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标点整理本(附分类检索)

说文解字 标点整理本(附分类检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平,李建廷 著
图书标签:
  • 说文解字
  • 古籍
  • 字典
  • 汉字
  • 字源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文化
  • 教育
  • 检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24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864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783
字数:1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尤其是文字学爱好者
  《《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附分类检索》以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大徐本《说文解字》为底本,进行整理分类,主要包括对《说文》文本加注标点、读音,并指出原本所收文字和重文数目的统计错误,一应标出。在正文之后附上多种分类检索,如“形声”、“亦声”、“省声”、“读若”、“读与某同”、“一曰”、“重文”、“引文献”、“阙”、“徐铉反切”、“徐铉新附字”、“徐铉注释”、“徐锴注释”等。此外,还有相应的部首、拼音、笔画检字表,方便读者查阅。

内容简介

  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以其创制的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本书整理底本依据目前流传*广的清孙星衍刻本,及《说文解字》大徐本,除标点整理,还编制有现代汉语拟音,编制部首、拼音和笔画索引。更有《说文》用术语分类检所,可供研究者参考,者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作者简介

  王平,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汉字研究所兼任教授。《世界汉字通报》主编、《汉字研究》副主编。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美国爱荷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韩国釜山国立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海外汉字文化传播、东亚汉字遗产整理、汉字发展史等。创意并主持设计《说文解字》全文检索、《说文》《玉篇》《篆隶万象名义》联合检索、“中韩传世小学类文献”联合检索等多种专用数据库。出版学术专着二十余部,在中、德、韩等国家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李建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副总编辑,兼任项目策划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海外汉字传播、汉字发展史、汉语词汇史等。在《中国文字研究》、《兰州学刊》等专业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域外汉字传播书系?韩国卷》、《中国异体字大系?楷书卷》等。

目录

前言
目录 1-7
正文 1-401
类检 402—693
形声字类检 402
亦声类检 466
省声类检 469
读若类检 473
读与某同类检 492
一曰类检 494
重文类检 513
或体 513
古文 526
籀文 540
篆文 546
俗体 547
引通人说 548
奇字 548
引书 549
秦刻石 549
今文 549
引文献类检 550—580阙类检 581
徐铉反切类检 583
徐铉新附字类检 664
徐铉注释类检 674
徐锴注释类检 688
索引
部首笔画索引 (694)
单字拼音索引 (698)
单字笔画索引 (743)说文解字弟一 (1)
一部 1
丄部 1
示部 2
三部 4
王部 4
玉部 5
珏部 10
气部 10
士部 10
丨部 10
屮部 10
艹部 11
蓐部 25
茻部 25
说文解字弟二 (26)
小部 26
八部 26
采部 27
半部 27
牛部 27
犁部 29
告部 29
口部 29
凵部 35
吅部 35
哭部 35
走部 36
止部 38
癶部 39
步部 39
此部 39
正部 39
是部 40
辵部 40
彳部 44
廴部 45
?部 45
行部 46
齿部 46
牙部 48
足部 48
疋部 51
品部 51
龠部 51
册部 52
说文解字弟三 (53)
?部 53
舌部 53
干部 53
?部 54
只部 54
?部 54
句部 54
丩部 54
古部 55
十部 55
卅部 55
言部 55
誩部 63
音部 64
目?录
说文目录.indd 1
2016-03-16 14:22:04
2
《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
?部 64
丵部 64
菐部 65
?部 65
?部 66
共部 66
异部 66
舁部 66
?部 66
?部 67
爨部 67
革部 67
鬲部 69
?部 70
爪部 70
丮部 71
斗部 71
又部 72
?部 73
史部 73
支部 73
?部 73
聿部 74
画部 74
隶部 74
臤部 74
臣部 75
殳部 75
杀部 76
?部 76
寸部 76
皮部 76
?部 77
攴部 77
教部 79
卜部 80
用部 80
爻部 80
?部 80
说文解字弟四 (81)
?部 81
目部 81
?部 85
眉部 85
盾部 85
自部 85
绝部 86
鼻部 86
皕部 86
习部 86
羽部 87
隹部 88
奞部 89
萑部 90
?部 90
?部 90
羊部 90
羴部 92
瞿部 92
雔部 92
雥部 92
鸟部 92
乌部 96
?部 97
冓部 97
幺部 97
?部 97
叀部 98
玄部 98
予部 98
放部 98
?部 99
?部 99
歺部 99
死部 101
冎部 101
骨部 101
肉部 102
筋部 106
刀部 107
刃部 109
?部 109
丯部 109
耒部 110
角部 110
说文解字弟五 (112)
竹部 112
箕部 117
说文目录.indd 2
2016-03-16 14:22:04
3
目 录
丌部 117
左部 117
工部 118
?部 118
巫部 118
甘部 118
曰部 119
乃部 119
丂部 119
可部 120
兮部 120
号部 120
亏部 120
旨部 121
喜部 121
壴部 121
鼓部 121
岂部 122
豆部 122
豊部 122
丰部 123
?部 123
虍部 123
虎部 123
虤部 124
皿部 124
?部 125
去部 125
血部 126
丶部 126
丹部 127
靑部 127
井部 127
皀部 127
鬯部 128
食部 128
亼部 130
会部 130
仓部 131
入部 131
缶部 131
矢部 132
高部 133
冂部 133
?部 133
京部 133
亯部 134
?部 134
畗部 134
?部 134
啬部 135
来部 135
麦部 135
夊部 136
舛部 136
舜部 137
韦部 137
弟部 138
夂部 138
久部 138
桀部 138
说文解字弟六 (139)
木部 139
东部 152
林部 152
才部 153
叒部 153
之部 153
帀部 154
出部 154
?部 154
生部 154
乇部 155
?部 155
?部 155
华部 155
?部 155
稽部 156
巢部 156
桼部 156
束部 156
?部 156
囗部 157
员部 158
贝部 158
邑部 160
?部 166
说文目录.indd 3
2016-03-16 14:22:04
4
《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
说文解字弟七 (167)
日部 167
旦部 170
倝部 170
?部 170
冥部 171
晶部 171
月部 172
有部 172
朙部 172
囧部 173
夕部 173
多部 173
毋部 174
?部 174
?部 174
?部 174
亝部 175
朿部 175
片部 175
鼎部 175
克部 176
录部 176
禾部 176
秝部 179
黍部 179
部 180
米部 180
毇部 182
臼部 182
凶部 182
朩部 182
?部 182
麻部 183
尗部 183
端部 183
韭部 183
瓜部 184
瓠部 184
宀部 184
宫部 187
吕部 187
穴部 187
?部 189
疒部 189
冂部 192
?部 193
冃部 193
?部 193
网部 193
襾部 195
巾部 195
巿部 197
帛部 198
白部 198
?部 198
黹部 199
说文解字弟八 (200)
人部 200
?部 208
匕部 208
从部 209
比部 209
北部 209
丘部 209
乑部 210
?部 210
重部 210
卧部 210
身部 211
?部 211
衣部 211
裘部 215
老部 215
毛部 216
毳部 216
尸部 216
尺部 217
尾部 217
履部 218
舟部 218
方部 219
儿部 219
兄部 219
兂部 220
皃部 220
?部 220
先部 220
秃部 220
说文目录.indd 4
2016-03-16 14:22:04
5
目 录
见部 221
覞部 222
欠部 222
?部 224
?部 225
旡部 225
说文解字弟九 (226)
页部 226
?部 229
面部 229
丏部 229
?部 230
?部 230
须部 230
彡部 230
彣部 231
文部 231
髟部 231
后部 233
司部 233
卮部 233
卪部 233
印部 234
色部 234
卯部 234
辟部 234
勹部 235
包部 235
苟部 235
鬼部 236
甶部 237
厶部 237
嵬部 237
山部 237
屾部 239
屵部 240
广部 240
厂部 242
丸部 243
危部 243
石部 243
长部 245
勿部 245
冄部 246
而部 246
豕部 246
?部 247
彑部 247
豚部 247
豸部 248
?部 249
易部 249
象部 249
说文解字弟十 (250)
马部 250
?部 254
鹿部 254
麤部 255
?部 255
兔部 255
萈部 256
犬部 256
?部 259
鼠部 259
能部 260
熊部 260
火部 260
炎部 264
黑部 265
囱部 266
焱部 266
炙部 266
赤部 267
大部 267
亦部 268
夨部 268
夭部 268
交部 269
尣部 269
壶部 269
壹部 269
幸部 270
奢部 270
亢部 270
夲部 270
夰部 271
绊部 271
夫部 271
说文目录.indd 5
2016-03-16 14:22:04
6
《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
立部 272
竝部 272
囟部 273
思部 273
心部 273
惢部 281
说文解字弟十一 (282)
水部 282
沝部 298
濒部 298
く部 298
巜部 298
川部 299
泉部 299
灥部 299
永部 299
?部 300
谷部 300
仌部 300
雨部 301
云部 303
鱼部 303
?部 306
燕部 306
龙部 307
飞部 307
非部 307
卂部 307
说文解字弟十二 (308)
乚部 308
不部 308
至部 308
西部 309
卤部 309
盐部 309
户部 309
门部 310
耳部 312
?部 313
手部 314
?部 322
女部 322
毋部 330
民部 331
丿部 331
?部 331
乀部 331
氏部 331
氐部 332
戈部 332
钺部 333
我部 333
亅部 333
琴部 333
?部 334
亾部 334
匸部 334
匚部 335
曲部 335
甾部 336
瓦部 336
弓部 337
弜部 338
弦部 338
系部 338
说文解字弟十三 (339)
糸部 339
素部 347
丝部 347
率部 348
虫部 348
?部 353
虫部 354
风部 355
它部 355
龟部 355
黾部 356
卵部 356
二部 357
土部 357
垚部 362
堇部 362
里部 362
田部 362
畕部 363
黄部 364
男部 364
说文目录.indd 6
2016-03-16 14:22:04
7
目 录
力部 364
劦部 366
说文解字弟十四 (367)
金部 367
幵部 373
勺部 374
几部 374
且部 374
斤部 374
斗部 375
矛部 376
车部 376
部 379
部 380
部 383
厽部 383
四部 383
宁部 383
叕部 383
亚部 384
五部 384
六部 384
七部 384
九部 384
禸部 384
嘼部 385
甲部 385
乙部 385
丙部 386
丁部 386
戊部 386
己部 386
巴部 386
庚部 387
辛部 387
辡部 387
壬部 387
癸部 387
子部 388
了部 388
孨部 388
部 389
丑部 389
寅部 389
卯部 389
辰部 390
巳部 390
午部 390
未部 390
申部 390
酉部 391
酋部 393
戌部 394
亥部 394
说文解字弟十五 (395)

前言/序言

  一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十五卷,东汉许慎着。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治学中和今古文群经,为当时经学大师马融推崇,时人誉之“五经无双”。是书初步完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建光元年(121)定稿,由其子许冲献书阙下,诏令通行。许慎去世后,《说文》影响甚大,应用颇广。中唐时,李阳冰刊改《说文》。至五代,南唐徐锴作《说文系传》以正阳冰之误。宋平江南,锴与兄徐铉随即入汴,徐铉等人敕校《说文》,于太宗雍熙三年(986)十一月重刊,世称“大徐本”。有清一朝,《说文》研究达到顶峰,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影响最重,可谓集往古《说文》研究之大成。
  二
  《说文》(大徐本)版本,现存有明崇祯年间毛氏汲古阁刊本、清嘉庆十二年长白藤花榭重印新安鲍氏藏宋小字本、嘉庆十四年孙星衍平津馆丛书重刊北宋本、同治十二年陈昌治校刊平津馆丛书本(附校字记一卷)、光绪七年丁少山重刻汲古阁本、1929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严崎氏静嘉堂藏北宋刊本、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清代孙星衍覆刻陈昌治改刻宋本。我们此次整理《说文》,主要依据版本为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小篆及重文字库依据字形取自汲古阁藏北宋校本。
  三
  《说文》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贮存小篆及其重文的字汇。是书以结构分析反映字形构造意图,从而建立起汉字结构的关系类型,开创了字典编纂先河,堪称中国文字学史与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巨着。历代研习《说文》者不可胜计,成果浩如烟海。此次我们不揣譾陋,再次对《说文》进行整理。整理者于1998年开始将《说文》录入电脑。2000年跟随恩师李圃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运用ACCESS对《说文》进行了系统整理,建成《说文》数据库,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说文》重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后出版《《说文解字》全文检索》(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为第一部《说文》电子书籍出版物。然因缺少纸本分类检索,使用尚存不便。今《《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不仅对《《说文解字》全文检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存在的失误做了订正,又对《说文》释文中字形、字音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运用ACCESS聚合成类,制作出分类检索,即“《说文》类检篇”附于正文之后,便于读者研究和使用。本版整理情况说明如下:
  (一)标点
  对《说文》文本加注新式标点。采取宽式标点,引用省略,一般不注。如果是文献原句,则加注引号,反之则不加。例如:榗:“木也。从木晋声。书曰:竹箭如榗。”此处“竹箭如榗”并非出自《尚书》原句,“书”当泛指古文献,故我们未对此处“书”标注书名号。如果《说文》所引书名完整则加注书名号,反之则不加。例如:公:“韩非曰:背厶为公。”韩非着书名为《韩非子》,非“韩非”,故此处未加注书名号。对于部分尚未定论的句读,则依据《汉语大字典》等识文断句。例如:喾:“急告之甚也。”今人一般根据《原本玉篇残卷》《一切经音义》“急也,告之甚也”而在“急”后停顿。段玉裁即作一句读,其于注中云:“急告犹告急也……谓急而又急也。……按《白虎通》云:‘谓之帝喾者何也,喾者极也,教令穷极也’,‘穷极’即急告引申之义。”《汉语大字典》引段注:“急告,犹告急也。告急之甚,谓急而又急也。”
  (二)注音
  《说文》字音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今音审定方面,标准即以徐铉反切为主要依据。若徐铉反切与今通行读音相距甚远,则参照《汉语大字典》以《广韵》《集韵》反切标注今音。如此既可保证徐铉注音在《说文》注音中的地位,又使《说文》注音不至完全偏离现在通行的注音事实。例如:柙:“槛也。以藏虎兕。从木甲声。”徐铉注音“乌匣切”,据此标注今音似应为yā。暂不论徐铉注音的是非曲直,若直将“柙”字今读审定为yā,则显然与今读语音事实不合,也不是今天整理《说文》所应采取的模式。因此对该字的注音,作者采用《广韵》“胡甲切”,注音为xiá。
  音义联系上,贯彻本音本义的原则,即根据《说文》释义来选择适当的读音。汉字音义对应关系本就异常复杂,异读现象颇为常见,所以我们采取的方式即在确定字义的基础上再选择正确的反切。例如:徼:“循也。从彳敫声。”徐铉注音“古尧切”,据此标注今音似当读jiāo。《广韵》虽同样有“古尧切”一音,但释义为“求也”,意义与《说文》不同。而《广韵》释义“循也”的反切为“古吊切”,同于《说文》“徼”字音义。故此该字注音舍徐铉“古尧切”而取《广韵》“古吊切”,标音为jiào。若一字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反切,且属于异读现象,则依第一个反切音标注。如“颂”字,徐铉注音:“余封切,又,似用切。”今取“余封切”,注音rónɡ。
  对于《说文》反切字讹误者,以《广韵》《集韵》为准。如“晋”字,徐铉音“即刀切”,《广韵》音“即刃切”,“刀”为“刃”之形讹,故参照《广韵》反切注音为jìn。
  (三)字形
  字形处理有两大难题:一是《说文》文本中存在大量历史字形,单纯依靠已有的信息技术无法直接又精确呈现;二是现有GBK字库不能满足录入的需要,即有些字形在GBK字库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形体。前者,为避免造字和排印的不便,我们直接采用了音义相同、GBK字库支持的笔划稍异的字形。例如“眞”字单用时,GBK字库呈现为“眞”形。按照构字原理,字库中所有含“眞”构件的汉字,应该至少有统一的“眞”形(因历史原因,构形不统一的情况,亦应贮存),但GBK字库并没有做到统一。例如:“槇”“顚”“愼”“塡”“鎭”与“禛”“瑱”“嗔”“蹎”“謓”“瞋”“?”“稹”“寘”“窴”“瘨”“滇”“阗”“?”等字中“眞”构件的形体并不统一,或为“眞”,或作“真”。类似情况还有“吕”字等。对于第二类情况,我们利用fantlab程序进行造字,以满足文本处理的需要。如“”、“”等。对于因避讳造成的形体差异字,则按照通用字形处理。例如“”字以“丘”代替,“”字,以“胤”字代替。
  (四)类检
  于《《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正文之后附录“类检篇”是本书的突出特色。“类检篇”把散见于《说文》异部各处的相关信息聚合成类,再按照《说文》部首顺序排列,以便使用者快速掌握资料信息,使汉语言文字学专题研究更具可验性。以“重文”为例。《说文》重文散见于不同的部首中,通过ACCESS相关功能,穷尽所有含有“重文”的字例聚合到一起,制成“重文类检”。此外还有“形声”“亦声”“省声”“读若”“读与某同”“一曰”“引文献”“阙”“徐铉新附字”“徐铉注释”“徐锴注释”等分类检索。依托“类检篇”,使用者既可以对《说文》形音字义等信息有深入了解,又可以更精确地进行历时和共时比较研究。
  《说文》整理本众多,但至今尚未有以类检形式面世的版本。《《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的出版,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一方面也订正了以往整理者所忽略的错误。《说文》所涉内容广泛,层次复杂,整理难度颇大。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整理者水平有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整理过程中,所吸收的众家成果,也未悉数列出。在此一并抱憾,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附分类检索)—— 开启中华文字源流的探索之旅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文字是承载文明、传承智慧的基石。而要深入理解汉字的奥秘,追溯其演变轨迹,探寻其形音义的本源,《说文解字》无疑是一部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的出现,不仅填补了汉字研究的重大空白,更开启了后世学者对汉字形体、结构、意义进行系统性、科学性梳理的先河。 本次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是 《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附分类检索)。这部整理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严谨的标点、校勘和编排,力求以最清晰、最准确、最易于理解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并辅以贴心的分类检索功能,旨在帮助每一位对汉字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都能轻松便捷地步入这座宏伟的文字殿堂,领略古人造字之精妙,感悟中华文字之博大精深。 一、何谓《说文解字》?—— 汉字学的百科全书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分列的字典,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阐述字源、字形、字义的字书。它由东汉的许慎历时十九载编撰而成,收录了9353个汉字,并对其中10516个异体字进行了解释。 《说文解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字,更在于其科学的体例和深刻的见解。许慎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六书”理论,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和使用方式的系统学说,对后世文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对每一个字的解释,都遵循着“以形释义,以音释义”的原则,深入剖析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一个字是什么意思,更告诉我们这个字是如何产生的,为何是这个样子,为何是这个读音,为何表达这个意义。这种“溯源而析,理据而明”的治学精神,使得《说文解字》成为研究汉字演变、古代汉语、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中的每一个条目,都包含了: 字头(篆文): 这是许慎所处的时代通行的标准字体,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研究古代书法和汉字字体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部首: 《说文》将汉字按照字形结构归入540个部首,这是汉字检索和分类的开创性尝试。 解释(释义): 这是《说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许慎以精炼的语言,对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进行解释。 音: 《说文》对字的读音也有所标注,虽然与现代读音不尽相同,但为研究上古汉语的语音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异体字: 对于同一字的不同写法,许慎也一一加以收录和解释。 二、为何需要“标点整理本(附分类检索)”?—— 传承与现代的桥梁 《说文解字》的原文为小篆,且无标点,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阅读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尽管历代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整理和注释,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依然需要一本权威、易懂、便捷的版本。 本次整理本的出版,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1. 精细标点,清晰易读: 本整理本 painstaking 地为《说文解字》原文进行了标点。通过科学的标点,句子结构得以清晰展现,词语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使读者能够更流畅、更深入地理解许慎的原意。准确的标点,是理解古籍内容的关键,它能帮助我们避免误读和曲解,还原文本的真实面貌。 2. 权威校勘,信实可靠: 整理过程中,我们参照了多部重要的《说文解字》版本,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力求纠正讹误,统一字形,确保所呈现的内容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原貌的版本。一本可靠的工具书,其文字的准确性是生命线,本次整理本正是以严谨的态度,为读者提供了信实可靠的文本。 3. 优化编排,逻辑严谨: 整理本在编排上力求科学合理,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除了保持《说文》原有的部首体系外,我们还对内容进行了优化,使其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4. 分类检索,事半功倍: 本整理本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其附带的“分类检索”功能。在保留《说文》原有的部首检索之外,我们进一步根据字的意义、字形特点、使用频率等维度,对海量的字条进行了分类整理。这种分类检索,就像为这座庞大的文字宝库配备了一套智能导航系统,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迅速定位到目标字条,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让学习和研究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按部首检索: 这是最传统的检索方式,也是《说文》原有的体系,便于熟悉《说文》结构的研究者使用。 按字义分类: 例如,将与“木”相关的字集中展示,将表示“水”的字汇集,将与“人”相关的字归类等等。这对于理解同一类事物的称谓演变,以及汉字意义的引申,有着直观的帮助。 按字形结构分类: 例如,突出象形字、指事字等,让读者在视觉上更容易理解汉字的构造逻辑。 按古代文献使用频率分类: 针对一些常用字,进行特别标注或单独成篇,便于初学者快速掌握最核心的汉字。 三、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穿越时空的文字对话 《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附分类检索),不仅仅是一本辞书,它更是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深处的窗口,一部活着的历史。 1. 探究汉字本源,理解文化根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DNA。通过《说文解字》,我们可以追溯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理解古人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表达思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每一个字的解释,都是一段凝练的历史,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场景。 2. 学习古汉语,研究古代文献: 对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先秦至汉代的古籍,理解其字词是解读的关键。《说文解字》提供了最权威的字义释读,是学习古汉语、研究古代历史、哲学、文学等不可或缺的工具。 3. 提升汉字素养,培养文字感知力: 学习《说文解字》,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对汉字本身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每天使用的汉字,竟然如此富有内涵,如此充满故事。这种对汉字的深刻理解,将转化为更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4. 辅助书法学习,领略古韵之美: 《说文》中的小篆字形,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本书,书法爱好者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字体的源头,提升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5. 助力学术研究,推动文化传承: 对于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而言,《说文解字》的权威整理本是他们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石。而通过便捷的分类检索功能,研究者可以更快速地提取所需信息,提高研究效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本书适合哪些读者? 本书的读者群体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对汉字、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感兴趣的人群: 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 这是他们进行学术研究最基础、最权威的参考资料。 书法爱好者: 了解汉字源流,有助于提升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境界。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想要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探寻中华文明的根源。 国学爱好者: 《说文解字》是进入国学殿堂的必读书之一。 希望提升汉字素养,培养文字辨识能力的学习者: 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成人,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译者和研究者: 准确理解古籍中的字词,是准确翻译和解读的前提。 结语 《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附分类检索)的问世,是为现代读者量身打造的一把钥匙,它将带领您轻松、便捷、深入地探索汉字这座巍峨的知识宝库。它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文化读物,一份传承千年的文明馈赠。 翻开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结晶,在拥抱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精彩纷呈的文字探索之旅,开启属于您的“说文解字”的全新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古典文献爱好者的福音。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细腻,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与古籍对话的庄重感。尤其是那个“标点整理本”的副标题,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敬意。我原本以为这种传统的学术著作,在现代印刷技术下可能会显得有些刻板,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却出乎意料地考究。正文的字体选择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行距和字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那套“附分类检索”的系统,简直是整理者的心血结晶。在浩如烟海的字头中,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将相关的字族串联起来,这对于做考据或者单纯想要系统性学习汉字源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让原本散乱的知识点找到了归属,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这种对细节的尊重,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对原作精神的虔诚维护与现代学术规范的完美融合。

评分

老实说,最初入手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古籍整理本汗牛充栋,质量良莠不齐。但翻开之后,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立刻让我放下了戒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标点”的艺术。传统古籍的阅读障碍往往就在于句读的不明确,但此本的标点恰到好处,既准确地划分了句意,又没有过多干预原文的节奏感。它像是为一位经验老道的国学大师在旁边轻声引导,让你在不失古韵的同时,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这需要整理者对音韵、训袨有极高的造诣。而且,那些分类检索系统的设计,绝非是机械性的词条堆砌,而是体现了深层次的逻辑关联。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更进一步告诉你“这个字在古代属于哪一类概念体系”。这使得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记忆,而是系统性的知识建构,极大地提高了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既尊重传统又服务现代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强到令人发指,尤其是我这种需要大量进行古代文献校对和研究的文字工作者。过去查阅资料,常常需要在厚重的原典和零散的电子资料中来回切换,效率低下。但有了这本详尽的“分类检索”版本,情况完全不同了。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检索入口,你不仅可以按部首查,还可以根据字义的侧重方向进行关联查找,甚至对于一些形近字的区别,都有清晰的对比和归类。这极大地缩短了我的研究周期,让我可以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非工具的查找。而且,标点整理得如此精准,意味着我可以直接引用书中的内容进行学术讨论,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二次校对和断句的确认工作。可以说,这本书以极高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取代了过去我书桌上堆积的数本参考书,成为了我案头不可替代的核心工具。它代表了一种高效、严谨的研究范式。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所展现出的态度。在这个信息碎片化、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对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进行如此细致入微的整理和标点,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坚持。翻阅此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赓续。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字工具书范畴,而更像是一座建立在历史基石上的知识殿堂的导览手册。对于那些渴望真正了解汉字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如何承载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坚实、最清晰的路径。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简化内容,反而以一种近乎苛刻的严谨,确保了信息的原真性与学术的可靠性。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与现代整理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它成为了一本值得世代流传的经典版本。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解字”类书籍的预期。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简单释义,而是真正做到了“解”字的本源和演变。我特别欣赏整理者在处理那些形声字或者会意字时的严谨态度,他们没有简单地给出最流行的解释,而是会追溯到甲骨文、金文乃至小篆的形体变化,详细描绘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亲眼见证了古人是如何从自然万物中抽象出符号,并赋予它们意义的。这种探源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字系统复杂性和精妙性的认知。尤其是在遇到一些生僻字或者古代特有的用法时,书中的注释详尽而权威,引用了大量古代的语料作为旁证,使得每一条解释都站得住脚,让人信服。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理解,但回报却是对中华文化根基的深刻洞察。对于任何一个自诩为热爱汉字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内功心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