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汉字与植物

汉字中国:汉字与植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书红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植物
  • 中国文化
  • 文字学
  • 植物学
  • 传统文化
  • 汉字起源
  • 植物图鉴
  • 文化史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15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18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字数:1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人的植物用字,不仅反应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认知,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观念、文化情怀等,它们是广博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本书以与植物相关的汉字为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古文字形体角度考察古人对植物的认知;从植物的文化象征角度考察汉字的意义、文化内涵,给读者展示一个比较全面的汉字植物文化世界。

作者简介

  蒋书红,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古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术成就突出,已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广东省社科项目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植物名称及相关汉字
(一)植物总称
(二)植物分称
二、植物性状及相关汉字
(一)表性质
(二)表状态
三、与植物有关的动作及相关汉字
四、与植物有关的器物及相关汉字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曾说:“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历史清楚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能告诉我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愚蠢之处!”这种局面发展到现在,虽然已有一定的改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人们的科技意识空前高涨,各类科普知识和基础常识都相应地得到了较大重视,相关书籍也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但还是遗留有不少的疏漏空白,值得人们继续研究,做进一步的拓展提高。本书即是有感于此,尝试从汉字学的角度来介绍植物,将语言文字学专业知识与科普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风土民俗知识等相结合,以期另辟蹊径,带给读者朋友们新的视野、感受和启发。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对身边的植物进行过仔细的观察、研究,并将之反映到汉字的字形和意义上。汉字里,植物部首的数量很多且比例很高。根据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东汉时期许慎所编撰的《说文解字》来进行统计,与植物有关的汉字中,“艸”部字有445个,“木”部字有421个,“竹”部字有144个,“禾”部字有87个。“艸”、“木”、“竹”、“禾”这四大表示植物的部首所辖汉字总数高达1097字,约占《说文解字》所收总字数(9353个)的11.7%,如果再加上“米”、“瓜”、“果”、“衣”、“巾”、“食”这些与植物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字,以及它们当中一些与植物有关的异体字,其总数可占到《说文解字》所收总字数的20%左右。其数量之多、比例之高、汉字与植物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
  植物种类繁多,名目各异,一般叫得上名来的植物都有相应的汉字。尤其是一些常见或名贵的草木花果,不光有表示专名的汉字,而且这些汉字经过人们历代运用,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赋予这些植物以文化象征,这些带有文化色彩的汉字又常出现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如梅、兰、竹、菊、松等。此外,人们对一些汉字的形、音、义的衍生使用,也往往寄托了特殊的寓意,如“苹”谐音“平”,苹果成为中国人的送礼常品。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观念、文化情怀等,它们是广博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因此汉字不仅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花草树木的观察结果,还包含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人文关怀,以及科普意识等。
  与植物相关的汉字,主要有四种类型:表示植物名称的汉字、表示植物性状的汉字、表示与植物有关的动作的汉字、表示与植物有关的器物的汉字。其中以表示植物名称的汉字为多。
《汉字中国:汉字与植物》 引言 语言是文明的基石,而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字载体,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智慧结晶。在浩瀚的汉字海洋中,隐藏着中华民族与自然万物,特别是与植物之间深厚的情感和联系。本书《汉字中国:汉字与植物》并非一本简单的字典或植物图鉴,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一次对文字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一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辨。我们将以汉字为引,以植物为媒,共同 unravel 汉语语境中那错综复杂却又充满诗意的意象世界。 第一章:文字的根脉——汉字的起源与植物意象的萌芽 本章将追溯汉字的起源,探寻那些最早的象形文字如何捕捉自然界的生动形态。我们会聚焦于那些直接来源于植物的早期汉字,如“木”、“禾”、“竹”、“花”、“草”等。通过对这些字形演变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如何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并将其提炼为抽象的符号。 “木”的演变与万物之源: 从最早的图腾式符号,到甲骨文、金文中逐渐清晰的树形,汉字“木”不仅仅代表一棵树,更象征着生命、生长、力量以及与自然紧密的联系。我们会探讨“木”字在古代哲学、医学、建筑等领域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五行之一,象征东方、春天、生机,与万物的生长息息相关。 “禾”的智慧与农耕文明: “禾”字,最初描绘的是谷穗下垂的形态,直接指向了中华文明赖以生存的农业。我们将深入探讨“禾”字所代表的谷类作物,以及围绕着“禾”字产生的众多汉字,如“稼”、“穑”、“稠”、“稀”等,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动图景,体现了先民对土地、播种、收获的深刻理解和对风调雨顺的祈盼。 “竹”的清雅与君子之风: “竹”字,线条简洁而有力,仿佛勾勒出竹子挺拔的身姿。从竹简到竹编,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将分析“竹”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如其挺拔不屈、虚心有节的品格,如何被赋予了“君子”的象征,以及“竹”字如何融入了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 “花”与“草”的生机与点缀: “花”字,其繁复的结构暗示了花朵盛开的姿态,充满了色彩与芬芳的联想。而“草”字,则以其简单而蓬勃的生命力,象征着顽强与普遍。我们将考察这两个字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代表了自然界的美丽、生命的短暂与轮回,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观赏到药用,从食用到祭祀。 第二章:形意之间的花园——植物名称中的汉字智慧 汉字不仅记录了植物的形态,更巧妙地融入了植物的特性、生长环境、食用价值、药用功效,甚至是与之相关的传说与故事。本章将深入挖掘那些以植物为核心的汉字词汇,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 形声字的奥秘: 许多植物的名称都遵循形声字的结构,声旁提示读音,形旁则往往指向植物的类别或特征。例如,“莉”字,其“草”字头表明是草本植物,而“利”字则可能与植物的某些特性或名称的读音有关。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解析这些形声字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植物的分类和特点。 会意字的妙趣: 一些植物名称的构成,巧妙地运用了会意的手法,将多种意义组合起来,形成生动形象的表达。例如,“艾”字,可能与植物的形态以及驱邪避秽的用途相关。我们会探讨这些会意字如何传递了古人对植物功能的认知,以及他们在命名时的创造力。 从“药”到“食”——汉字对植物功用的记录: 汉字中蕴含着大量关于植物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信息。“药”字本身就常常与各种草本植物的名称结合。我们将考察如“人参”、“枸杞”、“菊花”、“枸杞”等具体植物名称,分析其汉字构成,并追溯其在古代医药典籍和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地域特色与方言的痕迹: 很多植物的名称,也保留了地域特色和方言的痕迹。我们会探讨一些带有地方色彩的植物名称,分析其汉字构成,并尝试解读其背后的方言词源和文化背景。 第三章:汉字里的田园牧歌——植物在文学、哲学与民俗中的投影 植物不仅仅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情感、审美、哲学思想的载体。汉字作为表达这些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在文学、哲学和民俗中留下了无数与植物相关的印记。 诗经中的花草情深: 从《诗经》开始,植物便成为诗人抒发情感、寄托情怀的重要意象。我们将选取《诗经》中与特定植物相关的篇章,如“桃夭”、“采薇”、“蒹葭”等,分析其中汉字的使用,以及这些植物如何被赋予了思念、爱情、乡愁、离别等丰富的情感内涵。 文人笔下的草木春秋: 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无数文人墨客以汉字描绘了各种植物的形态与韵味。我们将赏析如“梅”、“兰”、“竹”、“菊”等“四君子”的文化象征,探讨“松”、“柏”象征的坚贞不屈,以及“荷”、“莲”所代表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同时,也会关注那些在诗词中不常出现,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如“葑”、“菲”、“薇”、“蕨”等,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的植物版图。 道家与佛家眼中的草木禅意: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特别是道家和佛家思想中,植物常常被视为参悟大道、体悟人生的重要媒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等禅语,都蕴含着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洞察。本章将探讨“无为”、“自然”、“空”等哲学概念如何通过对植物的描绘得到体现,以及“禅”、“悟”等词语的汉字构成如何与其意境相契合。 民俗中的植物信仰与节日: 植物在中国民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各种节日、习俗、信仰紧密相连。例如,端午节的艾草与菖蒲,中秋节的桂花,春节的桃符、年画中的福禄寿喜等。我们将解析这些节日和习俗中涉及的植物名称,分析其汉字含义,并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祈福、辟邪、团圆等文化意义。 第四章:字里行间的绿色中国——当代汉字与植物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社会,汉字与植物的关系依然在不断演变。新的植物名称被创造,旧有的植物文化被重新解读,汉字也以新的方式承载着我们对绿色、生态的关注。 科学命名与文化传承的交织: 随着植物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植物获得了科学的拉丁学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依赖富有文化底蕴的汉字名称。本章将探讨现代植物学命名与传统汉字命名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交织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植物文化。 生态文明与汉字的担当: 在倡导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今天,汉字在传达环保理念、描绘生态场景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关注那些与“绿”、“生”、“态”、“净”、“源”、“霾”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汉字,以及它们在当代语境中的新含义。 艺术与设计的植物意象: 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在创作中,也常常从汉字和植物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富有新意的作品。我们将举例说明,汉字如何以更具象或抽象的方式融入植物主题的艺术设计中,以及植物意象如何通过汉字获得新的生命力。 对未来的展望: 本章最后,我们将对汉字与植物的未来关系进行展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古老的汉字继续承载和传播关于植物的智慧,如何让现代人重新认识和珍视汉字中蕴含的绿色文化,将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结语 《汉字中国:汉字与植物》是一次唤醒的旅程,它邀请读者放下对文字的机械认知,去感受每一个汉字背后所蕴藏的生机与灵性。通过对汉字与植物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探索,我们不仅能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更能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东方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通往我们文化深处,连接自然脉搏的窗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往阅读类似主题的书籍时,常常会因为术语过多或者论证过于学术化而感到吃力。但《汉字中国:汉字与植物》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满足学者的求证欲,又能让门外汉轻松进入。他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每一个被讨论的汉字,都被赋予了三维的立体感和生命力。比如,当讲到“薇”这个字时,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它的形态,还有在战乱年代,人们采食野豌豆(即薇)求生的艰辛,那种夹杂着饥饿与希望的复杂情感,隔着千年的时空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将语言的抽象性与生活的具象性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引”你进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景观。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一些手绘的植物插图,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参观。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某些特定汉字时,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典故,那种旁征博引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他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字源考证,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农耕文明的兴衰、不同地域的物产差异,甚至是对古代哲学思想的解读。例如,他对“禾”与“黍”之间微妙差别的探讨,最终落脚在了古代礼仪和祭祀文化之上,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跨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急不躁的叙事节奏,让人在阅读时能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中蕴含的文化张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接近于品茗,需要静心和耐心,才能体会到回甘的醇厚。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汉字”与“植物”的结合持保留态度,总觉得会显得有些牵强附会或者故作高深。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而又充满人文关怀,使得这种看似跨界的结合显得水到渠成。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普及了汉字学和植物学的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文化底蕴,往往根植于最朴素、最贴近自然的部分。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发掘那些被现代生活快速节奏所掩盖住的、关于生命与劳作的古老智慧。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文化溯源、对自然观察有兴趣的朋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且令人满足的,它会让你对“中国”二字,产生更深沉的敬意。

评分

这本《汉字中国:汉字与植物》的书名乍一听,还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以为是某种硬核的植物学著作,或者是古代文字考据的深奥论述。然而,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才发现它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之旅。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仿佛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烟尘之中,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汉字,与自然界中鲜活的植物生命联系起来。比如,书中对“桑”这个字的剖析,不仅仅是讲述了它作为一种农作物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性,更深入挖掘了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符号意义,以及它在诗词歌赋中留下的印记。这种将文字的演变、植物的生态与人文的变迁融为一体的写法,让人耳目一新。它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温柔的引导,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界、与我们所使用的文字之间的深层关系。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能“看见”文字背后生命力的眼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节之美。通常我们理解的“汉字文化圈”,往往侧重于政治、经济或文学的影响,但这本书独辟蹊径,从最基础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植物入手,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层的“植物观”。读到其中关于“稼穑之艰”的描述时,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的文字结构,其实就是祖先与土地搏斗、协作的历史记录。书中的某些章节,对于不同植物在不同方言体系中的名称变迁进行了梳理,这种跨越地域和时间的对比,让人不禁思考,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正在如何快速地失去这些基于本土生态的语言遗产。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守护汉字,就是在守护我们与脚下这片土地的情感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