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傳

譚嗣同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立民 著,高占祥 編
圖書標籤:
  • 譚嗣同
  • 戊戌變法
  • 維新運動
  • 曆史人物
  • 傳記
  • 近代史
  • 清史
  • 改革
  • 愛國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5699049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871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人格讀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重點推薦、青少年課外必讀本;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團中央中國青年網、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共同發起;多位國內著名高校和重點和重點中學知名教師參與編寫;由著名作傢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編;視角嶄新、配圖精美;全方位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獨特視角紀錄中國近現代愛國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導當下青少年之價值取嚮;
  ※讀者瞭解和認識近現代愛國人士的入門之書

內容簡介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省瀏陽縣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國傢危難之時,他不避生死,積極投身於改革變法之中;在變法失敗之際,他不畏死難,慷慨就義,胸懷興國濟世之心,願為變法流血的一人。他用自己的死閃耀瞭百日維新的光彩,點亮瞭反帝愛國的曙光。梁啓超評價他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目錄

引言/001
第一章 年少多磨難
晚清1865/001
賢母良訓/005
綱倫之厄/008
大漠磨礪/011
拜師“瀏陽三先生”/013
廣結義士/017
第二章 十年漫遊
奔波科舉/020
憤作《治言》/023
痛彆仲兄/028
初探西學/031
第三章 甲午之變
甲午戰爭/035
公車上書/042
結交梁啓超/047
目 錄
瀏陽賑災/051
第四章 投身新政
暫彆京都/058
苦著《仁學》/064
上海茶會/069
實業救國/075
不纏足會/079
棄官迴湘/082
湖南革新/086
反動壓製/094
第五章 戊戌變法/100
抱病赴京/100
輔佐新政/105
步履維艱/111
風雲突變/116
不避死難/122
慷慨就義/128
後記/133
譚嗣同年譜/136

精彩書摘

  1865年3月10日,也就是同治四年的二月十三日,北京宣武城南懶眠(爛麵)鬍同的譚傢誕生瞭一名新生兒,因為孩子與其父親同一屬相,因此給孩子取名為嗣同。1865年,這是鴉片戰爭後的第二十四年,太平天國失敗後的第二年。當時封建王朝清政府早就走上瞭下坡路,政治黑暗腐敗,國力日漸衰微,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外有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的武力掠奪,堅船利炮打開閉關鎖國的清朝國門,帶來災難,帶走財富。每有紛爭,無論戰勝戰敗,懦弱無能的清政府似乎總免不瞭割地賠款;凡是閤約,皆是喪權辱國。內有不斷加深的階級矛盾,封建官僚魚肉人民,百姓苦不堪言,每每遭遇旱澇災害,賦稅不減,緻使餓死者不計其數,走投無路的老百姓隻好落草為寇或揭竿而起,各路農民起義接連不斷,民不聊生。
  ……

前言/序言


《大唐遺風錄》 內容提要: 《大唐遺風錄》是一部追溯盛唐氣象、探尋大唐由盛轉衰關鍵節點的曆史懸疑小說。全書以一位身負“青龍命格”的落魄書生成為引子,串聯起貞觀之治的餘暉、武周政權的動蕩與開元盛世的隱憂。小說不僅僅描繪瞭長安的繁華與宮廷的詭譎,更深入挖掘瞭盛世之下暗流湧動的文化衝突、信仰重塑以及邊疆治理的復雜睏境。 第一捲:龍興之地 故事始於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雍州郊外的一座廢棄寺廟。主人公李慕白,一位科舉失意的青年,因意外捲入一樁涉及宮中秘辛的命案。他發現死者身上留下的綫索,指嚮一個被塵封已久的秘密組織——“雲颱秘錄”。這個組織據傳源自高祖李淵起兵之時,掌握著李唐江山氣運的關鍵圖譜。 李慕白被迫踏上探尋真相的旅程,他從長安城鱗次櫛比的坊市,穿梭到西域的絲綢之路咽喉——龜茲。在龜茲,他結識瞭身懷絕技的鬍商鬍桑,以及一位精通佛學與讖緯之學的女尼空寂。他們發現,“雲颱秘錄”的核心秘密,並非權力交接的秘法,而是一套關於“天命與人道”的哲學辯論,這套辯論直接影響著武則天晚年對繼承人的選擇。 小說細緻描繪瞭武周時期,佛教與本土道教思想的激烈碰撞。通過對洛陽白馬寺和龍門石窟的細緻描寫,展現瞭皇權如何利用宗教儀式來鞏固其統治的復雜手法。李慕白一行人必須解開隱藏在石窟壁畫和寺廟法器中的密文,以阻止一場可能顛覆朝綱的“祭天大典”。 第二捲:盛世浮光與暗影 時間推進至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初。大唐迎來瞭短暫的“先天”復蘇。李慕白此時已化身為一名低調的史官助理,負責整理宮廷舊檔。他所接觸到的文獻,揭示瞭唐玄宗初期的政治手腕:一方麵是輕徭薄賦,勵精圖治的明君形象;另一方麵,則是對異己勢力毫不留情的清洗。 本捲的焦點轉嚮“安史之亂”的前奏——邊疆的失控。小說通過兩條並行綫索展開:一條是京畿對“鬍風”的推崇與抵製;另一條則是對河西走廊軍事部署的探查。一位被流放的唐朝老將,在玉門關外與突厥殘部周鏇,他留下的戰報和傢書中,透露齣對朝廷“重文輕武”政策的深刻憂慮。 李慕白通過一位精通音律的宮廷樂師,發現瞭宮廷音樂中隱藏的政治信號。盛世的歌舞升平之下,實則掩蓋著節度使權力過大的危險信號。樂師利用新創的樂麯,試圖警醒當朝宰相,但他的忠言卻被理解為“惑亂朝綱”。李慕白必須在長安的繁華落盡之前,找到能夠證明邊疆危機真實性的關鍵物證——一份來自安西都護府的加密軍報。 第三捲:天寶迷局與迴響 故事的高潮部分,聚焦於天寶年間。玄宗沉溺於享樂,朝政逐漸被楊國忠等權臣把持。李慕白此時已不再是單純的探秘者,他深陷於一個關於“選擇”的道德睏境中。他發現,無論是對“雲颱秘錄”的追尋,還是對邊疆危機的預警,最終都導嚮一個悖論:曆史的走嚮,是否早已注定? 本捲引入瞭大量關於天文曆法和地脈走嚮的描寫。小說藉用唐代道士對“紫微垣”的解讀,探討瞭帝王之術與自然法則的界限。一位隱居在終南山的奇人,嚮李慕白展示瞭一張繪製於初唐時期的《大唐山河氣運圖》,圖中明確標記瞭“安史之亂”爆發的核心區域以及關鍵的轉摺點。 在安史叛軍即將攻入潼關的危急時刻,李慕白必須做齣抉擇:是公布真相,引發朝廷的恐慌與清洗,加速內部的崩塌;還是選擇沉默,讓曆史按照既定的悲劇軌跡發展?他最終選擇瞭第三條路——利用自己掌握的綫索,在長安城內製造一場“疑雲”,迫使楊國忠做齣錯誤的軍事調動,從而為太子和部分忠良的撤離爭取時間。 結局並未描繪馬嵬坡的慘烈,而是聚焦於戰亂後,幸存的流亡者們對大唐精神的重新定義。李慕白將所有搜集到的資料匯編成冊,不再以“秘錄”命名,而是題為《大唐遺風錄》,旨在記錄一個偉大時代並非隻存在於輝煌的詩篇中,更存在於那些微小、掙紮、卻試圖力挽狂瀾的凡人心中。全書在殘陽如血的渭水之畔戛然而止,留給讀者對“逝去的輝煌”無盡的迴味與反思。 藝術特色: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復古而不晦澀,融閤瞭唐傳奇的精煉與宋代筆記的考據精神。在曆史背景的構建上,嚴格遵循史料,但將虛構的懸疑情節巧妙地融入到真實的政治事件和文化思潮之中,使得讀者在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時,也能領略到盛唐氣象的宏大與復雜。小說對長安城的坊市結構、鬍人服飾、佛道辯論的場景描寫,力求達到極高的細節真實度。它探討的核心主題是: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末期,個體智慧如何對抗曆史的洪流。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從《譚嗣同傳》中看到的,是一位超越時代的思想者。作者以一種沉靜而深刻的筆調,為我揭示瞭譚嗣同思想的復雜性與前瞻性。我被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以及對西方先進思想的開放性接納所震撼。書中對他“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思想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他那超乎尋常的敏銳洞察力。他不僅僅是一個改革的實踐者,更是一位深刻的理論傢。作者在分析他思想形成的過程中,也融入瞭大量對當時社會思潮的梳理,使得譚嗣同的思想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根植於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必然産物。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他“以生命殉道”這一行為的評價,他將這種行為上升到瞭哲學的高度,認為這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獨特追求。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真正的進步,需要的不僅僅是改革的勇氣,更需要解放思想的智慧,以及為理想獻身的精神。

評分

讀《譚嗣同傳》的過程,是一次情感上的洗禮。我被作者細膩的情感描繪所深深吸引,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內心的痛苦與呐喊。書中對於譚嗣同傢庭生活、個人情感的描寫,雖然篇幅不多,卻極具感染力。我能想象到他作為一個丈夫、一個兒子,在國傢危難之時,內心的煎熬與掙紮。特彆是關於他與妻子何氏的感情,雖然短暫,卻充滿瞭無法言說的悲情。作者在敘述他投身變法救亡的過程中,也穿插瞭許多他個人的思考和感悟,那些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對國傢未來命運的深切擔憂,都讓我動容不已。讀到他慷慨赴死的那一刻,我幾乎是落淚瞭。那種為瞭理想,不惜犧牲生命的壯烈,是對生命價值最極緻的詮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前進的腳步,有時是需要這樣一群“以血書寫”的先行者來推動的。

評分

《譚嗣同傳》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像是一部關於理想主義者在時代洪流中掙紮與隕落的史詩。我著迷於作者的宏大敘事,他如何將譚嗣同個人的命運,與整個晚清中國的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書中對當時社會政治格局的分析,對光緒帝、慈禧太後等關鍵人物的刻畫,都極其生動,讓我對那個復雜的政治環境有瞭清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試圖去展現他們各自的立場和動機,使得整個故事更具張力。譚嗣同在其中,仿佛是一個孤膽英雄,在腐朽沒落的舊製度中,試圖點燃一絲希望的火苗。他對變法的執著,對改革的渴望,即使在麵對重重阻礙和最終失敗的命運時,也未曾動搖。這種精神力量,在書中得到瞭最淋灕盡緻的展現。這本書讓我思考,在曆史的關口,個人的選擇能夠産生多大的力量,又會付齣怎樣的代價。

評分

這部《譚嗣同傳》帶給我的衝擊,遠不止於對其生平的瞭解。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探險,引領我深入那個風起雲湧的變革時代。我驚嘆於作者的敘事技巧,他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娓娓道來,卻又不失緊湊的節奏感。尤其是在描繪戊戌變法前後,朝堂上的暗流湧動,各方勢力的較量,以及譚嗣同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都讓我看得心潮澎湃。他並非是一個完美的英雄,書中也毫不避諱地展現瞭他的年輕氣盛、有時甚至顯得不計後果的衝動,但正是這些真實的“不完美”,讓他的形象更加豐滿動人。我反復咀嚼那些關於他“我自橫刀嚮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詩句,想象著他在獄中麵對死亡時的從容與決絕,內心充滿瞭敬意。作者在分析他思想的深度上也頗有獨到之處,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試圖去探究他內心深處為何會有如此激進的想法,為何會甘願為之獻身。這種深入骨髓的挖掘,讓我對這位偉大的誌士有瞭前所未有的理解。

評分

初次翻開《譚嗣同傳》,我便被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所包裹,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他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譚嗣同作為一個個體,在那個巨變的時代中所經曆的矛盾、掙紮與抉擇。我尤其被其中對他思想轉變過程的描繪所打動,從一個深受儒傢傳統影響的士大夫,逐漸走嚮對西方思想的擁抱,再到最終成為維新變法最堅定的犧牲者,這一過程的描繪是如此真實,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那些關於他與梁啓超、康有為等人的交往片段,更是將那個時代的思想激蕩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對於曆史細節的考證和呈現,也讓我感受到瞭極大的誠意,書中引用的各種史料、信件、奏摺,都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更加立體和可信的曆史畫麵。讀罷此書,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一個曆史人物,更仿佛與那個時代的脈搏産生瞭一種共鳴,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所承受的苦難與追求的光明,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