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庞则义,黄锡全 著
图书标签:
  • 钱币学
  • 中国钱币
  • 博物馆藏品
  • 古钱币
  • 钱币收藏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收藏
  • 钱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0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44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36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收录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538件,展示图片约1400幅。所录钱币藏品,以中国历史货币为主,兼及相关实物,包括铜、金、银、纸、铅、铁等材质,有流通货币,亦有纪念币、民俗钱、钱范、币模等珍贵藏品,多为首次刊布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书为金融史、货币史、经济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可供博物馆、文物考古部门以及古钱币鉴赏与收藏爱好者研究、借鉴与参考。

目录

序言
凡例
常林钻石
一 铜质货币
1.先秦货币
(1)空首布
(2)平首布
(3)刀币
(4)圜钱
(5)其他(青铜块、仿贝、钱牌等)
2.秦汉货币
3.魏晋南北朝货币
4.隋唐五代货币
5,宋代货币
6.辽金西夏元货币
7.明清货币
8.民俗钱
9.铜元

二 黄金货币
1.古代黄金货币
(1)先秦黄金货币
(2)汉唐黄金货币
(3)宋明黄金货币
(4)民俗金钱
2.近现代机制黄金币章

三 白银货币
1.古代白银货币
(1)唐代及其以前白银货币
(2)宋代白银货币
(3)辽金白银货币
(4)元明白银货币
(5)清代传统白银货币(延续至民国前期)
2.近现代银币
(1)清代银饼
(2)清代机制银币
(3)民国机制银币
a.孙中山像银币
b.袁世凯像银币
c.各类人物像银币章
d.苏维埃政权银币
e.其他银币
(4)中国人民共和国银币

四 纸币
1.元代纸币
2.明代纸币
3.清代纸币
4.民国纸币
5.中华人民共和国纸币

五 铅、铁质货币
1.铅质货币
2.铁质货币

六 钱范、钞版和币模等
1.钱范与钞版
2.币模
3.其他

七 域外金银货币
1.黄金货币
2.白银货币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钱币的千年流转:一部物质文明与经济思想的生动史诗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其钱币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物质形态的演变史,更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乃至技术工艺发展的缩影。从神秘的贝币、刀币、布币,到统一的圆形方孔钱,再到近代机制币的出现,每一枚钱币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诉说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本书《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以中国钱币博物馆珍藏的大量精美钱币实物为基础,遴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国钱币发展脉络的精品,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钱币全景画卷。我们并非仅仅罗列和描摹这些冰冷的金属,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藏品的深入解读,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物质文明与经济思想交织的宏大世界,感受中国古代经济的独特魅力,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第一章:萌芽与奠基——早期金属货币的璀璨星光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中国钱币的源头。在文字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人们为了方便交易,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一定稀缺性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本书将重点介绍包括贝币、海贝、以及早期铜质仿贝等在内的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货币”。这些早期货币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标志着商品经济的萌芽,以及人类在探索更高效交易方式上的初步尝试。 随后,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最早的金属铸币——刀币、布币。这些形状独特的货币,以其特有的形制,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性。从齐国的刀币,到赵国的直刀、圆足布,再到魏、韩、晋的铲形布,每一种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信息。我们将详细考证它们的铸造年代、流通范围、以及在当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揭示它们如何从最初的工具演变为社会认可的价值尺度。 第二章:统一与规范——方孔圆钱的千古传承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在政治、度量衡上实现了全国性的标准化,在钱币方面也推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圆形方孔”铜钱——半两钱。本书将详细阐述半两钱的出现及其对中国钱币史的深远影响。这种圆形方孔的设计,不仅在物理上便于携带和串联,更在哲学上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德配天”的文化理念。 汉代继承并发展了秦代的圆形方孔钱制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五铢钱”,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钱币之一。我们将通过对五铢钱的材质、重量、铭文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探讨其在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巨大贡献。本书还将介绍西汉时期出现的金饼、银饼等贵金属货币,以及一些地方性、非官方铸造的钱币,展现这一时期钱币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章:繁荣与创新——唐宋元明清的钱币风貌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鼎盛时期,也是钱币铸造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本书将重点介绍唐代的开元通宝,这枚钱币不仅造型优美,更是中国古代钱币“通宝”时代的开端,其影响深远。我们将分析开元通宝在唐朝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之一,钱币的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本书将重点介绍宋代的各种年号钱,如淳化元宝、至道元宝、祥符元宝等,以及铁钱、铜钱、银铤等多种材质的货币。我们将探讨宋朝在铸造技术上的创新,如活字印刷技术对铸币的影响,以及当时商业经济的繁荣对钱币流通的推动作用。此外,本书还将提及宋代出现的纸币——交子、会子等,这标志着中国在货币形式上的又一次伟大创新。 元朝虽然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其在钱币方面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本书将介绍元朝时期使用的铜钱和纸币,特别是纸币在元朝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推动对外贸易方面的作用。 明清时期,钱币铸造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本书将重点介绍明代的洪武通宝、永乐通宝,以及清代的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我们将分析这些钱币在材质、工艺、铭文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明清两代国家财政、商业流通中的作用。同时,本书也将介绍明清时期出现的银两制度,以及作为大宗支付手段的白银在当时的经济地位。 第四章:近代变革与全球视野——机制币的时代浪潮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推进和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传统的铸币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书将进入近代钱币的历史篇章,重点介绍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兴起。从光绪元宝、宣统通宝等早期机制铜币,到袁世凯像银币、孙中山像银币等各式银元,这些钱币在材质、工艺、图案设计上都展现了浓厚的西方风格,标志着中国钱币制造开始走向工业化和标准化。 本书将探讨机制币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钱币体系,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分析这些钱币的铸造背景、流通范围,以及它们在中国经济转型、对外贸易中的影响。同时,本书也将提及近代中国出现的各种外国货币以及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的流通情况,展现了当时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复杂局面。 第五章:钱币背后的故事——文化、艺术与科技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跳出单纯的钱币学研究,从更广阔的视角解读钱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我们将深入探讨钱币的铭文、图案、书法、工艺等方面的艺术价值,分析它们如何折射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宣传以及审美情趣。例如,某些钱币上出现的祥瑞图案,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某些铭文则直接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理念和统治合法性。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钱币铸造技术的发展。从早期的手工浇铸,到后来的模具制作、精细雕刻,再到近代先进的压印技术,钱币的制造工艺本身就是一部技术进步的史诗。我们将通过对不同时期钱币的实物观察和科学分析,展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钱币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钱币的流通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成为连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重要纽带。某些珍贵的钱币,甚至可以作为考证历史事件、还原古代社会风貌的重要物证。 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希望通过对这些珍贵钱币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文化演变的重要窗口。每一枚钱币,都是一段历史的凝结,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将对中国钱币产生全新的认识,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这本书,不仅仅是献给钱币爱好者,更是献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领您在金属的纹理中,触摸千年中国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但这种“美”绝非流于表面的花哨。它选择了大量高清、近乎微距拍摄的藏品图片,很多细微的文字或纹饰,在普通的光线下难以分辨,但在书中的精美印刷下,却能清晰可见,仿佛能用指尖触摸到历史的粗粝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部分重要藏品采用的跨页大图展示方式,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冲击感,是隔着玻璃看实物文物完全无法体会的。而且,排版设计上非常克制,留白恰到好处,没有让文字和图片互相干扰,让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那些凝固了时间的金属之上。这本选集在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同时,也体现了对文物本身的敬畏之心,没有用过于现代或卡通化的设计来“取悦”大众,而是坚持了一种庄重、典雅的学术美学。对于那些对古代工艺美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研究中国古代铸币技术和书法艺术结合的极佳范本,每一枚钱币都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的厚重感,初捧上手便能真切感受到。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图录,装帧和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让人联想到那些穿越了数百年风霜的古老铜钱、银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藏品介绍的详尽程度。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展示,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一枚钱币背后的铸造背景、历史意义,甚至细致到不同时期的版式差异和文字的演变。例如,书中对不同朝代五铢钱的对比分析,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货币史教科书。光是研究其中一枚战国时期圜钱的锈蚀情况和文字结构,就足够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那些铸造痕迹中的时代烙印,那些磨损中蕴含的市井烟火气,都被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呈现了出来。对于任何一个对古代经济史或考古学抱有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藏,它提供的细节深度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是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读的典范之作。我甚至能想象到策展人在挑选和整理这些藏品时所花费的心血,那种对“物证”的尊重,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钱币爱好者,我手头已经有几本市面上常见的钱币鉴赏指南,但坦白说,它们大多侧重于“如何辨别真伪”或“市场价值评估”。这本《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则完全走了一条不同的路线——它着重于“文化脉络的梳理”。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一枚钱币的价值,远超其金属本身的重量和稀有度。书中对一些具有特殊纪念意义或文化符号的钱币,比如反映民间信仰、重大历史事件的特殊铸币,进行了深入的文化解读。它探讨了钱币上的吉祥文字、神话图案是如何服务于当时的社会心理和伦理规范的。阅读下来,我不再只是把它们看作是“可以买卖的物品”,而是逐渐理解了它们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文化载体和意识形态工具的角色。这种由“物”到“文”的升华,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为深刻,它引导读者跳出收藏的功利性,去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和丰富性,让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博物馆选集”类的书籍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往往是精品荟萃,但缺乏系统性或深度。然而,这本《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序堆砌,而是根据钱币的材质、形制乃至流通区域进行了分组论述,使得阅读过程如同跟随一位资深钱币学家在展厅中进行导览。每一组藏品的介绍,都像是完成了一个小型的专题研究。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冷门”钱币的挖掘和阐释,比如地方藩属国铸币或特定历史时期试铸币的收录,这些往往是被主流钱币史著作略过或一笔带过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却得到了细致的图版和注释。这种广度与深度的兼备,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藏品目录”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活态的、可供深入研究的货币史料汇编。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对照着书中的细节,去重新审视我收藏中的一些模糊不清的铜板,相信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鉴定依据。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明清时期漕运和海关的财政体系,原本以为相关的钱币资料会比较零散难寻。谁知翻开这本《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后,简直是茅塞顿开。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的标准制钱,更有不少关于银锭、钞引乃至早期纸币的实物展示。更关键的是,它在介绍这些与国家财政直接相关的货币时,对当时的金属来源、重量标准和流通区域进行了详细的背景介绍,这极大地弥补了单纯阅读财政史文献时缺乏实物印证的不足。我发现,书中对不同省份铸造的“局”钱的细微重量偏差分析,直接印证了地方财政自主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波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物证”的视角来审视宏大的历史叙事,让冰冷的数字和条文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现实的张力。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个可供交叉验证的原始资料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