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梅華口述曆史

顔梅華口述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祖恩 著,顔梅華 口述
圖書標籤:
  • 口述曆史
  • 迴憶錄
  • 個人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女性史
  • 社會生活
  • 文化史
  • 曆史學
  • 傳記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書店齣版社
ISBN:978754581351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674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口述曆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4
字數:1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者為貫通中西、博采百傢而自成一傢的的著名美術傢,為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擅曆史人物、寫意花卉,兼作山水、動物。《顔梅華口述曆史》是對其傢庭、親人、師友和一生藝術創作實踐的迴顧,對認知現代上海美術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顔梅華,1927年齣生,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部委員、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早年以連環畫聞名上海,為連壇“四小名旦”之一,1950-1980年代是上海連環畫的主力創作者之一。後來成功轉型中國畫,無論山水、花卉、書法,或是戲劇、曆史人物,項項俱佳、款款精到,特彆是退休後的近三十年裏,為其藝術創作的巔峰時期。其性情淡泊,不喜歡故事性的講述方式,而是在清逸的神氣中講述自己對美術人生的見解,因此,他的講述雖然沒有戲劇性的情節和濃重的色彩,但如他喜歡的龍井茶一般,細細品來,自有其獨特的內容。

目錄

編撰說明
一、從小打好繪畫的根基
二、十五歲失學做美工
三、蘇州生活憶舊
四、網師園裏聽課
五、蘇州的繪畫文化
六、閑話連環畫
七、新美術齣版社
八、學油畫的經曆
九、從連環畫到中國畫的轉型
十、我的老師吳湖帆
十一、錢君匋的勤奮與遺憾
十二、刀法奔放的來楚生
十三、江寒汀與“江虛榖”
十四、“竈前即景”的張大壯
十五、唐雲友情可風
十六、翻不過高山的王個移
十七、畫傢與印石
十八、書畫鑒定與欣賞
十九、活到老,學到老
後記

精彩書摘

  《顔梅華口述曆史》:
  五、蘇州的繪畫文化
  我是繪畫的自由職業者,我認為一個畫傢要有修養,如果以詩、書、畫來排列的話,一般是將詩排在第一位,書排第二位,畫排第三位的。但就我自己來說,實際上是將畫排第一位,書法排第二位,詩排第三位。詩是我的弱項,畫是我的強項,畫中又以人物畫為強項,之後是山水、花卉、動物。
  我覺得蘇州繪畫條件比上海好,蘇州的繪畫文化對我幫助很大。有時去看看明代纔子唐伯虎的故居,那裏也是文徵明的故居。蘇州的碑林比上海多,也比上海好,文化名跡也比上海多。遠點就過太湖,到洞庭山去。
  我有時在舅婆的東廳裏畫畫,有時在她哥哥房裏畫。蘇州的窗是八角形的,很低,中間兩扇,旁邊兩扇,窗颱很寬,上麵可以放小盆景。房間旁邊有一個圓的月洞門,月洞門旁邊是花房。我舅婆傢種很多花,還有香芋樹、枇杷樹等。這樣的創作環境與喧鬧的上海都市是不能比的,上海到處是擁擠的裏弄房子。
  我老師吳湖帆的祖父吳大徵(1835-1902)的傢就在鳳凰街旁一條街,離我們傢相隔一條馬路。吳大瀲是清朝著名的金石考古學傢,平生緻力於古器物研究,光緒初購得康熙時江蘇巡撫宋犖故居,加以改建,不久即退居在這裏。廳堂像廟宇一樣高大,裏麵的畫印象最深,長八匹對開,隻有博物館纔有。旁邊是任伯年的畫,當中還有陳老蓮(陳洪綬,1599-1652)長八匹的人物畫。這些畫可能在戰爭中毀瞭。後來問吳湖帆的外孫硃梅邨(1911-1993,彆名獨眼半聾居士),我們是同學,問起那些畫去瞭哪裏?說沒再看見。吳老師傢的這些文物不得瞭,有唐伯虎的象牙圖章,連床底下的秤砣都是明朝的。
  滄浪亭旁邊,還有蘇州美專,這是顔文棵先生在1922年創辦的。顔文樑先生的父親顔純生,也是畫傢,善作肖像畫,不但畫像逼真,而且衣褶寥寥數筆,頗有宋人鐵綫描的古意。
  滄浪亭是吳中名勝,但因年久失修,庭院荒廢。當時,蘇州富紳、國畫傢吳子深仗義疏財,對顔文樑說:“你辦學,我齣錢。”將滄浪亭修葺一新。滄浪亭西部還有兩大間沿河房屋,顔文樑將其闢為蘇州美術館,長期展齣蘇州中西畫傢作品。此時滄浪亭畔,藝術氣氛極為濃厚。
  初期蘇州美專由於經費少,各種設施簡陋,有人在報紙上發文章,諷刺該校沒有一個石膏像。後來顔文樑先生到法國留學,他那時已經有些名望,自己積瞭五韆銀元,蘇州當地士紳支持他一萬五韆銀元,共兩萬銀元到法國留學的。他周日到博物館去臨摹油畫,畫到一半時就有當地畫商接頭收購,好的畫都被他們收購去。他將畫的酬勞都積蓄起來,購買瞭一批又一批的希臘、羅馬古代雕刻石膏像復製品,陸續運迴蘇州,總數約有四百六十多件,超過瞭當時全國用於美術教育的石膏像總和,因此,蘇州美專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素描用的石膏像是全國第一的。
  顔文樑從法國留學迴來後,蘇州美專在滄浪亭東側買瞭四畝地,建設新校捨。新校捨的建築風格是意大利式,是有十四根巨柱的羅馬宮殿式的房屋,有五十多間房,分彆用於畫室、辦公室、自修室、休息室。因此,蘇州美專規模堪稱全國美校校捨之冠。學校旁邊的滄浪亭,一池綠水繞於園外,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外山山水水融為一體。園內以山石為主景,水之亭園,古色古香。
  蘇州美專和北京、上海的美術學校不一樣,重點是風景畫教育,相比之下,人物創作比較薄弱,素描課也一樣。蘇州有好風景,顔先生也著重在風景上,透視學和色彩學是他看傢本事,所以學生顔色畫得好不好,他一眼就能看齣來。
  ……
《東方神韻:中國古代服飾的流變與文化意蘊》 作者: 李清源 齣版社: 華夏文苑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字數: 約1500字 --- 內容簡介 《東方神韻:中國古代服飾的流變與文化意蘊》是一部全麵而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服飾發展脈絡、審美變遷及其背後社會文化意涵的學術專著。本書跳脫齣單純的服飾形製考證,力求將服裝置於宏大的曆史、哲學與社會結構之中進行解讀,揭示“衣冠上國”的衣飾符號如何承載瞭數韆年中華文明的精髓與變遷。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先秦的“深衣製”奠基,到秦漢的雄渾大氣,魏晉的飄逸灑脫,隋唐的雍容華貴,宋代的內斂雅緻,元代的鬍漢交融,直至明清的定型與終結,構建瞭一幅完整且細緻入微的中國古代服飾演變圖景。 第一部分:形製之源——禮樂製度下的服飾基石(先秦至秦漢) 本書伊始,便追溯瞭中國服飾的源頭——“禮製”。在先秦時期,服飾並非僅為禦寒蔽體,而是國傢權力、社會等級和倫理秩序的物化體現。《周禮》中的“辨等級,明貴賤”原則,深刻塑造瞭早期服飾的結構。 深衣的哲學意義: 重點分析瞭“深衣”如何集上衣下裳於一體,象徵著天圓地方、陰陽閤一的古代宇宙觀,以及士人階層對中正平和的追求。 秦漢的帝國氣象: 秦朝服飾的肅穆莊重與漢代“褒衣博帶”的儒雅氣度被細緻描摹。漢代服飾的色彩製度(如尚黑尚赤的演變)與官階的對應關係,揭示瞭中央集權製度對個體形象的規範。 第二部分:風流與秩序的交織——魏晉至唐代的審美轉嚮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亮點之一,著重探討瞭在社會劇烈動蕩與民族大融閤背景下,服飾審美如何從外在的規範轉嚮內在的精神錶達。 魏晉風度與“越界”的衣飾: 魏晉時期,玄學興起,士人對傳統禮教的疏離催生瞭“襜褕”等寬大、不拘一格的服裝樣式。本書考證瞭竹林七賢的服飾風格如何成為反抗世俗、追求個性解放的視覺符號。 盛唐氣象與兼容並蓄: 唐代服飾的繁復與華麗,是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直接反映。重點剖析瞭鬍服影響(如圓領袍的普及)、女性裝束(如袒領、襦裙的自由化),以及織錦技術的巔峰成就,展示瞭唐代服飾作為“世界時尚”的地位。特彆對“度尉”、“品色衣”等製度進行瞭深入辨析。 第三部分:內斂與精緻——宋明理學下的審美迴歸 宋代服飾的風格轉變,與理學思想的抬頭及其對內省、簡約的推崇息息相關。 宋代的“清雅”之風: 與唐代的濃烈形成鮮明對比,宋代服飾趨嚮素淨、綫條流暢。本書詳細考察瞭宋代士大夫階層所偏愛的“直裰”、“褙子”的結構特點,探討瞭其如何反映瞭文人士大夫階層對“格物緻知”的執著與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對宋代服飾中女性妝飾的“瘦”與“秀”的審美取嚮也有獨到分析。 明代的復古與定型: 明朝“復漢唐之舊製”的政治意圖,使服飾體係達到瞭古代的最後一次集大成與規範化。本書詳細梳理瞭補子製度的完善、曳撒與道袍的細節考究,以及比甲等特色服飾的流行。明代服飾的等級森嚴達到瞭頂峰,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官服體係的寶貴資料。 第四部分:最後的輝煌與文化衝突——清代服飾的變遷 清代的服飾是漢族傳統服飾體係的終結,也是滿漢文化激烈碰撞的産物。 旗裝體係的建立與影響: 本書係統介紹瞭清初強製推行的“剃發易服”政策下,以馬褂、長袍、馬蹄袖為代錶的滿族服飾如何逐步成為社會的主流。 “褂”與“袍”的精細化: 詳細分析瞭清代官服的朝珠、補子的最後形態,以及民間服飾中盤扣、刺綉工藝的登峰造極。雖然形製上被外來文化重塑,但其精湛的工藝和繁復的紋樣依然體現瞭東方美學的極緻。 結語:衣冠的哲學:身體、社會與曆史的對話 全書總結部分指齣,中國古代服飾絕非孤立的藝術品,它是“活著的曆史”。每一次的色彩更迭、裁剪變化,都對應著王朝的興衰、思想的轉嚮和民眾的心態波動。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解讀框架,讓讀者得以透過一襲華美的錦袍,洞察韆年中華文明的深層結構與不朽魅力。 本書特點: 1. 史料紮實: 結閤《周禮》、《後漢書》、敦煌壁畫、齣土文物及曆代詩詞中的服飾記載,互為佐證。 2. 圖文並茂: 附有大量精選文物拓片、復原圖和清晰的形製剖析圖,便於理解復雜的結構變化。 3. 視角獨特: 不僅關注“穿什麼”,更關注“為什麼穿”以及“穿瞭之後意味著什麼”。 --- 適讀人群: 曆史學、服裝設計史、人類學、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者、學生,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生活方式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傳記式的作品,其力量在於其樸素的真誠。作者沒有過度渲染或美化,而是近乎殘酷地呈現瞭生活本來的麵貌,那些關於堅持、妥協、失去與獲得的故事,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對話和場景,它們構築瞭一個完整且令人信服的社會生態係統。從字裏行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縮影,看到瞭普通人在巨大曆史洪流麵前所展現齣的那種令人肅然起敬的生命韌性。它提醒著我們,任何宏偉的曆史敘事,最終都要落腳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他們的喜怒哀樂,纔是曆史最核心的注腳。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成功地為那些沉默的聲音提供瞭發聲的平颱。

評分

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度的“共情訓練”。作者的筆法極其細膩,擅長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和微妙的心理變化,使得人物形象立體豐滿得令人心疼。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呼吸的起伏,能聽到他們內心的嘆息。這種細膩感,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情感張力,讓人既為他們的遭遇感到惋惜,又為他們的堅守而感到振奮。它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的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度過一生”的無聲教誨。這本書的閱讀價值,在於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和精神滋養,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能從中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沉浸其中,仿佛跟著作者一起穿越瞭時空,親曆瞭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作者的敘事功力實在瞭得,文字簡潔卻又不失溫度,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我對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和人情冷暖有瞭更深切的體會。尤其是一些細節的描寫,比如當時的衣著打扮、市井生活的瑣碎日常,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的塵土氣息。閱讀過程中,我數次被那些感人至深的情節所觸動,書中人物的堅韌與無奈,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麵映照人性的鏡子,讓我對“經曆”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讀完之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那份對曆史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感悟,久久縈繞不去。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采取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個體生命的細微感受和掙紮,這種“以小見大”的處理方式,讓冰冷的曆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黯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剋製與精準,每一句話似乎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既保留瞭口述的自然流暢感,又兼具瞭文學作品的韻味。它像一部精心打磨的紀錄片,用文字搭建起一個又一個場景,讓我這個旁觀者得以窺見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初讀時是驚嘆於故事的跌宕起伏,再讀時則開始思考其中蘊含的時代背景和個體選擇的艱難。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佳作,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體會。

評分

說實話,剛翻開這本書時,我還有些疑慮,擔心口述史會不會過於口語化而缺乏深度。但很快,這種擔憂就被徹底打消瞭。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得非常巧妙,時間的脈絡清晰可見,事件的穿插也處理得當,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導演,知道何時該推進情節,何時該留白讓讀者自己去感受。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個人解讀,尤其發人深省,它讓我們明白,曆史從來不是教科書上簡潔的定論,而是無數個體復雜心路曆程的疊加。讀完後,我強烈地感覺到,我們對“過去”的認知,需要不斷地被這樣鮮活的個體記憶所修正和豐滿。

評分

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高瞭些,兼聽則明

評分

從畫傢的角度,瞭解連環畫的一段曆史。

評分

挺好的書!可以知道一下當初的曆史

評分

這本顔梅華先生的口述曆史,能瞭解很多畫壇軼事,不錯。京東的服務一嚮很好,值得信賴!

評分

好書ヾ(?∀??)?

評分

顔梅華以連環畫齣名,但成名後反而諱言曾畫連環畫。

評分

太貴瞭,用券還是貴,書是好書!

評分

看瞭一些名畫傢顔梅華的連環畫作品,買本他的口述史看一看。

評分

從畫傢的角度,瞭解連環畫的一段曆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