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丛刊:王右军年谱 颜鲁公年谱

艺文丛刊:王右军年谱 颜鲁公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鲁一同 等 著,陈苇杭 校
图书标签:
  • 王右军
  • 颜真卿
  • 年谱
  • 书法
  • 历史
  • 艺术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
  • 文献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68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6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文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古籍爱好者
  王羲之年谱颜真卿年谱

内容简介

  本书收年谱三种,即清鲁一同《王右军年谱》、宋留元刚《颜鲁公年谱》和清黄本骥《颜鲁公年谱》。
  鲁一同(一八○五—一八六三),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举人,道光、咸丰年间 古文家、诗人。另着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留元刚,字茂潜,晚号云麓子,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宋开禧元年(一二○五)举博学宏词,特赐同进士出身,嘉定元年(一二○八),除秘阁校理,二年,为太子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録院检讨官,三年,兼太子侍讲,除起居舍人,以母忧去。十年,起知温州,十三年,移赣州,以事罢,筑圃北山以终。另着有《云麓集》,已佚。
  黄本骥(一七八一——一八五五),字仲良,号亚卿,别号虎痴,湖南宁乡人。道光元年(一八二一)举人,十七年(一八三七)授黔阳县教谕,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十一月十四日(一八五五年元月二日)在黔阳教谕任上去世。黄本骥一生博览群书,于经史、地理、目録之学皆有研究,尤癖爱金石,聚秦汉以来金石文字数百种及刀布书画等,名其居曰‘三长物斋’。所着《圣域述闻》、《三礼从今》、《孟子年谱》、《避讳録》、《嵰山甜雪》、《三长物斋诗略》等三十余种,大多收入《三长物斋丛书》中。
  本次整理,《王右军年谱》以清咸丰年间《鲁氏遗着》本为底本,参校《美术丛书》本。《颜鲁公年谱》两种,留谱以《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影明锡山安国刻本为底本,黄谱以《三长物斋丛书》本《颜鲁公文集》所附本谱为底本。

作者简介

  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鲁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前言/序言


翰墨流芳: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书法史论集 一部跨越近千年、深入探讨中国书法艺术演变脉络的学术力作。 本书旨在梳理和剖析自魏晋风度初现,至盛唐气象达到顶峰,直至中晚唐风格转折的漫长历史时期内,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发展脉络、关键人物及其理论建树。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深入的美学分析,展现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与内在逻辑。 第一卷:风骨初立——魏晋南北朝的书法革新与确立 核心议题:从隶书到楷书的决定性转变,以及“书体自觉”的诞生。 本卷集中探讨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背景下,书法从实用性规范(如隶书)向个体精神表达(如行书、草书的成熟与楷书的定型)的深刻转型。我们详细考察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对书法理论和实践的革命性贡献。 一、隶变的完成与楷书的雏形: 追溯汉代隶书的成熟形态,分析其在魏晋之交向楷书过渡的音变过程。重点分析了钟繇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承前启后角色,他如何将隶书的平稳转化为楷书的笔画化和结构化,奠定了后世楷书的结构基础。 二、书法的自觉与“风骨”的建立: 魏晋文人将书法提升至哲学和人格境界的高度。本卷详述了“书品”理论的形成,探讨了“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如何通过书写落实。特别关注了对笔势、血肉、筋骨等术语的阐释,这些概念标志着书法正式脱离纯粹的实用技术,成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 三、二王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深入剖析了王羲之的书法面貌,他如何集大成,熔铸了典雅、遒劲的风格。从其行书《兰亭集序》的“一字一态”到楷书《乐毅论》的内敛,展现了其技法上的博采众长与融会贯通。同时,探讨了王献之的“破格”创新,及其对唐代初唐书家如虞世南、欧阳询的影响,确立了南北书风的初步分野。 四、南北朝的书法异趣: 考察了南北朝时期,因政治、文化中心转移而形成的地域性书风差异。北魏墓志(如《张猛龙碑》、《龙门造像记》)的雄强、质朴、方峻的“魏碑”风格,与南方文人书法的妍美、秀逸形成鲜明对比。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这种“粗犷”与“精微”之间的张力,为唐代书风的兼容并蓄埋下了伏笔。 第二卷:盛唐气象——法度、创新与书风的融合 核心议题:唐代楷书的规范化、法度的完备,以及草书的再度解放。 唐朝国力强盛,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皇室对书法的重视,使得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高度规范化和体系化的阶段。本卷聚焦于初唐的“取法上古”和盛唐的“集大成与超越”。 一、初唐:法度的重塑与“唐楷”的确立: 在“二王”书风南传与“魏碑”雄强之气北上之后,初唐书家面临整合的课题。详述了虞世南的平和冲淡,褚遂良的灵动与险绝,以及欧阳询的险劲、瘦硬的结构美学。重点剖析了他们如何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通过对笔画的精细化处理和结构的稳定化设计,最终确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唐楷”标准。 二、颜真卿:气象宏大与“颜体”的开创: 本卷用较大篇幅论述了颜真卿(颜鲁公)的艺术成就。颜体的核心在于“气”与“力”。分析了其书法如何体现盛唐士人的忠义、担当与浑厚胸襟,将中楷的法度推向了极致的雄健与博大。探讨了其结体上的“外拓内紧”和用笔上的“蚕头燕尾”的再造,如何使楷书具备了磅礴的生命力和充沛的情感张力。 三、张旭与怀素:草书的巅峰与浪漫主义的抒发: 考察了盛唐时期,书法艺术在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影响下,草书所达到的空前高度。张旭的“颠张”如何通过对章法的破坏性重构,以及笔法的疾速变化,表达癫狂与激越的情感。随后,分析了怀素如何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形成了“今草”的极致,其线条的流畅、圆转与内力,标志着传统草书技法的全面成熟。 四、盛唐气象的审美本质: 总结了这一时期书法的核心特征:法度的完备性、精神气质的饱满性以及技法的多向性发展。唐代书法不再仅仅是“写字”,而是国家气度与文人修养的集中体现。 第三卷:风格的转向与探索——中晚唐的承继与变异 核心议题:盛唐风格的疲态,书家在既定规范中寻求的个体突破。 进入中晚唐,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书法艺术开始从盛唐的恢弘气象中抽离出来,转向对个体情感的精微捕捉,以及对笔法趣味性的探索。 一、颜体影响下的个人探索: 颜真卿的影响力在唐代中后期极为深远。本卷考察了如柳公权等书家,如何在学习颜体雄浑的基础上,力求瘦劲、骨力,形成“柳骨”的风格,以期在法度的框架内实现“瘦硬”这一新的审美取向。 二、小字楷书的精致化: 探讨了晚唐时期,部分书家将注意力转向小楷创作,追求笔画的精微和结体的秀美,这可以看作是对盛唐气象的一种内敛和回归。 三、唐代碑学与帖学的交织: 梳理了在唐代中后期,碑刻(如造像碑、墓志)的书法遗存如何继续以其质朴的力量影响着文人士大夫,并分析了这种“碑意”如何逐渐渗透到行草书的用笔之中,为宋代尚“意”的碑学兴起做了铺垫。 全书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书法风格、理论思潮以及代表人物的深入剖析,构建了一个清晰、立体的魏晋至唐代书法艺术的演进图景。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士人精神气质流变的文化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套丛刊在引文处理上的态度。它似乎坚持了一种“存真”的原则,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记载,它没有采取武断的裁决,而是并列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并附上清晰的注释说明资料来源的出处和可靠性级别。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在研究古代碑帖的传承脉络时,历史资料的歧义性是最大的障碍之一,而这本丛刊有效地充当了“导航仪”的角色,指引读者穿梭于复杂的文献迷宫中。对于追求学术精确性的读者而言,这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面面俱到的引用标注,无疑是其价值的体现。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阅读,而不是盲目接受单一的定论。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的爱好者,我关注的重点自然是资料的翔实程度和考证的严谨性。这套丛刊在梳理两位书法巨匠的生平轨迹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我对比了几处关键时间节点的记载,发现它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补充了许多新的视角和未被广泛引用的史料碎片。这种“爬梳剔抉”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但成果却体现在了阅读时的那种流畅和可靠感上。你不会因为一个模糊的记载而产生动摇,每一个事件的叙述都有着清晰的脉络和旁证支持。对于想深入了解“二王”和“颜体”形成背景的人来说,这种扎实的基本功是无可替代的基石。它不像某些普及读物那样浮光掠影,而是直指核心,为后续的深入研究铺设了坚实可靠的路径。

评分

坦率地说,最初翻阅这类年谱性质的书籍,我多少有些担心会陷入枯燥的数字和事件罗列中去。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巧妙地避开了这种陷阱。它并非简单地将时间点堆砌起来,而是通过对特定年份重大事件的侧重描述,勾勒出人物性格和艺术风格演变的关键节点。比如,对王羲之早期南渡前后的记述,那种环境变迁对情感和笔墨影响的 subtle(微妙的)暗示,读起来就非常引人入胜。它让你在阅读事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张力。这种叙事与考据的平衡掌握得相当到位,使得即使是纯粹的史学门外汉,也能从中获得乐趣,而专业人士则能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涵。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一种强力证明。我们常常谈论书法艺术的地位,但真正支撑起这份地位的,是对前人生活、思想乃至时代背景的细致重构。《艺文丛刊》做到的,是将两位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坐标人物,重新放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洪流之中进行考察。它不仅仅是关于“写了什么字”,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写”。这种宏观的历史视野,配合微观的年谱细节,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独特窗口。阅读它,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理解了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通过笔墨寄托了最高的理想与情怀,这份精神滋养,远超书本本身的知识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那种典雅中透着古朴的气韵,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纸张的质地和油墨的晕染效果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每一页都凝聚着历史的沉淀。尤其是在研究古代书法史的时候,书籍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解读,这本《艺文丛刊》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扉页的设计、字体排版的考究,都体现出编者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敬意和极高的审美标准。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使得枯燥的年谱梳理过程,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还能看到如此用心打磨的作品,实属难得,足以让人放下手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那份匠心独运。

评分

其实这套书还是挑几本买。

评分

非常经典的书,值得购买,书品好也好,发货快

评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著作史(上卷)(1-2分册)(套装共2册)》叙述了从上古到十七世纪末叶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的史学著作。诸如希腊、罗马早期史学、民族大迁徙时代、十字军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时代的历史著作等情况,《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著作史(上卷)(1-2分册)(套装共2册)》中都有详细介绍和评论。

评分

质优价廉 好书不容错过

评分

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较早的关于茶叶的专着,内容涵盖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除此之外,自唐之清,不少茶人撰写了关于茶的专着。本书收录《茶经》《茶录》《品茶要录》《茶疏》《续茶经》等五种茶学专着,整合点校,精心编印,更全面地展示古人风雅茶事的细节。《茶经》《茶録》以《左氏百川学海》为底本,《茶疏》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续茶经》《品茶要録》以《四库全书》为底本。

评分

文章不错,总体还是挺好的,东坡的文章提拔就是白起艾灸,有这天才的千万光环,让人仍不住的襄阳阅读。

评分

大才子也是吃货啊。这个系列的书,基本上只是原文,注释之类的很少,有些甚至没有,购买的要慎重。我买来主要是跟家中其他版本对照着看。

评分

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较早的关于茶叶的专着,内容涵盖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除此之外,自唐之清,不少茶人撰写了关于茶的专着。本书收录《茶经》《茶录》《品茶要录》《茶疏》《续茶经》等五种茶学专着,整合点校,精心编印,更全面地展示古人风雅茶事的细节。《茶经》《茶録》以《左氏百川学海》为底本,《茶疏》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续茶经》《品茶要録》以《四库全书》为底本。

评分

书倒是不错,活动优惠购买,忍不住又买多了,现在的书定价实在太过,不活动都买不起了,活动抢券凑单又太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