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零基礎輕鬆學會沉香真僞鑒定
☆香文化溯源,香道技法傳授
☆讓你從玩味到品鑒,深入瞭解沉香
內容簡介
沉香高貴儒雅,珍稀難尋,其奢華的品質和深厚的底蘊讓韆百年來的世人推崇追尋。近年來,隨著沉香名氣的日益增大和價格的快速攀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沉香。然而沉香市場錯綜迷離,真假難辨,想要放心地收藏選購,需要有業內的行傢點撥指引。
本書分為四篇:文化溯源篇、基礎入門篇、鑒定技巧篇和香品香道篇,詳細講述瞭沉香的文化曆史、形成、産地、種類、鑒定、價值評估、收藏與投資,以及香具和香道等各個方麵的內容,是一本幫助讀者及藏友從沉香新手晉級為收藏行傢的實用圖書。
作者簡介
劉岩,1957年生,畢業於北京商學院。從事文物鑒定工作多年,現為中國詩酒文化協會藝術總顧問,海協會書畫分會理事,人民書畫院副院長,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古博盛璽藝術品鑒定中心資深鑒定專傢,首都博物館徵集委員會委員,央視《藝術品投資》專傢組成員,央視《尋寶》專傢組成員,河南衛視《華豫之門》鑒定專傢組成員。
馮林英,南開大學曆史學院畢業。1978年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文物研究及管理工作。在《故宮博物院院刊》《紫禁城》《中國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上刊發多篇專論,並齣版有《紫禁城百題》《故宮——曆史文化瑰寶》《清代宮廷服飾》及《走進紫禁城》(英文版)等多部專著。
目錄
文化溯源篇
源遠流長的中國香文化
先秦時期的香文化………… 10
兩漢時期的香文化………… 1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香文化… 17
隋唐時期的香文化………… 20
宋元時期的香文化………… 23
明清時期的香文化………… 31
明代的香文化…………………… 31
清代的香文化…………………… 35
曆史上沉香的各種稱謂及其演變…41
我國古代沉香的各種稱謂……… 41
目前我國市場上沉香的各種稱謂……48
沉香在中國香文化中的曆史地位…52
現代沉香文化的發展……… 60
基礎入門篇
剝繭抽絲識沉香
沉香概述…………………… 64
沉香形成的條件和過程…… 69
沉香之母——沉香樹…………… 69
沉香生成的其他外在條件……… 73
“生香”與“熟香”的區彆…… 75
沉香産區及品種…………… 77
中國沉香………………………… 77
惠安沉香………………………… 79
星洲沉香………………………… 80
除沉香之外自然界中的主要香料
種類………………………… 81
動物香…………………………… 81
植物香…………………………… 84
沉香的品質與分類………… 93
沉香的品質鑒彆………………… 93
沉香的品種分類………………… 99
野生香、天然香和人工香的區彆…103
沉香中的頂級品……………… 104
鑒定技巧篇
沉香的鑒彆與收藏
如何識彆假沉香…………… 114
憑手感………………………… 115
聞香氣………………………… 115
加熱…………………………… 116
分優劣、辨真假……………… 118
沉香的主要作假手段………… 119
沉香的價值評估…………… 125
沉香市場……………………… 125
沉香價值……………………… 126
沉香的升值空間……………… 128
影響沉香價值的因素………… 129
如何收藏與投資沉香……… 132
收藏和投資沉香的可行性…… 132
收藏、投資沉香要注意的幾個要點……………………………… 132
沉香市場未來走勢…………… 134
具有收藏價值的各類沉香製品…135
如何保養沉香及其製品……… 138
香品香道篇
沉香製品的種類及使用
沉香製品…………………… 142
綫香…………………………… 142
盤香…………………………… 144
鈎絲、香粉…………………… 145
飾品及擺件…………………… 147
沉香的使用方式…………… 148
焚燃…………………………… 148
佩戴…………………………… 149
熏烤衣物……………………… 150
製成閤香……………………… 150
隔火熏香……………………… 151
篆香…………………………… 154
收藏…………………………… 156
中國香具…………………… 157
香爐…………………………… 157
香球…………………………… 162
熏籠…………………………… 162
香囊…………………………… 162
品味沉香…………………… 163
品香的作用…………………… 165
品香環境……………………… 168
適閤品香的香料……………… 169
品香的過程…………………… 172
百味沉香……………………… 175
不同産地沉香香味的區彆…… 179
前言/序言
中國的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華夏文明一起登上瞭中國曆史的舞颱,並成為華夏文明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沉香自從融入中國香文化以來,就以她的高貴、聖潔、神秘、清雅的特性雄踞群香之首,成為中國香文化的精髓。
盛世收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成為人人可及的高雅活動。由於韆百年來沉香一直為王公大臣及士大夫所專享,遠離瞭尋常百姓的市井生活。因而沉香在人們心中不僅高貴儒雅,更是高深莫測。
隨著沉香名氣的日益增大和價格的快速攀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沉香,繼而喜愛上沉香,其中一些人還成為沉香的收藏者和投資者。然而,物以稀為貴的背後總有一些不良商傢伺機製假售假,如何甄彆沉香的真假、優劣成為沉香愛好者和收藏者必須掌握的知識。
為此,應眾多沉香愛好者之需,我們編寫瞭這本《沉香鑒定與選購從新手到行傢》。本書以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的形式,從我國香文化的起源到沉香的生成、産區、品種,到沉香品級的鑒彆和市場上辨識假冒沉香的相關知識,再到沉香製品和品香過程,做瞭詳細的介紹,供讀者學習掌握。我們編寫本書的目的,就是使讀者通過此書的閱讀能夠比較全麵係統地瞭解沉香、走近沉香,繼而從一個沉香的愛好者成為沉香鑒賞收藏的行傢裏手。在此,也希望廣大收藏鑒賞專傢及沉香愛好者不吝賜教!
丹青妙手: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本書聚焦於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深厚底蘊、發展脈絡及其在當代語境下的創新與傳承,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立體的認知框架。 第一章:墨分五色——傳統繪畫的哲學基石與物質基礎 本章深入探討中國畫的核心哲學——“氣韻生動”與“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我們將剖析中國傳統美學中對“道”與“法”的理解,闡釋自然觀察如何在筆墨語言中轉化為精神意象。 一、 筆墨的本體論 詳細論述中國畫對工具的獨特要求與依賴。從徽墨的選材、製墨工藝到筆鋒(狼毫、羊毫、兼毫)的選擇與特性,深入解析不同筆毫如何影響綫條的“剛柔”、“乾濕”與“力度”。墨錠的顔色變化並非簡單的黑白,而是通過水量的調配,衍生齣“焦、濃、重、淡、清”的五色層次,這不僅僅是技法,更是畫傢心境的物化。 二、 紙絹的呼吸 宣紙的種類(皮紙、竹紙、棉紙等)及其對水墨滲透性的影響,是理解國畫“洇化”效果的關鍵。我們將分析不同年代、産地的宣紙特性,以及絹本在著色與暈染上的獨特挑戰與優勢。絹本的綳展、潤色步驟,與生宣、熟宣的用墨技巧形成鮮明對比。 三、 篆刻與鈐印的完成 將篆刻視為中國畫“簽名”之外的另一重要語匯。探討印章的材質(壽山石、青田石等)與邊款的藝術價值,以及鈐印的位置、大小、硃泥的顔色如何平衡畫麵結構,實現“畫印相成”。 第二章:經緯萬象——中國畫的體裁與流派溯源 本章係統梳理中國畫自魏晉至近現代的主要畫科,剖析不同流派在題材選擇、審美取嚮上的分野與融閤。 一、 山水畫:胸中山水,咫尺韆裏 追溯謝赫“六法”中“骨法用筆”的實踐。重點分析唐代李思訓的“青綠山水”與王維的“水墨為上”的對立與互補。宋代範寬、郭熙的“巨碑式”構圖與南宋馬遠、夏圭的“邊角式”寫景,如何體現人與自然的尺度關係。元代“四僧”和“四王”在繼承古法中尋求個性解放的路徑。 二、 人物畫:寫意傳神,代古人立言 從顧愷之的“以形寫神”到吳道子的“吳帶當風”,探討人物畫的造型觀。重點剖析仕女畫、高士畫和佛道畫的不同神韻要求。明清之際,陳老蓮的“高古遊絲描”和費丹旭的“清瘦文人風”對後世的影響。 三、 花鳥畫:寓意於形,寸草寸木皆有情 區分工筆(雙勾填彩、沒骨法)與寫意。深入解讀“梅蘭竹菊”四君子的文化密碼,以及對它們不同形態的象徵意義的解讀。探討宋徽宗“寫生”精神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以及八大山人對花鳥形象的解構與重塑。 第三章:技法精微——筆墨語言的修煉路徑 本章是技術層麵的細緻拆解,提供從基礎訓練到成熟運用的階梯式指導。 一、 綫的生命:十八描的實踐 詳盡解析中國畫中常見的經典綫條技法,如鐵綫描、蘭葉描、釘頭鼠尾描等,並結閤具體實例,展示這些綫條在勾勒衣紋、塑造形體時的不同效果。強調“中鋒”與“側鋒”的靈活切換,以及運筆速度對墨色濃淡的影響。 二、 墨色的哲學應用:皴法與點苔 山水畫的“皴法”是錶現山石肌理和層次感的關鍵。係統介紹披麻皴、斧劈皴、荷葉皴等主要皴法的結構、起筆與收筆。同時,探討“點苔”在畫麵中起到的平衡作用,如何利用墨色的乾濕變化來增加物體的立體感和生命力。 三、 設色之道:礦物顔料的穩定性與氣韻 分析中國畫設色的兩大體係:礦物性顔料(石青、石綠)與植物性顔料(藤黃、胭脂)。探討工筆畫中“分染”、“罩染”的層次疊加過程,以及寫意畫中“淡彩”如何與水墨實現“相得益彰”,而非相互掩蓋。 第四章:文人情懷——書畫同源的內在邏輯 本章探討中國畫的“文人畫”特質,強調書寫性、意境和學養對繪畫創作的決定性作用。 一、 書法入畫:用筆即是用筆 闡釋中國畫的“書畫同源”理論,即繪畫的筆法源於書法的用筆。分析楷書的結構、行書的連貫、草書的飛揚如何直接影響綫條的錶現力。強調“提按頓挫”是連接書寫與描繪的橋梁。 二、 題跋與詩意 解讀畫作上的題跋不僅僅是作者的簽名或注釋,而是構建畫作“第二意境”的手段。分析詩、書、畫三者在形式上的相互呼應,以及如何通過題詩來點明主題、升華意境。 三、 寫意與留白:虛實相生的空間哲學 深入分析中國畫中“留白”的作用,它不是空白,而是“未盡之意”和“無限空間”的象徵。探討留白如何引導觀者的視綫,並與畫麵的實體部分形成呼吸感和動態平衡。 第五章:古今對話——傳統藝術的當代轉化 本章關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在現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復興的努力以及跨界融閤的可能性。 一、 現代轉譯的路徑 分析近現代大師(如齊白石、張大韆、吳昌碩等)如何打破舊製,將傳統技法融入現代視角,例如對自然物象的誇張、對西方透視概念的謹慎吸收。 二、 媒介與觀念的拓展 探討當代藝術傢如何運用新的材料(如丙烯、綜閤媒介)和新的載體(如裝置、影像)來延續中國畫的筆墨精神。關注水墨在抽象藝術領域的探索,以及它如何應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三、 審美教育與普及 強調傳統繪畫藝術教育的當代價值,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引導公眾重新認識“慢工齣細活”的東方哲學,培養對自然與人文的敬畏之心。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梳理結閤生動的案例分析,帶領讀者超越錶麵的技法學習,深入領悟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蘊含的生命哲學與審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