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 [A Rebours]

逆流 [A Rebou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于斯曼 著,余中先 译
图书标签:
  • 象征主义
  • 颓废主义
  • 反浪漫主义
  • 法国文学
  • 19世纪文学
  • 艺术
  • 审美主义
  • 贵族生活
  • 心理分析
  • 文化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12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625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译文经典
外文名称:A Rebour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外国文学爱好者
  

资深翻译家余中先参考了多个法语版本,精心翻译,并做译后记。书中附录了和于斯曼同时代作家对《逆流》的评价,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译者还搜集到于斯曼故居、墓地、手稿等照片,一并放在书中,为读者还原一个更加丰满的于斯曼。
  
  

内容简介

  

德塞森特厌倦了巴黎的虚伪和浮夸,转而避居于丰特奈小镇,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依据个人审美和品味布置住所,沉浸在自己一手缔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对抗世俗的潮流。每个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涉及绘画、宝石、花卉、文学等。于斯曼借这位反英雄的主人公之口诠释了他的颓废美学,斩断了和自然主义文学的联系,奠定了19世纪邪典之作的地位。王尔德《逆流》是一部“毒液四溢的书”。
  
  

作者简介

于斯曼,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前期拥护自然主义,和左拉、莫泊桑等人合著了短篇集《梅塘夜话》,之后转向象征主义,《逆流》就是于斯曼转型之后的代表作。于斯曼具有极高的审美品位和时代触觉,在绘画方面推崇印象主义画派,在文学方面赞赏波德莱尔、爱伦坡、拉马丁等人。于斯曼的《逆流》启发了后世很多作品,王尔德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也提到了此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 一部毒液四溢的书。——英国作家王尔德
  

★ 于斯曼反常的想象力始终在影响着我。我应该感激他,他对整个颓废文学和颓废艺术形式的爱,他能把这一奇特世界的低微尊严变成美妙无比的才华。如果说,他第二部分的作品多少有些令人厌烦——我想到了《大教堂》或《那边》这样的小说,尽管它们中有撒旦主义的成分——那我得承认,《逆流》依然是一部佳作,而且无疑还是他的杰作。想一想德塞森特,幽居于他的小楼里,彻底沉醉于研究与消遣之中,的确令我艳羡!这是一部无论如何值得再读和赞赏的作品,它自有其特别的价值。——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
  

★《逆流》是的!逆常识之流,逆道德感之流,逆理性之流,逆自然之流,这本书就是如此,像一把刮胡刀——但那是一把浸了毒液的刮胡刀——对准当代文学荒谬不堪与大逆不道的平淡无奇割下来——法国作家儒勒·巴尔贝·多尔维利
  

★ 我无法对于斯曼的书作出完整的分析,这是一本怪诞的、惹人发笑的书,充满了艺术品位、奇特的幻想、精细和透彻的文笔,人们可以称之为“一种神经官能症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在我看来,这位神经官能症患者竟是一个真正聪明、睿智、能干的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和世界诗人,他当真存在吗?——法国作家莫泊桑

★ 我觉得,于斯曼会成为我的朋友(生于同时代的话)。———法国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维勒贝克

目录

★ 中译本序言
★ 作者序言(写于小说发表二十年后)
★ 逆流

★《逆流》在同时代作家中引起的反响和评价

精彩书摘

若要从鲁尔普城堡珍藏的某些肖像画来判断,以往德?弗罗莱萨?德塞森特家族的祖先可能由一些皮粗肉糙的健汉、面目狰狞的外籍骑兵构成。他们撑张开宽阔强健的肩膀,局促地硬挤在狭窄的旧画框中,他们那凝眸而视的眼睛,他们那土耳其弯刀一样翘翘的小胡子,他们那用饱满的曲线把巨大的盔甲撑得鼓鼓的胸脯,令人不免心中发憷。

那些人是家族的祖先;他们后代的肖像则没有;这一支脉的容貌之链存在一个空缺;只有一幅油画当作了中介,在往昔与现在之间加了一个缝合点,那是一张神秘而又狡猾的脸,面部线条死板,颧颊上满是点点脂粉,头发抹了发胶,卷成一颗颗珍珠的样子,扑了粉的脖子僵挺着,从僵硬的绉领褶纹中支棱出来。

在戴佩尔农公爵和朵侯爵最亲近和最熟悉者之一的这一形象中,已显露出脾性贫乏的瑕疵和血液中过多的淋巴液。

这一古老家庭的衰退,毫无疑问,循序渐进地遵从了自然进程;男子们的柔弱化有增无减;像是为了完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任务,德塞森特家的人在两个世纪期间,让他们的孩子彼此通婚,消耗他们在血亲婚姻中所剩无几的精力关于遗传的这一话题是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老生常谈,但在这里却被用作了“生理衰退”的神话。

以往人口如此众多,几乎分散在法兰西岛和布里地区所有土地上的这一家族,如今只有一个后代还活着,那就是若望公爵,一个三十岁的柔弱男子,绵弱无力而又神经质,面颊塌陷,冷钢般的蓝色眼睛,鼻子笔挺却有些漏风,双手瘦削而又干枯。

通过一个奇特的返祖现象,家族中的末代子嗣跟老祖宗,跟那宠儿十分相像,也长了一把浅得出奇的金黄色尖胡子,构成暧昧的表情,既慵懒又灵巧。

他的童年是一场悲剧。受淋巴腺结核的威胁,被顽固的发烧纠缠,然而,全靠了新鲜空气和精心护理,他还是成功地跨越了婚龄的岩礁,于是,他的神经终于恢复过来,制服了萎黄病的委靡和懒散,把成长进程推向了彻底。

母亲,一个文静而又白皙的高个子女人,死于劳累,而父亲也紧跟着死于一种莫名的疾病;那时,德塞森特才刚满十七岁。

对父母,他只留有一种恐惧的回忆,毫无感激,毫无亲情。父亲通常待在巴黎,他几乎不认识他;母亲,他还记得她,总是一动不动地躺在鲁尔普城堡一个昏暗的房间里。夫妻俩总是离多聚少,对那些相聚的日子,他还能回想起一些褪色的会面,父亲和母亲,相对而坐在一张独腿桌前面,只有这桌子被一盏灯罩又大又低的灯照亮,公爵夫人无法忍受过亮的光和过大的声音,有可能神经发作;昏暗中,他们勉强交换一两句话,然后,公爵无动于衷地离开,匆匆去赶第一趟火车。

若望被送到耶稣会修士那里,开始他的学业,他在那里的生活更和谐,更温馨。神甫们开始疼爱起这孩子来,他的智力令他们惊讶;然而,尽管他们付出了极大努力,却无法使他不偏科;他学得进某些课程,在拉丁语方面表现出一种早熟的精通,但反之,他却连两个希腊语单词也无法解释,而且对活的语言没有显示出丝毫灵气,另外,一旦人们开始教他最基础的科学知识,他便迟钝得像是一块榆木疙瘩。

他的家人不怎么关心他;父亲有时候来寄宿学校看望他,带来白天或晚上的问候:“怎么样,挺好吧,乖乖听话,好好读书。”夏季,假期里,他返回鲁尔普城堡;他的来到也无法把母亲从梦幻中唤醒;她几乎感觉不到他,只是瞧他几眼,几秒钟时间,带着一种近乎痛苦的微笑,然后又重新陷入到厚窗帘紧裹的房间制造出的黑夜中。

仆人们年纪很老,也很无趣。孩子孤零零的没人照应,下雨天时,便在书堆里淘腾;下午天气晴朗时,便在田野里游逛。

他最开心的事,就是走下谷地,来到朱蒂尼,这是山岭脚下的一个小村,有小小的一片小房子,屋顶盖着茅草,茅草中零零碎碎地夹杂有一蓬蓬石莲花,还有一束束苔藓。他就躺在草地上,在高高的麦垛的阴影里,闲听水磨的低沉声响,嗅吸着弗尔齐的新鲜气息。有时候,他会一直走到泥炭地,一直到隆格维尔那绿黑相间的小村庄,或者爬上和风吹荡的河岸,瞭望从那里开始伸展的无垠旷野。在那里,一边,他的脚下,有塞纳河谷一路蜿蜒流淌,在远处跟闭合的碧蓝天空融成一体;另一边,高高的地平线上,是普罗文的一座座教堂以及高塔,在阳光下,在粉末状的金黄色空气中,似乎在微微颤抖。

他阅读或梦想,如饥似渴,直到孤独的夜晚;由于总是沉湎于同样的思考中,他的精神很专注,他那些不明确的想法臻于成熟。每次假期之后,他回到老师们身边时都会更善思考,更执着;这些变化逃不脱老师们的眼睛;他们精明又奸诈,因职业而习惯探测人的心灵最深处,对这一觉醒的、桀骜不驯的智力决不会看错眼;他们明白,这个学生永远不会为他们增光添彩,另外,由于他家境富裕,似乎根本用不着为未来操心;他们便很快放弃了培养他从事有利可图的生涯;尽管他很愿意跟他们讨论所有关于神学学说的话题,尽管他痴迷于它们的微妙和诡辩,他们却不想劝他入修会,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他的信仰始终薄弱;最后,出于谨慎,也出于畏惧,他们便让他单凭自己的兴趣钻研,而忽略其他课程,不愿意跟这一独立精神作对,生怕引来世俗学监们的纠缠。

就这样,他生活得很幸福,几乎感受不到神甫们严父般的桎梏;他继续他拉丁语和法语的学习,随心所欲,虽然神学并不出现在他那个班级的课程表中,他却完成了他早在鲁尔普城堡中就已经开始涉猎的这一学科,那还是在他曾叔祖父多姆?普罗斯佩遗留下来的图书室里,这位祖先当年是圣吕夫的修道院长。

然而,他不得不离开耶稣会教士们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他到了成年年龄,成了他财产的主人;他的表兄兼监护人蒙舍弗雷尔伯爵把账户移交给了他。他们之间的关系只维持了很短一个时期,因为在这一老一少两个男人之间,不可能有任何的交叉点。出于好奇,出于闲散,出于礼貌,德塞森特常常光临这人的家,好几次,在这个表兄位于椅子街的府邸中,他忍受了一些令人厌倦的晚会,那些晚会中,一些跟世界一般古老的女眷彼此间闲聊着贵族的象征,纹章的图案,过时的礼节。

除了寡妇老太太,男人们也围在一起,打打惠斯特牌,由此显现出自己的永恒不变和一无是处;早先骑士的后代,封建世代的最后分支,在德塞森特面前,就是一副患重鼻炎和狂妄症的老人样,反复唠叨着乏味的说辞,几百年的老生常谈。而他,就像是一丛被连茎割断的蕨草中的一朵百合花,这才是在那些老朽脑壳的衰退的脑髓中留下的唯一痕迹。

前言/序言

中译本序言

记得,那是十多年前(但已被人们普遍称为“上世纪90年代”了),当我首次把法国人的《理想藏书》翻译过来后,国内有读书人对照了其中所选法国文学的篇目,发现有那么几篇还没有中译本,它们是阿尔贝?柯恩的《主的美女》、于斯曼的《逆流》、福楼拜的《布瓦尔和佩居谢》,等等。于是,他们带着满腔的期望一再呼吁,中国的法语文学翻译和出版人,应该赶紧把这几篇小说译介过来。

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小说,迟迟没有翻译过来,其原因大致可以猜想。是作品太难了,不太好翻译?还是作品不太不合国人的口味,或者说不太合国情?是作者“反动”、“消极”,还是反华、仇华?再不然,就是题材不合适?为色情、暴力,怕出版上通不过?

实际上,《逆流》跟反动、暴力统统不沾边,至于色情,也只局限于幽默含蓄地描绘,不属于挑逗性欲的porno。要硬说它有什么趣味上的毛病,恐怕只有一点:“颓废”。

那么,于斯曼的《逆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颓废”呢?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恐怕得认识一下这位于斯曼。

其实,《逆流》的作者若利斯?卡尔?于斯曼(Joris�睰arl Huysmans, 1848—1907)真正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早期参与了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活动,以一篇小说《背包在肩》而成为“梅塘集团”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同为该集团的成员,除了左拉、于斯曼,还有莫泊桑、阿莱克西、塞阿尔和埃尼克。而代表自然主义“宣言”的短篇小说集,除了于斯曼的《背包在肩》,还有更著名的左拉的《磨坊之役》和莫泊桑的《羊脂球》。

不过,自然主义流派的好景不长。后来,于斯曼因为小说美学的趣味、诗学倾向的追求、宗教观念上的观点与左拉相抵牾,逐渐离开了自然主义流派。

于斯曼发表的小说作品,除这一部最重要也最有名的《逆流》(1884)之外,还有《玛特,一个妓女的故事》(1876)、《瓦达尔姐妹》(1879)、《同居》(1881)、《顺流》(1882)、《那边》(1891)、《路上》(1895)、《大教堂》(1898)、《居士》(1903)等,被后人认为是19世纪后期法国文学中某种从现实、科学的潮流走向象征、神秘倾向的代表,受到后来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家的推崇。他的艺术评论集有《现代艺术》(1883)、《某些画家》等,对当时还尚未成名的塞尚、德加、瑟拉等印象派画家大加赞赏。

在于斯曼的前期小说作品中,《玛特,一个妓女的故事》以写实的笔法描述了当时法国合法妓院中的情景;《瓦达尔姐妹》则讲述了在巴黎一家书籍装帧工厂中工作的工人两姐妹的故事。《同居》讲述了小说家安德烈?雅扬的生活,他婚后发现妻子贝妲不贞,便离开她而前后与一个叫布兰雪的高级妓女和一个叫雅娜的女工同居。《顺流》讲述了一个受蹂躏的巴黎小书记员让?弗朗丁的故事,他始终在寻找精神的幸福和物质的舒适,却屡屡遭受挫折。以上作品,都因其高度写实的风格、直接描绘社会的主题,而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到了于斯曼的写作后期,即以《逆流》一书为标志而告别自然主义流派之后,他的主题和风格大大地改变了。《那边》讲一个平庸的巴黎作家杜塔尔对法国历史上被认定为罪人的吉尔?德?雷斯展开了调查研究,这些研究引起了尚特露弗夫人的极度兴趣,她不久就投入了杜塔尔的怀抱,两人从此进入了撒旦的世界中。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口,宣告自然主义已走进死胡同,而只有神秘主义才有出路。在于斯曼皈依宗教期间发表的三部小说《路上》、《大教堂》、《居士》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宗教生活体验,这些作品明显影响了后来一些法国作家的宗教信仰,如布尔热、贝矶、克洛代尔甚至莫里亚克等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于斯曼在1903年担任了龚古尔文学院的第一任主席,主持评选一年一度的龚古尔文学奖。《逆流》(A rebours, 1884)是于斯曼最主要的作品,也是法国小说史上一部毋庸置疑的杰作。一方面,是于斯曼成就了《逆流》,而另一方面,更应该说,是《逆流》这部非凡的作品成就了于斯曼。

小说一开始写到,主人公贵族后代德塞森特厌倦了早年在巴黎的放荡生活,并且跟都市的资产阶级时尚文化格格不入,便幽居到离巴黎稍稍有些距离但又交通便利的郊区乡下,在丰特奈玫瑰镇买下一所宅子,去那里过着一种被当时和后来的一些人认为是“颓废主义”的生活。

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德塞森特在乡下隐居期间的日常生活,它从头到尾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杂乱地、随心所欲地、充满细节真实地描写家里家外的各种事物,以及主人公看到这些事物时心中的种种联想。而这些联想,分别涉及到自然现象、社会生活、艺术现象、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当时的时尚文化、传统的文明、各种艺术的发展情况、各种风俗习惯的演进所做的个性化的价值评判,颇有一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味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小说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百科全书来阅读。

《逆流》全书一共十六章。每一章各涉及一个话题。

作为楔子的“说明”一章,追述了德塞森特的祖上家谱,以及他幽居之前形骸放浪的往昔生活,说明主人公德塞森特的没落贵族血统,从这一点描写中,依稀还能看出左拉倡导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些微影响。

从第一章到第三章,分别写德塞森特乡间新居房屋的布局构造、家中的家具摆设、书房的藏书分类,其中关于颓废文学藏书的那一章即第三章,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列举了有关的作家和作品名称,显然有些掉书袋的意味。

第四章详细描绘了一只作为装饰品、浑身缀满了珠宝的乌龟的命运,德塞森特如何把它买下,又如何请人为它的甲壳点缀珠宝,镀上一层金,最后,它又是如何默默地死于珠光宝气之中。其间,还穿插对各种各样的利口酒的音乐调性作了极富想象力的比较。

第五章中,作者用文字描绘了德塞森特家中收藏的莫罗、吕肯、伯莱斯丁、勒东、泰奥科普利等几位画家的绘画作品,以及与一种隐士生活相适应的房间布置和家具配备。

第六章,分别涉及德塞森特对两位朋友的回忆,一个是婚后陷入到夫妻共同生活之不幸中的戴古朗德;一个是在他的教唆下开始学会嫖娼酗酒的十六岁顽童奥古斯特。

第九章,是德塞森特对自己恋爱经历(一个身材健美的杂技女演员尤拉妮娅小姐、一个会腹语术的女子,以及一段同性恋)的回顾和思考。

第七、第八、第十章,分别涉及到宗教信仰与渎圣、花卉与噩梦、香水与气味,从中可见作者在这些方面的丰厚学识和怪异趣味。

而第十一章,则描述了一次本来计划得很确切周密,但到最后却不了了之的伦敦之旅,同时穿插着漫谈了英国的小说和绘画。一开始德塞森特突发奇想,要去伦敦,便立即命令仆人整理行装,冒着大雨,坐火车从丰特奈玫瑰镇赶往巴黎,在巴黎坐了马车,吃了饭,喝了酒,就在火车站门口准备登上前往伦敦的列车之前,他断然决定放弃此行。这次未遂的英伦之行,颇有些中国古代文人故事中“王徽之雪后月夜赴剡溪访戴逵”的味道。

从第十二到第十五章,分别以非宗教类藏书、病痛不适与卖淫业、当代文学、音乐等为主题。其中的第十四章,专门论及法国当时的文学,尤其是后来被认为是“颓废派”的那些诗人,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念,实际上也可看作是对小说第三章“古罗马颓废文学”的一个简明的补充说明。

最终,第十六章,德塞森特在丰特奈玫瑰镇的隐居生活以失败告终,他的健康也每况愈下,在医生的劝告下,他决定摆脱这隐修士一般的孤独生活,重返金钱占统治地位的巴黎,回到世俗的公共生活中去。

十六个章节,对应十六个以上的话题,于斯曼就这样借德塞森特之口,浓墨重彩、不厌其烦地描述隐居生活中的种种感官享受,种种奇异趣味;另外还大发议论,滔滔不绝,将自己不俗的见解一吐为快。

这样的写法,以精致、细腻为特点,以感官的愉悦为目的,在以往的小说中似乎并不多见,故意为之的仿佛就只有于斯曼一个人。可以说,于斯曼是用十六章的离题话,描写了一个隐居的文人德塞森特所经历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遐想。用作者自己后来的话来说,这部作品的“每个章节都变成了一种特殊风味的酱汁,一种不同艺术的升华;它浓缩成宝石、香精、花卉、宗教与世俗文学、非宗教音乐和素歌的一种‘精华’”见作者序言(写于小说发表二十年后)。

说是“精华”也好,或者“百科全书”也好,都是一个意思。《逆流》以其特殊的笔触关注到了人物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方面,让“颓废”存在于生活诸方面。

小说第五章中关于画家古斯塔夫?莫罗的那幅《莎乐美在希律面前跳舞》的描写,是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它充分体现出主人公所追求的颓废生活的审美趣味。小说花费了大量笔墨,仔细描绘了这幅画的画面,以及绘画本身带给人们的感官享受。在此,我们仅只引用其中关于莎乐美形象的那几段: 在熏香的邪恶气味中,在这一教堂的热烈氛围中,莎乐美伸展左臂,做出一个下命令的姿势,右臂则弯曲,举着一朵大莲花,举到脸孔的高度,还踮起脚尖,按照一个蹲在侧旁的女子拨弦弹琴的节拍,徐徐前行。

她表情安详,肃穆,几乎可称为崇高,开始跳起应能唤醒老希律王昏钝感觉的淫荡之舞来;她的胸脯波动起伏,随着旋转不止的项链的摩擦,乳尖很快尖尖地挺立;一颗颗钻石紧贴在她湿润的皮肤上,闪闪发亮;她的手镯,她的腰带,她的戒指,喷发出点点星火;她鲜艳的衣裙上镶有珍珠,嵌有银片,缀有黄金,披金挂银的护胸甲上,每一个小网眼上都是一粒宝石,它们如火燃烧,蛇形的火焰彼此交错,在暗色的肌肤上,在玫瑰茶色的皮肤上躜动,宛如一些灿烂辉煌的昆虫,带了耀眼夺目的鞘翅,胭脂红的纹路,霞光黄的斑点,钢蓝的杂色,孔雀绿的条脉。可与之媲美的还有作者对莫罗另一幅叫《显灵》的水彩画的描述,于斯曼借德塞森特的眼睛,看到那个舞女的妖艳和热辣: 她几乎全身赤裸;舞到炙热时,裙纱已全乱,锦缎早坠地;她身上只剩金银和珠宝饰物;一段护带紧紧围在脖子上,像是一根腰带围在腰上;而一颗精致的宝珠就像一个美妙的搭扣,投射出一道道闪光,照在两个乳房间的乳沟上;更低处,胯上系有一条带子,遮住了大腿的上部,那里垂晃着一个硕大的水晶坠子,从中流泻出一条红宝石和祖母绿的小河;最后,赤裸的身体上,护颈带和腰带之间,是鼓鼓的肚子,肚脐凹进一个洞,很像一枚缟玛瑙雕成的印戳,乳白的,带有指甲盖的玫瑰色。

就在从施洗者脑袋中散发出的热腾腾的光线底下,珍珠宝贝的所有小小表面都在燃烧;宝石有了活力,用闪亮的光线描绘出女人的肉体;一点一点的热火,刺在她的脖子上、小腿上、胳膊上,鲜红如煤火的烈焰,亮紫如煤气的火花,艳蓝如酒精的火苗,洁白如星辰的火光。读着这些文字,我们感觉如在享用一道视觉的盛宴,甚至可说是色情形象的盛宴。而整篇小说中,类似风格的描写段落还有很多,充分体现出于斯曼对“颓废”这一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的极其细致深入的研究和揣摩。

再比如,单单是黑与白,主人公德塞森特也能看出其中的幻觉般的妙处来。如第四章中这样一段“夜里窗前观雪”的描写: 0译文经典逆流0

下雪了。灯光下,冰之草正在蓝盈盈的窗玻璃后面生长,而霜之花就像溶化的白糖,在带有小小金色斑点的瓶底状窗玻璃中闪光。

一种深沉的寂静笼罩了沉湎于黑暗中的小房子。

德塞森特想入非非;燃烧的柴火散发出热腾腾的气息,灌满了房子;他把窗户开了一半。

天空像一道高高的黑底银斑纹的帷幔,在他面前升起,黑黑的,夹着几点白斑。

一阵寒风刮过,加剧了漫天雪花的飞舞,一时间里颠倒了颜色的秩序。

天空的纹章帷幔翻转过来,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白鼬皮,银的底纹,白白的,夹着几点黑斑,那是夜的斑点散布在雪花之间。如此精致的描写,恐怕只有于斯曼能捕捉其中的细腻感受了。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谈一谈“颓废”了。

“颓废”一词,在法语中为“d�骳adence”,本来指古罗马文学中继黄金时代(大致相当于公元前1世纪,以西塞罗、维吉尔、贺拉斯等人的作品为代表)之后的一个“衰微”阶段的文学,即公元1世纪之后的罗马社会。故而“d�骳adence”也可翻译为“衰微”,或为“衰颓”。那个时期的一些罗马作家,如《萨蒂里孔》的作者佩特罗尼乌斯,所写的作品中也没有什么复杂情节和错综的情感纠结,只是用精致华美的语言,尽量细致而客观地描写当时走向没落的罗马社会(尤其是贵族社会)的颓废风俗和享乐生活。

于斯曼正是在古罗马颓废时期的这一类作品中,看到了一种写作的可能性,即以各种各样的文字手段,来穷尽自然、生活、艺术、人为模仿所能给人带来的一切享受。

现在,“颓废”一词,在文学史上,倒反是特指19世纪末期的那些法国诗人,尤其是那些象征派诗人,例如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兰、兰波、科尔比埃、泰拉德、雅里、拉福格等人,当然,还包括同时代英国的晚期唯美派诗人,如王尔德、西蒙斯等。1886年到1889年,法国诗人阿纳托尔?巴茹(Anatole Baju)创办了叫《颓废》的杂志(Le D�骳adent),更是标志着颓废主义作为文学流派的存在。当然,于斯曼的这部《逆流》,一直被文学史家们看作是颓废主义的圣经。

当然,于斯曼在这种颓废的情调、颓废的生活、颓废的趣味之上,加入了他的现代享乐主义,他的神秘主义,他的象征手法,他的宗教情怀……就这样,以于斯曼等人为代表的颓废派作家,在19世纪末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学“逆流”。

于斯曼及其同道喜爱人工仿造更甚于现实,喜爱字词更甚于思想。这是他写作的一大特色,也是颓废派的一大特色。

在《逆流》中,作者借德塞森特之口说,“人为的仿造是人类才华的独特标志”。他甚至声称:“大自然的著名发明中,没有任何一项会是那么微妙,或那么崇高,以至于人类才华无法创造;没有任何一座枫丹白露森林,没有任何一道月光清辉,不能用充满电灯光的布景来制造;没有任何一道飞流瀑布,不能由水利设施来模仿得惟妙惟肖;没有任何一片怪石巉岩,不能用硬纸板来逼真地拼凑;没有任何一朵鲜花,不能由特殊的绸缎和奇妙的彩色纸来与之媲美!”

于斯曼为了说明他的观点,甚至拿“北方铁路线上采用的那两种火车头模式或类型”来比喻不同种类女人的形象,“好好辨别一下自然作品中被认为最精美的那种,其创造物中被公认为具有最独特和最完美的美的那种: 女人;难道人类不是仅仅靠着自己,就制造出了完全抵得上女人的一种活生生的和人造生命,至少在造型美上是如此?”

在接下来的那两段中,作者沉醉于对两种火车头所作的女性人物的精细描绘中: 其一,克兰普统,一个令人赞叹的金发女郎,尖利的嗓音,苗条高挑的身材,束缚在闪闪发亮的黄铜胸衣中,恰如母猫柔软而又神经质的舒展身躯,一种娇艳和鲜亮的金发女郎,其异常的优雅令人敬畏,当她绷紧了钢铁的肌肉,挥发出温暖腰身上的汗水,她便启动巨大的玫瑰花窗般的精美轮子,生气勃勃地向前冲锋,位于激流和浪潮之首!

另一个,恩格尔特,一个肤色发暗的巨大的褐发女郎,喊声低沉而沙哑,腰肢短粗,被死死地束缚在一件生铁盔甲中,一个魔鬼般的野兽,冒着披头散发似的黑烟,有六对低矮的轮子;当她稳稳当当、慢慢悠悠地牵动笨重的货物车厢长尾,让大地颤抖不已时,她显现出了何等压倒性的强力啊!

在婀娜多姿的金发美女和丰满壮硕的褐发美女中,肯定再也没有同一类型的纤细苗条和骇人力量;我们可以确定无误地说: 人类能够在其自身属性规定的范围内,做得跟他们所相信的上帝一样好。小说第二章中,作者通过对塞纳河上一条驳船上的维捷浴场的描绘,说明了人们是如何“伪造”出了一种海水浴的美好感觉。而在第十章中,则通过香水的制造来说明仿造品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还有一个例子,也很能说明作者对人造的生活氛围的刻意追求,那便是居所中色彩带给居住者的视觉感受。为了让住宅中墙壁、地板、家具的颜色符合一个夜猫子在烛光下的视觉愉悦,主人公德塞森特对色彩的种种变化的可能性做足了研究: 在烛光中,蓝色转向了一种假绿色;假如是深色系的蓝,如钴蓝和靛蓝,那么它就变成黑色;假如它很浅,它会变灰;假如它色泽本真,温和,泛着青绿,它便发暗,发冷。[……]

而铁灰色,依然皱眉沉脸,并显得笨重;珠灰色则丢失了其清亮,变形成一种脏白色;褐色沉沉入睡,渐渐冷却;至于深绿色,还有皇室绿和香桃木绿,它们的情况跟海蓝色一样,会融合在黑色之中;剩下就是更浅的绿色了,例如孔雀绿,以及辰砂色和生漆色,但是,那时候灯光会流放它们的蓝色素,而只监禁它们的黄色素,而这黄色素只保留下一种虚假的色调,一种混浊的味道。由于种种原因,主人公最终选定的主色调是橙色。

很显然,这一切“人工仿造”的享受给人带来的快感毕竟是有限的,但于斯曼就是要用“字词”使这一有限的享受达到其顶峰。除了色彩方面的视觉享乐,小说中还有多处描写了味觉、触觉、听觉、嗅觉等的感官享乐,其中第四章中对被称作“对嘴管风琴”的利口酒的桶库的描写,则同时体现出听觉上天籁之音和味觉上琼浆玉液的结合。

关于小说《逆流》的重要性,法国书评专家们编著的《理想藏书》是这样评价的:“世纪末纨绔子弟德塞森特的品行与遭际。感觉世界的一次博学的、程序化的探索。小说词汇如香水一般精致细腻。”见《理想藏书》(新版,余中先、余宁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2页。《理想藏书》竭力推荐《逆流》,把它选为最佳二十五本“法国小说”之一。

作者于斯曼自己二十年后总结本书时说:“《逆流》之后我所写的所有小说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萌芽。确实,它的那些章节只是后来各部作品的端倪。”见“作者序言”。

《逆流》出版后,立即获得了不少作家的赞誉,这从我们收集在本译本后面的“《逆流》在同时代作家中引起的反响和评价”可见一斑。例如,保尔?瓦雷里这样说:“于斯曼是当今天下人里头跟我的心最合拍的人。我一直在重读《逆流》;这是我的圣经,我的床头书。最近二十年来,再没有比它更有力的作品了。这是创造了一种文风、一种典型,还几乎创造了一种新艺术的罕见杰作之一。德塞森特在自身趣味上是相当的堕落,行为又是相当的神秘,足以诱惑我,我不断地嫉妒他那在精细的孤独中和在精神的魔力中的长久憩息。”见本书附录:“《逆流》在同时代作家中引起的反响和评价”。而马拉美,他甚至就把《逆流》称为他自己所期盼的“唯一的书”同上。。

最令后世的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的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在其名著《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让主人公道林?格雷成了《逆流》的忠实读者,在此,我们不妨引用一段王尔德借道林?格雷之口对《逆流》的看法: 这是一本没有情节的小说,只有一个主人公。一切归结于对一个年轻巴黎人的心理学研究,此人,在十九世纪中叶,把他生命中的精力全都贡献给了对以往时代所有的激情,所有的思想方式的沉思,他寻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他自己心中,总结人类精神所曾经历过的各种形态;他喜爱那些被愚人们叫做美德的放弃,只因为它们的人为痕迹本身,同样也喜爱那些仍然被智者叫做罪孽的本能反抗。作品以一种精细雕琢的奇特风格写成,既闪闪发亮,又隐晦曲折,充满了俚语、老派说法、技术名词,以及博学的长篇大论,它们正是法国象征主义者中某些最完美的艺术家的作品的特点。人们从中能找到其奇异怪诞堪比一些兰花的暗喻,还有同样微妙的一套色彩。感官的生命在这里以神秘主义哲学的术语得到了描绘。有时,人们不再知道,他们读到的到底是一个中世纪圣人的精神自述,还是一个现代罪人的死气沉沉的忏悔告白。这是一本毒液四溢的书。在书页周围,飘荡着一股沉重的熏香,熏得人脑袋生疼。句子的韵律本身,从音乐性上来说充满了节奏和微妙的单调,随着章节的展开,在一个年轻人的精神中,决定了某一种麻木迟钝,一种病态的梦幻,它会剥夺他整个关于太阳下山和阴影匆匆滑过的意识。见本书附录:“《逆流》在同时代作家中引起的反响和评价”。当然也有一些作家对《逆流》很不以为然,例如左拉,他在致作者的信中就说,他已经“闻到愚昧无知的气味了”见本书附录:“《逆流》在同时代作家中引起的反响和评价”。。

于斯曼心里很清楚,左拉一定会指责这本书偏离了自然主义道路:“他说我给自然主义带来了可怕的一击,我让流派误入了歧途,我用这样一本小说给自己破釜沉舟地自断了后路,因为不可能用任何一种文学类别来界定在这样一本薄薄的书中一鼓而穷尽的这一文类”,而且,左拉会督促他“把自己束缚在一种风俗研究中”见“作者序言”。。

对于自己与左拉之间的美学思想分歧,于斯曼毫不含糊地认定自己的理由:“首先,是我体验到的那种迫切需要,要打开窗户,逃离一个令我窒息的环境;其次,是强烈的欲望,要打破偏见,打破小说的界限,让艺术、科学、历史进入小说,总之,一句话,只把这种形式用来作一个框框,让更严肃的内容进入其中。”同上。他对自然主义非常失望:“这一流派,本应对把真实人物定位于确切的环境中作出令人难忘的贡献,却落得一个反复唠叨、原地踏步的下场。”他认为,自然主义的追随者会“走进一条死胡同”,“撞在一堵死墙上”同上。。

左拉作为自然主义的旗手,当然要坚持自己的美学观念,但早已另辟蹊径的于斯曼怎么可能再回头来尝试他认为庸俗不堪的老手法呢?

诚如本序言一开始便指出的那样,因为翻译困难的原因,国内多年来一直没有比较像样的《逆流》译本出版,直到201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才在国内首次推出了中译本,题目译为《逆天》,尹伟和戴巧翻译。

也正是在那一年,本人对《逆流》的翻译刚刚完成了初稿,为了在修改之前好好地冷静一下,我把译本初稿打印出来,搁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在当年秋带去法国作第一次修改。在法国,我开始在图书馆里修改译本,对照了至少三个版本的资料,还在书店里买了现有的两个版本,以方便回国后继续对照作第二遍修改。

在法国期间,我还仔细阅读了尹伟和戴巧的译本,从中获益颇多。同时,我也发现,这个译本中存在不少问题,包括疏漏和差错。尤其是对书名翻译成《逆天》,我颇有些纳闷。我想,译者这样译,大概想强调这部作品的“逆反”程度吧!


《逆流 [A Rebours]》:一场感官的漂流与意识的深潜 《逆流 [A Rebours]》,法国作家若里斯-卡尔·于斯曼的代表作,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幅描绘极端颓废主义精神图景的宏伟画卷。这部作品以其对精致、奢靡、病态美学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主人公内心世界令人窒息的细致刻画,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若你期待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或是一段寻常的爱情故事,那么《逆流》注定会让你感到陌生,甚至有些难以企及。它不讲述一个“你我”都能轻易代入的现实生活,而是引领读者进入一个被精心构建的、远离尘嚣的、只属于个人灵魂深处的奇境。 本书的主角,德西马(Des Esseintes)男爵,继承了巨额的财产,却也继承了贵族家族中流传的厌倦与虚无。他是一位厌倦了社会习俗、世俗趣味,乃至肉体感官的贵族。对他而言,现实世界充满了粗鄙与平庸,是“人群的喧嚣”和“平淡无奇的娱乐”充斥着令人作呕的空虚。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抛弃一切,退隐到巴黎郊外一座偏僻的别墅中,独自一人,用尽一切手段去追求一种极端的、纯粹的、只为内心而存在的艺术与美。 这并非简单的隐居。德西马的退隐,是一场有意识的、甚至是刻意的“逆流”。他逆着人流,逆着时代的洪流,逆着人性的本能,去探索一个被世人遗忘的、甚至被视为禁忌的领域。他的目标不是享乐,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感官的修炼”,一种对“人工”之美的极致崇拜。他拒绝一切自然的、粗糙的事物,转而沉溺于那些经过人工雕琢、精心炮制、具有独特风格和气息的艺术品。 从巴黎市中心的喧嚣中抽身,德西马搬进了他位于丰特奈欧罗兹(Fontenay-aux-Roses)的别墅。这座别墅,成了他构建内心王国的第一道屏障。他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其成为一座座“感官的殿堂”。墙壁被精心装饰,灯光被调至最柔和、最富于变化的色彩,空气中弥漫着由珍稀花卉和香料调制的复杂香气。他甚至在自己的房间里布置了一个“唇膏收藏”,每一种颜色都对应着不同的情感和回忆。他不再满足于口舌之欲,而是将味蕾的体验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他精心调制各种复杂的饮品,每一口都包含着丰富的层次和微妙的变化,旨在唤醒沉睡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逆流》的核心,在于德西马对“人工”的极端迷恋。他认为,自然是粗糙的、未经雕琢的,而人工制品则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匠心和审美。因此,他搜集了大量的艺术品——古老的书籍、精致的珠宝、奇异的乐器、以及各种来自异域的工艺品。这些藏品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他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他会花费数日,甚至数月的时间,去研究一本古籍的装帧,去品味一句诗词的韵味,去辨析一幅油画的色彩。他对每一件物品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仿佛在与造物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他对文学的热爱尤为突出。他鄙弃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转而沉迷于那些已经被遗忘的、充满奇思妙想的、甚至是怪诞的作品。他搜集各种版本的《圣经》,对其中的拉丁文翻译和词句进行细致的考究。他欣赏那些晦涩难懂、充满象征意义的诗歌,甚至沉醉于那些描写病态、死亡和颓废的文学作品。对他而言,文字是构建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精神宇宙的基石,而他则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在其中汲取养分,寻找慰藉。 音乐在德西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拥有一架特制的钢琴,其音键的材质和配列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以求发出最纯粹、最动人的音色。他能通过音乐来唤起特定的情绪和记忆,甚至用音乐来“作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他尤其钟情于那些充满忧伤、迷离、或是异域风情的乐曲,它们能够触及他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带来一种独特的、带有悲剧色彩的慰藉。 《逆流》并非没有人物,只是这些人物的出现,并非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是为了衬托德西马的孤独与特立独行。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他对女性的兴趣也逐渐消退,甚至转向了一种病态的、抽象化的审美。他开始通过对假发、服饰、香水等一系列人工造物的研究,来满足他内心对于“理想女性”的想象。这种对感官的抽象化和升华,是他精神世界走向极致的体现。 然而,这种极致的追求,也注定了德西马的孤独与痛苦。他将自己封闭起来,与现实世界隔绝,仿佛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贵族。他的生活,充满了对细节的执着,对精致的追求,但同时也充满了无尽的空虚与焦虑。他所构建的那个完美而人工的世界,终究无法填补他内心深处的虚无。他越是想用感官的体验来逃避现实的烦恼,越是发现自己深陷于一种更深的、更令人绝望的境地。 《逆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颓废主义的精神内核。它并非简单的享乐主义,而是一种对社会、文化、乃至人性的深刻质疑。它描绘了一个极端个体在面对现代文明的空虚与异化时,所做出的绝望而绚丽的抗争。德西马的“逆流”,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大胆探寻,也是对人类审美极限的一次残酷挑战。 当德西马最终意识到,他所追求的一切,无论是精美的艺术品,还是奢华的感官体验,都无法给予他真正的解脱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他开始质疑自己长久以来的坚持,开始反思自己所构建的那个孤绝的精神世界。小说在德西马身心俱疲,对一切都感到厌倦的时刻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的结局,以及对现代人内心困境的深刻反思。 《逆流》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作品。它需要读者放下惯常的阅读习惯,去沉浸在其中,去体会德西马那仿佛水晶般易碎而又坚韧的内心世界。它是一次感官的漂流,一次意识的深潜,一次对人类审美与存在意义的极致探索。它或许不会让你找到答案,但一定会让你产生疑问,并且在这些疑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巧妙地将现实的冷峻与内心的挣扎熔铸在一起,读起来有一种奇特的、近乎令人窒息的真实感。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细腻程度。你会清晰地感觉到主角在每一个抉择面前,那种撕扯、那种不甘,以及最终无可避免的沉沦。这不是那种简单地讲述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故事,它更像是一场对人性深层机制的解剖。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场景氛围的营造,那种压抑、潮湿,仿佛能从纸页间渗出来的绝望,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去咀嚼每一个字背后的重量。它迫使读者去反思自身在面对巨大惯性或社会洪流时的无力感,以及那些我们试图忽略却又如影随形的心魔。读完之后,心头总会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正是这种不适感,才证明了作者成功地触碰到了某些禁区,成功地让我们直视了那些被粉饰太平的真相。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挖掘出新层次的佳作。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其语言的冷峻和精准。它有一种近乎冰冷的客观性,即便描述的是最激烈的情感冲突,作者也仿佛站在极远的地方俯视着一切,用一种近乎科学分析的笔触去记录。这种疏离感,反而让情感的冲击力更强,因为它没有被廉价的煽情所稀释。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描述物体和环境时的细致入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被遗忘的物件,都在文字中重新获得了生命,它们不再是背景,而是某种隐喻,某种潜伏在生活表层的异样信号。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异常”往往就潜藏在那些我们视为“日常”的细节之中。读罢全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清醒”,仿佛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东西被剥落了,虽然不舒服,但却是必需的蜕变。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敬意的作品,它不会迎合你,只会要求你,而它给予的回报,是远超预期的深度体验。

评分

我必须要承认,初读时我差点被它那极其跳跃的叙事节奏给劝退。它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循规蹈矩地铺陈情节,反而是像某种意识流的碎片拼接,充满了突兀的闪回和难以捉摸的象征符号。但正是这种“晦涩”,让我越来越沉浸其中,试图去拼凑出隐藏在这些破碎画面背后的完整图景。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华丽,但这种华丽并非空洞的辞藻堆砌,而是服务于它那近乎病态的美学追求。你会发现,那些对腐朽、对衰败的描绘,被赋予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肃穆感。这更像是一种艺术实验,挑战着读者对于“可读性”的固有认知。它不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抛给你一堆充满张力的矛盾体,让你自己去感受那种在美与丑、高贵与卑劣之间反复拉扯的张力。对于喜欢挑战智力、享受解谜般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探险,每一次重新阅读,都会带来新的豁然开朗。

评分

说实话,我更愿意将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情绪的交响乐谱”,而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的情节推进也许不如那些商业畅销书那样引人入胜,但它在情绪密度上的处理,无人能及。从开篇的微小的不安,到中段的焦躁的爆发,再到结尾那种近乎灰飞烟灭的平静,作者对情绪波动的掌控简直如同顶级指挥家。每一个段落,每一句对话,都仿佛被精确地计算过其在整体情绪结构中的位置。我常常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经历一场缓慢而不可逆转的情绪风暴。它成功地捕捉到了现代人那种“被时代推着走”的无力感,那种明明知道方向是错的,却因为惯性和他人的目光而无法停下的悲哀。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出口,让我们得以在文字中,尽情体验一次彻底的、彻底的“错位”。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自洽的“反向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评判都被颠倒了。那些本应受到赞颂的美德,在这里成了自我毁灭的催化剂;而那些被社会唾弃的偏执和固执,却成了主角赖以生存的唯一支点。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审视:我们所坚守的“常理”,究竟有多大的合理性?作者显然对哲学和古典文学有着极深的造诣,书中不时闪现的典故和引述,让整个故事的格局瞬间拔高,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悲喜,而上升到了一种对“存在”的深刻探讨。我个人特别喜欢那种不动声色的讽刺,它不疾不徐,却像一把钝刀,慢慢地割开虚伪的表皮,露出下面苍白而真实的肌理。它不批判,它只是展示,让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令人心生敬畏。

评分

译文窗帘布系列的新品!

评分

名著,余光中翻译,值得一看。

评分

等这本书很多年了,余中先老师的翻译值得信赖。这种反自然主义,反当代社会的哥特作品很有吸引力,当代社会没有类似的小说了

评分

上译的花皮本一直受收书者的喜爱,非常好看的一套书,书的封面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套书的内容也是十分棒的,上译的翻译值得信赖

评分

京东正版,质量保证,值得购入

评分

译文经典,名家名译,值得推荐!

评分

《博尔赫斯全集》为消除成套全集的沉重感,首次以作家原作独立版本的单行本形式推出,方便今日读者和马尔克斯一样“随身带着,每天取出来阅读”。

评分

感觉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评分

如果说感官体验,还是要读红楼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