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濛初刊刻,朱墨二色套印,刻印精美,明代雕版印刷之经典。
★孟浩然诗,宋明两代词评大家刘辰翁、李梦阳评注,诗与评相得益彰。
★名家收藏钤印,原貌影印,古法宣纸制作,纯棉函套,完美呈现古书之美。
《孟浩然诗集(套装共2册)》为唐代孟浩然撰,宋代刘辰翁、明代李梦阳评,明万历年间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八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正文一律用仿宋印刷体,规格工整。宋人刘辰翁、明人李梦阳的评注,皆为朱色,用手写体,版面疏朗、悦目。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善写山水田园题材,上承陶渊明、谢灵运,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天然冲澹,意境清旷,生活气息浓郁。这部《孟浩然诗集》分上下卷,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分类收录二百余首诗。
《孟浩然诗集》,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撰。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世故称“孟襄阳”。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倾服。后还襄阳。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孟浩然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故有“王孟”之称。孟浩然诗在唐代即获极高评价,杜甫曾赞其诗“清诗句句尽堪传”;殷璠《河岳英灵集》称:浩然诗,文彩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又“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亦为高唱。
这部《孟浩然诗集》,为唐孟浩然撰,宋刘辰翁、明李梦阳评。明万历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八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
刘辰翁(1233—1297),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忤权贵贾似道,被置进士丙等,由此得耿直之名。文天祥起兵抗元,刘辰翁曾一度供职其江西幕府。宋亡隐居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著作由其子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刘辰翁除文学创作外,一生勤于批校点评,不仅批点《孟浩然集》,此外还有《班马异同评》《韦苏州集》《选注杜工部》《唐王丞集》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河南扶沟人。弘治七年(1494)甲寅科进士。明中期复古派前七子的代表人物。首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明史》称:“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号十才子,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
明末,浙江吴兴等地出现了一些朱墨二色或多色套印的书籍,用朱色或多色区别书中的不同内容。这种带有批点的书籍广为流传,为当时初学课业的书生及一般读者提供了很多便利。
这部《孟浩然诗集》,是明万历年间由凌濛初主持刊刻的朱墨套印本。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或“即空居士”。凌迪知之子,崇祯甲戌以副贡授上海丞署海防事。清盐场积弊,擢判徐州。死于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凌濛初套版印书内容偏重于子部、集部书籍。又由于他笃信佛教,所以也刻印了一些佛经,更加丰富了套印版书籍的内容。凌濛初主持刊刻的套印版书籍数量较多,是套版印刷史上的重要人物。
作为套印本,必然有与墨本所不同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批点评注;其次,套印本有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此外其版式、行款、字体也各有特点。批点评注:早期的闵、凌套印本,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一书墨文朱批的原貌,因而只是将原书批语评点照录上版。稍后,又出现了所谓“集评”,即刻书者将各家关于一书的评点批注汇辑在一起,套印的评家多至二三十人。“集评”本集中了各家意见,有助于读者分析、比较,也为后来的研究保存了较多的史料,有其一定的价值;各色套印:反映原书面貌,按底本所用不同颜色分色套印。第一,评者只一人,朱黛以分其前后。第二,以颜色区辨评家。汇辑各评本,以主要评家为一色,其他各评家评语为一色。当然也有一些评本不能分清其使用颜色的涵义。凌濛初刊刻的朱墨套印本《孟浩然诗集》,正文一律用仿宋印刷体,规格工整。宋人刘辰翁、明人李梦阳的评注,皆为朱色,用手写体,版面疏朗、悦目。为区别刘辰翁、李梦阳的评注,李梦阳的评注前有“李子曰”三字。关于李梦阳的评注,书前有李梦阳识语一篇称:“予观刘子评浩然诗当矣,然有未至者焉。予读其诗窃亦时时附以己意笔之,俟知者论焉尔。李梦阳”。以上文字有三层含义:其一,李梦阳认为刘辰翁评注尚有不足;其二,言明对《孟浩然诗集》的评注,都是自己平时记录的读书心得;其三,刘李的评注让读者评论。
凌濛初在刊刻《孟浩然诗集》的序中也阐述了自己刊刻理念:
襄阳诗集刘须溪批校本乃其全者,近更得友人潘景升家所梓行则复有李空同先生所参评,间相改驳亦有删削。盖李以崛起关中,雄视千古。故每于格调之间深求知,然亦可以见言诗者一斑。今全录则从刘本,次第则从李本。以李每言若干首为一格,若从刘,李批不协耳……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知道,凌濛初先有刘辰翁评注本,后又得到潘景升家所梓行的李梦阳评注本,在刊刻《孟浩然诗集》时,把两书评注合刻。另外,“全录则从刘本,次第则从李本”。
套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与推广,是印刷术的巨大进步,可与雕版和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相提并论。它们反映了十七世纪初中国卓越的印刷水平,在当时以崭新的书籍形式、丰富的内容,帮助了人们的学习,提高了人们的修养,娱乐了人们的身心,在历史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版本价值也愈益显著。
今天再看到这些三百多年前刻印的美妙绚丽的书籍时,我们不仅为伟大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而骄傲,我们还有责任保护和利用好它们,使之发扬光大,永远流传。(赵前)
拿到这套《孟浩然诗集》,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大门。书中每一首诗都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孟浩然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议论,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山水,不是壮丽奇绝的奇景,而是寻常可见的田园风光,却因为他真挚的情感注入,而变得生机勃勃,充满灵气。读他的诗,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鸟鸣,闻到泥土的芬芳。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对离别的伤感,这些情感,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篇,那种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尤为可贵。这套书,是心灵的栖息地,也是精神的滋养品,让我得以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处宁静的角落。
评分翻开这套《孟浩然诗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盛唐的古老木门。书中的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散发着淡雅的墨香,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诗歌的语言是如此凝练而富有画面感,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山水画卷。我时常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浩然先生笔下的山林田野,感受那份宁静致远的禅意,或是随他泛舟江上,聆听江风低语。诗中流露出的对自然的深情眷恋,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那份淡淡的离愁别绪,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那些描写隐居生活的诗篇,它们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充满了生命本身的律动,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是现代社会中难得的慰藉。读孟浩然的诗,不是为了寻求某种深刻的哲理,而是为了在喧嚣的世界中寻觅一处安宁的栖息地,让心灵得以涤荡和沉淀。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怀的传递,是古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友情的真挚表达。
评分这套《孟浩然诗集》真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最初被它素雅的封面吸引,拿到手中才发现,内容更是令人爱不释手。不同于许多追求辞藻华丽的诗集,浩然先生的诗歌,如同他的人一样,质朴而真诚。我最欣赏的是他诗歌中那份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力。无论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还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矫揉造作,只有对当下感受的真实记录。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老友聊天,他娓娓道来,讲述着山间清晨的薄雾,江边夜晚的渔火,以及与友人相聚时的欢声笑语。其中不少诗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意境悠远的山水,让我仿佛能闻到草木的清香,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我尤其沉迷于他描写友谊的诗篇,那份情真意切,跨越千年,依然能温暖人心。这套书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让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能够暂时放下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评分这套《孟浩然诗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洗涤心灵的感受。书中的诗句,如同清泉一般,涤荡着我内心的尘埃。孟浩然的诗,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故作的深沉,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如同呼吸一般。他笔下的山水,不是宏伟壮阔的景色,而是寻常巷陌的景致,却因为他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而焕发出勃勃生机。读他的诗,我仿佛能看到他独自一人,漫步于山野之间,感受着微风拂面,聆听着鸟语虫鸣。他对于友情的描写,更是让我感动不已,那种真挚的情感,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温暖我的心房。我最欣赏的是他诗歌中那种淡泊宁静的气质,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他只是静静地观察,静静地感受。这套书,让我有机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生命中的真挚情感。
评分翻阅这套《孟浩然诗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诗意盎然的盛唐。书中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生命力,又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孟浩然的诗,质朴而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山水,不是壮丽的奇景,而是寻常的田园风光,却因为他真挚的情感注入,而变得生机勃勃,充满灵气。我尤其喜欢他描写离别和思念的诗篇,那种淡淡的愁绪,虽然不至于令人肝肠寸断,却能引起深刻的共鸣。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他仿佛能与山水对话,与万物交流。这套书,让我有机会去体验一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意境,去感受那种“采菊东篱下”的淡泊宁静。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指引,一种精神的慰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