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你方唱罢我登场!当齐国内耗,晋国分裂,楚国休整,南方蛮夷小国吴、越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新一轮争霸风云。伍子胥和勾践是这一部的超级明星,他们的经历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刻骨铭心的复仇传奇。作为吴王的左膀右臂,伍子胥和伯嚭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两人都身负血海深仇,潜伏吴国伺机报复楚国;但后人评价他们是一个忠臣,一个奸臣。是耶?非耶?在“鹰视狼步”的越王面前,范蠡何以功成身退、逍遥四海;越国的女版“余则成”西施,最终身归何处。这些人物的故事耐人寻味。随着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越国覆灭,春秋争霸赛落下帷幕,在历史的烟尘中,真相却渐渐清晰起来。
内容简介
齐国崔、庆两大家族斗法,晋国、楚国亦走不出腐败和内耗的漩涡,在老牌大国碌碌无为的时候,南方蛮夷之国登上了历史舞台。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代东南部的两个蛮夷国家,短时间内崛起,但是很快消亡。这两个国家的崛起,就是仇恨发酵的结果;当仇恨远去,泡沫随之破裂,一切归于寂静。在这段血色历史中,两个著名的复仇人物先后登场,伍子胥和越王勾践,一个负家仇,一个怀国恨,他们的坚忍不拔和忍辱负重令人叹为观止,他们报仇的过程成为流传千年的传奇。
作者简介
贾志刚,著名体育记者、体育评论家、菲著名小说家、非知名剧作家。著有非主流长篇小说《无间盗》、《侠义无道》、 《副处长》、《奔向地狱》、《公元5678》等,涉猎官场、武侠、历史、悬疑、科幻等多个领域。
其中,《无闻盗》(原名《侠兄盗弟》)入围首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决赛。在中国台湾进行的决赛评选中,被所有评委以“打着武侠反武侠”直接垫底。巨著《侠义无道》至今拒绝出版中。
著有电视剧本《山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公元前700年到前476年这个战火纷飞的时期——春秋,被贾志刚称为“不可缺失的王朝”,在他生花妙笔和幽默诙谐的风格下,《说春秋》应运而生。它与《明朝那些事儿》等畅销历史小说同根同源,都是现代网络的产物,是天涯煮酒论史上超牛的帖子,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该帖自2008年9月开帖以来,曾一举创下单月点击60万的天涯煮酒纪录,如今更以180万的点击量高居天涯煮酒前列。
《说春秋》是一套系列丛书,共七部,从“齐楚崛起”到“吴越兴亡”直至“孔子世家”,春秋300多年的历史在贾志刚的笔下娓娓道来。全书序言前的一张春秋世系表将春秋的帝王诸侯及人物称号整理得一清二楚。序言则是作者对读者最真诚的期望———“中国人就要读春秋”。在国学热日渐增温的情况下,春秋是一个非常值得走进的时代。
——《南国都市报》:《贾志刚“说春秋”现代得有盐有味!》
喜欢读点历史的读者大都知道,春秋时期的历史虽然看起来十分精彩、热闹,但与之同时,却也头绪繁多、线索紊乱。反正我读过不少相关书籍,其中有正史、也有野史,但若让我系统地说出春秋时期的故事和人物,我还确实有点犯难。真是难为贾志刚了,竟然能在他的《说春秋》中把如此繁多的头绪和如此紊乱的线索梳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呀!
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哪一个时代是最不可缺失的呢?如果只能留下一个,究竟应该留下哪一个呢?你的回答如果是“清朝”或“明朝”,那么,对不起,零分没商量;如果是“宋朝”、“唐朝”或“汉朝”,也只能分别得到一分、二分或三分的成绩;如果是“春秋战国”,或者说“东周”,那么恭喜你,“答对了!”在贾志刚眼中,春秋时期无疑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华文明基本定型,所谓的“周公主义—管子思想—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诸子理论”,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基石。该有的智慧有了,该出的人物出了,中华文明的框架已经牢牢地搭建起来,后来者不过是拾拾前人的牙慧,或者在这个已经搭建好的框架内拆拆补补而已。就像贾志刚所总结的那样:“我们始终在春秋祖先们的成就之内徘徊,再也走不出去,不知是祖先们太伟大,还是他们的后人太不争气。”
当然,我不否认,贾志刚以这种诙谐戏谑的方式解读春秋,并以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来衡量春秋时期的价值观念,其中的确不乏主观臆想的成分在内。不过,贾志刚讲的春秋故事虽然另类,但其间的基本史实却皆有所本,并非他个人的凭空杜撰。尤其难得的是,贾志刚不仅擅长讲故事,他还有着明达的历史观念,洞悉人性的真相和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秘密所在,所以,他讲述的春秋故事除了好看与好玩之外,也能够给人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慧远:《大话春秋》(来源:南方都市报)
目录
第一六一章 吴国
第一六二章 寿梦的梦想
第一六三章 吴国人的原生态
第一六四章 晋国人的真面目
第一六五章 忽悠害死人
第一六六章 崔家灭门案
第一六七章 两只鸡引发的血案
第一六八章 楚王好细腰
第一六九章 楚国四兄弟
第一七○章 吓死胆小的
第一七一章 伪君子韩起
第一七二章 欺软怕硬的盟主
第一七三章 数典忘祖
第一七四章 偷袭专家
第一七五章 疯狂的报复
第一七六章 伍家父子
第一七七章 过昭关
第一七八章 剩女的软饭
第一七九章 楚国人在吴国
第一八○章 谋杀开始了
第一八一章 专诸刺王僚
第一八二章 被忽悠的勇士
第一八三章 要离刺庆忌
第一八四章 孙武练兵
第一八五章 一件皮衣引发的战争
第一八六章 楚国沦陷
第一八七章 楚国光复
第一八八章 盟主变流氓
第一八九章 赵简子
第一九○章 六9即咬起来了
第一九一章 犀利哥战术
第一九二章 养马尝粪
第一九三章 卧薪尝胆
第一九四章 折腾和被折腾
第一九五章 伍子胥的悲哀
第一九六章 夫差争霸
第一九七章 东郭先生和狼
第一九八章 吴亡
第一九九章 勾践称霸
第二○○章 越亡
精彩书摘
鲁国这时候正是鲁成公在位,见吴王寿梦来了,也非常欢迎。
两国国君亲切会见,连比划带说,勉强也能沟通。
“我有一个梦想。”吴王寿梦的梦想又来了,把自己想看看周礼的想法说了一遍。
“咳,你已经看到周礼了啊。”鲁成公心说你这土包子什么都不懂啊,周礼是随处都在的啊。“我们接待你,包括现在吃饭等等,都是遵循周礼来的。等一会儿还有音乐、舞蹈,也都是按照周礼来的。周礼,就是贯穿在每时每刻的行为规矩啊。”
“噢。”吴王寿梦恍然大悟,看看周围,井井有序,再回想这一路,人们都很有礼貌,很有规矩。“周礼真好,看看我们吴国,没什么规矩,简直就是一帮乌合之众,盲流。”
吴王寿梦喜欢上了周礼,于是,鲁成公安排季文子全程陪同吴王寿梦,详细介绍周礼并进行演示。
“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吴越春秋》寿梦感慨。他已经迷上了周朝的东西。
寿梦非常高兴,提出派人来鲁国学习周礼的请求,鲁成公当即答应,心说这年头中原正宗都他妈不把周礼当盘菜了,还就是楚国感点兴趣,现在吴国这个野蛮国家自己送上门来,真是太好了。
野蛮国家向往文明,文明国家糟蹋文明。
历来都是这样。
双方就这样达成了一致,吴王寿梦得到了他梦想中的东西,而鲁成公得到了现实中的实惠:吴国将会向鲁国赠送大量礼品作为学费。
“大兄弟,我还有一件事情想要问问你。我单知道我祖上是从周朝过去的,可是传了这么多代,当时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真弄不清楚,你给我说说?”吴王寿梦又提出一个要求,吴国没有史官,他弄不清自己的祖先是怎么从西边跑到了东边。
鲁成公也不太明白,于是把季文子找来。好在季文子学问比较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介绍了一遍。
“这么说,我们吴国是正宗华夏?哈哈,狗日的楚国人真牌潮(吴语,意为丢人),还说我们是蛮夷,想不到老子才是正宗文明人啊,哈哈哈哈……”吴王寿梦哈哈大笑,满嘴脏话,听得季文子直皱眉。
前言/序言
历史留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感慨和伤怀,历史需要学习,更需要反思。
历史上有很多传奇,但是,我们所应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传奇,而是传奇背后的故事。有些故事令人感动,但是感动的背后往往就是荒唐。
历史人物,绝不应该用好人和坏人来划分。一种更合理的划分是:适应环境的人和不适应环境的人。
有时候我们会问,是什么构成了历史?是什么在推动历史的发展?爱情还是仇恨?利益还是欲望?感情还是理智?
仇恨,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仇恨,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所以,复仇也就构成了历史故事的重要题材。
吴国和越国,当时世界东南的两个蛮夷国家,短时间内崛起,但是很快消亡。这两个国家的崛起,就是仇恨发酵的结果。当仇恨远去,泡沫随之破裂,一切归于寂静。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复仇人物先后登场,伍子胥和越王勾践,一个家仇,一个国恨。他们报仇的过程绝对是一个传奇接着一个传奇,他们的坚忍不拔和忍辱负重令人叹为观止,因而也就必然贡献给我们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至今令我们感伤或者激励着我们前行,譬如伍子胥的日暮途穷和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伍子胥和伯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对人物,一个忠臣,一个奸臣。可是,历史的真实不要简单用忠或者奸来定义。
伍子胥和伯豁具有相似的身世,从深仇大恨的角度来说,伯噽比伍子胥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伯宗到伯卻宛,从晋国到楚国,伯嚭的先辈已经连续三代冤死。
贾志刚说春秋之五:吴越兴亡 作者:贾志刚 内容提要: 本书是贾志刚先生“说春秋”系列的第五部,聚焦于春秋末期波澜壮阔的吴越争霸历史。全书以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结合扎实的史料考证与独到的历史洞察力,为读者立体呈现了吴、越两国从崛起、鼎盛到最终衰亡的完整轨迹。本书不仅是春秋史的又一部力作,更是一部关于地缘政治、军事谋略、以及人性复杂性的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吴国的崛起与霸业的奠基 吴国,地处江淮之间,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文化底蕴与军事潜力常被中原诸侯低估。本书从吴国先君的筚路蓝缕开始讲起,重点剖析了吴王阖闾时期,吴国如何借助“外来”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来自楚国的流亡贵族伍奢及其子伍子胥——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伍子胥的“复仇”与“强吴”战略: 贾志刚先生详细梳理了伍子胥“鞭尸楚灵王”的惊天动地之举背后的政治逻辑。他认为,伍子胥对楚国的仇恨是其政治动力的核心,但更重要的是,他为吴国设计了一条清晰的强国之路:内修政理,外拓疆土。书中详述了吴国如何学习中原的战车技术,并结合本土的水战优势,建立起一支令人生畏的水陆两栖精锐部队。 柏举之战的教科书式胜利: 柏举之战是吴国军事生涯的巅峰。本书不满足于简单复述“三驾战车破楚都”的史实,而是深入分析了吴军的战术部署、后勤保障以及楚国君臣的战略失误。通过对地理环境的细致描摹,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吴军是如何利用长江水系进行高效的战略机动,最终将柏举打造成一座“绞肉机”,宣告了强大的楚国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阖闾由此威震天下,一跃成为春秋后期的霸主之一。 第二部分:吴越之间的宿怨与缠斗 吴国的霸业并未带来长久的和平。与吴国接壤的越国,在其君主勾践的领导下,正在积蓄着爆发的力量。本书将重点放在两位关键人物——夫差与勾践——的早期互动上。 夫差的继位与暂时的沉寂: 阖闾在争夺霸权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夫差继位后,面对内忧外患,采取了隐忍的策略。贾志刚先生在此处探讨了夫差“雪父仇”的表象之下,他对吴国权力结构和军事力量的重塑。他指出,夫差继承了阖闾的军事才能,但缺乏伍子胥的远见和对内部政治的驾驭能力,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苦身乐志”的勾践与“十年生聚”的韧性: 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是春秋史上最著名的隐忍故事。本书深入挖掘了勾践的个人哲学:他如何将亡国的屈辱转化为治国的动力。书中详细分析了勾践如何通过“厚待士卒”、“发展农业”等一系列经济和军事改革,让越国在看似被吴国完全压制的情况下,完成了惊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积累。这部分内容是对“弱国崛起”策略的深刻阐释。 第三部分:从争霸到覆亡:吴国的自我毁灭 吴国的由盛转衰,是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本书认为,夫差的战略重心从对外扩张转向了对内的高压统治,以及对忠臣的猜忌,是其覆亡的主因。 夫差与伍子胥的决裂: 伍子胥力主北上会盟,巩固霸业,而夫差则急于求成,渴望效仿当年勾践的祖先称霸中原。两人在国家战略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炮烙之刑”——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战略家的陨落。作者通过对史料的对比分析,力图还原伍子胥被赐死的历史场景,并论证此事件对吴国军事决策层的致命打击。 夫差的“不合时宜”的北伐: 在伍子胥死后,吴国失去了最清醒的头脑。夫差虽然在黄池之会逼迫中原诸侯承认其霸主地位,但此时的吴国国力已经因常年的对外征伐而空虚。作者指出,夫差在霸业达到顶峰时并未及时休养生息,反而继续对外军事冒险,这是典型的“刚愎自用,不知进退”。 水陆并进的绝地反击: 越国在勾践的指挥下,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战略。本书细致描绘了越军如何利用水军优势,在吴国后方制造持续的骚扰,并最终展开大规模的战略反攻。最终的没邑之战,吴国被围困,夫差的末路既是个人悲剧,也是吴国作为军事强权覆灭的史诗终章。 第四部分:吴越历史的深远影响与文化沉思 本书的最后部分,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叙事,探讨了吴越兴亡对后世的启示。 地缘政治与文化交融: 吴越两国地处长江下游,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于中原的军事文化和政治生态。作者分析了吴文化(尚武、重商)与越文化(隐忍、坚韧)的碰撞与融合,以及这种文化张力如何影响了春秋末期的政治格局。 权臣与君主的共舞: 吴越争霸,是权臣(伍子胥、范蠡)与君主(阖闾、勾践)权力博弈的经典案例。贾志刚先生总结道,一个国家的兴盛,往往需要君臣之间的高度信任与默契;而一个国家的衰亡,则常常始于君主对忠臣的猜忌与排斥。 历史的辩证法: 勾践的胜利,究竟是其个人智谋的胜利,还是夫差战略错误的必然结果?本书提供了一种辩证的视角:胜利者往往将自身的成功归功于“天命”或“德行”,但历史的真实往往隐藏在复杂的经济基础、地缘因素和精准的军事时机之中。 总结: 《贾志刚说春秋之五:吴越兴亡》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历史解读。它不仅详尽还原了吴越两国从相争到相灭的跌宕起伏,更通过对人物命运、战略选择的深刻剖析,为当世人提供了关于国家兴衰、权力制衡的宝贵历史镜鉴。读者将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领略春秋末期历史的磅礴气势与人性的复杂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