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 [Composite Material Handbook: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Material Properties]

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 [Composite Material Handbook: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Material Propert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国CMH-17协调委员会 编,汪海,沈真 等 译
图书标签:
  • 复合材料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 材料性能
  • 工程材料
  • 材料科学
  • 复合材料手册
  • 聚合物
  • 结构材料
  • 设计手册
  • 航空航天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449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923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omposite Material Handbook: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Material Propert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包含了以统计为基础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数据,它们满足CMH17特定的母体取样要求与数据文件要求,涵盖了普遍感兴趣的材料体系。由于G修订版的出版,书中发布的数据归数据审查工作组管辖,并且由总的CMtt17协调组批准。随着数据成熟并得到批准,新的材料体系和现有材料体系的附加材料数据也将会被收录进去。本卷仍收入一些从原版本中选出,且工业界仍感兴趣的数据,尽管不符合当前的数据取样、试验方法或文件的要求。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总论
1.1 手册介绍
1.2 手册内容概述
1.3 第2卷的目的和范围
1.4 第2卷中的数据架构
1.5 数据的描述
1.5.1 文档齐全的数据
1.5.1.1 数据组的描述
1.5.1.2 汇总表
1.5.1.3 单独的数据表——正则化数据
1.5.1.4 单个的数据表-一未正则化数据
1.5.1.5 单个的数据袁——带缺口层压板教据
1.5.1.6 单个的数据裹——挤压数据
1.5.1.7 单个的数据裹——挤压/旁路数据
1.5.2 继承MIL-HDBK-17F的数据
1.5.3 附加的MIL-HDBK一17A数据
1.6 材料体系
1.6.1 材料体系编码
1.6.2 材料索引
1.7 材料取向编码
1.7.1 层压板取向编码
1.7.1.1 铺层顺序记号
1.7.1.2 铺层百分比记号
1.7.2 编织物取向编码
1.8 符号、缩写及单位制
1.8.1 符号及缩写
1.8.1.1 组分的性能
1.8.1.2 单层与层压板
1.8.1.3 下标
1.8.1.4 上标
1.8.1.5 缩写词
1.8.2 单位制
1.9 定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
2.1 引言
2.2 文档齐全的数据
2.2.1 碳纤维一环氧预浸带
2.2.1 1 T700GC 12k/2510单向带
2.2.1 2 T700 24k/E765单向带
2.2.2 碳纤维环氧织物预浸料
2.2.2.1 T700GC 12k/2510平纹织物
2.2.2.2 T300 3k/E765平纹机织物
2.2.2.3 T300 6k/E765 5综缎纹织物
2.2.2.4 AS4C 3k/HTM45 8综缎机织物
2.2.2.5 AS4C 3k/HTM45平纹机织物
2.2.2.6 HTA 5131 3k/M20平纹机织物
2.2.3 碳纤维/环氧湿法铺放织物
2.2.3 1HTA 5131 3k/Epocast A/B平纹机织物
2.3 继承自MIL-HDBK一17 F的旧数据
2.3.1 碳纤维一环氧预浸带
2.3.1.1 T一500 12k/976单向带
2.3.1.2 HITEX 335k/E7K8单向带
2.3.1.3 AS4 12k/E7K8单向带
2.3.1.4 Celion 12k/E7K8单向带
2.3.1.5 AS4 12k/938单向带
2.3.1.6 Celion 12k/938单向带
2.3.1.7 AS4 12k/3502单向带
2.3.1.8 AS4/3501-6(吸胶)单向带
2.3.1.9 AS4/3501-6(零吸胶)单向带
2.3.1.10 T300 15k/976单向带
2.3.1.11 IM7 12k/8551-7A单向带
2.3.1.12 IM6 12k/3501-6单向带
2.3.1.12 IM612k/350l一6单向带
2.3.1.13 IM7 12k/8552单向带
2.3.1.13 IM7 12k/8552单向带
2.3.1.14 IM7 12k/977-2单向带
2.3.1.15 As412k/997单向带
2.3.1.16 T650-35 12k/976单向带
2.3.1.17 IM712k/PR 381单向带
2.3.1.18 T800HB 12k/3900-2单向带
2.3.2 碳纤维一环氧织物预浸料
2.3.2.1 T一300 3k/934平纹机织物
2.3.2.2 Celion 3000/E7K8平纹机织物
2.3.2.3 HITEX 336k/E7K8平纹机织物
2.3.2.4 AS4 3k/E7K8平纹机织物
2.3.2.5 AS4 3k/3501-6平纹机织物
2.3.2.6 AS4 3k/350l~6S 5综缎机织物
2.3.2.7 AS46k/3502-6S 5综缎机织物
2.3.2.8 AS4 3k/3501-6 5综缎机织物(吸胶
2.3.2.9 AS4 3k/3501-6 5综缎机织物(零吸胶
2.3.2.10 T300 3k/977-2平纹机织物
2.3.2.11 T300 3k/977-2 8综缎机织物
2.3.2.12 T650-35 3k/976平纹机织物
2.3.2.13 T650-35 3k/976 8综缎机织物
2.3.2.14 T700S 12k/3900-2平纹机织物
2.3.3 碳一环氧湿法铺贴织物
2.3.3.1 T300 3k/EA9396 8综缎机织物
2.3.4 碳一环氧树脂RTM织物
2.3.4.1 AS46k/PR500 5一枚缎编织物
2.3.4.2 IM76k/PRS00 4枚缎编织物
2.3.5 碳一双马单向带和织物预浸料
2.3.5.1 T300 3k/F650单向带
2.3.5.2 T300 3k/F650 8综缎机织物
2.3.5.3 T300 3k/F652 8综缎机织物
2.3.5.4 AS4/5250一3单向带
2.3.5.5 T650-35 3k/5250一4 8综缎机织物
2.3.5.6 T650-35 3k/5250-4平纹机织物
2.3.6 碳一双马RTM织物
2.3.6.1 IM7 6k/5250一4 RTM 4综缎机织物
2.3.7 碳一聚酰亚胺织物预浸料
2.3.7.1 Celion 3000/F670 8综缎机织物
2.3.8 碳一热塑性预浸带
2.3.8.1 IM612k/APC一2单向带
2.3.9 碳一氰酸酯复合材料
2.3.9.1 MSSJ 6k/954-3单向带
参考文献

第3章 硼纤维复台材料
3.1 引言
3.2 文档齐全的数据
3.3 继承MIL-HDBK一17 F版的旧数据
3.3.1 硼一环氧预浸带
3.3.1.1 154.0/5521单向带

第4章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文档齐全的数据
4.2.1 玻璃一环氧预浸织物
4.2.1.1 E一玻璃7781 558上浆剂/2510 8综缎机织物
4.3 继承MIL-HDBK一17 F版的旧数据
4.3.1 玻璃一环氧预漫带和织物
4.3.1.1 S2-449 43k/SP381单向带
4.3.1.2 S2-44917k/SP381单向带
4.3.1.3 7781G 816/PR381平纹机织物
4.3.2 玻璃一环氧湿铺放
4.3.2.1 E一玻璃7781/EA9396 8综缎机织物
参考文献

第5章 石英纤维复合材料
5.1 引言
5.2 文档齐全的数据
5.3 继承MIL-HDBK一17 F版的旧数据
5.3.1 石英一双马预浸织物
5.3.1.1 Astroquartz II/F650 8综缎机织物

附录 AI CMH一17A数据
A1.1 概述
A1.2 引言
A1.3 手册试验计划
A1.3.1 目的
A1.3.2 预浸料
A1.3.3 试验板件
A1.3.4 试验方法
A1.3.4.1 拉伸试验
A1.3.4.2 压缩试验
Al.3.4.3 剪切试验
A1.3.4.4 层间剪切试验
A1.3.4.5 弯曲试验
AI.3.4.6 挤压强度
A1.3.5 干态处理
A1.3.6 浸润处理
A1.3.7 试验程序
A1.4 数据表达
A1.4.1 玻璃纤维一环氧树脂层压板
A1.4.2 玻璃纤维酚醛层压板
A1.4.3 玻璃纤维一硅烷层压板
A1.4.4 玻璃纤维一聚酯层压板
A1.4.5 硼一环氧树脂层压板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复合材料手册》(CMH-17)为复合材料结构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必要的资讯和指南。其主要作用是:①规范与现在和未来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数据处理和数据发布相关的工程数据生成方法,并使之标准化。②指导用户正确使用本手册中提供的材料数据,并为材料和工艺规范的编制提供指南。③提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分析、取证、制造和售后技术支持的通用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手册中还特别收录了一些满足某些特殊要求的复合材料性能数据。总之,手册是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复合材料技术和工程领域新研究进展的总结。随着有关章节的增补或修改,相关文件也将处于不断修订之中。
  CMH-17组织机构
  《复合材料手册》协调委员会通过深入总结技术成果,创建、颁布并维护经过验证的、可靠的工程资料和标准,支撑复合材料和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CMH-17的愿景
  《复合材料手册》成为世界复合材料和结构技术资料的宝典。
  CMH-17组织机构工作目标
  ·定期约见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复合材料结构应用方面的重要技术条款,尤其关注那些可在总体上提升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性的条款。
  ·提供已被证明是可靠的复合材料和结构设计、制造、表征、测试和维护综合操作工程指南。
  ·提供与工艺控制和原材料相关的可靠数据,进而建立一个可被工业部门使用的完整的材料性能基础值和设计信息的来源库。为复合材料和结构教育提供_个包含大量案例。应用和具体工程工作参考方案的来源库。
  ·建立手册资料使用指南,明确数据和方法使用限制。
  ·为如何参考使用那些经过验证的标准和工程实践提供指南。
  ·提供定期更新服务,以维持手册资料的完整性。
  ·提供最适合使用者需要的手册资料格式。
  ·通过会议和工业界成员交流方式,为国际复合材料团体的各类需求提供服务。与此同时,也可以使用这些团队和单个工业界成员的工程技能为手册提供资讯。

《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 简介 《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是一部深入探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PMCs)关键性能参数的权威性参考指南。本卷聚焦于材料本身的内在特性,旨在为工程师、研究人员、材料科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一个全面、详实且高度实用的技术信息库。本书并非对特定应用或工艺的介绍,而是专注于揭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展现出的结构、力学、热学、电学以及其他关键物理和化学性能,为材料的选择、设计、分析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内容涵盖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宏观及微观层面表现出的丰富多样的性能特征。在力学性能方面,本书深入阐述了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疲劳、断裂韧性、冲击强度等基本力学指标。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纤维增强体(如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与各种聚合物基体(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酚醛树脂、热塑性树脂等)组合时所产生的性能差异,并分析了纤维体积分数、纤维取向、层合板设计(如单向、交叉铺层、随机铺层等)对整体力学行为的影响。此外,还探讨了应变率、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在热性能方面,本书提供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比热容、热膨胀系数、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分解温度等关键参数。这些数据对于理解材料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稳定性、热量传递能力以及潜在的热应力效应至关重要。书中也探讨了各种添加剂或填充物如何改变材料的热性能,以及不同制造工艺可能带来的微观结构变化对热性能的影响。 电学性能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另一大类重要的物理特性,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内容包括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电导率、电阻率、击穿电压等。这些参数对于判断材料在电气绝缘、导电、电磁屏蔽等应用中的适用性至关重要。书中分析了纤维类型、基体性质、界面相以及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如孔隙)对电学性能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些具有特定电学功能的复合材料的性能数据。 除了上述核心性能指标,本书还广泛涵盖了其他重要的材料特性,例如: 物理性能: 密度、吸湿性、吸水性、尺寸稳定性、表面性能(如摩擦系数、磨损性能)等。这些特性直接关系到材料的加工、装配以及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表现。 化学性能: 耐化学腐蚀性(对酸、碱、溶剂等的抵抗能力)、老化性能(光老化、热老化、环境老化)以及阻燃性能等。这些性能决定了材料在严苛化学和环境条件下的长期可靠性。 界面性能: 纤维/基体界面的粘结强度、界面形貌以及界面相的性质。界面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性能发挥的关键,本书深入分析了影响界面性能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界面设计来优化整体材料性能。 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书强调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如纤维分布、基体晶体结构、孔隙率、微裂纹等)与宏观性能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显微观察技术(如SEM, TEM, X-ray diffraction等)获得的信息,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材料的损伤机理、失效模式以及性能退化过程。 《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汇集了海量经过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的精确数据,并辅以图表、曲线和典型案例,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各种性能参数的含义和取值范围。本书的编纂者们力求呈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最可靠的工程数据,确保本书成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领域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本书的读者将能够基于这些详实的性能数据,更精准地进行材料选型,优化结构设计,预测材料在各种工况下的行为,从而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风能、体育器材、建筑以及电子封装等广泛领域开发出更高效、更可靠的复合材料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材料学专业的退休教授,我阅读了大量的材料科学文献,但《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仍然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尤其是在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材料性能的探讨上,更是将研究推向了前沿。我欣喜地看到,作者们对当前复合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如智能复合材料、自修复复合材料以及多功能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书中关于纳米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章节,尤其吸引我。作者们详细阐述了纳米颗粒(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粘土等)的加入如何显著改善聚合物基体的力学、热学、电学和阻隔性能。他们不仅列举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还深入探讨了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纳米结构的形成如何影响宏观性能。我曾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感到困惑,但通过阅读此书,我终于对这些复杂的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适合年轻的研究人员,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材料科学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合材料复杂性的优秀教材。《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以其卓越的组织结构和清晰的讲解方式,成为我心目中的理想选择。它将抽象的材料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中关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系的阐述,尤其令我赞赏。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列出公式,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了纤维的类型、排列方式、基体的化学结构、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特性等因素如何共同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最终性能。例如,在讨论纤维增强效应时,书中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长纤维如何承担大部分载荷,而短纤维的增强机理又有所不同。书中大量的图解和显微照片,更是直观地展示了材料的微观结构,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材料的内部世界。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大量引用本书的教学资源。

评分

这本《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绝对是我近几年来在专业领域阅读过的最震撼的著作之一。我是一名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复合材料研发的工程师,长久以来,我们团队一直在寻求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涵盖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s)材料性能的权威参考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网络上有大量的零散信息,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往往令人感到力不从心。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手册时,就被其宏大的架构和细致的切入点深深吸引。作者们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不仅梳理了海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更是以一种极其清晰、逻辑性极强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其对“材料性能”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罗列出一堆冰冷的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影响这些性能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因素。例如,关于纤维与基体界面强度的章节,作者们详细阐述了表面处理技术、界面化学反应机理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纳米填料如何改善聚合物基体性能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们用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证明了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在提高材料的导电性、热导性以及机械性能方面的潜力。此外,对于不同类型聚合物基体(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热塑性树脂等)在不同环境(高温、湿热、化学腐蚀)下的性能衰减机制,也做了详尽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预测模型。这对于我们在设计极端环境下使用的航空器部件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评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参与过多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复合材料应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材料性能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的重要性。《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最权威、最可靠的材料性能数据。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汇聚了该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都达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复合材料长期服役性能的章节。例如,在海洋工程、桥梁建设等领域,复合材料需要承受长期的海水腐蚀、紫外线照射、冻融循环等严酷环境。《复合材料手册》提供了大量关于PMCs在这些环境下性能衰减的实验数据,以及相应的预测模型。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防腐蚀、抗紫外线涂层和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它们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这对于我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材料的寿命和可靠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评分

我从事的是复合材料的失效分析工作,工作中经常需要查找各种材料在不同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数据。之前,我主要依赖于零散的文献和一些基础性的材料数据库,但总是觉得不够系统和全面。《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的出现,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这本书的编辑非常用心,将材料性能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比如力学性能(拉伸、压缩、弯曲、剪切、冲击等)、热性能(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玻璃化转变温度等)、电性能(介电常数、电阻率等)以及耐久性(抗老化、抗紫外线、耐化学腐蚀等)。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的章节。疲劳是决定结构件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而PMCs的疲劳行为又极其复杂。作者们不仅介绍了疲劳寿命的预测模型,还深入分析了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机制,以及纤维断裂、基体开裂、界面脱粘等典型失效模式。书中还列举了大量不同类型PMCs在不同应力比、应力幅下的疲劳测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相应的S-N曲线。这对于我进行结构件的寿命评估和失效机理分析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外,关于冲击损伤和穿透损伤的章节,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分析工具和数据。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材料应用充满热情的初创公司技术负责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们产品开发方向的权威性资料。《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简直就是为我们这样的团队量身打造的。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指导。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轻量化、高强度设计中的应用案例。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在汽车、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叶片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并深入分析了不同纤维类型、基体材料、增强工艺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关于复合材料的成本效益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估的信息。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材料的选择不仅仅取决于性能,还与成本和环保息息相关。作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分析了不同PMCs材料的生产成本、加工成本以及回收成本,并对不同材料体系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这对于我们公司在初期进行技术路线选择和市场定位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团队将这本书作为日常研发工作的案头必备,它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研发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评分

我是一名致力于可持续材料开发的工程师,我深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实现轻量化、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启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先进材料。书中关于PMCs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特别是风力发电叶片、太阳能电池板支撑结构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和技术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复合材料回收和再利用问题的关注。随着复合材料应用的日益广泛,其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议题。作者们不仅客观地分析了不同PMCs的回收难度和现有技术,还积极展望了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例如化学回收、解聚技术等。书中还引用了部分关于生物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了其在减少环境足迹方面的潜力。这为我未来的研发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引,我将努力探索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复合材料解决方案。

评分

我在金属材料领域拥有多年的经验,最近开始将研究重心转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我发现,PMCs的性能和行为与金属材料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成为了我学习PMCs知识的“敲门砖”。这本书的系统性非常强,从最基础的材料组成、结构,到复杂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再到不同应用领域的案例分析,几乎涵盖了PMCs的所有重要方面。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PMCs的失效模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与金属材料的失效机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层间剪切失效、纤维断裂、基体开裂、界面脱粘等,这些都是在金属材料中很少遇到的。作者们通过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文字解释,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失效过程。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如何通过设计和工艺来避免这些失效的指导。这对于我从金属材料领域转向PMCs领域,提供了一个非常平滑的过渡,并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对PMCs性能和可靠性的认知。

评分

在学习复合材料的过程中,我遇到过许多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复杂的数学模型,但《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易懂性,帮助我克服了这些障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作者们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图示,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 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复合材料蠕变和应力松弛的章节。这些是许多其他类似书籍中常常被忽略的,但对于一些长期承载结构的可靠性设计至关重要的性能。作者们不仅解释了蠕变和应力松弛的机理,还提供了各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应力水平下的蠕变曲线和松弛模量数据。更重要的是,书中给出了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长期性能预测的方法,并给出了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这对于我未来在设计桥梁、航空器蒙皮等需要考虑长期稳定性的结构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指导。这本书让我对复合材料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的研究生,我对理论的严谨性和实验数据的可信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在阅读《复合材料手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性能(第2卷)》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的学术专著,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对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阐述,从经典的层合板理论到更复杂的非线性力学模型,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详细解释了每个模型背后的物理假设和数学推导。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们在介绍每一个性能指标时,都会将其与材料的微观结构(如纤维体积分数、纤维取向、基体相结构、界面形态等)紧密联系起来,解释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包含大量经过同行评审的、来自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丰富,而且涵盖了各种典型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体系,包括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以及芳纶纤维增强聚合物(AFRP)等。更重要的是,作者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指出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了基于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我曾尝试将书中介绍的预测模型应用于我自己的实验数据,发现其预测精度相当高,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资源。这本书为我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将它视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知识体系有点陈旧,但可用作科普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满100减30,价格比较合适,用上优惠券,五八折了。

评分

作为参考书买的,抽空学习学习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作为参考书买的,抽空学习学习

评分

书质量很好,送货也很快。

评分

东西还不错,送货很快

评分

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