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梅华口述历史

颜梅华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祖恩 著,颜梅华 口述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回忆录
  • 个人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女性史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历史学
  • 传记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3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74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为贯通中西、博采百家而自成一家的的著名美术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擅历史人物、写意花卉,兼作山水、动物。《颜梅华口述历史》是对其家庭、亲人、师友和一生艺术创作实践的回顾,对认知现代上海美术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颜梅华,1927年出生,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早年以连环画闻名上海,为连坛“四小名旦”之一,1950-1980年代是上海连环画的主力创作者之一。后来成功转型中国画,无论山水、花卉、书法,或是戏剧、历史人物,项项俱佳、款款精到,特别是退休后的近三十年里,为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其性情淡泊,不喜欢故事性的讲述方式,而是在清逸的神气中讲述自己对美术人生的见解,因此,他的讲述虽然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和浓重的色彩,但如他喜欢的龙井茶一般,细细品来,自有其独特的内容。

目录

编撰说明
一、从小打好绘画的根基
二、十五岁失学做美工
三、苏州生活忆旧
四、网师园里听课
五、苏州的绘画文化
六、闲话连环画
七、新美术出版社
八、学油画的经历
九、从连环画到中国画的转型
十、我的老师吴湖帆
十一、钱君匋的勤奋与遗憾
十二、刀法奔放的来楚生
十三、江寒汀与“江虚谷”
十四、“灶前即景”的张大壮
十五、唐云友情可风
十六、翻不过高山的王个移
十七、画家与印石
十八、书画鉴定与欣赏
十九、活到老,学到老
后记

精彩书摘

  《颜梅华口述历史》:
  五、苏州的绘画文化
  我是绘画的自由职业者,我认为一个画家要有修养,如果以诗、书、画来排列的话,一般是将诗排在第一位,书排第二位,画排第三位的。但就我自己来说,实际上是将画排第一位,书法排第二位,诗排第三位。诗是我的弱项,画是我的强项,画中又以人物画为强项,之后是山水、花卉、动物。
  我觉得苏州绘画条件比上海好,苏州的绘画文化对我帮助很大。有时去看看明代才子唐伯虎的故居,那里也是文徵明的故居。苏州的碑林比上海多,也比上海好,文化名迹也比上海多。远点就过太湖,到洞庭山去。
  我有时在舅婆的东厅里画画,有时在她哥哥房里画。苏州的窗是八角形的,很低,中间两扇,旁边两扇,窗台很宽,上面可以放小盆景。房间旁边有一个圆的月洞门,月洞门旁边是花房。我舅婆家种很多花,还有香芋树、枇杷树等。这样的创作环境与喧闹的上海都市是不能比的,上海到处是拥挤的里弄房子。
  我老师吴湖帆的祖父吴大徵(1835-1902)的家就在凤凰街旁一条街,离我们家相隔一条马路。吴大潋是清朝著名的金石考古学家,平生致力于古器物研究,光绪初购得康熙时江苏巡抚宋荦故居,加以改建,不久即退居在这里。厅堂像庙宇一样高大,里面的画印象最深,长八匹对开,只有博物馆才有。旁边是任伯年的画,当中还有陈老莲(陈洪绶,1599-1652)长八匹的人物画。这些画可能在战争中毁了。后来问吴湖帆的外孙朱梅邨(1911-1993,别名独眼半聋居士),我们是同学,问起那些画去了哪里?说没再看见。吴老师家的这些文物不得了,有唐伯虎的象牙图章,连床底下的秤砣都是明朝的。
  沧浪亭旁边,还有苏州美专,这是颜文棵先生在1922年创办的。颜文樑先生的父亲颜纯生,也是画家,善作肖像画,不但画像逼真,而且衣褶寥寥数笔,颇有宋人铁线描的古意。
  沧浪亭是吴中名胜,但因年久失修,庭院荒废。当时,苏州富绅、国画家吴子深仗义疏财,对颜文樑说:“你办学,我出钱。”将沧浪亭修葺一新。沧浪亭西部还有两大间沿河房屋,颜文樑将其辟为苏州美术馆,长期展出苏州中西画家作品。此时沧浪亭畔,艺术气氛极为浓厚。
  初期苏州美专由于经费少,各种设施简陋,有人在报纸上发文章,讽刺该校没有一个石膏像。后来颜文樑先生到法国留学,他那时已经有些名望,自己积了五千银元,苏州当地士绅支持他一万五千银元,共两万银元到法国留学的。他周日到博物馆去临摹油画,画到一半时就有当地画商接头收购,好的画都被他们收购去。他将画的酬劳都积蓄起来,购买了一批又一批的希腊、罗马古代雕刻石膏像复制品,陆续运回苏州,总数约有四百六十多件,超过了当时全国用于美术教育的石膏像总和,因此,苏州美专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素描用的石膏像是全国第一的。
  颜文樑从法国留学回来后,苏州美专在沧浪亭东侧买了四亩地,建设新校舍。新校舍的建筑风格是意大利式,是有十四根巨柱的罗马宫殿式的房屋,有五十多间房,分别用于画室、办公室、自修室、休息室。因此,苏州美专规模堪称全国美校校舍之冠。学校旁边的沧浪亭,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石为主景,水之亭园,古色古香。
  苏州美专和北京、上海的美术学校不一样,重点是风景画教育,相比之下,人物创作比较薄弱,素描课也一样。苏州有好风景,颜先生也着重在风景上,透视学和色彩学是他看家本事,所以学生颜色画得好不好,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
《东方神韵:中国古代服饰的流变与文化意蕴》 作者: 李清源 出版社: 华夏文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简介 《东方神韵:中国古代服饰的流变与文化意蕴》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脉络、审美变迁及其背后社会文化意涵的学术专著。本书跳脱出单纯的服饰形制考证,力求将服装置于宏大的历史、哲学与社会结构之中进行解读,揭示“衣冠上国”的衣饰符号如何承载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与变迁。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先秦的“深衣制”奠基,到秦汉的雄浑大气,魏晋的飘逸洒脱,隋唐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内敛雅致,元代的胡汉交融,直至明清的定型与终结,构建了一幅完整且细致入微的中国古代服饰演变图景。 第一部分:形制之源——礼乐制度下的服饰基石(先秦至秦汉) 本书伊始,便追溯了中国服饰的源头——“礼制”。在先秦时期,服饰并非仅为御寒蔽体,而是国家权力、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的物化体现。《周礼》中的“辨等级,明贵贱”原则,深刻塑造了早期服饰的结构。 深衣的哲学意义: 重点分析了“深衣”如何集上衣下裳于一体,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合一的古代宇宙观,以及士人阶层对中正平和的追求。 秦汉的帝国气象: 秦朝服饰的肃穆庄重与汉代“褒衣博带”的儒雅气度被细致描摹。汉代服饰的色彩制度(如尚黑尚赤的演变)与官阶的对应关系,揭示了中央集权制度对个体形象的规范。 第二部分:风流与秩序的交织——魏晋至唐代的审美转向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亮点之一,着重探讨了在社会剧烈动荡与民族大融合背景下,服饰审美如何从外在的规范转向内在的精神表达。 魏晋风度与“越界”的衣饰: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士人对传统礼教的疏离催生了“襜褕”等宽大、不拘一格的服装样式。本书考证了竹林七贤的服饰风格如何成为反抗世俗、追求个性解放的视觉符号。 盛唐气象与兼容并蓄: 唐代服饰的繁复与华丽,是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直接反映。重点剖析了胡服影响(如圆领袍的普及)、女性装束(如袒领、襦裙的自由化),以及织锦技术的巅峰成就,展示了唐代服饰作为“世界时尚”的地位。特别对“度尉”、“品色衣”等制度进行了深入辨析。 第三部分:内敛与精致——宋明理学下的审美回归 宋代服饰的风格转变,与理学思想的抬头及其对内省、简约的推崇息息相关。 宋代的“清雅”之风: 与唐代的浓烈形成鲜明对比,宋代服饰趋向素净、线条流畅。本书详细考察了宋代士大夫阶层所偏爱的“直裰”、“褙子”的结构特点,探讨了其如何反映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格物致知”的执着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对宋代服饰中女性妆饰的“瘦”与“秀”的审美取向也有独到分析。 明代的复古与定型: 明朝“复汉唐之旧制”的政治意图,使服饰体系达到了古代的最后一次集大成与规范化。本书详细梳理了补子制度的完善、曳撒与道袍的细节考究,以及比甲等特色服饰的流行。明代服饰的等级森严达到了顶峰,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官服体系的宝贵资料。 第四部分:最后的辉煌与文化冲突——清代服饰的变迁 清代的服饰是汉族传统服饰体系的终结,也是满汉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 旗装体系的建立与影响: 本书系统介绍了清初强制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下,以马褂、长袍、马蹄袖为代表的满族服饰如何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 “褂”与“袍”的精细化: 详细分析了清代官服的朝珠、补子的最后形态,以及民间服饰中盘扣、刺绣工艺的登峰造极。虽然形制上被外来文化重塑,但其精湛的工艺和繁复的纹样依然体现了东方美学的极致。 结语:衣冠的哲学:身体、社会与历史的对话 全书总结部分指出,中国古代服饰绝非孤立的艺术品,它是“活着的历史”。每一次的色彩更迭、裁剪变化,都对应着王朝的兴衰、思想的转向和民众的心态波动。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解读框架,让读者得以透过一袭华美的锦袍,洞察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与不朽魅力。 本书特点: 1. 史料扎实: 结合《周礼》、《后汉书》、敦煌壁画、出土文物及历代诗词中的服饰记载,互为佐证。 2. 图文并茂: 附有大量精选文物拓片、复原图和清晰的形制剖析图,便于理解复杂的结构变化。 3. 视角独特: 不仅关注“穿什么”,更关注“为什么穿”以及“穿了之后意味着什么”。 --- 适读人群: 历史学、服装设计史、人类学、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学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生活方式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采取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和挣扎,这种“以小见大”的处理方式,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保留了口述的自然流畅感,又兼具了文学作品的韵味。它像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用文字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场景,让我这个旁观者得以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是惊叹于故事的跌宕起伏,再读时则开始思考其中蕴含的时代背景和个体选择的艰难。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些疑虑,担心口述史会不会过于口语化而缺乏深度。但很快,这种担忧就被彻底打消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巧妙,时间的脉络清晰可见,事件的穿插也处理得当,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知道何时该推进情节,何时该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个人解读,尤其发人深省,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从来不是教科书上简洁的定论,而是无数个体复杂心路历程的叠加。读完后,我强烈地感觉到,我们对“过去”的认知,需要不断地被这样鲜活的个体记忆所修正和丰满。

评分

这本传记式的作品,其力量在于其朴素的真诚。作者没有过度渲染或美化,而是近乎残酷地呈现了生活本来的面貌,那些关于坚持、妥协、失去与获得的故事,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和场景,它们构筑了一个完整且令人信服的社会生态系统。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了普通人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所展现出的那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生命韧性。它提醒着我们,任何宏伟的历史叙事,最终都要落脚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他们的喜怒哀乐,才是历史最核心的注脚。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为那些沉默的声音提供了发声的平台。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共情训练”。作者的笔法极其细腻,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和微妙的心理变化,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得令人心疼。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呼吸的起伏,能听到他们内心的叹息。这种细腻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情感张力,让人既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惋惜,又为他们的坚守而感到振奋。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度过一生”的无声教诲。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滋养,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文字简洁却又不失温度,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情冷暖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比如当时的衣着打扮、市井生活的琐碎日常,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的尘土气息。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那些感人至深的情节所触动,书中人物的坚韧与无奈,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让我对“经历”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久久萦绕不去。

评分

马与虎虎,一般尚可还行。

评分

颜梅华的连环画作品非常有影响力,国画作品也很个性。老先生年轻的时候还是个美男子,儒雅极了。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

评分

写得好,老画家的回忆录!

评分

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高了些,兼听则明

评分

挺好的书!可以知道一下当初的历史

评分

颜梅华以连环画出名,但成名后反而讳言曾画连环画。

评分

了解了不少连环画的故事,也读到了老先生的人生感悟。

评分

说自已的老师有点过份.

评分

从画家的角度,了解连环画的一段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