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么振华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自然灾害
  • 社会史
  • 灾害应对
  • 农业
  • 民生
  • 政治
  • 经济
  • 环境史
  • 社会危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43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01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7
字数:4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自然灾害始终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人类也在与灾害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总体上来讲,唐代气候是偏温暖湿润的,唐代的垦荒和经济开发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逐渐破坏,而官吏渎职行为及战争则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唐朝廷对自然灾害的赈救,体贴民情的民本思想起了一定作用,主要还是为了实现其控制社会、稳定统治的目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使灾害并未在实质上危及唐朝统治。直到最后曾经辉煌繁盛的唐王朝走下历史舞台之时,当时的旱蝗之灾也只是在唐朝统治已趋于瓦解的情况之下,对亡唐起到了某种催化剂的作用。
  有关唐代灾害的情况及其防灾、救灾举措等,在正史、政典、会要、诏令、文集中都有所记载,在墓志、笔记小说中亦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中么振华正是通过较丰富的唐朝灾荒资料,对唐代五种自然灾害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搜查、研究;并探索了唐代社会各阶层在防灾、抗灾中的活动以及他们与自然灾害的互动情况。

内容简介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以唐代自然灾害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典型性。唐代不仅是中国中古社会强盛而重要的历史时期,大唐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富庶、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为当时世界各国民众所向往,而且其雄伟气魄与博大胸怀亦为后辈中国人所仰慕。因此,对唐朝主要自然灾害的情况,唐代朝廷、官员到广大民众对灾害的认识,唐代社会各阶层对自然灾害采取的预防和救济办法,以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的互动情况,成为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研究和弄清楚的问题,以便加深对大唐帝国的认识和从唐人防灾、减灾、救灾中获取有益启示。

目录

编纂缘起

导言
一、自然灾害不仅仅是自然的
二、学术史与研究现状
第一章 唐代自然灾害发生探源
第一节 唐代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
一、气候变迁与唐代灾害
二、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唐代灾害
第二节 唐代自然灾害的社会因素
一、垦荒行为及其影响
二、官吏渎职与自然灾害
三、战争对灾害的影响
第二章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第一节 唐代旱灾
一、旱灾的时空特征
二、旱灾的后果
第二节 唐代蝗灾
一、蝗灾的特征
二、蝗灾的危害
第三节 唐代水灾
一、水灾类型
二、水灾的时空特征
三、水灾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地震
一、地震的时空特征
二、地震的灾况及其影响
三、唐人对地震原因的探讨
第五节 唐代疫灾
一、唐代疫灾概况及影响
二、疫灾的原因与特征
三、疫灾的救治
四、牛疫
第六节 唐代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对灾民和灾区农业的影响
二、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
三、对军事的影响
四、饥荒对灾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 唐代的祈祷禳灾
第一节 唐人对致灾原因的认识
一、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观
二、天灾示警
第二节 唐代的祈祷禳灾
一、祷祭禳灾及其礼仪
二、从敬蝗到灭蝗、食蝗
三、雩雨.以龙祈雨.禁城门
四、开闭坊市门·徙市·占卜·断屠
第三节 唐代的弭灾政治
一、反省自责
二、申理冤狱
三、厉行节俭
四、罢免官员
五、求直言极谏
六、出宫人
第四章 唐代的荒政
第一节 灾前的预防措施
一、仓储备荒
二、水利兴修
三、绿化环保
四、刘晏救灾
第二节 灾中的救援措施
一、赈贷粮物
二、调粟之法
三、遣使宣慰
四、养恤之方
五、灭蝗四法
六、以工代赈
七、市场救灾
第三节 灾后的恢复措施
一、蠲复制度及其他
二、因灾蠲免程序
三、自然灾害与文官考课
四、囚灾蠲免实效
第五章 唐代民间救济行为
第一节 僧道的慈善救灾
一、植树造林
二、慈善救灾
三、法术禳灾
第二节 个人与家族对灾害的预防自救
一、百姓度荒
二、乡里义举
三、百姓禳灾
结语
一、唐代自然灾害总况
二、唐代救灾利弊
三、唐代救灾的若干启示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唐代A然灾害发生探源
  中国自古灾害不断,不惟唐代,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然地理因素,中国土地广袤而气候、地理条件复杂,自然变异强烈;二是人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如吏治、战争、水利等问题的影响。这是由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决定的。如环境史家所述,自然环境不仅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静止的布景,而是表演历史的一个角色,而社会因素对探讨自然灾害的原因至少与自然因素同等重要。灾害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原因所致,但它是否造成严重影响,能否形成灾荒,则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本章主要从气候、自然生态变迁与人文环境变迁角度出发,探讨唐代自然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这里的人文环境变迁,指对相关社会人为因素的探讨,主要涉及屯田垦荒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官吏的无能、渎职及战争等军事活动对自然灾害的促发或加剧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这与自然灾害的活跃期、太阳黑子活动周期、①地心张角②、节气③及气候变迁等都有很大关系。据研究,“中国农产区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由菲律宾海循西北方向吹来,有赖于由新疆方向自西至东的旋风将这气流升高,才能将温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结为雨.这样一来,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的聚会。要是它们经常在一处碰头,其地必有水灾;反之即有旱灾”。④自然因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内在原因,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并非只能束手待毙,人类在了解灾害规律后,可以采取某些做法和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某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从而减轻其成灾后果;相反,在不了解灾害规律的情况下,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也可以诱导灾害的发生,或者起到加强成灾程度的作用。因为大自然对人类社会能够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要以人类社会本身的内在条件为依据,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种缺陷,会给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沉重打击创造条件。这样,在一定情况下,如苛政、战争、技术工程落后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就失去了对导致灾害发生的一些自然条件的有效调控,自然灾害的影响就会加大。
  ……

前言/序言

  自然灾害,从人类出现便始终伴随着人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而人类正是在与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逐渐成长、发展的。中国自然灾害发生次数之多,破坏强度之烈和灾害种类之繁多,都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探讨、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灾害,以及前人在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选题含意深厚。
  本书以唐代自然灾害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典型性。唐代不仅是中国中古社会强盛而重要的历史时期,大唐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富庶、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为当时世界各国民众所向往,而且其雄伟气魄与博大胸怀亦为后辈中国人所仰慕。因此,对唐朝主要自然灾害的情况,唐代朝廷、官员到广大民众对灾害的认识,唐代社会各阶层对自然灾害采取的预防和救济办法,以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的互动情况,成为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研究和弄清楚的问题,以便加深对大唐帝国的认识和从唐人防灾、减灾、救灾中获取有益启示。
  有关唐代灾害的情况及其防灾、救灾举措等,在正史、政典、会要、诏令、文集中都有所记载,在墓志、笔记小说中亦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么振华正是通过较丰富的唐朝灾荒资料,对唐代五种自然灾害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搜查、研究;并探索了唐代社会各阶层在防灾、抗灾中的活动以及他们与自然灾害的互动情况。
  全书近35万字,述说有条理。论述中所用资料丰富而准确,分析有深度。其研究面广而深入细致,对学术史掌握贴切,关注学术动态,尊重同行学术成果。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操守。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拘泥于一格,而有效采用了多种学术研究方法和手段,这是今后学术研究应当推广和发扬的。书中充分运用表格来透视深层次学术问题。这也是应予重视的。当然,由于研究范围广,难免影响到个别问题的进一步深化。这是瑕不掩瑜,作者亦已有所察觉。
  么振华女士,本世纪初在南开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并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还到上海师范大学做博士后。在硕士生期间,她便关注唐代自然灾害问题,大量翻检、查阅和认真研读了关于有唐一代自然灾害的文献资料,并不辞辛劳地到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她研究唐代自然灾害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她所以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是与她勤奋刻苦学习,抓住重大课题锲而不舍进行学术研究、用心钻研分不开的。值此振华大作付梓之际,仅以为序。
  施建中2014年5月于三亚寓所

《盛世风云:唐代社会经济的韧性与变迁》 本书深入剖析唐代这一辉煌帝国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展现出的非凡韧性与内在的深刻变迁。我们并非将目光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而细致的视角,去理解一个繁荣的王朝如何在多元的社会结构、复杂的政治运作和活跃的经济活动中,应对内外的挑战,并最终塑造其独特的时代风貌。 第一章:大唐的基石——政治制度与统治智慧 唐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创新是大唐盛世的基石。本书将首先梳理隋唐以来中央集权体制的演进,重点考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以及均田制等核心制度的设计初衷、运行机制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君主权力如何与士族、庶族官僚体系互动,以及这一动态平衡如何在不同时期产生微妙的变化。特别地,我们将深入研究唐代统治者在面对地方割据、权力斗争以及外部威胁时的政治智慧和策略调整。这包括对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格局、藩镇问题的形成与应对、以及后期中央权威的衰落等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力求揭示政治运作的内在逻辑,而非简单罗列制度条文。 第二章:经济动脉——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勃兴 经济是支撑帝国繁荣的血脉。本书将全面审视唐代经济发展的多个层面。在农业方面,我们不仅关注土地制度的演变,如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实施,更将深入考察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灌溉技术的进步、以及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差异化发展。我们将探讨农业在提供粮食供给、税收来源以及支持人口增长方面的关键作用。 手工业方面,唐代发达的工艺水平和多样化的产品令人瞩目。本书将重点梳理陶瓷、丝绸、金属冶炼、造纸等关键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原料来源以及销售网络。我们还将关注手工业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满足社会消费需求以及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商业的繁荣是唐代经济的另一大亮点。我们将考察国内外贸易的路线与特点,如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程度,以及长安、洛阳、广州等重要商业城市的角色。本书将深入分析市场机制的运作、商业组织的形态、货币体系的演变以及商人群体的社会影响力。我们还将探讨政府在管理商业、征收赋税以及保障贸易安全方面的政策与举措。 第三章:社会肌体——人口、阶层与文化认同 唐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流动性的有机体。本书将从人口结构、社会阶层划分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其复杂性。我们将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尝试勾勒唐代人口的分布、增长趋势以及城乡人口比例,并分析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阶层是理解唐代社会运作的关键。我们将考察门阀士族如何在新兴的科举制度冲击下寻求转型,庶族官僚的崛起如何改变政治格局,以及普通民众、农民、工匠、商人的生活状态与社会地位。本书将深入探讨阶层之间的互动、流动机制以及社会分层对社会稳定与冲突的影响。 文化认同是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本书将分析唐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如何吸引和融合各民族文化,胡汉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何体现在服饰、饮食、音乐、艺术等方方面面。我们将考察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分析,我们力图展现一个多元文化共存、民族交融的大唐形象。 第四章:思想的洪流——学术、宗教与思想的多元化 唐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各种学术流派、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在此交汇、碰撞与发展。本书将深入探讨唐代学术思想的特点,包括儒学在“经学”范畴内的发展与创新,佛学在唐代的鼎盛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如禅宗的兴起),以及道教在官方与民间的传承与演变。 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论辩与影响,例如儒释道之间的相互吸纳与排斥,以及它们在政治、社会生活和个人精神世界中的作用。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的发展,探讨这些领域的创新如何反映和塑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我们还将考察唐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他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五章:大唐的智慧——教育、科技与日常生活 教育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关键。本书将梳理唐代教育体系的构成,包括官学(国子监、太学等)、书院以及私人办学等形式。我们将探讨科举制度对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士人阶层在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将考察唐代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造船等领域的成就。例如,详细介绍唐代天文学家在观测和记录方面的贡献,医学家在药物学和治疗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建筑工匠在大型工程建造中的精湛技艺。 日常生活是理解一个时代最生动的方式。本书将描绘唐代不同阶层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习俗等。我们将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解读,生动再现普通民众的劳动场景、娱乐活动以及精神寄托,力求展现一个真实鲜活的唐代社会生活图景,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与气息。 第六章:帝国的脉搏——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 唐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帝国,其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堪称典范。本书将重点考察唐代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包括遣唐使的往来、与吐蕃、突厥、回纥等民族政权的政治军事互动,以及与日本、朝鲜半岛、中亚、南亚等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我们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以及通过这些通道进行的物质与文化的双向流动。本书将深入探讨唐代文化如何影响周边国家,以及外来文化如何丰富和塑造了唐代自身的文化面貌。我们将关注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独特地位,以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如何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谱写大唐的辉煌篇章。 结语:历史的回响——唐代经验的启示 在全书的最后,我们将对唐代社会经济的韧性与变迁进行总结与反思。唐代并非一个完美无瑕的时代,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直面挑战、不断调整与创新的精神,使得唐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本书并非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试图从中汲取经验与智慧,以期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历史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唐代,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魅力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一种在阅读古代文人的奏议或策论的感觉,笔法古朴而力量充沛。它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并非空泛的指责,而是基于对制度运行逻辑的深刻洞察。作者对历代中央政府在灾害发生时的“信息滞后性”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指出中央的决策往往慢于灾情的演变速度,这种时差在关键时刻往往是致命的。书中关于“赈济物资的二次分配损耗”的论述尤其尖锐,通过对几种关键物资(如盐、布匹)流转链条的追踪,揭示了从国库到灾民手中的巨大损耗率,直指当时行政效率的顽疾。这种对权力运行机制的深入剖析,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灾害史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古代国家治理有效性的“诊断书”。读完后,我对于理解古代帝国的脆弱性有了更坚实的认识,它不是瞬间崩塌的,而是被一次次无法有效应对的危机逐渐掏空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技术史”,专注于记录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读进去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集体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学研究。作者巧妙地将灾害事件与当时的文化思潮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解读。比如,书中分析了宋代佛教中“地藏菩萨”信仰的兴盛,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灾后心理重建的角色,这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鲜的视角。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灾后重建的悖论”的探讨:重建往往意味着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加强而非改进,新的灾难又在旧有结构上叠加,形成恶性循环。书中对不同朝代在灾后社会重组过程中,底层民众的“被遗忘”路径的梳理,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怀。虽然全书没有大量煽情描写,但那种对历史的深切关怀,如同冬日里被阳光穿透的冰层,清晰地折射出历史的冷酷与人性的坚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初读之下便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历史现场感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着时代的底色与微小的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我尤其欣赏它对宋代士大夫阶层在面对地方性饥荒时的复杂心态的描摹,那种既有儒家情怀的济世抱负,又夹杂着官场倾轧的无力感,描绘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关于黄河泛滥对漕运体系的影响这一章节,作者引用了大量地方志的零星记载,将抽象的经济数据转化为了具体的船只搁浅、粮道中断的画面,让人仿佛能闻到泥泞和腐败的气息。书中对不同地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治理模式差异的对比分析也颇具洞察力,比如南方水患的注重堤坝修缮与北方旱灾侧重储粮备荒,这种地域性治理的差异,揭示了中央集权在执行层面的复杂性与局限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想象那些古人的生活图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微光交织在一起,读来实在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是一部结构严谨、论证扎实的学术力作,其引用的史料之广博,令人叹服。我发现作者在处理材料时,展现出惊人的细致和批判性。例如,在探讨某一特定年份的瘟疫爆发时,他并没有简单地接受官方史书的记载,而是交叉比对了民间医案、地方士绅的私人信札以及税赋记录,从而对疫情的实际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了更审慎的估算。这种多维度的史料整合,极大地提升了论述的可信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灾害-社会反应-政策调整”的分析框架,并始终围绕这个框架进行论证,逻辑链条清晰,很少有跑题或论证松散之处。虽然学术性较强,但行文间偶尔出现的精妙比喻,如将官僚系统的僵化比作被洪水冲刷变形的古老城墙,使得专业内容也变得易于理解。对于想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韧性与结构性脆弱性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参考坐标。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它迫使读者直面历史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作者对于灾害引发的社会秩序瓦解和道德滑坡的描写,毫不避讳。例如,关于在极端饥荒年份,地方上出现的土地兼并加速、佃农大量流失乃至人伦关系的异化,这些细节的罗列,虽然沉重,却极具历史的真实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技术进步与社会适应速度不匹配”这一概念的引入,他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灌溉技术的发展与气候变率的加剧,论证了为什么某些“进步”在短期内反而可能成为社会风险的放大器。整本书的基调是冷静克制的,但其所揭示的周期性危机,却如同历史的警钟,在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要求读者去思考,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社会是如何在一次次的生存考验中,重新定义了“生存”本身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