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宋以后海洋神灵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

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宋以后海洋神灵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元林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史
  • 海洋史
  • 民间信仰
  • 宗教社会学
  • 地方志
  • 神灵信仰
  • 社会空间
  • 历史地理
  • 文化史
  • 国家与地方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75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16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9
字数:54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 --宋以后海洋神灵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是*一部 完整意义上海洋神灵的历史地理著作。作者以中国海 洋神灵为研究对象,以宋以后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 互动关系为主旨,以国家信仰逐渐被地方祠神信仰接 受、沿海不同地域祠神信仰的“国家化”与“儒家化 ”为线索,探讨国家不同层次正祀系统与民间信仰系 统的互动关系。力图利用民间信仰长期积淀的社会文 化内涵,揭示沿海不同地域的“社会空间”,展现国 家与沿海地方海洋神灵互动关系,有助于研究国家层 面与区域文化的关系,检讨沿海区域文化的互动关系 。本书不仅可以开拓礼仪文化的研究内容,而且进一 步拓展海洋文化的地域空间;不仅可以窥探海洋神灵 在国家政权建设、地方社会安定的作用,而且还可以 揭示国家的法律对淫祀的管制的实质。以史为鉴,整 理传统的海洋文化,为今天合理利用民众的信仰,为 国家权力在民间的认同和维护地方的稳定作一定的诠 释。

作者简介

王元林,男,1968年生,陕西大荔人。历史学博士,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中外交通史地、文化地理、文化遗产等,主持国家省部等十数项课题,出版《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等,论著多次获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研究述评
第二节 研究内容、思路、重难点
第三节 宋以前国家礼制与地方神灵的关系
第二章 起始:宋代国家正祀与地方海神信仰的互动
第一节 宋代沿海神灵的封号与纳入国家礼制的程序
第二节 宋代地方海洋神灵的灵异与官员的作用
第三节 宋代地方社会构建与神灵地域扩展
第四节 宋代官方海洋神灵的地方化
第五节 宋代相关的海神传说与佛道的关系
第三章 持续:元代国家正祀与地方海神信仰的互动
第一节 元代国家礼制中的海洋神灵的祭祀
第二节 元代海上漕运与天妃信仰的广布
第三节 元代对沿海神灵的进一步吸纳与官方化
第四章 定型:明代国家正祀与地方海神信仰的互动
第一节 明代国家礼制中对四海神的正祀
第二节 明代其他海洋神灵变迁与社会祭祀秩序的整理
第三节 明代海洋神灵的地域扩展
第四节 郑和下西洋中祭祀的海神研究
第五章 末声:清代国家正祀与地方海神信仰的互动
第一节 清代国家礼制正祀的海洋神灵与寓意
第二节 清代地方海洋神灵的整顿与祭祀社会秩序的维护
第三节 清代海洋神灵的地域扩展
第六章 重点地域分析:广东海神信仰的地域与社会空间
第一节 广东海神信仰的地域分布与区域特征
第二节 粤西海神信仰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海神信仰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
第四节 粤东海神信仰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
第七章 其他各省略述:海神信仰类型与地域空间
第一节 福建省海神类型与地域空间
第二节 台湾省海神类型与地域空间
第三节 浙江省海神类型与地域空间
第四节 江苏省海神类型与地域空间
第五节 北方沿海海神类型与地域空间
第八章 水神变迁与信仰举例:龙母、伏波将军、萧公、
谭公、水部尚书
第一节 岭南龙母信仰的形成与地域扩展
第二节 伏波信仰的形成、地域扩展与官民互动
第三节 萧公信仰的形成、地域扩展与官民互动
第四节 谭公信仰的形成、地域扩展与道教关系
第五节 水部尚书信仰功能与社区变迁
第九章 海神信仰类型与地域扩展的特点、原因
第一节 海神信仰的类型
第二节 海神信仰地域扩展的特点、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unll




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宋以后海洋神灵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 序言 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信仰一直是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个体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从帝王祭祀的宏大叙事,到民间百姓日常的祈福禳灾,宗教的触角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在众多神灵信仰中,海洋神灵的崇拜,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海洋,作为连接陆地与远方的神秘边界,既带来了丰饶的物产,也蕴藏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与海洋相关的神灵信仰,历来是中国沿海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宋以后海洋神灵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正是致力于揭示宋代以后,国家正祀体系与地方民间海洋信仰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海洋神灵信仰的地域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剖析这种分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空间维度,旨在构建一幅更为全面、深入的中国古代宗教史图景。 第一章:绪论——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本章旨在为全书的研究奠定基础,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研究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家祭祀与民间信仰并存且相互影响是中国宗教生态的基本特征。 海洋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军事、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宋代以后,海上贸易的兴盛,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催生了对海洋神灵信仰的普遍需求。 以往对海洋神灵信仰的研究,多侧重于个别神祇的源流考证或特定地域的个案分析,缺乏将国家层面的官方崇祀与地方层面的民间自发信仰进行系统性比较和互动性考察。 对海洋神灵信仰的地域分布及其背后的社会空间逻辑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理解区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变迁等宏观历史进程。 研究目的: 梳理宋代以后国家正祀体系中涉及海洋神灵的祭祀情况,探究其演变历程与官方的意识形态功能。 考察宋代以后民间海洋神灵信仰的流行范围、主要神祇、崇拜习俗及其地域分布特征。 分析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在海洋神灵崇拜方面的互动机制,例如官方的敕封、禁毁、融合,以及民间对官方信仰的吸收与再创造。 探讨海洋神灵信仰的地域分布与特定的社会空间因素(如海岸线形态、经济活动类型、人口迁移、贸易网络、行政区划等)之间的关联。 尝试构建一个理解中国古代海洋神灵信仰的理论框架,解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与变异。 研究意义: 学术意义: 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为中国宗教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材料。深化对国家权力与民间信仰互动关系的理解,揭示宗教信仰在塑造社会空间、维系地方认同中的作用。 历史学意义: 借由对海洋神灵信仰的考察,更全面地认识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区域发展、海洋意识的形成、以及民众的信仰世界。 文化传承意义: 梳理和保存珍贵的海洋神灵信仰文化遗产,有助于激发当代人对海洋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广泛搜集和梳理与海洋神灵、国家祭祀、民间信仰相关的史书、地方志、笔记小说、宗教典籍、碑刻文献、民间歌谣等一手史料。 田野调查法(辅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沿海地区现存的与海洋神灵相关的庙宇、祭祀活动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口述史料,以印证和补充文献记载。 比较研究法: 对不同地域、不同神祇的海洋信仰进行比较,揭示其共性与特性。 空间分析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海洋神灵信仰的地域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历史地理信息,揭示其与社会空间因素的关联。 跨学科视角: 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丰富研究的分析维度。 第二章:海洋神灵的溯源与早期发展——国家与民间信仰的初步交织 本章将简要回顾中国海洋神灵信仰的早期发展脉络,为宋代以后的研究奠定历史基础,并初步探讨国家与民间信仰在早期互动中的迹象。 史前与先秦时期的海洋崇拜: 早期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与崇拜,可能源于对自然力量的原始感应。 与海神、龙王、河伯等早期海洋及水域神灵的萌芽。 神话传说中与海洋相关的神祇,如海神禺强、水母等。 秦汉时期:国家祭祀体系中的海洋神祇: 国家祭祀体系的初步建立,对天地山川的祭祀,其中是否包含对海洋的直接祭祀。 对特定水域神祇的官方祭祀,如泰山、衡山等五岳,其祭祀范围是否涉及沿海区域。 民间对海神、河伯等信仰的初步记载,以及官府对此的态度。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民间信仰的活跃与国家态度的演变: 佛教传入中国,对水域神灵信仰的影响,例如龙王信仰的形成与传播。 民间对海神、河神、巫咸等神祇的信仰逐渐丰富,形式多样。 官方对民间宗教的态度,有时是压制,有时是收编,有时是默许。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对海洋贸易的神灵需求。 第三章:宋代:海洋神灵信仰的显化与官方态度的转向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海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直接影响了海洋神灵信仰的面貌。 宋代海上经济的繁荣与海洋神灵的普遍化: 海上贸易的兴盛,为沿海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也使得航海活动成为重要的生计来源。 对航海安全和渔业丰收的祈求,催生了对海洋神灵的广泛信仰。 妈祖信仰的崛起及其在宋代的传播与发展,成为宋代海洋神灵信仰的重要标志。 国家正祀体系的调整与对海洋神灵的态度: 宋代国家祭祀体系的特点,包括对天地、宗庙、社稷的祭祀,以及对山川、风雨、星辰等自然神祇的祭祀。 官方对妈祖等新兴神祇的态度,从最初的民间自发崇拜,到官方的关注、认可乃至敕封。 官方敕封的意义:将其纳入国家正祀体系,具有政治、社会、文化层面的多重考量,例如利用神祇维护社会秩序、提升统治合法性。 对龙王等传统水域神祇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变化。 民间海洋神灵信仰的地域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如福建、广东、浙江等地,与当时的经济重心和港口分布相吻合。 不同地区流行的海洋神祇可能存在差异,受当地历史、地理、民俗等因素影响。 民间对海洋神灵的祭祀形式:庙宇建设、祭祀仪式、香火传承等。 第四章:元明清:海洋神灵信仰的制度化、区域化与再生产 元、明、清三代,国家统一程度进一步提高,海洋的重要性持续存在,海洋神灵信仰在国家与民间层面均发生了更为深入和复杂的变化。 国家层面的海洋神灵敕封与神祇体系的巩固: 元代官方对妈祖等神祇的进一步敕封,将其纳入国家祭祀的正式序列。 明代海禁政策下的海洋神灵信仰:尽管官方实行海禁,但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并未因此消亡,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内向化”或围绕渔业、内河航运等展开。 清代官方对妈祖等神祇的持续敕封,以及对其他海洋神灵(如海神、龙王)的祭祀制度化。 神祇体系的层级化与分化:国家正祀的神祇与民间信仰的神祇之间的界限,以及两者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海洋神灵信仰的区域分布与社会空间逻辑的深化: 福建沿海: 妈祖信仰的中心区域,其发达的海上贸易和人口迁徙,促进了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广东沿海: 崇拜的神祇类型与福建有所不同,可能更加侧重于渔业保护、海上安全的祈求,例如各种地方性的海神、渔神。 北方沿海(山东、辽宁等地): 渔业和海运对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海洋神灵信仰,可能与南方有所差异,更多地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内陆河流与运河沿岸: 尽管并非直接的“海洋”神灵,但与水有关的神祇(如龙王、河神)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与海洋神灵信仰存在互通之处,尤其是在连接内陆与海洋的交通网络中。 社会空间因素分析: 海岸线形态与港口分布: 天然良港和繁忙的渔港往往是海洋神灵信仰的中心。 经济活动类型: 渔业、航海、盐业等与海洋紧密相关的经济活动,是海洋神灵信仰产生的土壤。 人口迁移与商业网络: 沿海居民的迁徙,以及商人、渔民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神祇信仰的传播。 行政区划与民间组织: 地方官员对民间信仰的态度的影响,以及同乡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推动作用。 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的互动模式: 官方的“征召”与“敕封”: 将民间神祇纳入官方祭祀体系,赋予其合法性,并加以规范。 民间对官方神祇的“地方化”与“本土化”: 民间在接受官方神祇的同时,也会将其与本土神话、传说、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模式。 神祇的“升格”与“降格”: 部分民间神祇因得到官方认可而“升格”,成为国家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官方祭祀的神祇,也可能在民间信仰中发生演变,甚至被淡忘。 祭祀的“政治化”与“社会化”: 官方祭祀带有政治象征意义,而民间祭祀则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需求和情感寄托。 禁毁与容忍: 官方对不合时宜或被认为扰乱秩序的民间信仰进行禁毁,但对具有稳定社会功能的信仰则采取容忍甚至支持的态度。 第五章:海洋神灵信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涵 本章将深入探讨海洋神灵信仰在宋代以后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 通过对神祇的祭祀,整合社区成员,增强群体认同。 神祇的“奖善罚恶”观念,对民众行为的约束作用。 官方利用神祇信仰,宣扬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伦理。 经济活动的支持与保障: 祈求渔业丰收、航海平安,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计。 海洋神祇成为海商、渔民等群体在风险面前的精神依靠。 庙会、祭典等活动,也成为地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身份认同与地方文化建构: 特定地域流行的海洋神祇,成为该地域重要的文化符号,塑造地方特色。 神祇传说、庙宇建筑、祭祀习俗等,构成了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迁徙社群在新的地域,也可能将原有的海洋神祇信仰带入,形成跨地域的文化连接。 民众的心理慰藉与情感寄托: 在面对自然灾害、生活困境时,神祇信仰为民众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希望。 对神祇的虔诚祈祷,是一种将个人愿望转化为集体行动,并寄希望于超自然力量实现的方式。 神祇的传说故事,反映了民众的价值观念、道德评判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海洋意识的形成与演变: 对海洋神灵的崇拜,折射出中国社会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从最初的敬畏、恐惧,到逐渐的理解、利用。 海洋神灵信仰的传播,与海上交通、贸易的便利化相互促进。 神祇形象的演变,也可能反映了民众对海洋功能、海洋风险认识的变化。 第六章:结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本章对全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重申本书在揭示宋代以后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海洋信仰互动关系方面的贡献。 强调海洋神灵信仰的地域分布并非随机,而是深刻地受到社会空间因素的影响。 梳理了国家权力在塑造和规范海洋神灵信仰中的作用,以及民间信仰对国家认同的补充和渗透。 研究的局限性: 史料的局限性,如部分文献的缺失,口述史料的收集难度等。 研究视角的局限性,例如对个体信仰体验的深入挖掘可能不足。 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如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深度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未来研究展望: 深入挖掘不同地域海洋神灵信仰的细微差异,以及其背后更具体的社会经济动因。 加强对神祇形象演变、祭祀仪式变迁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探索海洋神灵信仰与其他信仰体系(如佛教、道教、祖先崇拜)的融合与互动。 利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对海洋神灵信仰进行更宏观、更精细的考察。 将研究范围拓展至更广阔的东亚海洋文化圈,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 关注当代海洋神灵信仰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此部分将列出本书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涵盖各类史料、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等,以体现研究的学术严谨性。) 后记 (此部分可简述作者创作本书的历程、心路感想,以及对相关学者、研究机构的致谢。) 作者简介 (此部分将介绍作者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主要成就等。) 本书特色: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既有对中国古代国家宗教政策的宏观分析,也有对地方民间信仰细节的微观考察。 理论与史实并重: 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地理学等理论工具,深入解读历史现象。 多维度的视角: 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现海洋神灵信仰的复杂性。 关注社会空间: 突破传统的地域和断代研究,着重分析信仰分布背后的社会空间逻辑。 图文并茂(设想): 若条件允许,可配以地图、神祇画像、庙宇照片等,增强阅读的直观性。 本简介力求详尽,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研究框架,激发对这一重要历史课题的深入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初读时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些古代地理或制度的背景知识。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发现作者的逻辑链条极其坚固。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轻飘飘地叙事,而是建立在大量一手资料——包括地方志、寺庙碑文、甚至是某些地方戏文的记载——之上的严密论证。这种踏实感是阅读学术专著的乐趣所在。尤其是在论述宋代以后海洋信仰如何从早期的朴素愿望,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复杂的、与国家治理和地方认同紧密挂钩的文化系统时,作者的分析显得尤其深刻和有力。它强迫读者去思考,信仰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稳定和地方特色的重要粘合剂的。

评分

这本关于宋代以后海洋神灵崇拜的书,名字挺有学术范儿的,但我拿到手里啃了一阵子,感觉内容深度还是挺扎实的。作者对不同地域的民间信仰和官方祭祀的交织描绘得相当细致,尤其是对海洋神灵在不同沿海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光是看他怎么区分泉州、广州这些不同港口城市的祭祀侧重点,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不同地方的信众对同一类神祇的理解和祈求方式千差万别,这本书把这种差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某个地方可能更注重保佑渔业丰收,而另一个地方则更看重商贸往来的平安。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让人对“民间信仰”这个大概念有了更清晰、更具象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各地神祇的名字,更是在探讨这些信仰如何嵌入到地方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中去,这种互动关系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进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廊中那些被海水冲刷过的海岸线。作者的叙事风格是那种非常严谨的、带有考古发掘意味的学术笔法,但每每在关键节点,又能用一两个生动的民间故事或碑刻记载来点亮整个论述。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正祀”与“民间信仰”之间那种微妙的拉锯战的描绘。官方层面的祭祀体系庞大而规范,但真正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往往是那些灵活多变的、更贴近生活困苦的民间神灵。这种对比,让我反思了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常常过度强调庙堂之高,而忽略了江湖之远。这本书显然是想把两者拉到同一张桌子上对话,看看他们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塑形,最终共同构建出一个复杂的信仰图景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相当开阔,它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宗教史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将地理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视角融入进来。特别是对于“社会空间”的探讨,非常精彩。作者没有把沿海地区看作一个同质的地理单元,而是通过分析不同港口的贸易路线、移民构成,来解释为什么某些海洋神灵会在特定空间内流行起来。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仿佛在解开一张跨越了数百年历史的社会网络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流动性”的关注,海洋本身就代表着流动,而信仰的传播也从来不是单向的。书里对一些跨区域神灵的迁移和融合过程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显示出古代中国社会内部强大的文化吸收和再造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总体来说是充满发现的。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和史料空白时,表现出了极高的谨慎和克制,没有过度推测,而是用扎实的证据来构建论点,这在研究民间信仰这种难以量化的领域尤为可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边缘”文化的关注。海洋文化往往被置于中原王朝的文化边缘,但正是这些边缘地带,孕育出了如此丰富和生命力顽强的信仰体系。作者成功地把这些“边缘”的声音和实践提升到了国家文化研究的主流视野中。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庞大帝国的精神世界,绝不能只盯着皇家的祭典,而必须深入到那些乘风破浪的渔民和商人所共同信奉的海洋神祇那里去,这才是历史真实温度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