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或许有些门槛,毕竟要面对大量的隶定和简牍原貌,但如果你对汉字源流和书写艺术感兴趣,那么你绝对不能错过。这套书的影印质量极高,几乎能感受到简牍的纹理和墨色的浓淡变化。不同于后世毛笔的流畅遒劲,战国简牍的书写风格充满了切割感和力度感,每一下笔都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十四种简册的字体风格竟然各有侧重,有的方正凝重,有的则疏朗潇洒,这不仅反映了不同抄写员的书写习惯,更可能暗示了它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或隶属于不同的学派。通过对比这些不同风格的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国文字向小篆过渡时期的多样性面貌。这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关于“书写美学”的展览。每当我对着那些斑驳的字迹仔细辨认时,心中都会升起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感,仿佛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对这套书的“实用性”持保留态度。毕竟,文物文献的整理工作往往是为极少数专家服务的。但是,当我翻到其中一份关于工程建设和资源调配的简册时,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份材料详细记录了修建一座城池所需的人力、物资的来源,甚至是工匠之间的薪酬分配细则。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赤裸裸的行政记录。从中,我看到了战国时期国家机器的运作效率和管理艺术。比如,它对不同级别工匠的激励机制设计得极为精巧,体现了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对于研究古代经济史和国家治理模式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现成的案例分析手册。比起那些充满道德说教的文献,这种直接反映社会物质基础的文件,更能揭示历史的真相。它让我们明白,那些伟大的思想和宏伟的政治蓝图,最终都要落实到柴米油盐和人力的组织调度上来。这套整理本的价值,远超出了传统“文献学”的范畴。
评分作为一名主要研究古代思想流变的学者,我对于这批新出土简册中涉及哲学思辨的部分抱持着极高的期待,而这次的收获是超乎预期的。其中几种被归类为“佚文”的篇章,展现出一种介于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带有浓厚辩证色彩的思维模式。它们似乎在探讨“变”与“常”的关系,但其论证方式比我们现在所见的任何一家都要更为灵活和富于警示性。比如,有一篇中提到了对“名分”的重新界定,认为过分固守既定的名义反而会阻碍实际的治理效能,这种观点在先秦文献中是相当尖锐和超前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字的语言风格显得更为口语化、更具即时性,不像后来经过儒生反复润饰和“美化”的经典那样工整。这让我们能更贴近战国策士或幕僚们在实际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逻辑。可以说,这十四种简册,为我们重构战国中晚期思想多元化、辩论白热化的真实图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证材料。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整理本,毕竟是战国竹简,又是“十四种”,数量和复杂性可想而知。但令人惊喜的是,初翻之下,便被其中几篇叙事性较强的文献深深吸引住了。其中一篇记录了某个贵族家庭的内部纷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对话生动,简直就是战国版的“宅斗剧”!虽然文字古奥,但通过上下文的推敲和结合整理者提供的注释,我大致能捕捉到人物的情感和动机。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战国文献都是僵硬说教或政治宣言的刻板印象。它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处理日常事务、维护家族声誉时所采用的策略和语言技巧。此外,书中一些关于田猎和宴饮的记录,也为我们重建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提供了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比如使用的器具名称、仪式的流程,是那些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烟火气”。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的竹简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编联起来,在烛火摇曳中被诵读的场景。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的温度重新带了回来。
评分这套《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的出版,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文字和思想史的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天降的厚礼。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初步梳理完这批材料,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在布满尘土的古籍堆里,发现了几块崭新的玉版,上面刻满了前所未见的智慧火花。特别是其中一些涉及礼仪规范和家族伦理的篇章,其细致程度和行文风格,与我们熟知的《礼记》等经典有着显著的区别,同时也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地独特的文化面貌。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卜筮和占验的简文,它们不仅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民间信仰和术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语言学上的价值无可估量。那些不常见的字形、特有的句法结构,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一些字书和句读规范。老实说,光是考订和辨识其中几个形近字的过程,我就用了好几个通宵。这套书的整理工作非常扎实,影印件清晰度极高,附带的释文和校勘也颇为审慎,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更像是搭建起了一座通往两千多年前的楚国社会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日常思考的脉络。
评分很方便的读本,没有这样读本的材料读着就不那么方便
评分1982年7月 任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教师,后转至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
评分2003年5月,李守奎教授在他那部著名的《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补记”开头写道:“这是一部十分难做的书。”在这本《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杀青之时,我与守奎学兄有着一次跨越时空而又刻骨铭心的共鸣。
评分2.个别字的考证,有新突破。
评分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曾到日本同志社大学作合作研究。
评分太贵了,凑合用吧,大家都复印的,哈哈哈哈。
评分1993年初至1996年初曾兼任一届历史系副主任。
评分4.对先前整理的缀合,编连有重要改进。
评分虽然私家已经越来越普遍地使用纸,官府文书仍多用简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