化记忆的构建过程,并分析了铁器时代的技术进步如何为政治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城邦(Polis)的结构化是本章的核心议题。书中详尽考察了城邦如何从部落联盟演变为拥有共同法律、宗教和公共空间的政治实体。我们将重点对比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与雅典的早期公民权演变。对于斯巴达,我们细致描绘了其独特的“同食制”(Syssitia)和对希洛人(Helots)的残酷统治如何塑造了其彻底的军事化国家形态。而在雅典,我们跟踪了梭伦的改革如何缓解了债务奴役危机,并奠定了公民政治的雏形,以及克里斯提尼对部落体系的颠覆,标志着民主制度的初步诞生。 此外,本部分还详细记录了大殖民运动(Great Colonization)。数百个希腊城邦涌向地中海沿岸,这一过程不仅传播了希腊语言和文化,也深刻影响了希腊本土的经济结构,催生了新的商业阶层,为后来的社会冲突埋下了伏笔。 --- 第二部分:古典时代的冲突与辉煌(约公元前500年—前323年) 本部分是古希腊历史的高光时刻,详述了希腊人如何团结起来应对波斯帝国的巨大威胁,以及随之而来的雅典霸权的确立与衰落。 波希战争(Persian Wars)的叙事将不仅仅停留在马拉松、温泉关和萨拉米斯的海战上,更深入分析了希腊人对“自由”与“异邦”的认知差异,以及这场胜利如何极大地增强了希腊人的集体自豪感和对民主制度的信念。 随后,我们进入雅典的“黄金时代”。在伯里克利(Pericles)的领导下,雅典海军力量空前强大,德尔文同盟(Delian League)实质上成为了雅典的帝国。书中详细阐述了雅典民主的运作机制,包括公民大会(Ecclesia)、抽签制(Sortition)和陪审法庭,并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局限性——女性、奴隶和外邦人(metics)的被排除在外。我们也将探讨希罗多德的史学方法论与修昔底德的政治现实主义的诞生。 历史的转折点在于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本书用大量篇幅剖析了这场决定希腊命运的冲突,从雅典的战略失误到斯巴达的最终胜利。这场战争不仅消耗了希腊世界的物质资源,更带来了深刻的道德和政治危机,为后来的马其顿崛起铺平了道路。 --- 第三部分:理性的探寻与哲学的核心(贯穿前六世纪至前四世纪) 哲学是古希腊留给世界的最大遗产。本部分完全脱离了单纯的政治和军事史,转而专注于从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到古典三贤的理性突破。 我们首先回顾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人对“万物本源”(Arche)的探索,以及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冲突。 随后,聚焦于智者学派(Sophists)的出现。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宣言,标志着思想的焦点从宇宙转向了人类自身。本书探讨了智者学派对修辞学和政治说服力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引发了对绝对真理的质疑。 古典哲学的高峰自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与“知识即德性”理论如何挑战了城邦的传统道德观,并最终招致审判。 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其在《理想国》中对正义、真理和理想城邦的构建,展现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起点。 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转向,他在《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以及逻辑学上的开创性工作,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被后世奉为圭臬。 --- 第四部分:马其顿的崛起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约公元前338年—前30年) 随着城邦政治的衰微,希腊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本部分详细描述了北方的马其顿如何通过腓力二世的军事改革和外交手腕,逐步统一了希腊。 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占据了核心篇幅。我们不仅关注其军事上的天才表现,更着重分析其远征对东方世界产生的“希腊化”(Hellenistic)影响。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到亚洲的文化融合,这一时期,希腊的语言、艺术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播,打破了古典城邦的狭隘性。 在希腊化时代,政治权力转移到了由亚历山大部将建立的继承者王国(如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朝)。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兴起,哲学也转向个体如何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安宁——斯多葛主义(Stoicism)和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的兴起正是对这一时代精神的回应。 本书最后,探讨了希腊化世界最终如何被罗马共和国所吞并,以及希腊文明的遗产如何通过罗马之手,转化为影响中世纪乃至现代世界的基石。 总结: 《光辉的城邦与理性的曙光》 旨在提供一个连贯且深入的视角,理解古希腊人如何通过政治实践和智力探索,回答了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如何治理城邦、如何获得幸福、以及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本书适合对西方古典文明、政治思想史及哲学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叙事视角上的多维性。它没有将焦点仅仅锁定在权力中心,而是巧妙地将镜头拉向了边缘地带和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关于巴厘岛的祭祀仪式、苏拉威西米纳哈萨人的传统航海技术,甚至是东帝汶在复杂地缘政治夹缝中的挣扎,这些鲜活的片段构筑了一个立体而非扁平的“印度尼西亚”。作者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能够捕捉到那些在官方史书中常常被忽略的声音。在讨论二十世纪初的民族觉醒时,书中的描述避免了将独立运动简单归结为精英阶层的政治阴谋,而是着力展现了现代教育、伊斯兰现代主义与地方民间信仰是如何在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塑造的。这种从“上层建筑”向“社会肌理”的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个群岛国家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印度尼西亚”并非一个天然形成的实体,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被定义、被协商的动态概念。

评分

这部厚重的卷帙,初翻时便被其扑面而来的历史烟云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册讲述遥远国度的编年史,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类社会在热带雨林与海洋文明交汇处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韧性。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梳理那些跨越数千年的王权更迭、信仰渗透与民族融合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早期航海贸易路线的细致描绘,那些被香料和黄金牵引的船只,在茫茫印度洋上留下的航迹,被文字精准地复原,让人仿佛能闻到潮湿空气中混合着丁香和肉桂的气味。对于那些古老王国,比如三佛齐和满者伯夷,书中的论述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区域政治格局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吸收、转化外部文化输入,最终形成独特的本土化表达。这种对“在地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区域史,而成为了一部关于文化适应与创新的范本。那些关于爪哇宗教冲突与苏门答腊伊斯兰化进程的段落,处理得尤为审慎与细腻,既尊重了信仰的内在逻辑,又客观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令人读后深思良久。

评分

从文字风格来看,作者的笔触是古典而严谨的,散发着老派史学家的沉稳气质。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宗教教义和法律条文的论述时,其用词精确,论据充分,几乎找不到可以被指责的武断之词。这种审慎的态度在梳理独立后那段动荡不安的政治演变时尤为重要。书中对“1965年事件”的描述,没有陷入意识形态的泥潭,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冷静的解剖刀方式,梳理了军事、政党以及国际干预力量之间的复杂互动,试图还原那个血腥转折点上多重因果关系的叠加。虽然这种客观性带来了一定的阅读距离感,但却保证了历史叙事的可靠性。对于那些追求深度学术探讨的读者来说,书中引用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座宝库,足以指引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总体而言,这是一部适合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式的历史著作,其价值在于其广度和深度,而非一时的阅读快感。

评分

坦白说,初读此书的感受是有些“拥挤”的。信息量的密度实在太大了,仿佛作者将所有能找到的考古发现、碑文翻译和口述历史碎片都塞进了这有限的篇幅之中。这对于一个对该地区仅有泛泛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在涉及殖民时期那段漫长而压抑的历史时,叙事节奏骤然收紧,从宏大的帝国叙事转向了具体的种植园经济剥削和地方反抗运动的细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文化制度”(Cultuurstelsel)的分析,作者没有停留于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深入剖析了荷兰殖民者如何巧妙地利用了既有的地方权力结构,将一种看似传统的税收模式扭曲成了高效的资源掠夺机器。这部分内容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但同时也带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重感。如果说上半部是关于自然馈赠下的辉煌与秩序,那么下半部便是对外部冲击下生存挣扎的写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地图和人名索引,以便跟上那些复杂的地方政治派系斗争,这体现了作者追求细节的深度,但也牺牲了一部分叙事的流畅性。

评分

读完最后一页,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是关于“多样性中的统一”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诠释。这部作品的结构本身就像是群岛的地理分布——由无数个风格迥异的岛屿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叙事节奏和侧重点。我欣赏作者如何在中部历史的强劲主干之外,不断穿插那些关于边缘社区抵抗同化、维护地方传统的精彩案例。例如,在讲述共和国统一进程时,书中穿插了一段关于阿彻省(Aceh)历来强烈的本土伊斯兰教法实践与雅加达世俗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这种细节处理让整个历史叙事充满了张力与生命力。它有力地证明了,在现代国家的框架下,不同历史轨迹和文化基因的并存,既是挑战,也是国家韧性的源泉。这本书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令人心安的结局,而是将这个充满活力、矛盾重重但又生生不息的国度,完好无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留给读者去思考未来走向的无限可能。

评分

世界历史文库之一,这套书价格不低的。

评分

殖民地时期

评分

——————我是剧透分割线——————————

评分

经典图书,值得阅读与收藏。

评分

生命有限 只读好书生命有限 只读好书

评分

然后接下来的一段全部高亮无尿点。被放出来的Loki变成了话唠,各种围着哥哥撒欢,好萌!变成美国队长好萌!被带上手铐好萌!被哥哥推下飞船好萌!吐槽嫂子好萌!

评分

会哈会哈更会哈更会哈更

评分

很薄的一本书,不过对华人受难史说的很少很少

评分

然后接下来的一段全部高亮无尿点。被放出来的Loki变成了话唠,各种围着哥哥撒欢,好萌!变成美国队长好萌!被带上手铐好萌!被哥哥推下飞船好萌!吐槽嫂子好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