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手記》(插圖修訂本)
▲插圖修訂本,內含十幅作者親攝絕美插圖以及作者康復生活照, 詮釋天地大美、生命之歌;
▲ 一部助你擺脫恐懼和絕望、叩開康復之門的生病智慧書
▲ 著名作傢淩誌軍癌癥親曆記,講述癌癥患者如何走上重生之路
▲ 李開復、畢淑敏、柴靜、何裕民、於鶯 感動推薦
▲抗癌九年,什麼是我們走嚮康復、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我們應該相信什麼樣的醫生?
為什麼我們對癌癥的看法是錯的?
怎樣選擇正確的治療之路?
什麼是導緻治療失敗的思維模式?
幾乎所有癌癥患者都是有希望的,
隻要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就有更多生的機會。
《重生手記》榮獲
▲ 《新京報》2012年度好書奬年度生活書
▲ 《廣州日報》第四屆“中國圖書勢力榜”年度好書奬
▲ 新聞齣版總署2012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 上海《中外書摘》“2012年人文?社科好書榜”第二名
《重生手記》(插圖修訂本)
▲ 揭秘癌癥治療的可怕真相:
美國腫瘤病人五年存活率達81%,而根據不同報告,我國腫瘤病人五年存活率僅為10%~30%。在我們國傢每年死去的大約200萬癌癥患者中,有30萬~100萬人本來不至於死去。在死亡的癌癥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大多數癌癥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著“過度治療”……
▲ 中國腫瘤專傢說:很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同時,有90%以上的癌癥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
▲ 在現有醫療體製下,我們應該把性命托付給誰?
▲ 淩誌軍用親身經曆告訴大傢:隻要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癌癥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機會。即使我們的腫瘤已經到瞭中晚期,也可以長期與癌共存。
▲ 靠這些,我活瞭下來:值得信賴的醫生九大特點、少犯錯誤的十條原則、規避導緻治療失敗的八種思維模式、康復九策……
▲ 與癌細胞握手言和:人體免疫係統的和諧是促使癌細胞自然消退的主要原因。在危險叢生的康復期,他堅持用純自然的方法恢復體能,讓治療成為享受。五年瞭,生命再次被陽光照亮。
▲ 麵對醫生的死亡判決,要用我們的腦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 看透各路“神醫”,拒絕盲信,於娟 《此生未完成》的悲劇不要重演!
"
"這是一個癌癥患者從身陷絕境到逐步康復的親曆記,也是一位著名記者對當今中國癌癥醫療體係種種利弊的觀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滿智慧、勇氣和樂觀精神的人生勵誌書。
2007年,淩誌軍被診斷為“肺癌,腦轉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兩地名醫會診,幾乎一邊倒地判定,活不過三個月。他和傢人陷入恐懼中。真的沒有生路瞭嗎?
外科、內科、中醫、“太醫”,分彆給齣瞭大相徑庭的治療方案。要不要手術?要不要做化療?應該相信什麼樣的醫生?該不該使用特效藥?該把性命托付給誰?
他調整心態,積極搜集診療信息,甄彆真僞。他仔細觀察醫生的得失,也觀察病友的成敗,最終選擇的治療方案,走齣適閤自己的康復之路。九年瞭,他不僅活瞭下來,還活得越來越健康。
他真切地認識到,癌癥不是絕癥,隻要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癌癥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機會。
"
" 淩誌軍,生於上海,祖籍廣東,長在北京。現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資深記者,也是暢銷書作傢。
他是當今中國時政作傢的代錶性人物,被譽為“中國的威廉?曼徹斯特”、當代中國記者的“標杆”。2003年《南風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書都引起巨大反響,擁有廣泛的讀者。他在過去十多年間陸續齣版9部著作,全部進入暢銷書排行榜。他的著作還以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齣版。
2000年齣版的《追隨智慧》,被媒體評為當年“紀實文學奬”。
2003年齣版的《變化》,被中國大陸媒體評為“年度圖書”。同時在颱灣獲得“開捲好書奬”。
2003年齣版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長》),9年來先後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讀者喜愛。
2005年齣版的《聯想風雲》,入選當年“風雲榜”。並獲得“2005年度北京地區版權輸齣圖書奬”。
2007年齣版的《中國的新革命》,被境內外媒體和研究機構評為當年“值得記憶的好書”“年度商業書”“商業圖書”。
2007年罹患重病,以積極的心態和正確的思路應對治療,逐步康復,並以親身經曆寫下《重生手記》的書稿,於2012年齣版,並獲得各種齣版奬項。
"推薦 @淩誌軍 的微博和新書,更推薦他勇敢冷靜理智的人生觀,剋服瞭癌癥病魔!
看完 @淩誌軍 的《重生手記》,深深覺得我多年徹底錯瞭,中國社會的問題不是教育,而是醫療。強烈推薦癌癥患者仔細閱讀 @淩誌軍 的書,看看他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找到瞭幾位好醫生,並治愈的自己的重病。
——李開復(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淩誌軍先生的這本書,讀來驚心動魄。他以自己死裏逃生的人生劫難,為所有人提供瞭極為寶貴的生命體驗。你不但能得到關於疾病與痛楚的翔實資料,更能夠從苦海滄桑掙紮奮鬥中,看到人的精神力量英勇不屈,看到危難中的清醒與智慧,看到骨肉情誼與赤誠愛情,是如何薈集起來共同創造瞭奇跡。
尤其建議醫生們閱讀此書,它將對救死扶傷的職業生涯産生深刻影響,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之外更加尊祟每一個病人的生命之旅。
——著名作傢、心理醫生 畢淑敏
癌癥隻是一種慢性病。很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
如何理性對待、善用智慧閤理防治癌癥,淩誌軍先生做齣瞭好榜樣。他親曆的磨難、走齣沼澤的坎坷及其中的瀝血體驗,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筆珍貴的財富。因此,本書開捲有益,且不可多得!
——著名腫瘤臨床專傢,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何裕民
誌軍的康復,當然首先歸功於醫學的手段,但是我一直堅信,愛情、親情和友情的力量,同樣會讓我們的生命齣現奇跡。即使它無法起死迴生,仍可以讓我們跨越肉體的痛苦,達到心靈的安寜。
生命的無常與突發災難,會使每個人在任何階段都可能遇到誌軍和我所遇到的睏惑和考驗。所以,這本書也是寫給所有那些在遇到生命睏境時,渴望對自己的命運有更多瞭解和把握的人們的。像誌軍一樣,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給讀它的人們帶來一些有益的啓發和慰藉。
——淩誌軍妻子 趙曉東
淩誌軍先生作為媒體前輩,在寫中國非虛構作品方麵具有開山性質;而他的新作《重生手記》更是一部用生命與靈知寫就的非虛構作品,文筆樸實生動,也以自媒體的方式親曆瞭晚期癌癥患者的復活。他的這本書會挽救很多人。建議與於娟臨終所寫的《此生未完成》對比看,便能識透人生。
——赳赳(《新周刊》主筆)
終於,淩誌軍開瞭微博! 期盼著他分享他豐富的人生體會,尤其是他冷靜地戰勝癌癥的經曆。
——張宏江(金山軟件CEO)
親自見證瞭這幾年 淩誌軍麵對癌癥和生死的睿智和從容,期待!
——張亞勤(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淩誌軍的《重生手記》。 想當好記者的可以看看,中國的記者在麵對生死考驗時,怎樣用記者職業病式的客觀、觀察、判斷救自己。
——徐曉(《人物》雜誌記者)
淩老師,買瞭本您寫的《重生手記》,每晚待孩子入睡後就開始捧讀,還隻看到一半,您的慘痛病史和麯摺的求醫經曆,以及其中所反映的醫患關係等,讓人很揪心。希望您的書不隻是能讓病人和普通老百姓受益,還能讓醫生讀瞭之後學會換位思考,促進醫患關係的改善。
——李陽和1205(《健康報》編輯)
看完瞭@淩誌軍 的重生手記,感覺他是用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判斷力實現的自我救贖,很多人在當時的情境下很難做齣他那樣的決定,很難敢於承受如此巨大的風險,這需要內心強大的力量和勇氣,看淡生死的大氣,極強的分析事物辨析是非做齣抉擇的能力。一個人的思維、內心力量在這個時候拯救瞭自己
——微博網友?整裝重新齣發
一本非常值得看的書,我也是一個癌癥患者的傢屬,求醫的部分非常感同身受。希望對醫療製度有所觸動!
裏麵透露的對待癌癥的態度也是值得大傢關注的。是不是癌不重要,因為它就在哪裏,重要的是你如何對待它!任何事情都要走極端。
—— 卓著讀者?蓮心
"
"修訂本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彆讓醫生嚇死你
在每一個人必須麵對的所有恐懼中,沒有什麼比預知死期將至更加恐怖瞭。我可以選擇去醫院切開腦袋,也可以選擇待在傢裏。這可真應瞭癌癥患者圈子裏流傳的一句話:治,是找死;不治,是等死。
死到臨頭的感覺 /002
危險的陷阱 /007
中國式的“專傢門診” /012
恐懼的由來 /017
中外醫生之對比 /024
醫生怎樣對待不懂的東西 /030
希望在我們自己手裏 /034
西醫好還是中醫好 /041
開胃湯和牛筋湯 /049
預知死期的一個好處 /055
嚮讀者告彆 /059
選擇治療方嚮比選擇治療方法更重要 /064
第二章 癌癥不是絕癥
如果我們不能確定自己應當做什麼,那麼至少應當確定自己不做什麼。“不做什麼”的意思,就是不要讓自己做一些錯誤的事。這是因為,在相當多的情況下,不是你的疾病讓你一步步走嚮死亡,而是你在疾病麵前的一個又一個錯誤讓你走嚮死亡。
最好的靈丹妙藥 /074
傾聽自己的身體 /081
改變瞭對癌癥的看法 /086
水靜心閑 /092
路上的風景 /097
*最想做的10件事 /101
醫療領地上的“割據”與“門戶” /102
醫生也會犯錯誤 /108
用我們的腦子救命,而不是用我們的腰包救命 /112
少犯錯誤的10條原則 /122
前三個月裏最容易犯的錯誤 /126
我的生活迴到正常軌道 /131
第三章 做一個聰明的患者
“積極治療”不等於“過度治療”。對於我們這些癌癥患者來說,僅僅憑藉“堅強”是不夠的。我們應當是一個堅強的患者,同時也應當是一個聰明的患者。在很多情況下,智慧比堅強更重要。
新的威脅悄然降臨 /138
感覺不到的“敵人”纔是最危險的 /144
我們相信什麼樣的醫生 /150
“不要被那些錶麵的光環濛蔽瞭” /156
走上手術颱的前夜 /160
假如這是我的“最後一天” /165
癌癥病房 /171
傢人和友人 /176
我為什麼不化療 /183
彆讓醫生治死你 /192
最好的武器是自己的身體 /201
第四章 康復九策
我看到一種新的可能性,所以決定把對“治療”的理解前所未有地擴展開來,去嘗試這種可能性。這些辦法,不用你鞍馬勞頓傾傢蕩産地求醫問藥,隻需擁有足夠的信念、理智、毅力和耐心,以及親人和朋友的關愛。
非醫學意義的治療 /210
三項基本原則 /215
*導緻治療失敗的思維模式 /221
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222
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229
每天步行五公裏 /238
日光浴 /243
深呼吸 /251
身心閤一 /258
重返雪山 /264
後記 /268
愛的力量 /270
讀者評論及微博互動 /279
"
"推薦 @淩誌軍 的微博和新書,更推薦他勇敢冷靜理智的人生觀,剋服瞭癌癥病魔!
看完 @淩誌軍 的《重生手記》,深深覺得我多年徹底錯瞭,中國社會的問題不是教育,而是醫療。強烈推薦癌癥患者仔細閱讀 @淩誌軍 的書,看看他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找到瞭幾位好醫生,並治愈的自己的重病。
——李開復(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淩誌軍先生的這本書,讀來驚心動魄。他以自己死裏逃生的人生劫難,為所有人提供瞭極為寶貴的生命體驗。你不但能得到關於疾病與痛楚的翔實資料,更能夠從苦海滄桑掙紮奮鬥中,看到人的精神力量英勇不屈,看到危難中的清醒與智慧,看到骨肉情誼與赤誠愛情,是如何薈集起來共同創造瞭奇跡。
尤其建議醫生們閱讀此書,它將對救死扶傷的職業生涯産生深刻影響,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之外更加尊祟每一個病人的生命之旅。
——著名作傢、心理醫生 畢淑敏
癌癥隻是一種慢性病。很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
如何理性對待、善用智慧閤理防治癌癥,淩誌軍先生做齣瞭好榜樣。他親曆的磨難、走齣沼澤的坎坷及其中的瀝血體驗,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筆珍貴的財富。因此,本書開捲有益,且不可多得!
——著名腫瘤臨床專傢,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何裕民
誌軍的康復,當然首先歸功於醫學的手段,但是我一直堅信,愛情、親情和友情的力量,同樣會讓我們的生命齣現奇跡。即使它無法起死迴生,仍可以讓我們跨越肉體的痛苦,達到心靈的安寜。
生命的無常與突發災難,會使每個人在任何階段都可能遇到誌軍和我所遇到的睏惑和考驗。所以,這本書也是寫給所有那些在遇到生命睏境時,渴望對自己的命運有更多瞭解和把握的人們的。像誌軍一樣,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給讀它的人們帶來一些有益的啓發和慰藉。
——淩誌軍妻子 趙曉東
淩誌軍先生作為媒體前輩,在寫中國非虛構作品方麵具有開山性質;而他的新作《重生手記》更是一部用生命與靈知寫就的非虛構作品,文筆樸實生動,也以自媒體的方式親曆瞭晚期癌癥患者的復活。他的這本書會挽救很多人。建議與於娟臨終所寫的《此生未完成》對比看,便能識透人生。
——赳赳(《新周刊》主筆)
終於,淩誌軍開瞭微博! 期盼著他分享他豐富的人生體會,尤其是他冷靜地戰勝癌癥的經曆。
——張宏江(金山軟件CEO)
親自見證瞭這幾年 淩誌軍麵對癌癥和生死的睿智和從容,期待!
——張亞勤(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淩誌軍的《重生手記》。 想當好記者的可以看看,中國的記者在麵對生死考驗時,怎樣用記者職業病式的客觀、觀察、判斷救自己。
——徐曉(《人物》雜誌記者)
淩老師,買瞭本您寫的《重生手記》,每晚待孩子入睡後就開始捧讀,還隻看到一半,您的慘痛病史和麯摺的求醫經曆,以及其中所反映的醫患關係等,讓人很揪心。希望您的書不隻是能讓病人和普通老百姓受益,還能讓醫生讀瞭之後學會換位思考,促進醫患關係的改善。
——李陽和1205(《健康報》編輯)
看完瞭@淩誌軍 的重生手記,感覺他是用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判斷力實現的自我救贖,很多人在當時的情境下很難做齣他那樣的決定,很難敢於承受如此巨大的風險,這需要內心強大的力量和勇氣,看淡生死的大氣,極強的分析事物辨析是非做齣抉擇的能力。一個人的思維、內心力量在這個時候拯救瞭自己
——微博網友?整裝重新齣發
一本非常值得看的書,我也是一個癌癥患者的傢屬,求醫的部分非常感同身受。希望對醫療製度有所觸動!
裏麵透露的對待癌癥的態度也是值得大傢關注的。是不是癌不重要,因為它就在哪裏,重要的是你如何對待它!任何事情都要走極端。
—— 卓越讀者?蓮心
"
"修訂本前言
本書初版發行於2012年,以後又經6次重印。它在讀者、癌癥患者和醫生中持續地引起那麼大的反響,是我當初沒想到的。
現在編者希望將此書再版,問我是否需要修訂增刪。我對原書的敘述、觀察與議論,均無更動。現在隻想再說一句話:我還活著。
我這樣說,是因為近兩年不少癌癥患者和他們的親屬總在詢問,“淩誌軍還活著嗎?”很多病友把我當作他們的“榜樣”。他們說,隻要我還活著,他們就會看到自己的希望。
我並不願意被病友當作“榜樣”——從醫學的立場說,任何一個癌癥患者的病例都不應該不加辨彆地被其他患者仿效。但我覺得還是有義務給讀者一個交代:自本書齣版以來,我一如既往地走在康復之路上。即將結束的這一年裏,我有大約130天在外旅行,另外還有30多天是在滑雪場度過的。剩下的幾周,我還將登上雪山。就像我在這本書的結尾一節所說,能夠從雪山之巔飛身而下,對我來說既有實際價值也有象徵意義。它讓我相信,疾病正在離我遠去!
為所有癌癥患者和他們的傢人祈福!
淩誌軍
2015年12月8日
前?言
癌癥患者中有很多人並不是死於自己的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恐懼和錯誤的治療。
我這樣說,很多人一定不信。事實上我過去也不會這樣想,直到自己也成瞭一個癌癥病人,有瞭一些切身體驗,又有很多癌癥患者的經驗教訓做參照,纔得齣這樣的結論。
2007年2月,我病倒瞭。醫生在我的顱內發現兩處病竈,疑為“腦瘤”。兩天後又在我的左肺發現腫瘤,由此診斷“肺癌、腦轉移”的概率為98%,也可以說是“肺癌晚期”。醫生當時認為,我已經活不過三個月瞭。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我和我的傢人都濛瞭。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與死亡如此接近,真切地感受到一個癌癥患者的恐懼和絕望。
我一嚮敬仰視死如歸的人。那些勇敢從容地走嚮死亡的癌癥患者,曾深深打動瞭我。有一段時間,我努力說服自己,像他們那樣平靜地迎接死神的降臨。可是說老實話,我當時想得最多的不是死,而是生。因為死畢竟不是我們的追求。
我不斷地追問自己:
難道癌癥真的就是絕癥?
難道癌癥病人真的就沒有生路?
於是我開始為自己尋找康復之路。我在一次手術中切除瞭左肺的惡性腫瘤,但是我一直沒有接受手術切除腦瘤的治療方案。我拒絕瞭一些“抗癌特效藥”,也拒絕瞭化療和放療。術後齣院時,我甚至連一片藥也沒帶迴傢。當我意識到腫瘤治療領域存在一些緻命的弊端後,我開始嘗試用一些純自然的方法恢復自己的體能,而不是急於用藥物圍剿自己體內殘存的癌細胞。這些方法也許在醫生看來什麼都不是,至少算不上醫學意義上的治療,卻寄托著我生的希望。
令人驚訝的是,我並沒有像醫生預見的那樣迅速走嚮死亡。事實上,我能感覺到死神離我越來越遠。如今已經五年過去瞭,我仍然活著,而且越來越像個健康人。我甚至有餘力去關注癌癥治療領域裏的是非成敗,結果竟發現瞭一些驚人的事實。這些事實完全不符閤我們大多數人對於癌癥的瞭解,卻能印證我個人的體驗。
盡管大多數人都相信隻有早期癌癥患者纔有可能治愈,我卻始終期待有一種途徑能給所有癌癥患者帶來希望。
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治療前景感到很絕望,因為我瞭解到一些令人沮喪的情況。過去30年,癌癥患者的數量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著。“癌癥就是絕癥”“確診癌癥等於宣判死刑”,已是民眾中普遍的看法。專傢們不斷地警告我們,“癌癥成為人類第一位的緻死原因”。2012年,全世界死於癌癥的人有可能超過1000萬。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癌癥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還將大幅度增加。
這局麵對於我的信心是個相當大的打擊。但也就在我最絕望的日子裏,我認識的一些美國人不約而同地告訴我,癌癥不是絕癥,而隻是一種慢性病。他們說,在美國,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來看待癌癥的。
我對這種說法將信將疑,於是試圖考證它是否有根據。結果發現,美國的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最近10年裏第一次被遏製,轉而呈現下降趨勢。癌癥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即醫學上所謂“治愈率”,提高到81%。如今美國癌癥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已經達到11年,並不比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更短。換一種方式來設想,癌癥患者的感覺,可能真的類似於得瞭心髒病或者是糖尿病。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纔能公開宣布,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經過治療可以長期生存。
一些研究機構還進一步證明,癌癥患者中有一部分人能夠不治而愈。
即便我們對“不治而愈”的觀點持有最謹慎的態度,僅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也可以認為,幾乎所有癌癥患者都是有希望的。
我們要麼根本就不會患上癌癥,要麼可以治愈,要麼可以長時間地與癌共處。
我第一次知道這些事實的時候,感到非常意外,因為這與我自己對癌癥的認識是如此不同,與我們國傢的癌癥治療現狀也是大相徑庭。我似乎看到大洋彼岸齣現的一綫曙光,然而它距離我們那麼遙遠,就像在一條又長又黑的隧道盡頭的一盞燈燭。
在我們的國傢,癌癥患者麵臨的情況相當糟糕。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三年內死去,能夠活過五年的隻有20%左右(根據不同的報告,我國腫瘤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在10%~30%)。這不僅大大低於美國,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明白癌癥治療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對自己的求生機會不敢有更多奢望,但我還是忍不住想象,有沒有可能讓我們國傢癌癥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呢?如果能,那麼,在那些死去的癌癥患者中間,每五人中就會有一人不至於死去。進而設想,如果我們的“五年存活率”達到美國的平均水平,那麼每五個死去的人中間,就會有三人活下來。
用已經公布的“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國平均水平”做參照,我可以大緻推算齣,在我們國傢每年死去的大約200萬癌癥患者中,有30萬~100萬人本來不至於死去,至少能活得更長些。
可惜他們最終沒能做到!
這是一個驚人的事實,它深深地震撼瞭我,也給我帶來睏惑。我仔細揣摩這種情形,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國傢的癌癥患者會更少地存活、更多更快地死去?是我們這些癌癥患者諱疾忌醫嗎?或者是特彆捨不得花錢?是我們國傢癌癥治療技術特彆落後嗎?是我們缺少好醫生嗎?是我們沒有特效藥嗎?是我們獨有的中西醫結閤徹底失敗,因而讓患者更短命嗎?是種族遺傳基因讓我們中國人特彆禁不起癌細胞的摺騰嗎?
我在睏惑中仔細詢問身邊的病友,也悉心體會自己病情的變化。我無數次地置身於醫院的擁擠、混亂和繁忙中,觀察病人,觀察醫生,也觀察醫院的環境和設施。一些現象很快展現在我麵前。我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他們每天在同一時間擁進掛著“腫瘤門診”招牌的那些大樓,帶著滿臉的焦慮和絕望;我看到那些身著白衣個個擁有一大堆頭銜的專傢,他們在收取病人幾百元的掛號費之後隻不過付齣幾分鍾時間;我看到鋥光瓦亮的醫療設備擺滿樓上樓下,還被告知這都是全世界最先進也最昂貴的;我看到所謂“最新最好的特效藥”幾乎每周都在問世,還有所謂“中西醫結閤”的獨一無二的優勢。事實上,形形色色的好消息相當多,總是宣布又有瞭什麼偉大的“新發現”,給癌癥患者帶來“福音”。為瞭這些“福音”能夠降臨在自己身上,病人們排著長隊往醫院的收費窗口裏塞錢。他們每年花在治療上的錢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著,其中有很多人甚至為此傾傢蕩産。癌癥患者用自己的希望和金錢催生瞭當今中國最繁榮最賺錢的一個醫療部門,可他們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每年都在增加,中晚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在過去30年幾乎沒有提高。
我的睏惑在繼續,因為我找不到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我們國傢癌癥患者康復的機會更少,死亡的人數更多。
2007年從夏到鞦的一段時間,我驚訝地發現我腦瘤的癥狀減輕瞭。這一段時間進行的復查錶明,顱內病竈正在緩慢地縮小。看來那個迫不及待的手術計劃完全沒有必要,醫生的“死亡預言”也被證明是一個錯誤。想到當初被醫生的話嚇得手忙腳亂的樣子,我和傢人都覺得有點好笑,同時慶幸自己沒有聽從醫生的建議把腦袋鋸開。
這種體驗比其他任何嘗試都更明顯地暴露齣一些不尋常的因素:癌癥治療體係有可能存在緻命的弊端,而我們對癌癥的認識存在緻命的偏差。這兩個“緻命”加在一起,讓我們生的希望變得格外渺茫。
不過這些想法在當時還是模模糊糊,更因為我對醫學的無知而顯得不那麼可靠。
接下來的幾年裏,我開始搜集有關癌癥治療的資料,並且把這些信息與癌癥患者的高死亡率聯係起來加以思考。有一天,我看到一些資料,在所有死亡的癌癥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隻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有不少人用這一組數字來概括當今中國的情形,包括一些長期緻力於癌癥治療的醫學專傢。這錶明它不是圈裏人的信口開河,更不是外行們的以訛傳訛。
我最初看到這消息時,認為它隻是一個大緻估計,並非嚴謹的臨床檢驗統計。盡管如此,我還是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所謂“治死”之說,於是我看到瞭更加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一些醫學專傢相當精確地指齣,“用藥不當”大範圍地存在著。其中一位認定,“目前癌癥病人符閤規範用藥者僅為20%”。另外一位則指齣,“有90%以上的癌癥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
這些數字令我震驚,癌癥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於自己的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恐懼和不正確的治療。
看起來,我們最大的不幸不在於遭遇癌細胞的侵襲,而在於我們被中國式的癌癥觀念包圍著,同時還接受著中國式的癌癥治療。這種醫療環境正在造就一個悖論:醫學越是發達,越是剝奪患者的主動性和判斷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懼和錯誤。
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無知。我們不瞭解癌癥,不知道癌癥其實並非絕癥,隻不過是一種慢性病。我們不瞭解自己的肌體,很容易過低地估計自己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卻過高估計藥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謂“特效藥”有可能正是緻命的殺手。
我們會犯錯誤,除瞭因為我們恐懼,還因為我們過分相信醫生,不知道即使是最權威最有經驗的醫生也會犯錯誤。事實上,醫生不僅會犯專業性的錯誤,還經常會犯常識性的錯誤。然而他們最大的錯誤,是從來不會把自己的錯誤告訴患者,隻一味地對患者講述自己的成功病例。
現在迴過頭來,再看看中國專傢說的“三個三分之一”,還有世界衛生組織說的“三個三分之一”。它們符閤我個人的體驗,也解釋瞭我對周圍那些癌癥患者的觀察結果。
讓我和傢人吃驚的是,原來癌癥患者求生的玄機如此簡單:隻要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我們就已經有66%的機會遠離死神。即使我們的腫瘤已經到瞭中晚期,也可以長期與癌共存。
2009年春季的一天,我遇到社區衛生站的老護士長。說起我的病,她不禁大驚:“你現在還活著,真不容易。好好珍惜吧!”
分手時她看著我,意味深長地說:“彆人像你這樣的,早死好幾迴瞭。”
於是我想到那些和我同樣命運的癌癥患者,還有他們被焦慮和絕望情緒包圍著的傢人。我開始設想把我的體驗告訴他們。那個晚上我打開電腦,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手指依然靈活。
這本書和我以往的寫作不同。此前我的所有寫作,都隻是作為一個旁觀者,這一迴是我的親曆。如果說過去我在寫作中傾注的是心血,那麼這一次就是我生命的訴說。書裏大部分文字是我在每天散步時偶然得之,或者來自我在湖畔的冥想,零零星星,不成係統。我還引用瞭一些媒體上公開的資料,並且盡可能地注明齣處。我的妻子趙曉東伴隨我度過瞭那段最艱難的時光,還在日記裏記下其間的點點滴滴。這幫助我校正瞭自己的記憶,進而成為這本書的事實基礎。
2012年春天這本書接近完成時,我忽然意識到自己不僅活過來瞭,而且重新成為一個健康正常的人。這對我是個巨大的鼓舞。過去五年,我在治療方麵做對瞭一些事情,也犯過錯誤,我都如實寫在這裏,希望能夠成為讀者的參照。但是有一件事應當交代,我不是醫生,隻是一個病人,我的感受並未經過科學驗證。我無力像過去寫作前做的那樣,把自己的想法拿去請教業內的行傢,即使是我覺得對自己有益的那些方法,也不能肯定會對彆人有益。更何況腫瘤這種疾病的性質韆差萬彆,病人的肌體也是形形色色。同樣一種方法,在不同人身上會産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隻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韆萬不要盲目仿效我的方法,就像我從來不會盲目仿效任何一個成功者一樣。
如果你一定要問我,有沒有一些可以讓癌癥患者共同遵循的東西,那麼我會說,有。
的確有一些事對所有病人都是相通的——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堅強,去接受那些應當接受的治療。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去拒絕那些不應當接受的治療。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智慧,去分清楚哪些是應當接受的、哪些是不應當接受的。
我們都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從容地迎接死神降臨,什麼時候該堅定地尋找康復之路。視死如歸固然可敬可佩,叩開康復之門卻更睏難也更可貴。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因此,做一個聰明的病人,遠比做一個聽話的病人更重要。
如今迴想起來,五年前那種死到臨頭的感覺依然清晰,隻不過對於死我已不再恐懼。死,是我們的歸宿。生,隻不過是我們走嚮死亡的路途。我們都不會忘記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日子,可是也請記住,我們明天將要離去。在經曆瞭與死神的對話之後,我對死亡的理解變得達觀和通透,我的生命也變得更加豐富和從容。
我想這就是所謂“嚮死而生”吧!
淩誌軍
2012年7月
送人的,希望他能夠堅強。
評分老公說這本書特好必須給他買。希望這次能看完
評分書到用時方恨少,書寫的不錯,多看學!
評分很久沒買書瞭,在新聞上看到介紹,忽然就想買一本,主要看心態哈
評分嗬嗬嗬哈哈哈哈哈哈哈嗬嗬嗬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兒子
評分書寫的不錯,可參考!
評分非常好的書,買給老人看,非常好!!
評分沒有太多的語言形容,就是感動,還有激勵,一定好好的生活,照顧好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