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 作者斯科特 扬超效率改变习惯套装(套装共3册)

如何高效学习 作者斯科特 扬超效率改变习惯套装(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科特 扬(Scott H.Young) 著
图书标签:
  • 学习方法
  • 时间管理
  • 效率提升
  • 习惯养成
  • 自我提升
  • 斯科特·扬
  • 超效率
  • 读书笔记
  • 个人成长
  • 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119103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038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纯质纸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办公室外思考:活用另外8小时,做自由空间里的高产者》

  经营着世界访问量巨大的学习类博客

  1年学习4年MIT 33门课程

  继《如何高效学习》之后,

  作者再次倾囊传授自由空间中的高产者必备零起点、易上手的“葵花宝典”


  《如何改变习惯:手把手教你用30天计划法改变95%的习惯》

  经营着世界访问量巨大的学习类博客

  1年学习4年MIT 33门课程

  继《如何高效学习》之后,

  斯科特扬再次倾囊传授改变习惯的“三十天计划”法,让你一探大牛的心路历程


  《超效率手册:99个史上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技巧》

  经营着世界访问量巨大的学习类博客

  1年学习4年MIT 33门课程

  继《如何高效学习》之后,作者应万千网友留言要求而创作

  超全面效率提升手册

内容简介

  《在办公室外思考:活用另外8小时,做自由空间里的高产者》

  斯科特·扬,拥有惊人学习天赋的超级学霸,仅用1年时间就学完4年制MIT计算机科学课程,经营着世界访问量巨大的学习类博客,并登上TEDx演讲台向世界宣讲自己的超效率经验。

  工薪族总是抱怨,整日蜷缩在不足一平米的隔间中,犹如工作机器,埋头苦干:或是处理堆积成山的文件,或是纠缠于种种琐碎的事项中。忙碌了一整天,无力喘息之际,只能慨叹,又是一日逝去的青春,却无法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奋斗。

  想要在办公室之外的环境下提高效率的朋友们,这本书将成为你们的向导。尤其当你出于自娱自乐或创造收益的目的,决定开启副业时,本书将助你一臂之力。


  《如何改变习惯:手把手教你用30天计划法改变95%的习惯》

  斯科特·扬,拥有惊人学习天赋的超级学霸,仅用1年时间就学完4年制MIT计算机科学课程,经营着世界访问量巨大的学习类博客,并登上TEDx演讲台向世界宣讲自己的超效率经验。

  改变习惯过程中*重要的,也是决定改变习惯*终成败的时间段——“*初30天”。本书重新解读改变习惯的本质,打破了人们对于改变习惯的固有认识,将这一般人看来极其痛苦的过程,解读为一种类似于骑车的“技能”,传达出“成败的决定因素不在意志力,而在于方法和训练”的理念。


  《超效率手册:99个史上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技巧》

  斯科特·扬,拥有惊人学习天赋的超级学霸,仅用1年时间就学完4年制MIT计算机科学课程,经营着世界访问量巨大的学习类博客,并登上TEDx演讲台向世界宣讲自己的超效率经验。

  在《如何高效学习》出版之后,众多网友向他留言讨教时间管理的秘诀,于是他两年磨一剑,创作了本书。他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总结了99个提高生产率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适合每一个人操作,且效果明显。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读者学习和生活的好助手。只要你想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质量,那就来读这本书吧,它一定能让你的工作和生活焕然一新。

  本书共有7章,包含99个史上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方法。既有操作简便的小窍门,也有思路清晰的理论法则,还有培养习惯的日常行为。

  ● 列出周/日目标

  ● 用活页夹来记阅读笔记

  ● 15分钟法则

  ● 设定软时限

  ● 信息节食

  这些都来源于斯科特·扬的亲身验证,他尽可能地为每一个方法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使用效果,让读者读后清晰明了,更易操作。

作者简介

  斯科特·扬Scott H.Young,

  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如今经营着世界上*大的学习博客之一。从高中开始,斯科特几乎课下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大考之前一般每天学习不过两个小时。不过,4年来,他的平均成绩总在A和A+之间。毕业后他又以超凡的速度,成为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快毕业的人,并登上TEDx的演讲台,向全世界宣讲自己的学习经验,是不折不扣的超级学霸。

精彩书评

  《在办公室外思考:活用另外8小时,做自由空间里的高产者》

  这本书是专门帮助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提升工作效率的,刚好我和作者的情况类似,都是自由职业者,研究时间管理和学习效率,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写作会占据大量时间。作者深入研究精力管理、任务分类法等方法论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效率系统,实际本书的核心是帮助你建立适合个人情况的生活节奏,用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产量、质量、效率和压力,*终让你有时间和精力去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被工作压垮。

  ——战隼

  《如何改变习惯:手把手教你用30天计划法改变95%的习惯》

  习惯养成的成败决定因素不在意志力,而在于方法和训练。

  ——斯科特·扬

  每一个人都会有想改变习惯的想法,在通常的情况大多数人只靠意志力进行死磕,一旦失败就会认为缺乏自律,作者把改变习惯当成一项可以学习和量化的技能,分享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行动策略,提供了一个30天计划来提高成功率,帮助大多数人减少痛苦,让你知道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当你在培养习惯时遵循一次一个习惯,集中精力在“30天计划”上,能让你的成功概率至少达到50%。

  ——战隼

  《超效率手册:99个史上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技巧》

  人的一生两个*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如果一天天过去,我们的时间少了,而才华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所以,我们必须节省时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李开复,创新工场CEO

  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在某段时间的工作潜能对于时间管理是有很大帮助的。不要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使得工作量过多或太少,这都会影响工作效率。

  ——陶哲轩,唯*荣获数学*高荣誉“菲尔茨奖”的澳籍华人数学教授

目录

《在办公室外思考:活用另外8小时,做自由空间里的高产者》

前言

第1章 告别朝九晚五的工作作息 / 001

农耕、苦工和奴役 / 003

工业时代:8小时工作制初步形成 / 004

信息时代和一个更加贴近自然的工作日程 / 006

找到属于你的狩猎–采集工作模式 / 008

从持续工作到短暂而集中的工作 / 009

从专业化分工的工人到全能工匠 / 010

酬劳的标准:从工作时间到工作产出 / 011

8小时工作制的瓦解 / 012

产出顶峰的出现早于你的预料 / 014

一日冠军 / 015

寻找属于你的理想工作节奏 / 017

忘掉时间管理,进行任务管理 / 019

每周/每日目标法 / 020

每日目标 / 021

如何在中午以前完成一天的工作 / 024

调整每日目标 / 025

固定工作量下的调整方式 / 026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产量而调整每日目标 / 027

劳逸结合 / 029

每周目标 / 031

每周任务回顾 / 032

每周给自己放一天假 / 033

抛开愧疚感,好好放松 / 034

如何从当前的工作模式转换为每日/每周目标法 / 035

小结 / 036

第2章 无须咖啡因,照样精力充沛 / 037

精力管理 / 038

做一个高效的“运动员” / 043

增强动力 / 051

进行精力管理,而非时间管理 / 056

第3章 学会偷懒 / 057

任务分类法 / 059

目标与项目 / 064

在办公室之外的环境中保持专注 / 068

小结 / 069

第4章 增强创造力 / 070

产出为何如此重要 / 072

双流原理 / 074

脑中的“文件夹” / 082

循序渐进的训练 / 086

小结 / 089

第5章 精准测量 / 090

工作日志 / 091

有价值的数据和可以忽略的数据 / 093

小结 / 099

第6章 驯服互联网 / 100

人际关系网的益处 / 101

保持联系的代价 / 102

影响精力的恢复 / 105

建立良好的上网习惯,挽回75%虚度的时间 / 106

网络斋戒 / 109

无网络办公室 / 111

与不断增多的新邮件作斗争 / 112

小结 / 115

第7章 工作之余,享受生活 / 116

提高产量,享受更多的休息时间 / 117

限制的艺术 / 119

通过业余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 124

小结 / 127

结语 / 128


《如何改变习惯:手把手教你用30天计划法改变95%的习惯》

前 言

第一部分

核心阶段

第1章 启动阶段 / 002

30天计划 / 004

为什么“30天计划”起作用 / 005

第2章 写下计划,作出承诺 / 007

清晰明了,便于执行 / 008

加深印象,时刻提醒 / 009

提供动力,不断激励 / 010

书面承诺写作范例 / 011

第3章 概观:最初30天 / 013

全速起跑期:前三天 / 014

疲惫放缓期:第4~10天 / 015

过渡期:第二周、第三周 / 016

颠簸期:第二周、第三周期间某处 / 017

稳定期:第四周 / 018

第4章 如何安排协调 / 019

简洁性 / 020

灵活性 / 021

突发事件 / 022

第5章 “30天计划”小结 / 024

第二部分

进阶技巧

第6章 进阶技巧概述 / 026

第7章 触发点 / 027

信号 / 029

仪式 / 030

练习 / 031

坚持 / 032

“触发点”适用于我的情况吗 / 033

第8章 替换理论 / 035

降低改变的难度 / 037

强化某个替代习惯 / 038

平衡内在需求 / 039

替换理论的实际操作 / 040

第9章 一致性 / 042

行动时间 / 043

以日为单位,不以周为单位 / 044

活动方式 / 045

第10章 借助外力 / 046

公开承诺 / 048

设立赌注 / 049

奖惩机制 / 050

第11章 操作性条件反射 / 051

革新你的计划 / 053

革新你的想法 / 054

建立正面关联 / 055

第12章 改变思维习惯 / 056

方法一:提醒强化 / 057

方法二:创造有利的环境 / 058

方法三:行动 / 059

先行动,再思考 / 060

第三部分

掌控习惯

第13章 通过习惯实现目标 / 063

写出你的目标 / 064

确定核心行动 / 065

定义一个习惯 / 066

实行“30天计划” / 068

第14章 自我检测 / 069

问:这个改变对我来说是否真正必要 / 070

问:这个习惯我要坚持多久 / 071

问:如何进行“尝试性”的改变 / 073

第15章 新手上路须知 / 075

量力而行,一次只改变一个习惯 / 076

集中精力在“30天计划”上 / 077

策略比自律重要 / 078

参考文献 / 079

致谢 / 080


《超效率手册:99个史上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技巧》

简 介

第1章

克服拖延症

1. 周/日目标 / 002

2. 限定时间 / 003

3. 分解任务 / 004

4. 短跑理论 / 005

5. 日程校对 / 006

6. 加强自律 / 007

7. 使用咒语 / 008

8. 根除潜在的绊脚石 / 009

9. 动力催化剂 / 010

10. 搅拌 / 011

11. 营造一个不会分心的工作场所 / 012

12. 拒绝“应该” / 013

13. 预备、射击、瞄准 / 014

14. 摒弃拖延恶习 / 015

第2章

做事更有条理

15. 条理性是一种技能 / 018

16. 少点儿混乱,少点儿压力 / 019

17. 捕捉装置 / 020

18. 给所有东西规定放置的地方 / 021

19. 简单的组织系统 / 022

20. 简单的组织系统:项目 / 023

21. 简单的组织系统:任务 / 024

22. 简单的组织系统:活动 / 025

23. 写出你的目标 / 026

24. 分支法 / 027

25. 通信记录 / 028

26. 做你承诺过的事 / 029

27. 整齐VS有条理 / 030

28. 阅读笔记 / 031

29. 数字条理性 / 032

第3章

保持活力

30. 晨礼 / 034

31. 休一天假 / 035

32. 日常运动 / 036

33. 为体能进食 / 037

34. 让你的时间头重脚轻 / 038

35. 按周期工作 / 039

36. 关闭开环 / 040

37. 多任务处理:第八宗罪 / 041

38. 15分钟法则 / 042

39. 喝水 / 043

40. 给你的动力再次充电 / 044

41. 保持敏锐 / 045

42. 工作/娱乐时间表 / 046

43. 平衡创造力 / 047

第4章

把事情完成

44. 完成项目,而不是完成任务 / 050

45. 设定最后期限 / 051

46. 每周回顾 / 052

47. 避免硬时限 / 053

48. 帕金森定律 / 054

49. 霍夫施塔特定律 / 055

50. 感激懒惰 / 056

51. 框架规划 / 057

52. 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 058

53. 快速样品制作 / 059

54. 别按照时间来获得报酬 / 060

55. 被逼出来的生产效率 / 061

56. 每日标记 / 062

57. 制定一个出口策略 / 063

第5章

让你的日常工作自动进行

58. 注意:习惯的角色 / 066

59. 30天试验 / 067

60. 日常VS非日常工作 / 068

61. 触发物 / 069

62. 替换理论 / 070

63. 操作性条件反射 / 071

64. 一次培养一个习惯 / 072

65. 始终如一 / 073

66. 先投资自己 / 074

67. 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标准 / 075

68. 齿轮理论 / 076

69. 建设性恶习 / 077

70. 互联网仪式 / 078

71. 用习惯做实验 / 079

第6章

生产效率黑洞

72. 外包 / 082

73. 关闭自动消息 / 083

74. 双流理论 / 084

75. 批量处理 / 085

76. 避免接触懒惰的人 / 086

77. 信息节食 / 087

78. 习惯现在就做 / 088

79. 寻找指数报酬 / 089

80. 速读 / 090

81. 整体学习 / 091

82. 用书写来解决问题 / 092

83. 学习清单 / 093

84. 忠言逆耳 / 094

85. 感官剥夺 / 095

第7章

做对的工作

86. 六步走 / 098

87. 知道你想要什么 / 099

88. 将计划和实施分开 / 100

89. 测量 / 101

90. 实验 / 102

91. 日程记录 / 103

92. 帕累托定律 / 104

93. 停止清单 / 105

94. 迅速失败 / 106

95. 条理VS成就 / 107

96. 做一只刺猬 / 108

97. 努力工作并不重要 / 109

98. 计算你的附加值 / 110

99. 有目的地提高生产效率 / 111

关于作者 / 112

前言/序言

  《在办公室外思考:活用另外8小时,做自由空间里的高产者》

  想要在办公室之外的环境下提高效率的朋友们,这本书将成为你的向导。倘若你是名学生,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学习时间,在学业有成的同时还尽情享受大学生活,或者,你是位自由职业者,逃离了办公室,希望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抑或者,你是位野心勃勃的创业家,希望壮大业务,却又不想成为工作狂,那么,这本书便是写给你的。

  不过,即使你整日坐在办公室,当你在业余时间里开展些小项目时,本书的内容也将派上用场。尤其当你出于自娱自乐或创造收益的目的,决定开启副业时,本书将助你一臂之力。因为这时你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其他的工作上,如何在副业上获得高效率就至关重要了。

  之前,看到互联网上杂乱无章地堆积着成百上千篇有关提高工作产量的文章,我便萌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尽管网上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大部分都是针对传统工作场所的。对于常规工作而言,网上的那些迅速提高工作效率、缩减工作时间的方法,实际操作起来绝非易事。

  如果,你一反常规,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或者将来某天成为创业者),那么这本书便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在家工作,挣脱禁锢

  我将在书中与大家讨论一个基本观点:离开了办公室的环境,便该抛弃办公室里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一份工作的限制条件往往决定了工作环境。大多数雇主都会考虑下列问题,从而产生了对你的限制条件。不过,你若不是循规蹈矩的人,自然不受这些限制。

  薪酬

  就薪酬的衡量标准而言,相较于按实际工作量付酬劳,按小时数付薪,或者提供固定工资,要容易得多。

  办公空间

  办公楼的空间通常有限。因此,办公隔间的空间越小,越有利于有效管理上百号职员。

  ?规定工作时间

  一份工作通常有这样的时间约束:不可迟到,下午5点以前不可早退。即便是时间比较灵活的公司,在办公室这种环境中,职员们仍不由得感受到压力,时间上也不能太过随意。

  政策

  管理层通常看重公司整体的秩序,而非个人的创新。因此,为了以大局为重,管理层有时宁可压制一个新的想法,也不愿看到公司陷入混乱。

  上下班交通状况

  交通永远是个限制因素。这一点就无须多言了吧?

  本书主要围绕如何走出办公室隔间,跳出思维定式,在非传统型的工作环境中创造性地提高工作效率。告别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离开你的办公桌,试着躺在吊床上工作。按工作成果计算酬劳,而非工作时长。中午之前完成一天的工作量。对于办公室环境而言,这些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而如今,这些选择却能给你带来新的机遇。

  《如何改变习惯:手把手教你用30天计划法改变95%的习惯》

  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此,卓越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亚里士多德

  你是否想改变一个习惯—戒烟,放弃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或转变消极的思维方式?你是否想培养一个习惯—勤于锻炼,健康饮食,提高工作效率,与人为善,或只是更好地享受生活?

  无论你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养成好习惯,本书都会为你的成功提供方法。对大多数人来说,改变习惯极其痛苦。人们通常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历经一次又一次失败,才得以改变一个习惯。而我认为,改变习惯仅仅是一项技能,和骑自行车差不多,只要有正确的指导和训练,人人都能掌握。

  我写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走马观花地一口气读完,然后放在一边。这是一本教你如何改变或培养习惯的行动指南。书中提到的很多概念对于新手来说意义不大,如“触发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稳定点”这些概念,可以看一看,但在刚开始改变习惯的时候,没必要非去实际应用。

  本书首先会教你如何立即开始改变一个习惯。所以,如果你正在为实现一个目标而痛苦挣扎—不论这个目标是减肥、节省开支,还是提高演讲能力,本书会先提供一些你需要的方法,教你如何开始做出改变。

  接下来,我将讨论一些有助于改变习惯的特别技巧。在基本方法无效时,这些进阶技巧可以派上用场,它们甚至可以让你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习惯。改变习惯,意味着开始尝试全新的生活哲学和思考方式,而非仅仅改善行为这么简单。

  首先要记住,改变习惯是一项技能,就和弹钢琴一样。没有教学和练习,你不可能学会弹钢琴。同样,没有教学和练习就想有改变习惯的能力,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看看本书,你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也会对学习“改变习惯”这项技能有更好的理解。

  你也许曾为了改变行为习惯而痛苦挣扎,甚至经历失败,但先不要因此对自己的意志力和积极性妄自菲薄。更多时候,尝试改变习惯而不得,是由于策略不当,不了解习惯运作的规律,而非意志力薄弱。诚然,自制力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改变习惯,更需要大量的策略以及对习惯运作规律的正确理解。与之相比,自制力就是九牛一毛而已。缺乏自制力几乎从来就不是你失败的最大阻碍。

  我的故事

  我是谁?你为什么要听取我的建议?我没有博士学位,也从来没做过世界精英们的私人导师。我的经历很平凡,绝不像战胜抑郁、戒掉毒瘾、摆脱懒惰那么恢宏励志。我对习惯改变的了解,来自大量的调研和个人实证研究。

  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当时的我也被一些习惯左右。我曾努力改变这些习惯,但大多失败了。我想多做运动,最后却只是在家看电视;我想多阅读,却好几周都没翻过一页书。这些失败对我来说虽然不是世界末日,但很明显,我并没有获得自己所期待的成功。简而言之,当时的我像大多数人一样,被一些自己都没意识到的习惯控制,并且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改变。

  正在这时,我偶然接触到关于如何改变习惯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是简单的指南,教人如何改变某个习惯,如吃得更健康或者控制预算。它们提供的是一套与众不同的原理,一种关于改变习惯的启示。

  与以往大多数历经痛苦、改变行为的情况不同,这套原理认为,改变习惯就像人们改变一件东西的内部设计。这个过程没有痛苦挣扎。它就像改变房间的摆设一样,改改做某件事的惯常冲动,看看感觉如何。

  发现这套原理后,我开始运用它改变我的习惯。过去几年,我成功地培养了很多好习惯—吃素食、不看电视、早起、每天锻炼、不吃垃圾食品、少上网、多读书、改变思维方式—这些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虽然我不再坚持其中的一些习惯,但这种放弃是我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因为意志力崩塌。

  如今,我几乎可以自如地改变任何习惯—不论是永久改变,还是短期试验性的改变。一次次的实践已让我将改变习惯视作乐趣,而非索然无味的例行公事。我喜欢像这样不断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习惯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探险,一种挑战自我的方式。

  这本书的观点,大多基于我的个人试验,但绝非仅此而已。我的大多数见解,都可以从其他资料中找到佐证。除了个人试验外,我做了大量的相关调研,所以本书的很多主要概念,都基于专业心理学研究成果和世界级专家、治疗师的丰富经验。

  这本书对我适用吗

  这个疑问再正常不过。即使是我,在几年前读到以上文字,可能也怀疑作者大概像机器人一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天生就懂得如何管控自己,令正常人望尘莫及,无法模仿。

  所以我必须先说清楚,我改变习惯的能力绝非来自天生的自律、周围人的支持或是超强的意志力。学会如何改变习惯之前,我的生活极度无序、混乱。在我为改变习惯做出努力的时候,亲友大多反应冷漠,甚至抗拒,所以我的前进绝非他人激励的结果。而且,当时我一点也不自律。我总是找借口逃避工作,做事常常虎头蛇尾。我经常心血来潮,却无法坚持到底。

  你不必把改变习惯这件事看得过于严肃和重大。书中提到的基本概念足以帮你改掉90%的习惯。在按我的方法培养这一技能的过程中,你也许会对改变习惯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过这也只是一项技能,你可以选择用它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只去改变某一个习惯。

  这个方法是否抹杀乐趣和自发性

  改变习惯并不意味着你要变成机器人,所有的行为都被既定程序控制。其实,秩序和乐趣是可以并存的。我们经常忽略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时刻都在按习惯做事:怎么上班,吃什么,举止表现等,一切的一切,都受习惯控制。而具有改变习惯的能力,意味着你掌握了主动权。你将不被习惯控制,而是自主选择拥有哪些习惯。改变习惯通常可以产生更多的乐趣和自发性。改变从前的低效习惯,你会发现自己释放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一下子拥有了大量的资源。在改变习惯几个月后,我便发现自己享受生活和积极工作的能力倍增。

  改变习惯之于我们的生活,可以是一种根除和限制,但也可以是一种对既有方式的改善。

  什么是习惯

  小时候,我住在多雪的加拿大北部,经常走路上学。我还记得,每场大雪过后,从家通往学校的捷径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

  因此,要去上学,孩子们只能在几英尺厚的积雪中艰难跋涉。你可能也体会过在积雪中行进的艰辛。这样做很费时,而且为了不蹚雪,要尽可能迈大步走。

  于是,雪地里留下了一串脚印。你会发现,跟在后面的孩子毫无例外地都踩在这串脚印里走。这样一来,脚印不断变宽,脚印处的雪被踩得越来越紧实。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踩,最后在雪里踩出一条坚固的小路。

  几天之后,这串脚印成为雪地里唯一一条供人行走的路。即使继续下雪,雪也只是在脚印周围“筑起围墙”,不会覆盖这条紧实的小路。最初踩下的一串脚印,形成现如今唯一的路径。

  养成习惯的过程和在积雪中踩路很像,起初都需要爆发一股能量,穿过积雪,走出一条道路,之后就轻松多了。久而久之,这一条默认的路径不断被人踩踏得紧实、坚固,也就不再难走。同样,在最开始花一点时间创造、培养一个习惯,久而久之,也就不难坚持,甚至想不坚持都难。

  除去一些例外,书中讨论的大部分方法,都是在教你如何顺利度过第一阶段。所谓第一阶段,就是穿透积雪、踩出路径的过程。这个阶段最费力,也最困难。但是,一旦踩出最初的路径,使习惯成形,坚持下去就容易多了。

  《超效率手册:99个史上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技巧》

  这本手册有很多好方法—事实上有99个。这7个章节中的99个方法能帮你在更短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这本指南收录了我偶然发现的关于生产效率的最好方法。有一些很寻常,但其余的在我用过之后使生产效率几乎增加了一倍。

  为了让你尽快开始,你首先要做的是:

  为自己找到一个高效率的理由。想一想,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你会做什么。你会尝试一些有趣的项目吗?你会躺在沙滩上让自己的皮肤晒得黝黑吗?如果你对自己节省下来的时间没有设立清晰的规划,那你一定会感到生活没有动力。

  如果你很容易变得懒惰,那就列一些能让自己有动力保持高效率的事情。这些事情有些很简单,有些就需要自己动手来做。明确你的动力来源会让你轻松搞定其余98个方法。




智学启航:解锁潜能的学习指南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吸收、深度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已成为决定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关键。《智学启航》系列套装,精心汇集了多位教育心理学专家与资深学习者的智慧结晶,旨在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论。这套涵盖三册的丛书,并非简单罗列技巧,而是深入剖析学习的本质,从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实践经验的多个维度,构建一套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帮助你打破学习瓶颈,真正实现“学有所成,用有所依”。 第一册:认知基石——洞悉学习的底层逻辑 本册将带你走进学习的“幕后”,揭示大脑如何接收、处理、存储和提取信息。你将了解记忆的科学原理,区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运作机制,并学习如何通过“编码”、“巩固”、“提取”等关键步骤,将信息高效地转化为可提取的知识。本书将详细介绍“间隔重复”的科学依据,解释为何这种看似简单的策略能够显著提升记忆效率,并提供多种实操方法,让你掌握如何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内容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间隔重复计划。 此外,本册还会深入探讨“主动回忆”的力量。不同于被动地反复阅读,主动回忆迫使大脑积极地检索信息,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你将学会如何利用提问、思维导图、自我测验等多种形式,进行高效的主动回忆练习。本书还将介绍“深度加工”的学习技巧,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硬背的重要性。通过类比、联想、举例、解释给他人听等方法,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深层联系,构建更加稳固和灵活的知识网络。 理解学习的认知机制,是高效学习的第一步。本册将帮助你摆脱盲目的学习模式,建立起以科学原理为指导的学习思维,让你在接下来的学习旅程中,事半功倍。 第二册:方法精粹——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 在理解了学习的认知基础后,本册将为你提供一套丰富多样、经过实践检验的高效学习策略。我们将详细解读“番茄工作法”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时,更在于如何通过短时高效的专注,对抗分心,提升工作效率。你将学会如何根据任务的性质,灵活调整番茄钟的时长和休息频率,最大化专注效益。 本书还将系统介绍“思维导图”的构建与应用。你将学习如何从一个核心概念出发,放射性地展开联想,捕捉知识的脉络和层级关系,从而清晰地梳理复杂信息,激发新的思考。这不仅是一种笔记工具,更是一种强大的思维组织方式。 “费曼学习法”的精髓也将被深入剖析。你将学习如何通过将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给“不存在的听众”,从而发现自己理解的盲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这种方法能够极大地检验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帮助你深化理解。 此外,本册还将涵盖“SQ3R阅读法”(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等经典阅读策略,教你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主动地与文本互动,从而提高阅读 comprehension 和信息获取效率。我们还会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论文、图书馆藏书等,并学会如何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这一册的目标是让你拥有一套 arsenal 的学习工具箱,让你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场景和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学习过程更加主动、高效和有趣。 第三册:习惯养成——打造持续进步的学习动力 学习不仅仅是技巧的应用,更是习惯的养成。本册将聚焦于如何将高效学习方法内化为你的学习习惯,并找到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我们将深入探讨“微习惯”的力量,解释如何通过设定极小的、易于完成的学习目标,逐步建立起积极的学习反馈循环,克服拖延,建立自信。 本书还将引导你探索“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我们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你将学会如何识别并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心,如何将学习与个人兴趣相结合,从而让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追求,而非被动的任务。 “目标设定与反思”是本册的重点之一。你将学习如何设定清晰、可衡量的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定期回顾学习进展,及时调整策略,保持学习的轨道。我们还会探讨如何处理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和倦怠感,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并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最后,本册将强调“学习社群”的重要性。与志同道合的学习者建立联系,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可以极大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你将了解如何寻找合适的学习伙伴或加入学习小组,共同进步。 《智学启航》系列套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成长体系。它从认知根源出发,到方法精粹,再到习惯养成,为你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提升方案。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亦或是终身学习者,这套丛书都将是你迈向更高层次学习的理想伙伴,助你开启一段充满智慧与成就的学习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它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也没有一些成功学书籍那样浮夸煽情。作者的语言非常接地气,也很真诚,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在分享他的心得体会。他会用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消化。而且,他在书中穿插了很多他自己学习和实践的真实案例,这让我觉得这些方法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回避自己曾经的失败和挫折,而是坦然地分享了他是如何从中学习并最终实现突破的。这种坦诚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让我更加相信他所传达的理念。我感觉,这本书并不是在“教导”我,而是在“启发”我,让我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属于我自己的高效学习之路。

评分

我对于这种“习惯养成”类的书籍,向来是持一种既期待又怀疑的态度。期待是因为,如果真的能养成好习惯,那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将是翻天覆地的;怀疑是因为,我知道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科学的方法。这套书恰恰就满足了我对“习惯养成”的探索欲。它并没有把习惯的养成描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非常坦诚地剖析了其中的难点和挑战。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我们会固守旧习惯,为什么新习惯如此难以建立。这让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理解普通人在改变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鼓吹“一夜之间改变”的神话,而是强调了“微小但持续”的力量。这种循序渐进的理念,让我觉得更有可能去执行,也更有信心看到成效。我开始尝试书里提到的一些“微习惯”练习,虽然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在默默地强化我的信心。

评分

这套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学习”的很多固有认知。我以前总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也可以是一件“有趣”且“有成就感”的事情。它教我如何找到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如何让学习的过程本身变得有吸引力。它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输入,更是关于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何让学习服务于我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我被它关于“兴趣的驱动”和“目标设定的重要性”的论述所打动。它让我明白,如果我们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为之设定清晰的目标,那么学习的过程本身就会变得充满动力。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学习目标,并尝试去发掘我内心深处的兴趣所在。这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全新的期待和热情。

评分

在我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善于运用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理来解释学习和习惯养成的过程。这让我在理解内容的时候,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技巧层面,而是深入到影响我们行为和思维的深层原因。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社会认同”和“群体效应”在习惯养成中的作用的讨论。它鼓励读者寻找学习伙伴,或者加入学习社群,通过集体的力量来相互鼓励和监督。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受用,因为我过去常常独自学习,容易感到孤单和懈怠。现在,我尝试着去联系一些同样在学习的朋友,和他们交流心得,分享进展。这种集体的力量,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充满支持和动力的旅程。

评分

在我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最关注的点之一是如何将书中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形成持久的习惯。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一本好书,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觉得自己充满力量,但没过多久,就又回到了原点。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非常重视“实践”和“反馈”的循环。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坚持做下去”以及“在做的过程中如何调整”。我尤其欣赏它关于“微小的进步”的强调,它并没有要求读者一开始就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鼓励从每天的微小改变开始。比如,每天多读几页书,每天多背几个单词,每天多做一道题。这些微小的进步,虽然看起来不值一提,但日积月累,其力量是惊人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具体的“行动清单”和“反思日志”的模板,让我能够更系统地跟踪我的学习进度,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评分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之一,在于它强调了“元认知”的重要性。简单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的认知过程。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学习,更是让你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学习”。这一点非常关键。我过去常常一头扎进某个知识点,埋头苦学,却很少停下来思考“我现在的学习方法是不是最有效的?我是否理解了这个知识点?我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这套书给了我一套思考的工具和框架,让我能够更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它鼓励读者去观察、去分析、去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而不是盲目地遵循某种固定的模式。我尝试着在学习新技能的时候,主动去思考“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有哪些已有的知识基础?我最适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应该如何衡量我的学习进度?”。这种主动的、反思性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效率提升了不少,而且学习过程也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成就感。

评分

当我翻开这套书的其中一册时,我被它对于“时间管理”的独特见解所吸引。以往我接触的时间管理书籍,大多侧重于技巧性的工具,比如番茄工作法、四象限法则等等。这些技巧固然有用,但往往治标不治本,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或者情绪波动,就容易功亏一篑。而这套书,它更深入地探讨了时间管理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思维模式。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拖延,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被它关于“精力管理”和“专注力训练”的章节深深吸引。它并没有把时间看作是线性的、可无限切割的资源,而是强调了时间质量和个人精力状态对效率的决定性影响。我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作息,找到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并且有意识地去保护我的专注力,远离那些“时间杀手”。这让我感觉,我不再是被时间追赶,而是开始主动地驾驭我的时间。

评分

这套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不是一套“一次性”的读物,而是真正能陪伴我长期成长的工具。它并没有提供一些“速成”的秘籍,而是引导我建立一种持续优化的思维和方法论。每一次重读,我都能从中发现新的启示,因为我的学习需求和人生阶段也在不断变化。它就像一个导师,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指导,在我取得进步的时候给予鼓励,在我遇到瓶颈的时候给予启发。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每一个理论都配有相应的实践建议。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尝试、去运用、去反思。我感觉,这套书不仅仅改变了我学习的方式,也悄悄地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让我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有目标。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试图构建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帮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不像有些书那样,一上来就抛给你一大堆技巧,让你应接不暇。相反,它会先从更宏观的角度,比如学习的本质、习惯养成的心理机制入手,让你对整个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对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思维模式”的部分,它没有简单地将高效学习归结为某种特定的学习技巧,而是强调了心态和认知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学习困难,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思维方式受到了限制。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确实很多时候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而不是一种“探索和成长”的心态。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学习的更多可能性,也给了我更大的勇气去尝试新的方法。

评分

终于下定决心,要把我近期沉迷的这套“超效率改变习惯套装”好好和大家聊聊。说实话,一开始我被它的名字吸引,总觉得“高效学习”和“改变习惯”这些词自带一种魔力,好像只要拥有了它,就能立刻变身学霸,生活从此开挂。拿到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毕竟市面上打着“效率”旗号的书不少,真正能落地的却不多。这套书的包装设计挺简洁大方的,一看就很有质感,这一点就先加了不少分。我通常不是那种会立刻拆开包装,迫不及待翻阅的人,但这次确实有点按捺不住。我先扫了一眼目录,感觉内容挺丰富的,涵盖了学习方法、时间管理、思维模式等多个方面,这让我觉得它可能不是那种“一本通”的浅薄读物,而是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我比较在意的是,作者是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容易上手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大道理。毕竟,理论再美,也抵不过实践中的一点点进步。我希望这套书能给我带来一些“顿悟”,让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克服拖延症,让我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都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内容言简意赅,需细细看,一遍是不够的,就是稍微薄了点,略贵!

评分

书籍包装不错,看完追评

评分

不错!不错!经济实惠!!5分!满意!

评分

比预想中的小,薄,但是内容还不错。

评分

帮同事买的,物流很快

评分

写的太空了,不不过只要实践起来还是比较有用。

评分

书本小小的,很快就可以读完。精华靠理解

评分

斯考特小哥,总结的很好,很受用

评分

公司需要买了很多管理书籍,个人没有实际看过,以后慢慢阅读吧,书还是要多看看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