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古文观止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古文观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楚材,吴调侯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传统文化
  • 古文观止
  • 经典选读
  • 文化典籍
  • 古代文学
  • 中华文化
  • 国学
  • 文言文
  • 传统文化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09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8188
包装:线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文学选本极多,而能“风行海线内,几至家置一编”者,则如《唐诗三百首》《唐宋词选释》《宋词三百首笺注》《元曲三百首》《古文观止》等,其选篇精当,汇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曲、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精华;注释扎实准确,使读者理解原作更明白晓畅。故自刊行以来,均风行不衰,深受读者喜爱。此次将五书收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以线装的古典传统方式装帧,并用了较大的字号,页面疏朗开阔,赏心悦目。一卷在手,可全面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美、原味的风致。

内容简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代散文选本,原是为学生编的教材。书名中的“古文”意指明代归有光、茅坤等人提倡的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观止”则是说所收录的文章代表了文言文的zui高水平,学习文言文,研读本书就可以了。该书选文222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脉络和主要面貌。该书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刊行以来,一直风行不衰。

作者简介

  吴楚材(1655~?),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清代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仕途不显,长期为塾师。康熙三十三年,与侄子吴调侯合选《古文观止》,其后又参与编选《纲鉴易知录》。吴调侯,清代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吴楚材之侄,二人于康熙三十三年合选《古文观止》,并参与编选《纲鉴易知录》。

目录

卷一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籈谏宠州吁

……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卷二

郑子家告赵宣子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

季札观周乐

子产坏晋馆垣

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子革对灵王

子产论政宽猛

吴许越成

卷三

国语

祭公谏征犬戎

召公谏厉王止谤

襄王不许请隧

单子知陈必亡

展禽论祀爰居

……

诸稽郢行成于吴

申胥谏许越成

公羊传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吴子使札来聘

�� 梁传

郑伯克段于鄢

虞师晋师灭夏阳

礼记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曾子易箦

有子之言似夫子

公子重耳对秦客

杜蒉扬觯

……

精彩书摘

  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亦称《左氏春秋》,是一部以鲁君世次为线索的春秋时代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附记了鲁悼公十四年(前454)智伯卒事。汉时,一些人认为它是传《春秋》的,把它与《公羊传》、《·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但实际上它并非是阐释《春秋》的,而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关于它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太史。但唐以后,人多有异议,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作者已无确考。

  《左传》是继《春秋》后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历史著作,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历史情况,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它善于对庞杂纷繁的历史材料进行精心剪裁和安排,使之故事化;它善于记述历史人物,有时还能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郑伯克段于鄢〔1〕 隐公元年

  初〔2〕,郑武公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5〕,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6〕,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7〕。公曰:“制,岩邑也〔8〕,虢叔死焉〔9〕,他邑唯命。”请京〔10〕,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11〕:“都城过百雉〔12〕,国之害也〔13〕。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14〕。今京不度〔15〕,非制也〔16〕,君将不堪〔17〕。”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8〕·”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9〕!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20〕!蔓,难图也〔2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22〕。”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3〕。公子吕曰〔24〕:“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5〕·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26〕,则请除之,无生民心〔27〕。”公曰:“无庸,将自及〔28〕。”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9〕。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0〕。”公曰:“不义不睲〔31〕,厚将崩。”

  大叔完聚〔32〕,缮甲兵〔33〕,具卒乘〔34〕,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5〕。公闻其期〔36〕,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7〕。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38〕。五月辛丑〔39〕,大叔出奔共〔40〕。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41〕。”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42〕,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43〕,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44〕!”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45〕,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46〕。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47〕。”公曰:“尔有母遗,鋢我独无〔48〕!”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49〕·”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50〕,隧而相见〔51〕,其谁曰不然〔52〕·”公从之。公入而赋〔5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5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癢癢〔55〕。”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56〕:“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5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58〕。’其是之谓乎〔59〕·”

  〔·1·〕《左传》原无小标题,题目是后加的,以下各篇同。本篇记述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骨肉相残的争夺权力的斗争,对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做了深刻的生动描写。郑,春秋时国名,姬姓,故地在今河南新郑一带。郑伯,郑庄公。周朝诸侯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郑是伯爵,故称郑伯。段,庄公弟。鄢(yān烟),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2·〕初:当初,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的事。

  〔·3·〕郑武公:郑庄公的父亲,名掘突,公元前770年至前744年在位。申:国名,姜姓,故地在今河南南阳。

  〔·4·〕武姜:“武”表示丈夫为武公,“姜”表示母家姓姜。

  〔·5·〕寤生:逆生,难产。寤,同牾,倒着。

  〔·6·〕亟(qì气):屡次。

  〔·7·〕制:郑地名,一名虎牢,在今河南·水西,原为东虢(ɡuó国)国地,鲁惠公二年(前767)东虢为郑所灭,遂为郑地。

  〔·8·〕岩邑:险要的地方。

  〔·9·〕虢叔:指东虢国君。死焉:死在那里。

  〔10〕京:郑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南。

  〔11〕祭(zhài债)仲:郑国执政大臣,又称祭足、祭仲足。

  〔12〕都:泛指一般的城邑。城:指城墙。雉:城墙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

  〔13〕国:指国家。

  〔14〕“先王”四句:古制,侯伯一级的国都城墙三百雉,国内的其他城邑,大的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参,同三。

  〔15〕不度:不合法度。

  〔16〕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17〕不堪:经受不起,即不能控制的意思。

  〔18〕焉:怎能,哪能。辟:同避。

  〔19〕厌:满足。

  〔20〕“不如”二句:意谓不如早点为共叔段安排一下,不要让他发展。之,指示代词,指共叔段。所,处置之意。滋蔓,滋长蔓延。

  〔21〕难图:难办,难以对付。图,图谋。

  〔22〕子:古时对人的尊称,此指祭仲。姑:姑且,暂且。

  〔23〕“既而”句:意谓共叔段使郑国的西、北边邑既臣属于庄公,同时也臣属于自己。既而,不久。鄙,边邑。贰于己,即一方面臣属于庄公,一方面臣属于自己。

  〔24〕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

  〔25〕若之何:怎么办。

  〔26〕若:假如。

  〔27〕无生民心:不要让郑国百姓产生别的想法。

  〔28〕“无庸”二句:意谓用不着除掉,他将会自取灭亡。庸,用。

  〔29〕廪延:郑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30〕厚:指势力扩大。众:指民心。

  〔31〕不睲:指不亲近兄长。睲,亲近。

  〔32〕完:缮治城郭。聚:收集粮草。

  〔33〕缮甲兵:修治装备和武器。

  〔34〕具卒乘:编建步兵和战车。卒,步兵。乘,兵车。

  〔35〕夫人:指姜氏。启:开城门,意谓作内应。

  〔36〕期:日期,指共叔段袭郑的日期。

  〔37〕帅:率领。乘:军队组织单位,包括兵车一辆,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38〕诸:“之于”的合音。

  〔39〕辛丑:古人以干支纪日,如一日为甲子,二日即为乙丑……如此类推,循环计日。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二《春秋朔闰表》推算,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即是年五月二十三日。

  〔40〕共(ɡōnɡ恭):国名,在今河南辉县。

  〔41〕书曰:指《春秋》经文的记述;引号内的话,是《春秋》的原文。以下几句是解释经文何以这样记述,即所谓的“书法”,或“微言大义”。

  〔42〕郑志:指郑庄公的本意在杀段。段逃亡性质实属出奔,而郑伯志在杀段,故《春秋》不言“奔”,而曰“克”。

  〔43〕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郑地名,在今河南临颍西北。

  〔44〕“不及”二句:意谓不到死后,决不与姜氏见面。黄泉,地下深处,指阴间。

  〔45〕颍考叔:郑大夫。颍谷:郑地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46〕舍:放着。肉:这里指羹汤里的肉。

  〔47〕遗(wèi卫):馈赠。

  〔48〕鋢(yī伊):句首语词,无义。

  〔49〕“敢问”句:意为冒昧问一句这话是什么意思。敢,表示谦敬之词。

  〔50〕阙:通掘,挖掘。

  〔51〕隧:地道。

  〔52〕不然:不对。

  〔53〕赋:赋诗。

  〔54〕融融:和乐的样子。

  〔55〕癢(yì义)癢:心神快乐的样子。

  〔56〕君子:《左传》作者发表议论而假托的评论者。

  〔57〕施(yì义):延伸,扩展。

  〔58〕“孝子”二句:见《诗经··大雅·既醉》篇。匮(kuì愧),穷尽。锡,赐予。尔类,你的同类。

  〔59〕“其是”句:大概就是对颍考叔的纯孝说的吧。

  ……

前言/序言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的一部颇具特色的古代散文选集。全书凡十二卷,按时代先后,选录了自先秦至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是书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行以来,便风行一时,倍受学子和读书人的欢迎,三百年来一直流传不衰,成为我国古代影响甚大的少数古文选本之一。

  《古文观止》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古文观止》的出现,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变化,适应了当时政治文化的需要。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到秦汉时,已取得很高成就,中经六朝,散文创作虽步入骈体化,走上追求浮华绮丽的形式主义的歧途,但到了唐宋时期,经过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洗礼,散文创作终于攀上了一个新高峰,形成建立了以古文为正统的创作……《古文观止》的这种选文宗旨,顺应了当时的文化形势,适应了主张学习借鉴古文的清代文人和读书人的需要。

  其次,《古文观止》的选文精而准,所选入的文章绝大部分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古文观止》的编选,旨在为人们提供古文范文,启示古文写作门径,供人们向古文学习和借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是清初两个普通的读书人,他们“日以古学相砥砺”,潜心力学,尤好经史,对古文别有会心。他们以敏锐的眼光,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章中,披沙拣金,精择细选,选录了二百馀篇。作为一部供学子学习古文写作的启蒙读物,分量适中,而与其前的《文……

  是书所选录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所熟读的脍炙人口的佳篇精品。如《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国策》中的《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鲁仲连义不帝秦》、《唐雎不辱使命》,李斯的《谏逐客疏》,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诸葛亮的《前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刘禹锡的《陋室铭》,以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诸家的名篇,均收录其中。这些散文精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高度和斐然实绩。

  《古文观止》不囿于古文家的偏执,在选文上多方取材,注意到体裁、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它虽以“古文”名书,但不排斥骈文和韵文精品,不像有些选本,如《唐文粹》之类,非古文不收。如果不是囿于古文家的偏见,应该承认骈文的出现,实际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大进步,一个发展。骈文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在散文创作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文学美的特征的具体显现和强化。用骈体的形式抒情、描写、叙事,自有一种艺术美,特别是在抒情上,其达到的艺术效果,有时比古文要出色,这也是骈文历久不绝、代有人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不顾及内容而只一味地追求句式整饬、对偶工整、用典精巧、文词典雅,那自然要为人们所唾弃。《古文观止》选入的孔稚皀的《北山移文》、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禭檄》、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骈文,可谓是声情并茂,文意相得宜彰的佳作。另外,是书不仅选录有论说文、记述文,还有山水游记、杂文小品,甚至有经文史传和其它应用文。这不仅使选本丰富多彩,而且也能真正反映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绚丽多姿的全貌;而就学子和读者来说,也为之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多姿的学习鉴赏的天地。

  在编排体例上,《古文观止》也有新的特点。它不像一些选本多是以类相从来编排篇目,把同一作家的作品分编在不同的类目中,翻检甚为麻烦。《古文观止》的编目,是以时代先后为序,以作家为目,显得眉目清楚,不仅便于查找,而且也便于对作家散文创作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变化。

  《古文观止》也有其美中不足之处。如《李陵答苏武书》、《辨奸论》等伪作,不加审订就收录进来;先秦诸子散文不乏精彩之作,却一篇不选,相反却选入了如《公羊传···春王正月》、《檀弓···曾子易箦》等思想性、艺术性均不值一道的文章;对选文擅自删削字句等。当然,这与全书的长处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瑕不掩瑜。

  《古文观止》有多种版本,本书采用的是中华书局据映雪堂刻本排印的排印本。原书有许多评注,本书择善吸收,同时还参考、吸收了一些今人的成果,不一一注明,望见谅。本人才疏学浅,注释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定然不少,恳请多加批评。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古文观止》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古文观止》是一部汇集中国古代散文精华的典籍,它以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勾勒出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智慧轨迹。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感受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以及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刻洞察。所选篇目覆盖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期的众多经典名篇,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力求全面展现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使读者在阅读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先贤的智慧养分。 编纂缘起与思想主旨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散文以其贴近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特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文观止》的编纂,源于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古代散文价值的肯定。编者精选那些在文学史、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篇章,目的在于: 1. 传承经典,弘扬文化: 选取历代公认的优秀散文名篇,让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 2. 学习古文,提升素养: 古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学习古文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训练,更是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的熏陶。本书精选的篇章,文笔优美,思想深刻,能够有效提升读者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3. 体悟智慧,启迪人生: 历代先贤在他们的散文中,留下了关于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治国理政、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这些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启迪读者的思想,指导人生实践。 4. 展现文体多样性,领略艺术魅力: 本书收录的文章涵盖了诸子论说、历史散文、政论、奏疏、游记、序跋、杂记等多种体裁,风格或雄浑磅礴,或委婉细腻,或简洁明快,或华丽典雅,让读者全面欣赏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内容选目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古文观止》的选目极为审慎,既注重思想的深刻性,又兼顾艺术的精湛性,同时也考虑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全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和风格取向: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百家之声——思想的源头活水 《论语》选篇: 如《学而》、《为政》、《里仁》等篇章,集中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其简洁质朴的语言,阐述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儒家思想,以及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道理。这些篇章是理解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的基石。 《孟子》选篇: 如《告子上》、《离娄下》、《公孙丑上》等篇章,孟子以其雄辩的口才和深刻的洞察力,阐发了“性善论”、“仁政”等思想,其论证逻辑严谨,比喻生动,极具感染力,展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勃勃生机。 《庄子》选篇: 如《逍遥游》、《齐物论》、《应帝王》等篇章,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奇特,语言瑰丽,充满哲理的寓言和精妙的比喻。他以“道”为核心,提倡顺应自然,逍遥自在,对后世的哲学、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子》、《韩非子》选篇: 选录部分体现墨家“兼爱”、“非攻”思想或法家“法、术、势”理论的篇章,展现了先秦时期思想的多元性和激烈碰撞。 第二部分:秦汉文章——气势恢宏,文风初变 《史记》选篇: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羽本纪》等,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志向,创作了史学巨著《史记》。本书精选的篇章,人物形象鲜明,叙事跌宕起伏,语言生动传神,不仅是史学经典,更是文学典范,展现了汉代磅礴的文风。 汉赋选篇: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部分篇章,虽然篇幅可能有所删减,但能让读者领略汉赋铺张扬厉、辞藻华美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 《汉书》选篇: 选录部分记事性散文,展现汉代历史叙事的严谨与客观。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章——风流蕴藉,个性张扬 建安文学选篇: 如曹操、曹丕、曹植的散文,特别是曹植的《与杨德祖书》,虽然以诗闻名,但其散文也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不拘绳墨的时代风貌。 山水文学选篇: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等(虽然《饮酒》是诗,但其散文风格影响深远,故此处可能包含与之相关的散文部分或对其风格的体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鼻祖,其散文也充满了恬淡自然、超然物外的韵味。 魏晋玄学文章选篇: 选录部分体现玄学思想的散文,展现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第四部分:唐宋八大家——文坛巨擘,散文高峰 唐代散文: 韩愈选篇: 如《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章“文必己出”,气势雄健,说理透彻,情感真挚,为后世树立了古文的典范。 柳宗元选篇: 如《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中的部分篇章。柳宗元的文章风格与韩愈相似,但更显清峻峭拔,尤擅写山水景物,寓哲理于景物之中。 宋代散文: 欧阳修选篇: 如《醉翁亭记》、《朋党论》等。欧阳修文章流畅自然,说理清晰,情感温厚,既有记叙山水的雅趣,也有政治议论的深度。 苏洵、苏轼、苏辙选篇: 苏洵: 如《六国论》,说理严谨,分析透彻,文笔雄健。 苏轼: 如《记承天寺夜游》、《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虽然是赋,但其散文的自由与诗意极浓,常被一同品读)、《于潜僧显等诗集序》等。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挥洒自如,充满人生哲理和旷达的胸襟,是宋代散文的集大成者。 苏辙: 如《黄州快哉亭记》,体现了苏辙沉静持重、意境深远的文风。 曾巩选篇: 如《墨池记》,文章质朴平实,说理明白,注重实际。 王安石选篇: 如《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等。王安石文章简练有力,说理深刻,富有批判精神。 第五部分:明清文章——风格多样,承续发展 明代散文: 归有光选篇: 如《项脊轩志》。归有光的文章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著称,记叙生活琐事,情感动人。 公安派选篇: 如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的作品选段,体现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 清代散文: “桐城派”代表作: 如方苞、刘大櫆、姚鼐的作品选段,强调“义法”,文章风格严谨,逻辑性强。 其他名家选篇: 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等,展现了明末清初小品文的独特魅力,文笔清丽,意境优美。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古文观止》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扇窥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世界的窗口。 思想启迪: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篇章,读者可以接触到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学习他们的思想方法、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而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无论是儒家的仁爱修身,道家的超然物外,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抑或法家的治国理念,都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文学鉴赏: 本书所选篇目皆为历代文坛的瑰宝,语言精炼,结构严谨,意境优美,逻辑性强。通过对这些篇章的品读,读者可以学习到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汉字之美、汉语之妙。 历史文化了解: 每一篇散文都承载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思潮。《古文观止》如同一个浓缩的历史画卷,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 语言能力提升: 尽管是古文,但本书选取的篇目相对易于理解,且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通过反复阅读和揣摩,可以有效提升读者的古文理解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打下坚实基础。 人文情怀的培养: 古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情谊,还是对国家社稷的担忧,都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阅读这些篇章,能够帮助读者培养健康的人文情怀,丰富情感世界。 阅读指南 本书的阅读,建议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 精读: 选择篇幅适中、理解难度不大的篇目,反复诵读,逐字逐句地理解其含义,梳理其篇章结构,体会其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并尝试理解作者的思想主旨和情感表达。可以借助注释和导读,加深理解。 泛读: 对于篇幅较长或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篇目,可以先通读一遍,了解其大意,感受其整体风格和主要内容。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此外,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感悟和借鉴。了解每篇文章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古文观止》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常读常新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工具书,更是一本人生指南,一座智慧的宝库。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同行,在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浪潮中,找到中华文化的根脉,汲取前行的力量。它将带领您进入一个充满智慧、韵味无穷的古典文学世界,感受中华文明千古不绝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怀向往,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章,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韵味。偶然间翻开这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古文观止》,虽然还未深入品读,但其厚重的分量和书页间隐隐透出的古老气息,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在“古文观止”这一响亮的名号下,究竟遴选了哪些足以代表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那些气势磅礴的史记名篇,还是温婉细腻的唐诗宋词,抑或是发人深省的诸子百家思想?我设想,这本书的编选者定然是费尽心思,以求既能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宏大画卷,又能引领读者领略其精髓。书中的篇章或许会涵盖从先秦的朴素到汉唐的华丽,再到宋明的人文关怀,每一篇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思想的沉淀。我期待着能在阅读中,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悲欢离合,从中汲取力量,滋养心灵。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窗户,一幅描绘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其中,细细品味。

评分

翻开这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古文观止》,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副幅古色古香的画面: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老者手捧泛黄的书卷,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这本书,在我看来,绝非是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快餐文化”读物,它承载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文化的传承性。我猜测,书中所选的文章,定是经过了严苛的筛选,每一篇都堪称是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或许描绘了壮丽的山河,诉说了感人的故事,阐述了深刻的哲理,又或者是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有那些耳熟能详但却从未真正理解的经典,比如《离骚》中屈原的忧愤,《赤壁赋》中苏轼的旷达,又或是《论语》中孔子的智慧。我坚信,通过阅读这些篇章,我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寻根之旅,一次与先贤的灵魂共鸣,一次对中华文明的致敬。

评分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古文观止》,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种“文以载道”的画面。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集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我预感,书中选取的篇章,将是那些蕴含着深刻哲理、高尚情操和独特审美品味的经典之作。或许有描绘家国情怀的慷慨激昂,有抒发个人抱负的孤寂悲壮,也有表达人生哲思的淡泊宁静。我十分好奇,书中是否会收录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最深处情感的篇章,比如描写离别相思的诗句,或是展现人生无常的感叹。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去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去汲取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又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以更加从容和智慧的态度前行。

评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古文观止》——单单这个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人。它仿佛是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邀请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和韵味的古代世界。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定然是经过了千挑万选,每一篇都应该是具有代表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典范之作。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我虽然听过名字,但从未深入阅读过的名篇,例如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或者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诸子散文。我猜测,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可能会很有讲究,或许会按照时代顺序,或许会按照文体分类,又或许会根据主题来组织篇章,无论哪种方式,都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我的古文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古人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追寻。

评分

初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古文观止》,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其“选读”二字的精炼。这说明它并非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是经过精心遴选的精华集萃。我猜测,编选者定然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眼光,他们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挑选出那些最能代表时代精神、艺术成就以及文化价值的篇章。我设想,这些篇章的跨度会很大,可能会涵盖散文、诗歌、辞赋、论说文等多种体裁,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明清的大家名篇,仿佛一条时间的长河,将不同时代的文学瑰宝串联起来。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包含那些篇幅较长但思想深邃的作品,例如史记中的传记,或是诸子百家学派的代表性论述,这将会是一次极具挑战但又收获满满的阅读体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鉴赏古文的基本方法,并且从中体悟出那些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和审美情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能够伴随我成长的经典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