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凝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清晰的结构,展现中国工艺美术的演变历程与独特美感。
本书从中国古典人文品味的视角出发,以历史发展为经,以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类及其艺术特质为纬,配以大量精美彩图,简明、生动、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工艺美术的独特美感和文化价值。
夏明澄,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第一章 神秘古朴/001
——史前陶器与玉器
史前陶器/002
史前玉器/008
第二章 瑰丽奇谲/019
——先秦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020
春秋战国青铜器/029
第三章 深沉雄大/041
——秦汉丝绸、漆器、青铜器、雕塑和砖瓦
秦汉丝绸/042
秦汉漆器/048
汉代青铜器/056
秦汉雕塑/065
秦汉砖瓦/076
第四章 优雅端庄/085
——魏晋至宋元佛教造像
青州佛像/086
四大石窟/090
宋元木雕佛像/096
第五章 雍容典丽/101
——唐宋瓷器、金银器、铜镜与丝织品
唐宋瓷器/102
唐宋金银器/123
唐代铜镜/129
唐宋丝织品/134
第六章 秀雅沉稳/141
——青花瓷与元明清漆器
青花瓷/142
元明清漆器/151
第七章 错彩镂金/159
——彩瓷、景泰蓝与元明清丝织品
彩瓷/160
景泰蓝/166
元明清丝织品/168
第八章 温文尔雅/179
——明式家具、紫砂陶器与德化窑白瓷
明式家具/180
紫砂壶/184
德化窑瓷塑/188
第九章 质朴生动/193
——传统民间工艺
剪纸、皮影/194
紫砂壶(《写给老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
在明清彩瓷争奇斗艳的同时,一个以体现原料本色为美的陶器新品种开始盛行,那就是江苏宜兴窑场烧造的紫砂陶器。紫砂壶是紫砂陶器的代表,它色泽古朴雅致,“素肌玉骨”,质地坚硬耐用。其外观以紫红色为主色调,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还可以产生朱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红、天青、青灰、墨绿、黛黑等不同的颜色。
紫砂陶器具有优越的实用功能。紫砂壶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沁”;紫砂壶使用久后,即使以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味;能经受冷热剧变,寒天冲茶,绝无爆裂之虞,又可用文火炖烧;由于传热缓慢,使用抓提不烫手。加上紫砂壶外观独特的审美功能,因此始创于北宋的紫砂陶器原本默默无闻,自从明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出产的紫砂壶面世后,随即引起轰动,声名大噪。从此,紫砂器的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可谓百品竞新,名家辈出。
自晚明至清,紫砂工艺日趋完美,造型洗练大方,色调古朴雅致,意蕴幽深旷远。尤其是历代文人墨客不断参与其间,在壶上题字刻画,各展其才,更使紫砂壶艺术从简单的工艺装饰上升到一种精神意蕴的寄托,大大增加了紫砂壶的艺术韵味。尤其是时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还亲自设计了众多紫砂壶造型,被称为“曼生十八式”,器形较前人更为简朴大方,线条自然流畅,将紫砂壶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与当时的名匠杨彭年合作制造的紫砂壶精品极为后人所珍视,世称“曼生壶”(图185—187)。
……
传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相当于现在的设计和手工艺。设计是生活的艺术,源于衣食住行的实际需求,却带有独特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审美品味和价值观念。回顾往昔,那些匠心独运的作品,不仅记录着心手相应的奇妙创造,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传统工艺门类众多,陶瓷、玉器、青铜器、丝织品、漆器、金银器、家具等,是其中的重要品种。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从制作、功能还是审美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雕塑与西方文化中的雕塑颇为不同,而更接近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将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雕塑艺术纳入本书范畴。
与西方相比,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含蓄优雅。这种典型特征也体现在优质的工艺美术中,它们敦厚端庄,着重将造型、质地和色彩作为美的载体;它们温和内敛,反对刻露显豁,讲求象外之意,耐人寻味。本书将从人文品味的视角出发,选择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类别作重点介绍。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重温“心灵手巧”的迷人之处,而且还能进一步领会中国古代朴素而精致的造物思想。
这种工艺思想大致可以表达为如下几点:第一是“重己役物”,人是生命的本体,应理性地控制人造物,不让机巧过分发展;第二是“致用利人”,适应人的需求,强调实用与功能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三是“审曲面势,各随其宜”,注重材料和技术条件,善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第四是“巧法造化”,乐于向自然学习,从中得到启发,从设计到材料的运用都与自然保持和谐,从而形成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趣味与风格;第五是“文质彬彬”,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谐调。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采取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娓娓道来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技艺细节。尤其是在描述某些特定时期材料的稀缺性与工匠如何因地制宜地发挥创意时,那种紧张感和创造性的迸发,读起来简直让人屏息凝神。文字的韵律感很强,充满了富有画面感的动词和精准的形容词,使得原本抽象的工艺流程变得触手可及。我仿佛能闻到窑火燃烧的气味,感受到凿子与玉石碰撞的微小震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出了我阅读一般艺术史书籍的预期,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知识,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温度。
评分相较于许多侧重于宏大叙事和帝王品味的艺术史著作,这本书的视角显得尤为亲民且贴近生活。它非常注重对日常器物——比如民间竹编、地方扎染、甚至是最常见的木刻门窗——美学价值的挖掘与肯定。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术”并非只存在于宫廷的珍宝库中,它渗透在每一个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里。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工艺美术的“门槛”,让人发觉自己身边处处都是历史的遗存和审美的体现。阅读后,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家中的老物件,那种对日常之美的重新发现,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惊喜的附加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和参考资料部分做得相当扎实,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我注意到,许多关键概念的引入都附带有清晰的注释和明确的出处指向,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工艺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对比分析。例如,它如何清晰地勾勒出北方青铜器铸造技艺对南方金银错工艺的影响轨迹,这种横向和纵向的交叉比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维度。它没有将各个门类孤立看待,而是构建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文化网络,这使得对“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认知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绝非简单的元素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奢华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书页的纸张质地非常考究,触感温润而不失韧性,印刷的油墨色泽饱满且细腻,即便是最细微的纹理也能清晰呈现。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将视觉重心牢牢锁定在那些精美的图版之上。装帧的线索和封面材质的选择,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种对传统工艺美学的尊重与传承,让人忍不住想一页页地翻阅,去探寻每一张插图背后的故事。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体呈现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书籍艺术性的极致追求,这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内容也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我必须提及书中对“失传技艺复兴”这一主题的探讨,这部分内容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用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触,记录了那些因为时代变迁而濒临绝迹的手艺。他并未止步于描述它们的失落,而是着重描绘了当代工艺师们为了“守正创新”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面对的重重困境。读到他们如何艰难地寻找古籍记载的配方,如何花费数年时间重现一个失传的釉色时,我深感震撼。这不再仅仅是艺术史的解读,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坚守的当代史诗。它激发了我对本土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感,让我意识到,对这些非物质遗产的关注,远比单纯欣赏成品更具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