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可以想见,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未来几年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本书的目的正是帮助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在巨大的产业浪潮中,洞悉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热点,把握信息技术产业投资的机遇。并且,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产业变革,本书还对信息技术产业进行了全新的划分。相信通过本书,读者将会看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属于自己的未来!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而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发展活跃的行业。本书出版的目的是通过对目前主要信息技术发展情况的梳理,产品和产业发展状况介绍,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解相关背景,以及投资决策的参考。
杨小平博士,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工程、电子政务等。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曾在上海水产大学任教、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任工程师;1988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任教,历任信息系统工程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主任、信息学院副院长,以及挂职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助理等。在国内外期刊、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主持各种科研项目80多项。
李少庭,曾在大宇株式会社、西门子欧司朗集团、米其林(中国)公司等多家全球500强跨国企业任职;现就职于华软资本管理集团,担任集团监事、集团项目服务部总经理;拥有丰富的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及企业投融资经验。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
序/001
前言/001
上篇产业趋势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产业/00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产业概论/00
第二节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0
第三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0
第二章“工业4��0”:社会生产的全面深度融合/0
第一节“工业4��0”战略的背景/0
第二节“工业4��0”与信息技术产业/0
第三节信息技术产业支撑下的德国制造/0
中篇系统软件
第三章工业软件概述/0
第一节工业软件概念和分类/0
第二节工业软件的发展历程/0
第三节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
第四章企业经营管理软件/0
第一节企业经营管理软件的概念和分类/0
第二节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系统/0
第三节供应链管理(SCM)软件系统/0
第四节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系统/0
第五章工业产品研发设计软件/0
第一节工业产品研发设计软件分类/0
第二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0
第三节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第四节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第五节计算机辅助创新(CAI)/
第六节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
第七节计算机辅助测试(CAT)/
第六章工业制造过程控制软件/
第一节工业自动化控制软件概述/
第二节制造执行系统(MES)/
第三节工业控制系统/
第七章嵌入式软件/
第一节嵌入式软件简介/
第二节嵌入式软件未来应用热点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嵌入式软件市场发展分析/
第八章工业软件产业前景及投融资机遇/
下篇融合创新
第九章集成电路:后摩尔时代谁主沉浮/
第一节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发展环境与走向预测/
第三节增长与投资机会/
第四节案例剖析——ARM公司/
集成电路:中星微/
集成电路:炬力集成/
003
004
第十章新型硬件:智能世界之砖/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网络基础设施——打造信息高速公路/
第三节新型显示设备/
第四节智能新硬件/
第五节高端服务器/
第六节发展环境/
新型硬件:四川长虹/
新型硬件:浪潮/
第十一章下一代通信:空中信息高速路/
第一节发展历史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4G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通信业的未来/
第四节增长与投资机会/
4G:广电信息(百视通)/
4G:中兴通讯/
5G:下一代移动网络/
第十二章云计算与大数据:看不见的大脑/
第一节发展历史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发展现状与应用领域/
第三节发展环境与走向预测/
第四节投资机会分析/
第五节案例剖析——一枝独秀的云游戏平台 云联科技/
云计算:用友软件/
云计算:三五互联/
第十三章物联网:开启“智慧”的钥匙/
第一节发展历史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发展现状与应用领域/
第三节发展环境与走向预测/
第四节增长与投资机会/
第五节案例剖析——Cargobox智能集装箱/
物联网:远望谷/
物联网:华工科技/
第十四章移动互联网: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第一节发展历史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发展趋势与前景/
第四节增长与潜在投资机会/
第五节案例剖析——新浪微博/
移动互联:大唐电信/
移动互联:浙大网新/
第十五章电子商务:从电子商城到互联网金融/
第一节发展历史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发展现状与应用领域/
第三节发展环境与走向预测/
第四节投资机会分析/
第五节机构介绍与案例剖析/
行业案例——手机淘宝网/
电子商务:京东商城/
电子商务:阿里巴巴/
第十六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资综述/
后记拥抱新一代,弄潮迎未来/
我对“创新”这个词特别敏感,因为它代表着突破与进步。在信息技术领域,创新往往是指数级发展的驱动力。我一直对量子计算和5G通信相结合的可能性感到着迷,虽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一旦实现,将可能颠覆现有的计算和通信范式。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些处于前沿但尚未大规模普及的技术?或者,它会更侧重于那些已经开始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并且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技术,比如云计算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技术创新驱动力、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方法论。例如,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技术融合实现差异化优势?政府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启发性的观点,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产业,以及它所蕴含的无限创新潜力。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关注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不得不思考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就业冲击等潜在的风险。这本书的标题虽然聚焦于技术本身的融合与创新,但我希望它也能触及这些更深层次的议题。例如,在人脸识别、个性化推荐等应用中,如何平衡技术便利性与个人隐私保护?在招聘、信贷审批等场景中,如何避免算法中的歧视性偏差?以及,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否会对现有就业结构造成冲击,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在探讨技术发展的同时,提及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伦理规范的构建。这些内容对于全面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技术的发展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负责任地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的思考,帮助我们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规避潜在的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热点研究”这个副标题,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产业变革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一直在思考,这些新兴技术是如何重塑传统产业的,又如何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区块链技术,除了加密货币,它在供应链管理、版权保护、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也日益显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区块链如何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构建更透明、更可信的交易体系,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工业互联网的兴起,也是信息技术融合的必然结果。通过将传感器、控制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连接起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可以极大地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揭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要素,以及它在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案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分析,帮助我理解这些技术创新是如何驱动经济增长,创造新的价值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话题。我一直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它如何与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相结合,催生出全新的应用场景。最近,我一直在关注自动驾驶技术,它背后所依赖的正是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从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到复杂的算法处理,再到实时的决策输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信息技术的智慧。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剖析这些技术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自动驾驶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此外,在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设计,也让我看到了无限可能。疾病的早期预警、药物研发的加速,甚至远程医疗的普及,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这些融合创新是如何在医疗行业落地,为人类健康带来福祉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技术概念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并且能够洞察其未来发展潜力。
评分读到“融合与创新”这几个字,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5G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5G的超高速率、低延迟和海量连接能力,为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一直对VR/AR在娱乐、教育和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充满期待,想象着身临其境的游戏体验,或者通过VR进行沉浸式学习的场景。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5G网络的支撑。这本书能否深入探讨5G如何赋能VR/AR,以及它们如何结合创造出颠覆性的用户体验?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分析5G基站的建设、网络架构的优化,以及如何解决VR/AR设备在数据传输和处理上的挑战。另外,物联网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领域,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要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还需要克服各种技术瓶颈。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融合,构建更高效、更智能的物联网生态系统的见解,以及这些创新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带来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