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法年刊(2015)

中国国际法年刊(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国际法学会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法
  • 中国国际法
  • 法学
  • 2015年刊
  • 学术期刊
  • 法律研究
  • 国际关系
  • 外交
  • 条约
  • 国际组织
  • 中国对外法律事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930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7013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5
字数:63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刊创办于1982年,是由外交部主管、中国国际法学会主办,每年出版一期。《年刊》开辟有论文、评论、特载、学术活动、文件资料等栏目,登载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界动态。

目录

特载
恪守《联合国宪章》精神维护与发展国际法原则和规范
--在亚非法协第54届年会边会"《联合国宪章》
与战后国际秩序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李适时
论文
中菲南海仲裁案核心程序法问题评析刘丹
海洋空间秩序的构造及作为决策过程的历史性权利牟文富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西沙、南沙群岛处理问题
--从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分析西沙、南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张良福
论海上共同开发的法律依据、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实现路径杨泽伟
"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在美国的适用与美英引渡条约的发展吴海文
国际人权条约"非相对应性"及其特征辨析谷盛开
论联合国经济制裁的立法及其在会员国的适用刘孝堂
试析日内瓦四公约共同第3条在当今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适用的若干热点问题周雯
《国际刑事法院法院条例》第55条适用之检讨 郭晶
国际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一种功能性的认识 刘泽
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投资体制下ICSID仲裁监督机制的功能改进崔盈
述评
德国诉意大利"国家豁免案"中的价值选择
--国际法院判决与意大利宪法原则冲突探析王蕾凡
初探儿童权利在国际发展合作中的演进
--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70年为脉络苏文颖
公海海洋保护区的合法性探究沈寒
南极科考的法律问题研究王泽林
书评
对一段被遗忘历史的法律分析:《香港战争罪审判》书评蔡果
先廉耻而后刑罚
--《军事组织惩治国际核心犯罪的内在利益》 评介薛茹
在政治博弈中惩恶扬善构建国际社会的正义
--评论文集《国际刑法的历史起源》(第三卷和第四卷)吴晓丹
活动与动态
中国国际法学会2015年工作综述张爱宁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第67届会议情况李鹏宇潘昆纪小雪
2015年国际法院司法工作综述何田田
国际刑事法院2015年综述邱慧心赵博
特设国际刑事法庭2015年综述邱慧心赵博
国际海洋法法庭2015年审理案件的新进展张小奕
国际海底管理局2015年工作进展综述 张丹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14届缔约国大会纪小雪
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高风
亚洲国际法学会召开第五届双年会 李鹏宇
中国国际法学会举办"《联合国宪章》与战后国际秩序"国际研讨会张爱宁
"国际法在中国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情况孙笑非谷莹莹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大法官当选世界法学家协会第二副主席金燕
文件资料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
--领导人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加强亚非团结合作 促进世界和平公正
--李克强总理在亚非法协第54届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中国的北极政策理念
--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第三届北极圈论坛大会"开幕式上的视频致辞
继承和发扬万隆精神推进当代世界的国际法治
--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在亚非法协第54届年会"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特别会议上的主旨讲话
维护《宪章》权威 共促合作共赢
--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联合国宪章》与战后国际秩序"国际研讨会上的主旨讲话
中国的北极活动与政策主张
--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在"第三届北极圈论坛大会"中国国别专题会议上的主旨发言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中央纪委国际合作
局局长刘建超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六届缔约国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吴海龙大使在禁止
酷刑委员会审议中国履约报告对话会上的开场发言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第70届联大关于"国际
法院报告"议题的发言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第70届联大关于"国际
刑事法院报告"议题的发言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第70届联大六委关于
"国际法委员会第67届会议工作报告"议题的发言(一)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第70届联大六委关于
"国际法委员会第67届会议工作报告"议题的发言(二)
联合国与国际法的发展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亚非法协高级别对话会上的讲话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亚非法协第54届年会一般性议题下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第58届联合国外空委会议一般性议题下的发言
网络空间的国际法问题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亚非法协第54
届年会"网络空间的国际法问题"特别会议上的发言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在预防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世界少年司法大会上的发言
中国少年法庭制度的主要特点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世界少年司法大会上的发言
中国出席国际海底管理局第21届会议代表团副团长、外交部
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理事会批准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计划后的发言
中国出席国际海底管理局第21届会议代表团副团长、外交部
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法律和技术委员会主席报告"议题下的发言
中国出席国际海底管理局第21届会议代表团副团长、外交部
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延期的程序和标准"议题下的发言
中国出席国际海底管理局第21届会议代表团副团长、外交部
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制定多金属结核开发规章"议题下的发言
中国观察员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条法司参赞郭晓梅在《国际刑
事法院罗马规约》第14届缔约国大会上的发言
中国出席国际海底管理局第21届会议代表团团长、常驻国际
海底管理局代表董晓军大使在一般性议题下的发言
中国代表、驻荷兰大使陈旭在海牙网络空间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在亚非法协第54届年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议题下的发言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中国国际法年刊(2015)》无关: ---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与法律秩序重塑:国际法前沿理论与实践探析(2023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21世纪全球化浪潮下,国际法体系所面临的深刻挑战与结构性变革。在全球治理体系从单极向多极过渡、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国际关系的背景下,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重构。本书汇集了国内外顶尖国际法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议题,为理解复杂多变的国际法律环境提供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实践洞察。 第一部分:主权观念的现代性危机与重塑 本部分对国家主权在当代国际法中的地位进行了辩证的审视。面对跨国界问题的增多,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以及大规模人权危机,纯粹的排他性主权原则受到显著的冲击。 第一章:主权悖论:全球治理需求与国家核心利益的张力 本章详细探讨了“负责任保护”(R2P)原则在实践中引发的争议。R2P如何平衡国家对内管辖权与国际社会干预的合法性边界,特别是在处理主权豁免与国际刑事责任交叉领域,形成了复杂的法律博弈。分析了联合国安理会在行使集体安全机制时,受制于大国政治考量的局限性,导致主权概念在具体冲突解决中呈现出选择性的适用。 第二章:数字主权与国际法:信息流动、数据治理与管辖权冲突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数据已成为新的战略资源。本章深入分析了“数字主权”的兴起。各国如何试图通过国内立法(如数据本地化要求)来维护其对本国信息空间的控制权,以及这些措施如何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以及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产生摩擦。重点探讨了网络空间中归因难题与国家责任的认定标准。 第二部分:国际经济法与贸易秩序的结构性调整 全球贸易环境正经历从多边主义向区域化、集团化的转变。本部分重点关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停滞对国际经济法治带来的影响,以及新兴经济体在规则制定中的角色变化。 第三章:WTO上诉机构危机:多边贸易体制的“失灵”与替代性救济机制 对美国对WTO上诉机构法官任命的阻挠所造成的系统性危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分析了各成员国在多边体系受阻后,转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后多边主义”贸易安排的动机与法律后果。探讨了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ISDS)机制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纳入后面临的合法性挑战。 第四章: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国际投资法:安全审查与国家经济安全考量 在“去风险化”的全球趋势下,各国对外资审查的力度显著增强。本书探讨了国际投资协定(BITs)中关于“国家安全例外”条款的扩大解释,以及这如何影响国际投资法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传统保护承诺。分析了关键矿产、半导体等战略性行业的投资审查实践。 第三部分:国际公法前沿:太空、海洋与环境治理的法律新议题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和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关注加深,传统国际公法在新的物理空间和生态领域面临未曾有过的规范真空或冲突。 第五章:外层空间法律秩序的竞争与合作:和平利用与资源开发规范的缺位 本书探讨了《外空条约》在面对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时的局限性。特别是针对小行星采矿、太空交通管理(STM)以及近地轨道碎片清理等前沿问题,分析了各国提出的不同法律框架草案,凸显了在资源产权和避免太空军事化方面存在的深层国际政治矛盾。 第六章:深海采矿的法律困境: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的治理模式与可持续性约束 详细审视了国际海底管理局在规范深海采矿活动方面所面临的紧迫性。阐述了“暂行规则”的争议焦点,即在环境科学数据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如何履行“有效预防深海环境损害”的法律义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共享方面的权利诉求。 第七章:气候正义与国际法义务:从减排承诺到强制性法律责任的跨越 气候变化被提升至全球安全议程的核心。本章分析了《巴黎协定》框架下“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法律性质,并探讨了国际法院(ICJ)或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在气候变化相关诉讼中可能发挥的法律作用,特别是针对排放大国的“不作为”责任认定。 第四部分:跨国犯罪、人权保障与国际司法合作的演进 国际刑事司法和人权保护机制正持续深化,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内政治的阻力。 第八章:国际刑事司法的人权诉讼:对国家豁免权的持续挑战 梳理了针对前国家元首和高级官员的国际刑事诉讼进展,特别是“平行审判”现象的增多。重点分析了国际刑事法院(ICC)在处理其职权范围外案件时,与国家司法机关合作的复杂性,以及国际法对主权豁免的限制如何从理论走向更广泛的实践应用。 第九章:打击跨国腐败的国际合作新机制:资产追回与司法协助的有效性分析 在全球反腐败斗争中,资产的跨境追回是关键挑战。本书分析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UNCAC)框架下,各国在证据开示、冻结和追回非法所得方面的协同效率。探讨了“政治庇护”对国际司法协助的干扰,以及国际组织在建立更透明的金融信息交换机制中的作用。 结论:迈向“新国际法”的理论基石 本书最后总结指出,当代国际法正处于一个动态的重塑期。主权不再是绝对的壁垒,而是需要与责任、合作和全球规范相协调的“功能性主权”。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法律实践者和学术研究人员理解和应对21世纪的复杂国际法律挑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和实证分析。本书的出版旨在推动对更具包容性、更有效力的全球法律秩序的深入思考与构建。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国际法年刊(2015)”让我联想到一本关于国际法年度报告的权威读物。作为一名关注国际时事的普通读者,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国际争端、海洋权益、人权保障等话题,而这些话题的背后往往都离不开国际法的身影。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通过它,对2015年这一年国际法领域的发展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一年里,有哪些重要的国际司法判例或者学术研究成果,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的立场和实践又是怎样的?这本书是否会收录一些深度分析,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时,是如何运用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梳理出2015年国际法领域的重要事件和关键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当前国际法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中国国际法年刊(2015)》时,一种想要探究“规则背后的力量”的冲动油然而生。我一直相信,任何国际间的和平与稳定,都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体系,而国际法正是这套体系的核心。这本书,顾名思义,应该就是对2015年国际法领域的一次全面盘点。我很好奇,在这一年里,有哪些曾经看似稳固的国际法原则受到了挑战?又有哪些新的国际法议题浮出水面,成为学界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在这一年的国际法实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有具体的案例能够展现中国如何运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为全球公共利益做出贡献?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国际法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运用,它如何影响着国家间的交往,又如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法律框架。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扇了解国际社会运作逻辑的窗口。

评分

收到《中国国际法年刊(2015)》这本厚重的著作,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所传递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个可靠的平台,系统性地了解国际法这一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了解到,“年刊”的性质意味着它会汇集当年国际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一个特定年份的梳理,能够帮助我清晰地把握在该年度内,国际法的发展脉络和重点议题。我特别关注中国在国际法领域的地位和贡献,这本书是否能够详细阐述中国在参与和推动国际法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例如,在一些新兴的国际法领域,如网络空间治理、气候变化法等,中国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期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我对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国际法体系中的角色的认知,并且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国际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中国国际法年刊(2015)”这几个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国际法研究的极大兴趣。我一直觉得,作为一名对世界政治格局和法律体系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想要理解国家之间的互动,想要洞察那些影响全球走向的深层逻辑,国际法无疑是一扇至关重要的窗户。虽然我对国际法的专业术语可能不甚熟悉,但“年刊”二字预示着它会是一份年度性的梳理和总结,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年鉴,记录着过去一年里国际法领域的重要发展、关键事件和学者们的深刻洞见。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2015年这一年,究竟有哪些国际法上的新进展、新议题、新挑战,比如在海洋权益、人权保护、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是否涌现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或理论?中国在这些国际法事务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用生动的事例来阐释抽象的法律原则,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窥见国际法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发挥其规范、约束和指引作用的,它又是如何回应和塑造着全球治理的现实。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这本《中国国际法年刊(2015)》,说实话,一开始是有点犹豫的,毕竟“年刊”两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让人担心是否过于枯燥和晦涩。但翻开后,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虽然书中肯定包含了许多专业的理论探讨和学术论文,但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章节似乎更侧重于对实际案例的梳理和分析。例如,关于国际条约的履行情况、国际仲裁的最新动态、以及中国在处理国际海洋争端中的立场和实践,这些内容都非常贴近现实,让我能感受到国际法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尤其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2015年这一年,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处理一些重大的国际安全问题时,国际法是如何被运用和诠释的。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察,对未来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提升自身国际视野的普通人来说,这本年刊就像一个宝库,里面珍藏着关于国家间规则的最新信息和最深刻的思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前世界格局下的各种博弈与合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