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信息安全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天发 编
图书标签: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网络空间安全
  • 数据安全
  • 安全技术
  • 安全防护
  • 威胁情报
  • 漏洞分析
  • 安全策略
  • 密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9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74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网络空间安全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7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网络空间信息安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提供配套电子课件。重点阐述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侧重论述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选择策略,安全保密的构建方法和实现技能。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阐述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侧重论述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选择策略,安全保密的构建方法和实现技能。本书共13章,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概论、病毒防范技术、远程控制与黑客入侵、网络空间信息密码技术、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网络安全协议、无线网络安全机制、访问控制与防火墙技术、入侵防御系统、网络数据库安全与备份技术、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技术、网络安全测试工具及其应用、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及实训指导等。本书配有免费电子教学课件。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网络空间信息安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蒋天发,男,湖北荆门人,硕士,2002年1月被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聘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学校电子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任2016年亚太社会计算与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ISCAM 2016)网络空间安全论坛的主席。长期从事数据库与大数据云计算、高性能网络和信息安全及数字水印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已出版专著与教材16部,已发表学术论文100 多篇,其中有30 多篇被EI收录。现任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目录

第1章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概论 1
1.1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 1
1.2 网络空间面临的安全问题 2
1.2.1 Internet安全问题 2
1.2.2 电子邮件(E-mail)的安全问题 2
1.2.3 域名系统的安全问题 4
1.2.4 IP地址的安全问题 4
1.2.5 Web站点的安全问题 5
1.2.6 文件传输的安全问题 6
1.2.7 社会工程学的安全问题 7
1.3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 8
1.3.1 病毒防治技术 8
1.3.2 远程控制与黑客入侵 10
1.3.3 网络信息密码技术 12
1.3.4 数字签名与验证技术 13
1.3.5 网络安全协议 14
1.3.6 无线网络安全机制 16
1.3.7 访问控制与防火墙技术 17
1.3.8 入侵检测技术 18
1.3.9 网络数据库安全与备份技术 19
1.3.10 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技术 20
1.3.11 网络安全测试工具及其应用 22
1.4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与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的区别 23
1.5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的七大趋势 25
本章小结 27
习题与思考题 27
第2章 病毒防范技术 29
2.1 计算机病毒及病毒防范技术概述 29
2.1.1 计算机病毒的起源 29
2.1.2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 30
2.1.3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31
2.1.4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32
2.2 恶意代码 33
2.2.1 常见的恶意代码 33
2.2.2 木马 34
2.2.3 蠕虫 39
2.3 典型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清除 41
2.3.1 常见计算机病毒的系统自检方法 41
2.3.2 U盘病毒与autorun.inf文件分析方法 43
2.3.3 热点聚焦“伪成绩单”病毒的检测与清除 45
2.3.4 杀毒软件工作原理 46
2.4 病毒现象与其他故障的判别 47
2.4.1 计算机病毒的现象 47
2.4.2 与病毒现象类似的硬件故障 48
2.4.3 与病毒现象类似的软件故障 48
本章小结 49
习题与思考题 49
第3章 远程控制与黑客入侵 50
3.1 远程控制技术 50
3.1.1 远程控制概述 50
3.1.2 远程控制软件的原理 50
3.1.3 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范畴 51
3.1.4 Windows 远程控制的实现 52
3.2 黑客入侵 55
3.2.1 网络空间入侵基本过程 55
3.2.2 入侵网络空间的基本过程 57
3.2.3 黑客入侵的层次与种类 61
3.3 黑客攻防案例 65
3.4 ARP欺骗 72
3.5 日常网络及网站的安全防范措施 73
3.5.1 黑客攻击、数据篡改防范措施 74
3.5.2 病毒与木马软件防范措施 74
3.5.3 网络设备硬件故障防范措施 75
本章小结 75
习题与思考题 75
第4章 网络空间信息密码技术 76
4.1 密码技术概述 76
4.1.1 密码学发展历史 76
4.1.2 密码技术基本概念 78
4.1.3 密码体制的分类 79
4.2 对称密码体系 80
4.2.1 古典密码体制 80
4.2.2 初等密码分析破译法 83
4.2.3 单钥密码体制 84
4.3 非对称密码体系 89
4.3.1 RSA算法 89
4.3.2 其他公钥密码体系 91
4.3.3 网络通信中三个层次加密方式 92
4.4 密码管理 93
本章小结 95
习题与思考题 96
第5章 数字签名与验证技术 97
5.1 数字签名 97
5.1.1 数字签名的概念 97
5.1.2 数字签名的实现过程 98
5.1.3 ElGamal数字签名算法 98
5.1.4 Schnorr数字签名算法 99
5.1.5 数字签名标准 100
5.2 安全散列函数 102
5.2.1 安全散列函数的应用 102
5.2.2 散列函数的安全性要求 104
5.2.3 MD5算法 106
5.2.4 SHA-1安全散列算法 109
5.3 验证技术 110
5.3.1 用户验证原理 110
5.3.2 信息验证技术 111
5.3.3 PKI技术 113
5.3.4 基于PKI的角色访问控制模型与实现过程 116
本章小结 117
习题与思考题 118
第6章 网络安全协议 119
6.1 概述 119
6.2 网络安全协议的类型 120
6.3 网络层安全协议IPSec 124
6.3.1 安全协议 124
6.3.2 安全关联 127
6.3.3 密钥管理 128
6.3.4 面向用户的IPSec安全隧道构建 128
6.4 传输层安全协议SSL/TSL 129
6.4.1 SSL握手协议 129
6.4.2 SSL记录协议 130
6.4.3 TLS协议 131
6.5 应用层安全协议 134
6.5.1 SET安全协议 134
6.5.2 电子邮件安全协议 136
6.5.3 安全外壳协议 139
6.5.4 安全超文本转换协议 140
6.5.5 网络验证协议 141
6.6 EPC的密码机制和安全协议 142
6.6.1 EPC工作流程 142
6.6.2 EPC信息网络系统 143
6.6.3 保护EPC标签隐私的安全协议 144
本章小结 148
习题与思考题 148
第7章 无线网络安全机制 150
7.1 无线网络 150
7.1.1 无线网络的概念及特点 150
7.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51
7.2 短程无线通信 152
7.2.1 蓝牙技术 152
7.2.2 ZigBee技术 156
7.2.3 RFID技术 159
7.2.4 Wi-Fi技术 161
7.3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166
7.3.1 LTE网络 166
7.3.2 LTE 网络架构 167
7.3.3 LTE无线接口协议 167
7.3.4 LTE关键技术 168
7.3.5 LTE架构安全 171
7.4 无线网络结构及实现 172
7.5 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174
7.5.1 无线网络的入侵方法 175
7.5.2 防范无线网络入侵的安全措施 177
7.5.3 攻击无线网的工具及防范措施 178
7.5.4 无线网的安全级别和加密措施 179
本章小结 181
习题与思考题 182
第8章 访问控制与防火墙技术 183
8.1 访问控制技术 183
8.1.1 访问控制功能及原理 183
8.1.2 访问控制策略 185
8.1.3 访问控制的实现 187
8.1.4 Windows平台的访问控制手段 188
8.2 防火墙技术 189
8.2.1 防火墙的定义与功能 189
8.2.2 防火墙发展历程与分类 191
8.2.3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197
8.2.4 个人防火墙技术 200
8.3 第四代防火墙技术实现方法与抗攻击能力分析 202
8.3.1 第四代防火墙技术实现方法 202
8.3.2 第四代防火墙的抗攻击能力分析 203
8.4 防火墙技术的发展新方向 204
8.4.1 透明接入技术 204
8.4.2 分布式防火墙技术 206
8.4.3 智能型防火墙技术 210
本章小结 212
习题与思考题 212
第9章 入侵防御系统 213
9.1 入侵防御系统概述 213
9.1.1 入侵手段 213
9.1.2 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的局限性 213
9.1.3 入侵防御系统的功能 214
9.1.4 入侵防御系统分类 214
9.1.5 入侵防御系统工作过程 216
9.1.6 入侵防御系统的不足 218
9.1.7 入侵防御系统的发展趋势 219
9.1.8 入侵防御系统的评价指标 219
9.2 网络入侵防御系统 220
9.2.1 系统结构 220
9.2.2 信息捕获机制 220
9.2.3 入侵检测机制 221
9.2.4 安全策略 226
9.3 主机入侵防御系统 228
本章小结 232
习题与思考题 232
第10章 网络数据库安全与备份技术 233
10.1 网络数据库安全技术 233
10.1.1 网络数据库安全 233
10.1.2 网络数据库安全需求 234
10.1.3 网络数据库安全策略 234
10.2 网络数据库访问控制模型 235
10.2.1 自主访问控制 235
10.2.2 强制访问控制 236
10.2.3 多级安全模型 237
10.3 数据库安全技术 238
10.4 数据库服务器安全 240
10.4.1 概述 240
10.4.2 数据库服务器的安全漏洞 240
10.5 网络数据库安全 242
10.5.1 Oracle安全机制 242
10.5.2 Oracle用户管理 242
10.5.3 Oracle数据安全特性 243
10.5.4 Oracle授权机制 244
10.5.5 Oracle审计技术 244
10.6 SQL Server安全机制 245
10.6.1 SQL Server身份验证 245
10.6.2 SQL Server安全配置 246
10.7 网络数据备份技术 247
10.7.1 网络数据库备份的类别 247
10.7.2 网络数据物理备份与恢复 248
10.7.3 逻辑备份与恢复 250
本章小结 251
习题与思考题 251
第11章 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技术 252
11.1 信息隐藏技术 252
11.1.1 信息隐藏的基本概念 252
11.1.2 密码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的关系 253
11.1.3 信息隐藏系统的模型 253
11.1.4 信息隐藏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259
11.2 数字水印技术 276
11.2.1 数字水印主要应用的领域 276
11.2.2 数字水印技术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277
11.2.3 数字水印模型及基本原理 278
11.2.4 数字水印的典型算法 279
11.2.5 基于置乱自适应图像数字水印方案实例 284
11.2.6 数字水印研究状况与展望 287
本章小结 287
习题与思考题 288
第12章 网络安全测试工具及其应用 289
12.1 网络扫描测试工具 289
12.1.1 网络扫描技术 289
12.1.2 常用的网络扫描测试工具 291
12.2 计算机病毒防范工具 299
12.2.1 瑞星杀毒软件 299
12.2.2 江民杀毒软件 301
12.2.3 其他杀毒软件与病毒防范 304
12.3 防火墙 305
12.3.1 防火墙概述 305
12.3.2 Linux系统下的IPtables防火墙 306
12.3.3 天网防火墙 309
12.3.4 其他的防火墙产品 311
12.4 常用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 312
12.4.1 Snort入侵检测系统 312
12.4.2 主机入侵防御系统Malware Defender 313
12.4.3 入侵防御系统Comodo 314
12.4.4 其他入侵防御系统 315
12.5 其他的网络安全工具 317
12.5.1 360安全卫士 317
12.5.2 瑞星卡卡上网助手 318
本章小结 319
习题与思考题 319
第13章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及实训指导 320
13.1 网络ARP病毒分析与防治 320
13.2 网络蠕虫病毒及防范 323
13.3 网络空间端口扫描 324
13.4 网络信息加密与解密 326
13.5 数字签名算法 331
13.6 Windows平台中SSL协议的配置方法 332
13.7 熟悉SET协议的交易过程 334
13.8 安全架设无线网络 335
13.9 天网防火墙的基本配置 337
13.10 入侵检测系统Snort的安装配置与使用 342
13.11 网络数据库系统安全性管理 347
13.12 信息隐藏 352
本章小结 359
附录 英文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360
参考文献 365

前言/序言

现在人们享受互联网(Internet)以及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网络空间安全危机。然而,或许是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知识欠缺,或许是过于信任开发厂商,大多数人只是将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作为一种学习、娛乐、办公、社交的便捷方式,而忽略了与互联网+如影随形的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使个人隐私与利益面临着种种威胁。目前,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各种网络空间安全现象日益突出,很多研究机构都在针对网络空间信息安全问题积极展开教研工作。

在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以及互联网+这个平台上,许许多多的革新正在不知不觉中上演,人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思维与视角,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是一个交叉学科,和众多学科一样,在解决问题时有两个经典思路:其一,碰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即可以自下而上一点儿一点儿拼成系统;其二,构想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自上而下宏观思考构建系统。本书有针对性地介绍了网络空间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以及网络安全威胁的攻击与防范等读者关心的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本书是在2009年出版的《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网络空间信息安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现有特点,将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编写而成的。本书力求紧跟国内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技术的前沿领域,全面、通俗、系统地反映了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的理论和实践。全书共分13章,主要包括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概论、病毒防范技术、远程控制与黑客入侵、网络空间信息密码技术、数字签名与验证技术、网络安全协议、无线网络安全机制、访问控制与防火墙技术、入侵防御系统、网络数据库安全与备份技术、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技术、网络安全测试工具及其应用、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及实训指导。全书由蒋天发教授统稿,蒋天发和苏永红担任主编。其中,苏永红编写第1、5、9章,柳晶编写第2、10章,蒋天发编写第3、4、8、13章,毋世晓编写第6、7章,牟群刚编写第11、12章。

本书在出版之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懋德(Maode Ma)教授为本书体系结构调整进行了指导;本书主审武汉理工大学(原网络中心主任、博导)周迪勋教授、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张颖同学对全书进行了整理;电子工业出版社王晓庆(策划编辑)、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蒋巍和张博(新华保险公司)夫妇对本书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配有免费电子教学课件,请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注册下载,也可联系本书编辑索取。

在本书的策划与编写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国内外有关的大量文献和资料(包括网站),从中得到有益启示;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28)和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科研项目(16038)与精品共享课程项目(2014105)的全体成员,以及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和中南民族大学的有关领导、同事、朋友及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的技术发展非常快,本书的选材和编写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加上编者学识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谬误,恳请同行专家及读者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提高。编者联系方式:jiangtianfa@163.com。

编 者



《数字世界的隐形疆域:解析信息洪流中的安全逻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同置身于一片广阔无垠的数字海洋。每一次点击、每一次上传、每一次交流,都在这片海洋中激起涟漪。然而,在这便捷与繁荣的表象之下,潜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暗流——信息的安全与失序。本书并非聚焦于网络空间本身的技术构建与防御体系,而是深入剖析在信息快速流动、边界日益模糊的数字世界里,信息安全所扮演的愈发关键的角色,以及隐藏在技术层面之下的深层逻辑与挑战。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数字化。从个人的社交足迹、购物习惯,到企业的商业机密、国家的核心战略,一切都在数字化的浪潮中被记录、传输、存储和处理。这场数字化革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作为当今社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其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隐私的守护、商业信誉的维护,乃至国家主权的稳固。 本书将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信息安全在不同层面的体现与演变。我们将首先审视信息本身的重要性与脆弱性。信息不再仅仅是文字、图片或视频的简单集合,它承载着价值、情感、知识和力量。当这些信息暴露于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或泄露时,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个人隐私的泄露可能导致身份盗窃、名誉损害;企业核心数据的丢失或被窃取,则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力丧失、巨额经济损失,甚至破产。对于国家而言,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军事机密、外交政策等一旦失守,其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信息安全背后的驱动因素与博弈逻辑。为何信息安全如此重要?其背后,是日益增长的经济利益、政治影响力以及个人报复等复杂动机。攻击者利用技术漏洞、社会工程学手段,以及人性弱点,试图获取、破坏或控制信息,以达成他们的目的。而防御者,则需要不断升级技术、完善策略、加强管理,以应对不断演变的威胁。这种攻防之间的持续博弈,构成了信息安全领域的核心张力。我们将解析这种博弈的特点,包括其不对称性、快速演变性以及全球联动性。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信息安全在社会结构与伦理道德层面引发的思考。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空前增强,这使得个人隐私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有效保护个人隐私,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此外,信息的真实性与传播速度,也对社会共识的形成、公共舆论的引导,乃至民主进程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挑战。虚假信息的泛滥、网络谣言的传播,都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因此,信息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信任和秩序的重要议题。 我们还将探讨不同主体在信息安全领域扮演的角色与责任。从个人的信息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到企业的安全投入与合规管理,再到政府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国际合作,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企业作为信息的处理者和存储者,肩负着保护用户数据的首要责任。政府则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打击网络犯罪,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共同应对跨国网络威胁。而我们作为信息的使用者,也应当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信息安全发展的趋势与未来挑战。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例如更复杂的勒索软件、更隐蔽的APT攻击,以及对人工智能系统本身的攻击。同时,量子计算的出现,也可能对现有的加密体系构成颠覆性的挑战。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保持信息的安全与可靠,将是未来信息安全领域持续探索的课题。我们还将讨论,如何构建更加主动、智能、且具有韧性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以应对不可预知的风险。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信息安全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解框架。它不提供具体的代码示例,也不详述最新的安全漏洞。相反,它更侧重于引导读者思考信息安全在数字时代的核心价值,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力与复杂性,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社会运行和国家安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梳理理论观点、探讨现实困境,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信息安全的全局观,认识到信息安全并非高深莫测的技术迷宫,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领域。 信息安全,如同数字世界的隐形疆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在这个新时代的生存与发展。理解这个疆域的边界、规则与风险,是我们每个数字公民的必修课。本书希望能够成为您探索这片疆域的指南,帮助您在信息的洪流中,更清晰地辨析方向,更稳健地前行。它邀请您一同思考,在数字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守护我们的信息,守护我们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章节尤为感兴趣。作者并没有将信息安全仅仅看作是技术人员的责任,而是强调了它是一个组织层面的系统性工程。他详细介绍了ISO 27001等国际通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并解释了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我尤其欣赏他对“安全意识培训”的重视,认为这是构建企业信息安全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书中列举了一些因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而导致的安全事件,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也抵挡不住人为的疏忽。作者还介绍了应急响应计划的制定和演练,以及如何在大规模安全事件发生后,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并迅速恢复正常运作。这种宏观的管理视角,让我对企业如何系统性地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有了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明了,让我对整体内容有了大致的把握。当我逐章阅读时,我发现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一章的开篇都会引入一个与本章主题相关的现实案例,比如早期的一些著名网络攻击事件,或者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信息泄露事件。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作者生动地揭示了信息安全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不重视信息安全的严重后果。接着,作者便会详细地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加密算法的原理,防火墙的架构,入侵检测系统的运作机制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解释这些技术概念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图示来辅助说明。例如,在讲解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时,作者用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和“一个信箱配一把钥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帮助我理解了这两种加密方式的区别。这种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没有深厚计算机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让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复杂的概念。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一章都像是前一章的延伸和深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这一章时,所表现出的严谨和细致。他首先回顾了加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凯撒密码的简单替换,到现代复杂公钥加密算法的演进,让我对加密技术有了宏观的认识。接着,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加密算法的数学原理,比如AES、RSA等,并解释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例如HTTPS协议的实现。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术原理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数据加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例如数据库的加密存储、通信内容的加密传输,以及电子签名在身份验证和数据完整性保障方面的作用。此外,他还阐述了数据脱敏和匿名化技术,这对于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数据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在利用数据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深邃的蓝色为主调,点缀着抽象的网格和数据流,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充满科技感的气息。我最初是被它吸引的,总觉得这本书会像一把钥匙,开启我通往数字世界深层奥秘的大门。拿到书的那一刻,厚重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翻开书页,序言部分便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了网络空间作为人类文明新大陆的崛起,以及伴随而来的挑战与机遇。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枯燥的技术细节,而是先宏观地阐述了信息安全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隐私的保护,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安全。这种开篇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一开始就吓退那些对技术略感陌生的读者,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地将读者引入这个复杂而迷人的领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信息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技术、制度相互作用下的系统性工程”这一观点,这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和掌握网络空间信息安全,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一些技术名词。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详实,对于每一个主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当我翻阅到“物联网(IoT)与工业控制系统(ICS)安全”这一章时,我被作者的前瞻性所震撼。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物联网和ICS安全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并对这些新兴领域所面临的独特安全挑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多样化,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以及其安全漏洞可能对物理世界造成的直接影响。在工业控制系统方面,作者强调了ICS系统对生产连续性的高度依赖,以及一旦遭受攻击,可能导致停产、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书中不仅列举了相关攻击案例,还详细介绍了针对这些特殊环境的安全防护技术,比如纵深防御、隔离技术以及实时监测等。作者的这种深入的探讨,让我对未来网络安全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预判。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数字身份”那一章节的论述。作者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如何建立和验证自己的身份,以及数字身份泄露可能带来的种种危害,比如身份盗用、欺诈甚至网络暴力。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触目惊心,原来一个小小的账号信息泄露,竟然能引发如此严重的连锁反应。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身份验证技术,从简单的密码验证,到更为复杂的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以及多因素认证等。他对每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零信任”的安全模型,这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安全理念,它要求任何访问网络资源的用户或设备,无论其位置如何,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授权。这种理念的提出,让我对传统的边界安全模型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当我读到关于“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这一章时,我被作者的深刻洞察力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各种法律条文,而是深入探讨了网络安全领域所面临的法律真空、监管难题以及伦理困境。作者通过引用大量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案例,生动地展现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以及如何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空间中,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框架来约束不法行为。他对于黑客伦理、信息披露的边界以及网络匿名性所带来的双重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引发了我对网络空间行为准则的思考。这种将技术、法律和伦理相结合的论述方式,让我意识到,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网络空间生存法则的指南。我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广博的知识。即便是在探讨一些相对基础的概念时,他也能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讲解“网络安全中的应急响应”时,他不仅仅是介绍了如何制定响应计划,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压力之下,如何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他强调了“事后复盘”的重要性,认为每一次的安全事件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能够帮助组织不断完善其安全防护体系。这种注重细节和长远发展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作者作为一个领域专家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网络攻击的手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详细剖析了各种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比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DDoS攻击等等。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列举攻击方式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攻击背后的原理,以及攻击者是如何利用系统漏洞来达到其目的的。他甚至还模拟了一些攻击场景,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攻击是如何一步步进行的,以及攻击者是如何绕过安全防护的。这种“知己知彼”的分析,让我对网络安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各种防御措施,比如如何编写安全的SQL查询,如何对用户输入进行过滤和转义,如何部署负载均衡和流量清洗等。作者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防护措施讲到复杂的系统级防护,让我能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安全防护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云计算与大数据安全”的章节。作者首先清晰地阐述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便利,以及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然而,他并没有回避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新的安全挑战,比如云环境下的数据隐私保护、多租户环境下的资源隔离、以及大数据分析过程中潜在的隐私泄露风险。作者详细介绍了云安全服务模型,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服务模型选择相应的安全策略。在谈到大数据安全时,他强调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到销毁的每一个环节,都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书中还讨论了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这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可以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训练,让我看到了解决大数据时代隐私困境的希望。

评分

啊网络管理同学信息安全是不错滴

评分

啊网络管理同学信息安全是不错滴

评分

啊网络管理同学信息安全是不错滴

评分

啊网络管理同学信息安全是不错滴

评分

啊网络管理同学信息安全是不错滴

评分

啊网络管理同学信息安全是不错滴

评分

评分

啊网络管理同学信息安全是不错滴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