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苏珊·拉·尼斯是大英博物馆典藏和科学研究部的冶金学者,精通黄金器物,常年从事大英博物馆的鉴定和分析大英博物馆的珠宝藏品鉴定与分析工作,《金子:一部社会史》集中展示了作者多年鉴定和研究成果。
《金子:一部社会史》甄选了其浩瀚收藏里的120件精美黄金物品,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黄金的前世今生和神秘光环,告诉人们是谁曾经佩戴、赞美或者是觊觎过这些黄金,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令人美不胜收。
《金子:一部社会史》探及黄金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对黄金情有独钟的读者想深入了解黄金的需求。
内文用纸为120g富士樱花。此种纸张质地紧密不透色,对油墨的吸收性均匀、平滑度良好,呈色效果佳。
内容简介
从弥达斯王、《圣经》到格林兄弟,数千年来,黄金启迪了各种神话、传奇和寓言故事。它是财富、魔力和太阳的象征,被当作金钱,制作首饰和装饰,也是政治和宗教权力的符号,享有其他金属无法比拟的盛誉和地位。
大英博物馆出版的《金子:一部社会史》甄选了其浩瀚收藏里的120件精美黄金物品,以通晓凝练的明晰语言,探及黄金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事实与幻想,地位与力量,作为货币,作为饰品,作为器皿,黄金与神、死亡,黄金的光芒、工艺。对于任何一位曾经穿戴、使用、享受和崇敬黄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作者简介
苏珊·拉·尼斯(Susan La Niece),大英博物馆典藏和科学研究部的冶金学者,主要研究金属加工技艺(包括塑形与装饰),鉴定和分析大英博物馆的珠宝藏品,著有《金子》《金属与矿藏》等书籍,经常进行公众讲座。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致谢 1
第一章 事实和想象 3
黄金的发现和开采 炼金术,神话和传奇
第二章 地位和权力 21
中国
权杖
国王和王冠
项环,战士阶层的徽章
礼物和贡品
权力和对黄金的控制
第三章 钱币 41
欧洲钱币
伊斯兰金币
印度和东南亚
中国和日本
非洲
美洲
金本位制
埋葬的财宝
黄金的价值
第四章 金匠 65
金匠的地位:艺术家还是工匠?
作坊和工具
金匠的技术
第五章 珠宝和装饰 83
衣服束扣
戒指
手臂装饰
耳朵和鼻子装饰
头发、颈部和胸部的装饰
第六章 黄金、神祇和死亡 107
给神祇的礼物
献给死亡的金子
圣物箱
太阳崇拜
神和敬神
第六章 所有闪光之物 127
古代的黄金提炼
试金:黄金纯度的测量
标记
着色黄金
金属镀金和其他材料
假货和伪造物
经久不衰的吸引力
延伸阅读 145
译后记 149
精彩书摘
黄金是宙斯之子,蛀虫和铁锈都无法侵蚀。
—品达(Pindar),约公元前522年至前422年
从古至今,拜神的场所一直用黄金作为装饰。传说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神殿的墙、地板和门都覆盖着黄金,而在清真寺、犹太人会堂、神殿和教堂等建筑的圆顶和内部装饰上采用镀金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神祇金像在远古时期就有记载,比如《圣经》中所说的金牛犊,以色列人崇拜它,而摩西则摧毁了它。这个故事广泛流传于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经典文献中。而在古典世界,根据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说法,伯里克利(Pericles)对雅典市民做了一番演讲,内容是雅典已经濒临与斯巴达交战的边缘,需要借用财政支持,来源包括供奉给神庙的黄金白银,以及用来装饰卫城神殿中巨大的雅典娜象牙雕塑的40达伦(1达伦等于30.5公斤)黄金。人们要求他们保证在战后能恢复原样,甚至更好:不用说,损坏崇拜的金神像总是有风险的。
而在那些没有国家银行的地方,就像古代的希腊世界,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存放在神殿庇护所,借助人们对于神祇报复的忌惮来震慑窃贼。宗教中心倾向于在自身身上节省开支,相关铭文中也提及其从神殿财富中获得借贷。希望从神祇那里获得庇佑的乞愿者带来了供奉品,祭司则能够因为他们付出的服务而要求获得酬劳。例如,北印度的笈多王朝(约公元320年至540年)的国王们,在举行杀马献祭仪式来确立其王位时,被要求按照印度教的传统文本《吠陀》(Veda)圣典,向神庙献上黄金。这种献祭,特别是要求用黄金来支付,为笈多王朝的黄金货币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给神祇的礼物
就像人间的统治者一样,神祇也希望有礼物和供奉来被取悦。资助兴建用于崇拜神祇的漂亮场所,是富有的赞助者用来自我救赎的方式,无疑也是为了弥补其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所犯下的有悖伦理的行为。以弗所(Ephesus,也译作艾菲索斯)是小亚细亚沿岸一个富饶的希腊城市,以弗所的阿尔忒弥斯神殿(the temple of Artemis)是在之前神殿的遗址上重建的,曾位列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至今已片瓦无存。这一巨大工程的赞助者是吕底亚的最后一位国王克罗伊斯,人们在遗址的遗留物中发现了一些早期银金矿的钱币。阿尔忒弥斯女神崇拜与生育孩子和野生动物有关:早期将她表现为“动物的女主人”,每只手上都握着一只野生动物。罗马时期在她身上加上了弓和箭,就像女猎人狄安娜(Diana)一样。
神殿供奉着伟大的阿尔忒弥斯祭祀神像,吸引朝圣者们从方圆几百英里前来,祈求女神能治愈疾病,商贸获财,或生养孩子。朝圣者向世界各个圣地的神祇献上供奉品。这些未必都是有钱人,但他们将其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倾囊而出。
献给死亡的金子
相信来生是大多数宗教的信条。一些宗教也认为,死后配置一些可用于来生的俗世的东西,是既有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英国的萨顿胡地区,一位被认为是东盎格鲁的盎格鲁—撒克逊统治者德雷沃尔德国王(599—624/5)的男性,被埋在一艘长达27米的木船中。这艘船被掩盖在一个高大的坟堆之下,陪葬有金制的徽章,以及皇家宴会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在这些随葬物品中,还有一个装有37枚1/3西斯金币的钱包,每一枚都来自于不同的法兰克人的造币厂,还有3个币坯和2个小金铸锭。币坯上标注的数字是40,也许就是应该付给划船到“彼岸”的人的报酬,而2个小金铸锭则应是付给2个舵手的。
从中国的皇帝到埃及的法老,从西坎(Sicán,秘鲁)的君主到色雷斯(巴尔干)的武士贵族,这些有权有势者都想将与他们生活地位匹配的一切都带进坟墓之中。一些为葬礼所准备的物品能消耗其在世时的大部分财富,使得黄金和其他贵重商品从流通环节中转移出去。即便是家境不算富裕的人家,也会随葬财产以确保其来世生活舒适。这种广泛传播的信仰使得盗墓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
圣物箱
对于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和其他众多宗教的信徒来说,圣人遗物是非常重要的。圣物就是与圣人或诸如耶稣、佛陀或穆罕默德等人相关的物品,绝不只是纪念物而已。人们一直相信它们具有某种神奇的治病神力,或与某些神迹相关。圣物箱即是盛放和展示这些遗物的容器。因为圣物比“名贵宝石和黄金更价值连城”,所以它们通常被盛放在黄金制成或装饰的容器里。从中世纪开始,无论是欧洲还是拜占庭地区,这些珍贵的圣物箱本身也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虔诚的赞助人会捐献黄金和宝石来装饰圣物箱,尽管这些圣物箱有时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华丽珍贵。比如真人大小的圣尤斯塔斯(St Eustace)头像圣物箱表面被黄金和宝石所覆盖,但实际上黄金只是镀金,而其中一些“宝石”只是玻璃。根据传说,圣尤斯塔斯是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公元98年至117年在位)的一位将军。他在狩猎中皈依了基督教,当时他看到一个幻象,一只牡鹿的鹿角上有一个发光的十字架。随后,在一次战役胜利之后,他拒绝加入感谢罗马神祇的队伍中,连同妻儿一起被火烧死。
在早期的佛教中,圣物崇拜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建造高大的建筑物(舍利塔)来安放佛陀及其僧侣们的遗物。佛教徒的遗物通常与所谓的“七宝”一同安葬,黄金就是其中之一。19世纪在犍陀罗(Gandhara)毕马兰(Bimaran,现在的阿富汗境内)曾发现过一个盛放佛骨舍利的圣物箱,上面镌刻着铭文。但圣物箱的盖子和其中的圣骨已不复存在。随葬的还有一些小珍珠、各种宝石和一般珍贵的石头,以及四枚硬币。
太阳崇拜
很多神话都把黄金与太阳的能量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安第斯文化中,黄金被称为“太阳的汗珠”,白银则是“月亮的眼泪”。在印加文化中,黄金是太阳神因蒂(Inti)的象征物,在秘鲁库斯科(Cusco)的太阳神庙中有一个花园,以各式各样的植物、动物和人都是黄金和白银铸造而闻名。哥伦比亚的莫伊斯卡(Muisca)印第安人建造了太阳神庙和月亮神庙,他们有着异常复杂的信仰系统,其中有四种主要神祇,以及无数的精神实体。供奉神的供品对于宗教仪式来说相当重要,有无数个人、动物和武器的微缩复制品,活灵活现,细节复杂,由黄金、图帕伽(Tumbaga,一种铜和金的合金)和铜铸成,被放在诸如湖泊之类的地方。
古埃及人认为黄金是一种神圣的、坚不可摧的金属,他们的太阳神拉(Ra)就有纯金的身躯。埃及人相信神祇的肤色都是金色的,在石棺的一端会描绘女神伊西斯(Isis)和奈芙蒂斯(Nephthys)姐妹,在象形文字中她们代表的是“黄金”。而对于西非洲的阿桑特人来说,黄金是太阳在尘世间的匹配物,也是生命力(kra)的物质呈现。在统治者的徽章上,黄金代表的是纯洁和活力,在阿桑特人的宫廷中,国王的金凳子是最重要的象征物。在阿桑特人的传说中,1701年的某一天,奥赛·图图(Osei Tutu)正坐在树下,金凳子从天而降,落在他的膝盖上,代表了上天授予他神圣的统治权力。
神和敬神
综上所述,人们似乎发现在宗教规条中,黄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但也不尽然。在很多宗教中,严格的戒律要求人们杜绝各种世俗杂物和放弃财产,黄金制品当然也属于世俗物品的范畴。例如,从伊斯兰教早期开始,贵金属和金钱总引起人们深切的不安,但金钱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流畅运转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贸易还是税收。为了抑制其负面影响,人们建立了条规来控制财产的比例,规定了其中必须作为施舍金的部分,也明令禁止高利贷(神圣的《古兰经》也明确禁止这一行为)。人们被禁止使用贵金属制成的餐具,男人也不能佩戴黄金饰品。允许使用金币,但传统金币上的头像则被宗教文本所取代。
在很多宗教中,都建立了明确的规条来调和精神财富和世俗财富。例如,耆那教信奉筏驮摩那(即大雄,Mahavira,与佛陀同时期)的僧众们,有一整套极为严峻的自制规条,却鼓励教众从事一些遵纪守法的商业和专业活动,这些活动在印度的财政系统中充当主角。所以说,黄金在世界各种宗教中总是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位置。
纵观历史,黄金对于确立统治者的神圣王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巩固了宗教机构的财富和权力,它曾经被用来装饰崇拜神祇的场所,为神祇增添荣耀。尽管如此,它也被视为万恶之源。
前言/序言
《帝国之血与荣耀:一部权力的结构史》 内容提要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深入剖析“权力”这一复杂而多面的概念是如何在人类社会中构建、运作、演化并最终瓦解的。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政治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权力形式、合法性基础、运作机制与社会影响的结构性考察。我们将探讨从早期部落联盟的魅力型权威,到中世纪封建采邑的契约性权力,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暴力垄断与官僚体系的制度化权力,乃至当代全球化背景下跨国资本与信息控制的隐形权力网络。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权力结构转变的关键驱动力:意识形态的塑造、军事技术的革命、经济基础的重构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革新。 --- 第一部分:原始的印记——魅力、血缘与早期权威的构建(约300字) 本章将审视人类社会早期权力关系的形态。在农业尚未完全定型或国家概念模糊的时代,权力往往依附于非制度化的要素。我们将考察“魅力型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的产生机制,探究特定个体如何通过其非凡的个人特质、神圣的启示或战功来凝聚群体,并将其意志转化为集体的行动准则。 重点分析血缘和亲族网络在早期权力传承中的核心作用。部落的边界如何通过姻亲关系和共同的祖先神话来巩固?神灵信仰如何被用来为首领的统治披上合法性的外衣?我们将对比古老的萨满教仪式与早期王权的萌芽,揭示信仰体系如何成为最早期的社会控制工具。此外,本节还会涉及早期公共工程(如灌溉系统、防御工事)的兴建如何催生了第一批专业的管理者,并使权力从纯粹的个人魅力转向初步的组织化管理。 第二部分:神圣的契约——中世纪采邑、宗教与双重统治(约350字) 中世纪的欧洲及同期其他文明的权力结构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和多中心特征。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契约性权力”的复杂性。封建制度下的效忠与分封,并非单向的命令,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相互约束的权利与义务之上。领主与其附庸之间的关系,通过宣誓、仪式和土地的授予而确立,这种基于个人依附的制度,是如何在中央权威衰弱时维持社会秩序的? 我们特别关注教会——作为超越世俗王权的另一大权力中心——的作用。教会如何通过对“永恒救赎”的解释权,构建了一套与世俗统治体系相并行甚至更高的意识形态体系?教皇与皇帝、国王之间的“双剑论”之争,实质上是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力之间关于合法性终极来源的拉锯战。本书将深入分析修道院、骑士团等非政府组织在知识传播、经济活动和军事干预中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城市自治运动如何作为对抗传统封建权力的新兴力量出现。 第三部分:秩序的重塑——绝对君主制与官僚机器的诞生(约350字)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浪潮,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本章聚焦于绝对君主制如何系统性地瓦解了中世纪的权力分散格局。这一过程依赖于两大支柱:一是国家机器的官僚化;二是军事技术的垄断。 详细阐述了官僚体系(如文官选拔、税收体系的专业化)如何使得统治权力穿透地方藩镇的壁垒,实现对社会资源的直接调配。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廷,不仅是奢华的象征,更是一个精密的权力控制装置,通过礼仪和排他性将贵族纳入王权的羽翼之下。同时,火药武器和常备军的建立,使得君主首次拥有了不受制约的暴力优势,从而奠定了现代主权国家的基础。本书还将探讨重商主义政策如何作为经济基础,为国家机器的扩张提供财政支持。 第四部分:人民的主权——启蒙运动、革命与制度化的暴力(约300字) 18世纪的启蒙思想,从根本上挑战了权力源于神授的合法性基础,转而寻求“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新合法性。本部分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实践——共和制和代议制。 然而,革命并未终结权力的争夺,而是将其重新“制度化”。我们将探讨宪法、选举权、多数决原则等机制是如何试图驯服和规范暴力的。重点分析“恐怖统治”时期,革命权力如何迅速异化,表明即使是基于人民主权的权力,也可能在意识形态纯洁性的驱动下,诉诸极端的、制度化的暴力来清除异己。这揭示了现代民主制度在保障自由与维持秩序之间的内在张力。 第五部分:无形的枷锁——全球化、信息与后主权时代的权力流动(约200字) 进入20世纪以来,权力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隐蔽化和扩散化。民族国家的绝对主权受到跨国公司、国际金融组织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侵蚀。本章探讨了“软权力”(Soft Power)和“权力渗透”取代硬性征服,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形态。 我们考察了数据和算法如何成为新的权力基础设施,它们通过塑造认知、预测行为和控制信息流,实现比传统暴力更有效、更难察觉的社会规训。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以及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都揭示了权力如何从固定的地理中心扩散到流动的网络节点。本书最后思考,在主权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公民社会如何才能有效地识别和制衡这些无形的、分散的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