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软件建模与文档写作

软件工程——软件建模与文档写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浩,王文乐,刘金,戴莉萍 著
图书标签:
  • 软件工程
  • 软件建模
  • 软件文档
  • 需求分析
  • 系统设计
  • UML
  • 软件开发
  • 软件质量
  • 文档写作
  • 软件工程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30243
版次:01
商品编码:119698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软件工程“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按照软件工程的流程设置章节内容,以实例为线索,强调每个阶段的建模与文档写作、图例绘制。
2. 对同一阶段下不同开发思想下的模型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各种图例中*可能常见的错误进行了讲解。开发者按图索骥地进行实际项目的组织开发。
3. 增补了不少软件开发知识,如项目前期如何根据现实进行需求抽取和表达,模型在开发过程各阶段之间如何进行衔接,开发思想如何在各阶段如何体现。
4. 增补目前有关软件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它们完美地嵌套在合适的软件开发过程中。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现有软件工程教学和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软件工程的*新发展,以及目前软件工程教学的需要,围绕软件工程的三大要素——过程、方法和工具,以软件过程为引领,介绍软件开发工具和方法在不同软件开发阶段的建模和文档撰写。通过案例,以对比的方式,介绍结构化思想和面向对象思想在各个开发阶段中模型的体现,并在其中贯穿介绍了*新的软件工程应用技术。本书内容包括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建模工具、项目前期、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软件测试、结构化开发案例、面向对象开发案例、综合实验等。在本书*后,介绍了安全设计、设计模式和UML语言等内容。
本书强调软件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软件开发过程为引导,介绍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和开发方法的应用。全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注重培养软件项目实际建模能力和文档的写作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书中例题与习题丰富,便于教学和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或信息类相关专业本科生软件工程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类专业软件工程教材,也可供软件项目开发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龙浩,博士。
江西师范大学 软件学院 副教授。
主讲课程: IT项目管理、 软件工程 、Web程序设计。

目录

第1章 软件开发过程 1
1.1 软件工程概述 1
1.1.1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 1
1.1.2 软件的特征和分类 2
1.1.3 软件危机 3
1.1.4 软件工程概念和基本原则 4
1.2 软件生命周期 5
1.2.1 软件定义期 5
1.2.2 软件开发期 5
1.2.3 软件运行与维护期 6
1.3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7
1.3.1 瀑布模型 7
1.3.2 原型模型 8
1.3.3 增量模型 9
1.3.4 螺旋模型 10
1.3.5 喷泉模型 11
1.3.6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 11
1.4 软件企业过程能力评价模型 13
1.5 软件开发技术 14
1.5.1 结构化技术 14
1.5.2 面向对象技术 15
1.5.3 组件技术 16
1.6 软件开发过程的建模与文档 24
1.7 本章小结 27
习题 28
第2章 软件建模工具 29
2.1 Visio工具 29
2.1.1 Visio简介 29
2.1.2 Visio 2013基本操作 31
2.1.3 Visio 2013建模示例 32
2.2 StarUML 38
2.2.1 StarUML简介 38
2.2.2 StarUML基本操作 39
2.2.3 StarUML建模示例 42
2.3 Rational Rose 47
2.3.1 Rational Rose简介 47
2.3.2 Rational Rose基本操作 48
2.3.3 Rational Rose建模示例 49
2.4 建模工具的比较 50
2.5 本章小结 51
习题 51
第3章 项目前期 52
3.1 项目前期的主要工作 52
3.1.1 现状分析 52
3.1.2 需求收集 59
3.1.3 粗略设计 61
3.1.4 可行性分析 67
3.2 结构化的项目前期实例 68
3.2.1 组织分析 68
3.2.2 业务流程分析 70
3.2.3 需求收集 74
3.2.4 粗略设计 77
3.2.5 可行性分析 86
3.3 面向对象的项目前期实例 87
3.3.1 组织分析 87
3.3.2 业务流程分析 87
3.3.3 需求收集(同3.2.3) 93
3.3.4 粗略设计 93
3.3.5 可行性分析(同3.2.5) 95
3.4 项目前期的文档描述规范 95
3.5 本章小结 96
习题 97
第4章 需求分析 98
4.1 需求分析概述 98
4.1.1 需求获取 98
4.1.2 需求建模并细化 99
4.1.3 需求文档化 105
4.1.4 需求验证 105
4.2 结构化方法的需求分析 106
4.3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 112
4.4 需求分析的描述规范 118
4.5 本章小结 121
习题 121
第5章 总体设计 122
5.1 设计思想 122
5.1.1 结构化总体设计概述 122
5.1.2 面向对象总体设计概述 125
5.1.3 数据库设计 131
5.1.4 应用系统的安全设计 132
5.1.5 总体界面布局 135
5.2 结构化总体设计 136
5.3 面向对象总体设计 146
5.4 总体设计文档规范 155
5.5 本章小结 156
习题 156
第6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157
6.1 详细设计 157
6.1.1 界面设计 157
6.1.2 模块/类方法设计 159
6.2 详细设计的模型 160
6.2.1 程序流程图 160
6.2.2 判定表 161
6.2.3 判定树 161
6.3 详细设计方法 162
6.3.1 Jackson方法 162
6.3.2 Jackson方法下模块设计 162
6.3.3 面向对象方法下的类方法设计 164
6.4 程序实现 165
6.4.1 程序设计语言选择 165
6.4.2 编码风格 165
6.5 调试 166
6.6 详细设计文档规范 167
6.7 本章小结 168
习题 168
第7章 软件测试 169
7.1 软件测试概述 169
7.1.1 测试目标和原则 169
7.1.2 测试过程模型 170
7.1.3 测试类型 171
7.1.4 测试方法 174
7.1.5 测试用例设计 176
7.2 结构化测试 178
7.2.1 模块内测试 179
7.2.2 模块测试 189
7.2.3 结构化集成测试 192
7.3 面向对象测试 193
7.3.1 类方法测试 193
7.3.2 类对象测试 193
7.3.3 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 198
7.4 软件测试文档 200
7.5 本章小结 206
习题 206
第8章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结构化方法 208
8.1 项目前期 208
8.1.1 组织分析 208
8.1.2 业务分析 209
8.1.3 需求收集 212
8.1.4 粗略设计(略)(见9.1.3) 213
8.1.5 可行性分析(略) 213
8.2 需求分析 213
8.2.1 顶层数据流图 213
8.2.2 0层数据流图 214
8.2.3 1层数据流图 215
8.3 总体设计 229
8.3.1 总体功能结构 229
8.3.2 系统软件构成 230
8.3.3 系统物理构成 238
8.3.4 系统配置 238
8.3.5 数据库设计 239
8.4 详细设计 244
8.4.1 论文管理详细设计 244
8.4.2 答辩管理详细设计 245
8.5 本章小结 245
第9章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面向对象方法 246
9.1 项目前期 246
9.1.1 软件分析 246
9.1.2 系统需求收集 249
9.1.3 粗略设计 250
9.1.4 可行性分析(略) 251
9.2 需求分析 251
9.2.1 用例图 251
9.2.2 用例描述 252
9.2.3 系统类 263
9.3 总体设计 264
9.3.1 功能结构设计 264
9.3.2 系统软件构成(部分) 265
9.3.3 功能模块与类程序的关系 265
9.3.4 接口 266
9.3.5 系统的物理构成与配置 269
9.3.6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269
9.4 详细设计 272
9.5 系统测试用例 277
9.6 本章小结 279
第10章 综合实验 280
附录1 安全设计 292
A.主要依据 292
B.安全设计原则 292
C.安全保障系统设计目标 293
D.安全系统风险分析 293
E.安全体系框架 295
F.安全域的规划 296
G.安全技术体系设计 298
H.安全产品部署 305
I.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306
J.安全服务体系设计 311
附录2 设计模式 315
A.抽象工厂模式 315
B.建造者模式 316
C.原型模式 316
D.单例模式 317
E.适配器模式 317
F.桥接模式 318
G.组合模式 318
H.装饰模式 319
I.门面模式 319
J.享元模式 320
K.代理模式 320
L.职责链模式 321
M.命令模式 321
N.解析器模式 322
O.迭代器模式 323
P.中介模式 323
Q.备忘录模式 324
R.观察者模式 324
S.状态模式 325
T.策略模式 325
U.模板模式 326
V.访问者模式 326
附录3 UML建模语言 328
A.UML发展历程 328
B.UML的基本构成 329
C.UML的五种视图 330
《软件工程:精益实践与敏捷开发》 本书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软件已成为驱动现代社会运转的核心引擎。然而,软件开发的复杂性与日俱增,项目延期、成本超支、质量低下等挑战层出不穷。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在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和严苛的市场竞争时,显得力不从心。《软件工程:精益实践与敏捷开发》并非一本关于软件建模或文档写作的枯燥手册,而是深入剖析了现代软件工程的核心理念与前沿实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高效、可落地的开发方法论,帮助团队构建高质量、响应迅速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软件产品。 本书的出版,源于我们对软件工程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业界痛点的敏锐捕捉。我们认识到,在软件开发领域,仅仅掌握技术工具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够引领项目走向成功的,是对整个开发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对团队协作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客户价值的持续关注。因此,本书将目光聚焦于“精益”与“敏捷”两大核心理念,并以此为基石,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软件工程方法体系。 核心理念:精益思想与敏捷宣言的融合 本书开篇即深入探讨“精益”思想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精益生产起源于制造业,其核心在于消除一切形式的浪费,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价值。我们将这一理念延伸至软件开发,重点关注如何识别并消除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浪费,例如:过度的文档、不必要的特性、等待时间、任务切换、缺陷返工等。通过精益的思想,我们可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缩短交付周期,并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工作上。 紧随其后,本书将详细阐述“敏捷宣言”的精神与原则。敏捷开发以其灵活性、响应性以及对客户协作的重视,已经成为现代软件开发的主流范式。我们将逐一解析敏捷宣言的四个核心价值: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客户协作高于合同谈判、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这些价值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指导我们进行软件开发实践的根本原则。 体系架构:从战略到执行的全方位指导 本书并非孤立地介绍某个工具或某个方法,而是构建了一个由战略、组织、流程、技术和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 战略层面: 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软件开发与企业的商业目标紧密结合。这包括理解产品愿景、制定合理的优先级、以及如何通过软件交付来驱动业务增长。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正在构建的软件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目标用户是谁?它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战略性的思考是成功软件开发的基础。 组织层面: 软件开发是一项团队活动。本书将深入研究高效的团队结构、角色职责以及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我们将讨论如何构建跨职能、自组织的敏捷团队,以及如何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流动和知识共享。一个健康的组织文化,能够极大地提升团队的生产力和创新力。 流程层面: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将详细介绍多种主流的敏捷开发流程,例如 Scrum、Kanban 以及 XP(极限编程)。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流程的表面介绍,而是会深入剖析每个流程的关键活动、工件和角色,并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按需选择、持续改进”的原则,鼓励读者根据自身团队的特点和项目需求,灵活地裁剪和调整敏捷流程,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开发模式。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需求管理、迭代规划、每日站会、评审会议和回顾会议。 技术层面: 敏捷开发并非排斥技术。相反,它鼓励采用先进的技术实践来支撑快速迭代和高质量交付。本书将重点介绍与敏捷开发紧密相关的技术实践,例如:持续集成(CI)、持续交付(CD)、自动化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端到端测试)、代码重构、以及行为驱动开发(BDD)。这些技术实践能够显著提升开发效率,降低缺陷率,并为快速响应变化提供技术保障。 文化层面: 任何方法论的成功都离不开与之匹配的文化支撑。本书将强调培养一种拥抱变化、鼓励学习、信任合作、注重反馈的敏捷文化。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领导力的示范、培训和实践,将敏捷价值观融入团队的日常工作中,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高效协同的开发环境。 内容亮点与特色 《软件工程:精益实践与敏捷开发》的书写力求: 理论与实践并重: 我们不仅会深入讲解敏捷和精益的核心理论,更会提供大量的真实案例、场景分析和实操建议,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执行的实践。例如,在介绍 Scrum 时,我们会详细讲解每个角色的职责、每个事件的目的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冲刺规划。 方法论的融合与创新: 敏捷和精益并非相互独立的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本书将着重强调如何将两者的精髓融合,形成一种更强大、更全面的软件开发方法。例如,精益中的“价值流图”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敏捷流程中的瓶颈;敏捷中的“持续改进”理念也与精益的“ Kaizen”精神不谋而合。 工具与实践的结合: 尽管本书不侧重于某个特定工具的使用,但我们会介绍一些在敏捷开发中常用的工具类别,例如项目管理工具(Jira, Trello)、版本控制系统(Git)、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工具(Jenkins, GitLab CI)以及自动化测试框架。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工具是为方法论服务的,不应过度依赖工具而忽略了核心的流程和协作。 面向读者群体的广泛性: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软件开发人员、项目经理、产品负责人、测试工程师、团队领导者,以及任何对高效软件开发感兴趣的 IT 专业人士。无论您是刚接触敏捷开发的新手,还是希望深化理解并优化实践的资深从业者,都能从中获益。 语言的易读性与启发性: 我们力求用清晰、简洁、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和理解。我们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并在必要时提供详细的解释。 结语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软件时代,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工程方法,如同为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只配备了精准的导航仪和稳固的船舵。本书《软件工程:精益实践与敏捷开发》将是您在软件开发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将帮助您摆脱低效的困境,拥抱快速的变化,构建出真正满足客户需求、具有卓越品质的软件产品。我们相信,通过本书所介绍的精益与敏捷的理念和实践,您将能够显著提升团队的开发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实现软件项目的成功。现在,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精益求精、敏捷致胜的软件工程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了“持续改进”的理念。软件工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建模方法和文档规范也在不断演进。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方法,还展望了一些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AI在软件建模和文档生成中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学习软件工程知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书中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思考题,也鼓励读者在阅读后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这对于培养我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我这样的读者。作者用词精准,表达清晰,避免了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同时,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又不乏幽默感,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枯燥乏味。例如,在描述一些常见的建模错误时,作者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点醒读者,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吸收和记忆书中的知识。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解释抽象概念时,总是会引用大量的实际项目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涵盖了不同类型的软件系统,比如Web应用、移动应用、嵌入式系统等,而且还详细地展示了如何运用书中介绍的建模工具和文档模板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需求建模时,作者提供了一个电商平台的案例,一步步地展示了如何通过用户故事、用例图、活动图等来捕获和分析用户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设计。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知识点与自己的工作经验相结合,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案例分析中提出的那些“坑”和“避坑指南”,这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实用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给人一种专业而不失亲和力的感觉。封面上“软件工程——软件建模与文档写作”几个大字,字体选择沉稳有力,一看就知道是内容扎实的专业书籍。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在我接触软件开发的初期,总是觉得建模和文档写作是两个既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建模,似乎是一个抽象的艺术,各种 UML 图形看得我眼花缭乱,却难以将它们与实际的软件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而文档写作,更是常常被视为枯燥乏味的“副业”,写出来的内容要么过于技术化,普通人看不懂,要么又太过泛泛而谈,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这本书名恰恰点出了我当下最需要解决的痛点,让我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掌握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模型,以及如何用清晰、准确、易于理解的语言来描述软件设计和实现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告诉我“是什么”,更能深入地讲解“为什么”和“怎么做”,用生动易懂的案例来支撑理论,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的软件工程类书籍之一。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软件建模和文档写作的核心概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教会我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项目开发中。这本书让我对软件建模和文档写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极大地提升了我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软件开发生涯中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我也会强烈推荐给我的同行们。

评分

而关于软件文档写作的部分,这本书更是给了我“拨云见日”的感觉。我以前总觉得写文档是一件“苦差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组织语言,描述那些琐碎的细节。但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高质量的文档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沟通”和“知识沉淀”的有力工具。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文档,如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等的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特别让我受益的是关于“用例”的撰写方法,作者强调了“主角、目标、场景”的要素,以及如何从用户视角出发来描述系统的功能,这让我写出来的用例更加清晰、完整,也更容易被开发和测试团队理解。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文档模板和工具推荐,大大提高了文档撰写的效率。

评分

这本书在强调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方面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作者在介绍各种建模方法和文档规范时,都能够追溯其产生的背景和解决的问题,让我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例如,在讲解迭代开发模型时,作者对比了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的优缺点,解释了为什么迭代模型在现代软件开发中更受欢迎,以及在这种模型下,建模和文档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具体的技术细节在整个软件工程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避免陷入“就事论事”的局限。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目录。目录结构清晰明了,从软件工程的基础概念,到各种建模方法(UML、ER图等)的详细介绍,再到不同类型的软件文档(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等)的撰写规范,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这种结构安排让我对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有了整体的把握,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深厚功力。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敏捷开发中的建模与文档”的部分,这对我目前的项目实践至关重要。很多传统的建模和文档方法在敏捷环境下显得不够灵活,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在这种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下,依然能够保持高质量的建模和有效的文档管理。此外,书中对“模型驱动架构”(MDA)和“领域驱动设计”(DDD)等前沿概念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这说明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基础层面,而是兼顾了理论深度和前沿视野,有望帮助我打开新的思路,提升软件设计的层次。

评分

读完关于软件建模的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化繁为简”。在我以往的认知中,建模似乎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图形符号。然而,这本书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各种建模方法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步骤。作者在介绍UML中的各种图时,都辅以了大量的示意图和实际代码片段的关联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模型与代码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指导编码实践。特别是关于“领域驱动设计”中的限界上下文和聚合的设计原则,以前只是有所耳闻,但一直未能完全领会其精髓,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非常系统和透彻的阐述,让我对如何构建清晰、可维护的大型软件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我认为在于它对“沟通”这一核心概念的强调。作者不止一次地指出,软件建模和文档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无论是架构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还是产品经理,都需要通过模型和文档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书中在讲解UML图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画图的技巧上,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图示在不同沟通场景下的作用和意义,比如时序图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对象之间的交互流程,类图如何展示系统的静态结构。对于文档写作,作者也强调了“受众意识”,即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技术人员、非技术人员、管理者等)来调整文档的语言风格和信息详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这一点对于提升团队协作效率,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返工和误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正品书!!!!!

评分

还没仔细看呢!

评分

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

评分

理论联系实际

评分

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

评分

正品书!!!!!

评分

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

评分

包装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