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鉴定与选购从新手到行家

沉香鉴定与选购从新手到行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岩,冯林英 著
图书标签:
  • 沉香
  • 鉴定
  • 选购
  • 收藏
  • 香道
  • 木香
  • 沉香知识
  • 新手入门
  • 行家技巧
  • 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131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304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89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零基础轻松学会沉香真伪鉴定
  ☆香文化溯源,香道技法传授
  ☆让你从玩味到品鉴,深入了解沉香

内容简介

  沉香高贵儒雅,珍稀难寻,其奢华的品质和深厚的底蕴让千百年来的世人推崇追寻。近年来,随着沉香名气的日益增大和价格的快速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沉香。然而沉香市场错综迷离,真假难辨,想要放心地收藏选购,需要有业内的行家点拨指引。
  本书分为四篇:文化溯源篇、基础入门篇、鉴定技巧篇和香品香道篇,详细讲述了沉香的文化历史、形成、产地、种类、鉴定、价值评估、收藏与投资,以及香具和香道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帮助读者及藏友从沉香新手晋级为收藏行家的实用图书。

作者简介

  刘岩,1957年生,毕业于北京商学院。从事文物鉴定工作多年,现为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艺术总顾问,海协会书画分会理事,人民书画院副院长,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古博盛玺艺术品鉴定中心资深鉴定专家,首都博物馆征集委员会委员,央视《艺术品投资》专家组成员,央视《寻宝》专家组成员,河南卫视《华豫之门》鉴定专家组成员。

  冯林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毕业。1978年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文物研究及管理工作。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中国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上刊发多篇专论,并出版有《紫禁城百题》《故宫——历史文化瑰宝》《清代宫廷服饰》及《走进紫禁城》(英文版)等多部专著。

目录

文化溯源篇
源远流长的中国香文化
先秦时期的香文化………… 10
两汉时期的香文化…………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香文化… 17
隋唐时期的香文化………… 20
宋元时期的香文化………… 23
明清时期的香文化………… 31
明代的香文化…………………… 31
清代的香文化…………………… 35
历史上沉香的各种称谓及其演变…41
我国古代沉香的各种称谓……… 41
目前我国市场上沉香的各种称谓……48
沉香在中国香文化中的历史地位…52
现代沉香文化的发展……… 60
基础入门篇
剥茧抽丝识沉香
沉香概述…………………… 64
沉香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69
沉香之母——沉香树…………… 69
沉香生成的其他外在条件……… 73
“生香”与“熟香”的区别…… 75
沉香产区及品种…………… 77
中国沉香………………………… 77
惠安沉香………………………… 79
星洲沉香………………………… 80
除沉香之外自然界中的主要香料
种类………………………… 81
动物香…………………………… 81
植物香…………………………… 84
沉香的品质与分类………… 93
沉香的品质鉴别………………… 93
沉香的品种分类………………… 99
野生香、天然香和人工香的区别…103
沉香中的顶级品……………… 104
鉴定技巧篇
沉香的鉴别与收藏
如何识别假沉香…………… 114
凭手感………………………… 115
闻香气………………………… 115
加热…………………………… 116
分优劣、辨真假……………… 118
沉香的主要作假手段………… 119
沉香的价值评估…………… 125
沉香市场……………………… 125
沉香价值……………………… 126
沉香的升值空间……………… 128
影响沉香价值的因素………… 129
如何收藏与投资沉香……… 132
收藏和投资沉香的可行性…… 132
收藏、投资沉香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132
沉香市场未来走势…………… 134
具有收藏价值的各类沉香制品…135
如何保养沉香及其制品……… 138
香品香道篇
沉香制品的种类及使用
沉香制品…………………… 142
线香…………………………… 142
盘香…………………………… 144
钩丝、香粉…………………… 145
饰品及摆件…………………… 147
沉香的使用方式…………… 148
焚燃…………………………… 148
佩戴…………………………… 149
熏烤衣物……………………… 150
制成合香……………………… 150
隔火熏香……………………… 151
篆香…………………………… 154
收藏…………………………… 156
中国香具…………………… 157
香炉…………………………… 157
香球…………………………… 162
熏笼…………………………… 162
香囊…………………………… 162
品味沉香…………………… 163
品香的作用…………………… 165
品香环境……………………… 168
适合品香的香料……………… 169
品香的过程…………………… 172
百味沉香……………………… 175
不同产地沉香香味的区别…… 179

前言/序言

  中国的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夏文明一起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成为华夏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沉香自从融入中国香文化以来,就以她的高贵、圣洁、神秘、清雅的特性雄踞群香之首,成为中国香文化的精髓。
  盛世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成为人人可及的高雅活动。由于千百年来沉香一直为王公大臣及士大夫所专享,远离了寻常百姓的市井生活。因而沉香在人们心中不仅高贵儒雅,更是高深莫测。
  随着沉香名气的日益增大和价格的快速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沉香,继而喜爱上沉香,其中一些人还成为沉香的收藏者和投资者。然而,物以稀为贵的背后总有一些不良商家伺机制假售假,如何甄别沉香的真假、优劣成为沉香爱好者和收藏者必须掌握的知识。
  为此,应众多沉香爱好者之需,我们编写了这本《沉香鉴定与选购从新手到行家》。本书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我国香文化的起源到沉香的生成、产区、品种,到沉香品级的鉴别和市场上辨识假冒沉香的相关知识,再到沉香制品和品香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供读者学习掌握。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使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沉香、走近沉香,继而从一个沉香的爱好者成为沉香鉴赏收藏的行家里手。在此,也希望广大收藏鉴赏专家及沉香爱好者不吝赐教!

丹青妙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厚底蕴、发展脉络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与传承,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知框架。 第一章:墨分五色——传统绘画的哲学基石与物质基础 本章深入探讨中国画的核心哲学——“气韵生动”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将剖析中国传统美学中对“道”与“法”的理解,阐释自然观察如何在笔墨语言中转化为精神意象。 一、 笔墨的本体论 详细论述中国画对工具的独特要求与依赖。从徽墨的选材、制墨工艺到笔锋(狼毫、羊毫、兼毫)的选择与特性,深入解析不同笔毫如何影响线条的“刚柔”、“干湿”与“力度”。墨锭的颜色变化并非简单的黑白,而是通过水量的调配,衍生出“焦、浓、重、淡、清”的五色层次,这不仅仅是技法,更是画家心境的物化。 二、 纸绢的呼吸 宣纸的种类(皮纸、竹纸、棉纸等)及其对水墨渗透性的影响,是理解国画“洇化”效果的关键。我们将分析不同年代、产地的宣纸特性,以及绢本在着色与晕染上的独特挑战与优势。绢本的绷展、润色步骤,与生宣、熟宣的用墨技巧形成鲜明对比。 三、 篆刻与钤印的完成 将篆刻视为中国画“签名”之外的另一重要语汇。探讨印章的材质(寿山石、青田石等)与边款的艺术价值,以及钤印的位置、大小、朱泥的颜色如何平衡画面结构,实现“画印相成”。 第二章:经纬万象——中国画的体裁与流派溯源 本章系统梳理中国画自魏晋至近现代的主要画科,剖析不同流派在题材选择、审美取向上的分野与融合。 一、 山水画:胸中山水,咫尺千里 追溯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的实践。重点分析唐代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与王维的“水墨为上”的对立与互补。宋代范宽、郭熙的“巨碑式”构图与南宋马远、夏圭的“边角式”写景,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尺度关系。元代“四僧”和“四王”在继承古法中寻求个性解放的路径。 二、 人物画:写意传神,代古人立言 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探讨人物画的造型观。重点剖析仕女画、高士画和佛道画的不同神韵要求。明清之际,陈老莲的“高古游丝描”和费丹旭的“清瘦文人风”对后世的影响。 三、 花鸟画:寓意于形,寸草寸木皆有情 区分工笔(双勾填彩、没骨法)与写意。深入解读“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密码,以及对它们不同形态的象征意义的解读。探讨宋徽宗“写生”精神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以及八大山人对花鸟形象的解构与重塑。 第三章:技法精微——笔墨语言的修炼路径 本章是技术层面的细致拆解,提供从基础训练到成熟运用的阶梯式指导。 一、 线的生命:十八描的实践 详尽解析中国画中常见的经典线条技法,如铁线描、兰叶描、钉头鼠尾描等,并结合具体实例,展示这些线条在勾勒衣纹、塑造形体时的不同效果。强调“中锋”与“侧锋”的灵活切换,以及运笔速度对墨色浓淡的影响。 二、 墨色的哲学应用:皴法与点苔 山水画的“皴法”是表现山石肌理和层次感的关键。系统介绍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主要皴法的结构、起笔与收笔。同时,探讨“点苔”在画面中起到的平衡作用,如何利用墨色的干湿变化来增加物体的立体感和生命力。 三、 设色之道:矿物颜料的稳定性与气韵 分析中国画设色的两大体系:矿物性颜料(石青、石绿)与植物性颜料(藤黄、胭脂)。探讨工笔画中“分染”、“罩染”的层次叠加过程,以及写意画中“淡彩”如何与水墨实现“相得益彰”,而非相互掩盖。 第四章:文人情怀——书画同源的内在逻辑 本章探讨中国画的“文人画”特质,强调书写性、意境和学养对绘画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一、 书法入画:用笔即是用笔 阐释中国画的“书画同源”理论,即绘画的笔法源于书法的用笔。分析楷书的结构、行书的连贯、草书的飞扬如何直接影响线条的表现力。强调“提按顿挫”是连接书写与描绘的桥梁。 二、 题跋与诗意 解读画作上的题跋不仅仅是作者的签名或注释,而是构建画作“第二意境”的手段。分析诗、书、画三者在形式上的相互呼应,以及如何通过题诗来点明主题、升华意境。 三、 写意与留白:虚实相生的空间哲学 深入分析中国画中“留白”的作用,它不是空白,而是“未尽之意”和“无限空间”的象征。探讨留白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并与画面的实体部分形成呼吸感和动态平衡。 第五章:古今对话——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 本章关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复兴的努力以及跨界融合的可能性。 一、 现代转译的路径 分析近现代大师(如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等)如何打破旧制,将传统技法融入现代视角,例如对自然物象的夸张、对西方透视概念的谨慎吸收。 二、 媒介与观念的拓展 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运用新的材料(如丙烯、综合媒介)和新的载体(如装置、影像)来延续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关注水墨在抽象艺术领域的探索,以及它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三、 审美教育与普及 强调传统绘画艺术教育的当代价值,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引导公众重新认识“慢工出细活”的东方哲学,培养对自然与人文的敬畏之心。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梳理结合生动的案例分析,带领读者超越表面的技法学习,深入领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蕴含的生命哲学与审美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茶道爱好者,我对任何能提升感官体验的领域都充满好奇,沉香自然也不例外。我一直觉得,品茶与品香是相辅相成的,都需要极度的专注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训练方案,帮助我开发那些相对不那么敏感的嗅觉通路。现在的很多资料都只是告诉我们沉香的等级划分,却很少教我们如何真正地“品味”它——比如如何区分惠安系和星洲系的根本区别,如何识别香气中的花香、果香、药香等复杂元素是如何共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高级品鉴课程的教材,引导我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清晰的品鉴体系,而不是仅仅学会背诵一些产地名称了事。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买过几本关于文玩杂项的书,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要么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要么就是内容东拼西凑,读完跟没读一样。但这本书从名字上就给人一种“实战”的感觉,直奔主题,从“鉴定”到“选购”,明确指出了学习路径。我最看重的是它如何处理那些复杂晦涩的专业术语,希望作者能用最朴实的语言,把“水线”、“鬼脸”、“皮色”这些行话讲清楚。我上次去市场差点被一个卖家忽悠,就是因为听不懂那些术语,只能任人宰割。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清晰的图例对比,那就太棒了。我设想,读完这本书,我至少能像个内行人一样跟卖家周旋,不至于一开口就露怯,真正实现从“小白”到“门外汉”的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很专业、很严肃的感觉,封面设计很内敛,没有那种浮夸的暴富心态,很符合沉香这种沉静的品类。我购买文玩类书籍,最看重的是它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我希望能看到大量的数据支撑和科学分析,例如沉香素的化学结构分析或者高倍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图,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化描述层面。特别是关于“选购”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风险评估模型,比如在不同预算区间内,哪些风险是可接受的,哪些是绝对不能碰的“雷区”。我不是想一夜暴富,而是想稳扎稳打地积累我的沉香收藏,这本书如果能成为我未来每一次购买决策的坚实后盾,那就太成功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刚入门的香友量身定做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光是看目录和前言,就能感觉到作者在推广沉香文化上的热情和专业度。特别是那些关于沉香历史渊源和不同产区风土人情的描述,读起来就像听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让人立刻对这神秘的木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闻香”技巧的详细讲解,毕竟我现在的鉴别能力基本停留在“闻着挺香”的阶段,希望能学到一些科学又实用的方法,不再只靠感觉和运气去挑选。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很舒服,字体和排版都透露着一种沉稳的气质,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文化读物。我甚至已经开始计划,等我完全掌握书中的知识后,要带着它一起去参加几次专业的沉香品鉴会,跟行家们交流一下心得。

评分

这份对于沉香的热忱简直要溢出纸面!我关注那位作者很久了,他的朋友圈里分享的那些关于沉香的见解总是那么精辟又接地气。这本书的出版,我简直是翘首以盼。我听说他花了大量的精力走访了东南亚的几个重要产区,甚至深入到一些不常对外开放的采香地去考察,这一点非常难得。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真假沉香的“独家秘籍”,不是那种网上随便能搜到的通用知识,而是真正基于多年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极其细微的鉴别点,比如某种特定香韵的层次感、温度变化带来的气味迁移,甚至是特定光线下木质纹理的细微差别。如果能从中窥见一丝一毫“行家”的思维模式,哪怕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书好小的,我还以为是大本,内容都是该类书一个样。不知作者们思路如此惊人一致。

评分

评分

内容一般

评分

书好小的,我还以为是大本,内容都是该类书一个样。不知作者们思路如此惊人一致。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对沉香不了解,买来学习一下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内容一般

评分

很好,内容丰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