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第七卷:秦并天下》,是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帝国)的开篇,从统一六国、楚汉争霸到汉朝建立。当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地处西陲的秦部落在做什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霸主,刹那间横扫六合?统一帝国何其雄壮,为何却又在短短的十五年里风崩离析?陈胜吴广有怎样的能耐?楚汉相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项羽败在了哪里,输给流氓式的刘邦?汉帝国又遇到了什么逃不掉的麻烦?精修文字细节,增加数十幅手绘插图,全新改版升级。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易中天中华史第七卷:秦并天下》:商鞅变法,秦愤而崛起,秦始皇灭六国,并天下,建立君主专制大一统国家。
他勤政。每天看完一百二十斤竹简奏章才去休息。他谨慎。殿上绝不允许有人携带武器,以至于荆轲来刺杀他,所有人只能干瞪眼。他狐疑。每天变换住处,谁要是暴露行踪就是死罪。他残忍。对李斯的批评传出宫外,因查不出是谁泄密,便将在场的人都杀掉。设防如此,该坐稳江山了吧?
然而,秦的苛政却亲手把自己送上断头台,大秦巨轮仅仅十五年就沉没了。楚汉相争,刘邦称帝,沿用秦朝制度。大秦毕竟没死,秦始皇的“帝国制”主宰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五部共三十六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一部《中华根》(先秦),第二部《**帝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宋元》,第四部《明清》,第五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九卷。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1-19卷)。
第一章 始皇革命
兴亡只在顷刻间
太阳又西升
蛮族刷新历史
愤而崛起
一号文件
反封建
一统天下
第二章 陈胜造反
铁网帝国
焚书坑儒
大泽乡
陈胜王
活该秦要亡
为什么是楚
第三章 项羽争雄
兵起江东
刘邦来了
秦二世找死
巨鹿之战
沛公入秦
鸿门宴
败亡倒计时
第四章 刘邦称帝
韩信拜将
天下乱作一团
一站成名
关键的一票
霸王别姬
刘邦与项羽
第五章 大秦没死
新革命遇到了老问题
杀戒因何而开
韩信之死
秦主义
集权是一种必然
秦亡之鉴
焚书坑儒
确立了郡县制以后,秦始皇又连出数招。
第一招是“修驰道”,也就是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高速公路网。第二是“去险阻”,也就是拆毁六国在险要之处修建的长城巨堑和城郭要塞。第三是“决川防”,也就是决通六国所筑阻塞水道的堤防,疏浚鸿沟,开凿灵渠。第四是“销兵器”,也就是没收全国各地民间的武器,集中运到咸阳,铸成大钟和铜人。第五是“大移民”,也就是将天下豪富迁徙到咸阳,人数据说多达十二万户。
这些举措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实际上,帝国的危险无非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草民造反,二是六国复辟,三是蛮族入侵。但无论造反还是复辟,都要钱,要武器,要据点。现在,要塞毁掉了,武器没收了,富豪变成了穷光蛋,他们还造什么反,复什么辟?何况就算变生不测,有了驰道,通了水路,皇帝随时都能调兵遣将,不怕他们翻了天。
蛮夷戎狄也不难对付,因为秦始皇有的是铁骑,有的是劲旅。他北筑长城,南征百越,并将征战所得之地设为郡县。北方设九原郡,南方设南海、桂林、象郡。于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正所谓“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即便如此,秦始皇仍不敢掉以轻心。
他勤政。每天不看完一百二十斤的章奏(竹简),绝不休息。他谨慎。他的殿上,绝不允许有人携带武器,卫士不得命令则不能上殿,以至于荆轲来谋杀他时,所有人都只能干瞪眼。他狐疑。他的住处每天都不一样,谁要是暴露了他的行踪,谁就是死罪。他残忍。有一次,他对李斯的批评被传出宫外。由于查不出泄密的人,便将当时在身边的宫女、宦官和卫士全部杀掉。
设防如此,秦始皇该坐稳江山了吧?
抱歉,还没有。因为天下偏有不怕死的人,也偏有直言不讳、喜欢唱对台戏的人。
比如淳于越。
淳于越是齐国人,职位是博士。博士就是负责议论政事和掌管礼仪的官员,始皇时期有七十个,领班则叫“仆射”(射读如夜)。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国宴,七十位博士集体上前敬酒。仆射周青臣作为领班,便歌功颂德,大唱赞歌。
周青臣说,陛下“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威德呀!
秦始皇龙颜大悦。
淳于越却忍不住了。淳于越说,周青臣这是乱拍马屁!殷、周两代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就因为他们都分封了子弟和功臣。如今陛下自己当了皇帝,凤子龙孙们却变成了平民。将来一旦国家有事,又有谁会来救难呢?
这当然大煞风景。
何况这时的大秦,成为帝国已经四年。淳于越居然还重提封建,反对郡县,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过这一回,秦始皇倒没杀人。他的处置,是让已经担任丞相的李斯提出意见。作为丞相,李斯当然要受理此案。这不仅因为君主所命和职责所在,也因为他自己就是郡县制的拥护者,反封建的急先锋。
只不过,李斯的意见也不是杀人,而是烧书。
李斯上书秦始皇说,现在的社会风气很是不好,某些人以古非今,妖言惑众。他们上朝时在心里诽谤,下朝后在街头乱讲,靠非议皇上出名,以持不同政见为誉,带头制造流言蜚语,正所谓“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长此以往,势必君王威望尽失,民间结党营私,帝国危在旦夕。
问题是,何以如此呢?
李斯认为,政令不行,议论纷纷,全因为思想不统一,学术太自由,民间思想的影响大于官方号令。因此,惟有禁绝私学,才能正本清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秦始皇认同李斯的意见。
于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中华史上一大要案,秦始皇和李斯也因此而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秦始皇坑杀的也不是什么儒,更不是意见领袖,反倒无妨说是一群江湖骗子。但,不问青红皂白,就一次活埋四百六十余人,称之为暴戾总是不过分的。
关键是焚书。
焚书是事实。不过焚书的直接动机,却未必意在毁灭文化,更主要的还是钳制言论。当时的惩罚条例是:焚书令下达三十天还没烧书的,黥(读如擎)为城旦(额头或脸上刺字,白天守城,晚上筑城,刑期四年);聚谈诗书的斩首,以古非今的灭族。
惩罚最重的,是以古非今。其次,是街谈巷议。
由此可见,焚书的目的,是要一次性根除一切议论国是的可能。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专制主义。但在秦始皇和李斯那里,则多半自认为理直气壮。因为废封建,行郡县,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关系到大秦帝国的生死存亡,必须进行到底,当然要“镇压反革命”。
总之,秦始皇和李斯一声令下,除官方藏书、秦国国史,以及医药、卜筮、农作之书外,私人所藏文艺哲学诸子百家之书都被付之一炬。这真是一场文化浩劫。
中华文明的许多宝贵遗产,从此再也找不回来了。中华民族的许多宝贵思想,也被遗忘和中断。当然,被中断的还有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的传统。损失已无法挽回,秦始皇、李斯和项羽罪不可赦。如果另一个世界也有法庭,他们是应该送去受审的。
现在,青铜的、物质的武器被没收了,文字的、思想的武器也被没收了。枪杆子和笔杆子,都捏在了秦始皇和李斯他们手里。那么,他们的帝国安全了吗?
不,灭亡得更快。
这本书最让人称道的一点,或许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过去事件的复述上,而是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去反思和映照当下的诸多议题。他对于“统一”与“分裂”、“变革”与“保守”这些永恒的主题的探讨,极具启发性。通过对往昔经验的梳理和剖析,作者提供了一套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工具箱,这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知识获取,升华到了一种智识上的提升。每当读到他对某个历史人物行为动机的深层解读时,总会引发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这种历史的穿透力,是衡量一部优秀历史著作价值的关键所在,而这部作品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让人在回顾过去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更为清醒的认知和审慎的期待。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笔法时常流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极其贴合现代读者的语感,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特别是一些描绘宏大场面的段落,遣词造句之间,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仿佛能亲眼目睹历史的巨轮如何碾过旧的秩序,开创新的纪元。同时,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或悲剧性的历史节点时,作者的文字又变得极其克制和富有同情心,展现出一种历史学家的审慎与人文关怀。这种在力度与温度之间的精准拿捏,使得全书的基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它绝非冷冰冰的史料罗列,而是有温度、有血有肉的文字艺术品,真正做到了让历史“活”了起来。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细节呈现上的考究程度,实在令人佩服。它不满足于宏观的框架勾勒,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对当时社会肌理、生活细节乃至文化风貌的细致描摹上。这种对“人”与“物”的关注,构建了一个极其立体和可信的历史空间。读到那些关于制度变迁、城市面貌乃至日常饮食起居的描述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质感。尤其是作者对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探讨,视角相当开阔和辩证,没有陷入简单的褒贬,而是展现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种扎实的考据支撑起了宏大的论点,使得全书的说服力大大增强。它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基石之上,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收获了故事,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洞察。这对于任何一个想摆脱教科书式认知,追求更丰富历史体验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极其珍贵的阅读材料。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风格真是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娓娓道来。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史书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尤其到位,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个体,在面对巨大变局时的挣扎、决断与无奈。例如,对于一些关键决策的分析,不只是简单地陈述“是什么”,更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层层剥开的探究过程,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历史深度刨根问底的渴望。再者,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激昂澎湃,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过,时而又沉静内敛,聚焦于某个历史瞬间的微小细节,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让阅读体验如同欣赏一部精心剪辑的史诗电影,每一页都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和大众易读的叙事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触手可及,极具代入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作者高超的组织能力。它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线性索,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主题性的探讨和对关键人物命运的聚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逻辑上的层次感和递进感。这种叙事策略的好处在于,它能让读者始终保持对核心议题的关注,避免了因时间跨度过大而产生的注意力涣散。尤其是在处理复杂事件的交织与影响时,作者总能清晰地梳理出其中的因果链条,犹如一位高明的棋手,将散落在棋盘上的各个棋子,清晰地布局成一个完整且有力的战略构图。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看似零散的史料和事件,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找到了它们在整体历史画卷中的精确位置。这种脉络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让人能够轻松驾驭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
评分基本上,三十岁以后读书,才源自自己真实的想法,可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谈资,或是使自己不会很快的被时代的步伐甩在一边。
评分这些书无论是包装、印刷、排版还是纸张的质量都是上上之选,所以说我对这次买的书特别满意。并且,京东这次618的活动力度特别大,所以说我买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书,我估计应该一年都看不完吧。PS:因为害怕屋子太潮湿,但书又买太多,一时看不完,所以说有些书的塑封胶皮我没有拆掉。我如果评论的是这一段话的话,那么说明我对这次购物非常满意。
评分非常喜欢易中天,他的中华史买了一套,非常满意,有时间好好拜读一下。活动买的,很划算
评分包装的很好,每本书都带着塑料膜,一点没压坏,易中天的书很有深度,通俗易懂,以前就喜欢看,这次京东活动买了好多他的书,非常开心
评分至此文毕之际,愿大家都能多读书,读好书,京东,满300减100,信东哥,得永生!
评分物流很快,上午下单,晚上的时候,就到了,书很好看,纸质很好,一点都不比大书店里的书差
评分文字比较生动,不会像很多历史书那么生涩,作为日常历史读物可以一读。。618活动买的,很划算
评分无论如何,毕竟读书还是应该被赞扬的。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我个人理解,不同的历时时期,读书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我来试着分析一下。首先,上学读书,多半来自于外部,大了讲,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小了讲,是父母逼迫,也就是不得不读书,不读书就要挨打,读不好就过不好年。
评分这次活动,买了接近1000块钱的书,数量有7、80本,就不一一评价了。就说两句话,读书对自己好,也可以影响孩子。在中国,买书真的太便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