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切会动的东西: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

杀死一切会动的东西: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尼克特斯 著,李隽旸 译
图书标签:
  • 越南战争
  • 美国历史
  • 军事历史
  • 战争回忆录
  • 文化研究
  • 政治史
  • 冷战
  • 社会影响
  • 纪实文学
  • 战争罪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7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328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特斯的调查历经十多年。他研究五角大楼秘密文件,遍访美国退伍兵和幸存越南人,揭示了正式的政策是如何导致数百万无辜平民伤亡的。特斯用令人震惊的细节来展示一个军事机器的运转方式,这运转方式使得美军几乎每一个主要战斗单位都不可避免犯下罪行。

作者简介

尼克·特斯,《军工复合体》作者,《汤姆电讯网》总编辑,国家研究所研究员。作品见于《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国家杂志》等。因其关于美军在越战争罪行的调查研究,获得李登奥尔杰出报道奖。


目录

序 行动,而非失常  /001

潮艾屠杀  /001

鱼肉体系  /018

屠戮过度  /048

罄竹难书  /078

苦海无涯  /109

杀人狂欢、“猎蛄将军”、三角洲屠夫  /151

战争罪行终归何处?  /178

跋 游魂野鬼  /211

致 谢  /215

人名对照表  /222

越南地名对照表  /245

精彩书摘

行动,而非失常

1971年1月21日,越战老兵查尔斯·麦克杜夫向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写了一封

信,说他对美国在东南亚的战争感到恶心。麦克杜夫多次见证,越南平民被美军

及盟军士兵虐待、杀害。麦克杜夫还发现,美国的军事法律体系完全无力对这些

行为追加惩罚,真是叫人悲叹。“也许您的顾问们还没有告诉您,”他向总统写

道,“但是,比起美军在越南其他地方犯下的类似罪行,美莱村发生的罪行不值

一提。 ”这封信亲手写就,长三页。在信的最后,他慷慨激昂地恳求尼克松,不

要让美国继续卷入这场战争。

白宫将这封信交由国防部来回复。几个星期后,陆军的部队人事政策主任小

富兰克林·戴维斯少将给麦克杜夫回了信。“这真是不幸”,戴维斯写道,“在

战区内发生了一些事情。”然后,他将探究到底发生何事的责任扎扎实实地推回

The Real American War in Vietnam

Kill Anything That Moves 杀死一切会动的东西

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

002

给了这位老兵。“我建议你,”他写道,“马上向负责这些事务的部门汇报这些

情况。”这封回信只有四句话,并没有告诉他应该如何去联系美国陆军刑事调查

部门。这封回信只是向他空泛地保证:“美国陆军从不容忍无意义的屠杀,也不

容忍漠视人类生命的行为。”

这种保证就是美国军方的官方立场,一直如此。在很多情况下,这也就是美

国公众对此类事件的理解。今天的越战史研究中,只要是与战争罪行和平民苦难

相关的研究,其语境就仅仅是个单一事件:麦克杜夫提及的美莱村大屠杀。虽然

这一事件已经成为许许多多书籍和文章的主题,但是美国士兵犯下的所有其他暴

行基本上从公众的记忆中消失了。

美莱村发生的事情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怖,无从否认。1968年3月15日晚上,

美军第二十三步兵师第二十步兵团第一营C连连长欧内斯特·梅地纳上尉向他的士

兵们下达指令,计划次日开展行动,他们平时把要开展行动的那个地方叫作“粉

镇”(Pinkville)。该部队成员哈利·史丹利回忆道,梅地纳“向我们下令‘把这

村灭了’”。步兵萨尔瓦多·拉马尔蒂纳所记得的梅地纳的话,与此只有少许出

入:他们要“杀掉所有能喘气的”。炮兵部队前方观察员詹姆斯·弗林想问:那

么妇孺是不是也算该杀的。这时,另外一名士兵也发问了:“妇女和儿童我们也

要杀吗?”梅地纳回答:“不留活口。”

第二天早上,士兵们攀爬搭上了直升机,以为直升机会将他们带到“激战中

的着陆区”,以为迎接他们的将是敌军的炮火。然而,他们没有看到越南敌军的

劫掠和战斗,进入美莱村的美国人只遇到了平民:妇女、儿童、老人。很多人还

在烧着米饭,做着早餐。尽管如此,一名C连士兵遇难之后,梅地纳的命令开始得

到执行。C连其他士兵展开了杀戮。他们杀了所有的。他们杀了所有会动的。

这支部队的人分成小队前进,他们的急速跑动吓到了鸡,他们的猛烈冲撞吓

到了猪,奶牛和水牛在茅草屋里低哞。他们冲进屋子里寻找掩护的时候,枪杀了

003序  行动,而非失常

原本在自己家里坐着的老人和孩子。他们向屋内扔手榴弹之前,甚至都懒得朝里

看一眼。一名军官揪着一个女人的头发,用手枪射杀了她。一个女人抱着孩子从

家里出来,立马就被击倒。小小的婴儿倒在了地上,另一名士兵用他的M-16自动

步枪向这孩子开了枪。

在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里,C连有组织地屠杀了500多名非武装人员。这些受害

者中,有些是被一个两个地杀掉的,有些是被一小组一小组地杀掉的,还有更多

人是被集中在一条排水沟里惨遭杀害的。无疑,那条排水沟将成为一个声名狼藉

的死亡之地。他们没有遇到反抗。他们甚至在大屠杀的间隙还静静地休息了一会

儿,吃了午饭。同时,他们还强奸妇女和小女孩,碎尸,有系统地放火烧房子,

还污染这个地方的饮用水。

地面上有许多目击者,空中有更多的目击者。美军士兵与直升机机组人员完

全能够看到不断堆积的平民尸体。然而,军方在最开始发布这次袭击的消息时,

将这次袭击描述成一次针对顽敌的胜利,描述成一次歼敌128人、美军0阵亡的合

法战斗。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威廉·威斯特摩兰将军在例行的祝捷电报中赞美他

们给敌人的“沉重打击”。他的忠实信徒、第二十三步兵师指挥官加上了自己的

演绎,他认为C连富有“进取精神”。尽管有各种公报、电台报道以及越南革命武

装发布的英语报道,但是对于外部世界而言,在超过一年的时间里,美莱村大屠

杀一直是美军的胜利。如果不是越战老兵罗恩·李登奥尔不懈努力,真相也许永

远不会为人所知。22岁的李登奥尔曾经在越南其他地方见识过对平民的杀戮,但

是他并不是当时在美莱村的百来名美军士兵之一;他是从当天在美莱村的一些士

兵那里听说这场屠杀的。李登奥尔焦躁不安,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决定,仔细收集

美军的不同目击者提供的证据。然后,他结束了一年的服役期,回到美国,全心

投入,欲将这一事件曝光在公众监督之下。

李登奥尔的努力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西摩·赫尔什煞费苦心地进行调查报

The Real American War in Vietnam

Kill Anything That Moves 杀死一切会动的东西

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

004

道,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些关于这次大屠杀的文章;陆军的随军摄像师罗恩·哈贝

勒在美莱村大屠杀发生时拍下的彩色照片出现在《生活》杂志上,栩栩如生又

格外残酷;一名C连士兵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采访中忏悔自白。而五角大楼

呢,则一直试图把事件影响最小化。军方声称,越南幸存者的报告极度夸张。同

时,他们集中精力于一名最低级别的军官身上,把这样一个梦魇归咎于C连中尉威

廉·卡利,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他们对部队里可能存在的杀戮行为展开调查。该调查最终判定,共有30人与

大屠杀期间的罪行或掩盖屠杀的事实有关联。其中28人是军官,包括两名将官,

调查的结论是他们总共犯下了224项严重罪行。但是,从始至终只有卡利一人被证

明有不法行为。他因为有预谋地杀害了22名平民被判无期徒刑。但是,尼克松总

统从监狱里释放了他并改为软禁。他仅仅服刑40个月,然后就得到假释;在服刑

的这40个月中,大部分时间他还是在自己舒服的住处度过的。

官方说法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反应。25年后,李登奥尔这样总结道:

“但最终,如果你问大家,在美莱村发生了什么,人们会说:

“哦,对了,就是卡利中尉疯了然后杀了很多人?”不是的,这不是真

相。卡利中尉只是其中的一员,很多人疯了,在美莱村杀了很多人;但

是,这是一次行动,而不是一次偶然的失常。”

回想起来,真正不合常理的事情反倒是去调查和曝光美莱村大屠杀。这一做

法前所未有,史无前例。在战争中,美军犯下的其他暴行——这样的暴行是有很

多的——所得到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如美莱村事件。当然,大部分暴行没有被拍

下来,很多暴行都没有被任何形式的文件记录下来。犯下罪行的人知道自己做过

什么,其他人则对绝大部分暴行一无所知。同时,有些调查已经开始进行,但后

005 序  行动,而非失常

来,绝大部分此类调查都被暂停、撤销并最终放弃了。就算是在极少数的情况

下,部队内部对指控进行了严肃调查,那些报告也很快就被埋没在机密文件中,

从此不见天日。泄密人—无论是部队内部的还是刚刚离开部队的—会遭到威胁、

恐吓、诽谤,如果他们够走运的话,还可能被直接无视,被边缘化。

在美莱村真相成为头版新闻之前,有关暴行的报道不是遭到美国记者无视,

就是遭到美国国内编辑的剪切,一贯如此。南越农村地区平民的命运不值得详细

探究;甚至于,有些文章即使提到了对于非战斗人员的杀戮,但它们也仅仅是顺

便提到而已,并没有暗示这些行为可能是战争罪行。对北越而言,有关革命的资

料详细记载了数以百计的大屠杀和导致数千平民死亡的大规模行动,但是这些报

告立即就被当作是共产党的宣传而遭人无视。

接下来,美莱村大屠杀被曝光后没多久,对战争罪行的指控就已经过了时—

司空见惯,不值一提。在一些传单、小册子、小型出版社出版的刊物以及“地

下”报纸中,美国的反战运动日益高涨并一再列举美国军队犯下的很多暴行。然

而之前被视为左翼怪人们造舆论的那些报道开始被当作老调重弹,令人打哈欠,

而美莱村的屠杀就以很小的篇幅跻身其中。


前言/序言


《铁蹄下的蔷薇:越南抗法建国史》 本书聚焦于20世纪中叶,越南人民如何从法国殖民统治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军事史或政治史,而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基层动员以及复杂国际博弈的深度剖析。我们将深入探究越南共产党(后来的越南劳动党)如何巧妙地将民族独立运动与社会革命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抵抗体系。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势力的崛起(1930-1945) 这一部分将详细梳理法国殖民统治在越南的结构性弊病。我们不仅仅描绘压迫,更要分析殖民经济体系如何加剧了越南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法国推行的经济政策,如橡胶种植园的扩张、沉重的税负以及对本土工商业发展的刻意压制,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火种。 胡志明在流亡期间的理论构建是本部分的核心。本书将探讨他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越南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进行创造性结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解放路线图。我们不会简单地将此过程视为意识形态的输入,而是深入分析“胡志明思想”在底层农民和知识分子中产生共鸣的机制。 1941年“越盟”(越南独立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本书将细致考察越盟在各个社会阶层中的渗透工作,尤其关注“抗日救国”口号的运用。在二战的混乱中,越盟如何利用日本占领军与法国维希政权之间的矛盾,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越南解放军”。这一阶段的游击战术,与其说是军事对抗,不如说是社会动员的艺术。书中将收录大量关于基层干部如何通过土地改革承诺、识字教育推广以及传统文化仪式动员民众的生动案例。 第二部分:八月革命与法兰西的最后挣扎(1945-1954)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越南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本书将详尽复盘“八月革命”的迅猛进程。这不是一场血腥的内战,而是一场由信息真空和民众自发行动推动的权力交接。胡志明在河内宣布《独立宣言》,其措辞巧妙地引用了美国《独立宣言》,意图在国际上争取同情。 然而,法国殖民势力的回归,使得短暂的独立成为泡影。接下来的九年战争,是越南人民军(VPA)从一支松散的游击队,成长为一支能够与正规军抗衡的军事力量的过程。 奠边府战役的战略解析将是本部分的高潮。我们不只关注军事部署,更着重于“人民战争”理论在实战中的体现。如何动员数万民工在崇山峻岭中运输火炮和物资?后勤保障系统如何绕过法国的空中优势,实现持续补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法军档案和越南老兵的回忆,力图还原这场被低估的工程奇迹。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对法国公众对殖民战争信心的致命一击,直接促成了《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第三部分:分裂、流血与国际化下的内部建设(1954-1960) 《日内瓦协议》将越南一分为二,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一“临时措施”如何被固化为冷战格局下的结构性分裂。北方(越南民主共和国,DRV)在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 北方内部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本部分一个需要审视的复杂议题。本书将以客观的视角,审视这场旨在消除封建残余的运动,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过度激进化,以及政府随后采取的纠偏措施。这不仅是政治斗争,也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与此同时,南方(越南共和国,RVN)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政权,其合法性基础的脆弱性也在此阶段显现。本书将对比南北双方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治动员上的差异,解释为什么南方政权难以赢得广大农民的真正支持,并最终导致了南部“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共)的重新崛起和游击战的再次爆发。 第四部分:民族的意志与外交的斡旋(1960年代初期的局势铺陈)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聚焦于1960年代初,越南南北双方力量的重新对比,以及国际大国对区域冲突的影响日益加深。我们将探讨北方政府在军事策略上的重大调整——从侧重于正规战向“多层次斗争”的回归。 越南外交的智慧体现在其同时与两个主要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和中国)保持微妙平衡的能力上。本书将分析,在两大国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越南如何确保军事援助的持续性,避免自身成为大国政治的简单工具。 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文献、亲历者口述以及解密外交文件的交叉比对,《铁蹄下的蔷薇》力求呈现一个完整、细致且充满人情味的越南建国故事——一个关于如何在列强环伺、内部矛盾重重的困境中,用坚定的民族意志和灵活的战略战术,最终赢得国家主权的历史画卷。它不仅关乎战争,更关乎一个民族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持对“独立与自由”的终极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高明。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的线性推进,而是通过不同时间点、不同角色的碎片化叙事进行穿插对比,这种结构本身就模拟了战争记忆的非线性特征——那些创伤性的记忆往往是跳跃的、突发的。这种叙事策略要求读者具备更高的专注度,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重组”和“再构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参战者内心的那种破碎感。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探讨战争创伤时,超越了单纯的PTSD的临床描述,而是深入到对“意义”的追问。当支撑战争的意识形态基础被动摇时,那些年轻的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牺牲?这种对终极价值的拷问,贯穿了全书始终,使得其思想深度远超一般战争回忆录的范畴。这本书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20世纪中叶美国在世界舞台上自我定位的迷失与挣扎。

评分

这本关于越战的书籍,从一个我未曾设想的角度切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冷静,仿佛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却又对每一个细节都保持着近乎偏执的关注。我尤其欣赏他对战争中“人性”这一模糊概念的拆解。它不是一部单纯罗列战役的史书,更像是一部对美国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心态的深度剖析。读完后,你不会轻易地对任何一方下定论,而是会陷入一种复杂的沉思:在信息不对称和意识形态的裹挟下,个体是如何被推向历史洪流的?书中对美军士兵个体经历的侧写,那种从最初的理想主义,到中期的迷茫与幻灭,再到最后的麻木与疏离,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刻意渲染悲壮,反而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叙事,让那种深沉的无力感透过纸页直击人心。那些关于丛林、泥泞和永无止境的巡逻的描写,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场景,让人仿佛能闻到潮湿的空气和火药的味道。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我阅读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时的感受。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认知偏差”的细致描绘。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的政治说教,转而聚焦于前线士兵和后方民众在信息茧房中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场战争的误解的。作者似乎在用一种人类学家的严谨,去解剖美国社会在面对一个“看不见的敌人”时,其文化和心理上的防御机制是如何崩塌的。比如,书中对媒体报道与前线现实之间巨大鸿沟的对比分析,就非常到位。它让我们看到,宣传机器是如何塑造公众认知的,而一旦现实的残酷性开始渗透,那种社会契约的瓦解又是多么迅速而彻底。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语言使用的克制,这使得那些偶尔出现的极端情绪表达更具冲击力。它不是那种煽情的作品,它是在用事实的堆砌和逻辑的推演,让你自己去得出结论——一个关于现代战争荒谬性的结论。对于那些习惯于接受简单二元对立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除垢手术”。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散文笔法也相当老练。它在保持历史的客观性的同时,不乏深刻的洞察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作者对环境的渲染,尤其是对越南湿热、迷幻般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让人感到一种超越战场本身的、原始的恐惧感。这种环境描写不仅仅是背景,它更像是主角们心理状态的外化,是“异域性”的体现,也是加剧士兵精神压力的重要因素。我最喜欢其中一段关于“等待”的论述,那种无休止的、没有明确目标的等待,比主动的战斗更消磨意志。它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游击战对参战者心理的“慢性毒害”。这本书成功地将一场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还原成了无数次微小、却又决定性的个人瞬间的集合。它没有试图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痛苦和失败的全新框架,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

阅读体验堪称“颠覆性”。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军事策略或政治博弈的著作,但它提供的视角却更加微观和心理化。作者仿佛握有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美国社会对“胜利”和“使命感”的执着。这种执着是如何从一种民族自豪感,扭曲成一种自我麻痹的工具,书中有大量的案例支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时的细腻。他没有简单地将越南人民描绘成“被拯救者”或“可怜的受害者”,而是展现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在极端压力下相互碰撞、相互误读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使得整本书的论述避免了脸谱化,提升了其严肃性。对于一个非军事背景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不是去记住那些枪械型号或战术代号,而是去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了之后会留下什么”。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才是这本书最想留给读者的遗产。

评分

非常不错信誉好真心地好好好好

评分

好,,,,,,,,,

评分

越战老兵耗费30年光阴的呕心沥血之作

评分

图书馆看了几页不错买回去给老爸看看玩

评分

京东自营一直很放心,快递满意

评分

越战老兵耗费30年光阴的呕心沥血之作

评分

京东自营一直很放心,快递满意

评分

送货迅速,包装专业,开卷有益。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