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老師的中國工藝美術史

寫給老師的中國工藝美術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夏明澄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工藝美術史
  • 美術史
  • 教育
  • 教師
  • 文化
  • 藝術
  • 曆史
  • 教材
  • 禮品
  • 中國傳統工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0470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4922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教師、廣大藝術愛好者、文玩收藏者

  以凝練的文字、精美的圖片、清晰的結構,展現中國工藝美術的演變曆程與獨特美感。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古典人文品味的視角齣發,以曆史發展為經,以具有代錶性的工藝美術品類及其藝術特質為緯,配以大量精美彩圖,簡明、生動、清晰地呈現齣中國工藝美術的獨特美感和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

  夏明澄,中國美術學院教師。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神秘古樸/001
——史前陶器與玉器
史前陶器/002
史前玉器/008

第二章 瑰麗奇譎/019
——先秦青銅器
商周青銅器/020
春鞦戰國青銅器/029

第三章 深沉雄大/041
——秦漢絲綢、漆器、青銅器、雕塑和磚瓦
秦漢絲綢/042
秦漢漆器/048
漢代青銅器/056
秦漢雕塑/065
秦漢磚瓦/076

第四章 優雅端莊/085
——魏晉至宋元佛教造像
青州佛像/086
四大石窟/090
宋元木雕佛像/096

第五章 雍容典麗/101
——唐宋瓷器、金銀器、銅鏡與絲織品
唐宋瓷器/102
唐宋金銀器/123
唐代銅鏡/129
唐宋絲織品/134

第六章 秀雅沉穩/141
——青花瓷與元明清漆器
青花瓷/142
元明清漆器/151

第七章 錯彩鏤金/159
——彩瓷、景泰藍與元明清絲織品
彩瓷/160
景泰藍/166
元明清絲織品/168

第八章 溫文爾雅/179
——明式傢具、紫砂陶器與德化窯白瓷
明式傢具/180
紫砂壺/184
德化窯瓷塑/188

第九章 質樸生動/193
——傳統民間工藝
剪紙、皮影/194

精彩書摘

  紫砂壺(《寫給老師的中國工藝美術史》

  在明清彩瓷爭奇鬥艷的同時,一個以體現原料本色為美的陶器新品種開始盛行,那就是江蘇宜興窯場燒造的紫砂陶器。紫砂壺是紫砂陶器的代錶,它色澤古樸雅緻,“素肌玉骨”,質地堅硬耐用。其外觀以紫紅色為主色調,由於原料的不同配比,還可以産生硃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紅、天青、青灰、墨綠、黛黑等不同的顔色。

  紫砂陶器具有優越的實用功能。紫砂壺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使“茶葉越發醇鬱芳沁”;紫砂壺使用久後,即使以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味;能經受冷熱劇變,寒天衝茶,絕無爆裂之虞,又可用文火燉燒;由於傳熱緩慢,使用抓提不燙手。加上紫砂壺外觀獨特的審美功能,因此始創於北宋的紫砂陶器原本默默無聞,自從明正德、嘉靖年間江蘇宜興齣産的紫砂壺麵世後,隨即引起轟動,聲名大噪。從此,紫砂器的生産得到長足發展,可謂百品競新,名傢輩齣。

  自晚明至清,紫砂工藝日趨完美,造型洗練大方,色調古樸雅緻,意蘊幽深曠遠。尤其是曆代文人墨客不斷參與其間,在壺上題字刻畫,各展其纔,更使紫砂壺藝術從簡單的工藝裝飾上升到一種精神意蘊的寄托,大大增加瞭紫砂壺的藝術韻味。尤其是時為“西泠八傢”之一的陳曼生,還親自設計瞭眾多紫砂壺造型,被稱為“曼生十八式”,器形較前人更為簡樸大方,綫條自然流暢,將紫砂壺藝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他與當時的名匠楊彭年閤作製造的紫砂壺精品極為後人所珍視,世稱“曼生壺”(圖185—187)。

  ……

前言/序言

  傳統文化中的工藝美術,相當於現在的設計和手工藝。設計是生活的藝術,源於衣食住行的實際需求,卻帶有獨特的美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們的審美品味和價值觀念。迴顧往昔,那些匠心獨運的作品,不僅記錄著心手相應的奇妙創造,而且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扮演瞭重要的角色。

  中國的傳統工藝門類眾多,陶瓷、玉器、青銅器、絲織品、漆器、金銀器、傢具等,是其中的重要品種。需要說明的是,無論從製作、功能還是審美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雕塑與西方文化中的雕塑頗為不同,而更接近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範疇,因此我們也將秦漢至隋唐時期的雕塑藝術納入本書範疇。

  與西方相比,中國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含蓄優雅。這種典型特徵也體現在優質的工藝美術中,它們敦厚端莊,著重將造型、質地和色彩作為美的載體;它們溫和內斂,反對刻露顯豁,講求象外之意,耐人尋味。本書將從人文品味的視角齣發,選擇各個時代最具代錶性的工藝類彆作重點介紹。讀者不僅可以瞭解中國傳統工藝中最具代錶性的作品,重溫“心靈手巧”的迷人之處,而且還能進一步領會中國古代樸素而精緻的造物思想。

  這種工藝思想大緻可以錶達為如下幾點:第一是“重己役物”,人是生命的本體,應理性地控製人造物,不讓機巧過分發展;第二是“緻用利人”,適應人的需求,強調實用與功能的人道主義精神;第三是“審麯麵勢,各隨其宜”,注重材料和技術條件,善於“因材施教”、因地製宜;第四是“巧法造化”,樂於嚮自然學習,從中得到啓發,從設計到材料的運用都與自然保持和諧,從而形成一種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趣味與風格;第五是“文質彬彬”,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功能與裝飾的諧調。


浩瀚之境:世界藝術的恢弘史詩 圖書簡介: 《浩瀚之境:世界藝術的恢弘史詩》並非一部專注於某一特定地域或文化藝術史的著作,而是一部以宏大視角和細膩筆觸,勾勒齣人類文明進程中,全球藝術思潮的交織與演變軌跡的百科全書式巨著。本書旨在超越地域的界限,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橫跨數韆年、遍布五大洲的藝術漫遊,探究藝術作為人類共通語言,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文化土壤中,展現其獨特的光芒與深刻的內涵。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與最初的印記(史前至古代早期) 本書伊始,我們將追溯人類藝術活動的源頭。從非洲洞穴中粗獷而神秘的壁畫,到歐洲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像,藝術在此刻是生存的記錄,是巫術的載體,是與自然界對話的最初嘗試。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巴比倫、亞述)的楔形文字泥闆、權力的象徵性紀念碑,以及古埃及尼羅河畔那些對永恒的極緻追求——金字塔、神廟浮雕和卡諾普斯罐。重點探討其宗教信仰如何塑造瞭程式化且莊嚴的藝術語言,以及這種語言對後世文明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古典的輝煌與哲學的沉思(古希臘與古羅馬) 本捲深入剖析古典文明對西方乃至世界藝術規範的奠基作用。古希臘藝術對“理想美”的不懈追求,從早期的古拙到古典時期的和諧、比例與人體解剖學的精妙掌握,直至希臘化時期情感的爆發,每一步都與彼時的哲學思辨緊密相連。我們詳盡分析帕特農神廟的建築邏輯,以及米隆、波留剋列特斯等大師的雕塑理論。接著,視角轉嚮古羅馬,探討其如何繼承並發揚希臘的藝術遺産,同時展現齣獨特的實用主義精神。從龐貝的壁畫到萬神殿的穹頂結構,再到紀念性雕塑和皇帝紀功柱,羅馬藝術成為帝國權力、工程技術與社會現實的完美結閤體。 第三部:信仰的構建與精神的殿堂(中世紀的世界藝術格局) 中世紀的藝術不再以人為中心,而是完全服務於宗教信仰。本部分將對比解析三大宗教藝術體係:西方的拜占庭藝術以其神聖的馬賽剋和聖像畫,構建瞭超越塵世的金色秩序;伊斯蘭藝術在嚴格的偶像禁令下,發展齣高度抽象化、幾何化和植物紋樣的裝飾藝術(如阿拉伯式花紋),以及令人驚嘆的建築成就(清真寺與宮殿);而在基督教世界,從加洛林文藝復興到羅曼式和哥特式藝術,建築成為核心。哥特大教堂,以其飛扶壁、尖拱和炫目的彩色玻璃,實現瞭對光綫和空間的極緻駕馭,象徵著對天堂的嚮往。 第四部:人性的覺醒與文藝復興的革命(14世紀至16世紀) 本書的這一核心章節,聚焦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精神的重新發現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從喬托的“空間感”,到佛羅倫薩的“透視法”革命(布魯內萊斯基、馬薩喬),藝術的焦點重新迴到大地之上。我們詳細分析達·芬奇對解剖學與光影的掌握,米開朗基羅對人體力量的贊頌,以及拉斐爾對和諧構圖的完美演繹。同時,本書也將視野拓展至北歐文藝復興,探討北方藝術傢對細節的癡迷、油畫技法的創新以及宗教改革背景下藝術主題的變化。 第五部:風格的狂想與理性的張力(巴洛剋、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 17世紀的巴洛剋藝術,是歐洲強權政治與天主教會反宗教改革情緒的藝術體現。它以強烈的戲劇性、光影對比(卡拉瓦喬)、動態構圖和情感張力(貝尼尼)來震撼觀眾。隨後,轉嚮法蘭西宮廷的洛可可風格,其輕盈、精緻、感性,是對巴洛剋宏大敘事的反叛。進入18世紀末,啓濛思想催生瞭對古羅馬共和國道德的推崇,新古典主義以其冷靜、清晰的綫條和嚴肅的主題,試圖重建古典的秩序與理性。 第六部:浪漫的呐喊與現實的描摹(19世紀的藝術流變) 19世紀是藝術風格爆炸的時代。浪漫主義以其對情感、想象力、自然偉力以及東方異域情調的推崇(戈雅、德拉剋洛瓦、透納)迴應瞭新古典主義的僵化。緊接著,社會變革推動瞭現實主義的興起,關注普通勞動者和當代生活(庫爾貝、米勒)。而攝影技術的齣現,直接衝擊瞭繪畫的寫實功能,促使藝術傢轉嚮對“視覺感知”本身的探索——印象派由此誕生,他們捕捉光影瞬息萬變的瞬間;後印象派則在繼承印象派色彩的基礎上,注入瞭個體的心理深度和結構性的思考(塞尚、梵高、高更)。 第七部:現代的解構與全球的對話(20世紀至今) 本書的最後部分,處理的是藝術史上最為劇烈和復雜的時期。20世紀初,藝術徹底擺脫瞭再現的束縛。野獸派的色彩解放、立體主義對多視角的幾何解構、抽象錶現主義對潛意識的探索,預示著藝術主體性的完全確立。我們係統梳理瞭達達主義的反藝術姿態、超現實主義對夢境的挖掘、波普藝術對大眾文化的挪用,以及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質疑。此外,本書特彆強調瞭在這一時期,非西方藝術(如非洲雕塑對早期現代藝術的影響,以及當代亞洲、拉丁美洲藝術的崛起)如何參與並重塑瞭全球藝術的版圖,呈現齣一幅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藝術”全景圖。 《浩瀚之境》的敘事結構力求平衡,避免任何單一文明或地區的主導性。通過對建築、雕塑、繪畫、設計乃至工藝品的跨文化比較分析,本書旨在揭示藝術作為人類精神産物所共有的底層邏輯,以及它在麵對不同時代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驚人適應性和創造力。它是一扇通往人類集體想象力的宏偉門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提及書中對“失傳技藝復興”這一主題的探討,這部分內容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用一種近乎悲憫的筆觸,記錄瞭那些因為時代變遷而瀕臨絕跡的手藝。他並未止步於描述它們的失落,而是著重描繪瞭當代工藝師們為瞭“守正創新”所付齣的不懈努力和麵對的重重睏境。讀到他們如何艱難地尋找古籍記載的配方,如何花費數年時間重現一個失傳的釉色時,我深感震撼。這不再僅僅是藝術史的解讀,更像是一部關於文化堅守的當代史詩。它激發瞭我對本土傳統文化保護的責任感,讓我意識到,對這些非物質遺産的關注,遠比單純欣賞成品更具意義。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采取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匠人,娓娓道來那些湮沒在曆史長河中的技藝細節。尤其是在描述某些特定時期材料的稀缺性與工匠如何因地製宜地發揮創意時,那種緊張感和創造性的迸發,讀起來簡直讓人屏息凝神。文字的韻律感很強,充滿瞭富有畫麵感的動詞和精準的形容詞,使得原本抽象的工藝流程變得觸手可及。我仿佛能聞到窯火燃燒的氣味,感受到鑿子與玉石碰撞的微小震動。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遠超齣瞭我閱讀一般藝術史書籍的預期,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知識,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和溫度。

評分

相較於許多側重於宏大敘事和帝王品味的藝術史著作,這本書的視角顯得尤為親民且貼近生活。它非常注重對日常器物——比如民間竹編、地方紮染、甚至是最常見的木刻門窗——美學價值的挖掘與肯定。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真正的“美術”並非隻存在於宮廷的珍寶庫中,它滲透在每一個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裏。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工藝美術的“門檻”,讓人發覺自己身邊處處都是曆史的遺存和審美的體現。閱讀後,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傢中的老物件,那種對日常之美的重新發現,是這本書帶給我最驚喜的附加收獲。

評分

這本書的索引和參考資料部分做得相當紮實,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我注意到,許多關鍵概念的引入都附帶有清晰的注釋和明確的齣處指嚮,這對於希望進行更深層次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曆史階段的工藝流派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藉鑒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對比分析。例如,它如何清晰地勾勒齣北方青銅器鑄造技藝對南方金銀錯工藝的影響軌跡,這種橫嚮和縱嚮的交叉比對,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理解維度。它沒有將各個門類孤立看待,而是構建瞭一個相互關聯的文化網絡,這使得對“中國工藝美術”的整體認知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絕非簡單的元素堆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低調的奢華感,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製作者的用心。書頁的紙張質地非常考究,觸感溫潤而不失韌性,印刷的油墨色澤飽滿且細膩,即便是最細微的紋理也能清晰呈現。我特彆欣賞它在版式上的處理,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將視覺重心牢牢鎖定在那些精美的圖版之上。裝幀的綫索和封麵材質的選擇,似乎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一種對傳統工藝美學的尊重與傳承,讓人忍不住想一頁頁地翻閱,去探尋每一張插圖背後的故事。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實體呈現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書籍藝術性的極緻追求,這無疑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人對內容也充滿瞭美好的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