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终结丛书(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帝国的衰亡)

王朝的终结丛书(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帝国的衰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兴无,赵益,夏维中,金满楼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王朝
  • 衰亡
  • 大汉
  • 大唐
  • 大宋
  • 大明
  • 大清
  • 帝国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916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84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40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王朝的终结”丛书是南京大学教授徐兴无、赵益、夏维中,近代史研究者金满楼写给大家看的历史书。他们从人性的角度全新解读权力。

2、“王朝的终结”丛书揭示了“人性恶”在改朝换代的大风暴中所起的根本性作用,任何一次在历史更迭中上演的权力斗争,反映的都是每个人的内心问题。

3、不懂历史,你就不懂当下和未来。要想读懂一个王朝,就要去读它的衰亡史,因为任何一次危机都包含着走出困境的机会,而历史的作用就是服务于未来。



相关类图书推荐:





《》





内容简介

“王朝的终结”丛书囊括了汉、唐、宋、明、清五个王朝的衰亡史,这五个帝国是中华帝国任期长的王朝,并且都创造过盛世辉煌,其衰亡更具有历史意味。

“王朝的终结”丛书是“让历史永远服务于未来”的中国史官意识的延伸,每一次危机都蕴含着走出困境的机会,都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想财富。

比起“兴”,中国人更喜欢讨论“亡”,这是因为在“亡”中我们更容易看到制度的缺陷,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权力斗争的规律。我们发现,这五个王朝的灭亡虽然各有不同的原因和契机,但是有两个方面是相同的,其一是这五个王朝的灭亡形式囊括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两种形式:来自内部的分裂与来自外部的挑战。汉、唐亡于内;宋、明亡于外;清朝有些例外,其外部的挑战来自于新的时代与新的世界。当然,他们的灭亡都是内忧加外患,销磨积弊多年,才导致一个解决的方式。其二是这五个王朝由于制度的优越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没有一个王朝是毁于一旦的。他们的代替者或是受其抚育的臣民,或是受其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除了清朝,其他四个王朝的代替者无一不以他们的继任者自居,进行政治改革并修撰前任王朝的国史。就清朝而言,*后的革命是由于改良政治的失败而导致的。这一点,与夏、商、周、秦、汉之间的推翻暴政,解民于水火式的革命很不一样。因此,汉、唐、宋、明、清留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是为丰富的,而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也是深刻的。它们是历史遗产丰富的王朝。


作者简介

徐兴无,1964年生,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和文学史研究。

赵益,1965年生,江苏南通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史相关专题研究。

夏维中,1965年生,江苏宜兴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金满楼,原名金松,江西峡江人,作家、近代史研究者。已出版《辛亥残梦》《门槛上的民国》《退潮的革命》《北洋往事》《女人当国》《民国原来是这样》等十余部作品。


目录

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

第一章 孝灵皇帝

第二章 大放逐

第三章 风雨如晦

第四章 太平道

第五章 烽火狼烟

第六章 北邙山

第七章 东京西京

第八章 蒿里行

第九章 日蚀苍黄

第十章 遗响

附录 东汉帝王列表(凡十三君,一百九十六年)

初版后记


日落九世纪:大唐帝国的衰亡

序 幕 走向九世纪

第一章 王叔文:乾坤一局棋

第二章 元和:短暂的中兴

第三章 反奴为主:神策军与枢密使

第四章 甘露之变:失败的反击

第五章 李宗闵 牛僧孺 李德裕

第六章 宣宗皇帝:最 后的辉煌

第七章 崩溃

初版后记


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

第一章 四战之地,悲剧一开始就已注定

第二章 势在必行的改革,谁来做推手?

第三章 南渡,只剩下半壁河山

第四章 雍容与惨淡,安逸与痛苦

第五章 败局:坏在根柢

第六章 天下:谁宾谁主

初版后记


景山的晚风:大明帝国的衰亡

引 言 景山的晚风

第一章 崩溃的前奏

第二章 荒唐岁月荒唐事

第三章 中兴之梦的破灭

第四章 后金的挑战

第五章 步入深渊的内乱

第六章 明朝崩盘的根源

第七章 历史没有奇迹

第八章 大崩溃

附 录 明朝皇帝简表

初版后记


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

第一章 宫荒:王朝的气数已尽

第二章 新贵:权在手来把令行

第三章 旗人:革命政治下的牺牲品

第四章 风暴:乱世谁顾小民哀

第五章 风暴过后,一地鸡毛

余论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悖论与常理

附录 清末民初旗人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十六宅中的三朝皇叔笑到了最后

不管怎么说,光王已成为十六宅中唯一让大家感到放心的人,诸王们有时虽也拿他开开玩笑,但与他相处得却还不错。确实,一个人只要让人觉得毫无威胁,与自己没有利害冲突,他就能博得信任、同情,甚至是诚心诚意的帮助。

文宗是由十六宅出去的,即位后,便经常来到诸王居处,与大家叙旧。但他对光王的态度却不怎么样,有时故意作弄他,近乎于恶作剧。

一日,天子在十六宅大摆宴席,款待诸王。席间大家欢笑戏谑,无复君臣之别,可光王却依旧是不说一句话。文宗笑道:“谁能让光叔开口,朕有大赏?赐!”

众王哄然叫好,立即就有几个年轻的亲王上去逗他。结果当然是徒劳,任你百般捉弄,光王始终是不露声色,缄默其口。文宗看着皇弟们无可奈何的样子,大笑不已。

时光如梭,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外间的风起云涌,照例不能影响到十六宅的平静,诸王们在流连诗酒、游畋宴集中打发着声色犬马的日子。只有这位“光叔”似乎稍有不同,他照样也参加各种聚会,但曲终人散之后,他又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宅第,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但是,一个人如此韬晦,总会引起一些多心人的猜疑,武宗就是一个。

这里面有件事情说不出口。当初敬宗皇帝晏驾后,文宗以皇太弟的身份即位本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而文宗之后,皇弟武宗踵继大宝,也是出于一种极不正常的程序。宫内外有人看不惯,因此十六宅里的光王,便自然为人所瞩目。只是人们都知道他有很多毛病,除了为他可惜之外,也想不起其它什么。

可武宗不这样看。即位之前,他在十六宅的日子也比较长,由于自己性情豪爽任气,经常拿光王开心,因此比其他人要多了解这位“光叔”的情况,同时也就比他人更加疑惑,更加莫名所以。

武宗虽然粗率而不拘小节,但他有一种预感:光王的沉默不言、与世无争是装出来的。尽管找不到充分的证据,但他觉得这种感觉绝对不会错。这种第六感一样的东西时时会涌现在他的心头,特别是当他与光王同行同处的时候,望着光王无动于衷的表情,总觉得在那张脸背后其实深不可测。武宗所不明白而感到大惑不解的是:他为什么要这样?

武宗即位以后,这种感觉越发强烈。

同其兄文宗一样,武宗也经常到十六宅与皇叔弟们欢笑戏谑,不过,他很讨厌光王,时常给他难堪,光王越是不经意,武宗就越是无礼。

于是,武宗在位期间,光王李怡便时常出现一些意外。不是与皇上击毬时偶然落马,便就是在入宫时莫名其妙地失足,凡此种种,都在不经意之间突然降临,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光王仍顽强地活着,并且永远不出一句怨言。有时甚至弄到疮痍遍体、满身腥秽,连前来侦视的宦官也为之惊讶的程度,他却还是那样地不以为意,就仿佛是一位不知世事的顽童,只要没有受到斥责,就已经感到无比幸福了。

然而更大的危险还是一天天临近。

那是有一年的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长安的大道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时间早巳到了宵禁时候,坊门四闭,积雪盈道,四周阒无人迹,只有一大队车驾的辙印依稀尚在。一名金吾卫的巡警正缓缓地挪着脚步,忽然,他发现雪地里似乎有个人影。

巡警大惊,急步走上去,只见一位华服微髯之人,正在雪地里呻吟,挣扎着要爬起来。巡警问道:“你是何人?”

“我光王也。不意至此,……我又困又渴,你能不能找些水来?”

巡警半信半疑,但看此人,尽管泥浆满身,却也不掩英武之相。不敢怠慢,便到近处有水的地方给他装了一罐,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光王李怡坐起身来,将手中的水一饮而尽。他抬起头,望着黝黑苍茫的天空,像是在思考他为什么会倒卧在雪地上。他想起来,晚上是同诸王兄侄随驾出游的,酒后策马而回,突然一个闪失,后面的事情就不知道了。但是,此刻他却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马失前蹄,而差点就冻死在这无人的街道上。也许真是苍天有眼,保佑自己命不该绝,这才能从昏迷中及时苏醒过来,不至于横尸雪地。想到此,光王只觉得那一罐冰冷的水在腹中翻滚升腾,如同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直使他周身滚烫,散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像是要把他托上九天云霄。他在心里道:这样的“失足”一定是最后一次了!

光王李怡慢慢地站起来,略略辨了辨方向,便毫不犹豫地踏雪而进,向十六宅的府第走去。黑暗中,朦胧的雪光映照着他的一身紫服,发出一片黯淡的光芒,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幽灵在徘徊。

十六宅中的三朝皇叔笑到了最后

不管怎么说,光王已成为十六宅中唯一让大家感到放心的人,诸王们有时虽也拿他开开玩笑,但与他相处得却还不错。确实,一个人只要让人觉得毫无威胁,与自己没有利害冲突,他就能博得信任、同情,甚至是诚心诚意的帮助。

文宗是由十六宅出去的,即位后,便经常来到诸王居处,与大家叙旧。但他对光王的态度却不怎么样,有时故意作弄他,近乎于恶作剧。

一日,天子在十六宅大摆宴席,款待诸王。席间大家欢笑戏谑,无复君臣之别,可光王却依旧是不说一句话。文宗笑道:“谁能让光叔开口,朕有大赏?赐!”

众王哄然叫好,立即就有几个年轻的亲王上去逗他。结果当然是徒劳,任你百般捉弄,光王始终是不露声色,缄默其口。文宗看着皇弟们无可奈何的样子,大笑不已。

时光如梭,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外间的风起云涌,照例不能影响到十六宅的平静,诸王们在流连诗酒、游畋宴集中打发着声色犬马的日子。只有这位“光叔”似乎稍有不同,他照样也参加各种聚会,但曲终人散之后,他又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宅第,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但是,一个人如此韬晦,总会引起一些多心人的猜疑,武宗就是一个。

这里面有件事情说不出口。当初敬宗皇帝晏驾后,文宗以皇太弟的身份即位本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而文宗之后,皇弟武宗踵继大宝,也是出于一种极不正常的程序。宫内外有人看不惯,因此十六宅里的光王,便自然为人所瞩目。只是人们都知道他有很多毛病,除了为他可惜之外,也想不起其它什么。

可武宗不这样看。即位之前,他在十六宅的日子也比较长,由于自己性情豪爽任气,经常拿光王开心,因此比其他人要多了解这位“光叔”的情况,同时也就比他人更加疑惑,更加莫名所以。

武宗虽然粗率而不拘小节,但他有一种预感:光王的沉默不言、与世无争是装出来的。尽管找不到充分的证据,但他觉得这种感觉绝对不会错。这种第六感一样的东西时时会涌现在他的心头,特别是当他与光王同行同处的时候,望着光王无动于衷的表情,总觉得在那张脸背后其实深不可测。武宗所不明白而感到大惑不解的是:他为什么要这样?

武宗即位以后,这种感觉越发强烈。

同其兄文宗一样,武宗也经常到十六宅与皇叔弟们欢笑戏谑,不过,他很讨厌光王,时常给他难堪,光王越是不经意,武宗就越是无礼。

于是,武宗在位期间,光王李怡便时常出现一些意外。不是与皇上击毬时偶然落马,便就是在入宫时莫名其妙地失足,凡此种种,都在不经意之间突然降临,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光王仍顽强地活着,并且永远不出一句怨言。有时甚至弄到疮痍遍体、满身腥秽,连前来侦视的宦官也为之惊讶的程度,他却还是那样地不以为意,就仿佛是一位不知世事的顽童,只要没有受到斥责,就已经感到无比幸福了。

然而更大的危险还是一天天临近。

那是有一年的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长安的大道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时间早巳到了宵禁时候,坊门四闭,积雪盈道,四周阒无人迹,只有一大队车驾的辙印依稀尚在。一名金吾卫的巡警正缓缓地挪着脚步,忽然,他发现雪地里似乎有个人影。

巡警大惊,急步走上去,只见一位华服微髯之人,正在雪地里呻吟,挣扎着要爬起来。巡警问道:“你是何人?”

“我光王也。不意至此,……我又困又渴,你能不能找些水来?”

巡警半信半疑,但看此人,尽管泥浆满身,却也不掩英武之相。不敢怠慢,便到近处有水的地方给他装了一罐,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光王李怡坐起身来,将手中的水一饮而尽。他抬起头,望着黝黑苍茫的天空,像是在思考他为什么会倒卧在雪地上。他想起来,晚上是同诸王兄侄随驾出游的,酒后策马而回,突然一个闪失,后面的事情就不知道了。但是,此刻他却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马失前蹄,而差点就冻死在这无人的街道上。也许真是苍天有眼,保佑自己命不该绝,这才能从昏迷中及时苏醒过来,不至于横尸雪地。想到此,光王只觉得那一罐冰冷的水在腹中翻滚升腾,如同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直使他周身滚烫,散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像是要把他托上九天云霄。他在心里道:这样的“失足”一定是最后一次了!

光王李怡慢慢地站起来,略略辨了辨方向,便毫不犹豫地踏雪而进,向十六宅的府第走去。黑暗中,朦胧的雪光映照着他的一身紫服,发出一片黯淡的光芒,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幽灵在徘徊。


前言/序言

关注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何在?西方史学家一直推崇公元前二世纪时的古罗马历史学家波里比阿的话:“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而考古学证明,至少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代,中国人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时的史官们不仅要记录发生了的事件,还要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他们选择龟甲来刻写卜辞,因为龟具有长久的寿命,见证过历史的沧桑,所以能够暗示未来的吉凶。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也是文明延续性最强的民族国家,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个民族强烈的历史意识,使他们一旦遇到重要的选择,便首先去翻阅史书。中国的文化传统认为,某个王朝一旦出现衰亡的征兆,上天和民众马上会抛弃它,将它变成新兴王朝的历史收藏,以供取资。《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记载夏桀迷惑暴乱,太史令终古便出奔投商。而当商纣王迷惑暴乱之际,内史向挚也“载其图法,出亡之周”。中国历朝历代的史官似乎有着一种自觉的意识:让历史永远服务于未来。

什么是重大事件?古代史书中记录的重大事件大多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中最大的又莫过于改朝换代,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兴亡”。而中国人讨论“亡”似乎更有甚于“兴”。古代中国在战国秦汉之际发生过最为重大的转折。此前的夏、商、周三代都是享国超过五六百年甚至达八百年的氏族王国,但这样的国家毕竟是联盟式的松散政体。而经过战国秦汉的历史实践过程完成、确立的郡县制国家,才是统一的领土国家和全民国家。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这样的国家体制如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起算,至清帝逊位的1911年,延续了2132年。其间有过二十多个统一或分裂;汉族或少数民族的王朝,但都奉行了郡县制度,因此我们不妨将他们视作一个中华帝国的不同届次的政府。只是这些政府的任期与更换方式与近现代国家不同而已。而他们开辟的国土、抟成的民族,创造的文化、锻造的性格大都被近现代的中国人继承了下来。

汉、唐、宋、明、清是中华帝国任期最长的五大王朝,这些国祚久长,创造过盛世的王朝,其衰亡更加具有历史意味。我们发现,尽管它们的灭亡各有原因,但有两个方面是相同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其一是这五个王朝的灭亡形式囊括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两种形式:来自内部的分裂与来自外部的挑战。汉、唐亡于内;宋、明亡于外;清朝有些例外,其外部的挑战来自于新的时代与新的世界。当然,他们的灭亡都是内忧加外患,销磨积弊多年,才导致一个最终解决的方式。其二是这五个王朝由于制度的优越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没有一个王朝是毁于一旦的。他们的代替者或是受其抚育的臣民,或是受其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除了清朝,其他四个王朝的代替者无一不以他们的继任者自居,进行政治改革并修撰前任王朝的国史。就清朝而言,最后的革命是由于改良政治的失败而导致的。这一点,与夏、商、周、秦、汉之间的推翻暴政,解民于水火式的革命很不一样。因此,汉、唐、宋、明、清留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是最为丰富的,而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也是最为深刻的。它们是历史遗产最丰富的王朝。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套讨论兴亡的丛书只是历史通俗读物而不是学术著作,是三个大学文史专业教师不务正业的少作和一位作家对历史的演绎,代表着他们的文字趣味与历史见识,这次再版作了少许的修订。他们的目的只是用现代散文话语营构一个历史阅读场景,其中只有情节、人物、议论而不是在阐述历史的规律和理论,叙述与议论各有不同的视角,对历史的看法和文风也不尽统一。但他们相信,在这个全球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会有更多的国人想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关注我们的未来。正如法国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所言:“我们的任务是要创造历史,因为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惟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如果这套文字通俗但又不是戏说的丛书能够感发人们对国史的兴趣,便满足了他们的心愿。


徐兴无

2016年5月于南京大学


《千年风云:东亚王朝的兴衰更迭》 一部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深度剖析了东亚大陆上数个伟大帝国从崛起至衰落的复杂脉络。 本书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年代叙事,而是一次对权力结构、社会肌理、文化张力与地缘政治的深刻透视。我们聚焦于那些深刻塑造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帝国,探究它们如何建立起宏伟的统治体系,又在何种内外压力下,最终走向权力的黄昏。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为什么”与“如何”:为什么一些帝国能够延续数百年之久,建立起稳定而繁荣的社会结构?它们在面对内部矛盾激化、外部威胁入侵、以及技术与思想停滞时,又采取了哪些应对策略,这些策略的长期后果又是什么? 第一卷:奠基与开创——帝国秩序的艰难塑造 本卷着眼于东亚历史上几个关键的“破晓时刻”。我们不从既有的成熟帝国写起,而是深入探讨那些在战乱、分裂或蛮族冲击后,建立起全新统一秩序的早期阶段。 我们将探讨的重点包括: 权力合法性的构建: 早期君主如何借助哲学思想(如天命观)、军事威慑以及对原有贵族阶层的重新分化与整合,来确立其统治的绝对合法性?他们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松散的军事联盟转化为中央集权的官僚机器? 土地与税赋的制度设计: 帝国运行的基石是稳定的财政收入。本卷将详细分析初期土地制度的设计,从均田制的尝试到委托地制度的演变,考察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中央集权的能力。 边疆的压力与融合: 在帝国初创期,边疆防御往往是最大的消耗。本书将分析早期王朝如何处理与游牧民族的关系——是通过和亲、贿赂、壁垒分明的隔离政策,还是积极的军事征服与文化渗透?这些初期的边疆策略,为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历史遗产和隐患? 本卷力求展现帝国初创时期的那种充满活力、但也极度脆弱的动态平衡。 第二卷:成熟与繁荣——秩序的顶峰及其内部张力 当帝国跨越了百年的存续期,进入了统治的成熟阶段,社会结构、经济体系和文化观念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本卷着重分析这种“盛世”背后的复杂结构。 核心议题聚焦于: 官僚体制的膨胀与效率: 随着中央集权系统的成熟,选拔制度(如科举)的完善如何确保了精英阶层的不断更替?但同时,我们也审视了官僚系统的惰性、派系斗争以及权力寻租现象在成熟期如何开始侵蚀行政效率。 经济重心的转移与社会阶层固化: 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剩余积累,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然而,这种商业的繁荣往往与土地兼并的加剧并行不悖。我们将分析士绅阶层、自耕农与新兴商人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转化为潜在的社会不安因素。 思想文化的定型与僵化: 某一阶段的主流思想一旦被官方确立,它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可能抑制了对现有秩序的批判性思维。本卷将考察特定历史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在巩固统治的同时,如何限制了社会对新问题的创新性回应。 “双重帝国”的悖论: 在看似强大的中央政府之下,实际的治理往往依赖于地方精英(宗族、乡绅)。这种“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微妙共存关系,在太平盛世时是效率的保障,但在危机来临时,则可能成为中央号令失效的温床。 第三卷:迟滞与衰变——危机显现与系统性失灵 任何伟大的系统都难以永恒。本卷是本书最具批判性的部分,旨在剖析帝国体系在面对结构性挑战时,如何从内部开始瓦解。 衰落的深层动因包括: 人口压力与资源枯竭: 长期和平带来的超负荷人口增长,如何使得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加剧了生态压力,并使小农经济更容易被一次灾荒击垮? 财政的不可逆转的困境: 庞大的维稳开支、皇室与贵族的奢靡、以及战争的成本,使得政府不得不诉诸于更具掠夺性的税收方式。我们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隐性税收(如盐铁专营的扭曲、摊派制度的泛滥)如何进一步压榨了底层社会,导致社会流动性完全停滞。 军事体系的“文官化”与“雇佣化”: 随着长期和平,曾经强大的常备军或府兵制逐渐退化。当军事力量开始依赖于高成本的雇佣兵或地方武装时,中央对武力的控制力如何被削弱?当军事精英不再与国家共命运时,内部叛乱的威胁便骤然增加。 外部环境的剧变: 并非所有衰落都源于内部腐败。本卷也会客观分析,当帝国自身已失去创新能力时,来自外部的、更具活力或军事效率更高的挑战者(无论是来自草原的部落,还是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势力)出现时,帝国僵化的反应机制如何加速了其崩溃。 结语:历史的幽灵与永恒的议题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超越个别朝代的兴亡,提炼出东亚大一统帝国模式在时间长河中的普适性规律与独特陷阱。通过对不同王朝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研究,我们试图揭示:权力集中到极致后,如何从自我巩固的工具异化为僵化的枷锁?知识精英如何在维护稳定的同时,也成为了阻碍变革的壁垒? 这部历史著作,旨在为今日的读者提供一个宏大的历史坐标系,去理解那些跨越数个世纪的结构性挑战,以及它们在不同文明形态中呈现出的相似或迥异的命运轨迹。我们看到的,是王朝的更迭,但背后是关于人类治理、社会正义与文明延续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从开篇的序幕拉开,便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充满人情味的细节编织在一起。尤其在描绘朝代更迭时的那种宿命感,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比如,他笔下那些关键人物的挣扎与抉择,绝非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复杂、多面、充满局限性的个体。这种深度的刻画,使得“衰亡”的主题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一次次真实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沉浮。读完某个断代史,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个帝国将如何应对自身的危机。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历史的磅礴气势中,看到了个体命运的微小与伟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东方帝国历史的独特棱镜。它没有回避那些沉重的话题,比如专制对人性的压抑,以及文化自信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深刻教训”,其影响是跨越时代的。读这本书,不像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进行的深度对话。作者对细节的关注,比如某一重要法令的出台背景、某个文官集团的运作逻辑,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教科书上的简单概括。这是一种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沉思许久,并对“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个问题产生更复杂思考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帝制”这一政治形态的深层反思。它不仅仅是在叙述“谁推翻了谁”,更是在追问:一个维系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权力体系,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积累,最终导致自我瓦解的?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几个昏君或奸臣,而是将视角放在了制度的惯性、思想的僵化以及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张力之上。这种宏观的、具有批判性的历史观,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自我校正,重新审视我们对“盛世”与“乱世”的传统认知。它挑战了那种线性的进步史观,展现了历史循环往复的残酷逻辑,读完后会让人对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产生更深层次的联想。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那种考据的严谨性,让我在阅读时倍感踏实。它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通史读物,而是能挖掘出一些非常新颖的解读角度。特别是对于那些被传统史学叙事边缘化的社会阶层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极为精彩。举个例子,在论述某一王朝的晚期时,作者并没有把焦点完全集中在宫廷斗争上,而是深入到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民间思潮的暗涌,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衰亡”成因的理解。读起来,仿佛手边摆着大量的档案卷宗,但作者的文笔又极其流畅,丝毫没有学术论文的枯燥感,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性。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语言风格上的多样化处理。虽然主体是严肃的历史叙述,但在描绘具体战役或宫廷秘闻时,笔锋又变得极其锐利和富有张力,如同武侠小说般引人入胜。而且,在不同朝代的章节转换中,作者似乎也悄悄调整了行文的“色调”——比如描述大唐的章节,笔触显得大气磅礴,带着一种自信与开阔;而面对某个后期帝国时,文字则变得压抑、内敛,充满了对细节的捕捉,仿佛能闻到腐朽的气息。这种与内容高度匹配的文风变化,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感觉每翻开一个朝代的篇章,就像换了一部不同风格的电影在观看,但核心的主题又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回顾历史,反省自我,怎么会出现这种事

评分

蠢蠢野心,昭然若揭。

评分

书质量很好,送货很快

评分

不错啊!!!!!!!!!!!!!!!!!!!!!!!!!!!!!!!!!!!!!!

评分

不错!寻寻觅觅了好几年

评分

发货及到货皆及时,书的品相质量好!令人满意!

评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评分

在那十年动乱疯狂的年代,这帮人是横行霸道!看到他们受到惩罚,大快人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