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共和国震撼镜头:看得见的历史》讲述1949年以来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以珍贵历史镜头、珍稀文字档案回顾共和国历史,全程记录政坛风云、经济大策、文化盛举背后的曲折和辉煌。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翔实的文字披露鲜为人知的事实细节,以镜头的聚焦回溯不平凡岁月里的沧桑故事。
     目录
   第一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
镜头1: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镜头2:上海解放后稳定经济
镜头3:新中国扫盲运动
镜头4:第一届人大的召开
镜头5:《汉字简化方案》制订始末
镜头6:英雄辈出的时代
镜头7:大寨模式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样板
第二章 划时代意义的转折
镜头8:比小岗村还早的包产到户
镜头9: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诞生始末
镜头10:粮票等票据的废除
镜头11:1986,中国流行乐的青春记忆
镜头12:天安门城楼开放的前前后后
镜头13:互联网接入中国
镜头14:沪市开锣标志中国股市的创建
第三章 新纪元的大国崛起
镜头15: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个国际经济官司
镜头16: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到成功解密
镜头17:汶川地震震撼人心的瞬间
镜头1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策划过程
镜头19: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始末
镜头20:国庆60周年庆典气象保障纪实      
精彩书摘
     《共和国震撼镜头:看得见的历史》:
  李济深离开香港的过程,犹如一场精彩的谍战剧。
  12月25日,港英当局密切监视李济深动向的特务负责人王翠微接到请帖,邀他们夫妇27日到李公馆“欢庆圣诞”——王翠微由此认定李济深不会于近日离港,又正赶上圣诞假期,也就放松了戒备。
  这其实是李济深放出的一颗“烟幕弹”——12月26日晚,李济深拉上民革的朱蕴山等人,乘上一艘小游艇,摆上酒菜,大张旗鼓地到维多利亚湾“泛舟游览”去了。
  天渐渐黑了下来,谁也没有发觉,小艇悄悄靠上了停泊在港内的苏联货轮“阿尔丹号”。
  货轮上,彭泽民、柳亚子、茅盾、翦伯赞等人已经等在那里,在中共的统一安排下,他们或化装成洋行经理,或化装成商人,口袋里还像模像样地装着提货单。李济深则迅速钻进船长室,再也不在甲板上露面。12月27日,“阿尔丹号”顺利通过检查,乘风破浪向大连港驶去。
  “我父亲走时没通知任何人,我想,应该也包括我的母亲。”李筱桐说,“几个月后,我母亲就去世了,怕特务破坏,她的墓碑上甚至不能写是谁的夫人。” 李济深的家人不少都生活在国统区,由于李济深的北行,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李济深的长子李沛文被逮捕,险些被杀;送去参军的两个儿子,一个被国民党扣作人质,一个被监控起来;他的内侄黎民任,由于曾有计划地将大批共产党员引渡至香港,被绑上巨石沉入了珠江。
  1949年1月1日,“阿尔丹号”在航行中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曙光。
  船上的民主人士也在相互祝贺新年。在茅盾拿来的题词本上,李济深兴奋地写下了一首新体诗:“同舟共济,恭喜恭喜。一心一意,来做一件大事。前进!前进!努力!努力!” “我父亲从不作新体诗的,这是他的第一首新体诗,我想应该也代表着他的‘新生’吧。”李筱桐说,“而且从那天起,我父亲开始记日记了,用的是一本美国产的硬皮本,离开香港那么仓促,他还是带在身边——那是冯玉祥送给他的。” 那一天,香港《华商报》发表了李济深离港前写好的《元旦献辞》:“一切民主阵线的朋友、爱国的人士……都应准备其知识能力……为建立一个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 那一天,蒋介石也发表了他的《元旦文告》,宣布下野,“个人进退,绝不萦怀”——在这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这对斗了几十年的老对手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分出了胜负。
  从某种意义上说,蒋介石的下野是桂系“逼宫”的结果。紧接着,1949年1月初,白崇禧派桂系三号人物黄绍弦携带巨款飞赴香港,邀请李济深赴武汉“指导一切”。
  “黄绍弦当然没有见到我父亲,”李筱桐说,“桂系希望我父亲回去带领他们‘划江而治’。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想,父亲如果没走,一定会反过来做他们的工作一其实,那时候李宗仁和白崇禧已经‘动心’了,也想过跟我父亲一样去开政协会议。如果不是时间上的阴差阳错,这两个人或许就起义了,蒋阵营崩溃得会更陕,那半壁江山的解放或许也能换一种方式了。” 1949年1月7日,李济深等第三批香港民主人士到达大连。
  在解放区,李济深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中共甚至早早就为这些来自南方的民主人士准备了上好的皮毛大衣和帽子,以抵挡东北的严寒。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也让他们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新政权,第一次有了直观的认识。
  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55位民主人士联名发表《对时局的意见》,首次公开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此前一天,傅作义接受改编,古都北平实现了和平解放;同日,蒋介石正式宣布“引退”,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      
前言/序言
       
				 
				
				
					史海回眸:镜头下的时代变迁  书名:《史海回眸:镜头下的时代变迁》  作者:[此处留空,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时间:[此处留空,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   导言:凝固的瞬间,流动的历史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而影像,则是这条长河中偶然被定格的璀璨浪花。它们以光影为墨,以时间为纸,忠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分裂走向融合的复杂历程。  《史海回眸:镜头下的时代变迁》并非一部宏大的通史,它是一部聚焦于“视觉证据”的历史观察手册。本书旨在通过对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照片、电影片段、绘画作品乃至早期摄影记录的深度剖析,探讨影像在塑造集体记忆、影响政治话语乃至揭示个体命运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们相信,一张被精心构图的照片,往往比千言万语更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人心。  本书的视角避开了对已知重大事件的重复叙述,转而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或“被误读”的视觉片段背后的深层含义。我们试图解答的问题是:影像如何被生产、如何被传播、又如何被权力机构或民间力量所利用,最终构建出我们今日所认知的“历史”?   第一部分:启蒙之光与早期的凝视(1840s – 1910s)  本部分聚焦于摄影术诞生初期,欧洲和美洲社会对“记录真实”这一概念的探索与挣扎。  第一章:达盖尔的魔盒与纪实的初衷  我们首先探讨早期摄影技术(如达盖尔银版法和湿版火棉胶法)的局限性与革命性。早期的影像,因其漫长的曝光时间,往往只能捕捉到静止的场景或摆拍的人物。这导致了早期的“纪实”作品充满了刻意的戏剧化。我们将分析社会风貌类照片,例如对贫民窟的记录,这些影像如何首次将社会阴暗面以一种无可辩驳的“事实”形态呈现给中产阶级,从而催生了早期的社会改革运动。  第二章:远方的召唤:殖民地视角与异域他乡  随着远距离摄影和远征的兴起,欧洲的镜头开始聚焦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原住民。本章将批判性地审视这些“异域风情”照片。它们是如何在满足西方观众猎奇心理的同时,无意或有意地将非西方文化“他者化”的?我们将对比不同探险家和人类学家留下的影像档案,揭示出视角和裁剪对最终叙事的影响。例如,某些肖像照如何通过服饰和环境的设置,来强化“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  第三章:战争的残酷与美学化  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内战是摄影技术首次被大规模应用于战场记录的标志。本章将细致分析罗杰·芬顿和马修·布雷迪的作品。芬顿为避开直接的血腥场面而拍摄的静物照片(如散落的弹药箱和空旷的阵地),与布雷迪镜头下被抬上担架的士兵遗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战争场景的选择性呈现,奠定了后世战地报道中“道德责任”与“公众接受度”之间的永恒拉锯战。   第二部分:大众媒体的崛起与意识形态的构建(1920s – 1950s)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印刷技术和新闻杂志的普及,影像的力量空前膨胀。它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构建国家认同和政治信仰的核心工具。  第四章:光影下的“新人”形象:社会主义的视觉宣言  本章着眼于苏联和早期德意志的宣传摄影。在这些社会中,影像被视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工具。我们不再关注那些著名的领袖群像,而是聚焦于普通工人和农民的“类型化”塑造。这些照片如何通过高对比度的光影、强壮的体魄和坚定的眼神,来塑造一种理想化的、服务于集体目标的“新人”形象?我们将对比同期西方世界对“闲暇”与“消费”的影像捕捉,来凸显不同意识形态下生活美学的差异。  第五章:大萧条中的面孔:社会关怀与国家干预  美国农业部的摄影项目(如FSA计划)是国家权力介入民间生活记录的典型案例。多萝西娅·兰格的《移民的母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本章分析了这些照片如何从单纯的社会记录,演变为争取联邦援助的政治动员工具。影像中人物的痛苦表情和破旧的衣着,是精心选择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合法化政府的干预行为。  第六章:好莱坞的叙事机器:构建黄金时代的幻想  在大众娱乐领域,电影成为最强大的视觉叙事载体。本章研究了三十至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片场摄影和宣传海报。这些被精心修饰和打光的画面,如何创造出一个脱离现实、充满光鲜亮丽与浪漫主义的美国梦?我们探讨了“布景”如何比真实的场景更具有影响力,以及灯光师和化妆师在建构银幕英雄和美人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隐形角色。   第三部分:冲突、反思与自我审视(1960s – 1990s)  随着电视和便携式相机的普及,权力的视角开始受到挑战。普通人拿起相机,记录下官方媒体刻意回避的真实。  第七章:街头的反抗:瞬间的纪律失效  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和反战示威,是公众对主流视觉叙事进行“反攻”的起点。本章关注那些由学生、活动家和普通市民拍摄的、充满混乱和张力的现场照片。这些影像往往缺乏专业性,但却充满了原始的冲击力,它们成功地打破了官方对冲突的定义权。特别是那些在混乱中被拍下的、表情痛苦的警察或惊恐的旁观者,揭示了高压政策背后的脆弱性。  第八章:新闻摄影的伦理困境:灾难现场的凝视  越南战争将战地摄影推向了新的高潮,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拷问。本章讨论了“决定性瞬间”的代价。一张照片如何能瞬间改变一场战争的支持率?我们审视了那些被认为“过于残忍”而一度被压制的照片,以及摄影师如何在记录受难者尊严与满足公众窥视欲之间徘徊。这种对痛苦的重复观看,本身是否构成了一种新的暴力形式?  第九章:冷战的边缘:意识形态的冷峻对比  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影像宣传呈现出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对立。本章对比了柏林墙两侧的日常记录。东德的影像强调集体的和谐与对未来建设的信心,而西德的影像则侧重于个体的自由选择和消费主义的活力。通过对比两边普通家庭的室内陈设照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两种世界”的视觉差异是如何被精心维护的。   结语:影像的遗产与未来的解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过去一百多年视觉历史的总结与展望。影像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从胶片到数字,再到如今无处不在的监控和社交媒体快照,历史的记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我们思考:当每一部手机都是一台记录设备时,历史的“权威性”是否正在被稀释?当“深度伪造”技术日益成熟时,我们该如何训练我们的“视觉批判力”?《史海回眸》试图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套更精密的工具,用以辨识、质疑和重新解读那些试图定义我们世界的“镜头下的历史”。历史从未静止,而我们的凝视,也需要与时俱进。  --- 附录: 图像分析方法导论;重要历史照片档案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