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编写要求,以及更新教材内容、反映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原则,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程光学(第3版)》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本书编写一贯坚持注重基本理论的论述,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突出现代光学与光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本书修订后仍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几何光学和光学设计,下篇为物理光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工程光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新版网络支持功能介绍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上篇几何光学与光学设计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
概念1
第一节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1
一、光波与光线1
二、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2
三、费马原理5
四、马吕斯定律6
第二节成像的基本概念与完善成像
条件6
一、光学系统与成像概念6
二、完善成像条件6
三、物、像的虚实7
第三节光路计算与近轴光学系统7
一、基本概念与符号规则7
二、实际光线的光路计算8
三、近轴光线的光路计算9
第四节球面光学成像系统10
一、单个折射面成像10
二、球面反射镜成像11
三、共轴球面系统12
习题14
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16
第一节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
理论16
第二节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18
一、无限远的轴上物点对应的像点F′18
二、无限远轴上像点对应的物点F19
三、物方主平面与像方主平面间的关系,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19
四、实际光学系统的基点位置和焦
距的计算20
第三节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21
一、图解法求像21
二、解析法求像22
三、由多个光组组成的理想光学系
统的成像24
四、理想光学系统两焦距之间的
关系25
第四节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26
一、轴向放大率26
二、角放大率27
三、光学系统的节点27
四、用平行光管测定焦距的依据28
第五节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28
一、两个光组组合分析29
二、多光组组合计算31
三、举例32
第六节透镜35
习题37
第三章平面与平面系统39
第一节平面镜成像39
一、平面镜成像原理39
二、平面镜旋转特性40
三、双平面镜成像40
第二节平行平板41
一、平行平板的成像特性42
二、平行平板的等效光学系统42
第三节反射棱镜43
一、反射棱镜的类型43
二、棱镜系统的成像方向判断47
三、反射棱镜的等效作用与展开48
第四节折射棱镜与光楔50
一、折射棱镜的偏向角50
二、光楔及其应用52
三、棱镜色散52
第五节光学材料53
一、透射材料的光学特性53
二、反射光学材料的光学特性56
习题56
Ⅹ工程光学第4版目录
Ⅺ第四章光学系统中的光阑与
光束限制59
第一节光阑59
一、孔径光阑59
二、视场光阑62
第二节照相系统中的光阑62
第三节望远镜系统中成像光束的
选择64
第四节显微镜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与分析66
一、简单显微镜系统中的光束限制66
二、远心光路67
三、场镜的应用67
第五节光学系统的景深68
一、光学系统的空间像68
二、光学系统的景深69
第六节数码照相机镜头的景深73
习题74
第五章光度学和色度学基础77
第一节辐射量和光学量及其单位77
一、辐射量77
二、光学量78
三、光学量和辐射量间的关系79
第二节光传播过程中光学量的变化
规律80
一、点光源在与之距离为r处的表面上
形成的照度80
二、面光源在与之距离为r处的表面上
形成的照度81
三、单一介质元光管内光亮度的
传递81
四、光束经界面反射和折射后的
亮度81
五、余弦辐射体83
第三节成像系统像面的光照度84
一、轴上像点的光照度84
二、轴外像点的光照度84
三、光通过光学系统时的能量损失85
四、光学系统的总透射比87
第四节颜色的分类及颜色的表观特征87
一、颜色及其分类87
二、颜色的表观特征87
第五节颜色混合及格拉斯曼颜色混合
定律88
一、颜色混合88
二、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88
第六节颜色匹配89
一、颜色匹配和颜色匹配实验89
二、颜色方程式90
三、颜色匹配实验的结论90
第七节色度学中的几个概念90
一、颜色刺激90
二、三原色90
三、三刺激值90
四、光谱三刺激值或颜色匹配函数91
五、色品坐标及色品图91
六、色度学中常用的光度学概念91
第八节颜色相加原理及光源色和物体
色的三刺激值93
一、颜色相加原理93
二、光源色和物体色的三刺激值93
第九节CIE标准色度学系统94
一、 CIE1931标准色度学系统94
二、 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学系统100
三、 CIE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101
四、 CIE关于照明和观察条件的规定102
五、 CIE色度学系统表示颜色的方法102
第十节均匀颜色空间及色差公式103
一、(x,y,Y)颜色空间是非均匀
颜色空间103
二、均匀颜色空间及相应的色差
公式104
第十一节颜色测量105
一、颜色测量原理105
二、颜色测量方法分类106
三、颜色测量方法106
习题107
第六章光线的光路计算及像差
理论108
第一节概述108
一、基本概念108
二、像差计算的谱线选择109
第二节光线的光路计算109
一、子午面内的光线光路计算110
二、沿轴外点主光线细光束的光路
计算112
三、计算举例113
第三节轴上点的球差114
一、球差的定义和表示方法114
二、球差的校正116
第四节正弦差和彗差118
一、正弦差118
二、彗差120
第五节场曲和像散121
一、场曲与轴外球差121
二、像散123
第六节畸变124
第七节色差126
一、位置色差、色球差和二级光谱126
二、倍率色差128
第八节像差特征曲线与分析129
一、像差特征曲线129
二、像差特征曲线分析130
第九节波像差132
习题134
第七章典型光学系统137
第一节眼睛及其光学系统137
一、眼睛的结构——成像光学系统137
二、眼睛的调节及校正137
三、眼睛——辐射接收器139
四、眼睛的分辨率139
五、眼睛的对准精度140
六、眼睛的景深140
七、双目立体视觉141
第二节放大镜142
一、视觉放大率142
二、光束限制和线视场143
第三节显微镜系统144
一、显微镜的视觉放大率144
二、显微镜的线视场145
三、显微镜的出瞳直径145
四、显微镜的分辨率和有效放大率145
五、显微镜的景深146
六、显微镜的照明方法147
七、显微镜的物镜149
第四节望远镜系统149
一、望远系统的分辨率及工作放
大率150
二、望远镜的视场151
第五节目镜152
第六节摄影系统155
一、摄影物镜的光学特性155
二、摄影物镜的景深157
三、摄影物镜的类型157
四、数码相机(digital camera)159
第七节投影系统160
一、基本参数160
二、投影物镜的结构型式161
三、照明系统162
四、基于DMD的投影光学系统162
五、DMD空间光调制器163
第八节变焦距光学系统164
一、变焦距光学系统的原理164
二、变焦距系统的变焦方程166
三、机械补偿变焦系统169
第九节光学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171
一、转像系统和场镜171
二、带有对称透镜转像系统的望
远镜172
习题175
第八章现代光学系统179
第一节激光光学系统179
一、高斯光束的特性179
二、高斯光束的传播179
三、高斯光束的透镜变换181
四、高斯光束的聚焦和准直183
五、高斯光束的整形184
六、LD光束特性及其整形186
第二节傅里叶(Fourier)变换光学
系统187
一、相干光学处理系统187
二、傅里叶变换物镜的光学设计要求及
结构型式188
第三节扫描光学系统189
一、扫描方程式190
二、常用光学扫描形式190
三、扫描物镜——fθ物镜191
第四节光纤光学系统193
一、阶跃型光纤的基本原理193
二、梯度折射率光纤194
三、光纤束的传光、传像特性197
四、光纤光学系统200
五、光纤面板与光锥201
第五节红外光学系统201
一、红外光学材料202
二、红外光学系统的结构型式204
三、红外光学系统的冷阑与冷阑
效率206
四、红外光学系统的无热化设计206
第六节特殊面型及特殊结构光学
系统207
一、自由曲面光学系统207
二、折/衍混合成像光学系统209
三、离轴反射式光学系统210
四、微透镜及微透镜阵列211
五、共形光学系统211
六、自适应光学系统212
习题213
Ⅻ第九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214
第一节瑞利判断与波前图214
一、瑞利判断(Rayleigh Judgement)214
二、波前图(Wavefront Map)215
第二节中心点亮度与能量包容图215
一、中心点亮度(Brightness
of Center Disk)215
二、能量包容图(Encircled
Energy)215
第三节分辨率与点扩散函数216
一、分辨率(Resolving Power)216
二、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218
第四节星点检测法与点列图218
一、星点检测法(Star Test)218
二、点列图(Spot Diagram)219
第五节光学传递函数评价成像质量220
一、利用MTF曲线来评价成像质量221
二、利用MTF曲线的积分值来评价
成像质量221
第六节其他像质评价方法222
一、方均根(Root�睲ean�睸quare,RMS)
统计评价222
二、光程差曲线与光线差曲线223
三、照度分析与光谱分析224
四、杂散光分析225
第七节光学系统的像差公差226
一、望远物镜和显微物镜的像差
公差226
二、望远目镜和显微目镜的像差
公差227
三、照相物镜的像差公差228
习题228
��第十章光学设计229
第一节PW形式的初级像差系数229
一、 PW的定义及PW形式的初级
像差系数229
......
1999年,《工程光学》(第1版)正式出版。16年来,相继出版了第2版、第3版,众多学子已从学生时代成为社会中坚。今天,第4版以崭新面貌,迎来《工程光学》的17岁生日。
第4版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新技术,使传统纸质书具有了网络支持功能。请大家按照以下步骤,通过手机等移动端设备获得本书的图片动画演示、重要知识点讲解等数字化学习资源。
本书配套的网络支持功能,将会不断进行升级和扩展,对购买本书的读者是免费提供的。如果您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或建议,都欢迎发邮件到jinacmp@163.com。
感谢天津大学的谢洪波老师,制作了本书上篇相关章节的图形动画,感谢天津大学的蔡怀宇老师为本书配套了教师授课课件。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4版前言《工程光学(第4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根据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要求,以及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突出现代光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思想,在《工程光学(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工程光学(第4版)》修订的主要思路仍然是坚持既注重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论述,又注重光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并强调现代光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本书修订后仍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几何光学与光学设计,下篇为物理光学。
上篇主要修改内容为:在第三章光学材料一节中,增加了光学塑料和光学晶体材料的特性介绍。在第五章中增加了第十一节颜色测量。在第七章第七节投影系统,增加了数字光学投影系统,即基于DMD的投影光学系统和DMD空间光调制器的相关内容。在第八章第一节激光光学系统,增加了高斯光束的整形以及LD光束特性及其整形的内容,在第五节红外光学系统一节中,增加了主动式和被动式红外光学扫描系统的结构实例。在第十章中,删除了He�睳e激光光束聚焦物镜优化设计内容,增加了第十节三片数码相机物镜优化设计实例和第十一节双高斯物镜优化设计实例。
下篇主要修改内容为:除对相关章节的文字描述做适当的修改和补充外,在第十二章光的干涉和干涉系统一章中,补充了白光干涉的实际应用例子。在第十三章光的衍射一章中,增加了二元光学的应用实例。在第十五章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基础一章中,引入了近年来由于激光技术发展而备受关注的径向偏振光的概念。
本书由天津大学郁道银(上篇)和浙江大学谈恒英(下篇)主编,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上篇)和广州大学梁铨廷教授(下篇)主审。参加编写的有天津大学郁道银、谢洪波(第八、九章),田学飞、葛宝臻(第五章),清华大学毛文炜(第二、四章、第十章七至十二节),武汉大学何平安(第一、三章、第十章一至六节),长春理工大学王文生(第六、七章),浙江大学谈恒英(第十一、十五章),清华大学何庆声、孙立群(第十三、十四章、附录),上海理工大学曹俊卿(第十二章),南京理工大学赵琦(第十六、十七章)。此外,天津大学的汪毅等为本书的文字整理及校对工作付出了许多辛劳,在此一并感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仪器仪表类及其相近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物理和光学类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参考书,也是从事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书中的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指正。
编者2015年11月第3版前言《工程光学(第3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编写要求,以及更新教材内容、反映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原则,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程光学(第2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的。
本次修订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坚持注重基本理论的论述,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突出现代光学与光学技术的发展。
本书修订后仍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几何光学与光学设计,下篇为物理光学。
上篇主要修改内容为:在现代光学系统一章,将阶跃型光纤与梯度折射率光纤合并为一节,并省略了梯度折射率光纤中的部分指导公式;增加了第五节红外光学系统和第六节特殊面型及特殊结构光学系统;在红外光学系统一节中,主要介绍红外光学材料、红外光学系统的结构形式以及红外光学系统的冷阑效率与无热化设计;在特殊面型及特殊结构光学系统一节,主要介绍自由曲面光学系统、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离轴反射式光学系统以及自适应光学系统等。在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一章,增加了近年来光学设计软件中出现的新成像质量评价方法,如方均根统计评价方法、光程差曲线与光线差曲线、照度分析与光谱分析等。在光学设计一章,增加了光学系统的像差校正方法一节,主要介绍各种手工校正像差的方法,使读者对像差理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将第八节更改为-5×显微物镜的优化设计,与第五节的-5×显微物镜初始结构设计相呼应,使读者全面了解一个显微物镜设计的全过程;此外,还增加了非球面镜头优化设计一节,介绍非球面成像的基本概念与两种非球面物镜的优化设计实例。
下篇主要修改内容为:在光的电磁理论基础一章,对波函数的复数表示、复振幅、波的叠加原理等内容作了补充描述与讨论,对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现象做了补充描述。在光的干涉和干涉系统一章,以复数形式的矢量波叠加对光波干涉条件进行了分析,补充了白光干涉及其应用的内容,增加了现代干涉技术及系统一节。在光的衍射一章,侧重于从波动光学的角度讨论光波场的衍射分布。在傅里叶光学一章,增加了复杂光波的复振幅分布与分解和光波衍射的傅里叶分析方法两节,以便加深对傅里叶分析方法处理光学问题的理解。在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基础一章,增加了若干偏振器件的介绍,并补充了液晶的双折射特性和各种电光效应特性的描述。
本书由天津大学郁道银(上篇)和浙江大学谈恒英(下篇)主编,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上篇)和广州大学梁铨廷教授(下篇)主审。参加编写的有天津大学郁道银、谢洪波(第八、九章),田学飞(第五章),清华大学毛文炜(第二、四章、第十章七至十一节),武汉大学何平安(第一、三章、第十章一至六节),长春理工大学王文生(第六、七章),浙江大学谈恒英(第十一、十五章),清华大学何庆声、孙立群(第十三、十四章、附录),上海理工大学曹俊卿(第十二章),南京理工大学赵琦(第十六、十七章)。此外,天津大学的陈晓冬,汪毅和雷湧等为本书的文字整理及校对工作付出了许多辛劳,在此一并感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仪器仪表类及其相近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物理和光学类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参考书,也是从事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书中的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指正。
编者2011年6月第3版前言工程光学第4版Ⅵ第2版前言《工程光学第2版》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适应21世纪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需要,使工程光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适用于仪器仪表类及其相近专业的教学要求,对《工程光学第1版》进行了重新编写与修订。
重新编写与修订的指导思想仍然是既注重论述光学的基本原理,又更加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并努力反映现代光学的发展和应用。
本书修订后仍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几何光学与光学设计,下篇为物理光学。
上篇在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一章,单独介绍了光阑、出、入瞳和出、入窗的概念;在像差理论一章,补充了相关的像差特征曲线及其分析内容;在典型光学系统一章增加了变焦距光学系统的高斯光学成像原理;在像质评价一章,增加了现代光学设计软件中各种像质评价方法;上篇增加了第十章光学设计,主要介绍光学镜头的初始结构参数求解方法(PW法)和光学镜头的优化设计方法,并列举了多种光学镜头的优化设计过程。
下篇在光的电磁理论基础一章,补充了光传播时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的内容;在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基础一章,增加了液晶的内容;导波光学基础一章的叙述将更为简明易懂;下篇删去了光的量子性和激光基础一章,新增作为光子技术理论基础的光子学基础一章,主要介绍电磁场的量子化和光子特性,并指出光子学的广泛应用前景。下篇还增加了近场光学、二元光学、光调制、光存储、光子通信、光子晶体和激光器等相关内容。
本书由天津大学郁道银(上篇)和浙江大学谈恒英(下篇)主编,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上篇)和广州大学梁铨廷教授(下篇)主审。参加编写的有天津大学郁道银、谢洪波(第八、九章) ,田学飞(第五章) ,清华大学毛文炜(第二、四章、第十章6~10节),武汉大学何平安(第一、三章、第十章1~5节),长春理工大学王文生(第六、七章),浙江大学谈恒英(第十一、十五章),清华大学何庆生(第十三、十四章、附录),上海理工大学曹俊卿(第十二章),南京理工大学赵琦(第十六、十七章)。此外天津大学张以谟教授审阅了上篇的修改内容,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葛宝臻、陈晓冬为本书的校对及文字工作付出辛劳,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仪器仪表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及其相近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物理和光学专业的选修教材或参考书,也是从事光电信息技术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希望广大读者对书中的不足给予指正。
编者2005年10月第1版前言本书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级重点教材和原机械部确定的部级重点教材精神,并根据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而编写的。
本教材充分体现了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在注重论述光学基本原理的同时,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列举了大量的实际应用例子,有利于读者较全面地掌握光学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在内容安排上,既包含有传统的光学理论和光学系统,又涉及现代光学的发展及其应用,努力反映光学的现代面貌。为了配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教材拟配备多媒体教学光盘,以达到更新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几何光学与成像理论,下篇为物理光学。
上篇共分九章,系统地介绍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与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光学参数与成像特性、平面与平面镜成像系统、光学系统中的成像光束限制、光度学和色度学的基本原理、光学系统的光线光路计算和像差基本理论、典型光学系统和现代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和设计要求、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和像差公差。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增加了现代光学系统原理一章,简要地介绍了激光光学系统、傅里叶变换光学系统、扫描光学系统、阶跃型光纤光学系统、梯度折射率光纤光学系统和光电光学系统的光学成像特性及其应用。这些新型的光学系统与经典光学系统相比,其光学成像特性与设计要求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且近年来在光电仪器和光电系统中经常应用。
下篇共分七章,详细地阐述了光的电磁性质、光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上的传播规律和光波的叠加与分析、光波的干涉和典型干涉装置与应用、光波的衍射和傅里叶光学的基本原理、光的偏振及其在晶体中的传播、光的量子性和激光、光纤和导波光学。除了传统内容之外,进一步充实了傅里叶光学、全息术、光学信息处理、光学传递函数和晶体光学的内容。考虑到现代光学的发展及其应用,增加了二元光学、光调制、半导体激光、导波光学和光子学方面的基本概念。
本书由天津大学郁道银(上篇)和浙江大学谈恒英(下篇)主编,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上篇)和广州师范学院梁铨廷教授(下篇)主审。参加编写的有天津大学郁道银(八、九章)、田学飞(五章),清华大学毛文炜(二、四章),武汉测绘科学大学何平安(一、三章),长春光机学院王文生(六、七章),浙江大学谈恒英(十、十四章),清华大学何庆声(十二、十三章、附录),上海理工大学曹俊卿(十一章),南京理工大学赵琦(十五、十六章)。本书上篇由郁道银定稿,下篇由谈恒英定稿。此外,天津大学的张以谟教授、胡鸿章教授审阅了本书,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毛义和于为为本书的绘图及校对工作付出了辛劳,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仪器仪表类、测控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和其他相近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物理和光学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参考书,也是从事光学和光电技术、仪器仪表技术和精密计量及检测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对书中的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1998年11月
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宇宙,一个由光粒子和光波交织而成的奇妙世界。我一直对光学成像的原理感到好奇,而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的宝库。它将复杂的光学成像系统,从镜头的设计到探测器的选择,再到最终的图像处理,都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讲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像差校正的章节,作者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不同类型的像差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调整光学元件来减小它们的影响。书中提供的各种像差曲线图,直观地展示了校正前后的效果对比,让我对精密光学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将这些知识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原理在各种工程应用中的实际体现。例如,在讨论显微镜的光学设计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复消色差物镜、平场复消色差物镜等不同类型的物镜,以及它们在提高成像质量方面的作用。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一些前沿成像技术,如计算成像、全息成像等的基本原理介绍,这让我对光学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使得读者能够逐步掌握光学成像的核心技术。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如同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我探索光学设计的奥秘。作为一名对光学仪器充满热情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深入地介绍光学系统设计原则和方法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我的所有期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实践的指南。书中对光学设计流程的讲解,从需求分析、参数设定,到初级设计、优化迭代,每一步都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镜头设计软件的应用介绍,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供软件操作教程,但它对软件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输入参数的意义、以及输出结果的解读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这让我对如何利用现代工具进行光学设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包含了一些经典的透镜系统设计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非常详细,涵盖了对各种像差的校正策略,以及如何平衡设计指标之间的冲突。通过这些案例,我不仅学到了具体的镜头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解决实际光学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又生动,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原理,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辅以大量的示意图和表格,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它更像是我光学研究道路上的“启蒙导师”。在我刚开始接触光学研究时,对“光”的理解还停留在基础物理层面,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光学在工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并为我提供了系统性的研究方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光学测量技术的部分,它将抽象的光学原理与具体的工程测量应用紧密结合。例如,书中对干涉测量、全息测量、激光雷达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意识到,光学不仅仅是研究光本身的学科,更是解决工程测量难题的强大工具。书中对这些测量方法的精度、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对于我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案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光学设计和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解决实际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极强,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使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光学工程的核心知识。
评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光”的书,更像是一场关于“视觉”的深度探索之旅。我拿到这本书时,正值我对视觉系统和成像原理产生浓厚兴趣的时期,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最终在大脑中形成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光学现象的生动描绘,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数学推导和物理公式上,而是通过大量精美的插图和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光学原理具象化。例如,在讲解光的衍射时,书中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障碍物形状和尺寸如何影响衍射图样,让我对光的波动性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同样,在讨论偏振时,书中对液晶显示器、偏振相机等实际应用的详细介绍,让我意识到光学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也激起了我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读起来不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技术书籍,更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进行一场思想的交流。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味作者的某一句妙语,或者思考某个实验的深层含义。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光学不仅仅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更是连接着我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桥梁。
评分一本在手,瞬间感觉自己站在了知识的金字塔尖,准备攀登更伟岸的山峰。这本书的厚度和份量,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扉页泛黄的书角,仿佛诉说着它经历过的无数次翻阅和思考,每一页都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气息。刚拿到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毕竟“工程光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奥莫测的神秘感。然而,当指尖划过封面,轻轻翻开第一页,一股清晰、系统、且富有逻辑的知识洪流便扑面而来。我立刻被作者那精炼而又不失详尽的语言所吸引,那些曾经在脑海中模糊不清的概念,在这本书里似乎都找到了清晰的脉络和坚实的基石。书中对每一个理论的阐述都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出发,层层深入到衍射、干涉、偏振等核心概念,并且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这一点让我尤为赞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光学仪器设计原理的讲解,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被作者巧妙地解释得通俗易懂,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细致地为你解开每一个疑惑。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路书,它指引我如何去理解光,如何去运用光,如何在工程领域中驾驭光。对于我这样一名初涉光学领域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我的“定海神针”,它给了我学习的信心和方向,让我不再对复杂的物理现象感到畏惧,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动力。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光”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升华为一种可以被精确控制和运用的工程力量。我之所以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是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光学现象的描述,而是着重于如何利用这些现象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书中关于激光器工作原理的讲解,让我对激光这一神奇的光源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激光的产生机制、能量增益,到不同类型激光器的特性和应用,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激光在工业加工、医疗美容、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案例的分析,这些生动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光学知识的巨大实用价值。而且,这本书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相当注重工程实现中的细节问题。例如,在讨论激光安全时,书中不仅列举了潜在的危险,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防护措施和标准,让我意识到光学工程的实践离不开对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书中对光纤光学通信的介绍也令我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的原理,以及各种影响传输效率的因素,这让我对现代通信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光学工程应用的大门。
评分每一次翻阅这本书,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光学实验室。我一直对各种光场调控技术,如衍射光学元件、空间光调制器等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将这些前沿技术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书中对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和制造原理的讲解,让我惊叹于人类智慧在操纵光波方面的能力。通过书中的图示和案例,我可以看到,一些看似简单的光学元件,却能实现如此复杂的光场调控功能。例如,书中对全息图的制作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如何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来记录和再现三维信息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样,书中对空间光调制器(SLM)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解释了SLM的工作原理,还展示了其在全息显示、光学计算、以及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读起来充满了启发性。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思考如何将书中介绍的知识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从而激发新的灵感。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沉甸甸的份量所折服,而真正翻开书页,我才明白,这份份量,承载的是沉甸甸的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几乎涵盖了工程光学领域的各个重要分支,从基础的光学理论到前沿的应用技术,无所不包。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讲解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逻辑严谨性和条理性。作者在引入每一个新的概念或理论时,都会首先回顾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逐步深入,并辅以大量的公式推导和图表说明。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使得即便是对某些专业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书中对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如光的衍射和干涉,都进行了详尽的数学建模和物理分析,这让我对这些现象的内在机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与实际工程应用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展示了光学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我这样一名希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评分这本书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光学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工程光学问题的利器。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钟爱,是因为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和“应用”。书中对各种光学元件的设计和选择原则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不同元件的功能和适用场景。例如,在讨论透镜设计时,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类型的透镜(如凸透镜、凹透镜、非球面透镜等),还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成像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透镜组合,以及如何校正像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光学系统集成和评估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各个光学元件有效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如何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光学设计和实验中常见错误的案例分析,这让我能够在未来的实践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专业又易懂,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和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将抽象的光学理论,转化为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强大工具。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技术书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读者的工程思维。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各种先进光学成像系统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光学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巨大潜力。例如,书中对三维成像技术、多光谱成像、以及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让我对光学在这些前沿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在分析这些技术时,所展现出的严谨的工程视角。作者不仅阐述了这些技术的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注重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最为看重的。此外,书中对光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指导,也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创新和探索的精神,读起来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很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
评分内容比前几版更丰富!!!
评分做光学膜,学习学习。
评分教材也就不多评价了,但是包装得不错。
评分教材也就不多评价了,但是包装得不错。
评分非光学专业,不过主要做光学仪器设计,还是要学习一下的。
评分书不错,是正品,帮班里同学集体购买的,物流快,价格低,赶上了我们上课书的价格还比学校低,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经典之作与时俱进,增加不少新东西
评分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