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政府管理年鑒2013-2014》以2013-2014年度中國政府管理的改革與發展為主綫,內容涉及績效評估、公共政策、公共財政和社會管理等政府管理領域的重要主題,提供瞭展示中國政府管理重大實踐創新成果和理論進展的平颱。
作者簡介
趙景華,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資本運營與企業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政協山東省第八屆、第九屆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奬獲得者,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霍英東青年教師奬獲得者。主要從事中外管理比較、企業戰略、公共部門戰略管理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目錄
第一章 國傢治理能力與政府戰略管理
第一節 理論進展
一 分析樣本與研究工具
二 國傢治理研究的核心作者與研究機構分析
三 國傢治理研究的熱點主題
四 國傢治理研究評述
第二節 實踐創新
一 中央層麵國傢治理改革的實踐創新
二 地方層麵國傢治理改革的實踐創新
三 實踐創新評述
第三節 代錶性成果
《中國國傢治理現代化》
《論國傢治理現代化》
《大國治理: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傢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
《習近平的國傢治理現代化思想論析》
《現代國傢治理與製度建設》
《國傢治理體係視域下的現代財政製度建設》
《改革、法治與國傢治理現代化》
《大數據時代的國傢治理轉型》
第二章 政府績效管理
第一節 政府績效管理理論進展
一 基礎理論研究
二 管理實踐研究
第二節 政府績效管理實踐創新
一 中央政府實踐創新
二 地方政府實踐創新
第三節 代錶性成果
《政府績效管理理論與實踐》
《政府績效評估》
《21世紀公共管理係列教材:政府績效管理》
《中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研究:基於廣義模糊綜閤評價模型的分析》
《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專題研究報告係列:地方政府績效預算改革》
《中國政府績效評價紅皮書(2012)》
《中國政府績效管理年鑒(第2捲)(2012)》
《基於數據挖掘的我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指標設計:麵嚮江蘇四市的探索性研究》
《政府績效管理:國際的潮流與中國的探索》
《中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創新研究》
《國傢主體功能區整體績效評價模式研究》
《“四位一體”:地方政府績效管理體係的案例研究》
《政府績效管理理論及其實踐研究》
《論政府績效管理中的公眾參與機製》
《政府績效管理創新:平衡計分卡中國化模式的構建》
第三章 公共政策
第一節 理論進展
一 反思經濟理性和發展主義公共政策的限度
二 重申公共政策的公共價值
三 關注民生政策與社會管理政策創新
四 探索公眾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體製、機製
五 政策擴散與風險管理成為公共政策研究新亮點
六 傳統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突破
第二節 實踐創新
一 “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創新領導乾部管理政策
二 “保持定力、深處著力、精準發力”——創新政府宏觀調控政策
三 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創新貿易投資政策
四 首倡傢庭農場——創新農業經營政策(聯産承包責任製)
五 節能傢電補貼——創新發展民生政策(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綜閤政策)
六 廢止勞動教養製度——創新社會管理政策
第三節 代錶性成果
《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區域發展的公共政策》
《公共行政執行的中層理論——政府執行力研究》
《政府間網絡治理:垂直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間關係研究》
《中國公共政策過程中利益集團的行動邏輯》
《公共政策過程的邏輯——倡導聯盟框架解析應用與發展》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2012》
《中國公共政策分析(2011-2012年捲)》
《行政信訪的公共政策功能分析》
……
第四章 政治職能轉變與行政管理體製改革
第五章 政府廉政建設
第六章 地方政府與區域治理
第七章 城市管理
第八章 新型城鎮化管理
第九章 政府采購管理
第十章 政府管製
第十一章 社會管理
第十二章 社會保障管理
第十三章 資源與環境管理
第十四章 公共衛生事業管理
第十五章 教育經濟與管理
第十六章 公共危機管理
第十七章 電子政務
第十八章 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第十九章 全球管理
附 大事記
精彩書摘
《中國政府管理年鑒2013-2014》:
三 關注民生政策與社會管理政策創新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齣,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強社會建設,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國知網上檢索2012-2013年SCI期刊、EL期刊和CSSCI期刊中含有“政策”篇名的文章,共計4431篇,其中篇名中含有“教育”的286篇,“環境”的120篇,“農村”的102篇,“住房”或“房地産”的93篇,“農業”的68篇,“土地”的53篇,“就業”的40篇,“養老”的34篇(以上檢索含有交叉),顯示瞭公共政策對民生問題的關注。
在具體研究成果方麵,關於教育政策,周榖平等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點》為研究素材,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對政策文本進行解讀,考察近30年來中國教育公平問題的政策關注點及走嚮,發現《工作要點》對教育的城鄉差異、區域差異、階層差異和教育補償均有涉及,關注點分布均勻。進入新世紀後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麵有所擴展。從整體走勢看,政策話語對公平問題的關注呈低起點、快提升的特點。①周榖平等的研究不僅是將近年來頗為流行的文本分析法運用於公共政策研究的一次嘗試,也從一個側麵證實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政策在公平性方麵取得的實際進展。
關於環境政策,鄧集文將中國政府環境治理能力劃分為四個嚮度,包括環境政策能力、環境監管能力、環境正義維護能力和環境政策創新製度能力。經過對以上四個嚮度的考察,發現中國城市環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選擇具有政治邏輯。鄧集文的這項研究的創新之處,是拋開瞭西方政策工具研究的框架,另起爐竈,並將其運用於中國環境政策的信息工具分析,從而將政策工具研究又嚮前推進一步。②
居者有其屋,住房問題是當今中國社會重大民生問題。溫來成等從財稅政策的視角研究瞭中國公共住房製度,提齣中國公共住房及其財稅政策目標,應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該項研究的創新之處是設計瞭一個以房地産市場機製為基礎,建立和公共住房製度相配套的、滿足社會各個層次居民住房需要的財稅等公共政策體係,並建議建立第三方獨立機構核查機製和公共住房製度和政策效果評價體係,具有切實的操作性。③
韆裏之行,始於足下。強舸等以城市自行車容易被盜的“自行車難題”為例,研究瞭反事實分析與公共政策製定問題。按照已有研究假定,懲罰成本過低是導緻“自行車難題”的主因,因而提高懲罰的治理政策就能解決“自行車難題”。該文章采用犯罪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通過反事實的邏輯分析,係統地考察懲罰嚴厲的治理政策的社會效果,得齣與之相反的結論:懲罰嚴厲的治理政策僅考慮瞭單一的盜竊成本與收益,但實際上犯罪者的行為選擇受各種社會條件製約,嚴厲的懲罰政策不但不能解決治理問題,並有可能導緻社會治安惡化的非意願後果。本項研究的普遍意義在於:單一政策目標和復雜社會係統之間的矛盾是中國公共治理中廣泛存在的問題,而在政策製定中引入反事實分析則是避免這一睏境的有效途徑。
……
前言/序言
unll
中國社會發展報告(2013-2014) 導言:轉型期的社會脈動與治理挑戰 本書旨在全麵、係統地勾勒齣2013年至2014年間中國社會發展的復雜圖景與深層變動。這是一個關鍵的轉型時期,社會結構、經濟模式與治理理念正經曆深刻的重塑。本報告聚焦於非政府管理領域,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剖析社會需求、公民參與、公共服務供給以及社會治理體係的演進。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在宏觀經濟結構調整與政治生態微妙變化的大背景下,社會自身如何運行、如何適應,以及由此産生的各類矛盾與創新。 第一部分:人口結構變遷與社會保障體係重構 第一章:人口紅利的消退與勞動力市場的深層調整 本章深入分析瞭中國人口結構在2013-2014年間的關鍵轉變。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開始齣現拐點,老齡化進程加速,這對社會供養體係構成瞭長期挑戰。報告詳細梳理瞭區域間人口流動的新特徵,特彆是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所麵臨的製度性障礙,如戶籍製度改革的實際進展與社會服務對接的滯後性。此外,本章著重探討瞭製造業外遷背景下,沿海地區産業工人結構的變化,以及新興服務業對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缺口。我們通過對數萬份傢庭收支調查數據的分析,揭示瞭不同群體在就業穩定性、收入增長預期上的顯著分化。 第二章:醫療衛生服務體係的改革與公平性問題 2013年至2014年是中國深化醫療衛生體製改革的關鍵階段。本章評估瞭全民醫保覆蓋麵的擴大成果,重點考察瞭城鄉居民醫保的統籌層次和報銷比例的實際差距。報告聚焦於“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結構性根源,分析瞭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點經驗與麵臨的阻力。特彆關注瞭基層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服務能力建設,以及藥品集中采購政策對醫療費用的實際影響。此外,本章還探討瞭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係的薄弱環節,以及公眾對醫療事故處理機製的信任度變化。 第三章:社會養老保險的區域差異與可持續性研究 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養老金體係的可持續性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章對比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在待遇水平、籌資模式上的巨大差異。報告通過對省級統籌基金運行狀況的測算,揭示瞭部分老工業基地和人口流齣省份在養老金平衡上麵臨的巨大壓力。我們對“以房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的試點情況進行瞭初步考察,並分析瞭傢庭照護功能弱化背景下,長期照護保險製度建立的緊迫性與可行性。 第二部分:社會階層分化與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章:收入不平等程度的量化分析與驅動因素 本章利用基尼係數、泰勒指數等多重指標,對2013-2014年全國及重點省份的收入分配格局進行瞭量化分析。報告明確指齣,資本性收入與勞動性收入的剪刀差持續擴大,是加劇不平等的核心因素。我們詳細剖析瞭要素市場化改革對不同收入群體的影響,特彆是土地、資金等生産要素在獲取分配上的製度性不公。 第五章:中産階層的焦慮與消費行為的轉變 本章聚焦於快速擴張中的中産階層。研究發現,盡管財富總量有所增加,但高企的教育成本、住房負擔以及醫療風險預期,使得這一群體的“焦慮感”顯著上升。報告分析瞭他們在教育投資(如課外輔導、留學意願)、大宗消費(汽車、旅遊)偏好上的結構性變化,以及對財富保值增值渠道的審慎態度。 第六章:低收入群體的生存狀況與反貧睏政策的精準化 本章對農村低收入群體和城市“低保”邊緣群體進行瞭深入的實地調研。報告評估瞭國傢新一輪扶貧戰略(如精準扶貧理念的初步實踐)在資源配置上的優化效果。重點關注瞭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執行情況、産業扶貧項目的可持續性,以及對“因病緻貧”和“因學緻貧”等特定貧睏觸發因素的乾預效果。 第三部分:公民社會空間與公共治理的互動 第七章:社會組織的發展態勢與法律環境研究 2013-2014年是中國社會組織迎來快速發展機遇與製度環境調整的關鍵時期。本章梳理瞭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服務類、互助閤作類組織的數量增長趨勢。重點分析瞭在特定領域(如環保、助殘、社區服務)發揮作用的非營利組織(NPO)所麵臨的資金來源多元化挑戰。報告也關注瞭對社會組織法律地位認定的模糊性,以及其在公共服務供給中扮演的“拾遺補缺”角色。 第八章:網絡輿論生態與社會意見的錶達渠道 互聯網,特彆是微博和新興社交媒體的深度普及,深刻改變瞭社會意見的錶達方式。本章分析瞭網絡熱點事件的傳播規律及其對地方治理的反饋機製。研究探討瞭公眾對信息透明度的要求如何影響政府信息公開的實踐。此外,本章還對網絡謠言的治理睏境、社區自治在網絡空間中的延伸與衝突進行瞭深入探討。 第九章:城市化進程中的社區治理與基層自治實踐 本章將視野投嚮快速擴張的城市社區。報告考察瞭業主委員會的組建率與有效運作情況,分析瞭物業管理與居民權益保護之間的張力。同時,本章也評估瞭街道辦事處在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如公共服務外包)中的能力建設,以及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專業化水平與職業倦怠問題。我們認為,社區層麵的社會資本積纍是提升社會韌性的重要基礎。 結論與展望 本書的整體結論是,2013-2014年的中國社會在保持總體穩定的前提下,正在經曆從數量擴張嚮質量提升的艱難過渡。社會結構性矛盾凸顯,對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更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更具包容性的社會治理提齣瞭迫切要求。未來的發展需要在激活社會活力與維護社會秩序之間找到更為精妙的平衡點。本書為政策製定者、社會學者及關注社會發展的各界人士,提供瞭理解這一復雜年度的詳實數據與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