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金融”*力助推金融業“供給側改革”。《共享金融:金融新業態》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當代金融傢》雜誌、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聯袂推*。
深度解讀“共享金融”提齣的時代背景與理念創新
*麵闡釋“共享金融”的創新實踐與製度建設
著力引領“互聯網+”時代金融業的大變革
《共享金融:金融新業態》聚集瞭國內在共享金融理論和實踐方麵均走在前列的一批知名作者,他們通過不同視角,分彆闡述瞭共享金融在我國的蓬勃興起,並進行瞭學術提煉和理論歸納、創新實踐,提齣瞭很多*具前瞻性的預見,處處閃現著靈感的火花。
海報:
《共享金融:金融新業態》旨在穿透當下令人眼花繚亂的“互聯網金融麵紗”,使讀者更關注新金融現象背後的技術與製度內涵,通過共享金融的邏輯主綫,努力探索前往“金融與美好社會”的改革道路。所謂共享金融,就是通過信息與網絡時代的金融技術與製度創新,構建以資源、要素、功能、利益共享為特徵的金融發展模式,努力實現金融資源更加有效、公平的配置,從而在促使現代金融均衡發展和彰顯金融消費者主權的同時,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型發展。
《共享金融:金融新業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共享金融的理論探討,包括共享經濟的發展背景、共享金融的理論機製、共享金融的技術與製度。第二部分是共享金融的實踐考察,包括共享金融與金融基礎設施、共享金融與眾籌、共享金融與P2P網絡藉貸、共享金融與供應鏈金融、共享金融與相互保險、共享金融與大銀行變革、共享金融與資産證券化、共享金融與區塊鏈。第三部分是共享金融的製度建設,包括共享金融的法律問題初探、共享金融監管體係的初步思考。
姚餘棟,男,1971年生。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博士後導師。現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並任中國金融會計協會副會長、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傢協會理事、中國人民銀行文聯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青聯常委、清華大學財稅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球共享金融10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包括貨幣政策)與金融發展研究(包括互聯網金融)。
楊 濤,男,1974年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産業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中國微金融50人論壇成員、*球共享金融10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貨幣與財政政策、金融市場、産業金融、支付清算等。
互聯網的創新和發展,正在為金融從分享邁嚮共享創造條件。“互聯網+金融”的必然方嚮是共享金融,共享金融纔是互聯網時代金融的根本特徵或基本屬性。本書從理論和實踐維度對共享金融加以闡述,展示瞭*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範例,成為迄今為止關於“共享金融”的著作,非常值得認真研讀。
——王永利
樂視控股(北京)高級副總裁、樂視金融CEO
在共享經濟時代,每個微笑都值錢。今天的“共享金融”絕非對曆史是既有模式的簡單迴歸。十年之後,“互聯網金融”概念可能消失,“共享金融”可能幸存。共享金融或使人類離美好社會更近一點兒。
——姚餘棟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
共享金融既包括有效支持共享型經濟發展的新金融模式,也包括金融自身的可持續、均衡、多方共贏式發展。其涵蓋瞭金融市場化、金融服務實體、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等一係列金融演進方嚮和理念,是適應後工業時代和消費者主權社會特點的“小、眾、美”金融。
——楊 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産業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作為*球共享金融100人論壇書係之一,聚集瞭國內在共享金融理論和實踐方麵均走在前列的一批 作者,他們通過不同視角,分彆闡述瞭共享金融在我國的蓬勃興起,並進行瞭學術提煉和理論歸納,提齣瞭很多*具前瞻性的預見。本書處處閃現著靈感的火花,讀來令人浮想聯翩,腦洞大開。
——李哲平
《當代金融傢》雜誌主編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篇 共享金融的理論探討
第一章 共享經濟的發展背景
第二章 共享金融的理論機製
第三章 共享金融的技術與製度
第二篇 共享金融的實踐考察
第四章 共享金融與金融基礎設施
第五章 共享金融與眾籌
第六章 共享金融與P2P網絡藉貸
第七章 共享金融與供應鏈金融
第八章 共享金融與相互保險
第九章 共享金融與大銀行變革
第十章 共享金融與資産證券化
第十一章 共享金融與區塊鏈
第三篇 共享金融的製度建設
第十二章 共享金融的法律問題初探
第十三章 共享金融監管體係的初步思考
序 一
王永利
樂視控股(北京)高級副總裁、樂視金融CEO
近年來,由互聯網企業運用互聯網技術從事金融活動所創造齣新的金融模式引起瞭人們的廣泛關注,“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與傳統金融相對應的概念應運而生,並迅速傳遍全國,吸引瞭大量的人力和資本投入,形成瞭舉世矚目的“互聯網金融熱”。
但是,由於互聯網金融屬於一個全新的概念,而且還是中國首創的概念,因此,從一開始,不僅其業務模式飽受爭議,而且其概念同樣深受爭議。即便201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閤發布瞭《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法規的形式確定瞭“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和模式,社會上對此仍然持有不同聲音。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互聯網金融”過於強調“互聯網”,具有太強的技術和時代特徵。實際上,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未來不應該一直有“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應該透過互聯網金融看到“互聯網+金融”未來的根本內涵和屬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姚餘棟和楊濤兩位學者率先提齣:“互聯網+金融”應該是“共享金融”,共享金融又是與共享經濟緊密相連的。這可以說點到瞭互聯網金融的根本,並開創瞭金融研究的新領域,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創新性。
實際上,“共享金融”完全符閤金融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這可以從如下兩方麵來看。
第一,關於金融的本質。
金融首先是分享經濟的概念。金融本質上就是把社會上閑置的資源以貨幣或資金的方式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從資源所有者轉移到資源需求者),從而發揮資源潛力,創造齣更大的社會財富,支持經濟社會發展。這是金融本質的第一層錶現。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所從事的資源轉移,不是簡單的捐贈或買斷賣斷,而是在供需雙方議定條件下(期限、迴報、權利、義務等)的有償使用,更多地體現齣租賃的特徵。金融活動和商品買賣相同的地方是,都需要供需雙方信息的交互和條件的交流,都需要有規則。二者最大的區彆是,金融活動是有存續期的,在存續期內相關各方一直存在著相互關係。這是金融本質的第二層錶現。
由於有存續期,隨之就會有風險的問題,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若乾風險。所以,金融必須要有效地防範和控製風險,包括政府會對金融中介機構實施嚴格的金融監管。這是金融本質的第三層錶現。
圍繞資金(資源)轉移、權利和義務的存續、風險的存在和管理,金融演化齣品種繁多的金融産品和金融活動,並形成瞭包括金融機構、場所、人員、産品、服務、法律和監管體係等在內的金融體係和專門業態。
第二,將少數人分享的金融推嚮大多數人共享的金融。
正因為金融是有條件、有成本、有風險的,所以其逐步從一般經濟活動中分離齣來,形成越來越專業化發展的、相對獨立於實體經濟的專業領域(虛擬經濟),這又推動瞭金融發生異化,即盡管金融本質上是分享經濟,但越來越成為少數人纔能參與和分享的東西。
因此,如何將少數人分享的金融發展成為大多數人能夠共享的(普惠)金融,就成為推動金融發展的必然方嚮,也是充分發揮金融功能的重大課題。
在以往,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很多事情是有條件、有成本的。比如銀行原來依靠網點、人員來做,很多産品在成本上就沒有辦法彌補,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做到。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隨著寬帶傳輸技術、移動互聯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甚至是分布式、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已經開始進入萬物互聯、隨時互聯的新時代,通過互聯互通可以打破原來工業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越來越強的社會結構,轉而強化跨界融閤,開始形成産業鏈垂直整閤或橫嚮開放的“産業鏈”“生態麵”, 信息流、實物流、資金流等“多流閤一”的新格局。這樣一來,就把原來大量的、有中介的東西削弱瞭,直接拉近瞭價值創造者和價值需求者、資源擁有者和資源需求者的供求信息的距離,從而使生産更加高效,資源利用更加有效,進而發展齣連平民百姓都可以普遍參與的資源和財産共享的新經濟模式——共享經濟。這也必然推動金融從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轉而趨於越來越融入實體經濟;從高高在上的社會資源配置頂端逐步迴歸,融閤到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實際過程中;從少數人分享的金融嚮多數人共享的金融發展,即發展成為“共享金融”。
可見,互聯網的創新和發展,正在為金融從分享邁嚮共享創造條件。“互聯網+金融”的必然方嚮是“共享金融”。“共享金融”纔是互聯網時代金融的根本特徵或基本屬性。
為瞭充分說明“共享金融”的概念及其應用,兩位“共享金融”的首創者又發起並由多位專傢參與,在共同研究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編寫瞭本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對“共享金融”加以闡述,展示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範例,成為迄今為止關於“共享金融”最權威的著作,非常值得認真研讀。
當然,互聯網時代仍在不斷進步,互聯網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尚未充分顯現,“互聯網+金融”未來將如何發展還需要深入探索。本書也隻是階段性成果,希望能由此引發全社會對“共享金融”的更大關注,吸引更多的人加強對“共享金融”的深入研究,並加強“共享金融”研究成果的傳播,形成不止在中國,而且在全球都應具有的影響力。
序 二
李哲平
《當代金融傢》雜誌主編
共享經濟早先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提齣過,但其真正落地生根,是在近幾年。以Uber(優步)為代錶的共享經濟模式甫一齣現,即呈燎原之勢,其利用互聯網技術,使得過剩的存量社會資源得到新的利用,使得新增社會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在《零成本社會》一書中,作者裏夫金(Jeremy Rifkin)甚至預測,隨著人類對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共享經濟將會成為未來經濟的主流。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姚餘棟所長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助理楊濤博士,因為《當代金融傢》雜誌組織的一次“頭腦風暴”,不約而同地提齣瞭“共享經濟背景下的共享金融”這一理念。2015年9月22日,這兩位學者在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論壇預成立媒體吹風會上,詳盡闡述瞭共享金融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探索。幾天之內,百度搜索中的“共享金融”詞條,即從寥寥幾十條迅速躥升到上韆萬條。“共享金融”這一概念剛一齣爐,即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追捧。
2015年9月10日,李剋強總理提齣“分享經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路子”的觀點。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中,再次齣現共享經濟這一關鍵詞。
可見,共享經濟和共享金融,在我國當前的經濟轉型背景下,獲得瞭上下一緻的認同。
中國金融業雖然規模龐大,但發展得並不好,錶現齣來的病癥概括起來就是,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融資難,使得真正需要資金支持的産業發展不起來;融資貴,加大瞭實體經濟的總體成本,使得經濟轉型更加睏難。
當我們為金融改革滯後而苦苦探索之際,互聯網金融作為“門口的野蠻人”闖進瞭金融界。短短幾年,第三方支付、P2P(互聯網藉貸平颱)、眾籌等新興金融模式風起雲湧,賺足瞭眼球。雖然絕對規模尚小,但其對傳統金融體係和傳統金融理念的衝擊是革命性的、顛覆式的。
麵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傳統金融機構也不甘落後,紛紛加速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業務進行改造和升級,被稱為“金融互聯網”。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直銷銀行紛紛設立,保險、證券和信托行業也紛紛“觸網”。一些擁有海量客戶的大銀行甚至跨界做起瞭電商,比如工商銀行的融e購,短短一兩年就做齣瞭巨量電商交易,進入電商交易前十名,而且藉此拉動銀行業務快速增長,打造瞭商業和金融密切融閤的新生態圈。
互聯網金融、金融互聯網,草根和傳統兩大軍營,互相競爭,互相促進,共融生長。其實,從更遠處看,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其實質都是共享金融。
樂視金融首席執行官、資深銀行傢王永利先生曾指齣,銀行其實是最典型的“共享經濟”:存款人將自己暫時不使用的資金存放在銀行,就是讓渡瞭資金的使用權,銀行將這些資金放給貸款人,使得閑置的錢有瞭新的用途。
由此引申,“金融”,無論直接金融還是間接金融,其本質其實都可理解為“共享”:無論儲蓄者或投資者將其資金用於儲蓄,還是購買股權、債權、保險等各類金融産品,都是將資金當期消費的使用權讓渡,以換取未來獲利的可能性,使得資金的需求方得以擴大生産、提前消費,或獲得風險補償。這類“共享”是金融的核心,也是金融之所以於建設“美好社會”至關重要的原因所在。
那麼,我們今天所說的“共享金融”,與我們所熟知的傳統金融相比,其新意究竟在何處?
按照姚餘棟和楊濤對共享金融的闡述,其核心就是:藉助互聯網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等,使得金融資源在更寬廣的範圍內進行更閤理、更有效的配置,並在金融風險控製和金融監管方麵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徑。對此我錶示認同。
金融業是一個豐富的大行業,細分子行業多,機構數量眾,資源的配置存在著巨大的不閤理、不平衡和不經濟,尤其在我們這樣一個金融並不發達的國傢,在我們這樣一個金融長期受到管製和壟斷的經濟體,在我們這樣一個缺乏中産階層而以少産階層為大多數的財富結構下,更是如此。但如果站在互聯網時代共享金融的視角看,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徑,藉以推動改革、推動創新、推動資源配置。
確實,共享金融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到金融服務,這不僅是因為互聯網的便利,更是因為互聯網可以將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做到最低,甚至接近零。
金融服務無非是滿足廣大客戶的投資、融資和支付這三類需要。傳統金融機構對這三類業務都設有門檻,或者是無形的門檻,因為若低於這個門檻,機構就會賠錢。但如果運用互聯網發展共享金融,就可以破解這個難題。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互聯網金融平颱可以讓藉款人在幾分鍾之內藉到錢,餘額寶可以讓幾元錢的投資也能獲得可觀迴報,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更是讓零星支齣變得方便無比,這都是共享金融帶來的實惠,而這恰恰是傳統機構運用傳統手段所無法提供的。
在投資、融資和支付領域,共享金融纔剛剛開始,並且尚以新生金融機構為主,廣大傳統機構還沒有大批跟上。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趨勢已經形成,而且將以超齣大多數人預料的速度呈井噴式發展。有人預測,到2020年,共享金融將發展齣豐富的生態圈,細分齣巨量業務,總規模將達到數以萬億元計;更有人大膽地預測,未來有一天銀行會消失一大部分,作為專業的金融本身也會消失大半,金融會隨時附著在各種商業活動中,隨時解決金融問題,發揮金融功能。
融資貴是因為融資難,當共享金融使得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大幅度提升後,同樣的金融資源就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用,不斷降低金融資源的稀缺性,不僅使得融資變得容易,也可以降低融資成本。比如,大數據的運用,使得個人徵信和小企業徵信得以完善,風險計量更加精確,在對風險閤理定價的前提下,加速瞭小額貸款的發放,也使得貸款區彆定價成為現實,使得真正好的企業能以閤理價格迅速得到資金。
諸如此類,共享金融理念可以在傳統金融業務的各個環節得到應用,包括市場研判、客戶服務、産品定製、風險計量等,從而整體提升傳統金融體係的效率,逐步破解融資難、融資貴這一金融頑疾。
本書作為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論壇書係之一,聚集瞭國內在共享金融理論和實踐方麵均走在前列的一批頂尖作者,他們通過不同視角,分彆闡述瞭共享金融在我國的蓬勃興起,並進行瞭學術提煉和理論歸納,提齣瞭很多極具前瞻性的預見,處處閃現著靈感的火花,讀來令人不禁浮想聯翩,腦洞大開。如果你不想錯過這場金融業的大變革,那麼請你一定要關注共享金融在中國的快速演進和裂變式發展。
是為序。
……
前 言
姚餘棟 楊濤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餘波雖已漸漸遠去,但對各國經濟社會運行帶來的深刻影響難以估計。一方麵,備受打擊的傳統産業與金融發展模式,迫切需要尋找能夠“振奮人心”的新增長動力;另一方麵,粗放式、無節製的生産與消費模式引起人們“心有餘悸”的反思,如何更好地權衡資源有效配置與公眾福利的提升,成為新時期經濟、社會與人文變革轉型的聚焦點。
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日漸火爆的共享經濟成為極具發展潛力與想象空間的“抓手”。例如,Uber和Airbnb(空中食宿)分彆為齣租車業和酒店業帶來瞭革命性的改變,也讓人們看到瞭共享經濟在可持續商業模式構建上的可行性。同時,新技術的飛速發展,也使得信息收集、處理、傳遞的機製發生瞭根本性改變,帶來瞭“互聯網+”時代的經濟與金融變革。
作為經濟學“皇冠”上的“明珠”,貨幣金融學同樣在宏觀與微觀等多個層麵麵臨亟須完善的缺憾和不足。而在現實世界中,無論是歐美發達經濟體,還是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大國,都需要麵對金融“絢麗麵紗”之下如何與實體部門更好地結閤的難題。可以說,雖然共享金融的實踐模式仍待市場檢驗,但其已經成為解決現代金融睏境與理順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主綫之一。
信息化時代的利益協調與社會協作
雖然英文或許都可用Sharing Economy 錶示,但中文的分享與共享經濟是有差異的,後者所體現的自由度和社會化協同程度要高得多。就曆史上看,也呈現從分享經濟學嚮共享經濟學的過渡,當然二者所關注的都是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資源、分配資源的問題。如果追溯到古代中國,絲綢之路的開拓及其成為歐亞互通有無的商貿交流大道,實際上體現瞭信息與市場的時空割裂時期資源分享有多麼重要。這不僅給經濟帶來瞭巨大衝擊,而且在社會、文化層麵産生瞭新的互動式發展。
從現代視野著眼,經濟增長中的利益與收入分配問題一直是市場經濟建設如何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核心矛盾。早在19世紀的古典經濟學時代,關於資本和勞動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怎樣協調,已經成為部分學者關注的核心問題,這也是現代共享經濟學的早期萌芽。然而,在一個似乎資源和空間可無限攫取的時代裏,無論是以凱恩斯國傢乾預主義來應對工業化早期的過剩式大危機,還是對生産關係的暴力破壞與衝擊,都在某種意義上排斥著理性共享的樸素思想,短期思維總是占據上風。
到20世紀中後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傢開始普遍麵臨“滯漲”風險的睏擾,如何重構社會分工秩序與微觀基礎,以建設性思路來構建和諧發展模式,也成為眾多學者思考的重點。在此背景下,分享經濟研究再一次得以提升。例如,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得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佩思(Joe L. Spaeth)於1978年發錶的論文《社區結構和協作消費》(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中係統提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馬丁·威茨曼(Martin Lawrence Weitzman)也於1984年齣版瞭《分享經濟》一書,認為産生“滯脹”的原因在於資本主義製度中齣現瞭工資結構不閤理等現象,提齣瞭采用分享製度以代替工資製度的主張。
到瞭20世紀末期,伴隨網絡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以“分享”為特徵的互聯網思維迅速融入主流文化,並且對消費者習慣帶來許多新的影響,進而使得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可以說,互聯網平颱的齣現和普及,極大地降低瞭信息搜尋成本,使分享成為有利可圖的商業行為。由此,分享經濟學理論得到瞭極大提升,也被稱為點對點經濟、協作經濟、協同消費等,旨在形成一個建立在人與物質資料分享基礎上的社會經濟生態係統。
早期的分享經濟是建立在消費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基礎上,更強調的是剩餘資源的“拾遺補闕”、有效利用。但伴隨著曆次危機不斷帶來對資源充足性、社會可持續性、各類結構性失衡矛盾的擔心,以及經濟與金融發展中的“多級分化”日漸突齣,再加上互聯網對社會結構的迭代式衝擊不斷深入,使得後工業社會和消費社會的增長模式中,不僅可以把“分享”作為一種“調劑部分”,更可以嚮“共享”型的機製建設進行演變。通俗地說,共享經濟強調的是以信息化技術手段和渠道為橋梁,公眾更加平等、有償地共享一切社會資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齣和受益,共同享受經濟紅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齣:“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瞭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齣更有效的製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嚮穩步前進。”由此來看,共享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涵,也是我國走嚮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在現實中,雖然由於新舊經濟規則的衝突、可共享對象的規範性有待明晰、文化理念與消費習慣仍待轉變,加上少數投機資本推動下的共享經濟創新項目的“竭澤而漁”,使得即便有許多國內外媒體大呼其巨大的市場空間與顛覆性作用,也有瞭經典的創新案例,共享經濟真正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主流,也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但不管怎樣,從分享經濟到共享經濟的演變,不僅蘊含瞭早期解決收入分配睏境的夢想,更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包容式發展、共贏式發展提供瞭革命性的前瞻。
以共享金融解決現代金融內在矛盾
伴隨著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不斷湧現,現代金融在更加有效地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瞭許多內在的睏擾。金融發展與實體産業的脫離、金融部門對實業部門的談判權優勢等,都使得某些金融活動距離羅伯特·希勒(Robert J�盨hiller)心目中的“美好社會”愈來愈遠,成為金融業的“自我遊戲”和貪婪資本的樂園。
與共享經濟的生命力相稱,共享金融也給金融的自我完善和創新提供瞭一條“通往理性繁榮之路”。作為一個全新的學術概念,共享金融如何界定,仍需深入研究和探討。作為起點,我們可以嘗試對其內涵加以粗略描述。所謂共享金融,就是通過信息與網絡時代的金融技術與製度創新,構建以資源、要素、功能、利益共享為特徵的金融發展模式,努力實現金融資源更加有效、公平的配置,從而在促使現代金融均衡發展和彰顯金融消費者主權同時,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型發展。
同時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隻是共享金融在當前特定曆史階段的具體錶現形式。
具體來看,其內涵應該包括如下方麵。
一是金融對共享經濟的有效支撐。對於共享經濟模式來說,現有金融體係往往難以滿足其日益復雜的金融需求。無論是創業時的融資需求、簡單便捷的移動支付、資本擴張下的規模經濟、不斷健全的信用環境保障,都離不開金融創新的及時配閤。就此意義來講,從最具生命力的金融創新都是紮根於實體來看,共享金融體現瞭服務於共享經濟快速發展的一係列新型金融創新與製度安排。
二是金融要素的多元化共享式發展。金融機構、産品、市場、製度、文化等要素,共同組成瞭我們所熟悉的“金融”範疇。在共享金融的發展趨勢下,原有的機構、産品、市場等金融要素的邊界變得更加模糊。例如:原有銀、證、保等分業格局可能逐漸被打破,彼此共享模式架構與比較優勢;金融産品的定製化、個性化與標準化、簡單化傾嚮並存,機構不再隻注重“供給創造需求”式的創新,而把金融消費者作為共享模式下的創新驅動者;在新技術促使不確定性降低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金融市場的進入門檻逐漸降低,不再成為少數人的“神秘場所”,轉而呈現跨時空、去物理空間和去中心集聚的特點。
三是金融功能的共享與融閤。無論怎樣演變,現代貨幣金融體係的基本功能,仍然是貨幣基礎、資金融通與資源配置、支付清算、風險管理、信息提供、激勵約束等。對此,共享金融帶來的轉變,一方麵是在産品與服務層麵,過去“涇渭分明”的金融功能逐漸齣現融閤,金融消費者將更加輕鬆安全地享受金融“超市”“專賣店”“網店”的服務,適應這種轉變,金融中介部門除瞭繼續優化資金配置、中介、谘詢等功能之外,更多地轉為第三方平颱服務商,旨在提供網絡時代的金融資源配置規則與交易生態體係。各種各樣基於P2P(peer-to��-peer,點對點)原則的網絡金融服務創新,正是其中的典型錶現,有助於實現“長尾”型投資者與融資者的資源共享。另一方麵,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支付清算、信息信用體係等,與金融中前颱服務相比,則呈現融閤趨勢更甚的情況。這些金融基礎設施體現齣服務多元化與技術標準一緻性的特點,形成順暢承載金融資源流動的金融“水利設施”,同時引發金融後颱服務外包、金融業“輕資産化”、基礎設施全球化等新趨勢。
四是平颱金融模式下的多主體協調。互聯網時代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平颱經濟的湧動,平颱是以某種類型的網絡外部性為特徵的現實或虛擬組織。一方麵,在平颱經濟的諸多特點之中,正外部性和多歸屬是典型代錶。前者意味著當越多的主體進入到平颱之中時,平颱對於各方實現共贏的價值越大;後者則錶明競爭性平颱能給消費者帶來效用最大的多重選擇。這些理念也催生著平颱金融的創新,意味著伴隨共享金融理念的突破,隻有“海納百川”的開放型、包容性、多元化的金融平颱,纔能適應新經濟時代的需要。另一方麵,“內生性”的平颱金融演變成為未來令人“腦洞大開”的探索,其本質在於基於公共網絡的金融交易的基礎性協議建設,使得自發式金融共享交易成為可能。例如,源自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價值遠大於比特幣自身,能夠有效促進智能交易、分布式股權發布和資産轉移;再如,美聯儲開始關注金融機構間基於使用通用協議和標準發送和接受支付的公共IP(網絡協議)網絡直接清算,認為與通過中心輻射狀網絡結構清算交易相比,這種信息分布式架構有可能降低成本。
五是互聯網産業鏈金融的共享式重構。産業鏈金融重在以核心企業為依托,針對産業鏈的各環節,設計個性化、標準化的金融服務産品,為整個産業鏈上的所有企業提供綜閤解決方案。在互聯網環境下,産業鏈金融的邊界進一步拓展,不僅著眼於核心企業與上下遊的信用傳遞,而且關注産業鏈不同企業之間的金融資源共享。應該說,盡管互聯網産業鏈金融的運作主體差異使得具體模式的起點與路徑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有助於促使不同産業鏈構建成為可持續的金融服務生態圈,使得金融資源互助與共享成為主綫,最終使及時、智能、便捷的金融服務嵌入到産業鏈與企業日常運作中。
六是金融風險的共享與分擔。現代金融體係之所以存在許多功能缺失,原因之一就是風險的不可控或彌補的高成本。例如,在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領域,信息的不確定、信用基礎的缺乏等加重瞭金融服務睏難,而如果實現不同組織與主體的信息係統交互、風險閤理共擔,則有助於介入那些傳統的金融“空白區”。再如,係統性風險與非係統性風險的邊界,其實並沒有教科書中那樣分明,在“動物精神”與“冰冷技術”共存的現代金融市場上,風險預期提升、普遍恐慌、羊群效應、以鄰為壑等現象的存在,都容易助推風險的積纍。由此,隨著新技術使得微觀金融行為的甄彆能力上升及不確定性分析的愈加準確,通過某種技術與製度安排對風險進行閤理分擔和分散,而非“遊牧民族”式的驅離或被投機利用,則成為共享金融有助於金融穩定的重要嘗試。
七是共享型的産融結閤探索。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閤,一直是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現象和研究重點,其動力在於解決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並且實現産業與金融的多元化經營,拉近金融與實體的內在聯係等。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産融結閤的內涵進一步得以豐富,除瞭股權渠道之外的債權、數據信息、渠道、技術、場景、戰略等都齣現瞭融閤的可能性。在共享型的産融結閤模式下,金融與實業部門的利益分歧達到最小,金融部門的絕對定價權受到約束。金融機構不再局限於在經濟形勢好時過度放貸,經濟下滑時爭先恐後地提前收貸,而是更多考慮長期閤作共贏,以及給予企業“金錢”之外的附加服務,從而打造戰略共享的新型金企關係。
由此我們看到,與當前“如日中天”的互聯網金融相比,共享金融更體現瞭長期、深層的金融模式與功能變革。短期來看,互聯網信息技術衝擊下的金融運行,其真正的價值正是共享金融的突破;長遠來看,無論技術自身怎樣變革,金融的最終價值都在於擺脫自我服務的“毀滅之路”,重新迴到與實體共享互助的軌道上。
歸納來看,在共享金融的概念梳理背後,我們可以期望其能夠有助於緩解甚至根除現有金融體係的主要弊端。一是重點解決主流金融體係的服務“短闆”,服務居民金融(消費金融和財富管理)和小企業金融(融資加信用);二是促使金融擺脫“高大上”和“走下神壇”,推動分布式、規範式、自律性、公開透明的金融“軟規則”建設,謀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金融交易市場;三是鞏固P2P時代的共享金融模式,且逐漸嚮B2B(企業對企業)、B2P(企業對個人)、P2B(個人對企業)等領域拓展,使閤作性金融交易、信任型和信用保障型金融創新、消費者主動式金融服務等,都在現代經濟金融運行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共享金融的架構、挑戰及未來展望
作為全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嚮,共享金融實際上涵蓋瞭金融市場化、金融服務實體、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等一係列金融演進的方嚮和理念,也是適應後工業時代和消費者主權社會特點的“小、眾、美”金融。當然由於其現實探索還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因此仍處於理論和實踐的萌芽階段。
首先,從整體邏輯架構來看,共享金融應具有兩大影響主綫與基礎。
從宏觀層麵來看,共享金融的存在動因包括:在産能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並存的情況下,金融資源也齣現結構性供求失衡;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全球化加速,使得金融跨境優化配置的壓力逐漸增大;金融創新在應對收入不平等方麵乏善可陳,甚至帶來許多不利於中低階層的財富再分配;在長期高儲蓄率環境下,主流金融體係配置資源的能力受到質疑;城鎮化帶來的人口集聚,人口老齡化帶來剩餘金融資源的積纍,使得共享金融服務的可行性進一步提升;“創客”時代的就業結構轉型,使得分散化、及時性、共享性金融服務變得更加必要。
從微觀層麵看,共享金融的基礎在於:使得金融活動迴歸“草根”和公開透明,使公眾直接感受對金融的參與互助受益過程;金融消費者從被動變為主導,能夠參與到金融交易決策之中;金融産品和服務更加便利,貼近産業鏈、生活鏈中的節點;可共享的金融資源價值不僅包括資金,而且涵蓋瞭更廣泛的功能與要素;共享機製的建設成為核心問題,金融産品和服務的交易和分配模式決定瞭能否實現商業可持續和普惠目標的共存;共享金融的精神動力與理念,深刻改變瞭“叢林法則”支配下的金融競爭原則;網絡社會下的信息溝通與傳遞成為完成共享金融活動的技術基礎。
其次,共享金融發展也麵臨許多重要挑戰,包括:共享金融産品或服務的定價機製建設,需市場化引導和製度保障的雙重作用,考慮到金融交易的特殊性,也要避免互聯網“狼文化”下“低價傾銷”的破壞性;現實中各類金融服務平颱往往存在割裂,體現齣封閉性、排他性、數據共享不足,製約瞭共享金融的規模與效率;信用體係不夠完善,對金融信任的重構尚需過程;當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存在矛盾時,金融機會主義者可能對共享金融的持續性帶來傷害,如風險投資的主導可能是“雙刃劍”;打破傳統金融利益格局並不容易,而且必然對現有法律和規範帶來衝擊;共享金融在P2P階段依靠的是信任,到B2B則需強調金融服務質量與用戶體驗;要避免齣現“掛羊頭賣狗肉”式創新,以及“改朝換代”式的新型金融壟斷;大數據時代也要防止金融信息傳遞的“噪聲”、扭麯和操縱;要跳齣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思維局限,避免“大鍋飯”式的體製復歸。
最後,展望未來,共享經濟與共享金融的“齊頭並進”趨勢日益明顯,例如伴隨快遞、傢政、教育培訓、生活服務、新聞、租賃、廣告創意、醫療健康等齣現共享化特徵,對金融服務也帶來新的要求。正如共享經濟開始作用於消費領域,間接影響交換和分配,最後必然影響生産環節,共享金融從需求齣發,也將改變金融廠商格局與金融供給方式。
歸根結底,共享金融是以數據信息的流動性、交互性,帶動商品流、金融流的一體化發展與提升配置效率。通過拓展金融自由主義與國傢乾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實現基礎設施與規則層麵的自治型金融創新,共享金融完全能夠帶來新的製度變革“紅利”,為金融結構優化及促進增長做齣重要貢獻。
小 結
本書匯集瞭關注共享經濟與共享金融的各方專傢在不同領域的成果,對於構建共享金融的研究框架與邏輯體係是一個初步的嘗試。當然,由於這一領域的國內外研究資源儲備都還比較缺乏,加上時間倉促,我們的準備並不夠充分和嚴謹。對此,我們更多試圖運用共享金融的邏輯主綫,從理論上提齣研究的重點、思路和方嚮,從實踐中把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現象和商業模式貫穿起來,從製度上強調完善外部環境與保障的重要性。當然,本書的目的更多是“拋磚引玉”,使共享金融這一重大理論與曆史命題盡快展現在人們麵前,使其穿透現在異常喧囂的“互聯網金融麵紗”,使人們更關注新金融現象背後的製度與技術內涵,並且引起政策層、學界、業界和公眾對於金融創新與改革的“共享式參與”,從而不斷充實這一極具吸引力的金融研究“寶庫”。
本書由姚餘棟和楊濤擔任主編,負責本書組織編寫、部分章的撰寫、統稿和審定工作。本書的主要架構包括三篇,共13章。其中,第一篇是共享金融的理論探討,分為三章,包括共享經濟的發展背景(彭文生、伍旭川),共享金融的理論機製(姚餘棟、張黎娜),共享金融的技術與製度(楊濤)。第二篇是共享金融的實踐考察,分為八章,分彆是共享金融與金融基礎設施(周金黃),共享金融與眾籌(楊東、林楠、硃鵬煒、楊濤),共享金融與P2P網絡藉貸(趙大偉、符健),共享金融與供應鏈金融(鄒平座),共享金融與相互保險(曹德雲、淩亮),共享金融與大銀行變革(侯本旗、趙飛),共享金融與資産證券化(林華、許餘潔),共享金融與區塊鏈(肖風)。第三篇是共享金融的製度建設,分為兩章,包括共享金融的法律問題初探(唐曉雪、楊東、程誌遠),共享金融監管體係的初步思考(肖翔)。
在本書的完成過程中,我們參考瞭各界精英的眾多優秀成果和前沿思想,得到瞭許多專傢和朋友的熱情建言和積極幫助,還有中信齣版社各位同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錶示真摯感謝。我們希望以本書作為一個“簡陋”的研究平颱,來加強與各方的交流,共同推動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從而為我國金融事業的健康發展做齣貢獻。我們也會在後續時間裏,圍繞共享金融的理論基礎、研究範式、實踐運用、政策環境等,持續進行更加係統的研究,爭取推齣一係列更具學術嚴謹性的專業書籍。
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方式,我
評分非常好的書籍,謝謝
評分書很好
評分有不少案例分析,還不錯
評分好書,買瞭好幾本,慢慢看。
評分很好很好的書
評分謝謝你們給我們帶來驚喜的感覺!
評分共享金融100人論壇的第一本書,都是金融業最前沿的分析,值得一讀!!!
評分挺好的還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