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通识文库:探秘古埃及

百科通识文库:探秘古埃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恩·肖 著,颜海英 译
图书标签:
  • 古埃及
  • 历史
  • 文化
  • 考古学
  • 文明
  • 神秘学
  • 宗教
  • 神话
  • 艺术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652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6556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科通识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用于学生,职场人士,其他阅读
“百科通识文库”共49个品种,一书一主题,涵盖天文学、心理学、历史、哲学、艺术和文化等,涉及30余类学科。翻译切入角度独到,内容丰富。精选的主题,精准的译文,绚烂的封面,悦目的版式,简短的篇幅,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一门学科、一个主题!
品百科通识文库,长全科知识,做有素养的人!

内容简介

  木乃伊、金字塔、法老诅咒、宗教仪式、古埃及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百科通识文库:探秘古埃及》以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纳尔迈调色板为主线,分章讨论了古埃及文明的各个重要方面,从专制法老到木乃伊制作,从象形文字到动物头人身的神祗,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古埃及全景图。

作者简介

伊恩·肖,利物浦大学埃及考古学讲师。目前在参与上埃及片麻岩采矿区格贝尔艾尔阿瑟的田野考古。著有《牛津埃及史》(2000)、《古埃及材料与技术》(2000)以及《古埃及探研》(2003)等学术专著。

精彩书评

“思想的盛宴,痛快淋漓,短小精悍……流行的装帧……,真是再好不过了。” ——英国《泰晤士报》

“精美的思想,简明的导读,来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新概念。” ——英国《卫报》

“这一系列书通俗易懂,既不会令我们因无知而起羞愧之心,也不会令我们因之博大而生畏惧之意,值得赞许。” ——《牛津时报》

目录

前言
图目
第一章 绪论:迄今为止的故事
第二章 发现与发明:构建古埃及
第三章 历史:构建年表记述历史
第四章 文字:象形文字的起源与含意
第五章 王权:模式化和“东方专制君主”
第六章 身份:关于种族、人种以及性别的争论
第七章 死亡:制作木乃伊、肢解和奥赛里斯崇拜
第八章 宗教:古埃及众神和神庙
第九章 埃及热:再用埃及象征重构埃及形象

精彩书摘

  《百科通识文库:探秘古埃及》:
  阿玛尔纳书信
  和太尔艾尔达巴壁画一样,阿玛尔纳书信也是一个意外发现,因为它们实质上是埃及考古中“非埃及的”发现。这两个发现有着同样深远的意义,因为阿玛尔纳书信对我们理解青铜时代晚期埃及和近东地区的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阿玛尔纳书信的故事始于1887年,那时,一位乡村妇女在挖掘用作肥料的古代泥砖(阿拉伯语为sebakh)时,发现了许多美索不达米亚和利凡特的刻有楔形文字的小块泥板。这一发现引发了更多的非法发掘,古董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泥板。当时这些泥板的重要性并没有马上得到确认,很多泥板都流入了私人手中,但大英博物馆的瓦里斯·巴奇却认为这些泥板是真品,并且大量买入。时任牛津大学亚述学教授的阿奇博尔德·塞斯总结了它们的重要性:“单这一项考古发现就对众多的学术讨论、精妙的理论以及怀疑性的论证产生了巨大冲击。”
  1891到1892年间,弗林德斯·皮特里在阿玛尔纳进行后续发掘时又发现了几块泥板,由此确定了大批泥板的发现地点就在埃赫塔吞古城的中心,这些泥板都是在一个被断定为“王家档案库”的建筑的地下发现的,由该建筑的泥砖上的印章及周边建筑物即可断定。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德国和英国的发掘者又在阿玛尔纳发现了一些泥板,泥板的总数达到了382片,分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柏林的博德博物馆、卢浮官和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然而,由于大多数的泥板都是通过最初的非法挖掘而不是科学发掘发现的,因此不能确定它们的准确来源。关于这些泥板的确切年代也尚存争议,但它们的时间跨度为15到30年,约始于阿蒙荷太普三世(公元前1391-前1353)执政的第30年,持续至图坦卡蒙统治(公元前1333-u1323)的第1年,大部分是在埃赫纳吞的统治时期(公元前1353-前1335)。尽管泥板上也出现了亚述人、赫梯人和胡里安人的语言,但多数泥板上的铭文都是用一种叫做阿卡德语的方言写成的,这是当时的一种通用语。档案中的大多数文件是埃及与巴比伦、亚述等西亚强国或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附属国之间的外交信函。
  ……
图书简介:文明的曙光——两河流域的辉煌史诗 第一章: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馈赠 在广袤的西亚平原上,两道伟大的河流——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如同两条生命的动脉,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复杂社会形态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公元前第四千纪,去探寻这片土地上文明的黎明。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离不开地理环境的独特馈赠与挑战。每年泛滥的河水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然而,这种泛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迫使早期居民必须发展出高度组织化的灌溉系统,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先决条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苏美尔城邦的崛起,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开拓者。 苏美尔的奇迹:文字、城市与神权统治 苏美尔人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他们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体系——楔形文字,更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的城邦,如乌鲁克、乌尔、拉格什和尼普尔。这些城市不仅仅是人口的聚集地,更是政治、宗教和经济的中心。 楔形文字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象形符号到抽象的楔形符号,反映了社会管理需求的日益复杂化。它被用于记录法律、经济交易、文学作品乃至神学思想。我们将深入解读苏美尔的泥板文献,揭示他们如何构建世界观、如何进行星象观测,以及他们对“神谕”的依赖。 城邦的权力结构,初期表现为神庙经济的主导地位,祭司阶层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随着城邦间冲突的加剧,“卢伽尔”(意为“大人物”或国王)的军事领导职能逐渐强化,最终形成了早期的世俗王权。对苏美尔神祇的探讨必不可少,如智慧之神恩基(Enki)和天空之神安努(Anu),以及他们对洪水神话的描绘,这些神话深刻影响了后世闪米特文化。 阿卡德的统一与帝国时代的序幕 苏美尔的城邦时代在公元前24世纪迎来了转折点。一位来自北部的闪米特语民族的领袖——萨尔贡大帝(Sargon of Akkad),通过军事征服,首次将两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统一在一个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建立了阿卡德帝国。 阿卡德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两河流域从城邦并立向区域性帝国的过渡。萨尔贡及其后继者们,如他的孙子纳拉姆-辛(Naram-Sin),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在文化上推动了苏美尔与阿卡德文化的融合。纳拉姆-辛甚至自称为“四方之地的王”,并开始将自己神化,这是对传统神权政治的重大挑战。 然而,帝国的高压统治和内部分裂,加上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古提人的侵扰,最终导致了阿卡德的衰亡。这段历史展示了早期帝国在维持广阔领土统一性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二章:古巴比伦的荣耀与汉谟拉比法典 在阿卡德帝国瓦解后的“混乱时期”,城邦政治再度兴起。来自南部的阿摩利人(Amorites)在两河平原建立了新的王朝,其中最著名的一支便是建立在巴比伦城的王朝。 汉谟拉比的时代:统一、律法与王权构建 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Hammurabi)凭借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击败了邻近的拉尔萨、马里等强国,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将巴比伦推上了权力巅峰。 汉谟拉比时代最持久的遗产,无疑是那块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这部法典并非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典(苏美尔的乌尔纳姆法典更早),但它以其系统的结构、对社会各阶层(贵族、平民、奴隶)的明确界定,以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Lex Talionis)原则的清晰体现而闻名于世。我们将详细分析法典中涉及的婚姻、财产、债务和职业伤害等方面的具体条款,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正义观和等级制度。 巴比伦城在汉谟拉比统治下,成为了政治、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供奉着国家主神——马尔杜克(Marduk)。通过对马尔杜克神话的弘扬,汉谟拉比巩固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将自己的权势与宇宙秩序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章:亚述的铁血帝国与军事机器 汉谟拉比死后,巴比伦的霸权逐渐衰落,两河流域的权力中心开始向北转移至亚述(Assyria)。亚述人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和冷酷的统治手段而著称。 军事创新与恐怖统治 亚述文明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上游,以亚述城、尼姆鲁德和尼尼微为中心。他们是古代世界最成功的军事征服者之一。本书将剖析亚述军队的组织结构、先进的攻城技术(如使用铁制攻城锤和大型工程队),以及骑兵部队的早期应用。 亚述统治者,如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和亚述巴尼拔,发展出了一种高效的帝国管理体系,包括定期的官员巡查、修建帝国道路网以及系统性的殖民和人口迁移政策,用以削弱被征服地区的抵抗意志。 尼尼微的宏伟宫殿和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发现,揭示了亚述人虽然崇尚武力,但也对知识抱有极大的热情。图书馆中保存了大量的泥板文献,包括许多从巴比伦抢救和抄录的早期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学作品,特别是完整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第四章:新巴比伦的短暂辉煌与帝国的终结 亚述帝国的残暴统治最终招致了周边民族的反扑。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领袖尼布波拉萨尔推翻了亚述统治,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史称迦勒底帝国。 尼布甲尼撒二世与被掳的犹太人 新巴比伦的鼎盛时期,体现在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的统治下。他不仅重建并美化了巴比伦城,建造了著名的伊什塔尔城门和宏伟的空中花园(尽管其真实性尚存争议),更重要的是,他执行了对犹大王国的征服,将犹太精英阶层掳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我们将探讨巴比伦城在这一时期的都市规划、天文学成就(他们精确预测了日食和月食),以及迦勒底祭司阶层在知识传承中的作用。 然而,这个辉煌的帝国寿命极其短暂。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去世后,内部权力斗争削弱了其抵抗能力。公元前539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鲁士大帝兵不血刃地攻入了巴比伦城,两河流域的独立文明时代宣告结束,正式纳入更宏大的波斯帝国版图之下。 结语:遗产与回响 两河流域文明,从苏美尔的泥板到巴比伦的星盘,从法典的条文到史诗的吟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们对时间(六十进制)、数学、天文学和法律的贡献,如同文明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希腊、罗马乃至现代世界的进程。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细致梳理,展现这片“文明摇篮”的复杂性、创造力及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那深沉的土黄色调,配上几笔仿若手绘的象形文字图案,立刻就让人联想到尼罗河畔的千年风沙与神秘金字塔。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厚实且带有轻微的纹理,读起来非常舒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那些古老的神祇画像和建筑结构图,都清晰地镶嵌在文字段落之间,起到了很好的图文配合效果。阅读体验一流,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冰冷的教科书,而是在翻阅一本古老的卷轴。装帧上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却透着一股庄重感,很符合“探秘”这个主题的基调。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色彩过渡自然,尤其是那些关于壁画色彩的还原,处理得非常到位,让我仿佛能嗅到古墓中干燥的空气。

评分

整体阅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意犹未尽”。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该快则快,比如快速概述漫长的中王国时期,该慢则慢,比如细致描摹某个具体神庙的祭祀流程。它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不催促你赶路,而是让你在每一个重要的转角驻足欣赏。虽然信息量巨大,但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产生“知识疲劳”。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相关领域的好奇心,让我产生了去了解更多关于努比亚文化、或者专门研究特定王朝历史的冲动。这是一本能够成功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的优秀作品,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打破了“金字塔与法老”的刻板印象,将叙事重点拓宽到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的层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女性在古埃及社会中的地位”的章节。在很多古代文明中,女性的声音往往被淹没,但这本书细致地描述了王后、大祭司夫人乃至普通女性在财产继承、宗教活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甚至提及了她们在贸易往来中的作用。这不仅丰富了我对古埃及文明的认知,也让我对古代社会的性别权力动态有了更细致的思考。它不是简单地赞美,而是客观地展现了一个相对开明和多元的社会形态,这种对边缘声音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立体感大大增强。

评分

内容上,我首先想强调的是作者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化繁为简”。面对一个如此庞大且复杂的文明体系,很多历史著作往往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读起来令人昏昏欲睡。然而,这本书却采用了更具代入感的“故事线”来组织材料。它没有急于一下子抛出所有法老的生平,而是从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手,比如他们如何种植、如何祭祀、他们的法律是如何运作的。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死亡观”的那一章,作者没有停留在木乃伊制作的流程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卡”(Ka)与“巴”(Ba)的哲学区分,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读完之后,我对古埃及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也令人耳目一新,绝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尽管语言平易近人,但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和考古发现的引用上,作者显得非常审慎和负责。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一些有争议的理论时,总是会注明不同的学派观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例如,在谈到亚蒙神地位的崛起时,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时期祭司团体的权力博弈,这种多视角的呈现,避免了单一同质化的历史叙事。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书末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术语对照表,简直是宝藏,这表明作者在确保可读性的同时,并未牺牲其应有的专业深度。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让人信服。

评分

一直以来京东买书最实惠方便!!!

评分

了解一下埃及的历史 有英文原版 先看看翻译的 没买过这系列的书

评分

不错的东西哈!值得推荐哈!

评分

很好

评分

还没看,看完再评价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图书精美,包装完好

评分

好,专业

评分

狠好,给小朋友买的,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