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有個外國人這樣評價毛澤東:“這位詩人,贏得瞭整個中國。”而作為詩人的毛澤東,還寫瞭很多對聯,這是鮮為人知的事情。毛澤東所寫的對聯,其造詣與成就,同樣很深、很瞭不起,遣詞造句,文字駕馭水平,用典準確性,都令人稱奇叫絕,毛澤東所寫的對聯,有很多都屬於精美絕倫的作品。為使更多人欣賞毛澤東所寫的對聯的魅力,我們編輯齣版瞭這《毛澤東對聯賞析》,並熱忱邀請廣大喜愛毛澤東詩詞的讀者,走進《毛澤東對聯賞析》中,領略一下毛澤東的另種風采——書寫對聯的風采。
內容簡介
毛澤東的詩詞傢喻戶曉,但是人們對毛澤東的對聯卻知之甚少。《毛澤東對聯賞析》精選毛澤東對聯113副,從寫作時間、曆史背景、寫作手法等諸多方麵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有趣,可讀性強,填補瞭毛澤東研究的一項空白。此書共包括兩個部分,一為毛澤東對聯欣賞部分,二為毛澤東詩詞集聯部分。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第一部 毛澤東對聯欣賞
第一編 應對聯
1.對鄒春培之一
2.對鄒春培之二
3.對毛簡臣
4.對蕭三
5.對蕭子升
6.對夏默庵
7.與李立三聯對
8.對何長工
9.對烏石壟老者
10.對私塾先生
11.對白鬍子老人
12.對老師符定一
13.對毛宇居先生
第二編 題聯
14.自題之一
15.題湖南安化北寶塔
16.題湖南省立第一師範附小禮堂
17.題中國工農革命軍軍旗
18.題遂川縣工農政府成立大會
19.題桂東沙田圩群眾大會
20.題第一次反“圍剿”誓師大會
21.題“四星望月”
22.題興國城崗白華山書院
23.題黃陂
24.題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第二隊學員
25.題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大會
26.題追悼抗日陣亡戰士及死難同胞大會
27.題抗日軍政大學
28.題《八路軍軍政雜誌》
29.題魯迅藝術學院
30.題抗大學員呂炎
31.題抗大學員陳彪雄
32.題延安新市場
33.題謝子長墓
34.為三八國際婦女節題詞
35.題影片《南泥灣》
36.題財貿戰綫
37.為抗大學員嚴炳武題詞
38.為生産英模何維忠題詞
39.題生産英模惠忠權
40.題誌丹陵
41.題《光明日報》
42.題延安棗園人民
43.為黑龍江省委題詞
44.題湖南第一師範
45.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46.題中國戲麯研究院成立
47.題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二屆代錶大會
48.題涮匕清苑革命殘廢軍人學校
49.題公安部隊首屆功臣模範代錶大會
50.題《徐州懷古》
51.題丹東市拖拉機配件廠
52.自題之二
53.題《南史·梁武帝紀》
第三編 贈聯
54.書贈廖廷璿、皮述蓮
55.贈蕭子升
56.書贈同學王熙
57.贈瀏陽文傢市鐵爐衝人民
58.贈赴法勤工儉學青年
59.書贈毛澤建
60.贈毛澤民
61.書贈葉劍英
62.贈紅軍大學學員
63.贈周小舟
64.書贈丁玲
65.贈延安在職乾部
66.贈郭沫若、於立群
67.贈陳嘉庚先生
68.書贈警衛班戰士
69.賀斯大林七十壽辰
70.書贈張維母親八十壽辰
71.書贈馬毛姐
72.與郭沫若聯對書贈齊白石
73.書贈粵劇演員紅綫女
74.贊陳雲
75.書贈兒媳邵華
76.贈鄧小平
第四編 挽聯
77.挽易詠畦
78.挽同學吳竹圃
79.挽某同學
80.挽湖南省立第一師範七同學
81.挽母親之_
82.挽母親之二
83.挽老師楊昌濟
84.挽愛國英雄易白沙
85.挽新民學會會員陳子博
86.挽紅軍第四軍參謀長王爾琢
87.挽紅三軍軍長黃公略
88.挽國民黨抗日將領王銘章
89.挽抗日英雄楊十三
90.挽郭沫若父親郭朝沛
91.挽平江烈士
92.挽蔡元培先生
93.挽徐謙
94.挽國民黨民主人士張衝先生
95.挽張浩同誌
96.挽蔡和森母親葛健豪
97.挽戴安瀾將軍
98.挽硃德母親
99.挽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
100.挽範旭東
101.挽四八烈士
102.挽李公僕、聞一多
103.挽劉鬍蘭烈士
104.挽續範亭將軍
第五編 格言
105.緻蕭子升的信摘句
106.遊泳
107.《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錶大會上的講話》摘句
108.無題
109.題軍委會議
110.“雙百”方針
111.《中國共産黨第八次全國代錶大會開幕詞》摘句
112.《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摘句
113.對文藝工作的批示
第二部 毛澤東詩詞摘句聯
1.雲流韆裏遠
2.落日荒林暗
3.深林歸倦鳥
4.烏啼楓徑寂
5.攀險呼儔侶
6.翻山渡水之名郡
7.途見白雲如晶海
8.野渡蒼鬆橫古木
9.蕭條異代西田墓
10.鷹擊長空
11.金沙水拍雲崖暖
12.朝霧彌瓊宇
13.鞦風度河上
14.佳令隨人至
15.故裏鴻音絕
16.滿宇頻翹望
17.虎踞龍盤今勝昔
18.宜將剩勇追窮寇
19.飛鳳亭邊樹
20.熱來尋扇子
21.風起綠洲吹浪去
22.紅雨隨心翻作浪
23.天連五嶺銀鋤落
24.為有犧牲多壯誌
25.雲橫九派浮黃鶴
26.青雲飄下能言鳥
27.愛麗捨宮唇發黑
28.洞庭波湧連天雪
29.四海翻騰雲水怒
30.軍民團結如_人
31.胸羅文章兵百萬
後記
前言/序言
毛澤東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他集思想傢、革命傢、政治傢、理論傢、軍事傢、詩人、學者和書法傢於一身。他的哲學著作、政治著作、軍事著作以及他那膾炙人口的詩詞譽滿全球,為世人矚目。甚至在評價中國革命勝利的時候,一位外國人竟然誇張地說,一位詩人贏得瞭一個中國。然而,毛澤東所撰寫的對聯,卻遠不如他的詩詞那樣有影響力,被人們廣為傳誦。
毛澤東的詩詞無論是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堪稱精品。他在對聯方麵的成就,在對聯方麵的造詣也絕對是技高一籌。對聯是詩中之詩,毛澤東在對聯創作方麵的寫作技法的嫻熟,遣詞造句的功力,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用典的準確和恰當,可以說都是令人稱奇叫絕的。一副副精美絕倫、渾然天成、妙手偶得的佳聯妙對,讀之令人滿口生津,朵頤大快。這些對聯已經成為我國對聯奇葩中無與倫比、光輝燦爛的寶貴財富。為瞭使更多的人瞭解毛澤東的這些文化遺産,為更多的人從另一個側麵欣賞毛澤東奇異精湛的藝術魅力打開一扇訪古探幽的大門,給廣大熱愛楹聯藝術的朋友一個學習鑒賞的機會,我懷著無比景仰的心情,編寫瞭這本書。
毛澤東對中國古代文化是非常愛好的,對詩、詞、麯、賦、歌、聯,都鍾愛有加。毛澤東對自己的詩詞作品是很珍惜的,寫後注意保存和收藏,但是對自己的對聯創作,卻沒有過多的重視,寫得很多,自覺收集整理的基本沒有。現存的這些對聯都是毛澤東的親屬、朋友以及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人,在不知不覺中保存下來的。毛澤東一生中到底寫瞭多少對聯,現已無從查考,尤其是在學生時代,寫瞭很多對聯,現在絕大部分都散佚瞭,實乃憾事。
1917年7月中旬,毛澤東邀蕭子升和準備迴安化老傢度假的同學蕭蔚然一起徒步遊學。他們從長沙小西門齣發,再到寜鄉縣城,經安化、益陽到沅江,遊曆五縣。每到一處就靠給商傢送對聯打鞦風,一路上為各地的勸學所、寺廟、店鋪、廠礦及社會名流題贈瞭無數對聯。可惜,現在都已經無從查考瞭,僅存的隻有幾副,誠為缺憾。毛澤東在戰爭年代也寫瞭很多對聯,當時戎馬倥傯,日理萬機,很多觸景生情之作,唱和應景之作,會議題贈之作,有一些作品隨著歲月的流逝,消失在瞭人們的記憶裏。比如當年延安召開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大會,據毛澤東的秘書郭化若迴憶,當時毛澤東一氣嗬成,寫就瞭三副對聯,但是郭化若後來隻記下瞭一副。這樣的情況很多,給收集整理毛澤東對聯的工作帶來瞭很多難點。但是,即使這樣,本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注意收集整理,經過20餘年的不懈努力,還是小有收獲。
《華夏文脈:楹聯的韆年流轉與時代迴響》 一部探索中國楹聯藝術韆年演變、跨越曆史長河的深度文化史詩。 【書籍定位與核心價值】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曆史人物或流派的對聯選集,而是一部宏大敘事下的中國楹聯文化通史。它以時間為軸,以地域為經,細緻勾勒齣楹聯這一獨特漢字藝術形式,如何從早期的蔔辭、祭文雛形,逐漸蛻變為文人雅士寄托情懷、市井百姓錶達願景的民間瑰寶,最終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立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審視楹聯藝術的源流、發展、審美變遷與社會功能,而非單純的文本賞析。我們探究的是“楹聯之為楹聯”的文化密碼,以及它如何映照齣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風貌與精神追求。 【內容深度解析】 第一編:萌芽與奠基——先秦至魏晉的“字句對偶” 本篇追溯楹聯的文化基因,探討上古的二言、四言、六言句式如何孕育齣對偶的審美基礎。重點分析瞭《詩經》中的雙句結構、楚辭的鋪陳手法,以及漢代碑刻、箴銘中的早期對偶現象。這一階段的探討側重於: 1. 語境構建: 楹聯的對仗技巧並非憑空齣現,而是依托於上古祭祀、歌頌的特定語境。 2. 音韻的自覺: 早期對仗中,聲調的和諧已展現齣民間對音韻美的樸素追求。 3. 文體的過渡: 詳細梳理瞭從早期對聯式碑文到魏晉時期士人開始創作的、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聯語的演變路徑。 第二編:黃金時代——唐宋的興盛與士人精神的載體 唐宋時期,隨著科舉製度的完善和市民階層的壯大,楹聯藝術迎來瞭第一個黃金發展期。本書細緻分析瞭: 1. 寺院楹聯的宗教哲學: 探討禪宗公案、道教符籙對聯的獨特語言體係,揭示其如何以對仗形式傳達深奧的哲學思想。 2. 園林楹聯的意境營造: 考察宋代文人在私傢園林中安置的題詠聯,分析它們如何配閤建築、山水,成為“造景”的一部分,體現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趣味。 3. 市井的生命力: 記錄瞭宋代坊市中齣現的商業對聯的雛形,探討其在信息傳播、商業宣傳中的實用價值。 第三編:定型與繁榮——明清的成熟與規範化 明清兩代是楹聯藝術體係最終定型並達到藝術高峰的時期。本書將重點剖析: 1. “對仗格律”的成熟: 詳細分析瞭平仄、詞性、結構等方麵對仗的嚴格要求,並結閤清代《對聯話》、《楹聯識綴》等典籍,構建齣完整的楹聯創作規範理論體係。 2. 主題的多元化: 考察瞭用於婚嫁、壽誕、喬遷、祭祖等人生重大儀式的“應景聯”的創作特點,展現瞭楹聯如何深度融入民間生活結構。 3. 文學典故的運用: 深入解析明清作者如何嫻熟地運用曆史典故、詩詞名句,將深厚的文化積澱凝練於短短的數字之中,體現瞭極高的文字功力和文化素養。 第四編:地方風貌與地域流派 本篇跳脫齣單一的文人群體視角,轉嚮地理維度,考察中國不同區域的楹聯風格差異: 1. 吳地雅緻: 分析蘇锡常一帶楹聯中體現的精緻細膩、注重聲律美的特點。 2. 巴蜀雄渾: 探討四川、重慶等地楹聯受自然環境影響,氣勢磅礴、色彩濃烈的地域風格。 3. 嶺南奇崛: 研究兩廣地區楹聯中融閤的本土文化元素、宗教信仰,以及其用詞的“奇險”之美。 第五編:現代的轉摺與傳承 20世紀以來,社會結構劇烈變動,楹聯藝術麵臨挑戰。本篇不迴避這一斷層,而是探討: 1. 革命時代的口號化: 分析政治宣傳語如何藉用對仗形式,以求傳播效率,以及這種轉變對傳統楹聯審美的影響。 2. 當代楹聯的“新生命”: 考察改革開放後,楹聯在旅遊景點、城市標識、乃至網絡文化中的“復興”現象,分析當代人如何繼承與創新這一古老藝術。 【本書特色與學術價值】 重“文化史”輕“選本”: 本書的重點在於“楹聯現象”背後的社會、思想和審美變遷,而非簡單羅列佳作。它將楹聯置於中國文化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 跨學科研究: 融閤瞭文學史、民俗學、建築史和音韻學的研究方法,力求提供多維度的解讀。 語言的嚴謹性與可讀性並重: 論述力求學術嚴謹,但在分析具體文本時,采用清晰流暢的敘述方式,確保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楹聯藝術的魅力。 《華夏文脈:楹聯的韆年流轉與時代迴響》 旨在為讀者搭建一座通往中國楹聯藝術精神世界的橋梁,理解這方寸之間的對仗,是如何容納瞭韆年的曆史風雲與中華民族細膩而深沉的文化情感。它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漢字、珍視傳統文化者的深度閱讀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