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史(第三卷)·克服分裂:1989~1990年德国内部的统一进程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3) - Die überwindung der Teilung: Der innerdeutsche Prozess der Vereinigung 1989/90]

德国统一史(第三卷)·克服分裂:1989~1990年德国内部的统一进程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3) - Die überwindung der Teilung: Der innerdeutsche Prozess der Vereinigung 1989/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沃尔夫冈·耶格尔,米夏埃尔·瓦尔特 著,杨橙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统一
  • 德国历史
  • 冷战结束
  • 1989年
  • 1990年
  • 两德关系
  • 政治史
  • 社会变革
  • 东德
  • 西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20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51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西德统一的历史经验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3) - Die überwindung der Teilung: Der innerdeutsche Prozess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国统一史(第三卷)·克服分裂:1989~1990年德国内部的统一进程》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德国统一进程,内容涉及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府决策过程、两个德国主要政治力量的立场与态度、德国统一的谈判过程等,从统一进程中各种社会力量——包括联邦总理府、东德政府、联邦议院反对派以及民主德国转型时期的新老政党等的行动入手,从社会角度梳理和分析德国的统一进程。

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耶格尔,政治学博士,于1940年出生于(巴登的)菲利根(Villigen)。他先后在弗莱堡、慕尼黑和伦敦学习政治学、历史、古典语文学以及哲学。1974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起任布列斯高(Breisgau)的阿尔贝特-路德维希-弗莱堡大学政治学教习教授,1995年起任该校校长。耶格尔曾经为六卷本的《联邦德国历史》撰写“社会-自由政府(1969~1982)的对内政策”部分。他任海外的德国历史研究所学术顾问、慕尼黑当代史研究所的学术顾问,以及波恩当代史委员会的成员。
  
  杨橙,女,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主修专业德国学,第二专业国际事务管理;后于柏林洪堡大学修读对外德语专业,获硕士学位。

目录

引 言
40周年庆典
联邦政府在柏林墙倒塌前所推行的德国政策
联邦总理府的决策过程:总理政体的复苏
统一的内部政治进程
第一章 联邦总理府的指导方向以及斯多夫和莫德罗政府
第一节 1989年秋天新德国政策的重心:柏林墙倒塌前后
第二节 联邦总理的德国政策攻势:《十点纲领》(1989年11月28日~1989年12月19日)
第三节 从德累斯顿到人民议院选举
第四节 总结

第二章 联邦议院内反对党的德国政策
第一节 社会民主党
第二节 绿党

第三章 民主德国转型时期的新旧政党
第一节 德国统一社会党(统社党)/民主社会主义党(民社党)
第二节 非共产主义的民主党派的重新定位
第三节 新建的党派

第四章 民主德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力量
第一节 公民权团体
第二节 社会多元化:群众组织的瓦解过程
第三节 教会的新旧角色
第四节 题外话:知识分子与重新统一

第五章 政治自治组织在过渡时期的尝试
第一节 圆桌会议
第二节 地方管理:莱比锡案例

第六章 通过选举实现民主合法性
第一节 人民议院竞选
第二节 1990年3月18日的人民议院选举
第三节 地方选举

第七章 德梅齐埃政府
第一节 部长会议
第二节 管理部门的转型

第八章 从经济统一到德国统一
第一节 选举条约
第二节 统一条约

附 录
注释
访谈
文献资料
名称缩写一览表
大事年表
致谢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次集合出版的五卷“东西德统一的历史经验研究丛书”中,本卷(也就是由耶格尔教授主笔的,探索东西德国统一的内部磨合的《克服分裂:1989~1990年德国内部的统一进程》,这里简称“社会卷”)集中披露了在两德统一的过程中,东西两个德国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观点、作为和互动。作者从当代展现了德国统一的社会全景。作者大量地使用了有些至今尚未完全公之于众的档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似乎目睹了德国统一进程中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各派政治和社会力量经历的定位危机、角色转换、力量重组、机制建构,观察到这些力量在大变动时期演绎的时代变革。在那场距我们并不久远的变革中,有些力量崛起了,有些力量则衰落、瓦解,甚至消失了,我们至今都还在探索个中的原委,预测变革给世界带来的警示和影响。
  “社会卷”告诉我们:虽然国家统一为很多德国人所魂牵梦萦,但是要使梦想成真,固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时机”和外部环境,却也难以离开内部条件,也就是为统一进行理念、制度、舆论和组织方面的准备。谁准备得充分及时,谁就掌握了主动和先机。
  1989年2月16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在统一的欧洲框架下实现德国的统一”,当时德国统一的理念还不为东西德各派政治力量所接受。在历史大潮袭来之时,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东西两德的政府、政治领导人、政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他们的表现堪称各具特色。西德社民党最初的态度是:边境难民是暂时现象,可以通过东西德对话加以解决。后来,以前总理勃兰特为代表的社民党人抓住了历史的重要时机,及时地将社民党关注的问题扭转到改革、和平和统一。西德绿党因为坚持两德并存,固守以生态问题为中心的政治理念,而没有及时回应事态发展提出的重大政治议题,结果在选举中落败,又于选举失利后放弃两德并存的政治主张,转而采取积极的影响两德社会共同成长的立场。至于享有主权国家地位的民主德国,虽然难民潮已经动摇了执政党的社会根基,但是各派社会力量开始时都没有意识到难民潮的政治影响力,也没有将两德合并的可能性作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大部分东德民众开始时是反对统一的,71%的民主德国公民支持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因为改革而退回资本主义。
  与此相对照,西德的执政联盟为了实现统一的理念而进行了战略谋划,这个理念就是所谓的“欧洲屋顶”下的“德国大厦”建设,也就是依托西欧的力量,平衡东欧的力量,在欧洲统一的进程中实现作为东西欧分裂前沿的德国的统一。由于既有的社会和政治力量是不会轻易赞同体系性变革的,所以西德政府的策略是“寄希望于民众的渐变”,调动起“所有人一同努力,跨越鸿沟、打破边界”。
《德国统一史》系列(前两卷)简介:从战后分裂到冷战前夜的漫长序幕 第一卷:战后分治的开端与两德的初步形成(1945-1955)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如何在盟军的占领下,逐步走向分裂,并最终形成两个截然不同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国家的复杂历程。 一、 战后秩序的重塑与意识形态的冲突(1945-1948) 本卷详细梳理了盟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在柏林和占领区内推行的不同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东西方的紧张关系。 1. 雅尔塔与波茨坦的遗产: 分析了战后初期,盟国在非军事化、去纳粹化和民主化等核心议题上的分歧,这些分歧为后来的政治对立埋下了伏笔。特别关注了苏维埃占领区(SBZ)中,社会主义统一党的建立过程及其对政治多元化的压制。 2. 经济政策的分流: 详细对比了西方三占领区实行的经济复兴计划,特别是货币改革的启动,与苏占区经济计划的根本差异。货币改革不仅是经济事件,更是加速了政治分离的催化剂。 3. 柏林危机的爆发与封锁: 深入剖析了1948-1949年柏林封锁的起因、经过及影响。通过对物资运输管制和西方“空中桥梁”行动的细致描述,展现了冷战铁幕在德国领土上凝固的第一个重大冲突点。 二、 两国宪法的制定与国家形态的确立(1949-1955) 在柏林危机结束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RD)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DR)的建国进程加速。 1. 联邦共和国的西向整合: 描述了西德在波恩制定的《基本法》(Grundgesetz)的起草过程,强调了其民主原则和对国家主权的谨慎构建。着重分析了康拉德·阿登纳政府如何成功将西德纳入西方防御体系,包括加入北约和最终的《巴黎协定》,实现了主权的部分恢复。 2. 民主共和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探讨了东德在苏联主导下,如何建立起一党专政的国家机器。重点分析了1952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阶级敌人和反对派的系统性镇压。 3. 人民的早期反抗: 详细记录了1953年6月17日东德工人起义的爆发、发展及其被残酷镇压的过程。这一事件被视为东德政权合法性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挑战,并预示了未来数十年内民众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二卷:在铁幕两侧的平行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固化(1955-1989) 本卷考察了从两德主权确立到柏林墙修建期间,双方社会、经济和外交政策的深化分歧,以及如何为最终的统一埋下结构性障碍。 一、 经济奇迹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 1. 西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实践: 分析了路德维希·艾哈德领导下的西德如何通过有效的经济自由化与社会公平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复苏(Wirtschaftswunder)。着重探讨了工会的作用、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及其对社会稳定的贡献。 2. 东德的计划经济挑战: 考察了东德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分配、技术创新和生活水平满足方面遇到的系统性困难。对比了西德消费品的丰富与东德短缺经济下的民众生活状态。 二、 外交困境与“两个德国”的国际承认 1. “全德意志代表权”的争夺: 重点阐述了阿登纳的“不承认政策”(Hallstein Doctrine)如何试图阻止国际社会承认东德,以及由此引发的外交冲突,例如1961年索马里事件。 2. 东方阵营的内部压力: 叙述了苏联对华沙条约成员国施加的压力,以及东德在外交上对莫斯科的绝对依赖性。 三、 隔绝与逃离的象征:柏林墙的建立(1961) 本部分是本卷的核心。详细重建了1961年8月13日清晨,东德政权如何突然、秘密地修建隔离墙的全部细节。 1. 决策背景: 分析了持续的人口外流(特别是知识和技术人才的流失)对东德经济和政治稳定的致命威胁,这是修墙的直接驱动力。 2. 墙体的演变与人道灾难: 记录了从最初的铁丝网到后来的混凝土加固墙、死亡地带和瞭望塔的物理演变过程。通过幸存者和受害者家属的记述,刻画了家庭分离、暴力致死等悲剧性后果。 四、 从“对抗”到“缓和”:两个德国关系的微妙变化(1969-1989) 本部分关注了勃兰特(西德)和霍内克(东德)时期,两德关系在缓和政策(Ostpolitik)下的发展。 1. 新东方政策的冲击: 分析了西德放弃“不承认政策”,转而寻求与东欧国家和东德进行接触的战略意义。着重描述了《波茨坦协定》和《基础条约》的签署,首次在法律上承认了两个德国的独立存在,尽管双方在主权问题上仍有深刻矛盾。 2. “探亲假”与文化渗透: 探讨了有限的人员流动(如探亲、旅游)如何成为东西德社会相互了解的微弱窗口,同时也成为了东德内部不满情绪的潜在释放点。本卷以1989年初东德社会内部矛盾的积累与外部环境(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松动作为收尾,为第三卷中爆发的统一进程奠定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内部张力背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欧洲近现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刷新了我对“统一”这一概念的理解。它没有将过程描绘成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中潜藏的巨大张力与未被完全消弭的隔阂。作者的叙事视角是极其成熟和审慎的,他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本身。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经济融合阵痛期的描述,那不仅仅是数字和政策的交锋,更是千万家庭命运的重新洗牌。这种对“代价”的坦诚书写,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政治史著作,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它教会我,历史的胜利往往伴随着难以言喻的牺牲和长久的疗愈过程,任何关于“完美结局”的浪漫想象都会在事实面前被检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前进一步,视野就开阔一分。作者对于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那些看似枯燥的会议记录、官方文件,在他的笔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成为了构建历史图景不可或缺的砖石。我发现自己完全沉浸在那种紧张、充满变数的氛围中,仿佛能听到柏林墙倒塌前夕,东西德人民心中交织的希望与恐惧。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是其高明之处,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叙事陡然加速,充满了戏剧张力;而在分析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文化差异时,则放缓脚步,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论证。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想的深度,使得复杂的政治学、社会学议题变得平易近见,却又不失其严谨性。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理解那段“关键十年”的坚实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链条清晰而有力,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和比较不同史观时的那种克制与公正,仿佛他本人是历史的见证者,而非裁判者。行文风格上,它展现出一种老派史学家的沉稳与厚重,用词精准,论证步步为营,绝不依赖煽情的辞藻来哗众取宠。每一次观点的提出,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据基础之上,让人不得不信服其结论的可靠性。它提供的是一种“慢阅读”的体验,鼓励读者停下来思考,消化信息,而不是囫囵吞枣。这本书无疑将成为研究该主题时,绕不开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阅读这部巨著,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对于“时间感”的精妙把握。他成功地捕捉了1989至1990年间,那种仿佛时间被压缩、效率被推至极限的独特氛围。从最初的民众自发行动,到各国高层间的复杂磋商,再到最终宪法层面的整合,每一个阶段的推进都充满了历史的必然性与操作的艰巨性。书中对幕后角力的描绘尤其精彩,那些在历史舞台边缘默默推动进程的“实干家”们,其智慧与胆识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处理危机、推动变革的思维方式——即在宏大叙事下,对细节的掌控和对人性的洞察是多么关键。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如何从“分裂”走向“和解”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案例研究。

评分

初次捧读这部宏大的历史叙事,我便被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撼。作者似乎拥有穿透时空的魔力,能将那些尘封的岁月重新激活,让读者仿佛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叙述的笔触细腻入微,对关键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政治博弈描绘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它在宏观背景与微观个体叙事之间的平衡把握,既展现了时代洪流的不可抗拒,又不失对普通人在历史转折点上所做抉择的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反思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是如何交织作用,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统一过程的客观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意志、理想与妥协的史诗,让人在合上书页时,仍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和对未来道路的深切思考。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何为真正的民族精神的觉醒与重塑。

评分

3折左右入手,对内容充满期待。社科的书内容没得说,就是太贵。

评分

内容有深度的德国统一史。

评分

大促无货,没活动差这一本只能硬撸了

评分

终于收齐了终于收齐了终于收齐了

评分

终于参加活动了,满减叠加优惠券,书很好,很满意!

评分

一套大部头书,定价很高,促销时买价格也是可观的。

评分

书很好看,值得入手,翻译也不错

评分

买正版书上京东就对了

评分

作者简介维尔讷·魏登菲尔德(Werner Weidenfeld)生于1947年,1975~1995年任美因茨大学政治学教授,1986~1988年,任巴黎索邦大学非教席教授。自1987年起,担任联邦政府德美合作协调员。自1995年起,任慕尼黑大学政治体制与欧洲统一教席教授。此外,魏登菲尔德还是《国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