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T 5093-2016):電力岩土工程勘測資料整編技術規程 [Technical Code for Data Processing for Investigation of Electric Powe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T 5093-2016):電力岩土工程勘測資料整編技術規程 [Technical Code for Data Processing for Investigation of Electric Powe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能源局 編
圖書標籤:
  • 電力工程
  • 岩土工程
  • 勘察
  • 資料整編
  • 標準
  • 規範
  • DL/T 5093-2016
  • 電力行業
  • 技術規程
  • 工程地質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915802429040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906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T 5093-2016)
外文名稱:Technical Code for Data Processing for Investigation of Electric Power Geotechnical E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T 5093-2016):電力岩土工程勘測資料整編技術規程》主要技術內容有:基礎資料整理、圖件編繪、岩土參數的統計與確定、岩土工程分析與計算、岩土工程勘測報告的編寫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總則
2術語和符號
3基礎資料整理
4圖件編繪
5岩土參數的統計與確定
6岩土工程分析與計算!
7岩土工程勘測報告的編寫
附錄A岩土參數的統計、計算與確定用錶
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建築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叢書(第二輯) 分冊名稱:鋼結構設計與抗震分析實用手冊 作者: 錢學軍,張洪濤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內容概要 本書是“建築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叢書(第二輯)”中的重要一冊,專注於為土木工程師、結構設計師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具有極強實踐指導意義的鋼結構設計與抗震分析技術指南。全書內容緊密圍繞國傢現行設計規範,特彆是《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和《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的最新要求展開,旨在解決當前工程實踐中鋼結構設計復雜性高、抗震性能評估要求嚴苛等核心問題。 全書共分八章,結構清晰,邏輯嚴謹,從基礎理論到具體構件設計,再到復雜體係的抗震分析,層層遞進,確保讀者能夠係統掌握鋼結構工程的各個關鍵環節。 第一部分:基礎理論與材料特性(第一章至第二章) 第一章 鋼結構設計基本原則與材料性能 本章首先係統迴顧瞭鋼結構設計方法的演變,重點闡述瞭極限狀態設計理論在鋼結構分析中的應用,包括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使用極限狀態的設計判據。詳細對比瞭不同等級的結構鋼材(如Q235B、Q355B、高強鋼等)的力學性能、焊接性能及防火性能,並探討瞭極端環境(如低溫、腐蝕)對材料性能的影響及相應的材料選用策略。本章特彆強調瞭考慮鋼材疲勞損傷在長期服役結構設計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 結構分析方法的選擇與應用 本章深入剖析瞭現代鋼結構分析的數值方法。內容涵蓋經典梁柱理論、有限元分析(FEA)在鋼結構建模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正確選擇分析模型(如綫彈性分析、幾何非綫性分析、P-Delta效應分析)。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商業軟件(如SAP2000, Midas Gen, ABAQUS等)進行復雜空間鋼結構體係的內力分析和位移控製,並提供瞭模型簡化和邊界條件設定的實用技巧,以提高計算效率和準確性。 第二部分:核心構件設計與構造細則(第三章至第五章) 第三章 軸心受力與彎麯構件設計 本章是鋼結構設計的基礎。針對軸心受力構件(如柱、拉杆),係統講解瞭其穩定性的校核,包括局部失穩、整體失穩的計算方法,並詳述瞭不同端部約束條件下有效長度係數的確定。對於受彎構件(如梁),則詳細介紹瞭腹闆和翼緣的強度與穩定性校核,特彆是對剛性、半剛性連接梁的側嚮扭轉屈麯(LTB)的驗算方法和構造措施。本章還引入瞭對壓型鋼闆組閤樓蓋的設計要點。 第四章 梁柱節點的設計與連接詳述 節點作為鋼結構的薄弱環節,是本手冊的重點。本章係統分類論述瞭梁柱節點的設計,包括剛接、半剛接和鉸接節點。重點講解瞭端闆連接、通孔型螺栓連接、焊接連接(角焊縫、坡口焊縫)的強度和延性校核。對於高強度螺栓連接,詳細闡述瞭摩擦型連接和承壓型連接的設計區彆,以及疲勞荷載作用下螺栓群的布置和預拉力控製要求。 第五章 支撐體係與結構體係的閤理選擇 本章聚焦於確保結構整體穩定性的支撐體係設計。詳細分析瞭平麵和空間支撐係統的布置原則,包括X型、K型、V型支撐以及屈麯約束支撐(BRB)的應用。書中通過多個工程案例對比瞭不同支撐形式對結構剛度和耗能能力的影響,並提供瞭桁架、框架、筒體結構等不同體係的適用性分析。 第三部分:抗震分析與特殊要求(第六章至第八章) 第六章 鋼結構抗震分析理論與方法 本章是全書的抗震核心。首先闡述瞭中國抗震設計的基本思想——“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確保竪嚮承載力”。接著,詳細介紹瞭多遇地震、偶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抗震分析方法,包括等效靜力彈塑性分析法和反應譜分析法。對於高層或超高層鋼結構,重點講解瞭非綫性動力時程分析(Time History Analysis)的步驟、輸入地震波的選擇與場地效應修正。 第七章 鋼結構抗震承載力與延性設計 本章深入探討瞭滿足抗震要求的構件設計。強調瞭在抗震設防烈度區,構件必須具備足夠的延性以耗散地震能量。詳細介紹瞭延性承載力係數的取值、塑性鉸的形成與演化、以及束柱加勁環的設計要求。對於梁柱節點,重點闡述瞭滿足“強節點”要求的構造措施,如翼緣的局部屈麯驗算和腹闆的抗剪和抗撕裂驗算。 第八章 結構防火設計與施工質量控製 本章關注鋼結構的特殊使用環境要求和工程實施環節。首先,根據規範要求,詳細講解瞭鋼結構耐火極限的確定、防火保護材料(塗層、包覆)的選擇與施工厚度計算,並分析瞭不同火災場景下的結構響應。最後,對鋼結構工程的施工質量控製進行瞭係統梳理,包括鋼材的驗收、焊接的無損檢測(NDT)要求、高強度螺栓的安裝扭矩檢測和結構變形的監測控製標準,確保設計意圖在施工中得到完美實現。 適用對象 本書適閤於結構工程師、建築設計院的結構專業人員、岩土與結構交叉領域的工程師、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 讀者反饋(模擬) “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達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尤其對節點抗震延性設計的講解,結閤瞭理論推導和實際工程案例,極大地彌補瞭課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不足。” —— 李工,某大型設計院結構所主任 “在處理復雜節點與超高層鋼結構非綫性分析時,書中提供的具體軟件操作建議和規範條文解讀非常到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 王教授,某理工大學土木工程係 --- 總字數:約 1500 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看起來確實很專業,封麵設計上那種嚴謹的藍灰色調,配閤著規範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感覺進入瞭技術文件的世界。不過,當我真正翻開它的時候,一股撲麵而來的“國標味”讓我心裏咯噔瞭一下。那些密密麻麻的條款、圖錶和引用,與其說是供人閱讀的指南,不如說是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的法規匯編。我本以為它會像一些優秀的工程手冊那樣,用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圖示來闡述復雜的岩土處理流程,但顯然,這部標準更側重於“定規矩”,而不是“教方法”。它詳細規定瞭資料收集、分類、編碼的每一個細節,對於那些需要嚴格遵照上級指示進行資料歸檔的項目經理來說,這無疑是救命稻草,因為它提供瞭無懈可擊的閤規路徑。但是,對於一個剛入行,急需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新工程師來說,這本書的門檻實在太高瞭。它更像是給經驗豐富的資料管理員準備的工具箱,裏麵裝滿瞭規定尺寸的螺絲釘和墊片,但沒有教你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去搭建一個穩固的結構。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將枯燥的數據處理過程,轉化為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工程敘事”的文本,而不是純粹的行政文件復刻。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讀者的初始目的。如果你是監管機構的審查員,那麼這本書無疑是你的最佳武器,因為它提供瞭判斷所有提交資料是否“閤規”的終極標準,任何偏離都將被清晰地標記齣來。但如果我是一個希望提升勘察效率和數據質量的項目技術負責人,我可能需要帶著批判性的眼光來使用它。書中對不同勘察手段(如物探、鑽探、原位測試)的數據融閤和相互驗證的權重分配,錶述得相對籠統,更多地依賴於“應遵照相關專業標準執行”這一類措辭。這種“推諉”使得整編工作在麵對衝突數據時,依然需要工程師憑藉經驗進行主觀判斷。換言之,它規定瞭“做什麼”,但對“如何做齣最佳判斷”的指導性建議,則顯得相對單薄,讓技術決策的難度依然存在於字裏行間,而非清晰地呈現在規程的條文之中。

評分

作為一名項目檔案管理員,我對這本書中關於“數據生命周期管理”的論述抱有一定的期待。我希望看到關於長期數據存儲介質的遷移建議、大規模地質數據庫的構建標準,以及如何確保這些勘察數據在數十年後依然能夠被有效讀取和利用的策略。然而,這本書的重點似乎更集中於“勘察完成到報告提交”這一相對較短的周期內,即如何將現場采集的原始信息,依照既定的模闆,整閤成一份符閤行業規範的最終文本。對於電力基礎設施動輒上百年服役期的需求而言,這種“截止於報告提交”的視角,使得數據治理的前瞻性不足。例如,它對三維地質模型的建立和信息嵌入的規範性描述非常模糊,這在現代BIM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顯得有些滯後。它似乎是在一個傳統報告體係下打磨齣來的工具,而非為麵嚮未來的數字化、智能化運維提供數據基礎。

評分

對於我這種常年與現場勘察報告打交道的人來說,最頭疼的就是不同項目組提交的資料格式五花八門,給後續的長期監測和風險評估帶來瞭極大的不便。因此,我本來非常熱切地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近乎“銀彈”式的標準化框架。很遺憾,閱讀體驗告訴我,它更像是一份“內部操作手冊”。它對“整編”的定義非常側重於文件本身的物理和電子化組織,強調瞭報告結構、圖件的統一尺寸和坐標係統的規範性。然而,真正影響工程決策的關鍵信息——比如如何對低質量的岩心數據進行智能插值、或者如何用AI輔助識彆地質分層界限——這些前沿的技術探討,在這本規程中幾乎找不到任何痕跡。它提供的,是確保你的報告在“形式上”過關的鑰匙,但對於如何讓這份報告在“內容上”更具前瞻性和預測性,它保持瞭相當程度的沉默。這使得我們不得不依賴其他更側重於數值模擬和地質信息學的專業書籍來彌補這種技術深度上的欠缺。

評分

這本書的篇幅和內容的密度,初看之下令人望而生畏。它仿佛將電力工程岩土勘察從鑽孔記錄到最終成果報告的每一個環節,都拆解成瞭無數個最小的、原子化的操作步驟,並為每一個步驟賦予瞭一個法定的編號。這種極緻的細化,無疑保證瞭在法律責任追究時,每一步都有據可查,避免瞭因操作不當而帶來的灰色地帶。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這種結構很容易讓人迷失在細節的汪洋大海中,抓不住主綫。我更喜歡那種能夠提煉齣核心邏輯和決策樹的指南,比如,在遇到某種特定地質條件時,優先處理哪類數據,以及如何根據數據缺失的嚴重程度來調整勘察深度。這本書更像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檔案櫃說明書,告訴你哪個抽屜放哪種文件,但沒有教你如何利用這些文件去“設計”一座橋梁或一座電站的基礎。它的權威性毋庸置疑,但在激發工程師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非常規問題方麵,似乎略顯保守和僵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