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平原,夏晓虹 注
图书标签:
  • 晚清
  • 点石斋画报
  • 图像史
  • 中国绘画
  • 民国
  • 历史
  • 文化
  • 插图
  • 报刊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50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63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页数:3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画报介入历史,以图像解说晚清,以史料印证图像,
  再现晚清第一部画报昔日风采,
  呈现《点石斋画报》中的社会人情。

内容简介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从《点石斋画报》4000余幅图像中,“摘取其关于生活状况者”160多幅,再现晚清第一部画报昔日风采。以“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四大主题展开《点石斋画报》,再加以阐释与补充,使晚清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其中均有很好的展现。陈平原伉俪联手编著了此书,既为研究晚清历史者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晚清的视角。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 ;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2013年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捷克、韩国、英国、马来西亚、以色列、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地区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并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1998)、日本东京大学(1999—2001)、香港岭南大学(2009—2010)客座讲学。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及社会文化。著有《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晚清文人妇女观》(日译本名《纏足をほどぃた女たち》)、《旧年人物》《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晚清的魅力》《晚清社会与文化》《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阅读梁启超》《晚清报刊、性别与文化转型——夏晓虹选集》《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并主编“学者追忆丛书”,编校《梁启超文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合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大旧事》《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等。

目录

导论以“图像”解说“晚清”

一、读图之可能/1
二、画报的宗旨与手段/6
三、画报与《申报》之关系/13
四、关于“四大主题”/21
附录一《点石斋画报》各号刊行时间表(按王朝纪年排列)/26
附录二《点石斋画报》各号刊行时间表(按公元纪年排列)/26

中外纪闻

力攻北宁/3
越事行成/5
自取挠败/7
吴淞形势/9
法人弃尸/11
基隆再捷/13
西商集议/15
台军大捷/17
甬江战事/19
和议画押/21
中法换约/23
邮政局肆筵速客
顽固党放火戕官/25
霜铤雪铤海上观兵
玉敦珠盘城中立约/27
牙山大胜/29
海战捷音/31
形同海盗/33
破竹势成/35
鸭绿江战胜图/37
仆犬同殉/39
西员受贺/41
别树一帜/43
借雪雪愤/45
赞成和局/47
伏阙陈书/49
海外扶余/51
克复名城/53
大帅誓师/55
将军出险/57
万寿盛典/59
西使觐光/61
禁军合操/63
加冕盛仪/65
挂剑遗风/67
一鸣惊人/69
古迹云亡/71
轮船又火/73
万年青胜/75
山西灾状/77
抗捐肇变/79
大闹教堂/81
美妇司舟/83
公家书房/85
沙漠古迹/87
莲瓣罹殃/89
时文鬼/91


官场现形

恭应考差/95
一炷香/97
糊涂知县/99
疯官可笑/101
跳灶盛典/103
假官撞骗/105
假官作贼/107
宦舟被劫/109
请尝异味/111
查蝗舞弊/113
官场话柄/115
道士捐官/117
执法如山/119
官体何在/121
职官不谨/123
伦常乖谬/125
开关纳客/127
观察自刎/129
平鸡将军/131
老将笑柄/133
扣饷养妓/135
购枪舞弊/137
哨官荒谬/139
傅相逸事/141
索门生帖/143
盛名难副/145
德政何在/147
校人故智/149
草菅人命/151
活埋罪人/153
厘卡积弊/155
毁卡传闻/157
人瘦我肥/159
蠹役成群/161
催科滋扰/163

格致汇编

铁人善走/167
新样气球/169
气球妙用/171
演放气球/173
气球破敌/175
飞舟穷北/177
妙制飞车/179
龙穴已破/181
兴办铁路/183
毙于车下/185
水底行船/187
水底行车/189
车行水底/191
铁甲巨工/193
演放水雷/195
边防巨炮/197
快枪述奇/199
制衣御弹/201
巡勇扰民/203
谣言宜禁/205
电火焚身/207
电气捉贼/209
占验天文/211
万年钟/213
以表验人/215
宝镜新奇/217
戕尸验病/219
西医治病/221
收肠入腹/223
剖腹出儿/225
妙手割瘤/227
瞽目复明/229
西国扁卢/231
剖脑疗疮/233
格致遗骸/235
波臣留影/237
映照志奇/239
救火妙药/241
私掘铁山/243
长桥/245
铜人跨海/247
孤亭玩月/249

海上繁华

预卜荣行/253
不甘雌伏/255
第一楼灾/257
雅集名蕙/259
游园肇祸/261
虚题实做/263
和尚冶游/265
西妓弹词/267
妓客同逃/269
衣冠扫地/271
名花任侠/273
马夫凶横/275
轻薄受惩/277
和气致祥/279
诚求保赤/281
巨钟新制/283
法国节期/285
英皇子观灯记/287
寓沪英人望祝英君主陟位
五十载庆典第四图/289
寓沪英人望祝英君主陟位
五十载庆典第六图/291
龙头走水/293
火会成图/295
西童赛马/297
力不同科/299
赛马志盛/301
赛脚踏车/303
观西戏述略/305
直上干霄/305
车中猴/307
螳臂当车/309
西童跳舞/311
奇园读画/313
女塾宏开/315
裙钗大会/317
西捕不法/319
日人操刃/321
大闹洋场/323
强夺公所/325
法人残忍/327


引用书目/329
后记/333
附记/334
新版后记/335

精彩书摘

  导论 以“图像”解说“晚清”
  一、读图之可能
  对于晚清社会历史的叙述,最主要的手段,莫过于文字、图像与实物。这三者均非自然呈现,都有赖于整理者的鉴别、选择与诠释。这里暂时搁置真伪、虚实、雅俗之类的辨析,单就表现力立论:文字最具深度感,实物长于直观性,图像的优势,则在这两者之间。可一旦走出博物馆,实物只能以图像的形式面对读者。这时候,对晚清的描述,便只剩下文字与图像之争了。
  长期以来,我们更为信赖文字的记言记事、传情达意功能,而对图像,则看重其直观性与愉悦性。历史叙述之所以偶尔也会借用图像,只是为了增加“可读性”。对于绝大部分“图文并茂”的图书来说,文字完成基本的“事实陈述”与“意义发掘”,图像只起辅助或点缀作用。
  设想历史学家突出奇兵,主要靠图像说话,不是不可能,但绝非易事,因为这牵涉到图像制作过程的追踪,画面构成方式的解读,图文互动关系的阐释。对于中国学界来说,“读图”显然还是一门比较生疏的“手艺”。所谓“左图右史”的光荣传统,对于今人之阅读图像,似乎帮助不太大。宋人已在慨叹“见书不见图”之弊了,可见“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的理想状态,实际上早就消失在历史深处。即便到了影视及多媒体相当普及、图像成为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的今日,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来说,其阅读、思考与表述,倚仗的基本上仍是“义蕴闳深”的文字。
  因轻车熟路经验丰富而注重“读文”,这自然没错;尝试一下尚在摸索之中的“读图”,似乎也未尝不可。只是在正式起步之前,有必要对此举所可能面临的陷阱充分自觉,且预做腾挪趋避的准备。
  以“图像”解说“晚清”,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述策略:或杂采众长,或专攻一家。前者的好处是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是生产于晚清的图像(包括中外人士制作的照片、画报、绘画、雕刻、书籍装帧等),均可为我所用。因选材极为广泛,图文之间很容易做到“若合符节”。缺点则是仍以文字为主,图像只起辅助作用。而且,脱离了具体时空以及生产机制的图像,尽管灿烂辉煌,毕竟是一地散珠。后者的局限性一目了然,图像再多、再精彩,说到底,只是一家之言;可好处也很明显:整个生产过程以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比较完整,便于论者深入考辨与分析。当然,有个先决条件,作为立论根基的这“一家”,必须有足够的“分量”——包括数量与质量。
  十五年间,刊行四千余幅带文字的图像,并因关注时事、传播新知而声名远扬,如此理想的个案,真是可遇而不可求。这里所说的,自然是创刊于1884年 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当初自称“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固然只是舞台上的自我喝彩;可百年后的今日,《点石斋画报》确实成了我们了解晚清社会生活乃至“时事”与“新知”的重要史料。
  对于《点石斋画报》的解读,可以侧重雅俗共赏的画报体式,可以看好“不爽毫厘”的石印技术,可以描述新闻与美术的合作,可以探究图像与文字的互动,可以突出东方情调,可以强调西学东渐,可以呈现平民趣味,也可以渲染妖怪鬼魅……所有这些,均有所见也有所蔽,有所得也有所失。因学识浅陋而造成的失误,相对容易辨析;至于因解读方式不同导致的众说纷纭,则很难一言以蔽之。因为实际上,所有研究者都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来面对这四千幅图像的,不存在一个可供对照评判的“标准答案”。
  所谓学者的“问题意识”,除了显而易见的学科分野——比如美术史家、文学史家、科学史家、宗教史家、社会史家、风俗史家眼中的《点石斋画报》,必然千差万别——还包括时代氛围与拟想读者的限制。五十年代的强调“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的侵华史实和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英勇斗争”,与今日的突出
  “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固然是受制于各自所处的学术思潮;欧美学者之兼及西方器物与东方情调,以及日本学者之注重奇思妙想,也都有自己的出版策略。至于同是德国学者,1910年代之突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与1970年代的注重东方人眼中的西方,在文化差异外,又添上时势迁移。所有这些,本身已构成一部“接受的历史”。
  面对九十年来若干中外人士编纂的《点石斋画报》读本,能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之所以敢于应战,基于以下四种自信:对于画报历史(尤其是清末民初出版的诸多画报)的熟悉;对于晚清社会及文化的了解;对于图文互动关系的重新认识;以及以史料印证图像、以图像解说晚清的论述策略之确立。
  “以图像解说晚清”的论述策略,明显受鲁迅、阿英、郑振铎等学者的影响。这三位前辈对《点石斋画报》在晚清出现的意义,均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且注重的都是其“时事画”。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鲁迅曾这样评论《点石斋画报》:“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就如现在之所谓‘新学’——的人们的耳目”;阿英撰《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时,则断言“因《点石斋画报》之起,上海画报日趋繁多,然清末数十年,绝无能与之抗衡的”,原因是后来者或“画笔实无可观”,或忽略了画报“强调时事纪载”的宗旨。郑振铎的说法更精彩,干脆将结合“新闻”与“绘画”的艺术追求命名为“画史”。
  郑振铎称吴友如为“新闻画家”,尤其赞赏其在《点石斋画报》里发表的许多生活画,“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这里加引号的“画史”,明显是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诗史”引申而来。“也就是说,中国近百年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前期的历史,从他的新闻画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中国古代绘画选集》的序言中,郑振铎再次提及晚清的绘画革新:“但更多的表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乃是一个新闻画家吴嘉猷,他的《吴友如画宝》(石印本)保存了许多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主义的记录。”上述两文撰写于1958年,其大力表彰艺术史上的现实主义潮流,确有其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但作者早年的《插图之话》以及晚年的《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同样关注吴友如与《点石斋画报》,可见郑君之所以如此立说,并非只是趋时。
  假如像郑振铎等人所设想的,从“画史”的角度来解读《点石斋画报》,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这毕竟只是晚清“众声喧哗”中比较美妙的“一家之言”,其对于时事与新知的表述,有发掘,也有遗漏;有实录,也有歪曲;有真知,更有偏见。一一加以考辨,既费口舌,也无必要。因为有些“误会”相当美丽,有些“夸饰”又无伤大雅,何必与之“斤斤计较”?附上几则相关资料,读者自会浮想联翩,即便无法马上去伪存真,起码也对画报所呈现的“社会”与“历史”,多了一份必要的警觉与追究的兴趣。或诗文,或笔记,或报道,或日记,或档案,或上谕,或竹枝词,或教科书……任何体现时人见解的文字,都可能进入我们的视野,并用作《点石斋画报》所呈现的“晚清图像”之佐证、旁证或反证。
  《点石斋画报》的图文之间,本就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其间的缝隙,不完全是使用媒介不同造成的,更包括制作者视角及立场的差异。如今再“从天而降”各种相关史料,对具体图像的解读,很可能不是更清晰,而是更复杂,更丰富。正是这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使我们对晚清社会的多元与共生,有直接的领悟。至于如何引申发挥,怎样发掘微言大义,则留给远比我们高明的读者。
  当然,作为编者,我们愿意简要介绍《点石斋画报》的工作宗旨及生产流程,以及其与母体《申报》的关系,顺带兼及画报“启蒙”之特色,最后转入本书怎样以“四大主题”来展开对于晚清的想象。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的图书简介,重点放在该书未包含的方面,力求详尽、自然。 ---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 一部聚焦晚清社会风貌的视觉史诗:跨越印刷、文化与民族记忆的独特视角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亦非纯粹的艺术鉴赏集。它是一次深入晚清社会肌理的视觉考古,通过对晚清时期最具标志性的图像出版物——《点石斋画报》——的精细梳理与深度解读,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我们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这一新兴媒介如何捕捉、反映并塑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的集体意识与日常经验。 本书的视角是独特且集中的。它旨在探讨《点石斋画报》作为一种混合了传统绘画技艺与西方石印技术的新型出版物,在晚清知识分子、市民阶层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着重分析其图像叙事如何平衡传统中国美学与现代性诉求,以及它在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中法战争、甲午海战等)和日常奇闻异事时的传播策略与文化影响。 内容聚焦:我们如何“看见”晚清? 一、 技术的碰撞与媒介的诞生: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点石斋画报》的诞生背景。我们探讨了石印技术(Lithography)自西方传入中国后,如何在上海这一特殊的通商口岸生根发芽,并与本地的出版资源相结合,催生出这种前所未有的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刊。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剖析这项技术变革如何解放了以往依赖木刻的图像再生产能力,使得图像的制作成本和传播速度都获得了质的飞跃,从而为大规模的社会信息传播提供了可能。 二、 图像中的现代性焦虑与文化张力: 《点石斋画报》是研究晚清“现代性”进入中国社会的一个绝佳案例。书中将详细分析画报如何描绘“新事物”——蒸汽机、电报、照相等新奇的西式发明。这些图像不仅是单纯的记录,更是对传统世界观的冲击与重塑。我们将考察那些描绘中西对比的画面,例如洋人与中国人的互动,城市空间的巨变,以及服饰、习俗的更迭。这些图像背后的文化张力,反映了当时社会内部对于“开眼看世界”所产生的兴奋、困惑乃至抵触情绪。 三、 历史的“在场”与民间叙事: 画报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本书将细致辨析画报在报道战争、灾荒、外交事件时的叙事策略。这些图像往往以戏剧化、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复杂的历史进程,使得普通读者也能“亲历”远方的事件。我们将分析这种叙事如何构建了一种新兴的、基于视觉的“公众领域”体验,即便相隔千里,人们也能通过画报建立起对国家命运的共同关注。 四、 艺术语言的融合与创新: 《点石斋画报》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本书会深入剖析其绘画风格的演变。它既有中国传统仕女、山水画的笔意,又吸收了西方透视法、光影处理的技巧。这种“中西合璧”的视觉语言,是如何被当时的画师们娴熟运用的?我们还将探讨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与社会批判力量,以及这些图像如何成为那个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民间艺术表达之一。 五、 知识传播与社会教化: 作为一种通俗读物,画报承担了重要的知识普及和道德教化的功能。书中会分析那些揭露陋习、提倡新知识的篇章,考察《点石斋画报》在推广卫生常识、普及科学理念方面的努力。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晚清社会自我审视和寻求变革的窗口。 结语:一个被定格的时代侧影 本书试图通过对《点石斋画报》的系统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鲜活、立体、充满视觉冲击力的晚清切片。我们所呈现的,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保守与激进之间剧烈拉扯的社会瞬间。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演变往往是通过最通俗、最易接受的媒介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 (注:此简介着重于对《点石斋画报》作为一种媒介、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历史记录的分析,强调其对晚清社会、技术、文化融合的记录,并未使用任何涉及您所提其他书名的内容或概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厚实有质感,色彩的还原度很高,看得出在出版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仅是翻阅这些精美的插图和排版,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特别是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颗粒感和墨香,让人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对于任何一个对那个历史时期的视觉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光是收藏价值就足够了。触摸着这些跨越百年的画面,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是任何现代印刷品都无法比拟的,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老实说,我其实更偏爱那种叙事性强、读起来像故事一样的历史读物,而不是纯粹的资料汇编。我希望这本书在展示那些历史瞬间的同时,也能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人物轶事或者幕后花絮。毕竟,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构成的,如果能将那些图像创作者、描绘对象的故事娓娓道来,想必阅读体验会更加引人入胜。我期待作者能像一位高明的说书人,将那些冰冷的史实转化为触动人心的片段,让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其艺术风格的演变和中西艺术思想的碰撞。我想知道,在那个西方新思潮涌入的年代,本土的画师们是如何吸收、消化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是全盘模仿,还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创新?这本书如果能从技法层面,比如构图、光影处理、线条运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具启发性的。艺术的价值往往在于其独创性和对时代精神的捕捉能力,我渴望看到这种复杂而微妙的艺术对话被清晰地呈现出来。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出于对“旧物”的怀旧情结。我总是着迷于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它们似乎比清晰的文字记录更能承载真实的情感。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那种熟悉的、带着时间味道的视觉符号,比如特定的服装样式、市井生活的场景描绘,或者那些带着时代烙印的宣传口号。这种怀旧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温情回望,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足够的“怀旧素材”,让我能沉浸在那个遥远却又如此亲切的年代氛围里,哪怕只是片刻的沉思也好。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专题研究类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其学术的严谨性和资料的详实度。从目录和章节划分来看,作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将不同的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归类和深入的剖析,这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期待看到其中对图像背后社会背景和文化意涵的阐述,毕竟,那些看似寻常的画面,往往隐藏着一个时代最深层的焦虑与渴望。如果能够辅以大量的原始文献佐证,那么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更上一层楼,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还不错,没有太多研究性,但是可以作为休闲阅读,理解一下当时

评分

5、感到膝盖、小腿下部或脚有不同寻常的麻木或麻刺(可能是循环系统问题)

评分

陈平原和夏晓红老师编注的《图像晚清》出新版了,即在京东订购,居然有意外惊喜,东方出版社此次重装出版的《图像晚清》,分为两册,上册为《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下册即为《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遂一并订购。京东送货够快,服务够好,强东真乃实在人。此次新版弥补了老版版的遗憾,封面也颇为讲究,赞一个。

评分

此书介绍晚清时期时事,新知,奇闻,晚清社会风情在其中均有绝佳的展现

评分

冲着编者买的,陈和夏的书应该是不错的

评分

弟七識“恒審思量,唯是執我”,此最易驗。然常人以為“不遇我對,則我執不見”。不知念念不已,即似無念;念念執我,即似無我。必有非我之色,忽然見前,乃覺有我。實則念念相續,俱是我執,即如出話撰文,母串成體,足以自達,亦由我執相續,乃至行住坐卧,未嘗起想念我,而終不疑是誰行誰住誰坐誰卧,此即末那之用也。

评分

不错,速度也好。

评分

不错,速度也好。

评分

用的工具,且十分便捷。但我以为,手机、网络之类的阅读虽然可以获取大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