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淮南子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淮南子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刘安 著,陈广忠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文学
  • 先秦诸子
  • 淮南子
  • 译注
  • 经典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6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9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陈广忠先生研究《淮南子》三十多年,此书稿为多年来在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本套译注书的体例增改整理而成,基本架构是作者2008年黄山书社版《淮南子斠诠》。书的底本采用北宋本,校勘精审;“题解”部分以原题解及《要略》为基础,而又重新加以阐释;“注释”部分参照许慎、高诱旧注,并融入较新研究成果;“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意译次之,以正、雅为行文目标。本书扬清代朴学求实之精神,以研究、普及兼顾为原则,力在为读者提供一部新的《淮南子》研究读本。

内容简介

  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被胡适称为“绝代奇书”。全书二十一卷,集秦汉黄老道家之大成。  陈广忠先生研究《淮南子》三十多年,此书稿为多年来在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本套译注书的体例增改整理而成,基本架构是作者2008年黄山书社版《淮南子斠诠》。  书的底本采用北宋本,校勘精审;“题解”部分以原题解及《要略》为基础,而又重新加以阐释;“注释”部分参照许慎、高诱旧注,并融入*新研究成果;“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意译次之,以正、雅为行文目标。本书扬清代朴学求实之精神,以研究、普及兼顾为原则,力在为读者提供一部新的《淮南子》研究读本。

作者简介

  陈广忠,1949年生,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汉语史、音韵学、诗词格律、古代汉语等课程的教研工作。研究《淮南子》35年。已出版主要专著25部(独著21部,合著4部)。主要有:《淮南子译注》(1990)、《刘安评传》(1996)、《淮南子科技思想》(2001)、《淮南子斠诠》(2008)、《淮南子研究书目》(2011)、《淮南子精华》(2010,主编)、《全本全注全译 淮南子》(2012)、《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淮南子》(2015)、《淮南鸿烈解》(2013,校理)、《淮南文集》(2014)、《两淮文化》(1996)、《淮河传》(2009)、《韵镜通释》(2004)、《道家与中国哲学 汉代卷》(2004,合作)、《古典文献学》(2006,合作)、《全国高考语文诗词曲文言文解题指要》(2015)等,并发表论文80余篇。

目录

自序 上册 第一卷 原道训 第二卷 俶真训 第三卷 天文训 第四卷 地形训 第五卷 时则训 第六卷 览冥训 第七卷 精神训 第八卷 本经训 第九卷 主术训 第十卷 缪称训 第十一卷 齐俗训 下册 第十二卷 道应训 第十三卷 氾论训 第十四卷 诠言训 第十五卷 兵略训 第十六卷 说山训 第十七卷 说林训 第十八卷 人间训 第十九卷 脩务训 第二十卷 泰族训 第二十一卷 要略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自 序  《诗》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淮南子· 脩务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生短暂。我从1980年孟秋涉足《淮南子》,寒来暑往,转瞬之间,已从热血青年跨入“耳顺”之年。35 年来,已出版了28部专著(独著23部,合著5 部)。《淮南子》研究有15 部著作行世:《淮南子译注》(1990 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刘安评传》(1995 年,广西教育出版社)、《淮南子科技思想》(2000 年,安徽大学出版社)、《淮南子斠诠》(2008 年,黄山书社)等。其中中华书局将出版5部,已出版3部:《全本全注全译淮南子》(2012年)、《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2014 年)、《中华经典藏书淮南子》(2016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出版《淮南鸿烈解》点校等2部。其中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淮南子译注》一书,写于1985 年,1990 年出版。全书80 万字。这是中国第一部今译今注本。时隔25 年之后,我又完成的这部《淮南子译注》,同吉林文史出版社版《译注》相比,有哪些主要不同呢?  其一,选用版本不同。  《淮南子译注》采用的底本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武进庄逵吉本,用作参校的是刘文典本。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清儒首治此书者为庄伯鸿(逵吉),当乾隆末,用道藏本校俗本,而以案语申己见,虽名校实兼注也。自庄书出,而诵习本书者认为唯一之善本,盖百余年。最近则刘叔雅(文典)著《淮南鸿烈集解》二十一卷,博采先辈之说,参以己所心得,又从《御览》、《选注》等书采辑佚文佚注甚备,价值足以与王氏《荀子集解》相埒。”  梁大师对庄本、刘本的评价,后代学者看法多有不同。于大成《淮南王书考》列举五家评议,云:黄丕烈斥庄逵吉为“庸妄人”。顾广圻谓其书“全无一是”。王念孙谓其“未晓文义,而辄行删改,妄生异说”。吴则虞以为其大耑有五:“一曰底本不明也。二曰误从俗本。三曰注文与正文间隔。四曰引类书之不备。五曰校字疎失,更仆难数。”郑良树谓其过尚不止此,更有三耑:“六曰改今从古。七曰妄言曲说。八曰删省注文。”而于大成的看法是:“庄氏所校,固不得谓之善本,然在晚明清初缪本充斥之际,得此本出而矫之,亦足以一清学者耳目。”但他认为庄本不是“善本”。对于刘本,1998 年安徽大学出版社与云南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淮南鸿烈集解》,我写下“校记”360 多例。当然,庄本、刘本对《淮南子》的流传和研究,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作为供研究使用的 “底本”,则不能称为“善本”。  《淮南子斠诠》采用的底本是北宋小字二十一卷本,上海涵芬楼景印刘泖生钞本,收在《四部丛刊· 子部》中。用作对校的是明正统十年《道藏》二十八卷本,清光绪三十二年《道藏辑要》本,用作参校的有明刘绩《补注》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北宋本与《道藏》本,皆为时代最早、最为完整与原始之“善本”。清代校勘家顾广圻谓北宋本为“当日最善之本”,远出《道藏》本之上。当代台湾学者王叔岷认为北宋本优于《道藏》本,“惜其中颇多讹误耳”(《跋日本古钞卷子本淮南鸿烈兵略间诂第廿》)。  北宋本与诸本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精到之处,且保留北宋之前旧貌。如《原道训》:“源流泉滂,冲而徐盈。”高诱注:“浡,涌也。”其正文中的“滂”字,《道藏》本、《道藏辑要》本、刘绩《补注》本、《汉魏丛书》本、庄逵吉本正文及注文皆作“浡”。浡,《广韵》“没”韵:“浡然兴作。”《尔雅· 释诂下》:“浡,作也。”即兴起义。与文义不合。滂,《说文》:“沛也。”徐锴《系传》:“水广及皃。”指水盛涌出。《玉篇》:“滂,滂沱也。”知以“滂”字为盛。  再如《道应训》:“七日,石乞入曰。”《道藏》本、《道藏辑要》本、刘绩《补注》本、庄逵吉本皆作“乙”。王念孙《读书杂志》:“石乙”当为“石乞”,字之误也。(“乞”即“气”之省文,非从 “乙”声,不得通作“乙”)《人间篇》及哀十六年《左传》、《史记· 楚世家》、《伍子胥传》、《墨子· 非儒篇》、《吕氏春秋· 分职篇》皆作“石乞”。陈按:北宋本是,其余诸本皆经过改动。  其二,校勘方法的理念不同。  清末民初学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 校勘》中,把校法分为 “死校”、“活校”两种。“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顾千里、黄荛圃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卢抱经、孙渊如所刻之书是也。”当代学者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有《校法四则》,归纳为本校、对校、他校、理校四种。“活校”是广义的理校。因为校勘方法的理念不同,清代校勘学家遂分为两派:一派重视对校,辅以他校,重在存真,以顾广圻为代表;一派重视理校,参用他校法,强调校改,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两种校勘方法的争论,影响至今。以庄逵吉本、刘文典本与北宋本、《道藏》本对校,知庄、刘皆采用活校之法,已远非《道藏》本之旧。  《淮南子译注》对版本讹、误、衍、倒的处理,采用理校之法,因此失误较多。而《淮南子斠诠》则采用“死校”与理校结合之法,重在存真,尽量不改变原本旧貌,以求给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北宋本;而对其失误,也进行了校正。对其校勘结果的处理,采用的是底本附校勘记形式。  如庄逵吉本《说林训》:“钓者静之,罩者抑之,罣者举之,为之异,得鱼一也。”王念孙《读书杂志》:“罣”非取鱼之具,《意林》、《埤雅》及《初学记· 武部》、《太平御览· 资产部》十四引此,并作“罾者举之”,是也。“罾”者举罾而得鱼,故言 “举”。郑良树《淮南子斠理》:《韵府群玉》十五引此,亦作“罾者举之”。于大成《说林校释》:《诸子类语》四引,“罣”亦作“罾”。陈按:北宋本“罣”作“罾”。罣,《广韵》“霁”韵:“挂也。”《玉篇》:“罣,罣碍也。”罾,《说文》:“鱼网也。”王筠《说文句读》引《风土记》:“罾,树四柱而张网于水中,如蜘蛛之网,方而不圆。”知北宋本是,庄本误。  再如庄逵吉本《说山训》:“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北宋本“椎”作“推”。《释名· 释用器》:“椎,推也。”知“推”可通 “椎”,“推”又是“椎”的声训义,“推”字不误。  其三,考证的力度不同。  《淮南子译注》的注释部分,基本采撷许慎、高诱之注。对版本的失误,音义的辨证,皆未作深究。而《淮南子斠诠》则对版本的不同,许慎、高诱注的考释,文献的征引等方面,则多有增加。如《原道训》:“刘览偏照,复守以全。”《译注》注释:偏:远。《斠诠》:偏,通“徧”,周遍。按: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后汉书· 东夷传赞》李贤注云:“偏,远也。”亦合本文之义。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偏,叚借为徧”。《说文》:“偏,颇也。”“徧,帀也。”知北宋本用借字,其本字当作“徧”。即周遍义。  再如《原道训》:“扶摇抮抱羊角而上。”《译注》注释:抮:旋,转。扶摇:盘旋而起的旋风。羊角:曲折上升的旋风。而《斠诠》的注释是:扶摇:盘旋而起的暴风。《庄子· 逍遥道》:“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抮抱:旋转曲折。《广雅· 释训》:“轸,转戾也。”《集韵》“职”韵:“ ,《博雅》:轸,转戾也。”并见《精神训》、《本经训》,“抱”字皆误。按:吴承仕《经籍旧音辨证》,已对此进行了辨析。  其四,译文的准确度有所提高。  近代学者严复在《天演论· 译例言》中提出汉语与外文对译“信、达、雅”的要求。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十分艰难的。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汉语言文字的坚实功底。  如《说林训》:“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译注》译文:“大凡用人的方法,就像用燧取火一样,迟缓了就得不到火,次数多了就不能打中,正好在快慢、次数适中的时候,才能燃着。”这个译文的依据是高诱注:  “疏,犹迟也。数,犹疾也。”而高氏的注释缺乏科学性。此言阳燧聚焦取火,与快、慢无关。《孔子家语· 贤君》王肃注:“数,近;疏,远。”《玉篇》:“疏,远也。”《斠诠》的译文是:“大凡用人的方法,就像用燧取火一样,距离它远了就得不到火,距离它近了就不能得中,正好在远近适中(即焦点)的时候,才能燃着。”  《淮南子》冠绝一世。绚丽多姿的文采,吞吐天地、雄视八方的阔大气势,书中体现的汉初黄老道家的进取精神和恢弘气度,以及深邃的哲理,连珠似的妙语,博大精深的思想,很自然成为“文宗秦汉”散文的代表作。《淮南子》如冰山之雪莲,探幽寻秘,需越崇山峻岭,破艰难险阻,方能得其芳芬。《淮南子》又如尘世之桂花,山间湖畔,荒郊旷野,不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淮南子》流行两千多年,倾倒了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骚客。这里有东汉的许慎、马融、卢植、高诱、延笃,宋代苏颂、高似孙、黄震,明代刘绩、张烒如、王蓥、焦竑、朱东光、茅一桂、王夫之,清代黄丕烈、惠栋、顾广圻、陈奂、王念孙、钱塘、庄逵吉、卢文弨、汪文台、孙诒让、陶方琦、俞樾,近代曾国藩、章太炎、吴汝纶、梁启超、王国维,现当代胡适、刘文典、刘家立、蒋礼鸿、于大成、刘典爵、吴则虞、吴承仕、杨树达、刘盼遂、马宗霍,王叔岷、郑良树,日本池田知久、美国安乐哲、加拿大白光华,等等。我想,《淮南子》独特的思想体系,独立的思维模式,超越时代的创新理念,驰骋天地的绝代鸿文,这是它在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中,永不泯灭的根本原因。  学术创新的著作是怎样产生的?“隐忍苟活”的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仲尼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中国古代的学术创新,就是由这些囚禁者、流浪者、放逐者、身残者、受刑者、贬谪者、发愤者等,用智慧、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其著述方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丰碑。而作为小小诸侯王的刘安,妙龄祖母赵美人的吞金自逝,年轻父亲刘长的绝食毙命;宫廷斗争的永无休止,暗无天日;秦汉战争的腥风血雨,生灵涂炭;“文景之治”的相对稳定与隐藏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凡此种种,都促使这位饱学的侯王,不断思索着天下长治久安的良策,于是这部融黄老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儒家的仁政学说、法家的进步历史观、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以及兵家战略战术等各家思想精华为一体的传世之作,便应运而生了。  在当今世俗社会权势、金钱、名利与学术结为一体,学术腐败愈演愈烈的氛围之下,作为草根学术的生存、发展和创新的空间,日趋狭窄。作者呕心沥血数年完成的《淮南子斠诠》,在出版无望之时,淮南市八公山区人民政府、安徽大学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有识之士,伸出援手,给以出版资助,使这部著作得以顺利问世。这是有益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远见之举。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何志华教授,他为我搜集了港、台学者的研究资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陈广忠  2007 年元旦于安徽大学草野居
《国学经典文库:淮南子精讲》 《国学经典文库:淮南子精讲》是一部深入解读中国古代智慧瑰宝《淮南子》的权威性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原著,而是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旁征博引的阐释,为读者全面呈现《淮南子》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治国方略、宇宙观念以及人生智慧。本书致力于打破古籍阅读的壁垒,以现代人的视角和理解方式,将这部影响深远的经典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使其光辉得以传承与发扬。 一、 《淮南子》的时代背景与价值 《淮南子》,又称《淮南王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创作的哲学著作。成书于汉武帝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开端,思想文化在诸子百家碰撞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格局。《淮南子》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它集诸子百家之长,尤其是融合了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思想体系。 本书首先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思想激荡的汉代,深入探讨《淮南子》诞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理解当时的社会需求、统治者的统治理念以及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淮南子》的思想内核。作者将详细分析《淮南子》为何能够集大成,其在融合诸子百家思想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以及它对后世思想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在道家思想的发展、汉代谶纬学的形成、古代科技思想的萌芽等方面,《淮南子》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 《淮南子》的核心思想解读 《淮南子》内容宏富,包罗万象,涵盖了哲学、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等多个领域。本书将以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对《淮南子》的核心思想进行逐一的深度剖析。 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淮南子》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尤其是对“道”的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淮南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阐述,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天地运行的根本动力。本书将重点解读《淮南子》关于“道”的生成观、运行论,以及如何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同时,也会探讨《淮南子》如何将道家的“柔弱不争”与现实政治的“兼并天下”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更为务实和积极的道家思想。 天地宇宙的宏大视野: 《淮南子》在天文、地理、宇宙论方面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远见。《天文训》、《地形训》、《时则训》等篇章,对宇宙的起源、天象的变化、地球的构造、四季的更替等都有系统的论述。本书将以现代科学的视角,解读《淮南子》中关于“天圆地方”、“地气”、“五行相生相克”等观念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例如,书中对于宇宙的形成和演化、自然灾害的成因、气候变化规律的探讨,都闪烁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之光。 人生修养与处世智慧: 《淮南子》不仅关注宏大的宇宙和政治,也深入探讨了个人的修养和处世之道。《主术训》、《说山训》、《缪称训》等篇章,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如何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如何审时度势、如何明辨是非、如何与人交往的智慧。本书将从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提炼《淮南子》中关于“知人”、“善用人”、“守时”、“藏拙”、“同异”、“好恶”等方面的论述,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人生指导,帮助读者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立足之道,实现个人价值。 政治哲学与治国方略: 作为一部诞生于帝王之家的著作,《淮南子》对政治哲学和治国方略有着深刻的思考。《览冥训》中的“神话”、《齐俗训》中的“政令”、《兵略训》中的“军事”等,都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独到见解。本书将重点分析《淮南子》提出的“君人者,贵德而贱货”,“善者,道之所善,而民不让;恶者,道之所恶,而民不辞”等政治理念,以及其关于“法”、“术”、“势”的运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繁荣、有序的社会。同时,也会探讨《淮南子》对于“教化”、“礼乐”、“法制”等方面的融合,为后世的治国之道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 三、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 《国学经典文库:淮南子精讲》力求在内容、形式和解读方式上实现多方面的创新,旨在为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精炼的原文选读与深度解读: 本书并非收录《淮南子》的全文,而是精选了最具代表性、思想最精华的篇章进行深入解读。每一篇选文都经过精心考量,力求展现《淮南子》的整体风貌和核心要义。在解读过程中,作者不仅会阐释原文的字面意思,更会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联系历史背景,结合现代认知,力求做到既尊重原意,又富有时代精神。 清晰的逻辑结构与多维度的分析: 全书按照思想主题和篇章结构,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每个核心思想都独立成章,并辅以详细的子目录,方便读者快速定位和理解。在对每个思想进行分析时,作者会运用历史考证、哲学辨析、文化比较、跨学科研究等多种方法,力求使解读更加全面、深入、客观。 丰富的注释与便捷的阅读体验: 本书为原文提供了详尽准确的注释,包含字词解释、典故出处、历史背景补充等。注释力求做到“精当而不冗余”,既能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又不至于打断阅读的流畅性。书中还穿插了精美的插图,如古代星象图、地理示意图、人物画像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人文关怀与现实启示: 在深入解读《淮南子》思想的同时,本书始终关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作者将引导读者思考《淮南子》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应用,例如在企业管理、个人成长、环境保护、国际关系等领域,都能找到《淮南子》思想的影子。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人生指南。 四、 目标读者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十分广泛,包括: 国学爱好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历史典籍感兴趣的读者。 历史学、哲学、文学专业学生及研究者: 需要深入了解《淮南子》及其思想体系的学术群体。 管理者、决策者: 希望从中汲取治国理政、领导管理智慧的各界人士。 寻求人生智慧与心灵启迪的读者: 对个人修养、处世哲学、生命意义有所探索的读者。 对古代科技、天文地理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思想萌芽的读者。 《国学经典文库:淮南子精讲》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佳作。它将带领读者走进《淮南子》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感受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光芒,从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启迪。本书不仅是对《淮南子》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幻色彩和神话传说非常感兴趣,《淮南子》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一方面的求知欲。书中的很多篇章都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关于宇宙的构成,关于神灵的描述,以及那些光怪陆离的奇闻异事,读起来就像是在阅读一部古代的科幻小说,又像是在浏览一部神话故事集。但它又不仅仅是虚构,更重要的是,这些想象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译注本的优点在于,它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转化成了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并且通过详尽的注释,帮助读者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道”的阐释,作者试图用一种更加具象的方式来解释这个抽象的概念,将它与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的观点,想象他所描绘的世界,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与古人一同探索宇宙的奥秘,感受人生的真谛。译文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不会显得过于生硬,读起来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注释的及时和准确,更是避免了我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挫败感,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吸收。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推广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深入了解《淮南子》这部著作的途径。收到这本译注本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整体装帧典雅大方,细节之处也做得十分用心,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水准。译文方面,我发现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用现代汉语进行解读,语言流畅自然,许多晦涩的句子被化繁为简,使得原著的意义得以清晰地呈现。尤其让我称赞的是注释部分,它不仅仅是对生僻字词的解释,更深入地挖掘了文中出现的典故、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学术观点,为我理解《淮南子》的思想体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发现,原来《淮南子》的价值远不止于其神话传说和奇幻想象,它更是古代思想家对宇宙、人生、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刻探讨的集大成者。译注本使得这些宝贵的思想得以穿越历史的鸿沟,与现代读者进行对话。我在阅读时,常常被作者的辩证思维和宏大视野所折服,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可以说是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满足了专业研究的需求,也方便了普通读者进行入门学习。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著作,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从未过时。《淮南子》这本书,正是这样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宝藏。拿到这本译注本,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全”和“精”。“全”在于其收录内容的完整性,似乎将《淮南子》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精”则体现在译文和注释的细致入微。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未经译注的古籍,常常因为文字的障碍而倍感沮丧,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译文的语言风格既不失古朴的韵味,又具备现代汉语的清晰明了,阅读起来非常顺畅,就像是有一位博学的老师在一旁悉心讲解。而注释部分,更是让我惊喜连连。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解释,更是对作者思想的出处、引用的典故、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解读,都做了相当详尽的梳理。这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下去理解《淮南子》的内涵,也让我认识到,原来书中很多看似玄妙的论述,都与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每读完一个篇章,我都会有所感悟,对古代先贤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最近花了不少时间沉浸在这本《淮南子》译注本中,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探险。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邃性。从宇宙的起源、天象的运行,到人体的生理、君臣的治理,再到一些奇特的传说故事,几乎无所不包,展现了古人对世界万物的宏大认知和细致观察。虽然其中一些内容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可能显得有些“离奇”,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中很多论述都闪烁着辩证的智慧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译文部分非常出色,它有效地消解了古文的阅读障碍,使得我能够流畅地理解原文的意思,甚至能感受到一些作者的文学色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道”的探讨,它并非高高在上不可企及,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注释的详尽程度更是让我赞叹不已,它如同一个细心的向导,在我遇到困惑时及时指引方向,解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评分

最近购入了几本中国古代名著的译注本,其中《淮南子》是让我最为惊艳的一部。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打开目录,发现收录的篇章非常齐全,每一篇都有详细的译文和注释,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对《淮南子》的书名有所耳闻,知道它包含了很多奇思妙想和哲学思想,但苦于古代文献的晦涩难懂,一直没有深入阅读。这次的译注本,语言清晰流畅,注释详尽,能够很好地帮助我理解原文的意思。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天文学和地理学的章节,作者在书中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和对宇宙万物的观察,很多内容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比如,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论述,虽然与现代科学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性观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译文的准确性我虽然无法完全考证,但从通俗易懂的程度来看,已经做得相当出色。注释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都做了细致的解释,让我能够轻松地阅读,而不会因为某个词汇而卡壳。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合理,原文、译文、注释分栏清晰,方便对照阅读。总的来说,这是一套非常值得推荐的经典著作,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次穿越时空,与古代智慧对话的绝佳机会。

评分

本书前言对著名道家典籍《列子》的成书、撰者、学术源流诸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正文分段注解,全篇翻译。各篇前有简论,对本篇主旨进行阐析。《列子译注》是《列子》的译注版本,书中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凸显了古人的智慧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书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见解与心得,是一本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经典读物。

评分

精装版的颜氏家训印刷非常精良,纸质光滑,印刷上乘,封面设计也很漂亮,比中华书局三全本的那一套好。

评分

就陈先生的前言来看,此版是用心了。

评分

国语译注——正文字大,便于阅读。

评分

买了这么多的书才花了二百多块大洋,真的是很给力啊!真的是很实惠!书的质量也很好!非常不错!

评分

买书上京东,京东真不错哦

评分

国字经典,《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书好。

评分

很喜欢这些书,装订不错,一次买了几本,囤起来慢慢看,充实了我的书架,国学博大精深,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学习。

评分

中国古代科学,应该了解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