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洲,云南曲靖人,曾经就读云南大学数学系。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中国少年报》任科普编辑,后来进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任《我们爱科学》杂志主编、编审,后离休。发表大量科普作品,总计100万字以上。其科普创作题材宽广,代表作有:科幻小说《活孙悟空》、科学游记《绿宝石》、科普书籍《自然的启示》、《发明发现的故事》等。
中国科学小品文的辉煌足迹
——主编寄语(代序)
一
即将付梓的“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分为三辑,每辑十册,计划三年推出),以其别样的风采与历史的厚重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应该说,这是一种积累;
应该说,这是一种成果;
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
应该说,这是一种力量。
因为在这之前,纵观中国百余年的出版史,还从未有过这么多的科学小品文作者济济一堂,还从未有过这么多部作品汇集一起,自然,也就还从未有过如此辉煌的科学小品文集。
二
小品文以其精、短、小、美之特色,形成了多种表象。
如戏剧小品,
如文艺小品,
如美术小品,
如曲艺小品,
……
当它依附于科学之时,科学百花苑便除了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故事、科学美术、科学电影、科学电视等,又有了科学小品文。
科学的出发点是真,艺术的出发点是美。换言之,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是自然与人的结合,是真与美的结合,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这既是科学的内涵,也是科学小品文的特征。
科学小品文虽短,却将其从科学“宇宙”撷取而来的一粒微尘,予以放大,让其放出奇异的光彩,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光辉。这便是科学小品文的功力。正如1935年鲁迅先生在一次小品文大讨论中所说的:
“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
三
科学小品文,是伴随着科学普及的悠久历史缓缓走来的。
有人曾撰文写道 :“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如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
如此说来,久远的历史不止满载着丰厚的中国科学、中国文学,科学小品文也体现在其中。
然而,我们如今所说的科学小品文,是指现代的科学小品文,直至当代的诸多文章,洋洋洒洒近百年的“足迹”。
四
经查,在这近百年的科学小品文写作中,首见报端的当属沈雁冰先生发表在《学生》1920年3月七卷三号上的一篇,名为《脑相学的新说明》。
在这篇不足3000字的短文中,作者首开先河,以设问开头,然后以步步作答的方式娓娓道来,自是引人入胜的。
请看:
加尔博士说的是谎话吗?
勃洛加研究的是什么?
人的知识高于禽兽——为什么?
111年之前巴黎有个领袖医生叫做加尔的,发表了一篇关于脑筋的功能的理论,这理论后来被人称为脑相学,现在还有人研究,学报上也时常有人谈起。
……
随之,一个个学者、智者便相继跟来,写出了篇篇科学小品文佳作。
请看作品(以发表先后为序):
贾祖璋《鸥》,
邹韬奋《看看宇宙何等的伟大》,
夏丏尊《〈鸟与文学〉序》,
顾均正《昨天在哪里?》,
周建人《桂花树和树上的生物》,
刘薰宇《一个最大的数》,
高士其《大王,鸡,蚂蚁》,
竺可桢《利害与是非》,
叶至善《东南西北》,
郑文光《怎样测量天体间的距离?》,
秦牧《谈北京药材铺》,
……
写到这里,似乎应停顿一下,说一说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生物学家贾祖璋先生。他除了撰写了多部生物学专著,从1926年到1928年,还先后发表了十几篇科学小品文,1931年结集出版,取名《鸟与文学》。可以说,这是我国出版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科学小品文集,成为中国小品文创作的范例。
而1931年1月为这本集子作序的夏丏尊先生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是他首次在序言中提出了“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命题,为后来的“科学小品”诞生做出了最早的先导。
在《鸟与文学》的序言中,他是这样说的:
民族各以其常见的事物为对象,发为歌咏,或编为传说。经过多人的歌咏和普遍的传说以后,那事物就在民族的血脉中,遗下某种情调,呈出一种特有的观感,这些情调和观感,足以长长地作为酵素,来温暖润泽民族的心情。
在这里,夏丏尊先生第一次提出了事物歌咏或编为传说,温暖润泽民族的心情的论述。说得通俗些,就是他将科学的物与文艺的歌咏相加,变成了另一种情调,经过出版与宣传,去更好地为百姓所需要。而这,也正是科学小品的特性所在。
有了以上几位先人的探索与呼吁,科学小品文破茧而出了。
1934年9月20日,陈望道先生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破天荒地刊登了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四篇科学小品文,设立了“科学小品”专栏。
应该说,真正有了“科学小品”之名,则是1934年的这一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众多科学小品文作者相继涌现,并满载着他们的佳作流水般地“顺流而下”,直至今日。
于是,今天的少儿出版界才会展出“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这套洋洋几十册的“大书”。
五
科学是无处不在的。
科学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科学小品文的绚丽多姿。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科学小品文创作领域人才辈出。
在浩如烟海的科学小品文作品中,你会发现它们是与各种科学“同步而行”的,无论是医学、交通、军事、体育、教育,还是其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只要有科学的存在,便会有科学小品文的身影。从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的大型丛书的字里行间,便可看出科学小品文的无穷魅力。
当然,科学小品文的写作同其他写作“行当”相同,也是流派多多。有的善于描写,有的精于叙述,有的重于抒情,有的多于讲理,但不管怎么“表述”,都会透出“科加文”的内涵,体现着科学小品文“短而精”的特色。
有人说,科学小品文是科普大军中的“轻骑兵”;
有人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文艺里的“突击队”。
不管如何称呼,科学小品文绝对是特色多多、魅力无穷的。
愿这朵科学文艺百花苑中的“散文之花”,越开越鲜艳,散发出奇异的芳香!
宗介华
2015年12月 北京
从结构和编排上来看,这本书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每一篇“小品文”的篇幅恰到好处,既能完整地讲述一个发明或发现的全貌,又不会因为篇幅过长而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读者感到疲倦。这种精心设计的篇章长度,非常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下儿童的阅读习惯。更值得称赞的是,文章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即使是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发明故事,在本书中也能找到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仿佛是串联起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条无形丝线。编者在排版上也下足了功夫,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配合着那些精美的插图,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舒适度极高。即使是像我这样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人,也感到眼睛非常放松,这说明设计者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用眼健康和阅读体验,这份细心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叙述方式非常新颖,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在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历史上的重大发明背后的故事。语言风格活泼跳脱,充满了生活气息,有很多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段落,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我发现我自己在读的时候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更不用说我女儿了,她常常因为某个情节而拍手叫绝。这种讲故事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总能在关键时刻留下悬念,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知道后续发展。特别是那些关于科学家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描述,作者处理得非常到位,既展现了他们的伟大,又让人感受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与坚持,这种真实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科学史知识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自然而愉悦,这才是优秀科普读物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插画风格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饱满却又不失童趣,线条流畅细腻,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艺术品。我儿子本来对阅读兴趣一般,但看到这本的封面和内页插图后,立刻被吸引住了。他会主动拿起书,指着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跟我描述他看到的场景,即使有些文字内容他还没有完全理解,光是图画就能激发他很大的好奇心。作者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也非常用心,那些小发明家们的表情和动作都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让人感觉他们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亲切可爱。而且,这些插图不仅仅是装饰,它们巧妙地辅助了文字内容,帮助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科学概念,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直观和有趣。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发明过程的描绘,那种从灵感到实践的每一步都通过画面清晰地展现出来,让人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背景之中。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视觉的刺激是最好的引导,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是真正意义上的视觉盛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家孩子对于“提问”的兴趣。在读完关于某个早期机械原理的章节后,我的孩子不再满足于书上给出的解释,他开始主动向我请教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当时的材料不能支撑更快的速度?”或者“如果那个零件换一种材料会怎么样?”。这种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是所有教育者梦寐以求的。作者在行文中设置了一些巧妙的留白和启发性的疑问句,这些“钩子”有效地牵引着读者的思考,鼓励他们跳出既定框架去想象和质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知识读物,不如说是一个思维的催化剂,它教会了孩子如何以一个“小小发明家”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日常生活中看似寻常的事物,都看作是等待被改进或重新发现的课题。这种对好奇心的呵护和引导,是这本书无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不得不赞叹作者对细节的挖掘深度。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发明,比如电灯或者电话,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全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发明背后的社会需求、当时的科技水平以及发明家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波折和失败。这种对“过程”的重视,极大地拓宽了孩子的视野。他们不仅知道了结果,更明白了“为什么”和“如何做”。比如,书中对某项早期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它教会了孩子一个重要的道理:成功往往是无数次失败积累起来的结果。这种对科学精神的细腻刻画,远比单纯的知识点堆砌来得更有价值。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对探索精神的尊重,让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是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灵感乍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