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新史

罗马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罗马] 佐西莫斯 著,谢品巍 译
图书标签:
  • 罗马史
  • 古罗马
  • 历史
  • 西方历史
  • 罗马帝国
  • 文化
  • 政治
  • 军事
  • 社会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08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1963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国图志 ”丛书
开本:16开(150*229)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本罗马帝国的怀古手册:罗马帝国倾颓现实的亲历者、拜占庭帝国帝王私库度支官和应诉官——佐西莫斯,流传至今的惟一作品;
  ★硕果仅存的非“正统”罗马史记:经过后世基督教史学家的正统化过滤,作为一名非基督徒,佐西莫斯笔下的罗马史记具有毋庸置疑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罗马新史》共六卷,其中有部分散失。佐西莫斯在书中围绕两个主要问题展开论述:罗马帝国已经衰落;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针对后者,佐西莫斯更是明确表示:在他看来,元首政治和传统信仰的衰弱,正是国家走向衰败的原因。
  佐西莫斯此立意,也正是新史的最大价值之所在:即,与其他经过后来成为合法性的史学家的“过滤”、“删选”而保留下来的史学作品相比,《新史》也让后人得以更真切地了解所谓罗马帝国末年的观点。

作者简介

[东罗马] 佐西莫斯:大约生活于公元5世纪后半叶的拜占庭帝国,他是传统宗教的捍卫者,非基督徒,官至帝王私库度支官及应诉官。其所著《罗马新史》在著名文献学家、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弗提乌编写的《文献大全》中被评价为“虽简洁洗练,但富有表现;虽纯洁无瑕,但不失光彩”。

目录

第一卷 1
戴克里先之前的罗马帝国史(约公元前6世纪末—约公元280年)
希腊人简史——亚历山大东征——权贵政治垮台,屋大维成为惟一统治者——蛮族开始侵袭罗马帝国——帕尔米拉人欧达纳图斯和泽诺庇亚的兴起与覆灭——普罗布斯称帝,对蛮族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托勒麦斯发动叛乱

第二卷 40
君士坦提乌斯一世至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之间的帝国史(公元305年—354年)
君士坦提乌斯、马克西米安·伽勒利乌斯、塞维鲁、马克西米努斯四帝共治——君士坦丁与马克森提乌斯、李锡尼之间的内战——君士坦丁的统治——君士坦丁诸子之乱——君士坦提乌斯与马格嫩提乌斯之间爆发内战

第三卷 75
皇帝尤利安的生平(公元355年—364年)
尤利安任恺撒,战胜日耳曼人——尤利安与君士坦提乌斯之间的内战——尤利安远征波斯——尤利安死后罗马军队从波斯仓促撤退
第四卷 103
皇帝卓维安驾崩后至提奥多西一世驾崩之间的帝国史(公元365年—395年)
普罗柯比的叛乱——匈奴人抵达欧洲,斯基泰人大举进入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在亚得里亚那堡全军覆灭——皇帝提奥多西再度统一罗马帝国
第五卷 141
提奥多西一世驾崩至西部皇帝奥诺里乌斯拒绝蛮王阿拉里克的和约请求(公元396年—410年)
帝国分成东西两部,鲁菲努斯和斯提利库把持大权——宦官尤特罗庇乌斯取代鲁菲努斯的地位,不久后被杀——阿拉里克率蛮族侵入意大利,围困罗马城并在取得大量战利品后撤退而去
第六卷 180
高卢僭主君士坦丁父子的历史回顾,阿拉里克决心第二次包围罗马城(公元410年)
专名、人名对照表 189
译后记 201

精彩书摘

第一卷
I 1 就在梅伽洛波利斯(Megalopolis)的波利庇乌斯(Polybius)打算将其身处年代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的时候,他认为,据实书写下罗马人在建城之后的六百年里不间断地同周围民族进行战争,而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却未缔造起一个地域广袤的帝国,他这么写是合乎体统的。罗马人那时征服了意大利的一隅,而当汉尼拔(Hannibal)前来侵袭,他们在坎尼(Cannae)落败之后,又失去了这片土地,甚至还生生地目睹着敌人进逼到自己的城下。然而就在经历上述事件之后,他们的事业取得了此番好运,以至于在区区五十三年的岁月里,他们不仅君临意大利和整个阿非利加(Africa),而且同样征服了西边的西班牙。即便这样,他们依旧被拓展疆域的欲望驱使着,从而越过了伊奥尼安海(Ionian),征服了希腊,毁灭了马其顿(Macedonia),还俘虏了后者的王并把他带回罗马。
2 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将上述全部的进程仅仅归因于人的力量,而应当抑或归因于难以抗拒的命运,抑或出于天体的运动,抑或出于眷顾着我们一举一动的神明的意志——当这些举动是出自正义的时候。上述这些以一系列因果事件左右着未来之事,因此它们必将呈现出特定的模式,而这就让智者揭示出,人事的安排取决于某种神圣的天意。其结果便是: 当我们灵魂旺盛的时候,我们就繁荣昌盛;反之,当灵魂匮乏占主导之时,我们就会衰落到如现在一样的情形。而我将通过事实本身来印证我的话。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为您创作一本名为《迷雾中的航标:启蒙时代欧洲的思想变革》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罗马新史》无关,并力求详尽、自然。 --- 迷雾中的航标:启蒙时代欧洲的思想变革 一部拨开中世纪阴霾,重塑现代世界的思想史诗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阿德里安·范德维尔德] 页数: 约 850 页(精装典藏版)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例如:2024 年] --- 内容提要 《迷雾中的航标:启蒙时代欧洲的思想变革》并非一部罗列哲人及其生平的枯燥编年史,而是一场深入中世纪晚期向现代社会剧烈转型的思想炼金术的现场考察。本书旨在揭示,在科学革命的火种被点燃后,一股强大的理性与人本主义思潮如何如同潮水般席卷欧洲大陆,不仅颠覆了既有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更直接奠定了我们今日理解世界、组织社会的基本框架。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启蒙运动并非一个单一、同步发生的事件,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有时甚至互相冲突的思想实验的集合体。它发端于对自然规律的全新认知,继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激进姿态,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了人类自身的组织与治理。 我们将跟随伏尔泰的笔触,体验对宗教不宽容的猛烈抨击;潜入卢梭的内心世界,探究“公意”的迷人与危险;跟随孟德斯鸠的脚步,解析权力制衡的精妙机械;最终,直面康德在哥尼斯堡的灯下,力图界定人类理性的边界与潜能。 本书的结构巧妙地融合了主题分析与时间脉络,分为三大部曲:“求真之光:科学革命的哲学遗产”、“立宪之思:主权与权利的重构”,以及“人文之境:道德、美学与普遍性”。 --- 第一部:求真之光——科学革命的哲学遗产 (约 250 页) 本部分聚焦于启蒙运动的基石:对经验、观察和数学推理的绝对推崇。 章节核心内容: 1. 培根的遗产与新工具的诞生: 探讨弗朗西斯·培根所倡导的归纳法如何从方法论层面为政治和社会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蓝图。启蒙思想家如何将观察自然的方法,强行嫁接到研究人类社会的尝试之中,并由此引发的早期社会科学的萌芽。 2. 笛卡尔的怀疑与理性的堡垒: 深入剖析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如何为个体心智的独立性提供了形而上学的支持,从而削弱了传统权威(教会与君权)对个人思维的合法干预。我们着重分析了理性主义在法国和德国如何发展出与英国经验主义不同的路径。 3. 牛顿的宇宙与形而上学的冲击: 牛顿的《原理》不仅仅是一部物理学巨著,它更是一场深刻的哲学地震。本书将详细阐述,一个由精确数学法则支配的、可见的宇宙,如何迫使思想家们重新思考上帝的角色、奇迹的可能性,以及“自然法”在人类事务中应扮演何种角色。这一部分将重点讨论“自然神论”的兴起及其对传统信仰体系的侵蚀。 4. 百科全书工程:知识的世俗化与普及: 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主持的《百科全书》被视为启蒙运动的“武器库”。本章细致考察了这部巨著在编辑过程中所体现的政治敏感性、对专业知识的重新分类,以及它如何将知识从精英阶层的沙龙和大学,带入新兴中产阶级的书桌。 --- 第二部:立宪之思——主权与权利的重构 (约 350 页) 这是本书的核心,探讨启蒙思想如何直接挑战了君主专制,并设计了现代国家的基本运作模式。 章节核心内容: 1. 霍布斯与洛克的契约论分野: 对比分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契约观:霍布斯对绝对安全的需求如何导向利维坦的构建,以及洛克对自然权利(生命、自由、财产)的强调如何为后续的宪政主义奠定了不可剥夺的基础。我们将特别关注英国光荣革命对洛克思想的实际应用。 2. 孟德斯鸠的权力之锚:三权分立的起源与实践: 本章将细致考察《论法的精神》的结构,分析孟德斯鸠如何从对罗马和英国政治体制的观察中,提炼出权力制衡的普适原则。本书将辩证地探讨,这种对“温和的自由”的追求,如何在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浪潮中被扭曲和继承。 3. 卢梭的悖论:公意与个人自由的张力: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启蒙时代最富争议的文本。本章深入剖析“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根源性困境,并探讨“公意”如何被极端化解释,从而为后来的激进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将分析“人民主权”概念从理论光辉走向实际政治操作时的复杂性。 4. 经济学的觉醒:重商主义的黄昏与自由放任的曙光: 启蒙思想不仅关注政治,也关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本部分将介绍魁奈的“自然秩序”概念,以及亚当·斯密如何将个体追求私利的自由,升华为社会福祉的宏大叙事——“看不见的手”。我们追溯了经济自由主义如何与政治自由主义在思想上互相支持,共同构筑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念基础。 --- 第三部:人文之境——道德、美学与普遍性 (约 250 页) 本部分超越了政治制度的构建,关注启蒙运动对人类道德、教育和文化品味的重塑。 章节核心内容: 1. 启蒙的道德重建:休谟与义务论的对立: 探讨大卫·休谟对传统道德基础的彻底颠覆——即“理性不能指导道德,只有情感和习俗才能”。本书对比了休谟的道德相对主义倾向与康德试图通过纯粹实践理性建立普遍道德律的宏伟尝试,揭示了启蒙运动内部对“善”的定义的分歧。 2. 教育与进步的信念: 启蒙思想家普遍相信教育是解放人类心智的唯一途径。本章分析了洛克和卢梭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将教育视为实现“普遍人性”的关键工具,反对蒙昧的代际传递。 3. 美的理性化: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回归与超越: 启蒙运动并非只有冰冷的理性,它同样重塑了审美标准。本章分析了启蒙哲学家如何推崇古典的清晰、平衡与和谐,以此作为对抗巴洛克风格的“情感泛滥”的武器,并为后来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和建筑风格提供了理论支撑。 4. 启蒙的阴影与自我批判: 没有任何思想运动是完美的。本书最后一部分将严肃对待启蒙运动的内在矛盾:它对“理性”的狂热崇拜是否扼杀了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它所倡导的“普遍人”的概念,如何忽视了地域、阶级和性别差异?我们审视了早期对启蒙运动的批判,为理解其历史遗产提供了必要的批判性深度。 --- 本书的独特价值 《迷雾中的航标》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碎片化的哲学、政治理论和科学发现,编织成一个连贯的、具有内在张力的叙事。本书避免了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而是专注于思想的“引爆点”:一个概念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提出,如何被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政治派别所“挪用”,以及它最终如何塑造了西方的现代政治景观——从《人权宣言》到现代宪政民主的每一次呼吸之中,我们都能清晰地辨认出这些思想巨人的回响。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渴望理解现代世界根基的读者的深度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稍高,因为它对读者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它不会浪费篇幅去解释那些耳熟能详的基本概念。然而,一旦跨过最初的适应期,它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作者对于信息密度的处理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每隔几页,你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概念框架或一个等待被挑战的传统论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全书收尾处提出的那个关于“地方性认同如何在帝国体系瓦解后迅速填补真空”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指导读者如何看待后来的历史演变。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像是对未来历史研究范式的一次预演。整本书散发着一种“厚重感”,不是因为页数多,而是因为每一页的内容都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和深入的思辨,让人读完后,必须放下一段时间,让那些交织的线索在脑海中沉淀、重组,才能真正消化其全貌。

评分

这部新近出版的史学巨著,以其宏大叙事和细致入微的考据,彻底颠覆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传统认知。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对经典史料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长期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边疆民族的口述传统与考古发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尘土飞扬的集市,耳畔是不同语言的交织,目睹了权力结构在不同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微妙裂痕。书中对行政体系运作机制的剖析尤为精妙,它不再将帝国描绘成一个僵硬的、自上而下的铁板一块,而是展现了地方精英如何巧妙地利用中央的政策工具为自身谋利,形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共生关系。特别是关于税赋和土地兼并的章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行省的统计数据,揭示了财富分配不均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掉帝国稳定性的根基,这种对微观经济动因的关注,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第一次拥有了令人信服的“体温”。它强迫我重新审视那些教科书上被美化或简单化的“黄金时代”,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底层民众的挣扎与被遗忘的故事。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是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源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源于作者那近乎偏执的史料驾驭能力。他对待一手文献的态度,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对话”。书中对于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描述,采用了多重证据交叉比对的方法,特别是他引述了大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碳十四测年和DNA分析)新近发掘出的碑文残片和遗骸记录,这些材料的引入,直接挑战了流传已久的君士坦丁堡文献的权威性。这种严谨性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脑力的,它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去辨别史料的偏向性和局限性。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动机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从不急于给出道德评判,而是将人物放置于其所处的复杂社会网络中进行分析,展现了权力、宗教信仰与个人野心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顶级的学术侦探报告,证据链条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到令人难以置信,它让历史不再是故事,而是一门需要精密推导的学科。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我过去阅读的大部分历史著作截然不同。它带着一种近乎文学化的冷峻与疏离感。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使用煽情的词汇,而是用精确、克制的语言来描绘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最终的衰落。特别是对军事失败或政治阴谋的描述,他总是采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视角,如同在观察一个精密的机械如何因为一个微小的零件松动而逐渐失灵。这种笔触反而营造出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剧感——那种源自宿命论的、无可挽回的重量。书中有一段关于边境防御工事如何从象征国家力量的图腾,逐渐沦为地方军阀割据的地理标志的描述,文字简短,却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权力消散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在鼎盛期是如何种下自我毁灭的种子,风格上,它更接近于一种对“逝去之美”的精确解剖,而非简单的缅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它不像那些畅销的历史读物那样,用清晰的线性时间轴把所有事件串联起来,而是更倾向于主题式的、跳跃式的探讨。作者似乎更关心的是“结构”而非“事件”。比如,他会用整整一个部分来探讨“公共浴场的社会功能及其对阶级融合的影响”,然后再跳到“远距离贸易网络对城市消费文化的反哺作用”。这种结构安排使得阅读过程像是在攀登一座多层的知识金字塔,你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层面之间进行切换和联想。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叙事逻辑,你会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异常丰满、多维度的世界观。它成功地将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乃至文化人类学的观察点融为一炉,展现出一种高度的综合性。那些关于城市规划、供水系统维护成本的讨论,虽然看起来非常“技术性”,却精准地反映了一个庞大帝国在维持其复杂机器运转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潜在的脆弱性。

评分

购书在京东 满意有轻松!

评分

老婆对历史感兴趣,我只是取款机,老婆比较满意。

评分

罗马帝国可以用来表示所有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土地。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地跨三洲将地中海为自己内陆海的超级大帝国帝国。罗马疆域的全盛时期是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罗马帝国此时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评分

偏门书,关于叛教者朱利安那章是亮点

评分

佐西莫斯(Ζ?σιμος),大约生活于公元5世纪后半叶的拜占庭帝国,他是传统宗教的捍卫者,非基督徒,官至帝王私库度支官及应诉官。

评分

还没有看完,内容还不错,质量也很好。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丰富了我在古罗马题材书籍方面的收藏。

评分

佐西莫斯的《罗马新史》全著一共分为六卷,其中第一卷末尾至第二卷开头部分散佚,涉及到的历史基本为戴克里先时代,而第六卷只剩下开头部分,直至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进攻罗马,及罗马城的僭主阿塔鲁斯被杀嘎然而止。其余的地方则几乎是完整的。弗提乌大主教的评价较为中肯,整部著作文风简洁质朴,但不乏情感流露——特别是通篇都流露着对罗马传统文化丧失(在他看来是被蛮族同化)的痛心。

评分

还行,还没看完,继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